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是漢代藝術的美學風格
漢代藝術的基本特徵和美學風格是氣勢和古拙,是因為漢代藝術中,運動、力量、「氣勢」就是它的本質,並體現出「古拙」的外貌。
(一)「氣勢」是漢代藝術的本質。在漢代藝術中,運動、力量、「氣勢」,是它的本質。這種「氣勢」甚至經常表現為
速度感
。而所謂速度感,是以動盪而
流逝的
瞬間狀態集中表現著運動加力量。在漢代藝術里,人物不是以其精神、心靈、個性或內在狀態,而是以其事跡、行動,亦即其對世界的直接的外在關系,來表現他的存在價值的。漢代各種藝術形式中所描繪的激烈緊張的各種戰斗,戲劇性的場面、故事,都是在一種快速運動和力量中以展現出磅礴的「氣勢」。在漢代藝術中,動物具有更多的野性,它們
狂奔亂跑
,活潑跳躍,遠不是那麼安靜馴良,根本不像唐代那樣盡管威武雄壯卻靜態佇立。同樣,不管是神話幻想、歷史故事或人物形象,雖然有時表面上也是靜止形態,卻仍然包含著內在的運動、力量的氣勢感。如著名的「
馬踏飛燕
」,體現的是速度;「
荊軻刺秦王
」,匕首插入柱中的一瞬間,也是速度。正因為如此,行為、事跡、動態和戲劇性的情節才成為這里的主要題材和形象圖景。一往無前不可阻擋的氣勢、運動和力量,構成了漢代藝術的美學風格。
(二)漢代藝術體現出「古拙」的外貌,使「氣勢」與「古拙」渾然一體。漢代藝術由於是靠行動、動作、情節而不是靠細微的精神面容、聲音笑貌來表現對世界的征服,於是粗輪廓的寫實,缺乏也不需要任何細部的忠實描繪,構成了漢代藝術的「古拙」外貌。漢代藝術形象外貿看來是是笨拙古老的,姿態不符常情,長短不合比例,直線、稜角、方形又是那樣突出、缺乏柔和等,但這一切都不但沒有減弱反而增強了上述運動、力量、氣勢的美,「古拙」反而構成這種氣勢美的不可分割的必要因素。就是說,如果沒有這種種「拙笨」,也就很難展示出那種種外在動作姿態的運動、力量、氣勢感了。過分彎的腰,過分長的袖,過分顯示的動作姿態等,「笨拙」得不合現實比例,卻非常合乎展示出運動、力量的誇張需要。包括直線直角也是如此,它一點也不柔和,卻恰恰增添了力量。「氣勢」與「古拙」,在漢代藝術中是渾然一體的。
② 漢代主要藝術工藝品有哪些
簡單來說,漢代的工藝品主要風格為粗狂大氣或是華麗典雅,前者用於軍事上的建築如漢長城、霍去病墓,後者則是出現在貴族服飾之中如馬王堆出土的文物。唐代的藝術品則顯得更加華麗細致,而且融入了北方少數民族和中亞地區的藝術風格,列如武則天和高宗合葬得到乾陵石刻、用於陪葬的唐三彩、南青北白的瓷器風格、唐人服飾的胡風都體現了唐人追求華麗的風格。從採用色調上看,漢代的藝術品色彩主要表現出沉穩大氣,唐代的藝術品則主要追求的是鮮艷華麗。
③ 漢代藝術的基本特徵和美學風格是什麼
基本特徵是各種文化大融合,美學風格還不懂後代講求的以虛當實、計白當黑之類的規律,它鋪天蓋地,滿幅而來,畫面塞得滿滿的,幾乎不留空白。這也似乎「笨拙」。然而,它卻給予人們以後代空靈精緻的藝術所不能替代的豐滿朴實的意境。
漢朝文化又稱兩漢文化,是一個博大精深的文化體系,受到了東西方的現代文明人士崇拜和羨慕。但是兩漢文化的形成較之中國上古時代文化的形成是起步比較晚的,形成基礎則是以華夏文化為核心,從西部到中原,在汲取了華夏八方百族的文化精髓的基礎上形成並發展起來的。
漢朝文化主要內容及其基本要旨大致為:「無為而治」奠定了漢王朝的立國之本;「獨尊儒術」造就了漢王朝的長治久安;「龍鳳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漢朝的齊魯文化、中原文化、關中文化、北方文化、巴蜀文化、吳越文化、嶺南文化等代表著地方文化的區域特色。
(3)什麼是漢畫藝術擴展閱讀:
漢代的藝術活動,繼承和發揚先秦多種形式藝術與技術的基礎,造形意識從萌芽逐漸趨於成熟;西域與佛教外來藝術的傳入,更豐富漢代繪畫與雕刻的題材與技法,表現出極高的原創性 。
無論陶兵馬俑、歌舞俑還是畫像石、畫像磚,工匠懂得雕刻這些作品的人、神、獸。工匠除了用特殊的藝術手法塑造和描畫古代著名人物、神仙妖魔和珍禽異獸,也能以寫實的手法描繪當時生活中的達官貴人、文臣武將乃至工匠農夫。
書法:漢代的主要書寫文字為隸書,從泰代隸書發展而來。「隸書」又稱「佐書 、「古隸 、「今隸」 、「八分書」 。隸書具有以下特色:一、隸書的最大特點是由直線構成,它不像小篆由相互連接的圓轉,有時又有逆向書寫的線條組成,而是由散開而平直方折的筆畫構成,凡逆筆都變為順筆,書寫起來不僅順手,而且快速。
二、筆畫難以呈現具體的形象,古文字象形的特質從此消失,而且形體多已不合六書原則。三、漢字發展至隸書已經徹底「符號化」。隸書對大、小篆加以省略、簡化,結構單純許多,就是做為日常生活書寫工頁,不啻為一大進步。
另外篆隸形成中國書法藝術主流,漢代時期,隸書漸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書寫字體,隸書的出現奠定現代漢字字形結構的基礎,成為古今文字的分水嶺書法。隸書經過兩漢的發展後,又發展出另一種字體「楷書」,最後成熟於唐代。
④ 漢畫的表現內容及藝術特點
漢畫的表現內容相當豐富,號稱「網路全書」。關於藝術特點,就像魯迅先生評論《紅樓夢》那樣:「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 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由於每個人站的角度不同,所以感受各有不同,我個人認為漢代藝術最大的特點就是:自由、自信、奔放、簡練、更能反映出當時人們的最簡單的思想和時代特徵。
⑤ 漢代畫像磚,畫像石談漢代藝術的風格特徵
畫像石是遺存豐富,很有特色的秦漢美術史資料。藝術家們以刀代筆,在堅硬的石面上創作了眾多精美的圖像,用以作為建築構件,構築和裝飾墓室、石闕等。全國發現的漢畫像石數以千。據載,畫像石萌發於西漢昭、宣時期,新莽時有所發展,到東漢時進一步擴大,主要分布於山東、河南、陝西、四川及其周圍地區。
畫像磚,顧名思義就是刻畫或模印著畫像紋飾的磚,一般認為始於戰國晚期,盛於漢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繼續流行,是一種建築裝飾構件源於戰國末期出現的「雕牆」壁畫藝術。秦漢至西漢初期,多用於裝飾宮殿衙舍的階基;西漢中期以後,主要用於裝飾墓室壁面;東漢則是畫像磚藝術的鼎盛時期。
風格特徵
西漢晚期畫像石以山東沂水鮑宅山鳳凰刻石、山東汶上「路公食堂畫像」為代表;新莽時期則以河南唐河馮君孺人畫像石墓為代表,墓內刻30餘幅畫像,描繪現實生活及神怪異獸等。東漢前期畫像石的代表作品有山東長清孝堂山石祠和南武陽石闕畫像石。東漢後期的畫像石以山東嘉祥武氏祠最為著名。漢代盛行的畫像石是特殊的浮雕形式:以刀代筆,或陽刻,或陰刻,或兩者結合,還有浮雕的形式,或者浮雕與刻劃相結合,可謂雕中有畫,畫中有雕。畫像石通常是作為建築裝飾,鑲嵌在祠堂、陵闕、更多是墓室內的門側的磚室上。畫像石題材多樣,內容豐富,有神話故事、歷史故事、有反映庄園、車行、聚會、宴飲、戰爭、樂舞、雜戲、作坊、狩獵、手工勞作等現實生活場面,還有描繪禽、獸、魚、蟲、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等自然景物以及各種建築的圖形與裝飾圖案。風格質樸厚重,勁健秀美。漢代畫像石對於研究漢代的建築、雕刻、繪畫具有很大價值,作為雕刻藝術形式,上承先秦青銅藝術,下開兩晉南北朝雕刻藝術的先河。
畫像石發展了我國傳統的雕刻技法,成為一種類型的雕刻作品,這樣的刻和劃製作出的浮雕比墨色繪制的壁畫保持得更長久,給人以立體感。畫像石是研究漢代建築、生活、習俗、觀念等有很高價值的藝術品。
畫像磚主要用木模壓印然後經火燒製成,也有的是在磚上刻出紋飾。形狀分大型空心磚和實心的扁方磚兩類。畫面的表現形式有淺浮雕、陰刻線條和凸刻線條。有的上面還有紅、綠、白等顏色的彩繪,但出土時多已剝落。多數畫像磚為一磚一個畫面,也有一磚為上下兩個畫面的。畫面內容非常豐富,有表現勞動生產的,如播種、收割、舂米、釀造、鹽井、桑園放牧等,有描繪社會風俗的如宴樂、雜技、舞蹈等,有神話故事如西王母、月宮等,還有表現統治階級車馬出行的。雕刻者的高妙之處就在於製作者准確地抓住對象在各種活動中最具特徵、最生動、最優美的瞬間,刪繁就簡,遺貌取神,在一種粗輪廓的整體形象中採用陰線刻、陽線刻、減地平面陽刻、淺浮雕等多種造型手法對動盪流逝的瞬間狀態進行精彩的集中表現,飛揚流動的畫面充滿了蓬勃旺盛的生命和雄渾沖涌的力量和速度,罕有呆滯或雷同現象,充分體現了雕塑者對現實生活的全面愛戀和對永恆幸福的祈求。個別小型條磚在製作的精美程度上雖不及大型正面方磚,但卻給人一種深沉雄大的氣魄,讓人回味無窮,遐想聯翩,後人往往在贊嘆欣賞之餘,也難以真正超越。
畫像石、畫像磚盡管粗重笨拙,卻反映出的秦漢代藝術心胸開闊、氣派雄沉,那種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那種整體性的力量和氣勢,是後代藝術難以企及的。
全國現已出土數千計的畫像石和畫像磚,這都是在秦漢厚葬的風氣下產生的。發現地區主要在黃河流域、山東南部西部、河南南陽和四川岷江流域,以及河北、安徽、江蘇北部,這些地方都是當時的富庶之鄉。東漢時期的畫像磚出土最多,盛行於中原、西南和江南的廣大地區,尤以河南和四川兩省出土最多。漢畫像石、畫像磚的史料性質不僅在美術史上有巨大意義,而且對研究漢代社會的經濟生活、典章制度、風俗習慣、藝術思想等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圖像資料。因此發掘漢畫像石、畫像磚的史料價值就成為對其研究的重要內容。早在明清時期,就出現了專門研究漢畫的學者,時至今日,已形成專門的漢畫學。在中國當代學術史上,漢畫學也成為一個學界矚目的研究焦點。
⑥ 為什麼說漢代藝術的基本特徵和美學風格是氣勢和古拙
漢代藝術的基本特徵和美學風格是氣勢和古拙,是因為漢代藝術中,運動、力量、「氣勢」就是它的本質,並體現出「古拙」的外貌。
(一)「氣勢」是漢代藝術的本質。在漢代藝術中,運動、力量、「氣勢」,是它的本質。這種「氣勢」甚至經常表現為速度感。而所謂速度感,是以動盪而流逝的瞬間狀態集中表現著運動加力量。在漢代藝術里,人物不是以其精神、心靈、個性或內在狀態,而是以其事跡、行動,亦即其對世界的直接的外在關系,來表現他的存在價值的。漢代各種藝術形式中所描繪的激烈緊張的各種戰斗,戲劇性的場面、故事,都是在一種快速運動和力量中以展現出磅礴的「氣勢」。在漢代藝術中,動物具有更多的野性,它們狂奔亂跑,活潑跳躍,遠不是那麼安靜馴良,根本不像唐代那樣盡管威武雄壯卻靜態佇立。同樣,不管是神話幻想、歷史故事或人物形象,雖然有時表面上也是靜止形態,卻仍然包含著內在的運動、力量的氣勢感。如著名的「馬踏飛燕」,體現的是速度;「荊軻刺秦王」,匕首插入柱中的一瞬間,也是速度。正因為如此,行為、事跡、動態和戲劇性的情節才成為這里的主要題材和形象圖景。一往無前不可阻擋的氣勢、運動和力量,構成了漢代藝術的美學風格。
(二)漢代藝術體現出「古拙」的外貌,使「氣勢」與「古拙」渾然一體。漢代藝術由於是靠行動、動作、情節而不是靠細微的精神面容、聲音笑貌來表現對世界的征服,於是粗輪廓的寫實,缺乏也不需要任何細部的忠實描繪,構成了漢代藝術的「古拙」外貌。漢代藝術形象外貿看來是是笨拙古老的,姿態不符常情,長短不合比例,直線、稜角、方形又是那樣突出、缺乏柔和等,但這一切都不但沒有減弱反而增強了上述運動、力量、氣勢的美,「古拙」反而構成這種氣勢美的不可分割的必要因素。就是說,如果沒有這種種「拙笨」,也就很難展示出那種種外在動作姿態的運動、力量、氣勢感了。過分彎的腰,過分長的袖,過分顯示的動作姿態等,「笨拙」得不合現實比例,卻非常合乎展示出運動、力量的誇張需要。包括直線直角也是如此,它一點也不柔和,卻恰恰增添了力量。「氣勢」與「古拙」,在漢代藝術中是渾然一體的。
⑦ 漢代繪畫的基本表現手法是什麼有哪些主要的題材內容
漢代繪畫的基本表現手法:
1、漢畫繼承戰國楚名畫,所有形象都用墨筆勾畫,輪廊十分清晰,這種手法通帝稱之為白描。
2、以刻鑿方法製成的畫像石和用模壓烤制的畫像磚,在漢畫創作中也佔有非帝重要的地位。
畫像石在不同地區表現手法也有所不同,比如徐州地區出土的畫像石格上,有表現漢代紛織技術的畫面,是用浮雕形式,但加強了輪奉線的作用、陝西綏德王德元墓畫像石,則在「減底法」的運用上結合了單線明刻的技巧,把畫面基些局部畫到邊框上,造成了奇妙的底圖互換的視覺雙關效果等。
畫像磚單線陽刻的造型方法和繪畫更接近,勾線的能力發揮的酣暢自如,得心應手,漢畫以單線句勒為主要表現手段的基本特色在此反映得非帝典型。
從出土的漢畫來看,其題材大體可分為四個方面:
日帝生活的場面、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天象圖,這些題材構成了漢畫的主體內容。
(7)什麼是漢畫藝術擴展閱讀
漢代繪畫,從文獻記載和考古發掘的畫跡來看,可歸納為:帛畫;宮廷壁畫;墓葬壁畫;畫象石、畫象磚;漆器上的裝飾畫;木刻畫、木板畫,其中木刻畫、本板畫,在漢代繪畫中並不普遍。
(1)壁畫
近數十年,從我國各地的墓葬中,發現了大量的漢代壁畫。著名的有:洛陽西漢卜千秋墓壁畫,營城子漢墓壁畫,山西平陸棗園村漢墓壁畫,陝西千陽縣漢墓壁畫,遼陽北園漢墓壁畫,望都漢墓壁畫,山東梁山漢墓壁畫等。
其中洛陽卜千秋西漢壁畫,題材很豐富,其內容有人頭鳥衣的仙人王子喬,人首蛇身的女媧,披羽衣和袒腹的仙翁(方士),交纏賓士的雙龍,二條羊、朱雀、白虎,雙髻下跪的仙女,墓主女人乘三頭鳥並手捧三足鳥,墓主男人乘蛇形舟,以及彩雲、月亮、伏羲、太陽、黃蛇和豬頭大耳的方相氏等,組成了一幅「升仙圖」,反映了死者魂靈到天國去的美好歸宿。
(2)帛畫
漢代的帛畫有了很大的發展,近年以來,陸續發現的西漢帛畫實物資料有:1972年從長沙馬王堆一號西漢墓發掘出一件震驚中外的彩繪《西漢帛畫》,內容分三個部分,上部代喪天,以人首蛇身的女蝸為中心,把她描繪為一個頭無冠,披長發的婦女形象。上半身著藍色衣,兩手抄在袖中,向左而坐,顯得端莊肅穆。
足以下作紅色的蛇身,環繞這位所謂人類始祖呻「天帝」,還表現了一系列的「天國」景象:有「鶴壽千秋」的五隻仙鶴,有「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的兩只飛舞鴻雁。月下一女,似乘龍輕揚而上。兩只獸首人身的司鋒騎在異獸上振鐸作響。有金鳥的太陽和八個小太陽坐落扶桑間。兩條巨龍相對飛舞,祥雲繚繞。這幅天國圖,真是氣象萬千,美不勝收。
(3)漆畫
漆畫指古代彩繪漆器上的裝飾畫,並非泛指一般的「髹漆工藝」,漆畫藝術中應用油漆的方法很重要。長沙出土的漆器很豐富,馬王堆一號墓出上了180多件漆畫,三號墓出上了316件;近五十年來,從湖北、長沙、四川、貴州、江蘇、安徽、甘肅、新疆、陝西、浙江、山東、河北、蒙古人民共和國、朝鮮等地均發現了豐富多採的漢代漆器。
1973年湖北江陵鳳凰山八號墓出土了一件西漢漆龜盾,正面畫一種人和一神獸。神人作人首,人身。禽足、眼、口、鼻,結構均很清楚,身著十字花紋的寬袖上衣和長褲。怪獸昂首曲身,伸開兩足,與神人同一方向,奔走欲飛。龜盾背面,畫兩個相向而立的人物,亦身穿十字花紋的寬抽上衣和長褲,腰束帶,足穿鞋。右一人身佩長劍,是現實生活中的人物。
⑧ 屬於漢代繪畫藝術形象的是
1.秦漢繪畫
秦漢時期,是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時期,也是中國民族藝術風格確立與發展的極為重要的時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政治、文化、經濟領域的一系列改革使得社會產生了巨大的變化.為了宣揚功業,顯示王權而進行的藝術活動,在事實上促進了繪畫的發展.西漢統治者也同樣重視可以為其政治宣傳和道德說教服務的繪畫,在西漢的武帝、昭帝、宣帝時期,繪畫變成了褒獎功臣的有效方式,宮殿壁畫建樹非凡.東漢的皇帝們同樣為了鞏固天下,控制人心,鼓吹"天人感應"論及"符瑞"說,祥瑞圖像及標榜忠、孝、節、義的歷史故事成為畫家的普遍創作題材.漢代厚葬習俗,使得我們今天可以從陸續發現的壁畫墓、畫像石及畫像磚墓中見到當時繪畫的遺跡.秦漢時代藝術以其深沉雄大的氣魄,在中國美術史上放射著奪目的光彩.
一九五二年在河北望郡縣城東二里發掘出一漢代古墓,在墓的前室四壁及甬道兩壁上布滿了壁畫.畫分上下兩層,上層繪吏屬人物形象,下層則是禽獸,並各有榜題.在過道券上繪雲氣鳥獸圖案.前室象徵墓主前廳,南壁門兩側繪職掌守衛的「寺門卒」和「門亭長」,東西北三壁畫墓主人生前衙寺內的門下諸吏、椽屬和侍衛,如負責擊鼓稟奏的「槌鼓椽」、掌管刑獄的「仁恕椽」、維持治安的「賊曹」、登記功過管理罰賞升降的「門下功曹」、為墓主人車前護衛的兵卒「辟車伍佰」等.人物的刻畫因職務和職掌的不同而在姿態、衣著上區別,突出表現了人物的性格特徵.門下小吏,勇猛過人,有萬夫莫擋之氣勢;舉止斯文,神態悠悠的是「主簿」,表現出漢代典型的文職官員形象.繪畫的表現方法以簡練的墨線勾勒人物的形態特徵.衣紋簡潔卻又合乎運動規律,用筆流暢有力.可以看出到了漢代我國古代繪畫在長期藝術實踐中經過逐年積累、不斷探索,已在繪畫語言的變化運用上取得一定的進步,雖然漢代繪畫在線的運用、形的描繪上還處在中國繪畫粗獷、拙樸的階段,但整幅壁畫已反映出漢代藝術家描寫生活、認識生活的藝術技巧,是中國古代藝術作品中輝煌燦爛的一頁.
秦漢時代的繪畫藝術,大致包括宮殿寺觀壁畫、墓室壁畫、帛畫等門類. 秦代的繪畫,實物流傳極為稀少.現在能夠據以了解秦代繪畫面 貌的遺物,僅是歷年來從陝西臨潼、鳳翔等地出土的模印畫像磚,咸陽秦宮遺址出土的壁畫殘片、刻紋畫像磚、建築瓦當紋樣,以及在其他地區發現的少量工藝品上的裝飾圖案等.漢代歷時4個多世紀,是我國傳統美術特定的民族精神與形式風格基本確立並得到進一步發展鞏固的重要時期.漢代統治者非常重視繪畫藝術,毛延壽、樊育、陳敞、劉白等都是後世知名的御用畫工.
1972至1974年間,湖南長沙馬王堆兩座漢墓以及山東臨沂全雀山九號漢墓的幾幅彩繪帛的相繼出土,豐富了漢代繪畫的實物資料,彌補了漢初繪畫的空白,使人們對於西漢繪畫的實際面貌有了清晰的認識.其中以馬王堆一號墓彩繪畫最為成熟,是迄今發現的我國最早的工筆重彩畫珍品,勾線勻細有力,飛游騰躍,與後人總結的"高古游絲描"相符;設色以礦物顏料為主,厚重沉穩,鮮麗奪目而又諧調;構圖以密托疏,採用規整、均衡的圖案結構與寫實形象相結合的手法,主體突出,上下連貫,豐富而又奇變動人.在馬王堆三號墓,還有3件值得注意的帛畫作品.其一是藏在漆奄之內的氣功強身圖解,人物單個排列,以顯示各自的健身體態,形貌服飾各個不同.另兩幅分別張掛在棺室東西壁上,其內容被認為是表現統治者的「耕祠」活動,有車馬,儀仗之屬,數以百計,可謂洋洋大觀;構圖上克服了先奏時期人物上下平列的手法,用俯視的角度來描繪車馬儀仗行列的全貌,這是時下所見最早的記錄現實生活的大型繪畫作品.惜剝損較重,只能觀其大略.
2.宮殿寺觀壁畫
秦漢時代的宮殿衙署,普遍繪制有壁畫,但隨著建築物的陸續消亡幾乎喪失殆盡.本世紀70年代發現的秦都咸陽宮壁畫遺跡第一次使我們領略到了秦代宮廷繪畫的輝煌.在秦宮遺址3號殿的長廊殘存部分上,發現了一支有七輛馬車組成的行進隊列,每輛車由四匹奔馬牽引;另一處殘存的壁畫則表現的是一位宮女.這些形象都是直接彩繪在牆上的,並沒有事先勾畫輪廓,可以被認為是中國傳統繪畫沒骨法的最早範例.西漢的壁畫則主要是為了標榜吏治的"清明"而創作的.王延壽的《魯靈光殿賦》中記載了當時一個諸侯王所建宮殿里壁畫的盛況.宣帝時更是在麒麟閣繪制了11位功臣的肖像壁畫,開了後世繪制功臣圖的先河.此畫像磚人物眾多,畫面密而不亂,構圖謹嚴.在空隙處點綴兩酒樽及二案,表示此圖為杯盤盡撤,宴罷歌舞的場面.用簡朴的浮雕,准確地刻畫出人物形象,在浮雕的形象上添加線描,倍覺精彩,於古樸中見靈巧,線條遒勁肯定,勾勒熟練,富於起伏,粗細變化、轉折頓挫有力,十分生動流暢,穿插在面之間,與面形成對比.點、線、面自然融合,極富韻律感,生動形象地為主題服務.與細腰女伎相對應的手執鞀鼓的男伎,神態詼諧誇張生動而傳神.磚左有三人為雜技歌舞伴奏,一男子舒展乘勢將起舞,整個畫面充滿熱烈的氣氛.
3.墓室壁畫
秦代的墓室壁畫遺跡,迄今尚未發現.但是漢墓壁畫的發現,則早在本世紀20年代初就開始了.傳出洛陽八里台的那組空心磚壁畫,是有關西漢墓室壁畫的首次重要發現.1931年,遼寧金縣營城子壁畫墓的清理,則揭開了東漢墓室壁畫的面紗.在隨後的數十年間,在全國各地又發現了四十餘座壁畫墓,為探討漢代繪畫藝術的發展狀況,提供了最為重要的實物資料.這一時期,已發現的最為重要的壁畫墓和墓室壁畫有:屬於西漢時期的河南洛陽的卜千秋墓壁畫、洛陽燒溝61號墓、陝西西安的墓室壁畫《天象圖》;屬於新莽時期的洛陽金谷園新莽墓壁畫;屬於東漢時期的山西平陸棗園漢墓壁畫《山水圖》、河北安平漢墓壁畫、河北望都1號墓壁畫以及在內蒙古和林格爾發現的壁畫墓等.它們分別描繪了有關天、地、陰、陽的天象、五行、神仙鳥獸、一些著名的歷史故事、車馬儀仗、建築及墓主人的肖像等,含意復雜,但大多是表現墓主人生前的生活以及對其死後升天行樂的美好祝願,希望死者在藝人們營造的地下世界裡享受富足的生活.
4.漢代帛畫
漢代畫在縑帛上的作品很多,但歷經千年之後,遺存極少.目前最重要的發現有本世紀70年代分別出土於湖南長沙馬王堆、山東臨沂金雀山的漢墓中的西漢帛畫.馬王堆1號墓中出土的帛畫的含意最為隱晦,學者們的解釋極為多樣,但一般都認為帛畫的上部和底部分別描繪的是天界和陰間,中間兩部分則表現的是死者軑侯夫人的生活場景.墓主及各種神禽異獸的刻畫極為生動,勾線流暢挺拔,設色莊重典雅,顯示了西漢繪畫的卓越水平.此外,馬王堆3號墓中的三幅帛畫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視,除墓主人外,還描繪有"導引"、儀仗等內容,精美非常.金雀山的帛畫內容與馬王堆漢墓帛畫相近,上有日月仙山、下有龍虎鬼怪,中間部分描繪的是墓主人的人間生活景象,此畫"沒骨"與勾勒相結合,反映了漢畫技法的多樣性.
荊柯刺秦王石像圖
5.漢畫像石
畫像石是遺存豐富,很有特色的秦漢美術史資料.藝術家們以刀代筆,在堅硬的石面上創作了眾多精美的圖像,用以作為建築構件,構築和裝飾墓室、石闕等.全國發現的漢畫像石數以千.據載,畫像石萌發於西漢昭、宣時期,新莽時有所發展,到東漢時進一步擴大,主要分布於山東、河南、陝西、四川及其周圍地區、西漢晚期畫像石以山東沂水鮑宅山鳳凰刻石、山東汶上"路公食堂畫像"為代表;新莽時期則以河南唐河馮君孺人畫像石墓為代表,墓內刻30餘幅畫像,描繪現實生活及神怪異獸等.東漢前期畫像石的代表作品有山東長清孝堂山石祠和南武陽石闕畫石.東漢後期的畫像石以山東嘉祥武氏祠最為著名.該石祠自宋代即為金石學家所重視,元代受水後被掩於地.至清乾隆時才重見天日.其中的武梁祠的畫像石最為精美,皆用減地平雕加陰線刻的技法雕成,多為歷史故事及神仙、奇禽異獸,技法高超.作者善於抓取歷史故事矛盾沖突的高超,並善於運用必要的景物以交代特定的環境,人物之間的呼應關系也處理得非常出色,如《荊軻刺秦王》.出土於成都羊子山1號墓、現藏於重慶市博物館的《出行、宴樂畫像石》為四川漢畫像石的優秀代表作.
門楣畫像石 東漢(公元25-- 220年) 高40、寬196.5厘米 1996年陝西省神木縣大保當鄉漢6.墓出土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淺灰色砂岩.畫面減地刻,細部塗色加墨線勾勒,分上下兩欄.上欄為狩獵圓,是緊張激烈的射獵場面,左、右上角日月輪中分別繪玉兔、金鳥.下欄為車馬出行圓,一行三車.車隊前後有導騎扈從三人.這批彩繪畫像石是陝西畫像石的全新資料.
7.秦漢畫像磚
畫像磚是秦漢時代的一種建築裝飾構件.秦漢至西漢初期,多用於裝飾宮殿衙舍的階基;西漢中期以後,主要用於裝飾墓室壁面;東漢則是畫像磚藝術的鼎盛時期.秦代的畫像磚用模印和刻劃兩種方法製成,形狀分大型空心磚和實心的扁方磚兩類.臨潼出土,今藏陝西省博物館的一塊《侍衛、宴享、射獵紋畫像空心磚》,是現存秦代模印畫像空心磚的代表作.西漢畫像磚則以河南洛陽的出土品為代表,以簡潔有力,形象生動傳神著稱.東漢的畫像磚以河南、四川兩省出土最多.藝術造詣最高的是四川成都一帶出土的東漢後期畫像實心磚,畫面一次模印而成,構圖完整,大多表現現實生活情景,代表作有《弋射收獲畫像磚》等
⑨ 漢代繪畫的特點 漢代藝術的特點
服飾!!!
⑩ 漢代繪畫的藝術成就
漢代美術的起點是戰國時代美術的水平;生活作為直接描寫的對象, 寫實的風格開始發展, 而這也是古代美術發展的新的起點.藝術的認識生活的作用, 在范圍上和方法上, 都因漢代美術的發展而進入新的階段.
漢代美術的題材, 現存的實物和文字記載所稱 (主要是壁畫和建築裝飾的題材) 完全相同.現存實物更為具體, 大約可以分為三類: 現實生活、歷史的和傳說的人物故事、神話及關於自然現象的傳說.
表現現實生活的繪畫和雕塑作品占最大數量.墓室壁畫、畫像石、畫像磚及陶質明器, 表現了戰爭、宴飲、樂舞、車騎、狩獵、庖廚和一些生產活動 (漁獵、牛耕、收獲、煮鹽、制車、煉鑄等) .並創造了各種真實生動的人物及動物藝術形象.這些作品, 因題材具有社會性, 描寫具有真實性, 而有重要的現實主義的意義.例如: 表現了宴飲與樂舞的場面, 同時也詳細而具體的表現了庖廚中種種勞動, 這就表明了貴族的逸樂與勞動人民的勞動的聯系, 而且實際上也收到鮮明的對比效果.這種表現, 雖不是古代作家的有意的揭露, 然而是根據實際存在的現象, 表明了歷史上存在的事實.
而且在表現現實生活的眾多作品中, 我們可以看出, 人民的形象和他們的活動, 以及動物的運動, 是獲得更大的現實主義的意義和藝術上的成功.貴族們, 例如畫像中的主人或酒宴的享用者, 一般的是端坐著, 是莊重、嚴肅而呆板的, 是一種比較僵硬的表現.表現死者一生的仕宦經歷, 多用車騎行列, 沒有具體的描寫.這些就都非常缺乏藝術的感人的力量.但是在表現勞動人民的活動時 (遼陽壁畫, 畫像石及畫像磚等) , 又是如何有趣、生動, 而且富於活力.陶俑中的勞動人民的形象, 更是特別表現出了他們的善良可親的性格.
以歷史的或傳說的人物故事為題材的作品也不少, 如: 三皇、五帝、周公輔成王、孔子見老子、俠客、列女諸故事.典籍中關於這種題材的壁畫的記述很多, 並說明其目的是借這些圖畫來`成教化、助風俗', 宣傳統治者所需要的道德觀念的.然而這些故事中的一部分, 也正是歌頌一些歷史上或傳說中的值得歌頌的英雄人物和有意義的故事.
古代帝王的傳說, 如: 伏羲、女媧、神農、黃帝以及夏桀、周公輔成王的故事等, 都是在人民群眾口頭上長期流傳的, 它反映了人民群眾對於祖國悠久的歷史、先人諦造文化的重視.藺相如使秦、荊軻刺秦王和專諸、豫讓等刺客的故事, 則是包含了歌頌義士俠客的英勇事跡和反抗行為的觀點.其他一些列女、孝子的故事中, 也有值得注意的有益部分.例如秋胡妻在採桑的時候, 拒絕了一個不相識的男子的引誘, 當她回家以後發現那男子原來就是自己新婚五日就離家五年的丈夫秋胡, 因而忿怒投河自殺;漢高祖劉邦的將軍王陵的老母, 拒絕項羽部下的脅迫而自殺.這都是為社會剝奪了反抗能力的婦女們, 勇敢的反對不義的行為的故事.又如一向貧窮的董永為了葬埋去世的父親, 不得不賣身為奴.雖然故事中說幸而有仙女來幫助得免淪為奴僕的災難, 逃避了矛盾, 但是農民的禁不起偶然災禍的襲擊的悲慘命運, 卻正是歷史的社會的真實.
其次是神話及關於自然現象的傳說題材, 在漢代美術中也是流行的.東王公和西王母及其侍從的形象, 和他們二人相會及歡宴的場面, 是常見的裝飾的題材.雷公、織女、北斗星等自然神, 朱雀 (代表南方) 、玄武 (代表北方) 、青龍 (代表東方) 、白虎 (代表西方) 等方位神, 象徵祥瑞的龍鳳及其他珍禽異獸, 異域的想像如貫胸國人等, 這一些都反映了當時人們對於客觀世界的認識, 這些認識具有最初的科學知識;而且, 作為一種來自現實生活的想像, 其成為優美的創造, 尤其在於體現了這一時期精神生活的多方面的復雜聯系.這些想像中包括了質朴的富有詩意的成分, 也包括了追求美好生活的強烈願望.
漢代美術題材的多方面性, 說明漢代美術的網路全書的性質.文學、歷史、天文、地理、哲學等社會思想意識的內容, 美術家都企圖用造型的方法加以表現.相對於這一時代的歷史水平, 漢代美術的題材是廣泛地來自社會現實生活的各個方面的.
漢代美術在藝術表現上, 技法古拙而風格鮮明.
漢代繪畫用單線勾勒是主要的表現手段.孝堂山`郭巨祠'畫像石和某些空心磚, 是最朴質的一種, 人物形象只有正面及側面兩種, 從大的動作姿態著眼, 構圖平列所有形象, 多是不斷的重復, 不作縱深和遠近的空間關系處理.在大多數的山東畫像石中, 都具有這一些特點.武氏祠的雕制技術雖然不同, 表現人物動作及人物之間的聯系相應更為復雜, 注重裝飾的效果 (規律化的處理形象的方法及充塞的疏密平均的畫面, 也是產生裝飾效果的原因) .在寫實能力上達到較高的水平的, 以望都漢墓壁畫及四川的一部分畫像石及畫像磚為代表.望都漢墓壁畫中半側面人物的形象, 比例適當, 身軀動作自然, 衣褶的處理和佩劍的安排都能與動作一致, 面部神情也有刻劃, 四川畫像石及畫像磚更能表現人在運動中, 頭與身軀不是同一方向的姿勢.與三國時代的`朱鮪祠'的畫像石相對照, 明顯地表現出寫實能力的進步, 不僅人物形象和望都漢墓壁畫相似, 對於面部和手的細微動作都作了描寫, 而且處理成組人物, 人物與環境的聯系, 都超過一般漢代繪畫作品, 也超過了四川的畫像石.
`朱鮪祠'畫像石的單線陰刻法, 和四川畫像磚的單線陽刻, 都代表了漢畫以單線勾勒為主要表現手段的特點.但望都、遼陽的墓室壁畫和樂浪彩篋的漆畫, 都說明色彩渲塗的方法在漢代也是很流行的.尤其望都漢墓壁畫用深淺墨色染出衣褶的厚度, 以及遼陽漢墓壁畫中用色彩效果追求對象的體積感, 更說明古代繪畫技法的多方面的發展.
漢代繪畫技術雖處於發展的早期的階段, 但在其表現效能卻發揮到最大的程度.`郭巨祠'畫像的寫實能力是比較幼稚的, 然而若以處理戰爭場面為例, 其中卻包含了六十個人物, 有埋伏的兵馬, 有戰斗的騎兵, 有`胡王'及其隨從, 有獻俘、懸首, 和樓閣、王者、廷臣等, 組成首尾完整的情節, 而達到了表現的目的.所以, 漢代美術造型能力雖不很高, 卻能表現豐富的內容.
漢代繪畫在表達主題時, 善於運用繪畫藝術的特長.
武氏祠的`荊軻刺秦王'一圖, 抓住情節發展的高潮, 從而表現了沖突.畫面上描寫了荊軻最後一次沒有收到效果的努力: 秦舞陽匍伏在地, 秦王和荊軻兩人繞柱而走, 荊軻已被人抱住不能脫身, 奮力擲出了匕首, 不幸未中;匕首深深陷入柱中.畫中秦王和荊軻的動作, 和在構圖上的相互的位置, 都能說明這一場面的緊張.特別那非常觸目的細節——匕首穿透了木柱, 並露出了鋒尖, 正是誇張地表現了荊軻孤注一擲所使用的力量 (圖51) .
武氏祠的`泗水取鼎'一圖, 表現了事態發展的轉折點的瞬間: 銅鼎即將到手之前, 龍咬斷了系鼎的繩子, 鼎將墜而尚未墜下, 拽繩的人們正在一個個仰身跌倒.此一剎那之前, 人尚未跌倒;此一剎那之後, 鼎當落入水中.而表現的是由成功轉向失敗的契機剛剛出現的剎那, 不僅對於此一事件有更大的說明作用, 而且也保持了戲劇性緊張.
此外, 如武氏祠畫像石中, 閔子騫的父親弄明白真相以後, 從車上回身去擁抱跪在車後的受虐待又受委屈的兒子, 從兩人的姿態可以看出他們父子之間的感情.又如武氏祠畫像石中, 描繪趙盾從晉靈公的宴會中逃出來, 他的部下祁彌明, 正舉足踢向晉靈公所嗾放出來的獒犬.那獒犬跳起來撲向祁彌明, 祁彌明舉起的足尖恰在犬的頷下, 這就非常尖銳地表現了這一場戲劇沖突 (圖52) .
在漢代繪畫作品中, 可見到一些為了表達主題所作的種種努力.利用不斷的重復, 並在重復中求變化, 以便有力地明確地表達主題.漢畫中最常見的題材: 車騎隊仗、宴會、樂舞和庖廚, 在每一幅中都不厭其煩地描寫了圍繞同一主題的多種多樣的活動.遼陽棒檯子屯漢墓壁畫和沂南漢墓畫像石, 連續的故事性的大幅構圖, 尤其是突出的例證.
漢代繪畫在表現動態方面, 如人的舞蹈、雲氣的動盪和動物的賓士等, 也極大限度地發揮了繪畫藝術的特點.山東一部分畫像石 (如兩城山、沂南等) , 南陽和四川的畫像石和畫像磚, 以各種造型因素的方向感和運動感, 表現正在運動中的事物, 及運動的方向和速度, 都獲得了造型美術中罕見的成就.這就不只是歸功於對客觀事物的理解, 並且說明他們對線、形、空間等的理解並能巧妙的加以運用.
因此, 漢代某些繪畫作品在表達主題的方法上, 在藝術技巧上, 曾有過傑出的創造.
漢代雕塑作品, 在一些大型石雕上, 掌握了大面與大塊的表現手法, 能夠充分表現出對象的統一的完整的形態;立雕和浮雕、線雕相結合;並利用石料的天然形態, 都是以簡潔的方法突出主題為目的, 因而也就創造了富有特點的表現手法.
在小件泥塑中, 尤其是一些陶俑的面部, 呈現人的善良可愛的神情, 在人物內心情感的刻劃上, 比漢代繪畫藝術中表現得更具體 (圖75) .泥條捏成的雜技人物, 也看出對於動態結構的熟悉.動物中如馬的頭部的形態起伏的細致變化, 被簡要地塑造出來, 表現了馬的健勁有力和具有裝飾風 (圖80) , 發展了裝飾和表現相結合的古代雕塑的藝術傳統.而有一部分動物形象 (如輝縣出土的狗) , 更以高度的藝術概括引起後人注重.
從漢代的雕塑作品可以看出, 古代雕塑藝術的傳統, 從許多方面形成起來, 而且無論是大件或是小件的雕塑作品, 其特點是, 表現的主要目的是表現事物的內在精神, 而不是光停留在冷淡地進行外形的摹擬上.
根據以上所述, 我們認識到, 由於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其獨特的鮮明的藝術風格, 標志著藝術的創造力的提高.漢代美術創作的重點是在於題材意義, 注重思想的表現.題材表現的范圍相當廣闊.作為藝術的內容則是漢代階級社會向上發展時期所產生的意識形態, 其中一些較積極的成分, 有鼓舞人們前進的力量.所以漢代美術不僅在美術傳統的形成上, 也在古代社會生活和人民的精神生活的不斷發展中, 起著一定的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