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戲曲藝術都有哪些
貴州少數民族能歌善舞 , 傳統音樂舞蹈豐富多彩。貴州各民 族音樂不僅類別多 , 而且各具特色。以下是貴州省一些主要少數 民族的歌曲簡介。
1. 苗族
(1) 歌曲
苗族的歌曲可分為飛歌、遊方歌、風俗歌、敘事歌、祭祀歌等幾 種。 " 飛歌 " 是苗族音樂中頗富特色的體裁 , 多在山崗林野和田間 地頭演唱。特點是音調高昂 , 氣勢雄渾 , 節奏舒廣自由 , 旋律起伏 大。一些地區分男聲飛歌和女聲飛歌 , 並分為高腔和平腔兩種腔式。飛歌題材內容極為廣泛 , 堪稱苗族歌唱藝術的瑰寶。
(2) 樂器 苗族樂器最著名的要算蘆笙。雷山縣的排卡村和凱里市的新光村是遠近聞名的蘆笙製作專業村寨。其他有芒筒、嗩吶、大號、 直簫、竹笛、口弦、古瓢琴、二胡、四胡、木鼓、銅鼓、皮鼓、大篩鑼、大 鑼、包包鑼、大鐐、小鐐、木葉等。根據功能 , 苗族器樂曲目可分為 風俗儀式性和生活性兩大類。前者由樂器組合 , 後者則多為獨奏。
2. 布依族
布依族的音樂 , 有聲樂和器樂兩大類。
(1) 歌曲
根據歌詞使用情況 , 布依族民歌可分為布依語民歌和漢語民歌兩種。
根據內容和演唱場合 , 可分為情歌、生產勞動歌和風俗歌等。
(2) 樂器
布依族的樂器有銅鼓、嗩吶、 " 勒友 " 、 " 勒浪 " 、 " 筆管 " 、姊妹簫、 對簫、牛骨胡、葫蘆琴、笛子、月琴、皮鼓、大鑼、小馬鑼、芒鑼、小鈸、小鑔、木葉等。其演奏形式有獨奏、重奏、合奏、吹打等。
3. 伺族
(1) 歌曲 伺族以錦屏為界分為南、北兩個方言區。兩個方言區的音樂風格有很大差異。
A. 北侗
北部地區的民歌有山歌、玩山歌、河邊歌、好事歌 ( 酒歌 ) 、伴嫁 歌等等。山歌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多以對唱、互相盤歌的形式進行。玩山歌是青年男女交流思想感情、傾吐愛慕之情的歌。這種歌 曲曲調高亢遼闊、熱情奔放、音域較寬、節奏自由而富於變化。好事歌是在酒席上唱的歌 , 曲調各地不盡相同 , 總的說來 , 旋律舒暢 優美。伴嫁歌是姑娘出嫁前一個月或更長的時間里 ,同房族、同寨 子的姑娘陪伴新娘時唱的歌。此外 , 孝歌也有一定特色。
B. 南侗
南部地區保留的侗族傳統文化更為完整些 , 因而其音樂也就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這一地區的音樂大致可分為大歌、小歌、禮 俗歌和敘事歌幾種。大歌是歌隊集體演唱的歌 , 其主要旋律在低 音聲部 , 高音聲部由歌頭的加花變化而成。大歌的結構嚴謹 , 有較 為固定的曲式。大歌的種類很多 , 主要有鼓樓大歌、敘事大歌、童 聲大歌、女聲大歌、混聲大歌等。多聲部無伴奏大歌是侗族最具特 色的音樂形式 , 曾多次出國表演 ,蜚聲海外。小歌的內容主要是情 歌。這類歌曲結構短小 , 歌詞含蓄深情 , 曲子委婉纏綿 , 大都由青 年男女輕聲慢唱。小歌分有樂器伴奏和無樂器伴奏兩種。
(2) 樂器
侗族樂器主要有琵琶、牛腿琴、蘆笙、侗笛、嗩吶、二胡、鑼鼓、鑔、木葉等。演奏方式有獨奏、伴奏和重奏幾種。
4. 水族
(1) 歌曲
水族民歌主要分為雙歌、單歌、調詞、 " 詰俄呀 " 、兒歌等。雙歌 分敬酒、祝賀、敘事性雙歌和寓言性雙歌。前一類雙歌演唱時一般 是唱一首 , 和一首 , 歌首有兩句固定的起歌和聲 , 歌尾也有兩句頌 揚性的襯和。演唱開始時 , 演唱者舉杯或持筷在席上晃一晃 , 周圍 的人們就不約而同地唱起起歌和聲 , 歌的主體部分唱完時 , 眾人又 默契地唱起襯和幫腔。單歌的每首歌詞能獨立存在 , 表達一個獨 立的意思。聲腔運用上 , 分為平腔和高腔兩種。音樂節奏上 , 與其他歌種比較 , 相對自由 , 顯得一板一眼 , 是水族音樂中比較古老的形式。
(2) 樂器
水族樂器有銅鼓、皮鼓、蘆笙、嗩吶以及二胡等。
5.仡佬族
(1) 歌曲
仡佬族歌曲主要有山歌、情歌、酒歌、婚俗歌、祭祀歌和兒歌等。山歌是在山坡田野唱的歌 , 內容廣泛。歌詞多為七言四句 , 節 奏明快。情歌是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歌 , 其旋律婉轉優美。酒歌是 在婚喪嫁娶和節日慶典酒席上演唱的歌 , 節奏和旋律單純古樸。
婚俗歌是在婚禮上演唱 , 節奏明快、旋律流暢。祭祀歌是在逢年過 節祭祀祖先時演唱 , 其曲調可以說是口語語音的誇張性延伸 , 朗誦 性比較強 , 無恆常節奏。仡佬族兒歌節奏活躍 , 感情質朴。
(2) 樂器
仡佬族樂器有蘆笙、嗩瑣吶、鑼鼓、泡木筒、木葉、簫、笛、月琴、二胡、四胡等。
6. 土家族
(1) 歌曲
土家族歌曲有山歌、打鬧歌、風俗歌、祭祀歌、哭嫁歌、勞動歌、
" 溜子樂 " 等。山歌內容豐富 , 感情朴實。打鬧歌也是山歌的一種 , 因演唱時用鑼鼓伴奏 , 故亦名 "薅草鑼鼓 " 。打鬧歌是在薅革時為 了減輕疲勞 , 鼓動情緒時演唱的歌。一般由兩人演唱 , 有時領歌 , 有時對唱 , 有時參加勞動的群眾也幫腔。兩個歌師緊跟在薅草隊伍後面 , 一人敲鑼 , 一人擊鼓 , 哪裡薅草落伍了 , 他們就追到哪裡 , 邊敲邊唱。有時在唱前增加一些詼諧數板 , 稱為 " 喊口號 ", 使氣氛 更加活躍。打鬧歌旋律熱情高亢、質朴自由 , 高音、長音較多 , 曲調 悠長寬廣。勞動號子和 " 溜子樂 " 是土家族音樂中具有濃厚特色的 音樂形式。勞動號子有多聲結構特點。一種是一領眾和的二聲部 結構 , 一種是加副領唱、雙領眾和的三聲部結構。後者是一種比較原始的對比式復調織體 , 是我國民間合唱中比較有特色的復調音樂。
(2) 樂器
" 溜子樂 " 是土家族中廣為流傳的一種打擊樂。基本樂器有小鑼、大鑼、鈸、堂鼓等。傳統曲牌有上百個。土家族樂器有嗩吶、二 胡、簫、月琴、包包鼓、小鑔、鼓等等。由八人用八種樂器演奏的 " 八音 " 獨具特色。其樂曲往往也由八個小曲連綴而成。
7. 彝族
(1) 歌曲
彝族民歌有以反映青年男女愛情生活為內容的 " 曲谷 ", 用漢語演唱的歌曲 " 霎叉 "( 漢歌 ) 、婚事歌、喪事歌、敘事歌、 " 畢摩 " 歌以 及兒歌等。曲谷的演唱形式以獨唱、對唱為主 , 也有齊唱和簡單的 二聲部合唱。女聲多用假嗓 , 男聲多用真嗓。 " 霎叉 " 的歌詞主要為 漢語 , 歌詞結構和韻律特點均與貴州漢族山歌一樣。婚事歌即婚 禮上唱的歌。因演唱角色和歌曲內容的不同 , 曲調和旋律特點也 不同。喪事歌類似漢族的孝歌 , 有獨唱、對唱等形式 , 曲調簡單 , 多 屬說唱式 , 有的曲子僅為一個樂句的反復 , 情緒比較低沉。敘事歌 旋律起伏較小 , 結構簡單 , 大多為一兩個樂句的無限反復 , 只有少 部分曲子是旋律較強的多樂段結構。 " 畢摩 " 歌是宗教職業者 " 畢 摩 " 在祭祀儀式上演唱的歌 , 其旋律起伏小 , 近乎吟誦。兒歌的曲 調與大人唱的 " 曲谷 " 等相似 , 但其節奏更加明快 , 而結構短小 , 語言生動。
(2) 樂器
彝族樂器主要有嗩吶、月琴、二胡、鑼、鼓、鈸等。
8. 其他少數民族
瑤族、壯族、白族等民族也有自己獨具特色的音樂形式 , 豐富 了貴州的音樂文化寶庫。
( 二 ) 舞蹈
貴州各民族舞蹈種類很多 , 富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1. 苗族 ,
在苗族中 , 蘆笙舞是一種流行最廣最具特色的舞蹈形式 , 除銅 仁地區外 , 其餘地區均有流行。蘆笙舞多在節日中表演 , 以集體舞 為主。黔西北的蘆笙舞除集體舞外 , 也有一人或數人表演的。有的 蘆笙舞表演者能做出許多驚險的高難度動作 , 集舞蹈、雜技、體育 和音樂為一體。鼓舞也是苗族中比較流行的舞蹈 , 尤其以松桃一 帶的花鼓舞最為著名。有男子舞、女子舞、男女混合舞、單人舞、雙 人舞、四人舞、八人舞等形式。從樂器數量看 , 則有單面鼓、雙面 鼓、四面鼓等。舞姿可表現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台江反排木鼓舞 的動作熱情奔放 , 被譽為 " 東方迪斯科 " 。丹寨的 " 錦雞舞 " 也很有 特點 , 這是一種男女混合的集體舞 , 數名男青年排成數行在前面吹 蘆笙做引導 , 數十名乃至上百名青年婦女排成長蛇陣緊跟其後 , 沿 逆時針方向轉圈 , 邊轉邊舞。舞蹈以腳步動作為主 , 腰膝自然擺 動 , 雙手則垂直放鬆於裙邊 , 舞步舒緩有致在獨具特色的服飾的 襯托下 , 整個舞蹈就猶如錦雞覓食 , 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此外 , 在黔東南、黔南和黔西南的一些苗族地區 , 還流行板凳舞、銅鼓舞等。
2. 布依族
布依族的舞蹈有模擬鳥類和獸類為主要特徵的鳥獸舞 , 有在祭祀儀式上表演驅邪逐魔、祈福禳災的祭祀舞 , 還有表現生產、生 活、斗爭以及風俗等的民俗舞等等。其中 , 祭祀類的舞蹈佔有較大 比重。如《銅鼓刷把舞》、《迴旋舞》、《轉場舞》等都是在喪葬儀式上 表演的。布依族舞蹈以男女共舞為多 , 表演人數大多為偶數。舞蹈 音樂以打擊樂為主。道具在舞蹈中的普遍運用 , 構成了布依族舞蹈的顯著特徵之一。
3. 侗族
伺族舞蹈有" 多耶 "、蘆笙舞、舞龍、舞獅等。" 多耶 " 主要流行於從江、榕江和黎平等地。 舞蹈時 , 或男或女 , 或男女混合 , 圍成圓 圈 ,手牽手 , 踏著整齊的步伐邊跳邊唱 , 同時甩手為拍 , 氣氛熱烈。 蘆笙舞由舞者自己吹蘆笙伴奏 , 多為集體舞 , 人數多時可達上百人。也有的是獨吹獨舞。蘆笙舞可以模仿人們的社會生產和生活 , 模仿人和動物的動作 , 表現力很強。侗族中還有一種較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 龍喘〃。表演時 , 青年男女分成兩路縱隊 , 先由外向 里繞 , 再由里向外旋 , 盤成螺圈狀 , 猶如長龍迂迴。舞龍和舞獅多 在春節期間舉行,與其他民族的舞龍、舞獅大同小異。
4. 土家族 ' 、
土家族舞蹈最著名的是擺手舞。一般在農歷正月初三至十五開展表演活動。這是一種集體舞蹈。表演時 , 由一善舞者帶領眾舞者圍成圓圈,邊走邊舞。圓圈中央由一人負責鳴鑼擊鼓,起指揮和伴奏的作用。擺手舞可以表現生產和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內容 , 舞姿矯健、粗獷、豪放。祭祀舞蹈八寶銅鈴舞也富有特色。這是土家 族宗教職業者 " 梯瑪 " 主持向祖先 " 解錢 " 儀式時表演的舞蹈。分坐 舞和立舞兩種 , 動作古樸。此外 , 土家族還流行梅山舞、跳馬舞、龍 燈舞和蚌殼舞等。
5. 彝族
彝族舞蹈有在婚禮期間表演的 " 阿妹凱 "( 姐妹歌舞 ) 、喪禮期間表演的 " 肯合貝 "( 也稱 " 鈴鐺舞 " 或 " 跳腳 "), 反映生產勞動的 " 撒蕎舞 " 、 " 栽小麥〃以及兒童舞 " 阿西里西 " 和節日舞 " 鑽龍門 " 等。同 一類的舞蹈在各地有不同節目和表演形式。例如 ," 阿妹凱〃' 就有流行於畢節、金沙、大方一帶的 " 諾奢借 "( 蟋蟀舞 ), 流行於畢節、金 沙、大方、納雍、威寧和水城等地的 " 畢叔累 "( 裹草席舞 ), 流行於威 寧、赫章一帶的 " 署谷署穀穀 "( 圍圈舞 ), 流行於盤縣、六枝一帶的 " 跳腳 " 等等。不同節目的風格也有差異。總的來說 , 彝族舞蹈的節 奏明快、粗獷剛健。
6. 仡佬族
仡佬族舞蹈有踩堂舞、酒禮舞、龍燈舞和獅舞等。踩堂舞是喪禮期間在停放靈樞的堂屋中表演。屆時 , 由 3 人或 4 人分別吹蘆 笙、搖鈴、打錢桿、舞練刀做前導 , 邊跳邊唱 , 眾人手拉手在後面魚貫而行。舞時身體微屈 , 來回跳躍 , 並且不斷變換隊型。酒禮舞在 婚禮上表演 , 表演時 , 領舞者執手帕帶領眾舞者在屋前場地上圍成圈 , 沿逆時針方向邊唱邊跳 , 氣氛熱烈。
7. 水族
水族舞蹈主要有銅鼓舞、斗角舞等。銅鼓舞主要在婚喪嫁娶和節日慶典等場合表演。這種舞蹈可以表現豐富的社會生活內 容。舞者隨著銅鼓和皮鼓的鼓點 , 或踏著剛勁的大步 , 或急速旋轉 跳躍。場面既壯觀熱烈又典雅古樸。斗角舞一般由 10 個人表演 , 其 中 5 個人吹蘆笙 ,5 個人吹共鳴的芒筒伴舞。另有 5 位頭插雉尾 , 腰拴白雞毛裙子的姑娘作舞伴隨著節奏配舞。吹奏小蘆笙者作前導領舞 , 吹中蘆笙者緊隨其後。這種舞蹈在開春至秧苗抽穗期間停歇。
8. 瑤族
瑤族舞蹈主要有猴鼓舞、打獵舞和長鼓舞等。猴鼓舞瑤語稱 久格朗 ", 在喪禮上表演。屆時 , 場中央豎一齊肩高的大木鼓 , 場 地一側懸掛幾面銅鼓。表演者模仿猴的動作不停地跳躍擊木鼓 , 同時 , 一些人輪流上場敲打銅鼓助興 , 其節奏與舞姿相合。打獵舞 瑤語稱 " 孰久 ", 也是在喪禮上表演。有打熊舞 , 打猴舞、打山羊舞、 打野豬舞等 , 表現的是打獵場面。長鼓舞是一種喜慶舞蹈 , 主要表現生產勞動和製造木鼓的場面。
9. 毛南族
毛南族中也流行猴鼓舞。
( 三 ) 戲劇
在貴州這片多民族居住的土地上 , 有許多專業藝術表演團體 , 黔劇是貴州家鄉劇 , 全省人民非常喜愛 , 黔劇《秦娘美》、《奢香夫人〉、大型歌舞劇《蔓蘿花》等曾被拍成戲曲影片 , 還有花燈劇《七妹與蛇郎》等也享譽省內外。我省各地活躍著 4000多個業余藝術表演團體。其中有蘆笙隊、嗩吶隊、歌舞隊、雜技隊、八音隊 , 還有花燈隊、地戲隊、儺堂戲班、布依戲班等。他們的節目和劇目大多自編自演 , 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 受到各族人民群眾的熱情支持 , 還得到外國朋友的歡迎。
貴州少數民族戲劇 , 有巫術色彩較濃的儺戲 , 有從漢族中移植過來的花燈戲 , 還有綜合性較強的布依戲和侗戲。
1.儺戲
貴州好幾個民族都有儺戲。儺戲大致可分為巫儺和軍儺兩大類。
(1) 巫儺
在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和仡佬族等民族中均有流行這些民族中的巫儺大致可分為以黔東、黔北一帶土家族、仡老族等民族中流行的儺壇戲、荔波布依族中流行的 " 生育儺儲 " 和威寧一帶流行的 " 撮泰吉 " 。
(2) 軍儺
軍儺流行於安順市和貴陽市一帶 , 是明代 " 調北征南 " 的明朝 軍隊帶入貴州的。開始時流行於軍隊中 , 是一種練兵習武活動。後來逐漸變成民間的帶有宗教色彩的娛樂活動 , 並傳入布依族和仡佬族等民族中。因不搭戲台 , 在平地演出 , 故也稱 " 地戲 "; 因有宗教色彩,故也稱 " 跳神 "
地戲的演出是在農歷正月進行的。其演出也有酬神的性質,但是巫的成分比巫儺大大減少 。戲的劇目多為武戲 , 表演正史故事。主要有《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隊《五虎平西》和《精忠 傳》等。演出時須帶面具。比起儺壇戲面具的猙獰和怪異來 ,地戲面具就顯得要親切和藹些。
2. 花燈戲花
燈戲是廣泛流行於漢民族中的一種戲曲藝術形式。其突出 特徵是手不離扇、帕 , 載歌載舞 , 唱與做緊密結合。明王朝 " 調北征 南 " 、 " 調北填南 " 後 , 隨著大量漢族移民的到來而逐漸傳入貴州 , 並 被一些少數民族吸收 , 經過一定的民族化改造 , 成為本民族的戲曲 藝術形式。 ;
貴州少數民族中 , 流行花燈戲的主要有布依族、土家族、仡佬族、苗族等民族 , 其中尤其以獨山布依族花燈和黔東一帶土家族花 燈最為有名。
獨山花燈與江西的 " 採茶 " 、 "弋陽腔 " 有密切的淵源關系 , 並吸 收了廣西壯族的彩調藝術。早期的獨山花燈以歌舞為主 , 劇目有 《踩新台》和《靈官掃台》等 , 後來逐漸出現了戲劇劇目 , 如《槐蔭 記》、《紅燈記》和《還魂記》等。獨山布依族花燈道白唱詞主要為漢 語 , 同時也用布依語。
" 黔東土家族花燈系明代從江南一帶傳入。在原有花燈的基礎 上 , 土家族民間藝術家們融入了本民族儺戲和擺手舞中的一些成 分 , 形成了自已的特色。黔東土家族花燈主要取材於歷史故事和 民間傳說。主要劇目有《征東》、《征西》、《紅燈記》、《八仙圖》和《關 爺點兵》等 o
3. 布依戲和侗戲
布衣戲和侗戲是貴州少數民族中流行的綜合性、娛樂性、功能性更強的戲劇藝術形式。
(1) 布依戲
布依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 發源地在貴州與廣西交界的冊亨、 興義和安龍等地 , 布依戲的產生是在本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吸收廣 西壯戲的有益成分而逐漸形成的。由於各地情況的不同 , 布依戲 在各地形成了一定差異。冊亨布依戲有演有唱 , 而興義巴結和安 龍甘河的布依戲則取坐唱形式。
布依戲的劇目包括兩個方面 : 一是移植漢族劇目 , 二是根據布依族民間故事進行改編。
(2)侗戲
19 世紀初 ,侗族歌王吳文彩根據漢族戲劇 ( 主要有桂戲和花燈 ) 創立了侗戲。侗戲主要有生、旦、 凈、丑等行當 , 第一種行當一上場都先自報家門 , 唱時須面對觀眾。
侗戲班一般是一村一個 , 也有的村按族姓、鼓樓為單位建立侗戲班。侗戲班原只有男性 , 新中國建立後開始有女演員。
侗戲劇目主要取材於三個方面 : 根據漢族傳書改編 ; 根據侗族民間故事改編 ; 社會現實生活。
② 戲劇包括哪些
一、定義及其特徵
戲劇是由演員扮演角色,在舞台上當眾表演故事情節的一種藝術。戲劇是一種綜合的舞台藝術,她藉助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手段塑造舞台藝術形象,揭示社會矛盾,反映現實生活。是文學體裁的一種。戲劇離不開戲劇沖突,它表現在人物性格的沖突上,具體表現為一系列的動作。戲劇的基本要素是矛盾沖突,通過具體的舞台形象再現社會的斗爭生活,能激起觀眾強烈的情感反映,達到社會教育的目的。
戲劇,按劇情繁簡和結構長短,戲劇可分為多幕劇、獨幕劇。它是一種綜合的舞台藝術,主要表現為一系列的戲劇動作和戲劇語言。
戲劇語言包括人物語言(即台詞)和舞台說明。
劇作家通過台詞來展開故事情節、塑造人物、揭示主題,表達自己對生活的認識。劇本不能直接敘述、描寫、議論、抒情,所以人物的語言尤其要求性格化,不僅要准確地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而且要符合人物的年齡、經歷、教養、身份、性格和他所處的特定環境。劇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和內心世界都要由人物自己的語言來表現。
舞台說明是寫在劇本每一幕的開端、結尾和對話中間的說明性的文字,內容包括人物表、時間、地點、服裝、道具、布景及人物的表情、動作、上下場等,它具有增強舞台氣氛、烘託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動情節展開等多種作用。
戲劇是由演員在舞台上表演的藝術,因而它要受舞台的制約,要適合演出的需要。這就決定了它的一些特徵:
第一,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現社會生活的沖突和斗爭。
第二,故事情節發生的時間和地點往往很集中,登場人物也有一定數量的限制。
第三,人物性格和故事情節主要是通過登場人物的語言來表現。
第四,故事情節的發展往往分幕分場。
二、戲劇名詞術語
戲劇的幾大要素:包括舞台說明、戲劇沖突、人物台詞等。
戲劇語言包括台詞(即人物語言) 和舞台說明。
1.沖突:是矛盾斗爭的一種表現形式。主要通過人與人之間的沖突表現先進與落後、進步與保守等的矛盾沖突。戲劇沖突應比生活矛盾更強烈,更典型,更集中,更富於戲劇性。
2.台詞:是劇中人物的語言。它是性格化的,是富有動作性的,即人物的語言是同他的行動聯系在一起的。台詞的表現形式有:對話、獨白、旁白(登場人物離開其他人物而向觀眾說話)、內白(在後台說話)、潛台詞(即是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它實際上是語言的多意現象)等等。
3.幕和場:幕,即拉開舞台大幕一次,一幕就是戲劇一個較完整的段落。場,即拉開舞台二道幕一次,它是戲劇中較小的段落。
4.舞台說明:是幫助導演和演員掌握劇情,為演出提示的一些注意之點的有關說明。說明的內容有關於時間、地點、人物、布景的,有關於登場人物的動作、表情的,有關於登場人物上場、下場的,有關於「效果」的,有關於開幕、閉幕的等等。
三、戲劇的分類
1.按表現形式分:話劇 ( 如《雷雨》 ) 、歌劇 ( 如《白毛女》 ) 、舞劇 ( 如《絲路花雨》 )、啞劇等。
2.按劇情繁簡和結構分:獨幕劇、多幕劇 ( 如《雷雨》 )。劇本中通常用「幕」和「場」來表示段落和情節。「幕」指情節發展的一個大段落。「一幕」可分為幾場,「一場」指一幕中發生空間變換或時間隔開的情節。劇本一般要求篇幅不能太長,人物不能太多,場景也不能過多地轉換。初學改編短小的課本劇,最好是寫成精短的獨幕劇。
3.按題材所反映的時代分:歷史劇 ( 如《屈原》 ) 、現代劇 ( 如《雷雨》 )。
4.按矛盾沖突的性質分:悲劇 ( 如《屈原》 ) 、喜劇 ( 如《威尼斯商人》 ) 、正劇 ( 如《白毛女》 ) 。
5.按演出場合分:舞台劇、廣播劇、電視劇等。
6.按歷史發展分:中國的戲劇可分為「現當代戲劇」和「古典戲劇」。
7.地域色彩不同:京劇(北京)、滬劇(上海))、豫劇(河南)、呂劇(山東江蘇)、川劇、漢劇(湖北)、楚劇(湖北江西)、晉劇(山西)、黃梅戲(浙江)等
四、戲劇的特點
1.劇本必須適合舞台演出。戲劇本身不會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一幕到另一幕,一場到另一場,也許一晃就是十年二十載,一個演員在舞台上轉一圈,就可以表示他從福州來到了北京,他在舞台上把劍一揮,也可以表示他指揮了千軍萬馬,盡管我們觀看的時候什麼也沒有。)所以演出會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把發生在不同地點和較長時間里大事情集中在有限的舞台和兩三個小時內的演出中表現出來。
2.必須有集中尖銳的矛盾沖突(戲劇沖突)。
戲劇是反映現實生活中的矛盾沖突的,「沒有矛盾沖突就沒有戲劇」。矛盾沖突它有一定的發展過程,這個過程就構成了劇本的情節結構,因此,劇本的情節結構可分為:(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
A.什麼是戲劇沖突?
劇本中所展示的人物之間、人物自身以及人與環境之間的矛盾沖突,其中主要體現為劇中人物的思想性格沖突。(讓學生從學過的劇本中舉出各種例子)
性格沖突又因為人物個性、身份、地位、文化修養的不同,對社會的認識和採取的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形成各種各樣的矛盾沖突。
B.戲劇沖突與社會矛盾的聯系和區別
戲劇沖突反映社會矛盾,又比社會矛盾更集中、更尖銳、更激烈。它們都有一個發生、發展、激化和解決的過程。
鑒賞劇本,首先要了解劇本所展示的矛盾沖突,看看沖突是怎樣造成的沖突的性質是什麼,進而弄清沖突發展的過程,從而完整把握劇本的情節
3.戲劇語言包括人物語言(鮮明生動的人物對話。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必須合乎各自的身份和特徵)和舞台說明。
「沒有聲音,再好的戲也出不來」
(1)舞台說明:包括人物表、舞台美術、環境、音響、人物上下場、人物對話的姿態、動作、表情等。這些說明對刻畫人物性格和推動、展開戲劇情節發展有一定的作用。這部分語言要求寫得簡練、扼要、明確。這部分內容一般出現在每一幕(場)的開端。結尾和對話中間,一般用括弧(方招號或圓括弧)括起來。
(2)人物語言:包括獨白、旁白、對白(獨白是劇中人物獨自抒發個人情感和願望時說的話;旁白是劇中某個角色背著台上其他劇中人從旁側對觀眾說的話。劇本主要是通過台詞推動情節發展,表現人物性格)是劇本的主要組成部分,其任務是展開情節、提示人物性格、表現主題思想。
五、中國古典戲劇
(一)戲劇的發展
先秦——戲曲的萌芽期。《詩經》里的「頌」,《楚辭》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時歌舞的唱詞。從春秋戰國到漢代,在娛神的歌舞中逐漸演變出娛人的歌舞。從漢魏到中唐,又先後出現了以競技為主的「角抵」(即百戲)、以問答方式表演的「參軍戲」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搖娘」等,這些都是萌芽狀態的戲劇。
唐代(中後期)——戲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後,我國戲劇飛躍發展,戲劇藝術逐漸形成。
宋金——戲曲的發展期。宋代的「雜劇」,金代的「院本」和講唱形式的「諸宮調」,從樂曲、結構到內容,都為元代雜劇打下了基礎。
元代——戲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雜劇」就在原有基礎上大大發展,成為一種新型的戲劇。它具備了戲劇的基本特點,標志著我國戲劇進入成熟的階段。
(二)語言的構成
曲詞、賓白、科介。
曲詞:劇中人物的唱詞,曲詞以一人主唱的形式進行。
賓白:劇中人物的說白,分對白、獨白、旁白、帶白(插在曲詞中的說白)。
科介:劇中關於動作、表情和音響效果的指示(舞台說明)。
科範或叫「科」「介」,是關於動作、表情或其他方面的舞台提示,如「笑科」「見科」「把盞科」「做掩淚科」「內作起風科」等。此外,每本雜劇結尾處有兩句或四句詩句,用以概括全劇思想,提出本劇劇名。例如,「秉鑒持衡廉訪法,感天動地竇娥冤」。末句是戲的全名,「竇娥冤」則是簡名。
元雜劇的唱詞按一定宮調寫成。共分五個宮(五個全音階):正宮、•中呂宮,南昌宮、仙呂宮,黃鍾宮,分別個當於現在的C,D、E、G、A五個樂調(譜號);曲牌,相當於現在的調號和板號(如二黃散板、西皮快板等),也即簡譜中的曲譜和節拍。元雜劇中一折限於一調一韻。古代戲曲,鑒賞重點是古代戲曲的語言和藝術手法。
(三)元雜劇的角色
末:男角。元雜劇中的正末是劇中的男性主角。如張生,陳最良。老年男子叫外末,如監斬官。
旦:扮演女性人物。正旦(扮演年輕的女主角)、小旦、搽旦。正旦如竇娥、崔鶯鶯、杜麗娘。
凈:俗稱「花臉」「花面」,扮演性格剛烈或粗暴的男子,如《竇娥怨》里的公人,張飛,李逵。有的扮演性格或像貌上有特異之點的男性人物。如《竇娥冤》中的公人(官府差役)即屬凈。
丑:又稱「三花臉」或「小花臉」多扮演性格詼諧的人物,有文丑和武丑之分。
外:元雜劇中有外末、外旦、外凈等,是末、旦、凈等行當的次要角色。監斬官——外末。
雜:又稱「雜當」。扮演老婦人的角色名。如:蔡婆婆。
卜兒:扮演老年婦女,如《竇娥怨》里竇娥的婆婆。
雜劇的角色分為四個行當:男角稱末行,分正末,副末;女角稱旦行,分正旦,副旦;凈行,以扮演剛猛凶惡的人為主,有男有女,分正凈,副凈;雜行,包括孤(官員),孛老(老年人), 卜兒(老婦)、徠兒(小孩)、細酸(窮秀才)等。正末、正旦是兩種主唱角色,正末主唱的劇本叫末本,正旦主唱的劇本叫旦本。
(四)元雜劇的體制
雜劇:一個段落稱「折」,一部戲有四折一楔子;一個主角一唱到底。
傳奇:段落不稱「折」而稱「出」,一部戲多是四五十齣的長篇;各種角色都可以唱。
(五)元雜劇和明清傳奇
主要包括宋元南戲、元雜劇、明清傳奇及近代、現代的京劇和各種地方戲)
宋元南戲:是南曲戲文的簡稱,北宋末年流行於浙東沿海一帶,到元末明初較為成熟。也稱溫州雜劇或永嘉雜劇。
明清傳奇:在南戲的基礎上演變而來,是指用南曲寫成的長篇戲曲劇本。薈萃了南戲和元雜劇的精華。
元雜劇和明清傳奇的區別:
(1)雜劇體制的通例是四折一楔子,不標折目;傳奇不稱「折」而稱「出」,並加出目,出數不定,多是四五十齣的長篇。傳奇沒有楔子,第一出是「家門」,又叫「開場」,由副本說明創作意圖,介紹劇情概況,它不是劇情的組成部分。開場之後,第二出才是正戲。開場用的是詞牌而不是曲牌。
(2)傳奇和雜劇一樣有唱、白、科,但不像雜劇那樣通常由一個角色唱到底,而是各種角色都可以唱,可獨唱、對唱、輪唱和合唱;傳奇中不稱「科」而稱「介」;重要人物上場時光唱引子,繼以一段定場白,每出戲有下場詩。
(3)雜劇和傳奇在音樂上都採取曲牌聯套的方式,所不同的是:雜劇每折限用一個宮調,一韻到底;傳奇每出不限只用一個宮調,可以換韻。雜劇演唱用北曲,傳奇多用南曲,並吸收北曲,創造了「南北合套」的方法。例如《哀江南》就就是一套北曲。北曲豪邁雄壯,南曲婉轉柔媚,因而傳奇與雜劇的音樂風格各異。
(4)傳奇的角色與雜劇大同小異,但角色增多,分工更細。雜劇的主角是未、旦,傳奇的角色是生、旦。傳奇也有末,但不是主角。
總之,傳奇與雜劇相比,規模宏大,曲調更豐富,角色分工更細致,形式更自由靈活,因此更便於表現生活。
(六)戲曲作家和作品
1.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鄭光祖、馬致遠、白樸;其作品分別是:《竇娥怨》、《倩女離魂》、《漢宮秋》、《梧桐雨》
2.元末明初「五大傳奇」:高明《琵琶記》《琵琶記》被後人譽為「曲祖」和「荊劉拜殺」(即《荊釵記》、《白兔記》、《拜月亭》、《殺狗記》)四大南戲
3 、「南洪北孔」:「南洪」即洪升,浙江杭州人,傳奇《長升殿》;「北孔」即孔尚任,山東曲阜人,傳奇《桃花扇》
4.其他:元雜劇也稱元曲,在文學史上與唐詩宋詞並稱。當時著名的作家就有一百多人其中以馬志遠關漢卿鄭光祖白樸王實甫最著名。如關漢卿的《竇娥冤》馬志遠的《漢宮秋》、鄭光祖的《倩女離魂》、白樸的《牆頭馬上》、王實甫的《西廂記》。元雜劇四大愛情悲劇關《拜月亭》,王《西廂記》白《牆頭馬上》,鄭《倩女離魂》。南戲四大本元,柯丹邱《荊釵記》、[元] 劉唐卿《白兔記》、關漢卿《拜月亭》、《殺狗記》。
《倩女離魂》:王文舉和張倩女原是指腹為婚的未婚夫妻。倩母嫌文舉功名未毅,不許成婚。文舉上京應試,倩女相思成疾致辭魂魂離體,追文舉赴京。文舉得官後回家,倩女的靈魂和軀體合而為一。
5.京劇四大名旦:梅蘭芳、荀慧生、程硯秋、尚小雲
6.古希臘三大悲劇作家:埃斯庫羅斯「悲劇之父」《被縛的普羅米修斯》、歐里庇得斯《美狄亞》、索福克勒斯《俄底浦斯王》。
7.古希臘喜劇之父:阿里斯托芬《阿卡奈人》。
六、中外戲曲名詞
1.百老匯
百老匯(Broadway):原意為「寬闊的街」,指紐約市中以巴特里公園為起點,由南向北縱貫曼哈頓島,全長25公里的一條長街。從百老匯大街44街至53街分布著的幾十家劇院,稱為「百老匯」,而百老匯大街41街和56街上的劇院則稱為「外百老匯」。百老匯上演的是經典的、熱門的、商業化的劇目,外百老匯演出的是一些實驗性的、還沒有名氣的、低成本的劇目,但這種區分在近年來也越來越淡化,於是又出現了「外外百老匯」,其觀點當然也就更新穎更先鋒了。
2.外百老匯與外外百老匯
紐約市大約有20家外百老匯劇院,以及300餘家外外百老匯劇院。1950年代,基於對於百老匯商業氣息的反感,外百老匯大行其道。對於想要推出實驗性的、或是太前衛的劇目,又不為百老匯的劇院老闆認同的製作人來說,外百老匯成為他們大顯身手的好地方。於是,一批戲劇界的精英離開了製作費用昂貴的百老匯,前往紐約市的其他地區,如格林威治村附近,他們利用附近的舊教堂、廢倉庫、半地下室作為排演、甚至演出的場所。這些地方讓觀眾有機會見識新的表演天才的演出,以及許多不為百老匯認同的帶實驗性的劇目。外百老匯是首先上演美國著名劇作家田納西•威廉斯,貝克特等人的作品的,他們的理想在劇目中得到了充分的詮釋。有時候,在外百老匯劇院的小型舞台里演出的效果要比大規模的劇院演出效果更好。真正的紐約人往往喜歡去外百老匯劇場看劇,因為他們懂得什麼樣的劇目值得一看。在外百老匯觀劇的門票要比百老匯門票便宜許多,多數價位在20-40美元之間,最便宜的5美元就能買到。
1960年代末期,外百老匯也步百老匯的後轍、走上了高成本製作的道路。演出費用使得外百老匯一些劇作家和演員無法承受,從而引起再度「外遷」,其觸角甚至延伸到布魯克林區和皇後區。外外百老匯劇場在紐約市有130多個,演出的劇目包羅萬象,演出的費用極為低廉,有的演員甚至不付薪酬。觀眾來自紐約市的各個層面,主要以大學生、市民、藝術家、劇作家為主,票價低廉,通常在15美元以下;許多情況下是贈票。也許,外外百老匯才真正體現了紐約年輕人的那種不屈不撓的創業精神。
3.普利策獎
普利策獎是美國一個多項的新聞及文化獎金,由美國著名的報紙編輯和出版家約瑟夫•普利策出資設立。
1903年,普利策寫下遺囑,要出資興辦哥倫比亞新聞學院和建立普利策獎金。由哥倫比亞大學董事會掌管他遺贈的基金。1911年10月29日普利策逝世。根據他的遺囑,1912年時開辦了哥倫比亞新聞學院,1917年起設立了普利策獎。開辦了哥倫比亞新聞學院,1917年起設立了普利策獎。
普利策獎包括新聞獎和藝術獎兩大類,共19個項目,其中,新聞獎13項:公共服務獎1項,報道獎3項,社論獎、漫畫獎、批評評論獎、通訊獎、特寫獎各1項,新聞攝影獎2項,文學戲劇獎6項:小說獎、戲劇獎、詩歌獎、美國歷史作品獎、自傳或傳記獎、非小說作品獎各1項,音樂作曲獎1項。另外,還頒發2項特別獎。
普利策當初遺贈的基金為50萬美元,後來基金管理機構又籌措了100多萬美元。該獎由包括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在內的16人組成的普利策獎金評選委員會評選,每年一次,評選結果一般都是在4月份中旬的一天宣布,5月份頒獎。
4.托尼獎
「托尼獎」是世界上最著名和最大型的戲劇和音樂劇大獎。美國表演藝術共有三項大獎電影奧斯卡獎電視艾美獎和舞台表演「托尼獎」。「托尼獎」是美國舞台表演的最高獎和紐約百老匯最高獎,由全美戲劇聯盟和全美製作人聯盟頒發,每年的頒獎晚會和奧斯卡金像獎一樣向全世界轉播。
「托尼獎」成立於1947年。獲獎作品的評選由「托尼獎提名委員會」、「美國演員聯盟董事會」、「美國戲劇家同業會」、「美國舞台導演和編舞協會」、「美國舞美設計家聯合會」、「美國舞台新聞管理和代理協會」、「美國舞台表演協會」和觀眾代表共701票表決產生。「托尼獎」原則上只授予美國百老匯的表演藝術團體,「倫敦動畫冒險芭蕾舞團」是近六十年來該獎歷史上唯一獲此殊榮的外國藝術團。
5.紐約戲劇評論圈獎
紐約戲劇評論圈獎,是排在普里策、托尼之後的第三戲劇大獎。每年五月份,由紐約市的所有報刊雜志電視廣播等傳媒的戲劇評論家們評選頒發,(不包括紐約時報) 獎項有:最佳戲劇、 最佳音樂劇、最佳外國戲劇、最佳新劇 和特別獎等獎項。比如2000年,它的最佳外國戲劇獎頒給了《哥本哈根》, 2001年的最佳戲劇獎頒給了《求證》,2002年的最佳戲劇獎頒給了《山羊》,2004年的最佳音樂劇獎空缺等等。
③ 戲劇的種類有哪些
中國戲曲的種類與介紹:
中國戲曲劇種的分類有:京劇、崑曲、高腔、越劇 、梆子腔、評劇、河北梆子、秦腔 、晉劇、蒲劇、雁劇、上黨梆子、二人台、吉劇、龍江劇、豫劇、越調、河南曲劇、山東梆子、淮劇、滬劇、滑稽戲、婺劇、紹劇、徽劇、黃梅戲、閩劇、莆仙戲、梨園戲、高甲戲、
贛劇、漢劇、湘劇、祁劇、湖南花鼓戲、粵劇、潮劇、桂劇、彩調、壯劇、川劇、黔劇、滇劇、傣劇、藏劇、粵劇 、楚劇 、曲劇 、客家戲 、滬劇、潮劇、評彈 、二人轉川劇 、呂劇 、雲南花燈 、採茶戲、歌仔戲、評書、樣板戲、皮影戲、相聲、小品等。這些種類有按藝術表現形式分類的,有些劇是有明顯的地域性。
1、京劇
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 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京劇中根據所扮演角色的性別、性格、年齡、職業以及社會地位等等,在化妝、服裝個方面加以藝術的誇張,這樣就把舞台上的角色劃分成為生、旦、凈、丑四種類型。這四種類型在京劇里的專門名詞叫做"行當"。不同行當的演唱方法,表演技術,都有各自不同的特點。把舞台上各種不同的角色劃分成不同的行當,是戲曲藝術的一特殊表現方法。
京劇的生行與流派
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種行當,其中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紅生、娃娃生等幾個門類。除去紅生和勾臉的武生以外,一般的生行都是素臉的,行內術語叫作"俊扮"的,即扮相都是比較潔凈俊美的。
老生又稱須生,正生,或鬍子生。鬍子在京劇里的專有名詞叫"髯口"。老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的男性角色,唱和念白都用本嗓(真嗓)老生基本上都是戴三綹的黑鬍子,術語稱"黑三"。另外還有灰色的,即花白的三綹鬍子,專業名詞叫"蒼三"。白色的三綹鬍子叫作"白三"。還有就是整片滿口的鬍子,不分綹,術語稱"滿"。
老生一般分為文武兩種,從表演的側重點來劃分:唱工老生,做工老生,武老生。
唱工老生又稱安工老生,以唱為主。其動作性較次要,態度安閑沉穩從容。如《捉放曹》中的陳宮,《洪羊洞》和《轅門斬子》的楊延昭,三國戲中的諸葛亮,《二進宮》的楊波等。介乎唱工戲和做工戲之間的以念白為主的戲,唱工老生和做工老生都可以兼演,如《審頭刺湯》的陸炳,《夜審潘洪》的寇準等,其難度較唱工和做工戲大得多。
做工老生是以表演為主,如《徐策跑城》的徐策,《坐樓殺惜》的宋江,《清風亭》的張元秀等。長工老生和做工老生都屬於文老生的范疇。
武老生包括長靠和箭衣(俗稱短打)兩種。長靠老生又稱靠把老生。("靠"是京劇的專門名詞,即古代武將所穿的鎧甲。身穿鎧甲,在京劇里叫做披靠或扎靠。"把"是"把子"的簡稱,即兵器。)身披鎧甲,手持兵器,擅長武功的老生角色,都叫作靠把老生。
如《定軍山》和《陽平關》的黃忠,《戰太平》的花雲,《失街亭》的王平等。還有一種穿箭衣的武老生戲,例如《南陽關》(伍雲召)、《打登州》(秦瓊)等。
京劇各個行當中的藝術流派的形成,和這種劃分行當的方法,有著密切的聯系。就在這種以表演的側重點來劃分行當的基礎上,產生了很多擅長某種行當的表演特點的傑出演員。他們又由於各自的天賦條件,師承來源,接受、理解和表現力,文化修養,技巧水平,社會經歷和藝術實踐的積累,以及對生活的感受和反應的程度等各方面的差異,形成了具有獨特表演特色和自己藝術風格的藝術流派。
如同是唱工老生,就有譚(鑫培)派、孫(菊仙)派、汪(桂芬)派、汪(笑儂)派、余(叔岩)派、劉(鴻聲)派、高(慶奎)派、言(菊朋)派、楊(寶森)派、馬(連良)派、麒(麟童,周信芳)派等等。做工老生中最有影響的是麒派和馬派。實際上,譚派和余派並不僅僅是以唱工見長,譚鑫培和余叔岩都是唱、做具佳,文、武兼擅的藝術家。
還有一些文武並重的戲,如《定軍山》、《打魚殺家》等,均是唱、念、做、打兼重的戲。《上天台》的劉秀,前半出是重唱工,而後《打金磚》則有高難度的跌撲功夫。所以我們按照表演的側重和分工來劃分行當,判別劇目,並不是絕對的。
對於老生,還有一種按照扮演角色的身份和社會地位所應該穿的服裝的種類來劃分的方法。這樣的劃分種類有:王帽老生(頭戴王帽,身穿龍袍,扮演皇帝之類的角色,基本上以唱工為主);袍帶老生(一種是頭戴紗帽,身著蟒袍,如《二進宮》的楊波,《轅門斬子》的楊延昭等;另一種是穿官衣的,樣式和蟒袍一樣,但不帶綉龍、綉花的,較素凈,如《群英會》的魯肅,諸葛亮也屬此類);褶子老生(即著便服的老生,此類角色最多。
褶子是一種服裝的名稱,式樣頗像和尚、老道穿的那種,大斜領子,歇大襟,長袍大袖。分為花褶子和素褶子。如《捉放曹》的陳宮,《狀元譜》的陳伯愚等);靠把老生(武老生,見前述);箭氅老生(箭衣外著開氅之類服裝的角色,,在戲里並不一定有武打,但多為武人出身,如《武家坡》的薛平貴,《汾河灣》的薛仁貴等)。
紅生是指臉上勾著紅臉,用紅色塗成臉譜的老生。這樣的角色不多,主要是扮演關羽和趙匡胤。最早有的由花臉來應工,所以又叫紅凈。京劇史上有名的紅生演員有米喜子、王鴻壽、李洪春、林樹森等人。其藝術特點為嗓音比較高亢,既不同於一般老生的唱法的秀氣,也不同於花臉的唱法的粗猛,獨具一格,要有特殊的工架,特殊的造型。
在老生這一行里,除了文武老生或按照服裝劃分的一些種類,紅生,還有就是"末"和"外"行當合並起來的角色,現在叫作里子老生,是扮演比較次要一點的角色。如《搜孤救孤》的公孫杵臼,《捉放曹》的呂伯奢等。
2、崑曲
崑曲——中國戲曲之母
崑曲已有五百年以上的歷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體系和獨特的聲腔系統。它的劇目豐富,劇本文詞典雅華美,文學性較高。發音,吐字講究四聲,嚴守格律、板眼。崑曲曲調是曲牌體,每出戲由成套曲牌構成。唱腔圓潤柔美,悠揚徐緩。表演細膩,身段動作和歌唱緊密結合,舞蹈性很強。伴奏樂器主要是笛子,有時也用三弦、笙、嗩吶等。
崑曲,又稱「崑腔」、「昆劇」,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它源於江蘇崑山,明中葉後開始盛行,當時的傳奇戲多用崑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崑曲特色的南昆外,還在全國形成許多支脈,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崑曲的風格清麗柔婉、細膩抒情,表演載歌載舞、程式嚴謹,是中國古典戲曲的代表。
明代中葉,崑曲向北方流傳,經許多藝人的努力,將崑曲和北方地區語言相結合,形成了「北昆」;原來流行於江,浙一帶的崑曲,則被稱為「南昆」。;比昆的演出武戲較多,表現風棚U健豪放;南昆則注重音韻吐字和細膩做工,比較清婉纏綿。崑曲在中國戲曲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它對京劇和湘劇、川劇等地方劇種的形成和發展都有過直接的影響。
3、高腔
高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原被稱為「弋陽腔」或「弋腔」,因為它起源於江西弋陽。其特點是表演質朴、曲詞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眾人和,只用金鼓擊節,沒有管弦樂伴奏。自明代中葉後,它開始由江西向全國各地流布,並在各地形成不同風格的高腔,如川劇高腔、湘劇高腔、贛劇高腔等。
4、梆子腔
梆子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源出於山西、陝西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特點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擊節。然後,它向東、向南發展,在不同地區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東梆子等。
5、粵劇
粵劇,流行於廣東、香港、東南亞等粵語語言區。形成於清初,由外地傳入的高腔、崑腔、皮黃、梆子等聲腔與當地民間音樂結合而成。音樂為板腔體、曲牌體兼用。劇目有《搜書院》、《關漢卿》等。
6、評劇
評劇,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於東北地區,出現了一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後,評劇在表演上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1950年以後,以《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出現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著名演員。現在評劇仍在河北、北京一帶流行
7、晉劇
晉劇,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至山西,結合山西語言特點而形成。現流行於山西中部及內蒙、河北一帶。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音樂風格在高亢之餘,也有柔婉細膩的一面。表演通俗質朴。著名劇目有《打金枝》、《小宴》、《賣畫劈門》等。
8、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於河北、北京一帶的梆子戲,它源於山、陝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經由山西傳至河北,結合河北與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唱腔高亢激越,善於表演悲劇情節。河北梆子著名劇目有《蝴蝶杯》、《轅門斬子》、《杜十娘》等
9、上黨梆子
上黨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發展而成,流行於山西東南部上黨一帶。其聲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崑曲、皮黃、羅羅腔等。劇目有《三關排宴》、《東門會》等。
10、蒲劇
蒲劇,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而成,一說此即為原來的山陝梆子。現流行於山西西南部及陝西、河南一帶,在聲腔上近似於秦腔,語言也用陝西方言。著名劇目有《掛畫》、《殺狗》、《殺驛》等。
11、秦腔
秦腔,陝西省地方戲,也叫「陝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約形成於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獷質朴,唱腔高亢激越,其聲如吼,善於表現悲劇情節。劇目有《蝴蝶杯》、《游龜山》、《三滴血》等。
12、雁劇
雁劇,也稱「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發展而來,流行於山西北部及河北張家口、內蒙古一帶。據說它對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響。劇目有《血手印》、《金水橋》等。
13、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於內蒙古、山西及河北張家口一帶的戲曲劇種,在內蒙民歌及山西民間小調基礎上形成,後來又吸收晉劇的表演成份而漸漸成熟。表演生活氣息濃郁,曲詞通俗。劇目多為表現農村生活的小戲,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4、龍江劇
龍江劇,流行於黑龍江地區,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拉場戲、影戲及當地民歌基礎上形成,表演輕松幽默,曲詞通俗。劇目有《雙鎖山》、《荒堂寶玉》等。
15、吉劇
吉劇,流行於吉林省的戲曲劇種。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的基礎上發展而成,曲調輕快、詞句通俗、表演質朴火爆,劇目有《燕青賣線》、《包公賠情》等。
16、豫劇
豫劇,又稱「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傳入河南的山陝梆子結合河南土語及民間曲調發展而成,現流行於河南、河北、山西、山東等省份。原有豫東調、豫西調、祥符調、沙河調四大派別,現以豫東、豫西調為主。出現過常香玉、陳素珍、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員。劇目有《穆桂英掛帥》、《紅娘》、《花打朝》、《對花槍》和現代戲《朝陽溝》等。
17、河南曲劇
河南曲劇,河南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區,由曲藝「河南曲子」發展而成。唱腔輕柔婉轉,以悲劇內容見長。劇目有《卷席筒》、《陳三兩》、《花亭會》等。
18、越調
越調,河南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區,因以「四股弦」為主要伴奏樂器,所以也稱「四股弦」。音樂為板腔體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員有申鳳梅等。劇目有《收姜維》、《李天保招親》、《諸葛亮弔孝》等。
19、山東梆子
山東梆子,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荷澤一帶,因其地古稱「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陝梆子經由河南再傳入山東,歷經變化而形成。主要劇目有《牆頭記》等。
20、呂劇
呂劇,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中部及江蘇、河南一帶。20世紀初由民間說唱藝術「山東琴書」發展而成,1950年定名為「呂劇」。呂劇表演富於生活氣息,通俗質朴,唱腔曲調簡單,易學易唱。所以呂劇在廣大農村影響很大。劇目有《王定保借當》、《小姑賢》和現代戲《李二嫂改嫁》等。
21、淮劇
淮劇,江蘇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江蘇、上海及安徽等地區。它起源於江蘇民間小戲,後又吸收徽劇的藝術因素而逐漸發展成熟。其表演粗獷樸素。劇目有傳統戲《女審》、《三女搶板》和新編戲《金龍與蜉蝣》等
22、滬劇
滬劇,流行於上海一帶的地方劇種,源於上海浦東的民歌,後形成上海灘簧調,又受到蘇州灘簧的影響。20世紀30年代以文明戲的形式在上海演出,並定名為滬劇。劇目多為現代題材,如《啼笑姻緣》、《羅漢錢》、《蘆盪火種》等。
23、越劇
越劇,流行於浙江一帶的地方劇種。它源出於浙江嵊縣的「的篤班」,1916年左右進入上海,以「紹興文戲」的名義演出。先以男演員為主,後變為以女演員為主。1938年後,使用「越劇」這一名稱。
1942年以袁雪芬為首的越劇女演員對其表演與演唱進行了變革,吸收話劇崑曲的表演藝術之長,形成柔婉細膩的表演風格。出現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蘭)派等眾多藝術流派。越劇劇目有《祥林嫂》、《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五女拜壽》、《西廂記》等。
24、滑稽戲
滑稽戲,流行於江蘇、上海、浙江等地的戲曲劇種。源於上海的「獨角戲」,後發展為滑稽戲,曲調駁雜、表演滑稽。主要劇目有《三毛學生意》、《一二三齊步走》等。
25、婺劇
婺劇,流行於浙江金華一帶的地方劇種,又名「金華戲」。它是一個多聲腔劇種。其聲腔由高腔、崑曲、灘簧、徽調等組成,各有其劇目及表演特色。劇目有《僧尼會》、《牡丹對課》、《斷橋》等。
26、徽劇
徽劇,流行於安徽、江蘇等地區的戲曲劇種,形成於清代中期,系多聲腔的劇種,主要聲腔為拔子、吹腔、二黃,也兼唱崑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進京為乾隆慶壽,後演變為京劇。劇目多為歷史題材,如取材於《三國演義》的《水淹七軍》等。
27、紹劇
紹劇,流行於浙江紹興、寧波一帶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明末。以「三五七」、「二凡」為主要聲腔,表演上以武戲見長,風格粗獷、朴實。劇目有《三打白骨精》、《龍虎鬥》、《吊無常》等。
28、黃梅戲
黃梅戲,起源於安徽的戲曲劇種,流行於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區。它的前身是黃梅地區的採茶調,清代中葉後形成民間小戲,稱「黃梅調」,用安慶方言演唱。20世紀50年代在嚴鳳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趨成熟,發展成為安徽的地方大戲。著名劇目有《天仙配》、《牛郎織女》、《女駙馬》等。
29、閩劇
閩劇,流行於福建地區的戲曲劇種。興起於明中葉,到清代時已基本形成,只是規模較小。20世紀初愛京劇影響規模漸大,聲腔基本完備,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調和板歌五種。劇目有《煉印》、《天鵝宴》等。
30、梨園戲
梨園戲,一種歷史久遠的戲曲劇種,可看成戲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時期的南戲,如《朱文走鬼》、「荊、劉、拜、殺」等。20世紀50年代後,又編演了《董生與李氏》、《節婦吟》等劇目。
31、莆仙戲
莆仙戲,福建地方戲,舊稱「興化戲」,明中葉時已完全成熟,流行於莆田、仙游一帶。音樂為曲牌體,表演頗具古意,典雅抒情。劇目有《張協狀元》、《團圓之後》、《春草闖堂》等。
32、高甲戲
高甲戲,流行於福建晉江、龍溪一帶,起源於清代中期,後吸收了梨園戲的表演因素及劇目,漸成規模。20世紀20年代又受到京劇的影響,漸漸成熟。它以丑角為主要行當,表演狀如牽線傀儡,很有特色。劇目有《連升三級》、《金魁星》等。
33、贛劇
贛劇,流行於江西省東北部的戲曲劇種,由明代的弋陽腔發展而來,系由弋陽腔、青陽腔、崑腔、亂彈等多種聲腔組成的劇種。劇目有《竇娥冤》、《荊釵記》、《珍珠記》、《還魂記》等。
34、漢劇
漢劇,一般指流行於湖北、河南、陝西等地的戲曲劇種,源出湖北地區,舊稱「楚調」或「漢調」,主要聲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黃腔,迄今為止已有近三百年歷史。主要劇目有《宇宙鋒》、《二度梅》、《審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廣東也都有漢劇,均為多腔劇種,與湖北漢劇迥然不同。
35、湘劇
湘劇,即湖南省的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長沙、湘潭一帶,源出於明代的弋陽腔,後又吸收崑腔、皮黃等聲腔,形成一個包括高腔、低牌子、崑腔、亂彈的多聲腔劇種。劇目以高腔、亂彈為主,如《琵琶記》、《白兔記》、《拜月記》等。
36、採茶戲
採茶戲,流行於江西各地的戲曲劇種,主要由當地茶農採茶時所唱的歌曲小調結合民間歌舞發展而成。江西採茶戲分分東、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劇目有《孫成打酒》等。
37、祁劇
祁劇,又稱「祁陽戲」,流行於湖南祁陽、邵陽一帶,源出明代弋陽腔,聲腔以高腔為主,兼唱崑曲、彈腔。劇目有《目連傳》、《精忠傳》、《夫子戲》、《觀音戲》等。
38、湖南花鼓戲
湖南花鼓戲是對湖南各地花鼓、花燈戲的總稱,其中包括長沙花鼓、岳陽花鼓、常德花鼓、衡陽花鼓、邵陽花鼓等,它們各有不同的舞台語言,形成了各自的風格。花鼓戲的表演朴實、歡快、活潑,行當以小生、小旦、小丑為主,長於扇子的毛巾的運用。劇目有《打鳥》、《劉海砍樵》等。
39、潮劇
潮劇,流行於廣東汕頭、福建南部及台灣等地區。主要受外地傳入在弋陽腔、崑腔及漢調的影響,形成於明代中葉,在劇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陳三五娘》、《掃窗會》、《蘆林會》等。
40、川劇
川劇,四川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四川及其周邊地區。由崑腔、高腔、胡琴、彈戲、燈戲部分組成,各有其劇目。川劇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詼諧幽默,富於生活氣息。主要劇目有傳統戲《玉簪記》、《柳蔭記》、《活捉王魁》等,新編戲《死水微瀾》、《變臉》、《金子》等。
41、黔劇
黔劇,流行於貴州省的地方劇種,由曲藝「文琴」發展而成,主要以揚琴為伴奏樂器,地方特色濃郁。劇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2、滇劇
滇劇,流行於雲南及四川、貴州部分地區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清末民初。由外來的絲弦、襄陽調和胡琴戲三種聲腔組成,經絲弦腔為主。劇目有《牛皋扯旨》、《闖宮》等。
43、傣劇
傣劇,流行於雲南省傣族聚居區,形成於清中葉,源於當地民間歌舞,並吸收京劇、滇劇的藝術營養而形成。以二胡為主要伴奏樂器,表演古樸,載歌載舞。劇目有《娥並與桑洛》等。
44、桂劇
桂劇,流行於廣西東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區,明末清初時形成,唱腔以皮黃為主,兼唱崑腔、高腔、吹腔等腔調。劇目有《搶傘》、《拾玉鐲》、《櫃中緣》等
45、彩調
彩調,原名「調子」或「採茶」,流行於廣西地區。在當地民間歌舞基礎上形成,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1955年定名為「彩調」。其表演自由活潑,富於生活氣息。最為著名的劇目是《劉三姐》。
46、壯劇
壯劇,流行於廣西、雲南等壯族聚居區的戲曲劇種,分為南路和北路兩派。前者源於當地的「板凳戲」,主要劇目有《文龍與肖尼》;後者源於「雙簧戲」,主要劇目有《寶葫蘆》。
47、藏劇
藏劇,即流行於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區的戲曲劇種,用藏語演唱。形成於十七世紀,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間傳說為表現內容。演員表演時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開場,名為「頓」;第二部分為戲,稱為「雄」;第三部分為結束時的祝福,稱為「扎喜」。劇目以《文成公主》最為有名。
48、皮影戲
皮影戲,也叫「影戲」、「燈影戲」、「土影戲」。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戲劇。劇目、唱腔多同地方戲曲相互影響,由藝人一邊操縱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中國影戲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由於流行地區、演唱曲調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許多類別和劇種,以河北唐山一帶的驢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為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發展成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藝、靈巧的操縱技巧和長於抒情的唱腔音樂的綜合藝術。
(3)戲劇藝術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國戲曲
中國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它起源於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台藝術樣式。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綜合而成,約有三百六十多個種類。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
中國的戲曲與希臘悲劇和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逐步形成了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五大戲曲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 中國戲曲劇種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各民族地區地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其它比較著名的戲曲種類有:崑曲、墜子戲、粵劇、淮劇、川劇、秦腔、滬劇、晉劇、漢劇、河北梆子、河南越調、河南墜子、湘劇、湖南花鼓戲等。
④ 中國戲曲有哪些
中國戲曲百花齊放,歷久彌新。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有戲曲劇種達360餘種。先推薦18種的戲曲推薦如下:
1、京劇
京劇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被視為中國國粹。
代表劇目:《貴妃醉酒》《霸王別姬》。
2、越劇
越劇是中國五大劇種之一,發源於浙江,繁榮於全國,流傳於世界!
代表劇目:《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
3、黃梅戲
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表演質朴細致,以真實活潑見長。
代表劇目:《天仙配》《女駙馬》。
4、評劇
評劇是廣大人民喜聞樂見的劇種之一,又稱為「唐山落子」。
代表劇目:《花為媒》《楊三姐告狀》。
5、豫劇
豫劇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
代表劇目:《花木蘭》《穆桂英掛帥》。
6、崑曲
崑曲被譽為「百戲之祖」,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的珍品。
代表劇目:《牡丹亭》《鳴鳳記》。
7、粵劇
粵劇又稱為「廣東大戲」,在嶺南地區非常流行。
代表劇目:《紫釵記》《帝女花》。
8、淮劇
淮劇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流行於江蘇、上海和安徽等地。
代表劇目:《孔雀東南飛》《蓮花庵》。
9、川劇
川劇流行於川貴高原地區,川劇臉譜是中國傳統藝術瑰寶。
代表劇目:《白蛇傳》《舊正樓》。
10、秦腔
秦腔流行於中國的西北地區,又叫做梆子腔,風格蒼涼古樸。
代表劇目:《三回頭》《八義圖》。
11、晉劇
晉劇又名山西梆子,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代表曲劇目:《打金枝》《臨潼山》。
12、漢劇
漢劇又稱楚調、漢調,民國時期定名為漢劇。
代表劇目:《大賜福》《草場會》。
13、桂劇
桂劇是用桂林方言演唱的劇種,風格細膩,生動活潑。
代表曲目代表劇目:《梁紅玉》,《打金枝》。
⑤ 中國的戲劇種類有哪些
話劇、歌劇、舞劇、音樂劇、木偶戲等。
1、話劇
話劇指以對話方式為主的戲劇形式,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來到中國。與傳統舞台劇、戲曲相區別,話劇主要敘述手段為演員在台上無伴奏的對白或獨白,但可以使用少量音樂、歌唱等。
話劇是一門綜合性藝術,劇本創作、導演、表演、舞美、燈光、評論缺一不可。中國傳統戲劇均不屬於話劇,一些西方傳統戲劇如古希臘戲劇因為大量使用歌隊,也不被認為是嚴格的話劇。
現代西方舞台劇如不注為音樂劇、歌劇等的一般都是話劇。
2、歌劇
歌劇是一門西方舞台表演藝術,簡單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樂來交代和表達劇情的戲劇(是唱出來而不是說出來的戲劇)。
歌劇在17世紀,即1600年前後才出現在義大利的佛羅倫薩,它源自古希臘戲劇的劇場音樂。歌劇的演出和戲劇的所需一樣,都要憑借劇場的典型元素,如背景、戲服以及表演等。
一般而言,較之其他戲劇不同的是,歌劇演出更看重歌唱和歌手的傳統聲樂技巧等音樂元素。歌手和合唱團常有一隊樂器手負責伴奏,有的歌劇只需一隊小樂隊,有的則需要一團完整的管弦樂團。
有些歌劇中都會穿插有舞蹈表演,如不少法語歌劇都有一場芭蕾舞表演。歌劇被視為西方古典音樂傳統的一部分,因此和經典音樂一樣,流行程度不及當代流行音樂,而近代的音樂劇被視為歌劇的現代版本。
3、舞劇
舞劇是舞台劇本的一種,是以舞蹈作為主要表達手段的舞台藝術。舞劇由若干要素組成,其中最主要的是人物、事件、矛盾沖突。舞劇作為舞蹈、戲劇、音樂相結合的表演形式,在我國歷史上源遠流長。
4、音樂劇
音樂劇是一種舞台藝術形式,結合了歌唱、對白、表演、舞蹈。通過歌曲、台詞、音樂、肢體動作等的緊密結合,把故事情節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情感表現出來。
雖然音樂劇和歌劇、舞劇、話劇等舞台表演形式有相似之處,但它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對歌曲、對白、肢體動作、表演等等因素給予同樣的重視。
音樂劇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頻密的地方是美國紐約市的百老匯和英國的倫敦西區。
5、木偶戲
木偶戲是用木偶來表演故事的戲劇。中國傳統藝術之一,在中國古代又稱傀儡戲。
中國木偶戲歷史悠久,普遍的觀點是:"源於漢,興於唐"。三國時已有偶人可進行雜技表演,隋代則開始用偶人表演故事。
表演時,演員在幕後一邊操縱木偶,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根據木偶形體和操縱技術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線木偶、杖頭木偶、鐵線木偶等。 木偶戲是由演員在幕後操縱木製玩偶進行表演的戲劇形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戲劇
⑥ 中國戲曲種類有哪些
中國戲曲百花齊放,歷久彌新。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有戲曲劇種達360餘種。先推薦18種的戲曲推薦如下:
1、京劇
京劇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被視為中國國粹。
代表劇目:《貴妃醉酒》《霸王別姬》
2、越劇
越劇是中國五大劇種之一,發源於浙江,繁榮於全國,流傳於世界!
代表劇目:《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
3、黃梅戲
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表演質朴細致,以真實活潑見長。
代表劇目:《天仙配》《女駙馬》
4、評劇
評劇是廣大人民喜聞樂見的劇種之一,又稱為「唐山落子」。
代表劇目:《花為媒》《楊三姐告狀》
5、豫劇
豫劇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
代表劇目:《花木蘭》《穆桂英掛帥》
6、崑曲
崑曲被譽為「百戲之祖」,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的珍品。
代表劇目:《牡丹亭》《鳴鳳記》
7、粵劇
粵劇又稱為「廣東大戲」,在嶺南地區非常流行。
代表劇目:《紫釵記》《帝女花》
8、淮劇
淮劇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流行於江蘇、上海和安徽等地。
代表劇目:《孔雀東南飛》《蓮花庵》
9、川劇
川劇流行於川貴高原地區,川劇臉譜是中國傳統藝術瑰寶。
代表劇目:《白蛇傳》《舊正樓》
10、秦腔
秦腔流行於中國的西北地區,又叫做梆子腔,風格蒼涼古樸。
代表劇目:《三回頭》《八義圖》
11、晉劇
晉劇又名山西梆子,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代表曲劇目:《打金枝》《臨潼山》
12、漢劇
漢劇又稱楚調、漢調,民國時期定名為漢劇。
代表劇目:《大賜福》《草場會》
13、桂劇
桂劇是用桂林方言演唱的劇種,風格細膩,生動活潑。
代表曲目代表劇目:《梁紅玉》,《打金枝》。
14、潮劇
潮劇是廣東三大地方劇種之一,被譽為南國鮮花。
代表曲目:《琵琶記》《荔鏡記》
15、越調
越調是河南的戲曲劇種之一。
代表劇目:《獅子頭》《秦瓊賣馬》
16、湘劇
湘劇是湖南戲曲劇種之一,富有湖南民間地方特色。
代表劇目:《琵琶記》《白兔記》
17、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流行於河北、天津、北京等地區。
代表劇目:《秦香蓮》《蝴蝶杯》
18、河南墜子
河南墜子源於河南。
代表劇目:《梁祝下山》《偷石榴》。
⑦ 戲劇有哪些
戲劇有話劇、歌劇、舞劇、音樂劇、木偶戲等。
世界戲劇藝術最早是出現在距今約2400年前的愛琴海邊的古希臘。
戲劇,指以語言、動作、舞蹈、音樂、木偶等形式達到敘事目地的舞台表演藝術的總稱。文學上的戲劇概念是指為戲劇表演所創作的腳本,即劇本。戲劇的表演形式多種多樣,常見的包括話劇、歌劇、舞劇、音樂劇、木偶戲等。戲劇是由演員扮演角色在舞台上當眾表演故事的一種綜合藝術。
戲劇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准聚合在一起,這些形式包括:詩、樂、舞。詩指文學,樂指音樂伴奏,舞指表演。此外還包括舞台美術、服裝、化妝等方面。同時,戲曲以唱、念、做、打為基本手段,幾乎將各類表演藝術成分集於一台。戲曲演員必須掌握「四功五法」(「四功」即唱、念、做、打,「五法」即手、眼、身、法步)。
參考資料:http://ke..com/subview/43208/7537206.htm
⑧ 你們還知道哪些戲劇藝術形式請寫出自己熟悉的幾種
戲劇藝術形式請寫出自己熟悉的幾種:
舞台上雖然只有一桌二椅,卻能夠『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千軍萬馬。』生旦凈末丑,手眼身法步,絲竹管弦鼓,唱念做打舞。
京劇、崑曲、越劇、豫劇、湘劇、粵劇、秦腔、
川劇、評劇、晉劇、漢劇、潮劇、閩劇、祁劇、
河北梆子、安慶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50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
舞台演出、小戲展演、清唱晚會、等等形式。
⑨ 戲劇種類有哪些呢
戲劇種類:
1、京劇
京劇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在清乾隆四大徽班進京後,各劇種融匯演變出來京劇,是我國戲曲三鼎甲「榜首」。
2、崑曲
崑曲原名叫做崑腔,是中國古老的一種戲曲聲腔、劇種,又被稱為水磨。可以說崑曲是中國傳統戲曲當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
3、豫劇
豫劇在以前叫做「河南梆子」,豫劇是我國最大的地方劇種,居全國各地方戲曲之首。流行於河南以及臨近各省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豫劇戲曲種類也繁多,影響力頗大。豫劇的聲腔,或高亢活潑,或悲涼纏綿,能夠表演各種風格的劇目,傳統劇目有六百五十多出。
4、越劇
越劇是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被稱為中國第二大劇,有著第二國劇的稱號。同樣也是中國的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越劇發源於浙江嵊州,發祥於上海,繁榮於全國,流傳於世界。越劇在發展中汲取了崑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經歷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為主的歷史性演變,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黃梅戲
黃梅戲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旋律優美,故事感人,在民間影響較廣。同時黃梅戲也是和徽劇、廬劇、泗州戲並列的安徽四大優秀劇種之一。主要流行於安徽及江西、湖北的部分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