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評書是哪個省傳統文化藝術

評書是哪個省傳統文化藝術

發布時間:2022-06-03 15:57:21

Ⅰ 河北省有什麼有名的傳統的民俗文化嗎(急)

1、評書

流行在河北省的評書,是由唐代「變文」和宋代「說話」藝術演化而來的。多數由一人表演,只說不唱。演出時坐在案前,以一塊醒木為道具。表演中,既有娓娓的敘述,也有琅琅的朗誦。傳統書目大都是長篇,內容以歷史故事和武俠故事為主。

2、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又名「西河調」,是河北省流行地區最廣的一個地方曲種。它起源於冀中一帶農村,流行於河北、河南、山東、東北及京津等地。其特點是:演唱者右手執鼓犍子擊鼓,左手操鴛鴛板,用方言演唱;曲調靈活,語言大眾化,富於表現力。它說唱並重,長篇、中篇、短篇書目兼有。

3、絲弦戲

絲弦戲,是河北省一個古老的地方劇種。金元時代,北曲三大搖籃之一的真定,曾經出現過尚仲賢、侯正卿、李文蔚、戴善甫等著名雜劇作家。後來真定改名為正定,又成為河北絲弦戲—古名「弦索腔」的搖籃和發展中心。

4、曲陽石雕

河北省曲陽縣曲陽石雕藝術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曲陽盛產質地優良的各色大理石,早在漢代,曲陽一帶的石雕藝人就用漢白玉大理石雕刻石果、碑文、龍鳳、雄獅、觀音、佛像等各種工藝品。清代,曲陽石雕曾在巴拿馬國際藝術博覽會上展出,榮獲世界石雕藝術第二名。

5、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大約誕生於1820-1850年之間。它以北京、天津兩大城市和河北農村為基地,逐漸向鄰近省市傳播。

河北梆子的音樂唱腔,高亢激越,悠揚婉轉,具有濃厚的抒情韻味。大慢板善於表現人物的抑鬱、愁煩、緬懷、沉思等情緒。正調二六板如行雲流水,從容舒展。而反調二六板則哀怨纏綿、凄楚悱惻。

Ⅱ 評書的起源及歷史

是什麼意思呢?張次溪在《人民首都的天橋》里說:「評者,論也,以古事而今說,再加以評論,謂之評書。」評書因地區不同而名稱各異。北方叫做評書;江浙一帶以及福州叫做評話;湖北、四川等地仍叫做評書。
評書是古老的藝術,歷史淵源流長。據《墨子·耕柱》篇載雲:「能談辯者談辯,能說書者說書。」
這里說「說書」並不是指說唱藝術,不便作為評書的源頭。
優孟、優旃、淳於髡等古代「俳優」的勸諫活動,其中就有說故事的,可以看做構成「說話」藝術的重要因素。
隋代笑話大王侯白所說的故事,明顯地孕育著評書的因素。
到了明代,北方評書已臻於成熟。從那時起,評書的發展過程出現了四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在明末清初。那時,評書名家輩出,柳敬亭是其中的佼佼者。關於他的生平經歷,沈龍翔《柳敬亭傳》載雲:
「敬亭名逢春,字敬亭,面多麻,人皆以柳麻子呼之。本姓曹,泰州曹家莊人也。李公三才開府泰州,緝地方不法,長吏以逢春應,時年十七八歲一惡少耳。開府輕其罪,乃出亡,雲泰興,佣於某,久之意不樂,遂去。游四方,至寧國,醉卧敬亭山下,垂柳拂其身,遂慨然曰:『吾今姓柳矣,即號敬亭可乎?』於是名逢春,號敬亭焉。偶聞市中說彈詞,心好之,輒習其說,遂以說聞。」
這里的「說彈詞」其實就是說書,因此,柳敬亭後來被譽為大說書家。他從師莫後光,頗得真傳,擅長說《水滸》、《三國演義》、《精忠岳傳》等,技藝卓絕,爐火純青。周容《春酒堂文集·雜憶七傳柳敬亭》載雲:「癸巳借敬亭於虞山,聽其說數目,見漢壯繆,見唐李郭,見宋鄂、蘄二王,劍戟刀槊,鉦鼓起伏,髑髏模糊,跳擲繞座,四壁陰風旋不已,予發肅然指,幾欲下拜,不見敬亭。」
在觀眾眼前,但見說書人物,不見說書藝人,像莫後光說的:「聽者倘然若有見焉;其竟也,恤然若有亡焉。」說書說到這般境界,可謂出神入化。
敬亭之後,雖無敬亭,卻有他培植的桃李,其中應該一提的是承前啟後的評書名家王鴻興。據傳,王鴻興之後有所謂「三臣、五亮、九茂、十八奎」之說。
第二次高潮在清末民初。代表人物有號稱評書大王的雙厚坪。
雙厚坪,生年不可考,卒於1926年,滿族人,藝名雙文星。與戲界大王譚鑫培、鼓界大王劉寶全並稱「三絕」。
雙厚坪所會書目甚多,最拿手的是《隋唐》、《水滸》、《封神榜》、《濟公傳》。他的藝術風格細膩、風趣、透僻、生動,最善於描繪細節,於細微處顯神奇。尤以刻畫人物見長。他說《隋唐》,說到秦瓊發配到北平,遇見姑母,把他們之間悲歡離合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催人淚下。他虛心好學,博採眾長,藝術功底極為深厚。
第三次高潮,30~40年代。代表人物有王傑魁、連闊如、陳士和等。
王傑魁(1874~1960),青年時代就開始在北京說評書,漸漸享名。他最拿手的書目是《七俠五義》。如果說,評書以細膩為藝術風格特色,那麼,王傑魁則是細中又細。他說書,吐字慢,像在拉長音,娓娓說來,別具藝術魅力。又善於使用「變口」,用不同的方音刻畫人物。
連闊如(1902~1971),滿族人,早年從師李傑恩學說《西漢》,後來又向張誠斌學說《東流》。抗日戰爭前即以《東漢》享名。《三請姚期》、《馬武大鬧武科場》、《戰昆明》等片斷最為精彩。他博採眾長,勇於創新,特別是吸取京劇的表演技巧,豐富了評書的表現力。他的說功、做功、打功都有獨到之處,尤其是摹擬馬跑、馬嘶,堪稱一絕。
第四次高潮,是50年代以來。這時,涌現了一批技藝精湛、深受歡迎的評書演員,如陳蔭榮、袁闊成、李鑫茌、姜存瑞、田連元等。他們各有特色,陳蔭榮表演細膩、逼真,尤擅運用典故,李鑫茌藝術功力深厚,表演細膩、平和,而袁闊成則是熱鬧火熾、幽默風趣。
評書藝術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一劫,中斷達十年之久。粉碎「四人幫」之後,劉蘭芳的《岳飛傳》一炮打響,先後有數十家電台競相轉播,形成了風靡全國的「岳飛傳熱」。劉蘭芳嗓音洪亮,吐字清楚,語言流暢,氣勢雄渾,感情充沛,風趣幽默。
以劉蘭芳《岳飛傳》為突破口,評書藝術得以迅速復甦。不論傳統評書,還是新編評書,都獲得空前的發展,評書園地呈現了百花吐艷的動人風貌。
下面再談一談評書的藝術結構內容。評書的藝術結構十分豐富,這里只說說「梁子」、「扣子」以及剪裁藝術。
所謂「梁子」,就是舊時評書藝人手裡類似提綱的底本。根據「梁子」說書,曲藝術語叫「匝」或「跑梁子」。新編評書大抵是先有文學腳本,然後排練演出。雖不排斥即興式的「現掛」,但文學腳本與實際演出內容出入不大。舊時說評書的情形有所不同,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類型是由師承關系口傳心授得來的,曲藝術語叫做「道兒活」;另一類型是由文學著作發展而成的,曲藝術語叫做「墨刻兒」。不論「道兒活」還是「墨刻兒」,都可能有「梁子」,即專門供藝人說書時使用的提綱式的底本。
隨著時代變遷和評書藝術的發展,新編評書大抵都有了文學腳本,「梁子」已成為歷史的陳跡,但跑「梁子」所體現的「匝」的功夫卻仍有一定的現實作用。不論文學腳本多麼嚴謹和完備,評書表演中的即興發揮仍是不可缺少的。它反映了口頭文學藝術的變異性,如果一位評書演員熟諳跑「梁子」的技巧,將大有裨益。
評書的情節由大大小小的單元組成。曲藝術語稱大的單元為「坨子」,如《水滸》里有關武松、宋江等幾個十回書,俗稱「武十回」、「宋十回」,就屬於「坨子」。小單元稱作「回目」,即演員說的「當日書」,如「赤壁之戰」里的「舌戰群儒」、「智激周瑜」、「蔣干盜書」、「草船借箭」、「闞澤下書」、「龐統獻計」、「孔明看病」、「借東風」、「華容道」等。有時一個「回目」也不見得當天說完,其中又可以包括若干小的「回目」。如「武十回」里的大「回目」「殺嫂」又包括「武二回家」、「武大顯魂」、「告狀」、「殺嫂」、「怨兄」等幾個小「回目」。「回目」之間*扣子連接。譬如《朱元璋演義》五十一回《逛滁州太量探軍情,布陣迷元帥攻心術》里說到脫脫看練把式,覺得此人真有本事,頓生愛將之意,正待上前,結尾處拴了「扣子」:
脫脫一看,正是個好機會,我去跟他們爺兒倆商量商量,脫脫想罷,剛要往把式場里邊走,忽然身後有人往前一擠,說了聲:「慢走!」他回頭一看,驚叫道:「哎呀,不好!」欲知後面來者何人,且看下回。
脫脫大聲驚叫,說明來者不善,逗起了人們的好奇心,只好「且看下回」,可是,「他扭頭一看,原來是剛才在當鋪門口把算卦先生帶走的那個老頭」。「扣子」解開,就接著往下說。
「扣子」有大有小,每個「回目」里「扣子」常常不止一個。大「扣子」可以貫穿到底,小「扣子」俯拾皆是。評書《王者》的大「扣子」是60萬兩餉銀的下落和巡撫、州佐的命運,貫穿著整段評書。其中較為重要的「扣子」有廟里失銀,巡撫限期追回銀子,進山見到王者,持函復命,再次尋找王者,巡撫喪命。每一個「扣子」都有一定的吸引力,而又環環相扣,步步發展,構成曲折多變,搖曳多姿的情節。有些「扣子」並非出自情節,也可以*語言敘述引起懸念。
評書講究剪裁藝術。什麼「花開兩朵,各表一枝」,「一張嘴難說兩家話」,「剪斷接說」,「有話即長,無話即短」,「無巧不成書」,「說時遲,那時快」,這此些評書術語都是多年積累的藝術經驗的概括。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一張嘴難說兩家話」,都屬於處理頭緒和線索的剪裁方法。評書里的人物、情節、線索常常不止一個,為了便於敘述,必須分清先後順序,輕重緩急,用這類剪裁方法加以處理。「各表一枝」的「枝」應當是大情節的枝杈,至少兩個,多則不限,說完一個,再說一個,可以解決頭緒紛繁的問題,而從積極意義看,則解決了時間錯落和空間轉移的問題。
「剪斷接說」,又稱「剪短截說」、「簡短捷說」,屬於省略的剪裁手法。「有話即長,無話即短」的「話」,不是「說話」的意思,而是「故事」的意思。「一路無話」,「一夜無話」的「無話」就是「沒有故事」的意思,也是省略的剪裁手法。如評書《向杲》里的一段:
波斯一聽向晟兄弟是那麼知理,心裡自然格外的喜歡,當天就規定好了迎娶的日子,其實一千兩銀子哪行?波斯把自己積下來的錢,全都加在一塊兒,這才夠了身價的數目。銀子交給了領家媽媽之後,又拿出了若干錢給跟人、唱手、伙計的,就這么一說哇,波斯光光彩彩,歡歡喜喜的離開*院了。簡短捷說吧,波斯成了向晟的妻子,已經有兩三個月了。
《岳飛傳》第六回《槍挑小梁王》說到小梁王柴桂在武科場耀武揚威,有這么一段:
楊再興這一敗走,科場的舉子更議論了:「這小子使的是寶刀,削銅剁鐵,切金斷玉,一般兵器不行。」你捅我,我捅你,都自己掂量自己,不行,別給人家湊數。另外,柴桂現在玩命了,叫他傷了白傷。
剪斷截說,小梁王柴桂連勝五傑,威震科場。等他再叫陣,科場上鴉雀無聲,沒人答言。
這兩處「剪斷接說」雖然都是省略手法,但也略有不同,前者著重於時間的跳躍性,在向晟與波斯結婚後的兩三個月里,沒有什麼事可講,因而一筆帶過。後者則著重於情節的跳躍性。小梁王打敗楊再興之後,武科場里並非沒什麼事,而是發生了「小梁王柴桂連敗五傑」的故事,如果一一寫來,藝術上雷同,索然無味,不如省略。有故事之處多說,沒有故事之處盡量節省筆墨,是這一剪截手法的要領。
「無巧不成書」,此屬誤會手法。就是把具有偶然性的因素編織在一起,構成富於變化,饒有情趣的情節。如評書《向杲》里的一段:
向晟就在這個地方來回地遛:由北頭遛到南頭,再由南頭轉回來往北遛,每天就這在這地方轉著。等走到庄公子住的胡同兒,自己就微微的探身往裡看看,走到這兒就掉臉往裡瞧瞧。他是每天如此,說話,可就有這么四五天的功夫了。
事有湊巧,這天向晟在胡同口兒外來回遛著,正趕上庄公子的管家買好,這小子也不知出去買什麼去了,提著一包東西從外邊回來。剛要進胡同啊,一眼就瞧見向晟了。
向晟在庄公子住的胡同外邊來回遛,是一件事情;庄公子的管家買好從外面回來,是另外一件事情。兩件事情碰到一起,庄公子管家買好就瞧見了向晟,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寓必然於偶然,就是「無巧不成書」的「巧」。只有偶然性而沒有必然性,則是隨心所欲,信口開河。只有必然性而沒有偶然性,平鋪直敘而已。俗語說的「哪壺不開提哪壺」,當然蘊含著一個「巧」字;其實,「哪壺開了提哪壺」,也蘊含著一個「巧」字。正確地把握偶然性與必然性的關系,就能充分發揮「無巧不成書」的效用。
「說時遲,那時快。」評書《頭請姚期》里說到邳彤跟姚期交手有那麼一段:
只見邳彤催馬擰槍奔了姚期,抖槍就扎,槍尖直奔姚期的哽嗓咽喉,姚期也不躲不閃,「蹲襠騎馬式」往那兒一蹲,左胳膊往前一伸,左手握拳,右手的鞭搭在左胳膊腕上,使了個「霸王亮甲式」。劉秀在旁邊兒這份兒著急啊!心說:「糟了!這是什麼把式?『狗熊耍扁擔——挨揍的把式』啊!甭說邳彤用槍扎啊,就是人家用馬一沖一撞也受不了啊!完了!姚皇兄非喪命在邳彤的槍下不可!」說時遲,那時快,眼瞧著邳彤的槍真扎來了,劉秀「哎喲」一聲:「姚皇兄性命休矣!」一閉眼,准知道這回姚期完了。邳彤手中槍扎過來也藏著招哪,姚期要是讓扎,那他就真扎唄;要是不讓,那就抽槍變招。可是,姚期他真不躲不閃,那邳彤還真不扎,扎槍惡狠狠地奔了姚期,眼瞧著就要紮上了,姚期不躲是不躲,穩如泰山;要躲,急如風,快如電,「唰」的一聲,兩條腿就並到一處啦,往右邊稍微一躲,邳彤的槍就扎空了!
邳彤大槍一紮,姚期巧妙一閃,間不容發,「那時快」嘛。但演員說到這兒,必須拉長時間,慢慢地把事情說個一清二楚,「說時遲」嘛!只有如此,才有助於渲染緊張氣氛,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查看全部4個回答
說書軟體_免費聽書_羅胖推薦的高品質聽書

聽書VIP60天限時免費領取。下載得到App,想聽幾本聽幾本,聽60本相當於節省300元。精選書單,必讀書籍,新書經典名著免費聽。 半小時聽完1本書的精華解讀。
得到(天津)文化傳播..廣告 
天貓電器城,評書收音機,十足震撼,想你所需!
評書收音機,天貓電器城,品牌直營,勁爆視聽感受,天貓品牌直營,買得更放心!天貓電器城,品牌旗艦,閃電到家,超值包郵,智新生活!
杭州易宏廣告有限公司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評書起源於什麼地方?
評書的歷史和發展 評書的南北兩支派,都是明末清初柳敬亭傳下來的。柳敬亭在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隨漕運總都蔡士英北,曾在北京說評書,而且收了王鴻興為徒,因此在京師播下了種。王鴻興手下有何良臣、安良臣、鄧光臣三徒弟,時人稱為「三臣」,成為評書權威,且自立門戶,後來北京的評書演員皆是這三個派傳流下來的。當年,說評書的這個門戶,於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曾在掌儀司立案,有皇家頒發的龍票。直至光緒年間,這件歷史文物,才被評書界的一位後人所遺失。 早年,評書本是說唱相兼的玩藝,有如現代的西河大鼓、樂亭大鼓,說與唱相輔相成。只因光緒年間聽書的多為一班太監。因此,被宮中慈僖所聞,傳其入宮。在禁地演唱諸多不便,遂改「評講」,僅以桌凳各一,醒木一塊,去掉弦鼓,用評話演說。於是,說評書這種表演形式就被肯定下來了。 清代,民間說評書的,絕大多數是在街面的甬路兩旁支棚立帳,擺上長板凳,圍成長方形的場子,謂之「撂地」。只有少數評書藝人才上茶館獻藝。庚子事變(公元1900年)後,評書茶館才暢興起來,民初是評書茶館的鼎盛時期。 開茶館的初創「書座」,須通一個所謂「請事家」(即說書館內的主持邀角者)來邀請評書演員。照例由頭一個演員給評書茶館舉行「開荒破台」儀式——祭周莊王、文昌帝君、柳敬亭之後,送給這位評書演員一個裝有現金的「台封」才能開業。在收入上按評書界的行規是「三七下帳」,說書的掙一元錢,個人只拿七角;開茶館的拿三角。開書頭天和最末一天掙了錢「頭尾不下帳」全歸說書的。每一位說書的演員,在一個書館內只許說兩個月,名為「一轉」。內城的評書茶館都是白天說書,晚上賣清茶。前三門以外的評書茶館都是白天賣清茶,燈晚說書。內、外城的評書茶館,黑白天都說書的只有宣武大街路西」如雲軒」、「森瑞軒」;磁器口虹橋「天有軒」和天橋「福海居」。 評書,演者僅一人,光說不唱,其道具不過醒木一塊、手絹一塊、摺扇一把。開書時先念一套贊詞,多是贊以上三種道具,然後才轉入正題。所說的書目多是整本大套的長篇書目,每說完一小段便使「扣子」,用以抓住聽眾。一般傳統書目的內容,是以歷史故事和武俠故事為主,有袍帶書《三國》、《西漢》等;長槍書《精忠岳傳》、《英烈》,等;短打書《水滸》、《七俠五義》等;神怪書《西遊記》、《濟公傳》等之分。小段的「片子活」以《聊齋》故事為題材的書目《嶗山道士》、《夢狼》、《畫皮》等。50年代以後編演的新書有《林海雪原》、《烈火金剛》等長篇及許多中、短篇書目。 北京近代評書演員輩出。如:清末民初的雙厚坪(藝名雙文興),滿族,北京人,說書路子寬,常以《水滸》、《精忠》為最精採的書目,當時被譽為「評書大王」,與譚鑫培、劉寶全合稱「藝壇三絕」。雙厚坪的後人楊雲清最擅說《濟公傳》和《水滸》。群慶福,自清末至民國期間在評書界享名40年,以說「公案」書見長。有「活黃天霸」的別稱。王傑魁,23歲即開始在北京說評書,專說《七俠五義》。連闊如,滿族人,抗戰前,以說《東漢》成名。解放後說《三國》、《水滸》,也獲得好評。 80年代以來,天橋宣武書茶館有連麗茹的評書《東漢》、《西漢》、蔡連貴的《隋唐》。現在,天橋樂茶園有馬增琨的評書《七俠五義》。
6 瀏覽22342016-01-10
評書的起源是什麼時候
評書,也叫評詞,流行於華北、東北、西北一帶。在江南則稱為評話。它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時代就有人說書。它是我國勞動人民創造的一種口頭文學。戰國時,諸子百家游說諸侯,經常旁徵博引,用故事做比喻,後來形成許多膾炙人口的成語,象"怒發沖冠"、"刻舟求劍"、"濫竽充數"等,實際上這就是早期的評書。在北京流行的評書,相傳是明末清初江南說書藝人柳敬亭(1587~1668)來北京時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清代北京鼓曲藝人王鴻興去江南獻藝時,拜柳敬亭為師,回京後改說評書,並於雍正十三年(1735)在掌儀司立案授徒,流傳到現在的。 流行於中國北方地區的評書藝術,作為一種獨立的說書品種,大約形成於清代初期。許多渠道的資料證明,評書雖然是口頭講說的表演形式,但其藝人來源卻多為「唱曲」的轉行。相傳形成於北京的評書藝術,其第一代藝人王鴻興,原來就是表演一種叫做「弦子書」的「說唱」藝人;至20世紀初葉,又有許多北方鄉村表演「西河大鼓」和「東北大鼓」的「說唱」藝人進入城市後,紛紛改說評書。這是中國曲藝藝術在流變過程中出現的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 評書已有十代演員。其中最負盛名的有:"評書大王"雙厚坪(第六代),"凈街王"王傑魁(第八代),評書藝術家連闊如(第九代),評書演員劉蘭芳(第十代)。他們都擅說冠笏袍服、金戈鐵馬的歷史演義。解放以來,在編演新書方面有成就的演員有袁闊成、田連元、李慶良、田占義等。
1 瀏覽96
評書的來歷是什麼
起源 流行於中國北方地區的漢族傳統評書藝術,作為一種獨立的說書品種,大約形成於清代初期。許多渠道的資料證明,評書雖然是口頭講說的表演形式,但其藝人來源卻多為「唱曲」的轉行。相傳形成於北京的評書藝術,其第一代藝人王鴻興,原來就是表演一種叫做「弦子書」的「說唱」藝人;至20世紀初葉,又有許多北方鄉村表演「西河大鼓」和「東北大鼓」的「說唱」藝人進入城市後,紛紛改說評書。這是中國曲藝藝術在流變過程中出現的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 評書,也叫評詞,流行於華北、東北、西北一帶。在江南則稱為評話。它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時代就有人說書。它是我國勞動人民創造的一種口頭文學。戰國時,諸子百家游說諸侯,經常旁徵博引,用故事做比喻,後來形成許多膾炙人口的成語,象「怒發沖冠」、「刻舟求劍」、「濫竽充數」等,實際上這就是早期的評書。在北京流行的評書,相傳是明末清初江南說書藝人柳敬亭(1587~1668)來北京時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清代北京鼓曲藝人王鴻興去江南獻藝時,拜柳敬亭為師,回京後改說評書,並於雍正十三年(1735)在掌儀司立案授徒。 評書又稱說書、講書,廣東粵語等地區俗稱講古,古代稱為說話,是一種古老的漢族傳統口頭講說表演藝術形式,在宋代開始流行。各地的說書人以自己的母語對人說著不同的故事,因此也是方言文化的一部份。清末民初時,評書的表演為一人坐於桌後表演,道具有摺扇和醒木,服裝為長衫;至20世紀中葉,多不再用桌椅及摺扇、醒木等道具,而以站立說演,服裝也較不固定。而在中國改革開放後,在電子媒體及推廣普通話的沖擊之下,一些方言的說書文化日漸式微,處於瀕臨消失的狀態,但還仍然有其活力。
13 瀏覽10042018-07-07
評書的歷史從哪裡來
流行於中國北方地區的漢族傳統評書藝術,作為一種獨立的說書品種,大約形成於清代初期。許多渠道的資料證明,評書雖然是口頭講說的表演形式,但其藝人來源卻多為「唱曲」的轉行。相傳形成於北京的評書藝術,其第一代藝人王鴻興,原來就是表演一種叫做「弦子書」的「說唱」藝人;至20世紀初葉,又有許多北方鄉村表演「西河大鼓」和「東北大鼓」的「說唱」藝人進入城市後,紛紛改說評書。這是中國曲藝藝術在流變過程中出現的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 評書,也叫評詞,流行於華北、東北、西北一帶。在江南則稱為評話。它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時代就有人說書。它是我國勞動人民創造的一種口頭文學。戰國時,諸子百家游說諸侯,經常旁徵博引,用故事做比喻,後來形成許多膾炙人口的成語,象「怒發沖冠」、「刻舟求劍」、「濫竽充數」等,實際上這就是早期的評書。在北京流行的評書,相傳是明末清初江南說書藝人柳敬亭(1587~1668)來北京時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清代北京鼓曲藝人王鴻興去江南獻藝時,拜柳敬亭為師,回京後改說評書,並於雍正十三年(1735)在掌儀司立案授徒。
1 瀏覽14702016-07-22
評書的歷史
以說書者的說法:評書起源於東周時期,周莊王是評書的祖師爺。但這只是一個傳說。唐代出現了一種曲藝藝術和評書的表演方式相似,這種曲藝形式稱為:「說話」。到宋代中興時期。最初是說評佛教典集。「說話」發展到俗說後表演方式與「評書」是非常類似的。事實上如《三國演義》、《水滸傳》最初都是說話的話本。《三國演義》話本為《全相平話三國志》;《水滸傳》則為《醉翁談錄》。晚唐詩人李商隱有《驕兒》一詩寫到:「或謔張飛胡,或笑鄧吃。」說明當時喜歡說話這門曲藝的百姓是非常多的。 說書人又叫搏君人,目的是為了搏君一笑,最喜歡講述古代故事,百說不厭 。實際評書的創始人為明末清初的柳敬亭,最初只是說唱藝術的一部分,稱為「弦子書」,他的老師莫後光提到說話理論是:「夫演義雖小技,其以辨性情,考方俗,形容萬類,不與儒者異道。故取之欲其肆,中之欲其微,促而赴之欲其迅,舒而繹之欲其安,進而止之欲其留,整而歸之欲其潔。非天下之精者,其孰與於斯矣!」。北宋汴京人霍四究以「說三分」著名,「不以風雨寒暑,諸棚看人,日日如是」,說三分即講三國故事。晚清光緒年間,評書傳入皇宮中,因皇宮唱歌多有不便,於是改說唱為「評說」,於是評書的藝術形式便固定下來。民國是評書中興的時期,據記載:當時「撂地」說書人說《三國》,便萬人空巷,把街道圍得滿滿的。另外,評書與相聲也有很大的淵源。尤其是單口相聲和評書的「片子活」技巧幾乎相同。有些相聲的「段子」也來源於評書章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評書也得到了發展。尤其是廣播和收音機的普及,給評書極大的生存空間。評書藝人又創作了許多新的段子,比如《林海雪原》、《平原槍聲》,文革結束,評書藝人又創作了不少段子,甚至也說幾段外國書,比如《珍珠港》(書名《太平洋海戰》)。21世紀,出現動畫評書,如單田芳的《白眉大俠》,田連元的《楊家將》、《海青天》、《李元霸別傳》、《羅成別傳》,孫一的《時遷演義》幾乎每個廣播電台都有評書專欄,部分電台更有專門的評書或故事頻率。主要聽眾是老年人或計程車司機,評書仍很受聽眾的歡迎,其中原因除了本身評書喜聞樂見,還由於廣播的局限。但一些評書演員擔心評書會漸漸的消失,很難再看到年輕的說書人了。也有很多青年演員在為評書努力,有的在書館傳承古老的說書藝術,有的大量的創作新作品,錄制音頻、視頻;正式從業者不多,但是業余愛好者不少;還有很多相聲演員也在其他時間里說評書。

Ⅲ 評書的來歷是什麼

起源
流行於中國北方地區的漢族傳統評書藝術,作為一種獨立的說書品種,大約形成於清代初期。許多渠道的資料證明,評書雖然是口頭講說的表演形式,但其藝人來源卻多為「唱曲」的轉行。相傳形成於北京的評書藝術,其第一代藝人王鴻興,原來就是表演一種叫做「弦子書」的「說唱」藝人;至20世紀初葉,又有許多北方鄉村表演「西河大鼓」和「東北大鼓」的「說唱」藝人進入城市後,紛紛改說評書。這是中國曲藝藝術在流變過程中出現的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
評書,也叫評詞,流行於華北、東北、西北一帶。在江南則稱為評話。它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時代就有人說書。它是我國勞動人民創造的一種口頭文學。戰國時,諸子百家游說諸侯,經常旁徵博引,用故事做比喻,後來形成許多膾炙人口的成語,象「怒發沖冠」、「刻舟求劍」、「濫竽充數」等,實際上這就是早期的評書。在北京流行的評書,相傳是明末清初江南說書藝人柳敬亭(1587~1668)來北京時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清代北京鼓曲藝人王鴻興去江南獻藝時,拜柳敬亭為師,回京後改說評書,並於雍正十三年(1735)在掌儀司立案授徒。
評書又稱說書、講書,廣東粵語等地區俗稱講古,古代稱為說話,是一種古老的漢族傳統口頭講說表演藝術形式,在宋代開始流行。各地的說書人以自己的母語對人說著不同的故事,因此也是方言文化的一部份。清末民初時,評書的表演為一人坐於桌後表演,道具有摺扇和醒木,服裝為長衫;至20世紀中葉,多不再用桌椅及摺扇、醒木等道具,而以站立說演,服裝也較不固定。而在中國改革開放後,在電子媒體及推廣普通話的沖擊之下,一些方言的說書文化日漸式微,處於瀕臨消失的狀態,但還仍然有其活力。

Ⅳ 河北傳統文化有哪些

1、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大約誕生於1820-1850年之間。河北梆子的音樂唱腔,高亢激越,悠揚婉轉,具有濃厚的抒情韻味。大慢板善於表現人物的抑鬱、愁煩、緬懷、沉思等情緒。正調二六板如行雲流水,從容舒展。而反調二六板則哀怨纏綿、凄楚悱惻。

河北梆子的演員中有一批全國知名的傑出的人士,如田際雲、魏連升、侯俊山、何景山,趙佩雲(筱香水)、王瑩仙(金剛鑽)都以唱腔高亢優美、變化多端而為廣大觀眾所熱愛。

這批演員是河北梆子舞台上的明珠,他們精湛的表演藝術給觀眾以美的享受,也使觀眾更加喜愛河北梆子這個劇種。

2、曲陽石雕

曲陽盛產質地優良的各色大理石,早在漢代,曲陽一帶的石雕藝人就用漢白玉大理石雕刻石果、碑文、龍鳳、雄獅、觀音、佛像等各種工藝品。到了元代,元世祖忽必烈興建大都(北京),召集各地能工巧匠。曲陽石雕藝人楊瓊因雕技精湛,被任命為總管。

據記載,天安門前的金水橋,就是由楊瓊設計監造的。清代,曲陽石雕曾在巴拿馬國際藝術博覽會上展出,榮獲世界石雕藝術第二名。

3、竹板書

竹板書產生於河北省中部平原。起源年代比較久遠。據老藝人馬蘭月、王來恩(藝名「捨命王」)等談,一百多年前,他們的師爺就是唱竹板書的。七、八十年前,南皮縣老藝人張福堂等初去山東,後來又有尹福盛、王來恩等到相繼而去,竹板書從此流入山東。

清末明初,又有潘福恆、王福義、余來榮等到在京津遼沈等地演唱,狄來珍去山西太原等地演唱,竹板書的活動區域逐年擴大。王來恩還到西安、揚州、香港等地演出過。

4、評書

流行在河北省的評書,是由唐代「變文」和宋代「說話」藝術演化而來的。一般由一人表演,只說不唱。演出時坐在案前,以一塊醒木為道具。表演中,既有娓娓的敘述,也有琅琅的朗誦。傳統書目大都是長篇,內容以歷史故事和武俠故事為主。

5、皮影人

是皮影戲的人物造型。流行於唐山、樂亭一帶。以驢皮刻染,吸收了當地民間剪紙的特點,更以雕鏤精細、造型誇張、富有裝飾性見稱。清代已在京津、東北一帶流傳。老藝人王玉宏刀法犀利多變,並對古法進行了改革。邯鄲有牛皮影人,線條蒼老古拙,意趣淳樸有力。

Ⅳ 四川有哪些傳統文化

川劇的變臉
四川連廂及肉蓮花表演大師牟慶雲、四川相書表演大師魯國華及飛刀花鼓惟一傳人劉陶

川劇 【川劇】又稱川戲。四川的代表性戲曲劇種。流布於四川和貴州、雲南、湖北、台灣等省。分上壩、資陽河、川北河、下川東四條"河道"(地域流派)。成都是上壩派的中心。川劇歷史悠久,清代雍正、乾降年間"花部"戲曲勃興,繼有柳子腔、皮黃腔入川,逐漸與四川語音、地方民俗、本土民間小調和秧歌相融合,衍化為川劇的崑腔、高腔、胡琴、彈戲及燈戲,形成了風格統一的四川地方劇種。民國初,三慶會劇社匯集五腔劇目於一班,正式形成五腔共和的演出形式。川劇擁有上千劇目,尤以喜劇著稱。傳統表演程式自成體系,常為其他戲曲劇種借鑒吸收。還有變臉、藏刀、踢慧眼等多種特技表演。1949年後,川劇藝術進一步發展,多次組團到全國各地及歐、亞數國演出,受到觀眾贊賞,被譽為"天府之花"。著名演員競華、楊淑英、笑非、曉艇、藍光臨、劉芸、陳巧茹等,著名鼓師王官福等,均在觀眾中享有盛譽。?

木偶戲

【木偶戲】成都木偶形成於唐代,此後遍及城鄉。當時的木偶叫精木偶,長約0.3米,短小精幹,操作方便。上演的劇目如《引鳳樓》、《金山寺》、《群仙會》等皆為川劇傳統劇目。班社有祥瑞班、瑞樂班、字均班、榮華班等,多在各種神會、廟會及茶館、院壩等地演出。30年代木偶戲逐漸衰落。1949年後木偶戲得到重視,組建了專業的木偶皮影劇院。目前成都木偶有大中小杖頭木偶、布袋木偶和手掌木偶。木偶製作精細,造型美觀,已採用化工原料和紙型塑造。木偶的手簽子在衣服之外,稱為"外支棒"的杖頭木偶,其代表劇目有傳統戲《人間好》、《小放牛》、《沉香救母》、《孫悟空三調芭蕉扇》,現代戲有《老公公種紅苕》、《調皮的小白兔》、《劉文學》、《雷鋒參軍》等。成都木偶曾先後應邀到德國、荷蘭、瑞典、泰國、日本等國訪問演出,受到好評和歡迎。?

諧劇

【諧劇】曲藝表演藝術家王永梭首創的一種"詼諧戲劇"。一人獨演,不講究服飾場面,道具極其簡單,演員是劇中唯一主角,即劇中的第一種人--看得見的人;通過舞台道具的依託和語言、表情、動作表演,以不同側面向觀眾顯示劇中的第二種人--看不見而似乎看得見的人。這是諧劇特有的表演手法。創始人王永梭早在1939年抗日時期就創作出了《扒手》、《趕汽車》、《黃巡官》等20多個諧劇節目,1949年後又改編了《在火車上》、《結婚》、《十二點整》、《蘇二哥》、《打百分》等有影響的作品。四川人民出版社在1985年出版了《王永梭諧劇選》。1989年四川省舉辦了諧劇比賽,各省區方言諧劇紛紛登台獻藝。?

四川評書

【四川評書】又稱評話,清初盛行四川,以說為主,輔以動作,以四川方言講述見稱。說書人藉助一張桌子,一塊醒木,一把扇子,一條手巾,一人表演,不拘時間,不擇地盤,書文可長可短,書資憑聽書人隨意給付。四川評書分"清棚"與"擂棚"兩大類。"清棚"重在文說,以清談為主,偏在文采,妙語連篇,以文取勝,以情動人。"擂棚"重在武講,以吼喊為主,摹擬形容,說書人用醒木在桌上用力拍講,手比足劃,眉飛色舞,力求形態逼真。當中又分"條書"與"墨書"。"條書"無底本,憑說書人編造故事;"墨書"有底本,說書人根據底本加工潤色,一部書能說上三五月甚至一年不等。"條書"傳統段子如《雙貴圖》、《十美圖》等,"墨書"傳統段子如《三國演義》、《水滸》等,總以野史、俠義、公案、神話、奇觀為主。現代書目有《紅岩》、《林海雪原》、《平原槍聲》、《鐵道游擊隊》等。?

四川竹琴

【四川竹琴】又名道琴或道情。清初流行在成都的一種曲藝演唱形式。最早始於道教勸善說道,曲調為"玄門調"與"南間調"。光緒年間,曲藝藝人利用其改唱《東周列國》、《三國演義》等歷史故事。使用樂器是長約1米、直徑6.6厘米的竹筒一支,在其一端蒙上豬護心油皮(現用小腸皮),再以兩塊竹片子,長1.7米,加上碰鈴伴奏或自唱自奏。民國初年始稱竹琴。演唱形式有"群唱"與"單唱"。"群唱"是由5人組合坐唱。1953年首屆西南戲曲調演,由著名竹琴藝人楊慶文將坐唱的"群唱"改為站唱的一人獨演。竹琴唱腔"省調"又稱"壩調"、"上河調",流行於成都地區。著名竹琴老藝人賈樹三又將川劇、揚琴與竹琴融為一體,創出"賈派"竹琴。"賈派"竹琴擅說各地不同方言,描摹不同人物,字正腔圓,細膩入微。擊琴能奏出千軍萬馬之聲,似有波瀾壯闊之勢,曲目以《三戰呂布》、《華容道》等為代表。?

金錢板

【金錢板】曾名"金劍板"、"三才板"、"金簽板",是流行於成都以及四川各地的一種民間曲藝演唱形式。形成於清初,早期多以跑鄉場、扯地圈為主,後進入茶社書場演唱。由一人表演,唱詞多為節字句或十字句,方言土語演唱,唱詞通俗易懂。其唱腔以部分川劇曲牌與四川民歌為基礎形成。金錢板板質以楠竹或斑竹製成,共3塊,每塊長30厘米、寬3.3厘米、厚約0.5厘米,其中兩塊中嵌有小銅錢或金屬片,故名"金錢板"。它可擊出風雲雷雨九種不同節奏、音響。其流派分"花派"、"雜派"、"清派"。"花派"板式打得花,打得熱鬧,且打且耍,眉眼身法靈活自如;"雜派"唱詞長短運用自如,不受節奏拘束,唱一段說一段,說中帶唱;"清派"重視咬詞吐字,字正腔圓,細膩准確,行腔中不能有"啦"、"哈"、"呀"等虛字尾音出現,表演動作不大。演出的曲目有《武松趕會》、《瞎子算命》、《貨郎子》、《繞口令》、《十八扯》、《老實話》、《小菜打仗》等,著名金錢板藝人鄒忠新在1949年後吸取各藝術流派之長,不斷改革創作,演出了《倆相幫》、《圈套》、《激浪丹心》、《洪湖凱歌》、《雙槍老太婆》、《偷雞》等。?

四川清音

【四川清音】原名"唱琵琶"、"唱月琴"。成都在30年代成立"清音職業工會",後更名為"清音曲改會",即得現名"清音"。四川清音於清乾隆年間由民歌小調發展而成,屬於歌唱體牌子曲類的曲藝說唱藝術形式,曲調豐富,唱腔優美。流傳至今有8個大調、100餘支小調,唱段200多支。大調多以故事傳說為主,小調多採用四川流行的山歌、民歌等曲調演唱。伴奏樂器為琵琶、二胡、竹鼓、檀板等。其中竹鼓是四川清音特具的伴奏樂器。表演時由女演員一人獨唱,右手擊竹鼓,左手擊檀板,自擊自唱。近年來又開唱長篇曲目如《白蓮女傑》,在唱演中嵌入表白,韻文、散文交錯演唱。四川清音分為上河派、下河派。成都的"省調"為上河派,其唱腔輕盈,細膩圓潤,在運腔中有一種風格獨具、跳躍式的連續頓音唱法--"哈哈腔"。著名清音演唱藝術家李月秋的"哈哈腔"造詣較深,她音色甜美,行腔輕柔婉轉,早在40年代即有"成都周璇"譽稱。四川清音代表曲目有《放風箏》、《斷橋》、《秋江》、《綉荷色》、《黃繼光》、《趕花會》等。?

成都揚琴

【成都揚琴】源於成都,早在清乾隆年間即在成都等地流傳,主要以揚琴伴唱而得其名,並有"坐地傳情"之稱。它吸取了川劇、清音、竹琴諸家之長,通過唱腔道白,融敘事、抒情為一體,有層次地表現戲劇情節,多為生、旦、凈、末、丑5人演唱,分別操揚琴、鼓板、小胡琴、碗碗琴、三弦,邊唱邊奏,其唱腔優美,韻味濃郁。唱腔分大調、小調(越調),大調屬"板式變化結構",應用較廣;小調屬"曲牌聯套體結構",抒情較強。傳統曲本多採取敘事與代言相結合的體裁,曲本分大本與單折兩類。其流派分"南會"、"北會"兩派。"南會"因盲人多,對於唱腔非常講究;"北會"並非盲人,對詞本則特別考究。1925年,揚琴科社"慈惠堂"招收盲人學唱,培養出了洪鳳慈、張大章、卓琴痴等風格獨特的"堂派"藝人。三四十年代,揚琴在省內日益盛行。1949後,四川揚琴發展很快,其代表人物及唱腔流派是著名揚琴演唱藝術家李德才及其自成一格的"德派"揚琴。"德派"揚琴以聲、腔、情、韻結合揚琴伴奏的急、徐、強、弱的諧美,來表達其感情、刻畫人物。代表傳統節目有《活捉三郎》、《碧蓮放子》、《祭江》、《祭塔》、《香蓮闖宮》等,現代節目有《白毛女》、《李二嫂改嫁》等。?

成都燈會

【成都燈會】成都一年一度的燈會在青羊宮舉辦。這一中國古老的民間習俗在成都得到很好的展現。燈會盛況空前,各種燈競相展示,五彩繽紛,令人眼花繚亂,吊燈、掛燈、走馬燈、鯉魚燈、荷花燈、壁燈、鰲山燈、大花籃等等,有濃厚的民族地方特色。大多採用大眾所熟悉的川劇劇目、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市政建設、工業成就等,反映了成都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當代的主要建設成就。製作精美,是成都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展示了成都民間彩扎技藝和書法繪畫等高超的傳統藝術。?

成都花會

【成都花會】成都是古代有名的"花城",它的歷史可追溯到唐宋。根據傳統習慣,人們一般把"百花生日"(農歷二月十五日)--花朝節的前後定為成都"花市"。直到今天,仍然沿用這個延續千年的傳統習俗,年年在青羊宮舉辦"花市",從而發展成為民間喜愛的春遊盛會。屆時花農群集,城鄉居民紛紛前來趕會,賣花、賽花、賞花、交換良種和互相學習培種技術,各種小吃和地方土產沿街擺滿。成都海棠、梅花、玉蘭、山茶、迎春等享有盛名。宋陸游詩:"碧雞海棠天下絕,枝枝似染猩猩血。""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路香不斷,青羊宮到浣花溪。"從詩中可想見當年成都花市的盛況。遊人不斷,熱鬧非凡,當地稱之為趕花會。?

成都盆景

【成都盆景】成都盆景屬於川派,是中國盆景藝術的主要流派之一。盆景是我國傳統園林藝術,它運用"縮龍成寸"、"咫尺千里"的藝術手法,創作出"立體的畫、無聲的詩"。我國盆景藝術,有江南、嶺南、劍南三大流派,劍南派以成、渝兩地為代表,著重表現四川名勝山水的獨特風貌。奇花異草、險峰怪石、青山綠水,無不進入成都的盆景之中,使人們從盆景中得以享受到成都的大好風光,深受人民的喜愛。?

木芙蓉

【木芙蓉】成都又名蓉城,源於五代時後蜀主孟昶愛植芙蓉花。現在成都人對蓉花仍懷有深厚的感情,公園、商店、街道的名稱多冠以"芙蓉"的稱謂。木芙蓉系落葉灌木,枝葉密被星狀短柔毛,樹冠開展,花大色艷。品種有醉芙蓉、白芙蓉、紅芙蓉、五色芙蓉等,開花時間在10~11月,正是百花凋落時節。?

成都茶館

【成都茶館】四川人飲茶的歷史,有文獻可查的已有2000多年。成都茶館大都分布在成都市區、效區的大街小巷、公園名勝,是人們休息娛樂的場所。成都人喝茶講究舒適、有味。茶館的座位是靠背竹椅,平穩、貼身,或靠或坐不覺累,閉目養神不怕摔。茶具用的是"三件頭",即瓷碗、瓷蓋和金屬托盤(又稱茶船子),以江西景德鎮的瓷器為上品。沖開水用的長嘴壺,沖茶亦講技術,高明者從頭至尾點滴不漏,賞心悅目。茶館供應糕點糖果,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如下棋、說唱、相聲等。就其特色來說,可分老茶館、新茶廳、文化茶園、棋園茶座。茶品種極多,花茶、龍井、毛尖、沱茶,應各人不同喜好。?

蜀錦

【蜀錦】是成都歷史悠久的傳統絲織品,與南京雲錦、蘇州宋錦、廣西壯錦齊名。全系真絲織品,質地柔軟,色澤艷麗,品種多樣,牢固耐用,富有鮮明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產品分被面、衣料、裝飾錦,以被面為主。其主要錦樣有方方錦、月華錦、雨絲錦、浣花錦、鋪地錦。蜀錦歷史悠久,秦漢末年已有大量生產,蜀丞相諸葛亮把蠶桑生產放在重要位置,蜀錦在當時不僅是對外貿易的商品,而且也是軍費開支的來源。唐代蜀錦技術有很大發展,並遠銷到日本、波斯。北宋建立成都錦院,元明以來品種更多,應用更廣。?

蜀綉

【蜀綉】同江蘇的蘇綉、湖南的湘綉、廣東的粵綉並列為中國四大名綉。它以嚴謹細膩的針法,淡雅清秀的色彩,優美流暢的線條,中國水墨畫的格調,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受到國內外的贊譽。蜀綉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晉代常璩所著的《華陽國志》中,把蜀綉稱為"蜀中之寶"。蜀綉的品種豐富多彩,根據它的用途,大體可分為日用品和欣賞品兩類,前者實用價值高,後者藝術效果強,其構圖取材於名家的山水人物畫。另外雙面綉亦很有名。?

漆器

【漆器】成都漆器在西漢時期就有很高的水平,中國出土的大批漆器中刻有成都製造的字樣,而且至今完整如初,令人驚嘆不已。主要原料為漆和丹朱,以"雕花填彩"見長,用煉制後的生漆塗飾在各種不同的底胎上,經反復研磨、雕花、填色彩,再拋光、清光而成。用刀如筆,剛柔兼備,線條流暢,平整光亮。紋樣常用梅、蘭、竹、菊等進行裝飾,用傳統工藝,造出了大量古色古香的仿古漆器;同時發展暗花、隱花、描繪等新工藝,使漆器更加豐富多彩。主要產品有瓶、盒、盤、缸以及漆塑人物、掛屏等。由於成都漆器把實用性同裝飾性有機結合,是富有使用價值的藝術品,深受國內外客人歡迎。?

銀絲工藝

【銀絲工藝】以白銀為材料,運用花絲和點鏨技法,按照設計要求,交互用填絲、累絲、炭絲、穿絲、搓絲和在銀片上鏨出點、線、面浮雕圖案組合而成。結構嚴謹、造型別致、虛實相間、富麗堂皇,具有濃厚的東方色彩。傳統產品有婦女用的首飾釵、環和兒童服飾品羅漢、八仙、獅子滾綉球以及生活用品銀耳碗、銀鑲筷子等。近年來的"底紋襯托"新技藝,又增添了不少新品種。?

竹絲瓷胎

【竹絲瓷胎】又稱"竹絲扣瓷",是從優秀的民間工藝中發展形成的,屬於竹類編制中的一種工精藝高的特種編制工藝。它是用很細的竹絲、很軟的竹篾依胎編織而成,有生活用品和工藝品的雙重價值。19世紀末葉,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銀質獎章,被譽為"東方藝術之花"。竹絲瓷胎選料嚴格,編制難度大。傳統色彩以古銅色為主,輔以竹絲本色和黑色竹絲。圖案各異,品種繁多,花色翻新,主要產品有花瓶、咖啡具、茶具、飯碗、首飾盒、煙具、竹壓盤等。?

絹扇

【絹扇】絹扇是宮扇的一種,原是貴族婦女的賞玩之物。成都絹扇繼承了古絹扇的造型,以鐵絲作框,楠竹片作柄,彩色線帶蝴蝶結為墜,價廉物美,大方實用。絹扇以扇畫面的格調高雅為主要特色。成都絹扇工筆重彩,與清麗淡雅的蘇杭絹扇不同,採用木版水印、印線填彩和手畫為表現手法。?

薛濤箋

【薛濤箋】即浣花箋,是唐代女詩人薛濤依照松花箋紙設計製造的一種小彩箋。因薛濤用以寫詩與元稹、白居易、劉禹錫等詩人唱和,故名。以胭脂染成,花紋精巧,顏色鮮麗。唐李商隱《送崔珏往西川》詩雲:"浣花箋紙桃花色,好好題詩詠玉鉤。"五代詞人韋庄《乞彩箋歌》雲:"留得溪頭瑟瑟波,潑成紙上猩猩色。手把金刀擘彩雲,有時剪破秋天碧。"薛濤箋在我國制箋發展史上,佔有較重要的地位。?

蜀箋

【蜀箋】古代成都的一種木刻彩印、圖文兼具的詩箋。在唐與蜀紙(即麻紙)齊名。成都浣花溪是歷代造紙制箋的中心。主要有松花箋、薛濤箋、十色箋等,其中尤以薛濤箋著名。文人學士寫詩多愛用蜀箋,蜀箋的發明,推動了後代詩書畫的發展。?

十色箋

【十色箋】又名謝公箋,俗稱鸞箋或蠻箋。謝景初(1019~1084)字師厚,北宋富陽(今浙江富陽)人,博學能文,尤長於詩。他創造的箋因有深紅、粉紅、杏紅、明黃、深黃、淺青、深綠、淺綠、銅綠、淺雲等十色,故稱十色箋。韓浦《寄弟蜀箋》詩雲:"十樣蠻箋出益州,寄來新自浣花頭。"即指此箋。?

詩婢家

【詩婢家】位於成都市春熙路北段。是一家字畫裝裱作坊,與北京的"榮寶齋"、上海的"朵雲軒"、杭州的"西泠印社"齊名。建於1920年,在字型檔街,後遷羊市街。因主人姓鄭,便借用中國漢代經文學家鄭玄家的奴婢皆懂詩文,並能以詩句互相對答的故事取名。經營名人字畫,文房四寶,水印詩箋,木刻水印等,所制水印箋質朴雅緻。?

川菜

【川菜】中國四大菜系之一,以歷史悠久著稱。成都為川菜正宗。川菜可以用選料嚴、刀工精、調料鮮、烹制巧、造型美來概括。成都川菜又以高級筵席、聚餐宴會、大眾便餐、家常風味、民間小吃形成自己的風格體系,講究色、香、味、形,注重味多、味廣、味道變化多樣,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贊譽,有麻辣味、紅油味、椒麻味、魚香味、豆瓣味、醬辣味、怪味等。烹調方法多樣,而且每樣都有自己獨特的工藝要求。現川菜品種已達4000多種,其中名菜達300多種。成都著名川菜餐館榮樂園位於人民中路137號。最早建於1911年湖廣館街,由威樂齋、藍光鑒兄弟開辦,善於以美味湯菜調劑席面而形成獨具的特色,精心製作的奶湯使人回味不絕,傳統名湯"開水白菜"也博得中外遊客的稱贊。其他如"雙烤雞"、"干燒魚翅"、"酸辣海參"等都是榮樂園的名菜。努力餐也是成都著名的川菜館。位於成都市祠堂街55~57號,1929年由中共四川省軍委書記車耀先創立。所製作的生燒什錦、宮保雞丁、清湯三鮮、蒸碗飯、大眾面點等,以正宗川味、價廉物美而著稱,有歌謠贊道:燒什錦,名滿川,味道好,努力餐。被群眾稱為經濟實惠的平民飯。?

宮保雞丁

【宮保雞丁】川味名菜之一。清末丁寶楨在任四川總督期間,好用青椒烹飪雞丁,又因為他曾在京仕官宮保,故而取名宮保雞丁。後來發展為用干辣椒過油成棕紅色,將肥仔公雞腌肉切成丁爆炒,再放佐料和花生米合炒,色香味極佳。?

四川泡菜

【四川泡菜】四川人喜愛吃的一種經濟小菜,是將鮮菜放入鹽水壇中泡製而成。開胃解膩,是筵席中調味佳品。成都餐館中專制泡菜的廚師利用各季的鮮蔬菜,泡製出光澤鮮艷、脆香可口、具有多種復合味型的泡菜。有些菜可泡多年不變味。?

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川味名菜之一。清朝同治年間,陳麻婆在成都萬福橋頭開了一家餐館,因她煮豆腐色鮮味美,過往挑夫都於此歇腳就餐,生意興旺,又因她是麻臉,故名。其主要成分是豆腐和牛肉,豆腐和牛肉的製作亦有特色,豆子系精心選用,牛肉的品位要求很高,再配上原湯、紅油燒燴,加進適量的調味品製成。由於製作精細,價廉物美,頗負盛名。?

夫妻肺片

【夫妻肺片】是經過精製並加用調料的"涼拌牛肉"。據傳說創始人郭朝華和他的妻子,推車叫賣,因調製得法,香味濃郁,被稱作"車行半邊路,肉香一條街",兩人夫唱婦隨,生意十分興旺,因起初賣的原是些牛肉、牛心、牛肚等雜薈,而稱作"薈牛",因"薈"、"肺"發音相近,故得名。特點是肉料精選、香料精配、厚薄勻稱、攪拌入味。?

Ⅵ 評書的發源地

天津出生,北京成長。

Ⅶ 評書的起源是什麼時候

評書,也叫評詞,流行於華北、東北、西北一帶。在江南則稱為評話。它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時代就有人說書。它是我國勞動人民創造的一種口頭文學。戰國時,諸子百家游說諸侯,經常旁徵博引,用故事做比喻,後來形成許多膾炙人口的成語,象"怒發沖冠"、"刻舟求劍"、"濫竽充數"等,實際上這就是早期的評書。在北京流行的評書,相傳是明末清初江南說書藝人柳敬亭(1587~1668)來北京時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清代北京鼓曲藝人王鴻興去江南獻藝時,拜柳敬亭為師,回京後改說評書,並於雍正十三年(1735)在掌儀司立案授徒,流傳到現在的。

流行於中國北方地區的評書藝術,作為一種獨立的說書品種,大約形成於清代初期。許多渠道的資料證明,評書雖然是口頭講說的表演形式,但其藝人來源卻多為「唱曲」的轉行。相傳形成於北京的評書藝術,其第一代藝人王鴻興,原來就是表演一種叫做「弦子書」的「說唱」藝人;至20世紀初葉,又有許多北方鄉村表演「西河大鼓」和「東北大鼓」的「說唱」藝人進入城市後,紛紛改說評書。這是中國曲藝藝術在流變過程中出現的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

評書已有十代演員。其中最負盛名的有:"評書大王"雙厚坪(第六代),"凈街王"王傑魁(第八代),評書藝術家連闊如(第九代),評書演員劉蘭芳(第十代)。他們都擅說冠笏袍服、金戈鐵馬的歷史演義。解放以來,在編演新書方面有成就的演員有袁闊成、田連元、李慶良、田占義等。

Ⅷ 評書的歷史從哪裡來

流行於中國北方地區的漢族傳統評書藝術,作為一種獨立的說書品種,大約形成於清代初期。許多渠道的資料證明,評書雖然是口頭講說的表演形式,但其藝人來源卻多為「唱曲」的轉行。相傳形成於北京的評書藝術,其第一代藝人王鴻興,原來就是表演一種叫做「弦子書」的「說唱」藝人;至20世紀初葉,又有許多北方鄉村表演「西河大鼓」和「東北大鼓」的「說唱」藝人進入城市後,紛紛改說評書。這是中國曲藝藝術在流變過程中出現的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
評書,也叫評詞,流行於華北、東北、西北一帶。在江南則稱為評話。它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時代就有人說書。它是我國勞動人民創造的一種口頭文學。戰國時,諸子百家游說諸侯,經常旁徵博引,用故事做比喻,後來形成許多膾炙人口的成語,象「怒發沖冠」、「刻舟求劍」、「濫竽充數」等,實際上這就是早期的評書。在北京流行的評書,相傳是明末清初江南說書藝人柳敬亭(1587~1668)來北京時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清代北京鼓曲藝人王鴻興去江南獻藝時,拜柳敬亭為師,回京後改說評書,並於雍正十三年(1735)在掌儀司立案授徒。

Ⅸ 北京評書,京韻大鼓,京劇,崑曲被稱為什麼

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8年6月7日,北京評書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8年,京韻大鼓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駱派京韻大鼓的優秀傳人陸倚琴、劉春愛被認定為該遺產的傳承人。

在2010年11月16日,京劇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崑曲在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Ⅹ 評書是什麼

評書,又稱說書,廣東粵語地區俗稱講古,古代稱為說話,是中國一種口頭講說的表演形式,在宋代開始流行。各地的說書人以自己的母語對人說著不同的故事,因此也是方言文化的一部份。

閱讀全文

與評書是哪個省傳統文化藝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