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我國現代手球項目的發展如何,未來的發展趨勢怎麼樣
80年代初,國內高水平手球隊有30多支。中國大約有10個省市和中國人民解放軍打手球。中國手球有著輝煌的歷史。1960年,新成立的廣州隊和安徽隊擊敗了來訪的世界亞軍羅馬尼亞男子手球隊。1979年,中國加入國際手球聯合會。1982年和1984年,中國男女手球隊分別獲得亞運會冠軍和第23屆洛杉磯奧運會銅牌。
以上動作在手球比賽中比比皆是,層出不窮。手球場上,球門前有一個半徑為6米的弧線,稱為球門區。規則規定,只有守門員才能往裡移動,進攻球員只有在射門後才能進進球門區。因此,運動員要想近距離投籃,就必須運用跳投的技巧,這就導致了各種空中動作,形成了各種各樣的跳投技術。此外,變化無常的射門動作、靈活的隱蔽傳球、守門員閃電般的進攻等。這些都為激烈的手球比賽增添了更多動人的色彩。手球比賽在體育聯賽中的普及程度不亞於足球籃球甚至高於排球。然而,硬體支持直接影響一項運動的發展。現在很多地區都建設了許多手球館,希望未來能在各大賽事上展露鋒芒。
2. 求我國手球的發展
手球
【起源和發展】
手球是一種起源自德國的球類運動。如果曾經接觸過手球的朋友都知道,基本上, 手球就好似籃球加足球的混合物 。 手球似籃球, 除了其中一個原因系大家都用需要用手去打之外,另外亦因為在手球的發展過程中,有一些規則是由籃球的規則中轉變而成的。19世紀末,捷克斯洛伐克、德國、丹麥等國出現類似手球的游戲。1917年德國柏林體育教師海澤爾(M.Heiser)為女子設計了一種集體游戲,規定運動員只能用手傳遞或接拋球,雙方身體不得接觸。1919年柏林另一位體育教師舍倫茨(K.Schelenz)對海澤爾的游戲有所改進,規定持球者傳球前可跑3步,允許雙方身體接觸。1920年制定競賽規則。1925年德國與奧地利舉行首次國際手球賽。後逐漸在世界各國開展。1928年舉行首屆世界男子手球錦標賽,1957年起舉辦世界女子手球錦標賽,手球比賽最初每隊運動員為11名,又稱十一人制手球。1965年改為每隊7名運動員。男、女手球分別於1936年和1976年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
【手球的優點】
手球其實系一種很好的運動, 因為除了個人的技術之外, 全體的合作亦非常重要。 因為這項運動的速度快,若要打得有力的話, 除了要求很好的體力及過人的技術外, 合作亦是另外最重要的一環。手球可說是一種適合很多不同年齡的人士參與的活動。 手球是一種「全民運動」。手球適合中學生、對於大學生也同樣適合。 手球的特徵 球的體積小, 很容易控制,因此也較易發揮出球之勁力。 場地面積的要求亦較小。 球例簡單, 危險性不大。 運動量適宜, 不會過分多或少, 全身的筋骨都有活動到。 機動性與沖擊性強。
【手球的歷史】
雖說手球普及全球,但在奧林匹克中的隊制手球,在美國則只是新掘起的而且常有身份名稱上的問題。 全球各地大部人都稱此為"手球",但在美國已有另一種運動是同一名稱的了。大部份的美國人若在聽到隊制手球都會聯想到那種參加者在一個四面牆,天花板加地皮所刑成的球場內用手把硬球彈向牆壁使彈回的球類運動。但這觀念並不正確-毫無疑問,隊制手球並不是對著牆的。 (附註: 所以手球的英文名有時叫"Handball" 亦有時叫"Team Handball") 手球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球場運動,很好玩而且即使只是觀賽亦很刺激。首次觀賽的人形容手球就好像是用手去 足球般,但他們亦都會發覺當中不少有些相近籃球,水球,冰棍球的原素。 參加者以及觀賽者兩都享受手球那種快而且不斷續的節奏,那身體接觸(碰撞)和守門員救波當兩隊 - 每隊是由六位場中隊員和一名守門員組成 - 用他們天生的個人技術如跑步,跳躍,拋擲以及接球。 手球在一九二零年未時起源於歐洲,與籃球在美國冒起的時間相當(現今在全球都普及了)。國際手球總會(International Handball Federation [IHF] ) 現今已有一百三十六個會員國和一千二百萬(12 Million)個登錄球員。男子手球是在一九七二年的慕尼黑奧運會中加上的,經過三十四年的不在,而女子手球則在接著的下一屆,一九七六年的滿地河奧運會中加上。在過往的四年中,美國的女子隊在Pan American Games中奪標,在上一屆的亞特蘭大奧運會中得第八名。而男子隊則在Pan American Games中得第四名,亞特蘭大奧運會中得第九名。
【技術變革】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是民辦手球運動史上一次最大的變革時期。這次變革主要是在規則進行了根本性的改革,極大地限制了粗野兇狠的簡單打法,促使技戰術進行了有效的革新,為手球運動的長遠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變革後的主要趨向表現在:
1、普遍重視了運動員的身材高度。
在1988年的世界錦標賽上涌現出許多兩米以上的高大隊員,僅蘇聯隊就有四名兩米以上的高大隊員。這些高大隊員奔跑速度快、動作靈活,憑借其身高優勢,在攻守上給對方造成很大威脅。現代手球比賽的高空爭奪十分激烈,因此,身高已成為運動員選材的重要條件之一。
2、速度是手球運動發展的主要趨向。
手球比賽的突出特點是速度之爭,快速則成為取勝的重要因素。快速不單單表現在反擊速度上,而且在陣地進攻方面,已改變了以往的定位打法,實行快速穿插、多位打法,加快了配合的速度,縮短了陣地進攻的時間。快速進攻促使防守速度的提高。要保證有效的攻擊,進攻速度必須超過防守的運動速度。因而,攻守速度相互促進、不斷的發展著。速度在今後手球運動發展中將永遠佔主導地位。
3、全面熟練的個人技術與技巧。
快速穿插、移動進攻,要求運動員個人技術必須全面。隨著隊員在場上的快速移動、穿插攻擊,其進攻的職能也要不斷變換,後衛可能手插入底線攻擊,邊鋒也可能跑到外線射門。因此,必須掌握多位置進攻的技術,掌握多種多樣的射門方式,並善於運用多種假動作。由於進攻中不斷變換位置,所以打破了組織隊員與單純攻擊射手的界限,要求運動員做到既能射門得分,又能巧妙的傳球,掌握全面的個人技術與運用技巧。
4、戰術打法更加機動靈活,戰術運用更具有針對性。
進攻中採取大幅度的傳球轉移,隊員不停地移動穿插,擴大了進攻的點和面。當前外圍遠射距離已超過10米,由於外這射攻擊的加強,為內線製造了更多的攻擊機會,形成了強外助內的機動進攻。外線隊員經常插入內線攻擊,增加了內線的攻擊實力。內線進攻的加強又給外圍創造了較多的攻擊機會,又起到了強內助外的戰術作用。外圍攻擊的加強迫使防守兵力向中間收縮,使邊鋒獲得較多的攻擊效益。邊鋒的戰術行動牽扯防守陣線拉長,有效的策應外線切插進攻。如此,形成了各位置之間的多種有效的戰術配合,豐富了戰術方法,使戰術更加機動靈活。同時,各優秀隊結合自己的特點,在戰術的運用上更具有針對性。如南斯拉夫隊則用自己靈活快速的腳步移動,採用了「3-2-1」防守戰術,擴大了防守范圍,有效地遏制對方外圍遠射,並能切割外、內線的聯系,極大地削弱了對方的進攻威力。蘇聯隊採用的一線防守,把幾名兩米以上的高大隊員部署在中間,憑借其高度,居中封堵來自正面的進攻,伺機反攻。高度與速度,技術全面與技巧熟練及靈活多變的戰術打法是今後手球運動發展的主要趨向。
【規則和知識】
手球場地長40米,寬20米,有一中線將場地分為兩個相等的半場。兩端各有一個球門,球門高2米,寬3米。球用皮革或合成材料製成,重425~475克,女子用球重325~400克。場地中間有一條平行於球門線連接兩邊線的中線把場地分成兩個相等的半場。球門前劃一條距離球門6米的弧形球門區線,線內為球門區。兩隊各上場7名隊員參加比賽,其中包括1名守門員。
開始比賽時,兩隊隊員各自站在本半場區內,由攻方在中線的中點處開球。每進一球都按此方法進行。比賽中,場上隊員可以在球門區外利用各種攻防技術和戰術進行對抗,力爭把球射入對方球門,進1球得1分。守門員則可以在球門區內封擋對方射來的球。
比賽時間分上、下半時,各30分鍾,中間休息10分鍾。以射入對方球門的球多少決定勝負。如比賽時間終了兩隊得分相等,而比賽又必須決出勝負,應進行決勝期的比賽。決勝期的比賽時間是兩個5分鍾,中間不休息只交換場地。如仍相等則應互罰7米球決出勝負。
【手球技術】
包括進攻技術、防守技術和守門員技術。
進攻技術:包括傳接球技術、射門技術、突破技術和運球技術。
①傳接球技術:傳接球是手球比賽中隊員之間有目的地轉移球。比賽中多採用單手傳球,根據出手部位、移動方式和動作結構的不同,分為原地、行進間、跳起的單手肩上傳球、單手體側傳球、甩傳、低手傳球、背後傳球、頸頭傳球等。而接球多是雙手接不同高度的球。如接高球,接平球,接低球。
②射門技術:射門是得分的唯一手段,也是手球最重要的進攻技術。射門的方法很多,歸納起來有:支撐射門,即有一隻腳或兩只腳支撐在地面的射門,如原地射門、墊步射門、交叉步射門、跑動射門等;跳起射門,是為了爭取空間優勢和縮短距離擺脫防守隊員的封擋,向上或向前跳起的射門技術;倒地射門,是為了擺脫防守擴大射門角度和接近球門,採用身體極度前傾,在失去身體重心平衡的狀態下,倒地完成射門。另外,根據出球部位還可分為高手射門、肩上射門、體側射門、低手射門和反手射門。
③突破技術:是持球隊員運用合理的移動技術超越防守人的方法,具有很強的攻擊性,不僅可以直接射門,還可以打亂正常防守,為同伴創造進攻機會。根據突破的方向和動作結構的不同,分為同側突破、異側突破、跳步突破和轉身突破。
④運球技術:是控制球的隊員1次或多次按拍從地面反彈起來的球的動作方法,持球隊員通過合理運球可以調節和銜接個人技術,擴大活動范圍,提高技術運用的機動性和靈活性。運球分為直線運球和變向運球等。
防守技術:包括防守對手、封球、打球、搶球、斷球。
①防守對手:是防守隊員運用合理的移動技術搶佔有利位置,利用身體以及適當地藉助手臂阻撓和破壞對手進攻的行動。防守對手是個人防守技術的綜合運用。分為防守持球隊員和防守無球隊員兩種。
②封球技術:防守隊員選擇正確位置,利用手臂和身體來封擋對方射門球。用這種技術可以直接把球封住獲得反擊的機會,或者封擋住一定的角度,同守門員配合,破壞對方射門的准確性。封球技術有正面封球、側面封球、跳起封球等。
③打球技術:防守隊員用單手突然准確地打掉對手控制著的球。分為打對方手中球和打運球兩種。
④搶球技術:爭搶不屬於任何一方的球。如搶封擋下來的球,搶守門員擋回和球門柱彈回的球等。關鍵是積極搶站有利位置。
⑤斷球技術:防守隊員在准確判斷的基礎上,採用快速地移動截獲對方傳球。斷球是發動快攻的最好時機,成功率高。斷球一般有橫斷球和縱斷球。
守門員技術:包括基本姿勢、位置選擇、移動和擋球等技術。
①基本姿勢:守門員為了及時封擋不同方向射向球門的球,保持能隨時向任何方向快速移動的姿勢。
②位置選擇:守門員的位置選擇是封擋射門角度的關鍵。通常守門員應站在球門線前0.5米球和兩球門柱連線所形成的夾角的分角線上。
③移動技術:守門員根據場上球的不停轉移,為保持好正確的封擋角度,就必須不斷地調整自己所處的位置,這就需要移動,守門員的移動技術有滑步、上步、跨步、跳步、交叉步等。
④擋球技術:守門員在移動選位的基礎上封擋對方射向球門的球。一般有手臂擋球、腳腿擋球和手腳配合擋球等技術。
【手球戰術】
攻守雙方在進攻和防守時,根據手球運動的規律而確定的集體協調配合的組織形式。分為進攻戰術和防守戰術兩部分。
進攻戰術:包括進攻基礎配合和全隊進攻戰術。
①進攻基礎配合:是2~3人之間的簡單配合。這是全隊進攻戰術的基礎,常用的有交叉換位、掩護、突破分球。
②全隊進攻戰術:分為全隊快攻戰術和全隊陣地進攻戰術。快攻戰術是最有效的進攻手段,
防守戰術:包括防守基礎配合和全隊防守戰術。
①防守基礎配合:2~3名防守隊員之間組成的防守配合方法,常用的有關門、換防和補防配合。
②全隊防守戰術:包括防快攻戰術和全隊陣地防守戰術。防快攻戰術是在進攻失敗後全隊立即有組織地轉入防守,首先要防守對方的快攻。陣地防守戰術主要是區域聯防,每個防守隊員按照預定的防守隊形,分布在球門區線前的范圍內,根據對方的攻擊距離、攻擊方式和攻擊點,進行有組織地聯合防守。
3. 籃球和手球有什麼區別
手球比賽在一個長40米、寬20米的場地上進行。場地中間有一條平行於球門線連接兩邊線的中線把場地分成兩個相等的半場。場地兩端中間各設置一個寬3米、高2米的球門。球門前劃一條距離球門6米的弧形球門區線,線內為球門區。兩隊各上場7名隊員參加比賽,其中包括1名守門員。
開始比賽時,兩隊隊員各自站在本半場區內,由攻方在中線的中點處開球。每進一球都按此方法進行。比賽中,場上隊員可以在球門區外利用各種攻防技術和戰術進行對抗,力爭把球射入對方球門,進1球得1分。守門員則可以在球門區內封擋對方射來的球。
比賽時間分上、下半時,各30分鍾,中間休息10分鍾。以射入對方球門的球多少決定勝負。如比賽時間終了兩隊得分相等,而比賽又必須決出勝負,應進行決勝期的比賽。決勝期的比賽時間是兩個5分鍾,中間不休息只交換場地。如仍相等則應互罰7米球決出勝負
而籃球比賽的規則比較復雜,但簡單點說就是每場籃球比賽由兩個隊參加,每隊出場5名隊員。目的是將球進入對方球籃得分,並阻止對方獲得球或得分。可將球向任何方向傳、投、拍、滾或運,但要受一些規則限制,具體的你可以參考下面的網站
4. 請問手球為什麼沒有籃球那麼前途
手球的項目比較冷門,籃球在中國是三大球項目,籃球在美國和歐洲也都是比較熱門項目。在觀賞性上面手球與籃球存在差距。
5. 手球在歐洲流行嗎比起籃球來呢
標准答案:手球在歐洲是第二流行的,足球第一,手球第二,屬於非常熱門的,是籃球所不能比擬的。手球在歐洲非常非常受歡迎,強隊競爭比足球還要激烈,群眾參與度非常非常高。
之所以在我們印象中手球是冷門,是因為我們中國人不參與也不感興趣,很少人玩手球,可以說了解的人少之又少。其實手球在亞洲,就是韓國是霸主,特別是韓國女子手球隊。80年代到今,韓國女子手球隊還是世界強隊。
6. 手球運動的發展概況是怎樣的
手球是一種用手持球,運用移動、傳球、接球、運球、射門、封搶斷球等技術,以及各種攻防戰術進行對抗的集體運動項目。手球類似籃球,其中一個原因是運動員都需要用手去打,在手球的發展過程中,有一些規則是由籃球的規則轉變而成的。
手球起源於歐洲。19世紀末,捷克斯洛伐克、德國、丹麥都有類似現代手球形式的游戲。1917年,德國柏林體育教師海澤爾專為女子設計了一種不許身體相互接觸的集體游戲,形式與現代手球相似。1919年柏林另一位體育教師卡爾?舍倫茨改進了海澤爾的游戲,採用較小的球,規定持球者傳球前可跑3步,允許雙方身體接觸。
1925年德國與奧地利舉行首次國際手球比賽,手球運動隨之由中歐向北歐傳播開來,20世紀40年代由南歐傳入非洲,50年代在美洲及亞洲開展起來。此後,手球運動傳入東歐等國家,繼而在世界各地興起。
最初的手球比賽上場運動員為11人,稱11人制手球。由於比賽通常是在室外進行,又稱室外手球。在1928年、1932年的奧運會上,手球被列為表演項目。1936年在德國舉行的第十一屆奧運會,手球被列為比賽項目。後因手球競賽規則不健全而被取消。由於11人制手球只能在室外進行,不適合在天寒地凍的北歐冬季開展。因此,在11人制手球發展之初,丹麥就有人將手球搬進室內,以利於在冬天開展運動,這就是7人制手球的開始。到20世紀60年代後期,7人制手球取代11人制手球。由於比賽通常是在室內進行,7人制手球也稱室內手球。1972年第二十屆奧運會在德國舉行,手球再次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
11人制手球於20世紀60年代後期趨於淘汰,目前僅在德國等少數北歐國家開展。
7人制手球場地長40米,寬20米,中線將場地分成兩個相等的半場。場地兩端中央各設一寬3米、高2米的球門。球門前面有半徑6米的圓弧區域為球門區,只允許守門員在球門區內活動。兩隊各上場7名隊員,其中1人為守門員。比賽時由攻方在中線的中點處開球,雙方力爭在球門區外將球射人對方球門內,進一球得1分。得分多者為勝。如在射門時犯規,判罰7米球。進球後,由失分隊在中線重新開球。比賽時間為60分鍾,分上下兩個半時,中間休息10分鍾。如果比賽終場時,雙方打成平局,則休息5分鍾後再進行10分鍾決勝期比賽。如仍為平局,再延長10分鍾。如再平局,採用罰7米球方式決出勝負。
1928年,國際手球聯合會成立,同年在德國舉行了第一屆世界男子7人制手球錦標賽,並規定以後每四年舉行一次。
1957年在南斯拉夫舉行了第一屆世界女子7人制手球錦標賽。女子手球於1976年第二十一屆奧運會上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第一屆世界青年女子手球錦標賽於1977年在羅馬尼亞舉行。
目前世界主要的手球大賽有奧運會手球比賽、世界錦標賽(成年及青年)、歐洲三大杯賽,以及各洲的運動會和錦標賽等。
目前世界手球強國有:克羅埃西亞、法國、瑞典、西班牙、德國、丹麥和俄國的男隊,丹麥、韓國、挪威和俄國的女隊。
7. 籃球與手球有什麼區別
手球要靠來回傳遞和腳步移動跑位打配合,要來回傳球,不能一直運球,手球沒有籃球好運也沒有籃球那麼大。通過步法和傳遞以及假動作來尋找機會,靠的是團隊合作,每個人沒有固定位置。
籃球可以一個人控球,單打,傳球頻率沒有手球那麼快,每個人有自己的位置。而且籃球比手球大很多。還是有一些區別的。
下滿是籃球和手球的形狀
8. 同樣是球類運動項目,為什麼手球不如排球和籃球火爆
因為手球的對抗性極強,基本上都是硬漢來玩這個項目,最後的動作包括次數都比其他大球項目多,基本上一場比賽都在做貼身對抗。
手球要配合來回傳球走位,來回傳球,不能一直運球,手球不能像籃球那麼運球,也沒有籃球那麼大。通過步法傳球、假動作尋找機會要靠團隊合作,每個人都沒有固定的位置。綜上所述,個人認為手球沒有足球普及,大部分人都不熟悉。一方面,這取決於手球的歷史。與足球相比,手球進入中國的時間更短,大多數人接觸到的機會很少。此外,手球與足球在商業化方面存在較大差距,這也是手球影響力不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