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紅線女是哪個劇中的表演藝術家

紅線女是哪個劇中的表演藝術家

發布時間:2022-05-23 13:46:09

㈠ 紅線女 是誰

線女,原名鄺健廉,女,漢族,1924年12月27日生於廣州,祖籍廣東開平,中國當代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紅派藝術創始人。

㈡ 一代粵劇宗師紅線女是誰

紅線女,原名鄺健廉,女,漢族,1924年12月27日生於廣州,祖籍廣東開平,中國當代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紅派藝術創始人。[1-6]歷任廣東粵劇院副院長,中國戲劇家協會廣東分會副主席,廣州粵劇團藝術總指導,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三、四、七、八、九屆全國人大代表。2009年,榮獲首屆「中國戲劇終身成就獎」。2013年12月08日,因突發性心肌梗塞在廣州逝世,享年89歲。[7]
中國當代著名國學家、文化學者肖健指出,紅線女是粵劇藝術的一代宗師,紅線女開創了迄今為止中國粵劇史上花旦行當中影響最大的唱腔流派之一——紅派藝術,為嶺南粵劇藝術乃至中華文明樹立了不朽的豐碑!「五四」新文化運動思潮引領著現代粵劇史開篇,紅派藝術在現代粵劇花旦行當發展進程中具有初創和里程碑意義,唱腔流派影響深遠!紅派藝術,以粵劇傳統花旦唱腔為基礎,吸收京劇、昆劇、話劇、歌劇、西洋歌唱、電影等技巧,創造出龍頭鳳尾、跌宕起伏、音域寬廣、清脆秀麗、剛柔相濟的唱腔風格。紅線女飾演過《一代天驕》、《昭君出塞》、《關漢卿》、《搜書院》、《李香君》、《山鄉風雲》、《白燕迎春》等劇目,折射出婦女在追求自由、民主、正義道路上百折不撓的抗爭精神。《荔枝頌》以粵曲去頌唱「南國荔枝紅」,寓意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如火如荼,與時代主旋律完美契合,膾炙人口、廣為傳頌!粵劇因紅線女而被周恩來同志譽為 「南國紅豆」!當今許多粵劇演員和民間粵劇社團、私伙局,唱腔和表演都以紅派藝術為典範。[1-2][5]
紅派藝術影響深遠

紅線女(15張)
2013年12月16日,中國當代著名國學家、文化學者肖健在中國網發表題為《紅線女粵劇流派是中華文明的不朽豐碑》的署名文章,認為,紅線女是粵劇藝術的一代宗師,紅線女開創了迄今為止中國粵劇史上花旦行當中影響最大的唱腔流派之一——紅派藝術,為嶺南粵劇藝術乃至中華文明樹立了不朽的豐碑!如果將「五四」新文化運動思潮之始對應理解為現代粵劇史開端的話,那麼,紅派藝術在現代粵劇花旦行當發展進程中則具有初創和里程碑意義,唱腔流派影響深遠![1-2]
肖健認為,紅派藝術在自身的發展進程中形成了三座高峰:[4]
第一座高峰,出現在20世紀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這個時期的顯著特點是,紅腔風格的形成。其中,1951年,紅線女在香港演出《一代天驕》,在劇中以動作、表情來豐富唱音,香港媒體出現了「女腔」一詞,紅腔自此確立,風靡海內外。這個時期,紅線女在香港演出了《一代天驕》、《昭君出塞》、《苦鳳駕憐》、《蝴蝶夫人》、《清宮恨史》等代表劇目,以粵劇傳統花旦唱腔為基礎,融入京腔、崑腔演唱藝術和西洋美聲技法,結合個人的聲線條件,融匯創造出「甜、脆、圓、潤、嬌、水」的紅腔風格,把粵劇花旦唱腔發展到了嶄新的階段。正如著名文藝評論家李凌所說的:「音質優美,基礎深厚穩實,音色清脆秀麗,富有變化,高、中,低音區的聲音統一、勻稱,既有嘹亮的歌喉,音域特別寬闊,又柔美而有力度。」[4]

紅線女[7]
第二座高峰,出現在1955年至文化大革命前,這個時期的顯著特點是,在舞台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實現了重大突破,唱腔進一步發展,最終完成了紅派藝術的創造。1955年,紅線女從香港回到廣州,在廣東粵劇團(今廣東粵劇院的前身)工作,對自己的唱腔和舞台藝術作進一步錘煉。這個時期,在唱腔上,吸收了京劇名家梅蘭芳唱腔、昆劇、話劇、歌劇、西洋歌唱、電影等技巧,唱腔表現力更為豐富。這個時期,紅線女的戲路進一步開拓,演出了《關漢卿》、《搜書院》、《李香君》、《打神》、《山鄉風雲》、《劉胡蘭》等代表劇目,她突破了傳統粵劇中單純表現女性媚美的框架,塑造的一系列個性鮮明的婦女形象,表現出敢愛敢恨、藐視豪強、正氣凜然的性格特徵,唱腔為了與人物性格統一,表現出了婉約之中帶有悲壯的剛柔相濟風格。現代劇《山鄉風雲》,更是在現代戲和傳統表演程式的結合上獲得了標志性的突破,既沒有生搬硬套傳統行當的一招一式,又使全部表演合乎戲曲規律,演藝服務於角色的創造,使演出更貼近生活、真實自然,形象豐滿、刻畫淋漓盡致。《山鄉風雲》被認為是粵劇發展史上的里程碑。[4]
第三座高峰,出現在文化大革命後至今,這個時期的顯著特點是,舞台人物性格的刻畫和唱腔的表現更加細膩,更加融入生活,達到了大氣深沉、柔韌有餘、爐火純青的境界。紅線女不斷創新自己的表演風格和樣式,演出了現代劇《白燕迎春》、《西關女人》,歷史劇《昭君公主》等,並將「中國古代四大美人」同時搬上舞台,在70多歲高齡之時,將四位妙齡少女的藝術形象演繹的迥然有別、惟妙惟肖。這個時期,紅線女還參與編寫和自導自演了多部粵劇,並率先探索以交響樂等西方樂器伴奏粵劇。[4]
紅派藝術的社會意義是深刻的、藝術成就是卓越的:[4]
第一,藝術技巧推陳出新。據考證,粵劇起源於明代中葉,是由北方流入廣東的海鹽、弋陽、崑山、梆子等唱腔,融匯珠江三角洲當地民間音樂,而形成以梆子、二黃為主腔的劇種。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後,西方自由民主思潮推動著中國社會各領域出現了改革,粵劇也從此打破了數百年來一直對外來劇種的依賴,開創並確立了自己的程式、唱腔和舞台藝術,涌現出了如薛覺先、馬師曾、白駒榮、千里駒、桂名揚、廖俠懷、白玉堂等一代宗師,現代粵劇史由此開篇!紅線女的紅派藝術,在現代粵劇藝術花旦行當的發展進程中具有初創和里程碑的意義!紅派藝術,在唱腔藝術上,以粵劇傳統花旦唱腔為基礎,吸收了京劇等其它劇種、以及美聲歌唱、電影等技巧,結合個人的聲線條件,融匯創造出了龍頭鳳尾、跌宕起伏、音域寬廣、清脆秀麗、剛柔相濟的紅腔風格;在舞台藝術上,以粵劇傳統花旦舞台功架為基礎,吸收了京劇名家程硯秋的身段藝術,並將俞振飛、周小燕、朱傳茗等戲劇名家的藝術融為一爐,突破了傳統粵劇中單純表現女性媚美的框架,塑造了一系列個性鮮明的婦女形象,戲路極為寬廣,不論古代的小家碧玉、宮廷貴人、青樓妓女,還是現代革命女性,都能滌盡鉛華,展示出東方女性清香淡雅的氣質、高潔端莊的風韻,表現出敢愛敢恨、藐視豪強、正氣凜然的性格特徵,以及在抗拒苦難或悲劇命運中磨礪出那富於韌性的品格,表演細膩傳神。現代劇《山鄉風雲》,更是在現代劇和傳統表演程式的結合上獲得了標志性的突破,被認為是粵劇發展史上的里程碑!紅線女意識到,用粵劇來表現現實社會生活,是時代賦予的使命,表演程式,必須服從於劇情內容、服從於人物身份和性格,她大膽改革,突破了當時演現代劇要麼生搬硬套傳統表演形式、要麼象話劇那樣純自然生活化的表演,《山鄉風雲》既沒有生搬硬套傳統行當的一招一式,但全部表演都合乎戲曲規律,這樣,演出就更貼近生活、真實自然,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更加豐滿、人物性格的刻畫更加淋漓盡致。《山鄉風雲》中,紅線女飾演的紅軍女連長劉琴,同時又是喬裝深入敵人巢穴的一名女教師。以紅軍女連長形象出現時,吸收了小武的身段,颯爽中帶凝重,輕而不浮、猛而不燥,節奏分明,深得其妙,既符合紅軍部隊的實際操作,又符合戲曲表演程式。對月抒懷及與敵人正面斗爭的情節,用的則是小生身段,溫文典雅,但既然是紅軍幹部,故演來瀟灑輕盈而不飄滑。劉琴既現英風、又潛文質,使她後來喬裝教師,有了內在的依據。紅線女的紅派藝術,是經過70多年的長期舞台實踐千錘百煉而形成的,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首首名曲皆膾炙人口、海內外廣為傳唱。粵劇也因紅線女而被周恩來同志譽為「南國紅豆」![4]

紅線女
第二、思想內容與時俱進。紅線女名劇名曲的思想內容永遠是引領著時代前進步伐、折射出時代光輝的!紅線女從藝70多年來,與時俱進,飾演過《昭君出塞》、《關漢卿》、《搜書院》、《李香君》、《山鄉風雲》、《白燕迎春》等眾多代表劇目,她擔當正印花旦角色,劇中塑造的王昭君、朱簾秀、翠蓮、李香君、劉琴、沈潔等人物,感情充沛、形象豐滿,性格突出、深入人心,這些涵蓋了古今中外各類婦女的藝術典型,無不折射出為追求自由、民主、正義和婦女解放,而百折不撓的抗爭精神,這種主題思想與當時中國新民主主義的社會思潮匯流,具有強烈的時代色彩和啟發意義。她的《荔枝頌》,更是將地方特色文化與時代主旋律巧妙融合到了極致,眾所周知,粵劇是嶺南文化的瑰寶,荔枝是古今中外馳名的嶺南佳果,以粵曲去頌唱「南國荔枝紅」,寓意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如火如荼,作品既體現地方文化典型性,又與時代主旋律完美契合,故而膾炙人口、廣為傳頌!《珠江禮贊》則是熱情謳歌了站立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浪潮上的廣東,在先行先試中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觸發人們心聲共鳴。[4]
第三、唱腔流派影響深遠。藝術技巧推陳出新、思想內容與時俱進,是紅派藝術影響深遠的先決條件。而紅線女從藝70多年來,在海內外演出粵劇數量多達近百部,這在粵劇史上也是罕見的。紅線女藝術中心的成立,對弘揚粵劇文化和紅派藝術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紅線女老師熱心培養粵劇後人,當今許多著名粵劇演員,甚至連民間粵劇社團、私伙局,唱腔和表演都以紅派藝術為典範。紅派藝術可謂傳遍萬戶千家、影響甚大、深入人心![1-2]
2生平經歷

紅線女
1924年12月27日,出生於廣東開平水口泮村。
1938年,師從舅母何芙蓮學戲,初起藝名小燕紅,後同班著名藝人靚少鳳對她講述了「紅線盜盒」的俠義故事,改藝名為紅線女。
15歲加入馬師曾劇團。抗日戰爭時期香港淪陷後,隨馬師曾的太平劇團(抗戰劇團、勝利劇團)在廣東、廣西各地演出,在兩廣地區嶄露頭角。抗日戰爭勝利後回到香港,學京劇3年,同時向聲樂專家求教,並吸收電影的表現手法,並演出於港、澳、穗及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各地。
1952年,在香港組建真善美劇團,並與馬師曾、薛覺先等合演《蝴蝶夫人》、《清宮恨史》等劇。
1955年,返廣州,參加廣東粵劇團,先後在廣東粵劇團、廣東粵劇院、廣州粵劇團工作,曾任廣東粵劇院副院長、廣州粵劇團藝術總指導,並曾當選為廣東省戲劇家協會主席,是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三、四、七、八、九屆全國人大代表。紅線女從藝70多年來,演過近百個粵劇,拍過90多部電影,成功地塑造了古今中外各類婦女的藝術形象。她在藝術上勇於革新,在繼承粵劇傳統的基礎上,吸收、借鑒京劇、昆劇、話劇、歌劇、電影以及西洋歌唱技巧,加以融合創造。
1955年返廣州,後,先後主演了《搜書院》、《關漢卿》、《昭君出塞》、《李香君》、《山鄉風雲》、《昭君公主》、《白燕迎春》等許多劇目,她所塑造的翠蓮,朱簾秀、王昭君、李香君、劉琴、沈潔等人物,感情充沛,形象豐滿,性格突出,深入人心,形成獨具特色的「紅派」表演藝術。她所創造的「紅腔」,千錘百煉、爐火純青,許多「紅腔」名曲,《荔枝頌》、《珠江禮贊》、《昭君出塞》被視為經典,膾炙人口、廣為傳唱。
2009年,紅線女榮獲首屆「中國戲劇終身成就獎」。[3]
3從藝經歷
20世紀40年代
1940年,紅線女隨何芙蓮臨時搭班於靚少鳳的金星劇團演出。靚少鳳喜歡紅線女聰明聽話,勤奮好學,有空便對她悉心教導,尤其在用氣發聲功法和行腔葉字技巧方面,紅線女受益良多,為她打下良好的唱功基礎起了很大的作用,靚少鳳還認為紅線女當時用「小燕紅」的藝名不好,建議改為「紅線女」。1941年在上海演出,紅線女當上了第三花旦。是年年底,日軍佔領九龍和香港,紅線女住在師父家中練功,幫做家務,還替師父擺地攤賣衣服。1943年,她在肇慶演出,在內地第一次用「紅線女」這個藝名。從此,她成為馬師曾劇團的正印花旦。以後到抗戰大後方廣西等地演出了許多馬派劇目,如《苦鳳鶯憐》、《斗氣姑爺》、《軟皮蛇招郡馬》等。她扮演各種不同性格類型的女性角色,適應各種不同的表演風格。雖然覺得吃力,但她拚命地學習、鑽研,逐漸打開一條寬廣的戲路,為她後來馳騁於舞台藝術創作的廣闊天地,成功地塑造多彩多姿的藝術形象奠下了堅實的基礎。
20世紀50-70年代

紅線女50年代彩色照片
20世紀50、60年代,紅線女曾隨團赴朝鮮、越南演出。20世紀80年代之後,她曾多次赴美國、加拿大、新加坡、馬來西亞及香港、澳門等地,進行演出和講學,所到之處,均受到熱烈歡迎,在當地掀起「紅線女熱」,為傳播粵劇藝術,促進文化交流,增進友好情誼作出了貢獻。紅線女還參加了香港、澳門慶祝回歸的演出。
紅線女一貫熱心扶掖後輩,辛勤培育新人。早在1973年,她便負責廣東粵劇訓練班,擔任專職教學工作。20世紀80年代之後,她指導青年劇團、實驗劇團,組建紅豆劇團,負責培訓工作,開展改革試驗,積極培育人才,培養、造就了許多優秀青年演員和藝術人才。
1998年,由廣州市委、市政府投資興建的:「紅線女藝術中心」組成,舉行了落成典禮暨紅線女從藝60周年慶祝大會。幾年來,在紅線女的親自策劃、領導和參與下,「中心」先後錄制了《紅線女藝術之路》電視藝術片和《紅線女音像藝術大觀》等一批音像製品,拍攝了粵劇動畫電影片《刁蠻公主戇駙馬》,編輯出版了《論紅線女舞台藝術》評論集和不定期學術刊物《紅線女藝術研究》,舉辦了「愛心助學」義演等活動。
紅線女是享譽海內外的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她在藝術舞台上馳騁60多個春秋,受聆於前輩,浸潤於傳統,博採眾長,脫穎創新,創造出獨樹一幟、影響深遠的「紅腔」唱腔藝術和「紅派」表演藝術;她對藝術如痴如醉,永不停步,矢志追求真、善、美。她以其出眾的才華、傑出的成就,獨領風騷於當代粵劇藝壇,她的創造性的藝術實踐,為粵劇發展史增添了光輝的一頁。
紅線女的堂伯父鄺新華,是同治年間粵劇再度興起時的著名武生。他在廣州重建粵劇行會組織八和會館,並被推為「會首」,更因其演藝高超,同行尊奉為泰山北斗。紅線女的外祖父聲架南是馳名於東南亞的武生。舅父靚少佳是歷任人壽年、勝壽年等省港大班的正印小武,在省、港、澳、美國和東南亞均享有盛譽。舅母何芙蓮也是著名花旦。紅線女生長在這樣一個與粵劇淵源很深的家庭,從小就受到粵劇藝術的熏陶,八、九歲時就跟留聲機學唱粵曲。經常在父親招待客人時,被叫出來演唱一曲,得到客人的誇獎和父親獎勵的二毫硬幣。抗日戰爭前,家住廣州西關,常隨母親到戲院看戲,回來在家中仿效演唱。1938年因日軍侵華而失學,同年7、8月間,隨母親經澳門赴香港,拜舅母何芙蓮為師,正式學藝,取藝名小燕紅。1939年春節,在勝壽年班首次登台演出。從此,她在戲班中練功、學唱,夜場演出扮丫環、宮女的角色。在香港郊區演出日場時,也擔任一些戲份不多的配角,在「天光戲」中,還有機會演主角。
抗戰勝利後,紅線女定居香港,成為影劇兩棲演員。她不甘做資本家、「班蛇」的搖錢樹,用私房錢組建真善美劇團,與馬師曾、薛覺先合演《蝴蝶夫人》、《清宮恨史》等劇,50年代初,又組建了紅星粵劇團,與馬師曾領銜來廣州演出了現代戲《珠江淚》等劇。1952年,她在演出《一代天驕》、《王昭君》,改編《蝴蝶夫人》和莎翁名著的實踐中,根據自己的天賦,嗓音條件,在傳統旦角的基礎上,融入京腔、崑腔演唱藝術和西洋美聲技法,創造了使海內外觀眾為之傾倒的「紅腔」,把粵劇旦角唱腔發展到一個嶄新的階段,而紅線女也就成為舉世聞名的粵劇表演藝術家。地「音質優美,其基礎深厚穩實,音色清脆秀麗;富有變化,高、中,低音區的聲音統一、勻稱,很少有歌者能像她那樣,既有嘹亮的歌喉,音域特別寬闊,又柔美而有力度」(李凌語)。[3]
1955年,紅線女拋棄了在香港演藝界的顯赫位置和極其優越的物質生活,毅然回大陸參加廣東粵劇團(今廣東粵劇院)工作。自此以後,她更如飢似渴地學習。學後而知不足,拜梅蘭芳為師,請教梅派唱法;請程硯秋幫她設計身段、水袖;請俞振飛指點《桂芝告狀》;請周小燕為她豐富《思凡》的唱腔;還有崑曲名家朱傳茗、歌唱家郭蘭英、王昆等她都虛心請教。她把所學、所識和所獲,化為藝術血液,豐富了自己的藝術素養,在《搜書院》、《昭君出塞》、《苦鳳駕憐》、《打神》、《李香君》、《關漢卿》、《山鄉風雲》等劇目的人物形象塑造中,最終完成了紅派藝術的創造。她塑造的王春娥、焦桂英、林黛玉、李香君、王昭君、翠蓮等—系列婦女形象里,不論小家碧玉、大家閨秀、宮廷貴人或青樓妓女,都能盪盡艷麗的鉛華,清除庸俗的珠光寶氣,展示出東方女性清香淡雅的氣質、高潔端莊的風韻以及在抗拒苦難或悲劇命運中磨礪出的富於韌性的品格。而在《關漢卿》的朱簾秀的形象里,則又透露出敢愛敢恨、藐視豪強的俠肝義膽和凜然正氣。她演出的《山鄉風雲》,在現代戲和傳統戲表演格式的結合上,又跨了一大步,上了一個新的台階。[3]
文化大革命期間,紅線女一家受到滋擾和迫害,被逼離開藝術行業,到廣州街道打掃,並且多次被「造反派」剃「陰陽頭」。1967年被下放到廣東英德茶場勞動。
20世紀80-90年代
20世紀80年代以來,面對粵劇舞台演出的不景氣,為振興粵劇,她奔走呼號,身體力行,重排舊劇,編演新戲。[3]1988年國慶前夕,紅線女率廣州粵劇團到北京舉行了「紅線女專場」,獨領風韻的「紅腔」再以醇美、委婉的風姿撩撥著觀眾的心扉;1994年,紅線女又在北京主演《白燕迎春》,成功地塑造廠一個外科醫生沈潔的藝術形象。她不辭勞苦送戲下鄉,還到學校演出、講課,致力於培養和爭取新一代觀眾,她竭盡心力創辦紅豆粵劇團,身教言傳,提攜新秀,培養粵劇藝術接班人,她率團晉京演出、出國交流,力振粵劇昔日雄風。[1]
在60多年的藝術生涯里,紅線女共拍攝了70多部電影,演出了近200個劇目,既有傳統戲、新編歷史劇,又編演外國名劇和現代戲。作為「民間藝術大使」,多次向東南亞和美洲的廣大觀眾傳播戲曲文化,以優美的鄉音、鄉情滋潤著無數華僑的心田。至今仍能盡興一展歌喉使群眾瘋魔者,唯紅線女—人,這確是中國現代戲曲史上的一個奇跡。
紅線女在60多年的藝術生涯中,有40多年是學習、工作、生活在社會主義祖國的懷抱里。黨和政府的教導、支持,人民群眾的哺育,黨和國家的各級領導人的關懷鼓勵,使她的思想政治覺悟有了質的飛躍,同時獲得了更為廣闊的藝術創造天地。她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她全心投入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她雖有過坎坷,卻不改其志;她始終牢記毛主席在1958年給她的信中提出的希望,身體力行,努力做「勞動人民的紅線女」。紅線女以自己半個多世紀的藝術實踐和人生道路證明,她真正成為了勞動人民的藝術家。對於紅線女所取得的藝術成就和所做出的突出貢獻,黨和人民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和嘉獎。、
為了表彰紅線女對黨的文藝事業的傑出貢獻,廣州市委、市政府興建了「紅線女藝術中心」,1998年12月20日,廣州市人民政府隆重舉行「紅線女從藝60年慶賀活動」暨「紅線女藝術中心落成典禮」,全國各地的文藝界要人名流以及美國、加拿大、馬來西亞、新加坡及港澳等地的「紅派」摯友、劇界同仁300多人出席了盛會。73歲的紅線女仍參加演唱晚會的演出,敢於向自己的高齡挑戰。
廣州市委副書記、廣州市市長林樹森號召文藝界的同志向紅線女學習,學習她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赤子情懷,學習她對事業對理想的執著追求、不離不棄、鍥而不舍的堅韌毅力,學習她為攀登藝術高峰不畏艱辛、刻意求精、勇於改革、不斷超越自我的進取精神,學習她為培養接班人嘔心瀝血、甘當人梯的高尚情操。要求大家共同努力,為弘揚粵劇藝術、振興中華民族的文化事業做出新的貢獻。

參考閱讀:http://ke..com/subview/94652/7920187.htm?fromId=94652&from=rdtself

㈢ 一代名伶紅線女是什麼人

紅線女,原名鄺健廉,女,漢族,1924年12月27日生於廣州,祖籍廣東開平,中國當代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紅派藝術創始人。歷任廣東粵劇院副院長,中國戲劇家協會廣東分會副主席,廣州粵劇團藝術總指導,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三、四、七、八、九屆全國人大代表。2009年,榮獲首屆「中國戲劇終身成就獎」。2013年12月08日,因突發性心肌梗塞在廣州逝世,享年89歲。
附:
丈夫:
馬師曾(1900年4月2日-1964年4月22日)字伯魯,號景參,祖籍廣東順德。廣東順德縣龍譚人,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
兒子:
馬鼎盛,香港軍事評論員、鳳凰衛視主播、中國近代軍事史學會會員、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客席研究員。

㈣ 求紅線女的資料

紅線女
原名鄺健廉。廣東開平人。粵劇著名表演藝術家。1927年生。幼年在廣州,澳門讀書,13歲從舅母何芙蓮學戲,初以小燕紅藝名登台。1942年,參加馬師曾劇團在兩廣內地演出,得馬師曾悉力教導和重用,改用紅線女藝名,逐漸成名。15歲掌花旦正印,聲名漸著。1944年,與馬師曾結婚。抗戰勝利後定居香港,成為影劇兩棲演員,拍影片80多部。1945年後,演出范圍擴大到香港、澳門、越南、新加坡、馬來亞、菲律賓一帶,成為首屈一指的「花旦王」。曾在香港組織「真善美」劇團,並參加拍攝《家》、《春》、《秋》等多部影片。1955年從香港回穗參加廣東省粵劇團,代表作有《搜書院》.《昭君出塞》、《關漢卿》和《山鄉風雲》等。1957年憑《賣荔技》獲世界青年聯歡節東方歌曲競賽金質獎章。

歷任廣東粵劇院副院長,廣州粵劇團藝術總指導,中國戲劇家協會廣東省分會副主席,當選為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和第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其表演以細膩見長,勇於革新,繼承前輩唱腔藝術並吸收兄弟劇種和西洋演唱技巧,形成「女腔」(「紅腔」)。其音色清脆秀麗,行腔自然、婉轉、豐美,真假嗓音能夠巧妙結合,有「龍頭鳳尾」之譽,受到廣大觀眾歡迎。

近些年紅線女致力培養粵劇新人,組建小紅豆粵劇團和紅線女藝術中心。她領導「小紅豆」劇團,對粵劇藝術繼續貢獻力量。代表劇目有《搜書院》、《關漢卿》,《李香君》、《昭君公主》和現代戲《山鄉風雲》等。主演的電影名作有《秋》、《天長地久》現居廣州,致力於推廣粵劇藝術。

㈤ 紅線女的生平經歷

1924年12月27日,出生於廣東開平水口泮村。
1938年,師從舅母何芙蓮學戲,初起藝名小燕紅,後同班著名藝人靚少鳳對她講述了「紅線盜盒」的俠義故事,改藝名為紅線女。
15歲加入馬師曾劇團。抗日戰爭時期香港淪陷後,隨馬師曾的太平劇團(抗戰劇團、勝利劇團)在廣東、廣西各地演出,在兩廣地區嶄露頭角。抗日戰爭勝利後回到香港,學京劇3年,同時向聲樂專家求教,並吸收電影的表現手法,並演出於港、澳、穗及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各地。
1952年,在香港組建真善美劇團,並與馬師曾、薛覺先等合演《蝴蝶夫人》、《清宮恨史》等劇。
1955年,返廣州,參加廣東粵劇團,先後在廣東粵劇團、廣東粵劇院、廣州粵劇團工作,曾任廣東粵劇院副院長、廣州粵劇團藝術總指導,並曾當選為廣東省戲劇家協會主席,是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三、四、七、八、九屆全國人大代表。紅線女從藝70多年來,演過近百個粵劇,拍過90多部電影,成功地塑造了古今中外各類婦女的藝術形象。她在藝術上勇於革新,在繼承粵劇傳統的基礎上,吸收、借鑒京劇、昆劇、話劇、歌劇、電影以及西洋歌唱技巧,加以融合創造。先後主演了《搜書院》、《關漢卿》、《昭君出塞》、《李香君》、《山鄉風雲》、《昭君公主》、《白燕迎春》等許多劇目,她所塑造的翠蓮,朱簾秀、王昭君、李香君、劉琴、沈潔等人物,感情充沛,形象豐滿,性格突出,深入人心,形成獨具特色的「紅派」表演藝術。她所創造的「紅腔」,千錘百煉、爐火純青,許多「紅腔」名曲,《荔枝頌》、《珠江禮贊》、《昭君出塞》被視為經典,膾炙人口、廣為傳唱。
2009年,紅線女榮獲首屆「中國戲劇終身成就獎」。
2013年12月8日,在廣州逝世,終年88歲。 20世紀40年代
1940年,紅線女隨何芙蓮臨時搭班於靚少鳳的金星劇團演出。靚少鳳喜歡紅線女聰明聽話,勤奮好學,有空便對她悉心教導,尤其在用氣發聲功法和行腔葉字技巧方面,紅線女受益良多,為她打下良好的唱功基礎起了很大的作用,靚少鳳還認為紅線女當時用「小燕紅」的藝名不好,建議改為「紅線女」。1941年在上海演出,紅線女當上了第三花旦。是年年底,日軍佔領九龍和香港,紅線女住在師父家中練功,幫做家務,還替師父擺地攤賣衣服。1943年,她在肇慶演出,在內地第一次用「紅線女」這個藝名。從此,她成為馬師曾劇團的正印花旦。以後到抗戰大後方廣西等地演出了許多馬派劇目,如《苦鳳鶯憐》、《斗氣姑爺》、《軟皮蛇招郡馬》等。她扮演各種不同性格類型的女性角色,適應各種不同的表演風格。雖然覺得吃力,但她拚命地學習、鑽研,逐漸打開一條寬廣的戲路,為她後來馳騁於舞台藝術創作的廣闊天地,成功地塑造多彩多姿的藝術形象奠下了堅實的基礎。
20世紀50-70年代
20世紀50、60年代,紅線女曾隨團赴朝鮮、越南演出。20世紀80年代之後,她曾多次赴美國、加拿大、新加坡、馬來西亞及香港、澳門等地,進行演出和講學,所到之處,均受到熱烈歡迎,在當地掀起「紅線女熱」,為傳播粵劇藝術,促進文化交流,增進友好情誼作出了貢獻。紅線女還參加了香港、澳門慶祝回歸的演出。
紅線女一貫熱心扶掖後輩,辛勤培育新人。早在1973年,她便負責廣東粵劇訓練班,擔任專職教學工作。20世紀80年代之後,她指導青年劇團、實驗劇團,組建紅豆劇團,負責培訓工作,開展改革試驗,積極培育人才,培養、造就了許多優秀青年演員和藝術人才。
1998年,由廣州市委、市政府投資興建的:「紅線女藝術中心」組成,舉行了落成典禮暨紅線女從藝60周年慶祝大會。幾年來,在紅線女的親自策劃、領導和參與下,「中心」先後錄制了《紅線女藝術之路》電視藝術片和《紅線女音像藝術大觀》等一批音像製品,拍攝了粵劇動畫電影片《刁蠻公主戇駙馬》,編輯出版了《論紅線女舞台藝術》評論集和不定期學術刊物《紅線女藝術研究》,舉辦了「愛心助學」義演等活動。
紅線女是享譽海內外的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她在藝術舞台上馳騁70多個春秋,受聆於前輩,浸潤於傳統,博採眾長,脫穎創新,創造出獨樹一幟、影響深遠的「紅腔」唱腔藝術和「紅派」表演藝術;她對藝術如痴如醉,永不停步,矢志追求真、善、美。她以其出眾的才華、傑出的成就,獨領風騷於當代粵劇藝壇,她的創造性的藝術實踐,為粵劇發展史增添了光輝的一頁。
紅線女的堂伯父鄺新華,是同治年間粵劇再度興起時的著名武生。他在廣州重建粵劇行會組織八和會館,並被推為「會首」,更因其演藝高超,同行尊奉為泰山北斗。紅線女的外祖父聲架南是馳名於東南亞的武生。舅父靚少佳是歷任人壽年、勝壽年等省港大班的正印小武,在省、港、澳、美國和東南亞均享有盛譽。舅母何芙蓮也是著名花旦。紅線女生長在這樣一個與粵劇淵源很深的家庭,從小就受到粵劇藝術的熏陶,八、九歲時就跟留聲機學唱粵曲。經常在父親招待客人時,被叫出來演唱一曲,得到客人的誇獎和父親獎勵的二毫硬幣。抗日戰爭前,家住廣州西關,常隨母親到戲院看戲,回來在家中仿效演唱。1938年因日軍侵華而失學,同年7、8月間,隨母親經澳門赴香港,拜舅母何芙蓮為師,正式學藝,取藝名小燕紅。1939年春節,在勝壽年班首次登台演出。從此,她在戲班中練功、學唱,夜場演出扮丫環、宮女的角色。在香港郊區演出日場時,也擔任一些戲份不多的配角,在「天光戲」中,還有機會演主角。
抗戰勝利後,紅線女定居香港,成為影劇兩棲演員。她不甘做資本家、「班蛇」的搖錢樹,用私房錢組建真善美劇團,與馬師曾、薛覺先合演《蝴蝶夫人》、《清宮恨史》等劇,50年代初,又組建了紅星粵劇團,與馬師曾領銜來廣州演出了現代戲《珠江淚》等劇。1952年,她在演出《一代天驕》、《王昭君》,改編《蝴蝶夫人》和莎翁名著的實踐中,根據自己的天賦,嗓音條件,在傳統旦角的基礎上,融入京腔、崑腔演唱藝術和西洋美聲技法,創造了使海內外觀眾為之傾倒的「紅腔」,把粵劇旦角唱腔發展到一個嶄新的階段,而紅線女也就成為舉世聞名的粵劇表演藝術家。地「音質優美,其基礎深厚穩實,音色清脆秀麗;富有變化,高、中,低音區的聲音統一、勻稱,很少有歌者能像她那樣,既有嘹亮的歌喉,音域特別寬闊,又柔美而有力度」。
1955年,紅線女拋棄了在香港演藝界的顯赫位置和極其優越的物質生活,毅然回大陸參加廣東粵劇團(今廣東粵劇院)工作。自此以後,她更如飢似渴地學習。學後而知不足,拜梅蘭芳為師,請教梅派唱法;請程硯秋幫她設計身段、水袖;請俞振飛指點《桂芝告狀》;請周小燕為她豐富《思凡》的唱腔;還有崑曲名家朱傳茗、歌唱家郭蘭英、王昆等她都虛心請教。她把所學、所識和所獲,化為藝術血液,豐富了自己的藝術素養,在《搜書院》、《昭君出塞》、《苦鳳駕憐》、《打神》、《李香君》、《關漢卿》、《山鄉風雲》等劇目的人物形象塑造中,最終完成了紅派藝術的創造。她塑造的王春娥、焦桂英、林黛玉、李香君、王昭君、翠蓮等—系列婦女形象里,不論小家碧玉、大家閨秀、宮廷貴人或青樓妓女,都能盪盡艷麗的鉛華,清除庸俗的珠光寶氣,展示出東方女性清香淡雅的氣質、高潔端莊的風韻以及在抗拒苦難或悲劇命運中磨礪出的富於韌性的品格。而在《關漢卿》的朱簾秀的形象里,則又透露出敢愛敢恨、藐視豪強的俠肝義膽和凜然正氣。她演出的《山鄉風雲》,在現代戲和傳統戲表演格式的結合上,又跨了一大步,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文化大革命期間,紅線女一家受到滋擾和迫害,被逼離開藝術行業,到廣州街道打掃,並且多次被「造反派」剃「陰陽頭」。1967年被下放到廣東英德茶場勞動。
20世紀80年代後
20世紀80年代以來,面對粵劇舞台演出的不景氣,為振興粵劇,她奔走呼號,身體力行,重排舊劇,編演新戲。1988年國慶前夕,紅線女率廣州粵劇團到北京舉行了「紅線女專場」,獨領風韻的「紅腔」再以醇美、委婉的風姿撩撥著觀眾的心扉;1994年,紅線女又在北京主演《白燕迎春》,成功地塑造廠一個外科醫生沈潔的藝術形象。她不辭勞苦送戲下鄉,還到學校演出、講課,致力於培養和爭取新一代觀眾,她竭盡心力創辦紅豆粵劇團,身教言傳,提攜新秀,培養粵劇藝術接班人,她率團晉京演出、出國交流,力振粵劇昔日雄風。
在60多年的藝術生涯里,紅線女共拍攝了70多部電影,演出了近200個劇目,既有傳統戲、新編歷史劇,又編演外國名劇和現代戲。作為「民間藝術大使」,多次向東南亞和美洲的廣大觀眾傳播戲曲文化,以優美的鄉音、鄉情滋潤著無數華僑的心田。
紅線女在70多年的藝術生涯中,有50多年是學習、工作、生活在社會主義祖國的懷抱里。黨和政府的教導、支持,人民群眾的哺育,黨和國家的各級領導人的關懷鼓勵,使她的思想政治覺悟有了質的飛躍,同時獲得了更為廣闊的藝術創造天地。她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她全心投入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她雖有過坎坷,卻不改其志;她始終牢記毛主席在1958年給她的信中提出的希望,身體力行,努力做「勞動人民的紅線女」。紅線女以自己半個多世紀的藝術實踐和人生道路證明,她真正成為了勞動人民的藝術家。對於紅線女所取得的藝術成就和所做出的突出貢獻,黨和人民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和嘉獎。
為了表彰紅線女對黨的文藝事業的傑出貢獻,廣州市委、市政府興建了「紅線女藝術中心」,1998年12月20日,廣州市人民政府隆重舉行「紅線女從藝60年慶賀活動」暨「紅線女藝術中心落成典禮」,全國各地的文藝界要人名流以及美國、加拿大、馬來西亞、新加坡及港澳等地的「紅派」摯友、劇界同仁300多人出席了盛會。73歲的紅線女仍參加演唱晚會的演出,敢於向自己的高齡挑戰。
廣州市委副書記、廣州市市長林樹森號召文藝界的同志向紅線女學習,學習她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赤子情懷,學習她對事業對理想的執著追求、不離不棄、鍥而不舍的堅韌毅力,學習她為攀登藝術高峰不畏艱辛、刻意求精、勇於改革、不斷超越自我的進取精神,學習她為培養接班人嘔心瀝血、甘當人梯的高尚情操。要求大家共同努力,為弘揚粵劇藝術、振興中華民族的文化事業做出新的貢獻。

㈥ 紅線女是誰啊

紅線女,原名鄺健廉,女,漢族,1924年12月27日生於廣州,祖籍廣東開平,中國當代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紅派藝術創始人。[1-5]歷任廣東粵劇院副院長,中國戲劇家協會廣東分會副主席,廣州粵劇團藝術總指導,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三、四、七、八、九屆全國人大代表。2009年,榮獲首屆「中國戲劇終身成就獎」。2013年12月08日,因突發性心肌梗塞在廣州逝世,享年89歲。[6]中國當代著名國學家、文化學者肖健指出,紅線女是粵劇藝術的一代宗師,紅線女開創了迄今為止中國粵劇史上花旦行當中影響最大的唱腔流派之一——紅派藝術,為嶺南粵劇藝術乃至中華文明樹立了不朽的豐碑!「五四」新文化運動思潮引領著現代粵劇史開篇,紅派藝術在現代粵劇花旦行當發展進程中具有初創和里程碑意義,唱腔流派影響深遠!紅派藝術,以粵劇傳統花旦唱腔為基礎,吸收京劇、昆劇、話劇、歌劇、西洋歌唱、電影等技巧,創造出龍頭鳳尾、跌宕起伏、音域寬廣、清脆秀麗、剛柔相濟的唱腔風格。紅線女飾演過《一代天驕》、《昭君出塞》、《關漢卿》、《搜書院》、《李香君》、《山鄉風雲》、《白燕迎春》等劇目,折射出婦女在追求自由、民主、正義道路上百折不撓的抗爭精神。《荔枝頌》以粵曲去頌唱「南國荔枝紅」,寓意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如火如荼,與時代主旋律完美契合,膾炙人口、廣為傳頌!粵劇因紅線女而被周恩來同志譽為 「南國紅豆」!當今許多粵劇演員和民間粵劇社團、私伙局,唱腔和表演都以紅派藝術為典範。

㈦ 紅線女是誰

紅線女(1924年12月27日―2013年12月8日),原名鄺健廉,女,漢族,1924年12月27日生於廣州,祖籍廣東開平,中國當代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紅派藝術創始人。
歷任廣東粵劇院副院長,中國戲劇家協會廣東分會副主席,廣州粵劇團藝術總指導,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三、四、七、八、九屆全國人大代表。2009年,榮獲首屆「中國戲劇終身成就獎」。2013年12月8日,因突發性心肌梗塞在廣州逝世,享年89歲。[7-8]紅線女是粵劇藝術的一代宗師,紅線女開創了迄今為止中國粵劇史上花旦行當中影響最大的唱腔流派之一——紅派藝術,為嶺南粵劇藝術乃至中華文明樹立了不朽的豐碑!「五四」新文化運動思潮引領著現代粵劇史開篇,紅派藝術在現代粵劇花旦行當發展進程中具有初創和里程碑意義,唱腔流派影響深遠!
紅派藝術,以粵劇傳統花旦唱腔為基礎,吸收京劇、昆劇、話劇、歌劇、西洋歌唱、電影等技巧,創造出龍頭鳳尾、跌宕起伏、音域寬廣、清脆秀麗、剛柔相濟的唱腔風格。紅線女飾演過《一代天驕》、《昭君出塞》、《關漢卿》、《搜書院》、《李香君》、《山鄉風雲》、《白燕迎春》等劇目,折射出婦女在追求自由、民主、正義道路上百折不撓的抗爭精神。《荔枝頌》以粵曲去頌唱「南國荔枝紅」,寓意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如火如荼,與時代主旋律完美契合,膾炙人口、廣為傳頌!粵劇因紅線女而被周恩來同志譽為 「南國紅豆」!當今許多粵劇演員和民間粵劇社團、私伙局,唱腔和表演都以紅派藝術為典範。

㈧ 《昭君出塞》(紅線女)介紹

馬師曾(1900年4月2日-1964年4月22日)字伯魯號景參,廣東順德縣龍譚人,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馬師曾在1944年與紅線女結婚,其子馬鼎盛是鳳凰衛視著名的軍事與時事評論員。

少年時代

祖父馬肇梅於廣州經營茶莊,馬師曾幼年與父親馬公權、母親王文煜一同在廣州居住。1907年家庭經商失敗,他隨祖父、父母親舉家前往武昌,投靠任兩湖書院經學館館長的曾叔祖馬貞榆,因而有機會攻讀四書五經及習練書法,由此打下了一定的國學基礎。
1911年武漢爆發辛亥革命,他隨家人逃離武漢輾轉回到廣州,馬師曾就讀小學和中學期間,對戲劇開始發生興趣,參加了學校組織的「文明戲」的演出活動,有時還偷偷跑去觀看著名演員新華、朱次伯等人演出的粵劇。中學未畢業奉父母之命到香港一間銅鐵店當學徒,因不堪忍受店東和其他伙計的欺凌,跑回廣州進入陳壙南的太平春教戲館學戲,與老藝人師傅佳建立師徒關系,自起藝名關始昌,從此開始了粵劇學徒的生活。

青年時代

1917年馬師曾在廣州太平春教戲館學戲,不久便受聘於新加坡慶維新粵劇團,後轉投普長春粵劇團,並拜著名小武靚元亨為師,期間在南洋一帶學藝和演出,其間,他不滿班主失信,不讓他當丑生而當馬旦,憤而離班。後轉投當地堯天彩戲班任第三小生,改藝名為風華子,演戲期間巧遇機緣得與著名演員新華同台演出《蘇武牧羊》,其表現甚為新華贊賞。不久又到慶難新戲班演出《杜十娘怒沈百寶箱》等劇目,終因當地藝人排擠而失業,流浪戲班之間及賣膏葯、做礦工、當掌櫃謀生。
1919年馬師曾被平天彩班聘為第三小生,發奮勤學苦練,又得男花旦小湘鳳(靚少鳳)的支持幫助,小湘鳳邀他合演自己編寫的時裝新戲《癲、嘲、廢、戇》,演出引起轟動,馬師曾嶄露頭角,被擢升為第二小生。後來小湘鳳與他另組新班,他在演出《白蛇傳》時扮許仙,唱做功夫別致,大受歡迎,戲班中人都說:「風華子第二小生一炮便打響了!」恰在此時,他遇見從國內前去演出的著名演員靚元亨,兩人同台演出《海盜名流》等劇,馬拜靚元亨為師,隨靚元亨參加普長春劇團演出,自此開始起用本名馬師曾。其問雖然出現編排新劇和表演傳統的一些挫折,馬師曾卻能從中吸取教訓,更加虛心和勤奮鑽研粵劇的編劇和表演藝術。
1923年馬師曾回港發展,於人壽年班任正印丑生,代替剛離開該班的正印丑生薛覺先,在千里駒、白駒榮等前輩的扶掖下,發揮其演戲詼諧、機變、通俗的特長,以及從師傅靚元亨處學到的小武行當演唱藝術,成功演出《玉樓春怨》、《一個女學生》以及他在南洋編演的幾個新戲,無論夜場、日場都大受觀眾歡迎。馬師曾反覆鑽研了傳統粵劇《江湖十八本》,並在丑角上多番研究,於《苦鳳鶯憐》中演風塵俠丐「余俠魂」,創出有獨特風格的「馬腔」(俗稱「乞兒腔」),大受歡迎,在廣州西關、南關四間戲劇輪流公演,歷時接近半年,創下當時的賣座紀錄。
1925年夏,他離開人壽年班與陳非儂等人另組大羅天劇團,在劇團特設編劇部,聘請陳天縱、馮顯洲、黃金台、麥嘯霞等人為專業編劇,他自己也親自撰寫劇本或與人合作編劇。大羅天劇團編演了一批古今中外題材的新劇,如《佳偶兵戎》、《賊王子》、《呆佬拜壽》、《紅玫瑰》等,在劇本內容和表演藝術兩方面都大膽革新創造。劇團的演員陣容強大,馬師曾分別以生、丑、旦、凈的行當扮演這些新劇中的人物角色,因而劇團演出非常旺台,在粵劇舞台可與人壽班並駕齊驅,馬師曾的聲名也日益顯赫。

中年時代

1931年春,馬師曾的藝術生涯出現一個重大的轉折,這便是應聘到美國舊金山演出一年(因戲院院主欺詐被迫逗留兩年)。行前他精心編印了《千里壯游集》帶往美國,向美國觀眾宣揚優美的粵劇藝術,書中也透露了他逐步形成的「新劇」觀。他一方面強調戲劇藝術對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具有重要意義,認為「人亦孰不愛國,凡愛國者必思自葆其國有之道德文化」,因而提出借戲劇「以宣傳我國特有之道德文化」;另一方面他也強調戲劇應該跟隨時代發展而變革創新,認為「近年以來,中外的交通,多麼利便,生活的變遷,多麼劇烈,我們的伶人,依然死守著什麼場口步武的成法,什麼靶子演唱的老例,純粹用圖案做脊椎,決不能站起來自稱藝術,在此電影戲和舞台戲競爭激烈當中,哪有不一敗塗地的道理呢!」因此他提出要變革粵劇,「一方固須效他方之長,一方仍須保存粵劇之精華,從而發揚之,斯始有效也。」
1933年馬師曾從美國回到香港與女伶譚蘭卿組成第一個男女合班的粵劇團「太平歌劇社」(後改名「太平劇團」),當時報紙標榜馬師曾是「新派粵劇泰斗導演兼主演藝術巨子」,顧名思義可知他是要大展拳腳對粵劇進行多方面的改革。在時粵劇極盛,他與當時由薛覺先領導的覺先聲劇團在藝術表演上分庭抗禮,形成「薛馬爭雄」的時期,好戲連場,各有戲迷。
1944年馬師曾與紅線女結婚。其子馬鼎盛(1949)是著名的軍事與時事評論員。

晚年時代

1955年12月14日,馬師曾、紅線女回到廣州定居並參加廣東的粵劇工作,受到黨政部門、粵劇同行和熱愛他們的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
1956年馬師曾被任命為廣東粵劇團團長,與紅線女合演回廣州後的第一個新編劇目《昭君出塞》,不久兩人又合演根據同名瓊劇傳統戲改編的《搜書院》,並到北京匯報演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劉少奇、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先後同首都觀眾一起觀看了演出。
文化部、中國戲劇家協會於1956年5月17日召開的崑曲《十五貫》座談會上,周恩來總理在講話中表揚馬師曾對粵劇工作的貢獻說:「現在,行家馬師曾回來了,氣象就更不同了,更提高了。」並且給予粵劇「南國紅豆」的美稱。這一年,馬師曾被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政協委員會常委、廣東省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文聯副主席、中國戲劇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劇協廣州分會副主席,還光榮當選廣東省文化先進工作者。
1958年11月廣東粵劇院成立,馬師曾被任命為院長,演出根據田漢同名話劇改編的粵劇《關漢卿》,於年底到武漢為中共八屆六中全會作專場演出。
1959年應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首相金日成的邀請,以馬師曾為團長的中國粵劇團帶了《關漢卿》等戲赴朝訪問演出。同年10月,馬師曾率領劇團參加首都為慶祝建國十周年獻禮劇目的演出活動,演出了《關漢卿》和《搜書院》。
1960年上半年,馬師曾赴京擔任由梅蘭芳當主任的中國戲曲藝術研究班教師,教學期間與紅線女等在北京中山公園演出了《關漢卿》。
1961年,以馬師曾、紅線女擔任藝術總指導的中國粵劇團,赴越南民主共和國訪問演出了《關漢卿》、《劉胡蘭》等劇。
1962年夏,他為周恩來總理和賀龍、陳毅、聶榮臻副總理等演出《屈原》一劇的「天問」一場,這是他在舞台上的最後一次演出。
1963年馬師曾被確診罹患氣管癌,入中山醫學院附屬醫院治療。
1964年轉往北京同仁醫院治療,4月21日終因不治逝世。

作品:

馬師曾一生參加演出的劇目共計429個,它們是:《苦鳳鶯憐》、《佳偶兵戎》、《賊王子》、《昭君怨》、《洪承疇》、《搜書院》、《關漢卿》、《屈原》、《桂枝告狀》、《審死宮》、《西施》、《丐緣》、《乖孫》、《秦檜》、《班超》、《夏姬》、《鬼妻》、《貂蟬》、《欲魔》、《盪寇》、《魔宮》、《蠻愛》等。

㈨ 香港演員紅線女是誰

紅線女(1924年12月27日-2013年12月8日)。原名鄺健廉,廣東開平市水口鎮泮村人,生於廣州西關。是著名粵劇演員,人稱「女姐」。代表曲《紅燭淚》、《昭君出塞》、《荔枝頌》,開創了獨樹一幟的女腔,大陸官方稱為紅腔。2013年12月8日晚上20時40分在廣州因心肌梗塞逝世。

紅線女外祖父是著名須生聲架南,舅父是著名武生靚少佳,舅母是著名花旦何芙蓮。表妹是前《歡樂今宵》創作人胡美屏,堂伯父是同治年間創建粵劇行會「八和會館」的著名武生鄺新華。8歲跟留聲機學唱粵曲。抗日戰爭前,家住廣州西關,1938年因日軍侵華而輟學,後隨母親經澳門赴香港,拜舅母何芙蓮為師,正式為職業粵劇演員,取藝名「小燕紅」。1939年春,在勝壽年劇團首次登台演出。自此任任第三花旦,於夜場扮演丫環、宮女等配角。1940年,隨何芙蓮臨時於靚少鳳的金星劇團演出,靚少鳳為其正式改名為「紅線女」。1941年到上海演出,年底日軍佔領香港,紅線女遷居於靚少鳳家,並於15歲加入馬師曾劇團。1943年於廣東肇慶演出,在內地第一次用「紅線女」藝名,成為「師曾劇團」的正印花旦。其後不停到抗戰後方巡演,多演馬派劇目,如《苦鳳鶯憐》、《斗氣姑爺》、《軟皮蛇招郡馬》等。
抗日戰爭勝利後回到香港學習京劇三年,後得何賢贊助成立「真、善、美粵劇團」,先後與馬師曾、薛覺先合演《蝴蝶夫人》、《清宮恨史》等劇。1946年在香港連續一個月每天不停演出粵劇戲目《我為卿狂》轟動全港,次年以《我為卿狂》為題材拍攝了第一部電影。1950年代初組建紅星粵劇團,與馬師曾領銜到廣州演出現代戲《珠江淚》。1952年演出《一代天驕》、《王昭君》,並且嘗試改編《蝴蝶夫人》和莎士比亞劇作為粵劇。
紅線女在傳統旦角的基礎上,融入京腔、崑腔及西洋美聲技法,創造出著名的粵劇唱腔「紅腔」,使粵劇旦角唱腔發展到一個嶄新的階段。
1955年,受周恩來的邀請到中國。1956年參加中國國慶7周年觀禮活動,受到周恩來接見,是年底參與廣東省粵劇團演出。1957年正式以個人身份加入廣東粵劇團(今廣東粵劇院)。期間拜京劇梅蘭芳為師;請程硯秋設計身段、水袖;請俞振飛指點《桂芝告狀》;請周小燕改進《思凡》的唱腔;並且研究將朱傳茗、郭蘭英、王昆等唱腔技巧融入粵劇發聲,先後演出《搜書院》、《昭君出塞》、《苦鳳駕憐》、《打神》、《李香君》、《關漢卿》、《山鄉風雲》等劇目,最終完成紅派的藝術體系。
1980年,紅線女與秦中英合作改寫《王昭君》,扭轉悲劇情節成為《昭君公主》,與陳笑風等人合演。1984年在廣州中山紀念堂舉行粵劇戲曲小調的獨唱音樂會,這是其文革後首次登台演出,1988年國慶前夕,紅線女率廣州粵劇團到北京舉行「紅線女專場」;1994年在北京主演《白燕迎春》。並創辦了紅豆粵劇團,培養粵劇接班人。
2012年5月21日,香港新光戲院重新裝修後,舉行開幕禮,紅線女到香港為其剪綵,後應邀以一曲《荔枝頌》作賀,全場肅立拍掌致敬。

閱讀全文

與紅線女是哪個劇中的表演藝術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1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3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2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80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9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