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藝術批評如何開掘中華傳統文化

藝術批評如何開掘中華傳統文化

發布時間:2022-03-09 07:58:00

❶ 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

保護傳統文化吸收外來文化建設中國特色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對外文化交流的歷史源遠流長。據史料記載,中國的對外文化交流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從秦漢開辟的絲綢之路到晉朝法顯的南亞之行,從唐朝玄奘西天取經到明代鄭和下西洋,在中華民族歷史發展中,許多志士仁人、高僧學者、工役商賈不辭辛苦,長途跋涉,把熱汗和鮮血灑在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道路上,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交流史話,為中華民族的文明和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際,中國經歷了**,也經歷了改革開外,在這50年的時間里,中國的對外宣傳與交流也一道與共和國茁壯成長。然而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外來文化充斥中國的每一個角落,這種現狀已經對新時期的青少年們造成了不可忽視的影響。面對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傳統文化,它應該深入每一個人的骨髓。然而當代青年在面對兩種迥然不同的文化帶來的沖擊時,應該如何去對待,這一問題始終困擾著我們年輕的一代人。 據一項調查表明目前西方文化,主要是美國文化在青年所接觸的外來文化中占據主導地位,無論是影視片還是音樂,美國大眾文化產品對中國青年的滲透力都是其他文化所無法企及的。外來文化之風吹入神州大地的時間遠遠短於本土傳統文化的形成歷史,然而它在較短的時間內就能擁有相當數量的青睞人群,甚至可以向本土傳統文化挑戰。外來時尚文化之所以能夠得到眾多青年擁護的原因,並非由於其內涵的豐富或深遠,而是通過宣傳、包裝、造勢等多方面的努力和突破,打造出來的鮮亮形象博得了青年的偏愛,而這恰恰是傳統文化自身所忽略的。我國傳統文化單以內容上的博大精深為傲,而忽視了外在包裝與其他必要的宣傳手段,造成形式上遜人一籌的現狀。 一個很簡單的例子,近年來,洋人的情人節在我國大中城市的年輕人和在校大學生中日漸流行。我們青年為什麼過情人節?是純粹追求一種節日的浪漫,還是認同其節日的文化內涵?傳統的「七夕」節代表的也是愛情,為什麼不受追捧?應如何弘揚民族文化並積極挖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 其實「七夕」也有人過,只是人少一些而已。單就這兩個節日來講,確實有點意思。「七夕」的來龍去脈大家都清楚,而情人節則清楚的不多。知道「七夕」的人,都清楚這個節日其實並不浪漫,還帶有感傷的情調,不過也罷。重要的是,但凡節日,總要有點儀式,有象徵物,而「七夕」是沒有的。 另外,央視主持人芮成鋼稱星巴克開進故宮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糟蹋,呼籲要將星巴克趕出故宮,認為其「破壞了故宮的「神聖」。一石激起千層浪,一時間,附和者人言洶涌,反對者更是此起彼伏,大有沖決一切羅網之氣勢。反對者認為,星巴克進入故宮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侵蝕。故宮一座古色古香的大殿一角,知名咖啡店星巴克在這里開了6年。「星巴克」是美國消費主義精神的代表符號,更多的是與小資、時尚聯系在一起,這與暮鼓晨鍾、蒼涼威嚴的紫禁城能和諧地搭配嗎?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西方文化不可避免地會互相交集,而國外的消費文化與本土文化遺產之間也很容易產生對峙與沖突。星巴克與故宮,就是這么直接地「交上了火」。星巴克在故宮里已開了6年,6年間,人們已習慣了它的存在,雖說它和紫禁城的堂皇之氣總有些不相調和。 針對這個事件,星巴克全球總裁做出了以下的回答:6年前,應故宮博物院的邀請,星巴克在故宮開了分店。我們是抱著對紫禁城文化歷史傳統的尊重和高度敏感開設這家分店的。我們一直並且會繼續表達我們對(紫禁城)當地的歷史文化和社會風俗的尊重。我們也為讓這家店適應紫禁城的環境作了認真的努力。 而中國的學者上海大學當代文化研究中心孫曉忠教授認為,當故宮失去皇權後,這個空間對內形成傳統文化的象徵,對外則成為中國的代名詞,是當代最為中國化的符號。而星巴克咖啡店是一種外來的消費文化,它入駐故宮已經不是商業經營層面上的問題,實際上宣告著全球性的消費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空間的挪用。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的主導性,在各種文化思潮紛至沓來的今天,純粹文化應該成為中國文化的主體,「故宮里的星巴克」則侵犯了中國文化的主體性。 然而,看到這眾說紛紜的局面我有了很多感慨。我認為不管是熱愛故宮的中國人也好,外國人也好,當然希望能夠看到一個「不管是從視覺,還是聽覺上,都是和諧的、美麗的、完整的故宮,而不是一個被廣告牌或者是店鋪扭曲了的地方。」 這些簡單的事實,就很大程度上表明文化的傳承與回歸,是社會各方面綜合作用的結果。我們的傳統文化雖說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但是中國人對它的宣傳力度不夠,並且缺乏創新精神。全球化面前,文化的傳承與回歸主要靠我們青年人。我們要深刻了解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的歷史底蘊,中國節日的傳說、由來以及它的源遠流長,我想我們一定會愛上古老的中國文化,並找到與西方文化和諧的結合之路。我們應該做到繼承本土元素,不斷創新,創作具有民族特色兼具時代感的文化產品。同時適當吸收外來藝術中的精髓,融合中西方優勢,更好地順應時尚潮流;爭取傳媒最大限度地配合,加強本土傳統文化的宣傳。最後我們應該注重對本土傳統文化的保護,建立強有力的文化輸出機制。 然而,我們也不必計較哪些是傳統,哪些是時尚。需知今日的傳統,亦是昔日之時尚。現在是多元文化並存的社會,只要是有益的,可以不論中國、外國,傳統、現代。這樣做,其目標還是一樣的,都是為了建設我們的國家,豐富我們的文化。**同志說過:「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因此,我們對當代西方思潮決不能不加區分地全收,而必須有所鑒別,有所選擇,在吸收優秀有益的文化成果的同時堅決丟棄頹廢有害的文化垃圾,抵制各種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蝕。我們在復雜的多元文化的沖擊下,學會審視和明辨,學會取各家之精華,豐富自己的頭腦和閱歷,找到正確的人生坐標

❷ 如何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該如何傳承
傳統文化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保留在每一個民族中間具有穩定形態的文化。對於一個民族來說,傳統文化就是它的精神之源,是它的身份證和象徵,是它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標志。一個民族如果喪失了自己的傳統文化,無異於將自己推到了滅種的邊緣。因此,每一個民族都十分重視自己的傳統文化傳承問題。
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國有著輝煌燦爛的傳統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以華夏民族文化為主體的多元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形成、發展起來,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然而這個古老、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體系在傳承上卻遇到了巨大的挑戰,怎樣解決好這個問題已成為整個國家的頭等大事之一。
針對傳統文化傳承這個問題,有人認為我們需要保持其原汁原味,而有人則認為我們應該融入流行。我個人認為,這兩種說法都太片面,因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包括了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禮儀制度、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豐富內容。對於不同方面的傳統文化,我們應該選用更適合其發展的方式來傳承。籠統單一地說要保留原汁原味或者融入流行都比較偏激。因此,我認為傳統文化的傳承應該採取多樣化的手段。
由於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我不可能也沒能力進行詳細地闡述,因而只舉幾個例子來說明我的淺陋觀點。
首先來談談一個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文字和語言。 中國是最早擁有自己文字的文明之一,也是現今世界上少有的使用象形文字的國家中的一員。漢字可謂是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最珍貴的東西,然而從近代以來,漢字的傳承便幾經磨難。首先是在新文化運動時期,因為要講求科學創新,向西方世界學習,魯迅等人曾提出要以拉丁字母式的文字來取代漢字,但最終沒有成行。然後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領導人也曾設想用拉丁字母取代漢字,但在幾經權衡之後,僅僅是創造出了漢語拼音來輔助漢字的學習。隨後的簡化字改革中,我們的漢字差點被改了面目全非。到了21世紀,這個網路十分普及的時代,網路語言的泛濫又一次給漢字的傳承帶來巨大的沖擊。網路語言中充斥著各種奇怪生僻的文字元號,語法錯誤屢見不鮮,千奇百怪的縮寫和文體以及中西方文字的混用更是遍地開花。作為一種流行文化,網路語言已經遍及我們生活里的各個角落,被大多數人尤其是青年人所接受這樣的情形無疑會對漢字和漢語的傳承造成巨大的損害。不是危言聳聽,久而久之,這些青睞網路語言的人定會忘記真正的漢字該怎麼寫,真正的漢語該怎麼表達了!國家顯然也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高考語文試卷中也有了不得使用網路語言的規定。
我們的母語——漢語也遇到了與漢字相似的問題。由於全球化的大勢所趨,國內的英語學習熱早已不是一天兩天的事。現在的情況較以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英語的學習早已提高到「從娃娃抓起」的高度。因此,學生們將大量的時間投入到了英語的學習中,而完全忽視了漢語的學習。我敢說絕大多數高中生能對英語語法如數家珍,而對漢語語法卻是知之甚少。大學校園里,隨處可見在背四六級詞彙的學生,有誰會將時間花費在漢語的學習上?這樣的現象不禁讓人想到,什麼時候會出現一股漢語學習熱?
由此看來,流行的東西不一定就會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有幫助,有時甚至會對
傳統文化造成一定的沖擊。對於文字和語言這類意義非凡,對本民族影響深遠的東西,最好還是保持它的原汁原味,需要的情況下可以加以改進即可。除此之外,古代詩歌、詞賦、文章以及成語、俗語,我們就應該保留其本來的面目,因為這些都體現的是古人們的思想。如果我們肆意更改,就會改變它們的原意,這對我們的後人或許會成為一種誤導。
然而,並不是說流行元素就不能融入到傳統文化中。對於中國的傳統服飾,例如唐裝和旗袍,設計師如果在服裝中融入一些當季流行的色彩或花紋,這樣設計出來的服裝不僅有傳統特色,也有一定的時尚感,更容易得到消費者的青睞。對於中國的傳統戲劇,我們可以將其融入到影視作品中,也可以編排一些有新時代特點的劇目來演出,這樣就可以吸引更多的觀眾。這些都不失為普及傳統文化的方式。此外,像書法、繪畫、剪紙等藝術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融入時代特色,進行創新。
反過來,傳統文化的傳承也不能夠都原汁原味地繼承。因為不同時期人們的思想理念和價值觀是不一樣的,傳統文化中的某些理念或許已經不符合這個時代的要求;再者,傳統文化也不一定都是優秀的。對於傳統文化的精華,我們需要繼承和發揚光大。但對於有些內容,我們需要剔除其封建性的思想內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為今天新文化建設有用的思想要素。如「民本」思想。從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民本思想構成了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古代「民本」的真正內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利益。今天我們剔除其封建內核,則可以從人民當家作主的角度來轉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將其發展為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的社會主義觀念。對於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必須否定和拋棄。如「三從四德」的女性觀,「天不變道也不變」的自然觀,「別尊卑,明貴賤」 的封建等級觀等。
總之,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我們需要採取多樣化的方式,根據其具體內容,選擇更合理的傳承方式。除此之外,我們還需對傳統文化進行現代價值再創造,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念和價值觀念,及時反映和體現出改革開放進程中涌現出的一些新思維、新觀念、新取向,使傳統文化更具時代特徵和時代引導能力。
中國傳統文化需要我們所有中國人在實際生活中去傳承和發展,特別是我們青少年一代,否則,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將失去根基!根基不穩,大廈何以堅固並屹立在歷史的長河中?

❸ 如何做好中國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

一、理性看待中國傳統文化

一個民族如果沒有自己的科技,可能會亡國;一個民族如果喪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種,而亡種比亡國更可怕。對中華民族來說,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身份證和象徵,是中華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唯一標志。對於幾千年來維系中華民族精華之源泉,深蘊著我們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億中國人仍然哺之於中的豐富營養成分的中國傳統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數典忘祖,搞歷史虛無主義是不行的;但抱殘守缺、照抄照搬、全盤吸收,大搞復古主義也違背歷史發展的規律。馮友蘭曾說:「中國人最關切的是中國文化和文明的繼續和統一。」我們的智慧或可超然於文化之外,而我們的最終命運又必然統攝於文化之中。因此,理性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人的不貳選擇。

對於中國文化的發展,有識之士也在不斷思索,在「我們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們要求有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同時,「要使中國能在文化的領域中抬頭,要使中國的政治、社會和思想都具有中國的特徵,必須從事於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1958年《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議以儒家文化為主,融會西方「民主、科學」,以達「返本開新」後的世界價值和濟世功用。

2004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腳點:側重強調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見解及中華文化對世界未來的可能性貢獻。「主張每個國家、民族都有權利和義務保存和發展自己的傳統文化;都有權利自主選擇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體領域完全不接受外來文化因素」,「不同族群的恆久信仰、行為方式和習俗,則理應受到尊重」,「主張文明對話,以減少偏見、減少敵意,消弭隔閡、消弭誤解。我們反對排斥異質文明的狹隘民族主義,更反對以優劣論文明」。近代中國的三次文化宣言,通過以文化的名義直抒當下訴求,折射出近代以來中國文化策略指向演進的歷史軌跡以及未來文化建設策略在價值取向和技術選擇上的理性趨勢。

二、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展

雖然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國後期的封建社會里一定程度上起著阻礙歷史進步的作用。但仍然有與現代化融合從而促進現代化成功實現的諸多營養成分存在,以儒家思想為主的「東亞價值觀」仍是亞洲各國發展的文化基礎,而且還受著那些「文明過度」的西方學者的特別青睞——認為在中國這種以倫理主義為核心的傳統文化中可以尋求到醫治由「過度文明」帶來的「文明病」的良方。

(一)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論研究。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管是對歷史負責,還是對未來負責,都應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盡管這個「文化醬缸」在一定時期內束縛了歷史的發展,但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的特色,是中國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積累,是中國文化保持長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整理,從中吸取精髓,使之發揚光大;摒棄糟粕,以史為鑒。

(二)保護中國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載體,要發揮傳統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就應實現其「神」與其「形」的現代統一。因此,一方面要致力於傳統文化固有的「形」保存、保護——經典文本、文物古跡、傳統節慶、優良的民間習俗、民間諺語等文化遺產,使之繼續發揮作為傳統文化其「神」的載體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總結傳統文化中的「神」,對其進行現代價值再創造,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念和價值觀念,及時反映和體現出改革開放進程中涌現出的一些新思維、新觀念、新取向,使中國文化更具時代特徵和時代引導能力,使有「形」的文化遺產具有現代生命力。

(三)重構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中國傳統文化的許多腐朽、落後、愚昧成分已經難以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的需要,必然會被文化自身的新陳代謝所拋棄。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改造要有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時代意識,弘揚中華民族的主體意識,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原則。傳統文化中「仁義禮智信」、「以和為貴」、「兼愛」、「尚賢」、「自強不息」等普適性文化元素要大膽地發揚光大,應該成為中國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學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觀念、理論等文明成果,要像學習馬克思主義一樣,吸收、消化、使之中國化,成為中國文化中渾然天成的一部分,使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更加完善。

三、大力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保護中國傳統文化,重構中國傳統文化,最終目的就是要使中國傳統文化深入民心,並且走出國門,成為中國先進文化的一部分,成為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最重要的兩個途徑是:學校教育和媒介傳播。

(一)學校教育活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是個由來已久的話題,也是國家常抓不懈的一項工作。2006年9月國務院發布《國家「十一五」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傳統經典、技藝的傳承。在有條件的小學開設書法、繪畫、傳統工藝等課程,在中學語文課程中適當增加傳統經典範文、詩詞的比重,中小學各學科課程都要結合學科特點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高等學校要創造條件,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

筆者認為,要系統地傳播中國傳統文化,還應該將其作為一門專門的課程獨立於語文、歷史等其他各科。這是向中國知識階層

傳播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而知識階層是發展文化的生力軍,是普及文化的傳播者。這門課程應重在介紹中國傳統思想、傳統價值觀和道德觀、傳統風俗習慣、傳統文學藝術等,讓學生在這門課程中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而產生敬畏感;看到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中國千絲萬縷的聯系而產生歷史認同感和歸屬感;看到中國傳統文化與世界發展的聯系而產生自信心;吸收中國傳統思想而提高道德修養,學習中國傳統文學藝術而獲得美的教育。

(二)利用現代傳播媒介,向大眾、向世界宣傳中國傳統文化。利用現代傳播媒介宣傳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普適性宣傳,將傳統文化融入文學藝術、影視戲劇中,滲透在網路、文化交流、旅遊觀光中,面向社會大眾,重新喚起社會大眾了解傳統歷史和文化的熱情。通過這些媒介宣傳,使中國傳統文化民間化、大眾化、全球化。

目前,世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已經成為一種潮流。斯賓格勒的「文化有機論」與季羨林的「21世紀是東方文化世紀論」,以及不少學者認同的「太平洋世紀論」都認為東方文化(尤其是中國文化)將成為世界主流或內核。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傳統文化在揚棄了落後和腐朽,在吸收了中國新文化、新思想,在融合了世界先進文化後,將在中國、在全世界顯出勃勃生機。中國「禮義仁智信」的做人原則,教化為本、以德為先的政治策略,飽含中國深厚文化底蘊的風俗民情,孕育中國悠久歷史的名山大川,將成為中國先進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蘊藏著豐富價值理念的中國傳統文化將在人類新一輪道德價值規范的重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國的和平崛起的強大精神動力。在我們向發達國家學習現代科學技術的同時,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會以新的方式與世界文化、現代文明並存,並不斷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

❹ 是誰在抹黑和扭曲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從漢朝開始到明朝幾千年來一直是領先於世界,到底是什麼造成了中國近代的落後,是儒家還是滿清統治?
動輒曰毒害了中國幾千年的儒家文化,動輒曰吃人的程朱理學,把中國古人智慧的凝結完全一筆抹殺,中國文明的輝煌是怎麼創造的?古代中國對周邊國家的吸引力從何而來?為什麼現在缺乏基本的向心力,凝聚力?中國人自己在醜化自己方面真是不遺餘力!中國對自己歷史和傳統文化思想的瘋狂醜化,全面抹黑的結果是徹底喪失了文化向心力,凝聚力,本來是一些普通的倫理道德,動輒扣上封建道德的帽子,封建思想的帽子。

西方對古希臘古羅馬是什麼態度,古希臘古羅馬有奴隸,有種種荒淫殘暴的現象,但西方人是否因此全面抹黑呢?

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中國文明現在已經成了斷根文明,成為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要改變這種抹黑,要扭轉這種心理,首先必須弄清造成中國近代落後原因是什麼,不能再讓中國傳統文化為滿清的罪惡統治背上黑鍋了。

魯迅那一代人,之所以要對中國文化進行如此激烈的批評乃至徹底否定,正是基於他們對中國近代落後原因的思考,基於他們對國人和社會所展現出種種醜陋猥瑣,卑怯麻木,愚昧冷酷的思考。

然而現在許多人採取的態度是裝傻,裝糊塗,矇混世人。對這個大問題完全繞過去,當作不存在一樣。一邊對滿清的統治歌功頌德,吹噓贊揚,另一邊高嚷著繼承傳統文化,什麼祭孔活動搞的不亦樂乎,《論語》《莊子》講得唾沫四濺,骨子裡依舊是那套苟且敷衍,瞞騙矇混的把戲。

魯迅曾經說「中國人向來不敢正視人生,只好瞞和騙,由此也生出瞞和騙的文藝來」「人必須從此有記性,觀四向而聽八方,將先前一切自欺欺人的希望之談全部掃除,將無論是誰的自欺欺人的假面全都撕掉,將無論是誰的自欺欺人的手段全都排斥」

如果是真誠的繼承發揚中國文化,就必須對滿清的統治給予最嚴厲的批判,最徹底的否定,只有認識到滿清的統治才是導致中國近代醜陋的根本原因,也是唯一的原因,那麼繼承中國文化,宣揚傳統文化才是光明正大,理直氣壯的事情,也才能真正找回了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沒有這個精神內核,宣揚所謂的傳統文化再多,本質上都等於為滿清的奴才文化禽獸文化張目,中國的文明也只能是斷根文明。

進一步說,不徹底清算滿清統治的危害,許多迷霧難以澄清,許多偏見難以扭轉!也只有徹底嚴厲批判滿清,才可能對民族文化思想發展演變的歷史有真切的認識,否則就算想恢復民族文化,也多半誤入歧途!

有些人也說要宏揚中國文化,中國傳統思想,怎麼宏揚呢?對上古時期的文化思想,包括孔子孟子莊子老子等在內的諸子百家推崇備至,而對中國宋朝明朝時期發展起來的諸多思想包括理學、心學在內,則全盤漠視,甚至徹底否定。

在這些人描繪的圖景中,中國的文化思想的黃金時期,頂峰時期是在春秋戰國,以後就是不斷倒退。而到了滿清所呈現的黑暗醜陋(這些人往往也同意批判滿清,當然這種批判更類似於撒嬌撓癢),則不過是這種倒退歷史趨勢延續的表現,而並非滿清自己的責任。

這種人表面上沒有對中國固有的文化思想全盤否定,甚至有時候還以竭力倡導者的面目出現,但這種觀點的實質是切斷了中國文化固有的血脈,看不到中國文化與思想在歷史長河不斷進化的過程,把滿清入關前的中國文化思想醜化成了不斷退化走向腐朽沒落,喪失生命力的東西。

這種看似尊崇中國文化,實則醜化中國文化的觀點,因為其所具有的迷惑性,帶來的危害可能更為巨大。

而這種觀點產生的根源,或者是因為無知而沒有充分認識滿清統治對中國文化的歪曲閹割到什麼地步,或者是有意識在為滿清統治者開脫罪責!其本質仍舊是在讓中國文化對滿清統治背黑鍋。

只有徹底清算滿清統治的罪惡,肅清滿清統治的遺毒,才能讓人們充分認識,中國文化與思想發展的頂峰與黃金時期,不在春秋戰國,而正在於一向被人詬病的宋明!宋朝與明朝發展起來的理學與心學體系是中國文化與思想發展一次巨大飛躍,是中國文明達到了新的高度,新的境界。中國文化本身具有強大生命力,具有不斷自我更新自我進化活力的文化,而不是某些心目中僵化倒退的文化。

我們現在就算要恢復中國的傳統文化與思想,也絕不能再倒退到幾千年前,在孔孟的水平重新來過,而只能在明朝的理學與心學已經達到的高度的基礎上,再進行繼承與發揚,把原先被滿清統治打斷的傳統再接續回來!只有這樣,才是真正意義上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繼承與發揚。

如果一味採取原教旨主義,復古主義,一味認為儒家典籍,或者其他中國文化典籍是越古越好,越古越正宗,那麼這種所謂復興傳統文化,其實質與滿清統治下興起的所謂「漢學」沒有任何本質區別!恰恰是戕害毀滅中國文化的生命力。

李申在《中國古代哲學與自然科學》一書中對清代興起的所謂漢學實質有精闢的分析

「宋代產生的理學,乃是漢唐文化消化以後的產物。伴隨著理學的行進,是整個民族思維水平的提高。在高水平的文化基礎上,人們考慮各種科學問題的起點也高。清朝漢學的興起,一方面是學術發展的必然,一面也是由於文化水平原本不高的清代統治階層,必須一切從頭做起,才能逐步接受和消化漢文化。雖然他們提倡理學,但整個清代的理學不能有所發展,只能停留在低層次的理解。而他們支持漢學,卻使中華民族的思維水平又降低到宋明以前的水平」[1]

當然清代漢學的興起根本原因還是滿清禁錮思想的黑暗統治,使得真誠信奉與研究宋明理學本身就成為了禁區,成為有生命危險的事情,鑽入故紙堆得所謂漢學則相對來說更安全。但李申所說的「支持漢學,卻使中華民族的思維水平又降低到宋明以前的水平」,這卻是一針見血的!

錢穆曾經感嘆說「繼晚村之後而言程朱宋學者,上之為陸稼書,下之為李光地。稼書已不能過吳、許。至於光地,程朱有鬼,不食其祭。然陸、李稱榮於當時,黃、顏見推於後世,惟晚村之說,晦霾不顯。」[2]

現在已經距離滿清結束統治近百年了,不應該再讓包括呂留良在內的眾多宋明思想家的名字與學說,再這么晦霾不顯了!

可悲得是查一查呂留良的著作在近現代的印行狀況,只有清亡前1908年一個版本,此後似乎就根本沒有獨立的重印版本(收編在什麼善本叢書之類的不算),一般人根本就沒有通俗方便的渠道去看或者收藏其著作的機會。錢穆當初說「晦霾不顯」,現在依舊是「晦霾不顯」。這也不能不說可悲已極!

對當今的中國,提倡尊孔固然有其必要性,但更重要,甚至百倍重要的是為二程、為朱熹、為張載、為王陽明、王廷相、王艮、王畿、何心隱、羅汝芳、李贄、呂坤、高攀龍、顧憲成、張溥、王夫之、方以智、顧炎武、呂留良、顏元、傅山、朱之瑜(朱舜水)、黃宗羲等眾多宋明思想家或正名,恢復名譽,或褒揚其功績,宣揚其學說,使中國人能對中華民族這些傑出思想家,這些精神脊樑,文明載體敬之仰之,而不是棄之,唾之,漠視之,遺忘之!這些值得民族驕傲的人物本來應該是小學生都應該熟悉,都應該知道的,然而現在呢? 台北還有個陽明山,大陸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為這些人正名,為這些人恢復其本應享有的尊崇,其價值遠比舉行一百次祭孔大典或者在百家講壇上宣講論語有價值得多!

❺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傳承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

1、扎實學生的語言文字基礎,研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著作。

創設濃厚的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氛圍,充分利用學校部分宣傳欄、班級「文化展板」專欄,專門開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專欄,介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意義、方法等。

總之,我們應該把小學語文中的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看做是一個長期而系統的工程,不能僅僅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看成是知識體系,更不能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曇花一現。

❻ 為什麼「當代藝術批評家」不懂在互聯網發生的「劃時代藝術」是否「當代藝術」

是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本題考查中華文化源遠流長,②錯誤、博大精深【答案】D【答案解析】試題分析;第五屆兩岸漢字藝術節在江蘇常熟舉行:傳統建築備稱為凝固的藝術,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圍繞「漢字藝術的當代傳承」這一主題表明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答案為D考點;傳統思想已經成成為中華文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③錯誤、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社會發展具有深刻影響,漢字是中華文化的基本載體和綿延不絕的重要見證

❼ 如何傳承中國傳統文化藝術

傳統文化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保留在每一個民族中間具有穩定形態的文化。對於一個民族來說,傳統文化就是它的精神之源,是它的身份證和象徵,是它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標志。一個民族如果喪失了自己的傳統文化,無異於將自己推到了滅種的邊緣。因此,每一個民族都十分重視自己的傳統文化傳承問題。
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國有著輝煌燦爛的傳統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以華夏民族文化為主體的多元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形成、發展起來,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然而這個古老、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體系在傳承上卻遇到了巨大的挑戰,怎樣解決好這個問題已成為整個國家的頭等大事之一。
針對傳統文化傳承這個問題,有人認為我們需要保持其原汁原味,而有人則認為我們應該融入流行。我個人認為,這兩種說法都太片面,因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包括了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禮儀制度、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豐富內容。對於不同方面的傳統文化,我們應該選用更適合其發展的方式來傳承。籠統單一地說要保留原汁原味或者融入流行都比較偏激。因此,我認為傳統文化的傳承應該採取多樣化的手段。

❽ 批判繼承中華傳統文化對我國文化建設的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意義

年級:
2012


專業:民商法學

姓名:周穎健

學號:
2012212033

【摘要】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
文化豐富的大國,
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中
國人的生活、
工作、
學習各個方面,
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中國傳統文化聯系緊密,

國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源泉,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中國傳統文化的
升華和創新,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與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並行不悖、互相促進。
通過正確處理中國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系,
達到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
的共同思想基礎,實現社會和諧有序的發展。

【關鍵詞】

傳統文化

核心價值體系

相互促進

批判的繼承

創新

1.
什麼是文化?

1.1.
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個內涵十分豐富的范疇。

文化

的定義,往往是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據美
國文化學家
克羅
伯和克拉克洪
1952
年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義的批評考察》中統計,世
界各地學者對文化的定義有
160
多種。
從詞源上說,
在西方,

文化

一詞源於拉丁文
culture

原意耕作,培養,教育,發展,尊重。
1871
年英國人類學家
愛德華
·
泰勒
在其所著的《原始
文化》一書中對文化的表述:

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慣等凡是作為社會的成
員而獲得的一切能力、習性的復合整體,總稱為文化。

一般來說,
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會的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
富的總和。
狹義的文化,
是指作為觀念形態的、
與經濟和政治並列的、
有關人類社會生活的
思想理論、道德風尚、文學藝術、教育和科學等精神方面的內容。

1.2
文化的重要性

首先,社會越發展越需要把文化作為一個民族、一個社會的

精神家園

。文化是每個民
族每個國家的生命體現,否定自己的文化就是否定自己的生命
;
文化的積淀是一個社會、一
個民族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這個民族、這個社會能自立於其他民族、其他社會的


因身份證

。中華民族與世界各民族之間的差別絕不僅僅體現在黑眼睛黃皮膚,更有五千年
燦爛的中華文化。任何國家和民族都是憑借文化的獨特性和內聚力立身於世界民族之林的,
喪失了獨特性,
就意味著喪失內聚力,
也就喪失了存在的合法性。
這也就是六中全會強調文
化是一個

社會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

的原因所在。

不僅如此,文化還是

軟實力

,是一個國家以綜合國力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標准。現在
國際社會間的競爭已經不僅僅是經濟實力的競爭,
在和平發展背景下更不直接表現為軍事的
競爭,
而是體現為文化的競爭。
任何國家要想在國際競爭中贏得優勢,
佔領制高點,
首先要
取得文化上的優勢,
要佔領文化與價值的制高點。
曾經有位政治家講過一句話,
輸出產品的
是三流國家,
輸出技術的是二流國家,
輸出文化的才是一流的國家。
中華文化曾經在人類文
明演進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中華文化也必將在社會主
義先進文化的引領下實現新的偉大復興,
並反過來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中國社會不僅
要為世界經濟政治作貢獻,
更要為世界文化發展作貢獻,
為世界貢獻我們的價值觀,
為和諧
世界作出我們的貢獻。

最後,
文化還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
不同的文化觀念會產生出不同的經濟發展形
式。
為什麼中國社會能有這么多年來持續的高投資經濟發展模式,
這與中國社會先勞動後消
費的文化習慣有很大關系。
這種文化習慣導致中國社會有讓現代西方國家羨慕不已的高儲蓄
率。這也就是為什麼在拯救金融危機的過程中,西方發達國家紛紛喊缺錢而中國

不差錢


的原因。

2.
中國傳統文化概述

2.1
中國傳統文化的含義和內容

在中國,

文化

一詞,古已有之。



的本義,系指各色交錯的紋理,有文飾、文章之
義。

說文解字

稱:

文,
錯畫也,
象交文。

其引申為包括語言文字在內的各種象徵符號,
以及文物典章、
禮儀
制度等等。



本義為變易、生成、造化,所謂

萬物化生

,其引申義
則為改造、教化、培育等。

中國古代的這些

文化

概念,基本上屬於精神文明範疇,往往


武力



武功



野蠻

相對應,它本身包含著一種正面的理想主義色彩,體現了
治國方









的一面,既有政治內容,又有倫理意義。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將此詞作
為一個動詞在使用,
是一種治理社會的方法和主張,
它既與武力征服相對立,
但又與之相聯
系,相輔相成,所謂

先禮後兵

,文治武功。

中國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與鮮明的民族特點。
探究傳統文化,
首先應該全面考察中國文
化生成與演進的環境。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
太平洋
西岸,
西北深入亞洲
內陸

是一個海路兼
備的國家。中國傳統觀念上的

天下

是由四海之內的
諸夏


四夷

共同構成。中國古代社會
東部為農業區,
西北部主要是游牧區,
也由此使中國傳統文化中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並存又
相互補充。東部的農耕經濟又占優勢,這是中國傳統文化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主要經濟基礎。
中國古代傳統農業經濟佔主導地位,在宏觀上主要強調

以農為本



重農抑商

,從而也形
成了輝煌的農業文明。

中國
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兼容並蓄,和而不同。從洪秀全的金田起義、曾李

洋務運動
、康梁的維新變法、
何子淵
的教育革新、再到孫中山的民主革命,從動刀動槍、
師夷制夷、公車上書、毀除科舉,再到武裝起義,直至滿清王朝的覆滅,其間既有暴風驟雨
式的
革命
,亦有和風細雨般的變革,但最後都殊途同歸
——
目的只有一個:維系中華民族這
個大家庭並推動我們社會不斷向前發展,
這不能不歸功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同時這也是
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魅力所在。

有人說:中國傳統文化是由儒、釋、道三家組成的。也有人說:中國傳統文化,可以用
《周易》上的兩句話概括,即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筆者
認為,中華傳統文化就其核心價值而言,至少包括這樣六個大的方面:
(一)敬畏天地,體
察陰陽,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宏大的思想視野和高明的生存智慧;
(二)志存高遠,大同
理想,百折不撓,愈挫愈奮,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
(三)家邦一體,
國而忘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國家利益至上和深厚的愛國情懷;
(四)上善若水,仁者
愛人,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與人為善和以和為貴的處世原則;
(五)
孝親以敬,
為人以誠,
先義後利,扶危濟困,崇尚道德和提倡公平正義的社會風尚;
(六)修身克己,知恥守節,
安貧樂道,清潔自奉,高尚的人格和知足常樂的生活態度。

2.2

中國傳統文化的顯著特點

第一、世代相傳。
中國的傳統
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

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第二、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第三、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歷史。

第四、博大精深。

博大

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
---
豐富多彩,

精深

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
深度
---
高深莫測。

3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3.1
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含義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黨的
十六屆六中全會
首次明確提出的一個科學命題。
社會主義
核心價值體系在中國整體社會價值體系中居於核心地位,
發揮著主導作用,
決定著整個價值

體系的基本特徵和基本方向。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包括四個方面的基本內容,
即馬克思主
義指導思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

愛國主義
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
心的時代精神、


八榮八恥

為主要內容的
社會主義榮辱觀

這四個方面的基本內容相互聯
系、
相互貫通,
共同構成辯證統一的有機整體。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就是要把上述
四個方面的基本要求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全過程,
融入經濟、
政治、
文化、
社會
建設的各個領域,使之成為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

3.2
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意義

從一般的意義上說,
人們的價值觀對於人們的思想行為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這種意
義和作用,甚至是決定性的。毛澤東說:

在世上的萬事萬物中,人是第一可寶貴的。

如今
我們所堅持的科學發展觀,始終要貫徹

以人為本

的原則,而

以人為本

不僅意味著我們的
一切事業都是為了人民,
而且一切工作也都要依靠人民。
那麼對於人民來說什麼又是最重要
的呢?首先當然是思想,是人的價值觀念。所有的矛盾和問題都會反映到人們的頭腦里來,
都會表現在價值觀上,
人的價值觀一旦形成,
它就會轉化成為人們的行動,
指導人們的實踐
活動。
在一百多年來的社會主義運動史中,
社會主義的價值觀、
價值體系,
一直發揮並保持
著指導作用:
它引領和指導方向、
團結和組織隊伍、
動員和鼓舞人民,
正是在它的指導鼓舞
之下,
人民群眾才積極投入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事業中去。
我國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
主義事業的偉大實踐,
始終是在社會主義價值觀的照耀下進行的。
今後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
更離不開社會主義價值觀、價值體系的指導。

從特殊的意義來說,
應對我們在新世紀新階段所面臨的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挑戰,

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指導。
當前,
我國已經進入了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
人們正經
歷著經濟體制深刻變革,
社會結構深刻變動,
利益格局深刻調整,
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局面。
面對這四個

深刻

,如果缺乏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指導,就可能迷失前進的方向,削弱和渙散
我們的鬥志,
瓦解和分裂我們的隊伍,
從而危害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學習和把握社會
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則會進一步形成全社會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規范,
打牢全黨全國各族
人民團結奮斗的道德基礎,
形成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
這是我
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保證。

4.
在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過程中堅持繼承傳統文化的原因

4.1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升華和創新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並非中國傳統文化的全盤繼承,而是吸收其精華、剔除其糟粕,
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升華和創新。

首先,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吸收、
改造、
融合了中國
傳統文化,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新一屆黨中央領導
集體提出的
科學發展觀
和構建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理論。
毛西周政治家周公提出的
「敬德保民」
等思想,開啟了中國民本思想的先河;孟子提出了「民貴君輕」思想,並在此基礎上總結出
了「政得其民」的歷史興亡規律;荀子進一步提出「君舟民水」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民
本思想,
都被毛澤東思想改造成為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
孔子在創立儒家學說時,
十分重
視「和」的價值與作用。他強調「和為貴」
,把「和」視為做人處事、治國理政的價值判斷
標准。他提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的「和同」思想,也是既承認差異,
又要求和合,通過互補互濟,達到事物的矛盾統一,形成和諧的狀態。老子在《道德經》中
說: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他認為,萬事萬物都包含著陰陽兩個矛盾的方面,陰
陽相互作用構成
「和」

「和」
是宇宙萬物的本質以及天地萬物生存的基礎。
充分認識中國傳
統文化中的「貴和尚中」思想的現代價值,提煉出適合當代社會發展的「和諧文化」
,提升
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是一個創造的過程。

其次,在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形成的過程中,吸收和借鑒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內容,
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綜合創新。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靈魂。
它圍繞愛國主義這個核心,包含了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等內容。民族
精神這些方面的內容,
都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發展中凝練下來的,
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晶。

再次,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過程中對傳統文化的改造與創新。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是一個艱巨的
系統工程,
它同樣需要繼承前人思想道德中有價值、
適應當代社會發展的積極因素。
當前思
想道德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大力倡導
社會主義榮辱觀

胡錦濤同志提出來的
「八榮八恥」
社會主義榮辱觀,
吸收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因素,
結合我國道德建設的具體實際情況,

我國道德建設提供了重要的道德原則和價值尺度。
社會主義榮辱觀繼承了中國古代的
「知恥」
文化傳統,
吸收了中國古代思想家所提出來的
「行已有恥,
使於四方」

「仁則榮,
不仁則辱」

「無羞惡之心,非人也」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

「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

「人有恥,
則能有所不為」
等榮辱思想的精華,
把這些思想改造成為易懂易記、
朗朗上口的
「八榮八恥」
的社會主義榮辱觀。
社會主義榮辱觀擺正了個人在他人、
社會、
國家中的位置,
體現出中國文化智慧中深刻的生命意識和精神追求,表現出人格的「自我的創造性轉化」


4.2
中國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源泉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
來源於諸多方面,
其中,
中國傳統文化
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構中不可或缺的思想源泉。

第一,
中國傳統文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形成提供了豐厚的文化基礎。
社會主義
核心價值體系屬於社會意識的范疇,
是一種社會主義的觀念體系。
這種觀念體系是在特定的
民族文化環境中發展起來的。
在馬克思主義看來,
任何時代的社會意識,
都和以前時代的社
會意識有著聯系,
它的產生和發展都要以前人所積累的思想材料作為前提。
社會主義核心價
值體系正是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沃土中,
吸收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合理成分,
才形成和發展
起來的。

第二,
中國傳統文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提供了思想文化傳統。
傳統文化與
文化傳統密切關聯又不相同。
傳統文化是區別於外來文化、
當代文化,
指一個民族、
國家或
地區在歷史上曾經存在的種種物質的、
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
文化傳統是文
化在歷史的發展中一代一代的積淀,是文化的「活的靈魂」
。中國傳統文化在幾千年的發展
中,逐漸形成了中國文化傳統,它貫穿於中國人的價值觀、思維方式、風俗習慣、道德禮儀
等各個方面。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主導價值觀的理論體系,
其中的各個方面都
貫穿著中國文化傳統。
如中國文化傳統中的
「剛健有為、
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
包容會通」

「見利思義、誠信為本」
「勤儉廉政、精忠愛國」

「仁愛孝悌、謙和好禮」

「克己奉公、修
身慎獨」等精神,通過改造融入了中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之中。

5.
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中國傳統文化是建設社會義核心價值的精神資源。
她所凝煉的民族精神,
鑄造的民族的
品格,
形塑的倫理道德,
不僅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供了思想基礎,
也提供了方法和途
徑。要實現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互動與融合應注意解決好以下問題:

第一,充分重視我國的傳統文化資源,處理好批判與繼承的關系。

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上,瑪雅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印度文明都中斷、失
落了,唯有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生生不息、承前啟後、薪火相傳。之所以如此,其根本原因
在於中華文明有著豐厚的中國傳統文化資源作基礎。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根植於中國傳統
文化的沃土中。
沒有中國傳統文化之根,
就沒有中華民族精神之源,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就無法建立。
關於人與人、
人與自然、
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問題,

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所需要解決的問題。
這就說明,
我們的和諧社會建設與中國傳統文
化有相通之處,我們當代構建的價值體系與中國傳統文化有密切聯系。對待中國傳統文化,
一是要充分重視。自鴉片戰爭以來的一百多年間,我們對傳統文化基本上採取否定的態度,

到了「文化大革命」
,這種傾向被推向極致,變成了一場「大革文化命」的運動,中國傳統
文化遭到了空前的摧殘,
在中國一代甚至幾代人的心裡都留下陰影。
否定中國文化傳統的結
果,最終釀成了一系列惡果,造成了「斷裂的一代」

「西化的一代」
,造成了對傳統文化沒
有溫情和敬意、
失落迷茫的一代人。
改革開放後,
黨中央逐漸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害性,大力倡導學習和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收到了顯著的成效。
但也不可否認,在一些國人、特別是一些
領導幹部
中間,還沒有對這個問題充分重視起來,
更沒有落實到行動中。
新一屆黨中央領導集體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為我們重視
中國傳統文化、
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提供了極為有利的契機。
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許多寶貴的思
想資源,如「和合」

「民本」

「天人合一」

「制天命而用之」

「民胞物與」

「格物致知」

「即物窮理」

「知行合一」等命題和認識,都具有不可低估的價值,都值得很好地發掘。

同時要批判地繼承。
在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
否定中國文化誠然不對,
但不加
批判地全盤接受也是錯誤的。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
不乏糟粕的東西,
必須對這些東西加以剔
除。比如,儒家學說中的封建禮教、等級觀念、
「三綱五常」

「三從四德」

「官本位」等觀
念就是需要剔除的糟粕。
法家學說中的
「尊君」

權術思想,
對現代社會管理也是消極因素。
道家學說中的「守拙」

「貴柔」

「無為」等思想,在現代社會中都有一定的消極意義。我們
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一說要重視傳統文化,
就把古代的經典奉為至寶,
認為只
要熟讀經書就會無所不通,
就是掌握了傳統文化,
就可不加鑒別、不加批判地全盤拿來。

們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對中華文化傳統的弘揚,必須採取「揚棄」的辯證態度,才能從中汲
取積極的因素,構建出能夠反映國人共識的科學的核心價值體系。

第二,整合與創新中國傳統文化,處理好繼承與發展的關系。

中國近現代在如何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問題上,
曾經展開過幾次比較大的爭論,
有過
「中
體西用」

「西體中用」

「會通以求超勝」

「全盤西化」

「儒學復興」

「民族大眾文化」

「創
造性轉換」

「綜合創新」等觀點。筆者認為,張岱年先生提出來的「綜合創新」論在中國文
化論爭中是一種極具價值的學說。
這種文化主張,
是在研究和分析了中國近現代文化論爭中
各種學說的基礎上提出來的,
它拋棄了中西對立、
體用二元的僵化思維模式,
排除了盲目的
華夏中心論和歐洲中心論的干擾,
特別是提出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
注意吸收
「會通以求
超勝」論、
「民族大眾文化」論中的合理因素,認為只有辯證的綜合創造,才是中華民族文
化復興的坦途。對古今中外有益文化加以綜合,以構建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不是無原則的調和折中,
而是發揚一種創新精神,
進行創造性的綜合。
為此,
我們既要對傳
統文化中有益於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合理成分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文化樣式。
例如,
將傳統的重義輕利價值觀創造性轉化為義利兼顧的新型的價值觀;
將儒家所極力倡導

「貴和尚中」
精神改造成為社會主義的和諧理念;
同時,
我們又要緊密結合當代中國的社
會文化狀況,
把傳統文化的主導價值觀與當代中國的現實價值導向、
價值理想有機結合起來,
創造源於中國傳統文化又高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觀。
例如,
將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愛
國主義觀念發展成為全球化背景下的、
具有國際主義精神的當代愛國主義精神,
以此豐富和
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總結】

五千年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
國脈傳承的精神紐帶,
是中華民族面臨嚴峻挑戰以及各種復雜環境屹立不倒、
歷經劫難而百
折不撓的力量源泉。
中國傳統文化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供了豐厚的精神資源,

中國優秀文化傳統和中華民族精神的堅實基礎。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過程中,
我們
要學習和研究中國傳統文化,
吸收其精華,
剔除其糟粕,
批判的繼承中國傳統文化,
弘揚中
華民族精神,
構建適合中國實際的、
能夠形成國人共識的、
反映中國現實發展的、
引導中華
民族積極向上的價值觀體系。

請採納,謝謝

❾ 魯迅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態度怎麼看待

不同的角度不斷詮釋、發掘與理解,實際上魯迅已經成為中國現代民族文化
的象徵,他既因為不妥協的批判精神獲得了他的擁戴者的推崇;也因對傳統文化
的思考與批判、對民族命運的焦慮而給人以深刻的啟迪。

近百年來先進的知識分子之中,魯迅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是最為深刻,攻打最
為猛烈的人之一。和同時代的一些先驅相比,也很明顯。比如胡適,也是從反傳
統入手,主張建設新文化,但態度比較中和;周作人提倡「人的文學」
,批判「非
人」文學,也一度表現為堅決,但很快就由於傳統結上了「氣」
;梁實秋更是直接
批評「五四」新文學的激進、浪漫,失去基本規矩。相比之下,魯迅對傳統文化
的批判的確是最深刻,攻打最為猛烈的。

魯迅是有超越性的思想家,去世幾十年了,但他所思考、所焦慮的問題,有
些至今仍然纏繞和警示著我們。據說,英國人寧肯失去英倫三島,也不能不要莎
士比亞,這是形容一種文化象徵的重要性,英國人乃至很多的西方人已經把莎士
比亞這樣的經典當作民族精神的依持,當作生生不息的解讀各種基本文化命題的
精神源泉。魯迅先生對於我們民族的現代文化,也有著類似於莎士比亞之於西方
文化的經典價值,而且魯迅先生對於傳統文化的批判與思考,其影響價值是更為
現實的。現在網上和報刊上不時能看到顛覆魯迅的議論,有的學者也對魯迅持否
定性的批評態度。因此對於魯迅先生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態度的認識上我們每個人

2 
應當做到客觀而且深入。對於我們這些遠離魯迅時代的人們來說,可以從以下幾
個方面來客觀而深入的認識魯迅先生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態度:

一、魯迅堅持對傳統文化的批判,但並不認為自己已經或者可以
隔斷傳統,而是有選擇性的繼承傳統。

眾所周知魯迅本人國學修養很深厚
,
他從小在三味書屋讀書
,
四書五經都學完
了。還有餘力
,
於是又學了《爾雅》、《周禮》、《儀禮》。到了日本以後
,
魯迅師
從國學大師章太炎。他跟著章先生學習
,
把文字、音韻、訓詁全都學了。所以我們
可以說
,
魯迅是正宗的國學出身。因此,我們可以說,魯迅先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
代表性人物,對待傳統文化,魯迅先生是最有發言權的。

魯迅先生對傳統所採用的是分析的態度,他的褒貶鮮明,常有獨到的眼光,
絕非不負責任的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
魯迅並不諱言自己反傳統之激烈、
絕對,
乃至全盤否定。魯迅說:
「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的,折中的,譬如你說,這
屋子太暗,需在這里開一扇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是如果你主張拆掉房頂,

們就回來調和,
願意來開窗了。
沒有更激烈的主張,
他們總連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

例如
「五四」
前後
,
許多搞傳統文學的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
就是尊孔。
尊孔魯迅是
不同意的。我認為魯迅當時對孔子的批判沒有錯。在魯迅看來
,
孔子的策劃和設想
主要是為了治人者、
權勢者。
魯迅說的這話我覺得是對的。
現在我們當然要發揚孔
子思想中好的東西
,
例如他的教育思想之類。他的許多東西可以做現代性的轉化
,
作為一種營養。
這樣的工作我覺得很有必要。
但是我們要歷史地看問題
,

「五四」
時代
,
「打倒孔家店」
是很必要的
,
如果你不打倒這個
,
新的文化就起不來
,
新的文學
也起不來。這就是一種策略,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思考,只有更激烈的批判傳統,
甚至全盤否定傳統,
中國人才會重新認識傳統文化,
才會有選擇的接受、
繼承傳統。
再如,魯迅先生指出傳統文化中的「十景病」、
「大團圓」,認為其功用就是粉飾
太平,製造瞞和騙的大澤。
「中國人向來因為不敢正視人生,只好瞞和騙,因此也
生出瞞和騙的文藝來,
由這文藝,更令中國人更深的陷入瞞和騙的大澤中。」
這批
判是夠激烈的了。
但魯迅對傳統文化也並非一概否定,而是主張將傳統的「瞞」

「騙」的藝術剔除掉,給人們以全新的,真實的,真正的現實和藝術,而不是一味
的粉飾太平。

在魯迅研究的小說史的專著中,他都發現和肯定了古代文學中許多的值的繼
承和借鑒的成分。在對《紅樓夢》的研究中,魯迅先生就非常贊許,認為其「敢於
如實描寫,並無偽飾。」魯迅所肯定的是一種清醒的現實主義的精神與手法。
要看
到魯迅既是對傳統激烈的批判者,
同時又是對傳統文化最有見地的解釋者,
他對傳

3 
統文化的解釋中是在發現與肯定有利於新文學、新文化的東西。用現在的話來說,
就是
「價值重估」

即從文化轉型的角度,
對傳統文化重新評析、
判斷和批判繼承。
同時,
又在積極的為傳統文化尋找出路,
對其魯迅有其明確的主張,
那就是一要批
判、二要繼承、三要轉化。
1907
年,魯迅先生所寫的《文化偏至論》中,指出:
「民族文化應與世界潮流會合,
應更新」
「外之既不後與世界之潮流,
內之仍弗斯
固有之血脈,取今復古,別立新宗。」這就是說擇取傳統文化中好的優秀的成分,
融合外來新思想和良規,
創立新文化。實際上,魯迅一生做的就是這兩項工作:

是批判、破壞;二是梳理、繼承、創新、以事實為例:魯迅為此用了差不多
30

的時間,整理了
22
部古籍,收集過大量的碑帖、拓片。

因此,魯迅對傳統文化的批判並不僅僅是破壞、全盤否定的,而是另有他意
的,是有選擇的繼承的。

二、魯迅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是帶有一種強烈的歷史轉折時期的
時代特徵的

「五四」文化革命運動作為一個特殊時期,對以往的傳統文化及傳統認識是
一個轉折。明清以來,中國「閉關鎖國」
,隨著鴉片戰爭的炮響,中國開開禁禁,
形成了與西方與外國的復雜關系。一時「倡師夷長技以制夷說。
」一時又「恥於西
學,有談者皆詆為漢奸。
」一時「漸知西學,而肯於講求。
」一時又「咸知變法,
風氣大開。
」而「五四」所提倡的則是「破壞」

「否定」和「重估一切」
。這樣的
時代精神在魯迅的思想性格中有最顯著的體現,而且他幾乎是「五四」以來一直
堅持這種批判精神的人。魯迅對傳統文化的批判呈現為一種決不妥協、一往無前
的氣勢;為著沖破黑暗的傳統、顛覆腐敗的傳統而採取攻擊,絕不取寬容、兼顧、
中庸守正的守勢及立場;相反卻以大無畏的氣概拒絕「過生不如死「的古訓,寧
願持「矯枉不忌過正」的斗爭取向。
1908
年,魯迅寫了篇文章叫《破惡聲論》。
在這篇文章中,他說現在有兩種「惡聲」,一種說你現在要成為「世界人」,用
現在的話說,都全球化了,還談什麼文化、民族或者其他的東西?另一種說你現
在要成為「國民」,因為現在這個時代正是民族主義的時代。魯迅說這兩者都是
「惡聲」,因為這些說法中沒有人的自覺、沒有人自身的獨特性,無非是鸚鵡學
舌而已。在「五四」時期,魯迅一談到舊文化制度,往往深惡痛絕,有時把話說
得很「絕」
。他甚至曾用義無反顧的語氣表示:
「無論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
墳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圖,金人玉佛,祖傳凡散,秘制仙丹,全部踏倒他。


所有這些「偏激」

「激進」甚至「全盤否定」的批評是與「五四」時期的時
代特徵——「破壞」

「否定」
「重估一切」分不開的,是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徵的。


4 
三、在對待傳統的問題上,魯迅常採用與慣常思維不同的逆反思
維。

人真是很奇怪的動物,硬塞給他的東西,哪怕是好東西他也不珍惜;他越不
容易得到的東西,他卻想方設法地得到。魯迅先生正是抓住了人的這種心理,對
傳統文化採取了一種異於平常的批判方法——逆反批判。逆反批判給人以強烈的
震撼、驚愕,雖然不習慣卻又覺清醒、思路別開生面。這就好像佛門中講究的「當
頭棒喝」

「醍醐灌頂」和「頓悟」
,雖嚴厲,讓人驚愕,卻可讓人頓時清醒,幡然
醒悟。

一些我們引以為榮的事,在魯迅眼裡,卻可能有新發現,有入骨的質疑。如:
雍正乾隆年間修《四庫全書》
,一般人認為是偉大的文化建設積累,盛世修史,有
大的氣魄。這是通常的評價。從文化史的角度看,也有其道理。但魯迅先生不以
為然,卻把此事視為一種「文化管制」
,是「以勝者的看法,來批評被征服的漢族
的文化和人情」

「文字獄只是由此而來的棘手的一種」
。魯迅要揭示的是「歷史的
闡釋權」在造就有利於統治者的文化傳統方面所起的作用。魯迅認為「官修史書
往往把歷史上的真實抹去了:明人刻古書而古書亡,清人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
在他看來,這就是所謂篡改歷史,強迫遺忘。
」因為魯迅對傳統首先採用的是懷疑
的態度,他常常另闢一種眼光,透過歷史的本質去重新思考評判。魯迅有意用這
種逆反式的評判去警醒人們,掙脫被傳統習慣所捆綁的思維定勢,揭示歷史上被
遮蔽的真實,正視傳統文化中不是與時代發展的腐朽成分。如果不領會魯迅的這
種批判的意圖和姿態,就可能認為魯迅太片面和絕對。魯迅最為一些人所「詬病」
的,是他甚至主張不要讀中國書。在《青年必讀書》中,魯迅這么說:
「我看中國
書時,總覺得就沉靜下去,與人生離開;讀外國書——除了印度,時時就與人生
接觸,想做點事。中國書雖有勸人入世的話,也多是僵屍的樂觀,外國書即使是
頹廢厭世的,但卻是活人的頹廢與厭世,所以主張少看或不看外國書。
」光就這言
論來看,不無道理,的確有很絕對。問題是如何理解魯迅先生寫這段話的背景。
魯迅是針對「五四」落潮後,那些重新要提倡尊孔讀經的思潮,而提出要「少看
中國書」的,其中包含了魯迅對中國書也就是傳統文化的整體感悟。傳統文化當
然有精華也有糟粕,不宜一概言之,但作為一個整體,仍然嚴重牽絆著中國社會
進步。這就促使人們採取斷然的態度,大聲吶喊。從實際上看,魯迅這種強烈的
批判是針對傳統文化中那些封建性、落後性東西、是專制主義文化制度和文化,
包含「存天理,滅人慾」的「假道學」
,以及種種使國民精神愚昧、麻木、迷信的
那些糟粕。要提出這些千年來纏繞於身的「鱗甲」
,若沒有果斷的措施和決心,戀
戀不舍,溫文爾雅,談何容易!在這種情形下,魯迅為了警醒世人,最好就是大

5 
聲疾呼,用決絕的而不是溫溫吞吞的立場,去告別舊時代。

可見,魯迅在批判傳統文化時,常採用逆反批判是有其作用的,是迫不得已
的,同時也是最切合實際的選擇。他的目標就是「當頭棒喝」

「醍醐灌頂」
,使人
們從對封建文化的迷戀中驚醒;形成一種全新的認識與理解。

四、魯迅對傳統文化的批判,實際上是對美好的一種嚮往,是出
於改造國民的目的


從「五四」時代起,魯迅開創了所謂的「文明批評」和「社會批評」。他
批評過復古派,批評過章士釗、《學衡派》,批評過現代評論派、古史辨派,批
評過梁實秋、胡適,批評過中醫、京劇和梅蘭芳,批評過那個時代的「自由人」、
「第三種人」、「民族主義文學」,


  
魯迅批評梅蘭芳,我們能夠說京劇都不好嗎?魯迅奉勸青年最好不讀中國書,
現在國學大興,魯迅的這些話有問題吧?我在這里沒有時間也沒有興趣一個個地
去辨別。但有必要強調魯迅的罵人並非出於私怨,實在是出於「公仇」。從不離
開具體的情境討論問題,這是他的社會批評和文明批評的一個突出特點,也因此,
他所談論的具體的人與事往往是社會眾生相的一個縮影。比如,以他對梅蘭芳的
批評為例,他批評的是梅蘭芳現象,而不是梅蘭芳本人,尤其是那種「女人看見
男人扮,男人看見扮女人」的陋習。要是我們把他的批評延伸到對整個京劇藝術
的否定上去,那就是另外一件事情了。


現在有些人似乎很「愛國」,說魯迅批判國民性把中國人說得太丑了,甚
至擔心會傷害民族的自尊與自信。他們可能並不了解魯迅所批判的國民性的具體
內涵,也不了解魯迅是在什麼背景下進行這種批判。魯迅畢生致力於批判國民性,
這也是他所理解的實現文化轉型的切要的工作。他寫小說、雜文,時時不忘揭露
批判我們中國人的劣根性,說得最多的有奴性、面子觀念、看客心態、馬虎作風,
以及麻木、卑怯、自私、狹隘、保守、愚昧等等。魯迅聲稱他「論時事不留面子,
砭錮蔽常取類型」。這對於凡事都比較講面子、講中庸的傳統社會心理來說,的
確不合,也有悖於「家醜不可外揚」的古訓。但作為一個清醒而深刻的文學家,
一個以其批判性而為社會與文明發展提供清醒的思想參照的知識分子,魯迅對國
民性的批判真是我們傳統文化更新改造的苦口良葯。我們讀《阿Q正傳》,看小
說中那些「醜陋的中國人」的處世行為與心理表現,會感到不舒服,甚至惡心,
這真是給我們的同胞揭了短,露了丑。但仔細一想,這又是何等真實的刻畫,是
一種毫無偽飾的真實。一些中國人共同的精神疾患久矣,我們司空見慣,見怪不
怪,也都麻木了,但是通過魯迅的創作我們重新發現了自己,發現我們周遭許多

閱讀全文

與藝術批評如何開掘中華傳統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8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2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09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45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82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