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藝術哲學
海德格爾藝術哲學核心概念
世界與大地一顯一隱,一開放一鎖閉,它們統一構成作品自足體寧靜自持;作品兩大特點是建立一個世界和製造大地;世界和大地爭執以及這種爭執進入澄明與遮蔽爭執中實現從而使真理在作品中出現並自持;從世界與大地關系及相向運動可以得出藝術本質。
一
「世界」(Welt)與「大地」(Erde)是海德格爾藝術哲學中一對核心概念,它是海德格爾對「生存空間」雙重建構,這種建構後來發展成為「天、地、神、人」四重建構。海德格爾認為,世界與大地對抗與統一構成了藝術作品,而後者是世界與大地承受者與體現者,只有從藝術作品入手,才能對實現對二者解蔽。但藝術作品之為藝術作品是歸於「無」。因此我們無法直接找到藝術作品作品存在,而須從作品最直接現實性――物因素――入手。在分析了傳統物概念以後,發現那不過是對物擾亂而不能給人以存在意義上物概念,它無非是人們將製作器具過程強加到物上去罷了,但是這卻給我們以啟示。器具,它具有物因素,但不具有物自身構形特性,因此它不是純然物;它也和作品一樣是被製作存在,但又不具有作品自持。因此在純然物與作品之間它是一個處於中間地位存在者。也許能從器具入手來分析作品中世界與大地。而且,事實證明,在海德格爾對凡?高一幅畫《農鞋》分析中:「通過這一幅作品,也只有在這幅作品中,器具器具存在才專門露出了真相」。1) 我是應屆生
然而——從鞋具磨損內部那黑洞洞敞口中,凝聚著勞動步履艱辛。這硬梆梆、沉甸甸破舊農鞋裡,聚積著那寒風陡峭中邁動在一望無際永遠單調田壠上步履堅韌和滯緩。鞋皮上沾著濕潤而肥沃泥土。暮色降臨,這雙鞋底在田野小徑上踽踽而行。在這鞋具里,回響著大地無聲召喚,顯示著大地對成熟穀物寧靜饋贈,表徵著大地在冬閑荒蕪田野里朦朧冬冥。這器具浸透著對麵包穩定性無怨無艾焦慮,以及那戰勝了貧困無言喜悅,隱含著分娩陣痛時哆嗦,死亡逼近時戰栗。這器具歸屬於大地,它在農婦世界裡得到保存。正是由於這種保存歸屬關系,器具本身才得以出現而自持,保持著原樣。2)
「器具之器具存在」在這一幅畫中達到它無蔽狀態,即「器具之本質存在充實」3)充分顯露出來,這種充實海德格爾稱為「可靠性」(Verl?sslichkeit)。可靠性是「器具之器具存在」依據,「憑借可靠性,這器具把農婦置入大地無聲召喚之中,憑借可靠性,農婦才把握了她世界。世界和大地為她而存在,為伴隨著她存在方式一切而存在,但只是在器具中而存在……可靠性才給這單朴世界帶來安全,保證了大地無限延展自由。」4)那麼,這種「可靠性」究竟指是什麼呢?「農婦勞動時對鞋想得越少,看得越少,對他們意識越模糊,它們存在也就益發真實。」在農婦這里,物本身並不顯露出來,因為它已被有用性所遮蔽。5)這就是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里講「上手狀態」:「每一場所先行上到手頭狀態是上手事物存在,它在一種更源始意義上具有熟悉而不觸目性質。」6)可是,在我們對作品觀照中卻不是這樣,當人遠離了現實於目前、感性上手事物即「意義」「世界」,而沉入那種「非意義」中去,沉入那人與物交相一體整體中去,器具器具存在便更加真實了。但是這里所說「非意義」並不是「沒意義」,可以說是一種「無意義意義」,也就是海德格爾所言「大地」。因此,「可靠性」指是器具不斷地沉潛於大地、向大地歸屬性。在這種歸屬中,農婦才得以把握她世界及大地意義。世界與大地在這里得以呈現它們自己:世界是顯露出意義領域,而大地則是憑借可靠性得以歸屬之「非意義」所在。在如此這般對這幅畫分析中,世界與大地關系及它們處於相互聯系中特徵得以向世人開放:
我是應屆生
「這個建築作品闃然無聲地屹立於岩地上。作品這一屹立道出了岩石那種笨拙而無所促迫承受幽秘。……它卻使得白晝光明、天空遼闊、夜幽暗顯露出來。……同時也照亮了人賴以築居東西。我們稱之為大地(Erde)。……大地是一切涌現者返身隱匿之所,並且是作為這樣一種涌現把一切涌現者返身隱匿起來。」7)大地與世界動態平衡構成一個完整、自足系統――作品。大地是沉寂、封閉、收斂,「大地本質就是蛇那種無所迫促儀態和自行鎖閉……」8)在其自行鎖閉中有一種無限豐富可能性。而世界則2006-11-21 14:20:25 是開放、外露、展現,它總是在不斷向外開放中製造出意義來。「世界和大地本質上彼此有別,但卻相依為命。」 9)二者之間構成一種類似「在場」與「不在場」關系。作為意義世界呈現在人感性視域中,為人所把握;在這種「在場」意義之後卻蘊含著「不在場」無限可能性,它作為「在場」基座、背景而存在。這種「非意義意義」是不斷生成、不斷聚積。大地與世界,一隱一顯,作為一個自我完形作品源始應素,它們均反映出整體面貌與意義。反映,指是「聯系」、「作用」、與「影響」。世界是「隱」著大地現實性,大地是「顯」著世界「支架」與「底座」。
但世界與大地不是靜態,它們處在不斷「生發」當中。「神廟作品闃然無聲地開啟著世界。」10)「開啟」出來世界是歷史性此在時間與空間結構,「神廟堅固聳立使得不可見大氣空間昭然若揭了」11)在開啟中顯示出隱藏大地意義,「當一個世界開啟出來,大地了聳然突現」,12)「世界建基於大地,大地通過世界而涌現出來,」13)世界立身於大地之上,以大地為基,而大地通過世界而得以顯示、開放出來獲得自身那種「非意義意義」並且在同時將世界重又置回大地之中,從而「神廟作品闃然無聲地開啟著世界。同時把這世界重又置回到大地之中。如此這般,大地本身才作為家園般基地而露面。」14)世界與大地之間相互生成、「相依為命」,世界須得立身於大地之上才能達於顯現,大地也總是力圖通過世界而顯露出來。正是由於有這種關系,人便讓作品成為作品,這種「讓……」結構中,因為有了人參與,使存在者得以成為存在者,這樣,人就具有了世界與大地,而與人無關自然物如石頭是沒有世界。
在海德格爾看來,人與世界和大地共同處於一個宇宙系統——無(Nichts)——中,作為這個無限系統一個網點而發生作用,它們之間並不是主體與客體關系,後者不是作為前者認識對象,而是相互影響平等關系,因此不能用日常語言邏輯來對後者進行規定,如果真應使它們入於無蔽,只能運用「詩」,所以,它們之間關系與其說是認識還不如說是「領悟」與「體驗」。
二
作品作為世界與大地承載者,那麼「建立一個世界和造大地,乃是作品之作品存在兩個基本特徵。」15)為實現作品之存在,作品是而且必須是建立一個世界製造大地,但是,建立不再是純然設置意義上建立,而是「奉獻和贊美意義上樹立」,建立是把作為指引原則公正性開示出來。海德格爾認為,在這種建立之中,神聖東西(das Heilige)以神聖名義作為神聖被開啟出來了,或者說神被召喚現身於在場敞開中,「這部作品使得神本身現身在場,因而就是(ist)神本身。」16)在建立一個世界時,存在者存在就被開啟出來,作為存在存在者現身到場並以神名義在尊嚴和光輝中現身在場,因為「……在此意義上,奉獻就是神聖之獻祭(heiligen)。贊美屬於奉獻,它是對神尊嚴和光輝頌揚。尊嚴和光輝並非神之外和神之後特性,不如說,神就在尊嚴中,在光輝中現身在場。」17)
「作品存在就是建立一個世界。」 18)對於所建立這個世界,我們能感受它,描述它,但是不能以規定性思維給它劃定一個框框,因為「世界並非現存可數或不可數、熟悉或不熟悉物純然聚合。但世界也不是加上了我們對這些物之總和表象框架。」世界雖然有物因素,但不純然是物因素,也不是人從感覺出發所規定一些范圍,那麼,世界是什麼?誠如海氏所說:「這里絕沒有想應解開這個謎。我們任務在於認識這個謎。」19)他所說「解開這個謎」是從認識論意義上使用,意為用「日常語言」來對之進行強制性規定,而「認識這個謎」,則是從存在論上來說,指是讓這個謎存在自行顯示出來。那麼,在作品中,世界是怎樣能自行顯露呢?那就是應求「世界世界化」,20)讓世界自成其為世界,海德格爾反對傳統主客二分方法,主張「詩意思」,因而不能從日常意義上來理解這些說法,應將它們置入存在論視野中去。世界世界化是讓世界存在自行展露出來而入於敞開領域中從而到場,讓世界是並進而將自身置回大地之是而獲得堅實性。因而世界在這里就不是作為對象而存在。所以,「一塊石頭是無世界。植物和動物同樣沒有世界。與此相反,農婦卻有一個世界,因為她居留於存在者之敞開領域中……」21)石頭可以作為對象而存在,但是它不具有世界,因為它不居留2006-11-21 14:20:25 於存在者之敞開領域中,世界是不能作為對象存在,相反,農婦卻具有世界,因為她居留於存在者之敞開領域中。作品建立一個世界,就是讓存在者之存在自行敞亮、顯露,「開放敞開領域之自由並且在其結構中設置這種自由。」22)
作品存在另一個特性是製造大地。海德格爾對比了一般器具製造和作品製作:如果用一塊石頭製作一把石斧,石頭就消失在石斧有用性即其器具存在中。而且,這種質料愈是優良愈是適宜,它也就愈無抵抗地消失在器具器具存在中。但是作品卻非如此,「而與此相反,神廟作品由於建立一個世界,它並沒有使質料消失,倒是才使質料出現,而且使它出現在作品世界敞開領域之中:岩石能夠承載和持守,並因而才成其為岩石;金屬閃爍,顏料發光,聲音朗朗可聽,詞語得以言說。所有這一切得以出現,都有是由於作品把自身置回到石頭碩大和沉重、木頭堅硬和韌性、金屬剛硬和光澤、顏料明暗、聲音音調和詞語命名力量之中。」23)海德格爾認為,作品在建立一個世界同時製造大地,世界與大地作為一個作品兩個方面,相互聯系、作用、影響,從而在自身內反映著對方,「由於建立一個世界,作品製造大地」,24)製造大地就是將自身「置回」,作品自身回歸使大地得以出現,大地就是作品回歸之處。「製造」也不是指對象性對事物加工製作,而是「作品把大地本側面挪入一個世界敞開領域中,並使之保持於其中。」25)製造大地就是「把作為自行鎖閉者大地帶入敞開領域之中」。26)因此,海德格爾說:「作品讓大地成為大地」(Das Werk l?sst die Erde eine Erde sein)。27) 我是應屆生
建立一個世界和製造大地,是作品兩大特徵,從本質上說也就是作品完成。由於建立一個世界,使存在者存在敞開出來,在這種敞開光亮中,一切存在者是其所是,同時作品又製造大地,雖然它是鎖閉、遮蓋,但卻並非單一、僵固遮蓋,它自身自行展開為質朴方式、形態無限豐富可能,從而雕塑家從不消耗石頭,畫家也從不消耗顏料——除非出現敗作,「雖然詩人也使用詞語,但不像通講話和書寫人們那樣必須消耗詞語,倒不如說,詞語經由詩人使用,才成為並保持為詞語。」28)這也就是藝術家不同於工匠——藝術家存在意義所在。
三
建立一個世界並製造大地在作品中是一種發生(Geschehen),這發生不是寧靜,「世界立身於大地,在這種立身中,世界力圖超升於大地,世界不能容忍任何鎖閉,因為它是自行公開東西。但大地是庇護者,它總是傾向於把世界攝入它自身並扣留在它自身之中。」29)據此,海德格爾認為世界與大地是對立,方向相反,在這種對立面中包含了自向運動。但作品是寧靜,它不呈現出某種分離——無論在存在者還是存在意義上,這是為什麼呢?海德格爾認為,「應是寧靜中包含運動,那麼就會有一種寧靜,它是運動內在聚合,也就是最高動盪狀態——假設這種運動方式應求這種寧靜話。而自持作品就具有這種寧靜。因此,當我們成功地在整體上把握了作品存在中發生運動狀態,我們就切近於這種寧靜了。」30)作品這種寧靜其實是作品內在因素運動一種極端狀況,應切近於自持作品寧靜,就必須把握作品存在中發生運動狀態。然而,建立世界和製造大地在作品本身中顯示出何種關系?
世界與大地是對立,這種對立是一種爭執(Streit)當然,海德格爾並非在分歧、爭辯意義上使用這個詞,而是應清除這種意義而進入本質性爭執中使雙方相互進入其本質自我確立之中,並進而投入其本己存在之淵源遮蔽了源始性之中。二者爭執是:「在爭執中,一方超出自身包含著另一方。爭執於是總是愈演愈烈,愈來愈成為爭執本身。爭執愈強烈地獨自誇張自身,爭執者也就愈加不屈不撓縱身於質朴恰如其分親密性(Innigkeit)之中。」31)由於這種爭執中自我超出並包對方特點,大地無法離開世界所敞開領域,因為大地本身是在其自行鎖閉被解放活動中顯現。而世界也不能離開大地而獨自成其存在,因為它一切根本境地和道路都建基於一個堅固基礎——大地——之上。
在大地與世界爭執背後,還有一種更為源始爭執即澄明與遮蔽爭執,有人將其表為:
存在之真理(源始爭執)——
遮蔽
世界(敞開)
存在者之真理(爭執) ——
大地(鎖閉)32)
這並不是說,世界便是澄明,大地便是遮蔽,而是說,在存在爭執中出現了一個敞開處所,有一種澄明在其中,但這個敞開處所並非存在者包圍下一個舞台,這種澄明,如同那個我們不可認識、不可言說無(Nichts)一樣,每時、每處周流不息地圍繞一切存在者在運行。它不同於柏拉圖所說「理念」之處在於前者不追求同一性,是一種「無底之底」,而後者則力圖探求萬物背後統一性。前者立足於生活而不追求超驗,因此無限豐富,充滿活力。「唯當存在者站進和出離這種澄明光亮之際,存在者而存在。唯這種澄明才允諾並且保證我們人通達非人存在者,走向我們本身所是存在者。由於這種澄明,存在者才在確定和不確定程度上是無蔽。」33)即言,當存在者之爭執即世界和大地爭執進入這種澄明之際,人才能是其所是,存在者之存在才被無所促迫地涌現出來,入於無蔽之中。那麼,這個敞開領域敞開究竟是什麼呢?海德格爾說,「只應真理作為澄明與遮閉原始爭執而發生,大地就一味地通過世界而凸現,世界就一味地建基於大地……作品建立 著世界並製造著大地,作品因之是那種爭執實現過程,在這種爭執中,存在者整體之無蔽亦即真理被爭得了。」34)世界與大地爭執所進入敞開領域之敞開性便是真理,存在者出於其中而又返身隱匿,於是,存在者進入自身無蔽狀態,所有存在者便更具有存在者特性,因為它存在被開示出來了,自行遮蔽著存在被澄亮了。海德格爾認為,這種澄亮形成光亮將其閃耀嵌入作品之中,這種閃耀(Scheinen)就是美。「美是作為無蔽真下一種現身方式」(Sch?nheit ist eine Weise, wie Wahraheit als Vnverborgenheit west)」。35)「作品之作品存在就在於世界與大地爭執實現過程中……在爭執實現過程中就出現了作品統一體。」36)爭執實現了作品,而爭執結果是敞開領域之敞開性出現,並且在其中一切存在者入於無蔽亦即真理顯現,於是,海氏說藝術本質是「存在者真下自行設置入作品」(das Sich-ins-Werk-Setzen der Wahrheit des Seinden)。37)
海德格爾認為,藝術家和藝術作品互為本源,這種「互為」關系是無根基,二者其實還有一個更為深刻共同本源——藝術,那麼,藝術究竟是什麼呢?我們無法從具體作品特性收集中獲得,因為在我們決定選取哪些作品時便已預先定下了一個藝術是什麼標准,我們同樣也無法從更高概念推演中獲得這一問題答案,從柏拉圖以來傳統已經證明這一點。但是,在通過對作品建立一個世界和製造大地分析,我們已經得出藝術本質,從而對藝術是什麼問題答案便呼之欲出了:「藝術就是真理生成和發生。」38)這一答案很明確地道出了真理與藝術密切關系。從世界與大地雙向互動中,我們得出它們之間「歷史性民族生存於其中基本內涵」,這算是對藝術及其本源一個回答,雖然這種回答與我們傳統相去太遠,但「任何回答只應是植根於追問回答,就始終能夠保持回答力量。」39)
參考文獻:
1)至5),7)至31),33)至39)Martin Heidegger.Poetry,Language,Thought(英文版〔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影印,1999.
6)Martin Heidegger.Being and Time(英文版)〔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影印,1999. 2006-11-21 14:20:25
32)孫周興.說不可說之神秘〔M〕.上海:三聯書店,1994.
Ⅱ 藝術哲學與美學之間是什麼關系
美學一般來說有三種內涵,一種是說美學是研究美的哲學,所有研究美的哲學理論都是美學,這樣柏拉圖在《大希匹阿斯篇》里探討的美的本質就是這類。一種說美學是感性學,這是美學學科的建立之父鮑姆嘉通為美學設定的含義,美學是研究感性認識的學科,這里的感性就不光指美,也包括其他的感性認識。最後一種則認為美學是指藝術哲學。以黑格爾為代表,他不承認有自然美,所以美學只研究藝術,所以美學也就是藝術哲學。從大的范圍來講,藝術哲學肯定是要從屬於美學的,而美學在實際的范圍上要大於藝術哲學。美學可以研究純粹的美的問題,可以處理自然美,新近研究自然問題的就有環境美學、生態美學,但這它們肯定不是藝術哲學。
Ⅲ 藝術哲學是什麼
是丹納的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