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二人台的劇種起源
二人台,又稱「二人班」,是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中西部及山西、陝西、 河北三省北部地區的戲曲劇種,因其劇目大多採用一丑一旦二人演唱的形式而得名「二人台」。
以內蒙古呼和浩特為界,二人台分為東西兩路:東路二人台初名「蹦蹦」、「玩藝兒」,主要流行於內蒙古烏蘭察布、山西省大同、朔州和河北省張家口。
西路二人台最初叫蒙古曲,主要流行於內蒙古的呼和浩特市、包頭市、巴彥淖爾盟、伊克昭盟、陝西省榆林地區和山西省忻州地區。
二人台最初只是農民在勞動餘暇自我娛樂的一種化裝表演形式。早期二人台的表演形式比較單一,所唱的多是小曲。
舊時二人台演出有一套習慣,一般先由丑角上場說「呱嘴」,「呱嘴」都是第三人稱的現成段子。然後通過問答的方式(稱「叫門對子」)把旦角叫上場接演正戲。
二人台的傳統劇目多以描寫勞動生產、揭露舊社會黑暗、歌唱婚姻愛情等為主要內容,富有濃郁的生活情趣,另有部分神話故事和歷史故事。西路二人台有《打金錢》、《打櫻桃》、《打後套》、《轉山頭》、《阿拉奔花》等劇目,東路二人台有《回關南》、《拉毛驢》、《摘花椒》、《賣麻糖》、《蘭州城》等。
二人台的唱腔和牌曲具有優美、清新、秀麗、明朗等特點。唱腔多承用民歌曲調,原始曲調由內蒙古中、西部地區漢族民歌、晉北民歌、陝北民歌、蒙古族民歌、冀北民歌等演變而來;牌曲基本上是民歌基礎上的器樂化,吸收了許多晉劇曲牌、民間吹打樂和宗教音樂。
二人台以其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一直深受流傳地廣大群眾的喜愛。2006年,二人台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2河曲二人台藝術團在太原演出。
2012年10月14日,由山西省文化廳授予的「河曲民歌二人台人才培養基地」在河曲二人台藝術中心正式掛牌成立,這是河曲縣多年來努力發展文化藝術的結果,標志著河曲民歌二人台這一藝術瑰寶將得到更好地傳承和發揚。
二人台俗稱雙玩意兒,二人班。起源於山西,成長於內蒙古,是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中西部及山西、陝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區的漢族戲曲劇種。
Ⅱ 河曲二人台的來歷
「 二人台」是起源於河曲縣,流傳於晉北、內蒙西部、陝西北部、河北張家口等地的地方小戲。它在表演程式上屬於「兩小」戲。角色僅有小丑小旦或小生、小旦兩人,表演生動活潑,唱腔灑脫奔放,委婉流暢,深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
二人台最初是在民歌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二人台的傳統劇目約有 120個,內容多取材勞動人民的現實生活,富有濃郁的生活情趣。可分為「硬碼戲」與「帶鞭戲」兩類,「硬碼戲」偏重於唱、念、做,突出表演作用,如《走西口》、《探病》等。「帶鞭戲」是載歌載舞、歌舞並生,如《掛紅燈》、《打金錢》等。其內容多是表現農家生活和愛情生活等。二人台的音樂分腔和牌曲兩部分。唱腔多承用民歌曲調,有些經過各種速度的變化處理,已走向板式化。牌曲部分,基本是民歌基礎上的器樂化。此外還吸收、借鑒了古牌曲、民間吹奏樂等,使其越來越豐富。演奏和伴奏時,主要有洋琴、笛子、四胡、二胡、四塊瓦等樂器。音樂具有優美、清新、秀麗、明朗等特點。
Ⅲ 二人台的起源是什麼
二人台在我國已有二三百年歷史,它形成並流傳於民間,其題材與民眾息息相關,近百年來一直備受老百姓歡迎。然而在當今的商品經濟發展大潮中,傳統的民間文化受到了極大的沖擊,二人台也不例外。許多年老的二人台優秀演員被迫改行另謀生路,年輕一代又少有人學;以致青黃不接,後續無人。在「外患」和「內憂」的夾攻下,二人台目前處於很艱難的時期。
我也是個喜歡二人台的人,小時候爺爺也帶我看過不少的二人台的戲,至今還記憶猶新。。。希望能幫到你,謝謝!
Ⅳ 「二人台」流行於我國的哪個省(區)
「二人台」是起源於河曲,流傳於晉北、內蒙西部、陝西北部、河北張家口等地的地方小戲。
Ⅳ 內蒙古地方戲曲的二人台由來
在二人台的形成過程中,蒙古族民間藝人榮雙羊發揮了重要作用。民國初年,榮雙羊改變「絲弦坐腔」形式,開始分角色化妝演唱,對二人台的定型、流傳和發展作出了創造性貢獻,使二人台藝術在演出中出現了重大突破。榮雙羊曾來河套的安北、五原、臨河一帶演出,把二人台藝術帶進了河套地區。民國20年(1931)後,計子玉、樊六的二人台小班曾入套在安北、五原、臨河等地流動演出。其中計子玉還在河套教出了不少徒弟。民國22年(1933)後,河套開始有了固定的二人台職業小班。截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巴盟地區共有二人台職業小班20至30個。這些小班少則5人,多則十幾人。其中比較有名氣的二人台小班有樊二倉、宋其子小班,活動於五原縣和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旗部分地區。霍存柱、劉毛匠小班,活動於臨河、杭錦後旗地區和磴口縣部分地區。於八、朱銀全、張根旺小班,活動於狼山灣及烏加河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