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籃球運動 > 籃球比賽進入了什麼的階段

籃球比賽進入了什麼的階段

發布時間:2022-07-29 06:10:15

1. 現代籃球運動演進經歷的五個時期是哪五個

現代籃球運動演進發展,大體經過五個時期。
(一)初創試行時期(19世紀90年代—20世紀20年代)
(二)完善、推廣時期(20世紀30—40年代)
(三)普及、發展時期(20世紀50~60年代)
(四)全面提高時期(20世紀70~80年代)
(五)創新攀登時期(20世紀90年代~21世紀初)
籃球運動是由美國馬薩諸塞州斯普林非爾德市(即春田市)基督教青年會幹部訓練學校、在加拿大出生的體育教師詹姆斯*奈史密斯(JamesNaismith)於189l年冬發明的。他受啟發於當地兒童摘桃扔入桃筐的活動,在此基礎上組織成一種在一定地面范圍的場地兩端設置兩個竹製桃筐,展開投籃游戲,籃球運動便由此演進。山於美國馬薩諸塞州冬季較為寒冷,難以在室外開展受學生喜愛的體育活動,於是奈史密斯便將這一最初在室外試行的籃球游戲移至室內,並將擺置在地面上的類似於桃筐的筐子,懸掛在室內兩側離地面高約10英尺(合3.05米,這便成為現用籃圈高度的來源)的牆壁上,將足球向籃筐中投准,展開攻守對抗的游戲。之後,很快將籃筐底部取消,並將懸掛在牆壁的籃筐裝置在特殊的立柱架上。為了避免將球投擲到場外遠處而影響觀看者,曾在籃筐後部設有不同大小的擋網,有些還在場地四周以網形裝置覆蓋整個場地,類似於在大網籠中活動。因此,韓國等一些國家和一些書刊中至今仍將籃球運動稱為籠球運動。由於這種活動形式具有較強的對抗性,便制定了某些限制性規定,並且不斷地改進比賽方式,從而使籃球游戲逐步完善並向現代籃球運動過渡。

1、初創時期(1891年---20世紀20年代)
1891年12月15日,美國馬薩諸塞州斯普林菲爾德學院{舊譯春田學院}體育教師詹姆斯 奈史密斯博士發明了籃球運動 。 最早的籃球是使用裝桃子的竹筐,懸掛在健身房兩側的欄桿上,離地面10英呎,用足球作比賽用球,投球入籃得1分,每次球投中後要登上梯子把球取出來,再重新開始比賽。1891年12月21日舉行了第一場籃球比賽。1892年,奈史密斯編寫了 《青年會籃球規則》,概括為五項原則十三條規則,主要有競賽中只允許用手接觸球、不準拿球走或跑、爭搶中不能有粗野的身體沖撞動作等規則內容;女子開始參加籃球運動;1893-1894年,形成了類似現代的籃板、籃圈和籃網等比賽器材;1897年在場地內增設了罰球區、球場界線已成雛形,場上隊員也有了位置分工,現代籃球運動基本形成;1896年,美國成立籃球規則委員會;1898年,美國成立世界上第一個職業籃球組織「國家籃球聯盟」即NBL,並開始了最早的職業籃球聯賽;1904年美國青年男子籃球隊在第3屆奧運會上進行了第一次國際籃球表演賽,1915年在上海舉行的第二屆遠東運動會將籃球列為正式比賽項目,籃球運動第一次成為國際體育競賽正式項目。
2、完善與推廣時期(20世紀30---40年代)
進入30年代籃球運動迅速向歐、亞、非、大洋四個洲的許多國家推廣發展,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單兵作戰的基本形式逐漸被集體間的相互配合所充實。1932年在瑞士日內瓦由葡萄牙、阿根廷等歐美8個國家的代表醞釀組織國際業余籃球聯合會,在會上以美國大學生籃球競賽規則為基礎,制定了國際間統一的13條競賽規則:規定了競賽人數為5人;場地上增改了進攻限制區;進攻投籃時防守者犯規,若投中加罰一次球,若未投中則加罰兩次球;競賽時間改為20分鍾一節,共賽兩節;進攻隊在後場得球必須在10秒鍾內過中線,並不得再回後場的等。1936年第11屆奧運會上籃球運動被列為男子正式競賽項目,奧運會後,國際業余籃球協會(FIBA)宣告成立。同年,中國加入國際籃聯,國際籃聯出版第一部國際統一的籃球規則。1939年11月28日詹姆士•奈史密斯博士逝世,終年78歲;進入40年代隨著籃球技術、戰術的不斷演進、發展,高大隊員開始涌現,籃球規則也進行了補充和修改,攻防更強調集體戰術,使比賽更加精彩。1949年,美國成立「國家籃球協會」,即NBA,統一領導當時全美21支職業籃球隊,也推動了世界籃球運動的發展。
3、普及與發展時期(20世紀50---60年代)
50年代以後,籃球運動在世界范圍內廣泛普及,國際籃聯的會員國迅速增加,國際大型運動會都將籃球列為正式比賽項目;1950年和1953年,首屆世界男、女籃球錦標賽分別在阿根廷和智利舉行。隨後籃球運動技、戰術水平不斷提高,出現大批2米以上的高大隊員,高度成為決定籃球比賽勝負的重要因素。國際籃聯多次修改比賽規則使得籃球運動高度與速度、進攻與防守獲得均衡發展,隊員技術趨於全面,形成了歐、美、亞洲不同得籃球流派和打法。1960年第一屆男子籃球錦標賽在菲律賓舉行;1963年,亞洲業余籃球聯合會成立;1965年,第一屆亞洲女子籃球錦標賽在韓國舉行。
4、全面飛躍時期(20世紀70----80年代)
70年代以後,現代籃球運動進入全面提高時期,運動員身高迅速增長,逐漸形成組合技術和綜合戰術,攻守對抗日趨激烈,並且向著既重力量又重技巧、既有高度又有速度的方向發展。FIBA修改規則,增加了球回後場、控制球隊犯規和全隊10次犯規的規則。1976年,在第21屆奧運會上,女子籃球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1984年FIBA又對規則進行了重大修改,擴大了球場面積為28米X 15米,設定了3分投籃區,鼓勵外線隊員投籃。本次規則的修改對籃球運動的迅速、全面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5、創新與攀高峰時期(20世紀90年代後)
90年代以後,現代籃球運動進入創新與攀高峰的黃金發展時期。國際業余籃球聯合會更名為國際籃球聯合會,並取消了對職業球員參加國際籃球大賽的限制,眾多優秀的職業球員給國際籃壇帶來了新觀念、新技術和新戰術。籃球運動融競技化、智謀化和藝術化於一體,向著職業化、商業化和社會化邁出新的步伐。1996年,中國開始舉辦籃球職業聯賽。
百年來,籃球運動從游戲型活動到競技運動再到科學門類型學科不斷地演進發展。至1999年底已有200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國際籃球聯合會成員,籃球運動已真正成為國際體育組織中單項運動人口最多、最受世界人民喜愛的體育項目。

2. 籃球發展史是怎樣的

用球向懸在高處的目標進行投准比賽的球類活動。由於最初是用裝水要的籃筐作投擲目標,故名「籃球」。現代籃球運動已經發展成為一項具有靈活巧妙的技術和變化多端的戰術相結合的競賽活動。從事籃球運動能促使人體的力量、速度、耐久力、靈活性等素質全面發展,並能提高內臟器官、感覺器官和神經中樞的功能;它對培養勇敢、機智、集體主義和組織紀律性等品質都有很大益處。 發展概況:籃球是1891年由美國馬薩諸塞州斯普林菲爾德(舊譯春田)市基督教青年會訓練學校體育教師J.奈史密斯博士創造的,起初,他將兩只桃籃分別釘在鍵身房內看台的欄桿上,桃籃上沿距離地面3.04米, 有足球作比賽工具,向籃投擲。投球入籃得1分,按得分多少決定勝負。每次投球進籃後,要爬梯子將球取出再重新開始比賽。以後逐步將竹籃改為活底的鐵籃,再改為鐵圈下面掛網。到1893年,形成近似現代的籃板、籃圈和籃網。最初的籃球比賽,對上場人數、場地大小,比賽時間均無嚴格限制。只需雙方參加比賽的人數必須相等。比賽開始,雙方隊員分別站在兩端線外,裁判員鳴哨並將球擲向球場中間,雙方跑向場內搶球,開始比賽。持球者可以抱著球跑向籃下投籃,首先達到預定分數者為勝。1892年,奈史密斯制定了13條比賽規則,主要規定是不準持球跑,不準有粗野動作,不準用拳擊球,否則即判犯規連續3次犯規判負1分;比賽時間規定為上、下半時,各15分鍾;對場地大小也作了規定。上場比賽人數逐步縮減為每隊10人、9人、7人,1893年定為每隊上場5人。1904年在第3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上第1次進行了籃球表演賽。1908年美國制定了全國統一的籃球規則,並有移種文字出版,發行於全世界,這樣,籃球運動逐漸傳遍美洲、歐洲和亞洲,成為世界性運動項目。 1936年第11屆奧運會將男子籃球列為正式比賽項目,並統一了世界籃球競賽規則,此後,到1948年的10多年間,規則曾多次修改,與現行規則有關的重要變化是:將得分後的中圈跳球,改為失分隊在後場端線外擲界外球繼續比賽;進攻隊必須在10秒鍾內把球推進到前場;球進前場後不得再回後場;進攻隊員不得在「限制區」內停留3秒鍾;投籃隊員被侵犯時,投中罰球1次,投不中罰球2次等。 1952年和1956年第15、16兩屆奧運會的籃球比賽中,出現了兩米以上的多人,國際業余籃球聯合會曾兩次擴大籃球場地的「限制區」(也叫「3分區」);還規定,一個隊控制球後,必須在30秒內投籃出手。60年代初有關10秒和球回後場的規定,一度因1960年第17屆奧運會後取消了中場線改畫邊線的中點而中止。1964年第18屆奧運會後,又恢復了中場線,這些規定又繼續執行。1977年增加了每隊滿10次犯規後,在防守犯規時罰球兩次,防投籃時犯規兩罰有1次不中再加罰1次的規定。1981年又將10次犯規後罰球的規定縮減到8次。很明顯,人員的變化的技術,戰術的發展引起了規則的改變,而規則的改變又促進了人員和技術、戰術的進一步發展變化。特別是50年代後期以來,規則的改變對籃球比賽的攻守速度,對運動員的身體、技術、戰術以及意志、作風等各方面都不斷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促進了籃球技術水平的迅速提高,女子籃球是1976年第21屆奧運會上才列為正式比賽項目的。 籃球運動是1896年前後由天津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傳入中國的,隨後在北京、上海基督教青年會里也有了此項活動。在1910年的全運會上舉行了男子籃球表演賽之後,在全國各大城市的大、中學校的籃球活動逐漸開展起來,其中以天津、北京、上海開展得較好,水平也較高,當時的比賽規則很簡單,在球場中間畫一個約有1米直徑的中圈,中鋒隊員跳球時一隻手必須置於背後腰部,任何一足不得踏出圈外。技術也簡單,中圈跳球後,誰接到球就自己運球,超過防守人就投籃。當時只會直線運球前進,傳球方法是單、雙手胸前傳球,跑動投籃是用單手低手上籃,立定投籃無論遠近都是用雙手腹前低手投籃。1925年前後,進攻和防守的5名運動員,有了較明確的分工,中鋒對中鋒,後衛對前鋒,有人盯人,各自盯住自己的對手。但前鋒的職責是只管進攻投籃,不管退守;後衛的職責是只管防守搶截球,不管投籃。前鋒和後衛很少全場跑動,只有中鋒要攻守兼顧。以後又逐漸改為兩後衛1人助攻(活動後衛),1人留守後場(固定後衛),兩前鋒也變為1人留在前場專管偷襲、快攻,1人退守後場助防。技術動作也有所發展,跑動投籃出現了單手、高手投籃,立定投籃出現了雙手胸前投籃,傳球出現了單、雙手擊地傳球,運球出現了兩手交替運球躲閃防守和超越防守向前推進的技術。規則中增加了罰球區和罰球線,隊員犯規4次即被取消比賽資格,犯規罰球可由隊長指定任何1個隊員主罰。比賽時間分為上、下半時各20分鍾,中間休息10分鍾。每次投中或罰中後,都在中圈跳球,重新開始比賽。而中國籃球運動水平在1926年以後有了較大提高。
麻煩採納,謝謝!

3. 中國籃球運動分為哪5個階段

5個階段:
1、初創時期(1891年---20世紀20年代)
2、完善與推廣時期(20世紀30---40年代)
3、普及與發展時期(20世紀50---60年代)
4、全面飛躍時期(20世紀70----80年代)
5、創新與攀高峰時期(20世紀90年代後)

一、籃球運動發明人:
現代籃球運動起源於美國,是由美國馬薩諸塞州斯普林菲爾德市(spring filde 春田市)基督教青年會幹部訓練學校、在加拿大出生的體育教師詹姆斯•奈史密斯(James Naismith)於1891年發明的。
詹姆士•奈史密斯簡介:
博士,1861年10月出生於加拿大的安塔威,1883年在蒙特利爾獲得藝術學學士學位,1890年到美國馬薩諸塞州斯普林菲爾德市基督教青年會訓練學校學習,1891年畢業並留校任體育指導,並於同年發明籃球運動.1936年第十一屆奧運會籃球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他偕夫人到會,並行開球禮.這屆奧運會開幕後,國際籃球協會宣告成立, 奈史密斯被聘為常年顧問,1939年11月28日, 奈史密斯博士病逝,享年78歲。
二、籃球運動的起源
奈史密斯在斯普林菲爾德市青年幹部學校擔任體育教師期間由於美國東部地區入冬較早,天氣較冷,因此面臨冬季體育課難以應付的困難,冬天參加青年會活動的人明顯減少,主要是缺少一項適合在冬季進行的室內運動項目,因此奈史密斯產生發明一種適宜冬季能在室內活動的體育活動的想法。根據當時的情況,他認為要想新的體育競技項目收到預期效果,必須做到以下幾:
1)為 消除人們對當時體育活動因粗野行為而產生的恐懼心理,新的競技運動必須是文明的,嚴禁粗野的。
2)為改變足球、棒球受季節氣候影響的局限,需要一種不受環境氣候影響而能在室內隨時進行的體育活動。
3)不同年齡性別的人都能參加的運動,尤其是吸引更多的青年人參加的運動
在提出了以上三點設想之後,詹姆士•奈史密斯嘗試把各種運動項目搬進室內進行但是都有弊端,後來他受少年時期在家鄉玩過的「打小鴨」游戲和當地人用桃子向籃子內做投準的游戲的啟發,發明了籃球運動。
三、籃球運動的演進過程
籃球運動發展到現在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了,總結他的發展歷程,可以分為5個階段:
1、初創時期(1891年---20世紀20年代)
1891年12月15日,美國馬薩諸塞州斯普林菲爾德學院{舊譯春田學院}體育教師詹姆斯 奈史密斯博士發明了籃球運動 。 最早的籃球是使用裝桃子的竹筐,懸掛在健身房兩側的欄桿上,離地面10英呎,用足球作比賽用球,投球入籃得1分,每次球投中後要登上梯子把球取出來,再重新開始比賽。1891年12月21日舉行了第一場籃球比賽。1892年,奈史密斯編寫了 《青年會籃球規則》,概括為五項原則十三條規則,主要有競賽中只允許用手接觸球、不準拿球走或跑、爭搶中不能有粗野的身體沖撞動作等規則內容;女子開始參加籃球運動;1893-1894年,形成了類似現代的籃板、籃圈和籃網等比賽器材;1897年在場地內增設了罰球區、球場界線已成雛形,場上隊員也有了位置分工,現代籃球運動基本形成;1896年,美國成立籃球規則委員會;1898年,美國成立世界上第一個職業籃球組織「國家籃球聯盟」即NBL,並開始了最早的職業籃球聯賽;1904年美國青年男子籃球隊在第3屆奧運會上進行了第一次國際籃球表演賽,1915年在上海舉行的第二屆遠東運動會將籃球列為正式比賽項目,籃球運動第一次成為國際體育競賽正式項目。
2、完善與推廣時期(20世紀30---40年代)
進入30年代籃球運動迅速向歐、亞、非、大洋四個洲的許多國家推廣發展,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單兵作戰的基本形式逐漸被集體間的相互配合所充實。1932年在瑞士日內瓦由葡萄牙、阿根廷等歐美8個國家的代表醞釀組織國際業余籃球聯合會,在會上以美國大學生籃球競賽規則為基礎,制定了國際間統一的13條競賽規則:規定了競賽人數為5人;場地上增改了進攻限制區;進攻投籃時防守者犯規,若投中加罰一次球,若未投中則加罰兩次球;競賽時間改為20分鍾一節,共賽兩節;進攻隊在後場得球必須在10秒鍾內過中線,並不得再回後場的等。1936年第11屆奧運會上籃球運動被列為男子正式競賽項目,奧運會後,國際業余籃球協會(FIBA)宣告成立。同年,中國加入國際籃聯,國際籃聯出版第一部國際統一的籃球規則。1939年11月28日詹姆士•奈史密斯博士逝世,終年78歲;進入40年代隨著籃球技術、戰術的不斷演進、發展,高大隊員開始涌現,籃球規則也進行了補充和修改,攻防更強調集體戰術,使比賽更加精彩。1949年,美國成立「國家籃球協會」,即NBA,統一領導當時全美21支職業籃球隊,也推動了世界籃球運動的發展。
3、普及與發展時期(20世紀50---60年代)
50年代以後,籃球運動在世界范圍內廣泛普及,國際籃聯的會員國迅速增加,國際大型運動會都將籃球列為正式比賽項目;1950年和1953年,首屆世界男、女籃球錦標賽分別在阿根廷和智利舉行。隨後籃球運動技、戰術水平不斷提高,出現大批2米以上的高大隊員,高度成為決定籃球比賽勝負的重要因素。國際籃聯多次修改比賽規則使得籃球運動高度與速度、進攻與防守獲得均衡發展,隊員技術趨於全面,形成了歐、美、亞洲不同得籃球流派和打法。1960年第一屆男子籃球錦標賽在菲律賓舉行;1963年,亞洲業余籃球聯合會成立;1965年,第一屆亞洲女子籃球錦標賽在韓國舉行。
4、全面飛躍時期(20世紀70----80年代)
70年代以後,現代籃球運動進入全面提高時期,運動員身高迅速增長,逐漸形成組合技術和綜合戰術,攻守對抗日趨激烈,並且向著既重力量又重技巧、既有高度又有速度的方向發展。FIBA修改規則,增加了球回後場、控制球隊犯規和全隊10次犯規的規則。1976年,在第21屆奧運會上,女子籃球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1984年FIBA又對規則進行了重大修改,擴大了球場面積為28米X 15米,設定了3分投籃區,鼓勵外線隊員投籃。本次規則的修改對籃球運動的迅速、全面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5、創新與攀高峰時期(20世紀90年代後)
90年代以後,現代籃球運動進入創新與攀高峰的黃金發展時期。國際業余籃球聯合會更名為國際籃球聯合會,並取消了對職業球員參加國際籃球大賽的限制,眾多優秀的職業球員給國際籃壇帶來了新觀念、新技術和新戰術。籃球運動融競技化、智謀化和藝術化於一體,向著職業化、商業化和社會化邁出新的步伐。1996年,中國開始舉辦籃球職業聯賽。
百年來,籃球運動從游戲型活動到競技運動再到科學門類型學科不斷地演進發展。至1999年底已有200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國際籃球聯合會成員,籃球運動已真正成為國際體育組織中單項運動人口最多、最受世界人民喜愛的體育項目。

4. 籃球的歷史

籃球是一個由兩隊參與的球類運動,每隊出場5名隊員(haobc)。目的是將球進入對方球籃框中得分,並阻止對方獲得球權和得分。可將球向任何方向傳、投、拍、滾或運,但要受規則的限制。籃球比賽的形式多種多樣,也有最流行的街頭三人籃球賽,是三對三的比賽,更講究個人技術。當今世界籃球水平最高的聯賽是美國的國家籃球協會(NBA)。籃球在1904年列入奧運會的表演項目,到1936年柏林奧運會成為正式項目。女子籃球到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才成為正式項目。
籃球運動是以投籃、上籃和扣籃為中心的對抗性室內體育運動之一。創建時間為1892年1月(另一種說法是1891年12月)。創建人為美國馬薩諸塞州菲爾德基督教青年會訓練學校教師詹姆斯·奈史密斯博士。他並不是改革一項運動而是在發明一項運動。他當時只是為了給國際基督教青年會訓練學院的學生們發明一種適合室內進行的運動,他的發明引起了積極的響應。最初,他將兩個裝桃子的籃,釘在學校健身房樓上看台的兩端,以橄欖球作為比賽用具,向籃內投擲,後來改為鐵制的圓圈,掛上線網。再後來剪開網子下口,成為今天籃筐的樣子。為了完善籃球這一新生運動項目,他在1892年制定了18條規則,後逐步修改和增加條款,出場人數也逐漸減少,直至規定每隊5人,這才成為現代的籃球運動。現代籃球大小籃球體積7800mL、直徑24.62cm。1891年12月初在美國馬薩諸塞州斯普林菲爾德(Springfield)市基督教青年會國際訓練學校(後為春田學院),該校體育教師詹姆斯·奈史密斯(James Naismith)博士為了解決冬季室外寒冷,橄欖球、棒球無法正常開展而發明了籃球,他借鑒了籃網球(netball)的規則,當年的籃球規則只有13條,奈史密斯博士於1939年逝世,終年78歲。
他未曾料到,由他創建的籃球項目竟然已經發展為美國國內的第三運動以及世界第十大球類運動,參與人數甚至略微超過了冰球。為了紀念奈史密斯博士發明籃球的功績,在春田學院校園內修建了美國籃球名人館—詹姆斯·奈史密斯紀念館。
1891年,奈史密斯在 馬薩諸塞州斯普林菲爾德基督教青年會國際訓練學校任教。他從當地兒童喜歡用球投向桃子筐(當地盛產桃子,各家各戶都備有桃筐)的游戲中得到了啟發,創編了籃球游戲。
起初,奈史密斯將兩只籃筐別釘在健身房內看台的欄桿上,籃筐上沿距離地面3.04米(約10碼),用足球作比賽工具,向籃投擲。投球入籃得1分,按得分多少決定勝負。每次投球進籃後,要爬梯子將球取出再重新開始比賽。以後逐步將竹籃改為活底的鐵籃,再改為鐵圈下面掛網。人們稱這種游戲為「奈史密斯球」或「筐球」,很長一段時間之後,經過他與同事們反復商量才定名為「籃球」。
奈史密斯30歲時便發明了籃球,但籃球誕生後近半個世紀始終被人們所忽視,直到1936年柏林奧運會上才受到應有的尊重。75歲高齡的奈史密斯隨美國籃球隊抵達柏林,但美國籃球隊教練只負責他從美國到柏林的機票費,不承擔其在柏林的旅館費和入場券費用。而美國奧委會對此置之不理,使得這位籃球之父心情十分沉重。
國際業余籃球聯合會首任秘書長威廉·瓊斯則很尊重和敬佩他,不僅解決了他的旅館費用,並邀請他為奧運會首場籃球比賽開球。開球前,瓊斯向全體參賽運動員介紹了這位籃球發明者,奈史密斯受到大家的熱烈歡迎。全部比賽結束後,瓊斯又安排奈史密斯主持發獎儀式,並授予他一枚奧林匹克特別勛章表彰他發明籃球的功績。當一位德國小姑娘向他敬獻月桂冠時,奈史密斯欣喜若狂,激動得把帽子拋向天空。
奈史密斯於1939年逝世。為了永遠懷念這位籃球運動先驅,國際籃聯在1950年第1屆世界男子籃球錦標賽期間舉行的第一次中央局,決定把世界男子籃球錦標賽的金杯命名為「奈史密斯杯」。
發展歷史
到1893年,才形成近似現代的籃板球、籃圈和籃網。最初的籃球比賽,對上場人數、場地大小,比賽時間均無嚴格限制。只需雙方參加比賽的人數必須相等。比賽開始,雙方隊員分別站在兩端線外,裁判員鳴哨並將球擲向球場中間,雙方跑向場內搶球,開始比賽。持球者可以抱著球跑向籃下投籃,首先達到預定分數者為勝。1892年,奈史密斯制定了13條比賽規則,主要規定是不準持球跑,不準有粗野動作,不準用拳擊球,否則即判犯規連續3次犯規判負1分;比賽時間規定為上、下半時,各15分鍾;對場地大小也作了規定。上場比賽人數逐步縮減為每隊10人、9人、7人,1893年定為每隊上場5人。籃球1(2張)
相對於原始的五大宗旨以及十三籃球競賽規則來說,1893年的規則又進一步得到了完善。
1904年在第3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上第1次進行了籃球表演賽。1908年美國制定了全國統一的籃球規則,並有多種文字出版,發行於全世界, 1936年第11屆奧運會將男子籃球列為正式比賽項目,並統一了世界籃球競賽規則,此後,到1948年的10多年間,規則曾多次修改,與現行規則有關的重要變化是:將得分後的中圈跳球,改為失分隊在後場端線外擲界外球繼續比賽;進攻隊必須在10秒鍾內把球推進到前場;球進前場後不得再回後場;進攻隊員不得在「限制區」內停留3秒鍾;投籃隊員被侵犯時,投中罰球1次,投不中罰球2次等。1952年和1956年第15、16兩屆奧運會的籃球比賽中,出現了兩米以上的多人,國際業余籃球聯合會曾兩次擴大籃球場地的「限制區」(也叫「3分區」);還規定,一個隊控制球後,必須在30秒內投籃出手。60年代初有關10秒和球回後場的規定,一度因1960年第17屆奧運會後取消了中場線改畫邊線的中點而中止。1964年第18屆奧運會後,又恢復了中場線,這些規定又繼續執行。1977年增加了每隊滿10次犯規後,在防守犯規時罰球兩次,防投籃時犯規兩罰有1次不中再加罰1次的規定。1981年又將10次犯規後罰球的規定縮減到8次。很明顯,人員的變化的技術,戰術的發展引起了規則的改變,而規則的改變又促進了人員和技術、戰術的進一步發展變化。特別是50年代後期以來,規則的改變對籃球比賽的攻守速度,對運動員的身體、技術、戰術以及意志、作風等各方面都不斷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促進了籃球技術水平的迅速提高,女子籃球是1976年第21屆奧運會上才列為正式比賽項目的。
籃球運動是1896年前後由天津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傳入中國的,隨後在北京、上海基督教青年會里也有了此項活動。在1910年舊中國舉行的第一屆全運會上舉行了男子籃球表演賽之後,在全國各大城市的大、中學校的籃球活動逐漸開展起來,其中以天津、北京、上海開展得較好,水平也較高,當時的比賽規則很簡單,在球場中間畫一個約有1米直徑的中圈,中鋒隊員跳球時一隻手必須置於背後腰部,任何一足不得踏出圈外。技術也簡單,中圈跳球後,誰接到球就自己運球,超過防守人就投籃。當時只會直線運球前進,傳球方法是單、雙手胸前傳球,跑動投籃是用單手低手上籃,立定投籃無論遠近都是用雙手腹前低手投籃。1925年前後,進攻和防守的5名運動員,有了較明確的分工,中鋒對中鋒,後衛對前鋒,有人盯人,各自盯住自己的對手。但前鋒的職責是只管進攻投籃,不管退守;後衛的職責是只管防守搶截球,不管投籃。前鋒和後衛很少全場跑動,只有中鋒要攻守兼顧。以後又逐漸改為兩後衛1人助攻(活動後衛),1人留守後場(固定後衛),兩前鋒也變為1人留在前場專管偷襲、快攻,1人退守後場助防。技術動作也有所發展,跑動投籃出現了單手、高手投籃,立定投籃出現了雙手胸前投籃,傳球出現了單、雙手擊地傳球,運球出現了兩手交替運球躲閃防守和超越防守向前推進的技術。規則中增加了罰球區和罰球線,隊員犯規4次即被取消比賽資格,犯規罰球可由隊長指定任何1個隊員主罰。比賽時間分為上、下半時各20分鍾,中間休息10分鍾。每次投中或罰中後,都在中圈跳球,重新開始比賽。而中國籃球運動水平在1926年以後有了較大提高。
1892年,籃球運動的發明人奈史密斯訂出18條簡易規則,籃球運動進入對抗比賽的階段,繼而產生了比賽的組織領導者、執法公斷者——裁判員。
現狀
外國稱籃球裁判為「球證」,每場比賽有正、副兩個「球證」。建國前,中國稱籃球裁判為「司令」,每場籃球賽只有一個「司令」。解放後改稱裁判員,每場球賽設正、副兩個裁判員。
中國現行籃球裁判分為五級:國際級、國家級、一級、二級、三級。由於籃球比賽的速度強度都愈來愈大,為了更全面、准確地執行規則,有些國家已開始試行每場比賽設前、中、後三個裁判員。

5. 如何籃球比賽的節奏

控制籃球比賽的節奏

前言:籃球具有集體性、對抗性的特點,比賽中它包含兩種節奏,一是合律節奏,主要指五人的集體行動,包括快攻和陣地進攻、進攻與防守。一是自由節奏:即個人的一切自由節奏,如急起急停,切入分球,擺脫防守投籃,盯人協防,夾擊搶斷等等。眾所周知,在一場激烈的籃球比賽中,倘若能很好的把握住比賽的節奏,往往就能牢牢掌握住比賽的主動權,贏得比賽的最後勝利。攻守雙方的速度變化是比賽節奏的集中體現,在比賽中能否合力地掌握接組,不僅能反映一個球隊的綜合勢力,同時還能反映出一個教練員在臨場指揮中的藝術。加深對籃球運動特點和規律的認識,正確認識這種既有形又無形的比賽現象,使教練員在比賽中正確地確定戰略戰術,准確預測臨場勢態地變化、即使捕捉戰機,爭取比賽的主動是非常重要的。

1、 籃球技術中節奏的運用

現代籃球比賽要求隊員不僅掌握全面熟練的技術,而且要善於掌握動作節奏的變化。比賽中的運球是組織配合或調整進攻節奏的手段,隊員在運球中利用速度和方向的變化來控制比賽的節奏,積極尋找和及時捕捉戰機,爭取比賽的主動。傳接球是完成戰術配合的強梁和紐帶,是衡量戰術配合質量高低的一個重要表住。要取得良好的傳球效果,必須善於掌握傳球實際,掌握好傳球的速度和力量,坐到人動球動,球動人動、球到人到的默契配合,通過瞄籃、突破的假動作,調整配合的時間;根據同伴的不痛位置、方向、距離,選擇不同的傳球方式,突破技術的為力產生於動作的節奏變化中。

投籃是籃球比賽的得分手段,一切戰術配合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創造良好的投籃實際。無論是個人擺脫,還是通過配合完成投籃,都要有節奏的變化。要利用動作之間的合力銜接,在變化中尋找防守空擋。以突破後的急停跳投為例:在持球突破的工程種應該根據防守者的位置和移動速度,作好應變的准備,如果在突破後不能從容投籃,這是應該利用突然急停,創造與防守者之間的時間差或位置差,利用動作節奏的變化來擺脫防守。

2、 籃球比賽節奏的具體表現

2、 1快攻種的節奏

快攻最能體現籃球運動快速靈活的特點。如何控制快攻節奏則是衡量一個球隊快攻戰術質量高低的重要標志。強烈的快攻意識是發動快攻的前提條件,推進種的行進間傳球、運球是組織快攻的橋梁與紐帶,而快攻的成功與否取決於最後能否合力的掌握節奏,坐到快中求穩、穩中求准,努力提高快攻的成功率。整個快攻過程中要保持好縱深隊形,盡量擴大攻擊面,增加攻擊點。控制球的隊員要視野開闊。根據臨場情況的變化,善於捕捉戰機。選擇最佳的攻擊位置。隊員在快下跟進時,要通過突然變化速度的節奏創造與防守隊員的時間差和位置差,以獲得良好的進攻機會。這時控制球隊員的准確及時的傳球是快攻成功的關鍵。同時,中鋒的迅速跟進可形成多層次進攻態勢。最大限度的向防守一方施加壓力,並可增加拚搶前場籃板球以獲得二次進攻的機會。

2、 2快攻於陣地進攻銜接階段的節奏

快攻結束如果沒有獲得良好的進攻機會,不要等到全隊落位後在組織半場陣地進攻,而是要使快攻中的突前隊員立即進行配合,拉出空當突破或掩護投籃。這種戰術一般稱之為快攻與陣地銜接段進攻。此戰術特點是動起來打,進攻沒有明顯的停頓。節奏的調整主要通過人和球的移動來完成。由於此時防守沒有形成合理布局,陣腳未穩。容易出現漏洞。進攻隊員要抓住戰機,果斷的進行配合投籃,同時應加強中風的跟進和拚搶前場籃板球,不給對手喘息的機會。如果不能奏效,就要迅速轉入陣地進攻。

2、3陣地戰進攻的節奏

在籃球比賽中,陣地戰的攻守較量是比賽中的基本表現形式。他可以全面衡量一個隊技術水平和比賽能力,是一個隊實力強若重要標志。陣地戰進攻的特徵是節奏慢,但這種慢節奏不乏快節奏的銜接,慢節奏是籃球比賽中一種穩健的打法。是一種經常採用的對抗形式。因此,陣地戰進攻中,要有鮮明的節奏變化。要有調整節奏、准確把握戰機的能力。開始組織配合時,可以用中等速度。通過人和球的移動,尋找機會。一旦出現戰機突然加速,利用動作的快與慢、連續不停頓的節奏變化,主動創造與防守隊員的時間差、空間差和位置差。要立足以我為主,力爭打出本方的速度節奏,致使對方不得不跟著進攻節奏而忙於奔波。

2、4攻守轉化中的節奏

現代籃球比賽已進入全面對抗階段。攻守回合不斷增加。進攻與防守的轉化次數隨之增多,其轉化速度也越來越快。攻守轉化過程所體現的就是一種快節奏。進攻一方從獲球開始,總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盡快發動快攻,力爭在最短的時間里完成一次進攻。這種快速轉化的目的就是盡量打出本隊的速度節奏。更好的控制比賽進程。同樣,攻轉守的瞬間也同樣需要快節奏。這種快速度的轉化能力不僅可以有效的贏得防守時間,占據場上的有利位置,同時還可以對進攻者施加心理壓力,抑制對手特長的發揮,為盡快重新獲球創造條件。

3、 比賽節奏的掌握

籃球比賽的實踐證明,節奏的掌握將在比賽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那麼如何掌握比賽節奏?應該注意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要根據本隊的風格特點來掌握比賽節奏。二是要根據臨場情況及時調整和改變比賽節奏。比賽中不同的節奏,反映了不同的風格特點。通過長期的訓練實踐,不同的球隊會形成不同的技術、戰術風格。逐步形成適合本隊實際情況的戰術打法和習慣節奏。在比賽中要取得主動,就必須樹立以我為主的指導思想,充分發揮本隊的優勢。以己之長,克彼之短,按照本隊習慣打法,控制好比賽節奏。

當然,籃球比賽對抗激烈,瞬息萬變。沒有一種固定的模式。僅僅靠一種相對穩定的節奏是遠遠不夠的。要根據場上攻守情況及時變化比賽節奏。這種應變能力是運動員比賽經驗的集中體現。也是衡量隊員戰術意識強弱的重要標志。教練員應該通過訓練使每一個運動員具備這種應變能力。並成為隊員在比賽中自覺的執行戰術行動。由於每個隊員各具特點和優勢,教練員在比賽中要審時度勢,善於不同情況調兵遣將。充分發揮本隊的優勢和每個隊員的特長。這樣既可以保持場上較強的陣容,又可以為本隊技戰術的變化和運用帶來生機和活力。

3、1比賽初期(開局階段)

任何一支球隊,都十分重視比賽的開局,都力爭取開局的主動地位。能否在開局掌握比賽的主動權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能否控制比賽的節奏。如果能夠通過各種戰術行為因勢利導得將對手的活動節奏控制在本隊的范圍內,並使之向有利於本隊的方向發展,就必然能夠把握比賽的主動權。

如果比賽是遭遇戰,由於雙方彼此情況了解甚少,運動員通常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緊張和焦慮心理,這時教練員要做好周密細致的准備。為了穩妥起見,可派出主力陣容出場,重視開局的戰術配合質量,提高進攻成功率,爭取比分上的優勢,給對手一個下馬威。增加他們的心理負擔,為比賽奠定良好的基礎。如果雙方相互了解,這時可派出一個體力好、沖勁足的生力軍,先發制人。大對手一個措手不及,一旦對手適應了這種打法,教練員要及時調整陣容和改變戰術打法,由於是按本隊的習慣節奏進行比賽。場上隊員容易形成默契配合。比較容易控制場上節奏和比賽的局面;第二種陣容的快節奏打法,可達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效果。但需要冒一定的風險。如控制不好節奏,容易造成失誤。而暫時處於劣勢。因此,不論採用那套陣容,教練員都要告誡隊員做好開局不利的思想准備和應變措施。同時,在這個過程中,要盡快的了解對手的習慣配合和攻守特點,尋找對手的薄弱環節。以己之長,克彼之短,爭取開局的主動。

3、 2比賽中期(中間階段)

比賽中期,這是籃球比賽時間最長的一個時期,教練員要根據臨場情況變化,靈活機動的運用戰術,合理調配力量和組織陣容,掌握好比賽節奏。

3、2、1相持狀態

相持狀態經常出現於實力相當的比賽中。雙方彼此了解。相互適應。比賽出現一種相對平衡。這是雙方教練員都十分謹慎。都不願意打破僵局,是主動出擊,還是等待時機。這要根據臨場具體情況做出抉擇。如果想主動打破僵局,就必須改變打法。變化比賽節奏。集中力量重點突破。要求隊員思想要統一。步調要一直。行動要堅決。要照既定的戰術部署,權力爭取比賽的主動。但要注意盡可能減少失誤。如果採取後發制人的策略,則要求隊員沉著冷靜,善於捕捉戰機,抓住對手的漏洞或失誤進行反擊。尤其是核心隊員,要隨時統觀全局。做好反擊的准備。一旦發現良機,應帶領全隊毫不猶豫的展開有力的進攻。

6. 籃球的起源過程是怎麼樣的

1891年,詹姆士·奈史密斯在美國馬薩諸塞州斯普林菲爾德基督教青年會國際訓練學校任教。學校體育系主任盧瑟·古利克為貫徹冬季體育課教學大綱委託奈史密斯設計一項室內集體游戲。奈史密斯從當地兒童喜歡用球投向桃子筐的游戲中得到啟發,創編了籃球游戲。
起初,奈史密斯將兩只籃筐別釘在健身房內看台的欄桿上,籃筐上沿距離地面3.04米(約10碼),用橄欖球作比賽工具,向籃投擲。投球入籃得1分,按得分多少決定勝負。每次投球進籃後,要爬梯子將球取出再重新開始比賽。以後逐步將竹籃改為活底的鐵籃,再改為鐵圈下面掛網。人們稱這種游戲為「奈史密斯球」或「筐球」,很長一段時間之後,經過奈史密斯與同事們反復商量才定名為「籃球」。
發展
1892年,奈史密斯制定出18條簡易規則,籃球運動進入對抗比賽的階段,產生了裁判員。
1893年,形成近似現代的籃板球、籃圈和籃網,定為每隊上場5人。
1896年,籃球由天津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傳入中國,隨後在北京、上海基督教青年會里也有了此項活動。
1904年,美國青年會男子籃球隊在第3屆聖路易斯奧運會上第1次進行了籃球表演賽。
1908年,美國制定了全國統一的籃球規則,並有多種文字出版,發行於全世界,籃球運動逐漸傳遍美洲、歐洲和亞洲,成為一項世界性運動項目。
1932年6月18日,在瑞士日內瓦成立了國際業余籃球聯合會(FIBA);同年,國際籃聯以美國大學使用的籃球規則為基礎,制定了第一份世界統一的競賽規則。
1936年,第11屆柏林奧運會將男子籃球列為正式比賽項目,並統一了世界籃球競賽規則。此屆奧運會籃球比賽在室外網球場進行,最後美國隊以19∶8戰勝加拿大,奪得了奧運會第一枚籃球比賽的金牌。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籃球運動規則多次修改,促進了籃球攻防戰術的變化運用,提高了攻防的速度。
1948年,第14屆倫敦奧運會舉行了第二次奧運會籃球比賽,共有23個隊參加,是奧運會籃球史上參賽隊最多的一屆,比賽移至室內球場進行。
1950年,舉行首屆世界籃球錦標賽。
1953年,舉行首屆世界女子籃球錦標賽。
20世紀50年代,世界各強隊普遍重視和發展高度,高大隊員在高空爭奪中佔有明顯的優勢,但靈活性差,技術單調,籃下死打硬攻,因而戰術呆板,使比賽速度受到影響。
1956年,第16屆墨爾本奧運會,籃球賽水平有了提高。美國隊在整個比賽中創下了4場球得分超百分的紀錄,而且以緊逼性夾擊防守戰術,瓦解了蘇聯等隊控制球的戰術;同年,國際籃聯對規則進行了修改,擴大了限制區,增加了30秒和干擾球規則。
20世紀70年代,投籃技術中出現了空中換手投籃,各種單、雙手扣籃。
1976年,第21屆蒙特利爾奧運會將女子籃球列為正式比賽項目。
20世紀80年代以來,籃球運動在高水平上全面攻守對抗,同時,技術全面、特長突出的明星隊員在隊內的作用舉足輕重。
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開始,職業選手可以參加奧運會籃球比賽。
2012年,籃球世錦賽正式更名為籃球世界盃。
2014年,第一屆籃球世界盃在西班牙舉行;9月15日,美國以129-92的比分大勝塞爾維亞奪冠。

7. 介紹籃球運動在中國發展的幾個階段

籃球運動在我國的傳播、普及、發展、提高受不同時期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和制約。為了便於了解籃球運動在我國的發展歷史,通常可以按籃球運動傳入中國後的社會變遷,籃球運動及其技、戰術在中國的發展和重大國內外競賽活動、事件等綜合(或分別)將中國籃球運動發展分成3個時期,7個不同階段。

1、1895-1948年為第一時期:傳播緩慢普及時期,期間包括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為1895--1918年的初始傳播階段;

第二個階段為1919--1936年的緩慢推廣階段;

第三個階段為1937-1948年的局部普及階段;

2、1949-1995年為第二時期:有限推廣、停滯困惑、復甦發展時期,期間包括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為1949--1965年的普及、發展階段;

第二個階段為1966--1978年的徘徊、困惑階段;

第三個階段為1979-1995年的復甦、提高階段;

3、1996年至今為第三時期:即中國籃球運動隨著國家政治、經濟體制的改革,進入總結經驗、深化改革、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創新攀登的新階段。

具體情況如下:

第一時期(1895-1948年)

這一時期,中國社會正處於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籃球運動傳入中國以後,未能得到當局的重視和有組織地傳播、普及,基本處於自流的狀態。但由於籃球運動特有的趣味性和健身性仍深受青少年學生自發的喜愛。經過近十年的傳播,籃球運動才逐漸成為20世紀初大、中學校的主要體育活動並從學校傳入社會,如:當時天津市的南開學校、高等工業學校、省立一中等;北京市的清華學校、匯文學校、協和書院等;上海市的聖約翰、南洋、滬江大學等;南京市的金陵、東南大學等;蘇州市的東吳大學等。到1910年舊中國舉行的第一屆全會上籃球被列為男子表演項目,1914年的第二屆全運會上被列為男子正式競賽項目,1924年第三屆全運會上被列為女子正式競賽項目。此後逐漸也在社會上活躍起來,如在華北等地區性的運動上籃球也最先被列為正式的比賽項目。男子參加了10次遠東運動會籃球比賽,在1921年的第五屆遠東運動會上獲得了一次冠軍。另外,在1936年和1948年曾派隊參加了第11屆和第14屆奧運會籃球賽,都未能進入決賽,但這些對外交往一定程度上,對推動我國籃球運動的發展起到了作用,並在1936年奧運會期間加入了國際籃球聯合會,籃球運動再我國被更多人關注,社會籃球競賽也較過去活躍。

進入20世紀30年代後,在革命根據地由於邊區政府重視開展體育活動,籃球運動更受廣大人民群眾和紅軍、八路軍將士的喜愛。當時特別引人注目,在國內享有盛譽的是1938年八路軍120師師長賀龍和政委關向應親自組建的「戰斗籃球隊」,以及抗日軍政大學三分校以東北幹部為主組成的「東干籃球隊」,他們共同的特點是宗旨明確、紀律嚴明、鬥志頑強、技術朴實、打法潑辣、體能良好,充分反映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軍人優良道德品質和戰斗風格,給根據地軍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影響不僅有力地推動了籃球運動在這些地區的普及和提高,而且成為當今我國部隊籃球隊的優良傳統。我國「八一」男子籃球隊長時間保持國內榜首地位,與繼承光榮的革命傳統密切相關。其中不少人員有的成為新中國黨、政、軍部門的高級幹部,有的成為新中國體育事業的開拓者、領導者,為新中國體育事業及籃球運動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而在同一時期的國民黨統治區和日偽佔領區,因受政局的影響,籃球活動處於起伏停滯狀態。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籃球運動有所活躍,特別是社會籃球競賽活動較前頻繁,天津、北京、上海以及東北地區涌現出不少新球隊,給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我國體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和群眾性籃球運動的大普及、運動技術的迅速提高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第二時期(1949----1996)

在1949年新中國即將成立前夕舉行的解放區運動會上,籃球運動就列項參賽,新中國成立後由京津兩地大學生組隊參加了匈牙利舉行的第10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籃球賽,獲第10名。此後,我國籃球運動進入了空前的普及、發展和提高時期。經過幾十年的實踐,逐步形成了一部集籃球競賽、社會群眾性籃球活動、學校籃球教學、籃球科研與籃球基礎理論為一體的中國籃球運動發展史。

為了加速我國籃球運動水平的提高,20世紀50年代初始在北京成立了中央體訓班籃球隊。為了學習前蘇聯經驗、加強國際交往,1950年12月24日,世界強隊蘇聯隊訪問了我國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廣州、武昌、沈陽、哈爾濱等八個城市,進行了33場比賽,對比之下充分暴露了我國籃球競技水平的落後狀態。為了擺脫這一狀態,我國主管理部門採取措施,進一步加速組建專門隊伍,學習先進經驗、先進打法,更新束縛自己的傳統觀點,並積極參加國際比賽,短期後成效顯著,戰勝了不少歐洲的強隊,黃柏齡等優秀運動員的技藝表演在中國籃球歷史上寫下了光輝記事。不久各大地區都組建了籃球集訓隊,籃球運動跨入了新的發展時期。

第三時期:CBA十年

1995年,籃球界在國家體委「堅持正確方向,抓住有利時機,繼續深化改革,發展體育事業」的精神指導下,堅持「積極穩妥,健康有序」的改革方針.抓住了外商注資的機遇,與國際管理集團等外資合作,在1996年在舉辦全國甲級隊聯賽的同時,舉辦了由前衛體協、吉林、北京體師(現首都體院)、上海交大等8個省市、部隊、學校組隊參加的男子「職業」籃球聯賽,當時稱CNBA職業聯賽 ,這是我國職業化聯賽的開端,也是一次大膽的嘗試,但不久因故暫停。此後,中國籃協決定進一步對競賽制度進行改革,並以全國男籃甲級聯賽賽制為突破口,以產業化、職業化主導向,開始加速籃球競賽 體制改革的進程。1997年,國家體委成立了籃球運動管理中心,在管理體制改革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即把傳統的甲級聯賽正式命名改為CBA職業聯賽。通過至今9年的改革實踐,我國籃球事業發生了深刻變化,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初步展現出廣闊的發展前景。CBA聯賽的進行,吸引了眾多籃球愛好者和社會的關注,新秀姚明、王治郅、巴特和劉玉棟、孫軍等人的出色表現,擴大了社會化、人文化和科技化籃球的影響。而巨大的潛在的籃球市場也吸引了眾多國內外企業,為他們提供了有利的商機,同時也推動了我國籃球運動加快職業化、產業化的新進程,CBA甲A、甲B聯賽賽事已成為國內外知名企業樹立形象、體現實力、拓展市場的新舞台。在賽制改革的引導下,眾多籃球俱樂部紛紛建立,一種適應籃球社會化、產業化發展需要的俱樂部管理體制已成雛形。籃球學校、訓練中心、培訓班等社會辦籃球的形式開始出現,例如,1998年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在企業資助下組織了CUBA全國大學生籃球聯賽,對活躍高等學校校園文化生活,在學生中普及籃球運動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8. 籃球的發展歷程

據文字記載,籃球運動是1891年由美國人詹姆斯奈史密斯發明的。當時,他在馬薩諸塞州斯普林菲爾德基督教青年會國際訓練學校任教。由於當地盛產桃子,這里的兒童又非常喜歡做用球投入桃子筐的游戲。這使他從中得到啟發,並博採足球、曲棍球等其它球類項目的特點,創編了籃球游戲。

最初籃球游戲比較簡單,場地大小和參加游戲的人數沒有限制。比賽隊員分成人數相等的兩隊,分別站在球場的兩端,在裁判員向球場中央拋球後,雙方隊員立即沖進場內搶球,並力爭將球投進對方的籃筐。因為桃筐是有底的,球投中以後就留在籃子里,人必須登上專設的梯子才能將球從籃筐里取出。

隨著場地設施的不斷改進,籃筐取消了筐底,並改用鐵圈代替桃籃,用木板製成籃板代替鐵絲擋網,場地增設了中線、中圈和罰球線,比賽改由中場跳球開始。與此同時,場上比賽隊員也通常改為每隊5人,開始有後衛、守衛、中鋒、前鋒、留守等位置之分。此外,奈史密斯制訂了一個不太完善的競賽規則,共13個條款,其中規定不允許帶球跑、抱人、推人、絆人、打人等。這大大提高了籃球游戲的趣味性,並且吸引了更多的人來參加這一游戲,從而使籃球運動很快普及到了全美國。

1892年,籃球運動首先從美國傳入墨西哥,並很快在墨西哥各地得到開展。這樣,墨西哥成為除美國外,第一個開展籃球運動的國家。此後,這項運動先後傳入法國、英國、中國、巴西、捷克斯洛伐克、澳大利亞、黎巴嫩等國家,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開展、普及和發展。
1896年,美國人鮑勃蓋利將籃球傳入中國,首先在天津、北京等城市青年會中開展起來。在1910年舊中國首屆全國運動會上,籃球首次被列為表演項目。1913年,籃球被列為我國國內正式比賽項目。籃球自1951年起一直是亞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

1932年國際業余籃球聯合會成立,男子籃球被國際奧委會承認為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1946年,美國出現職業籃球聯賽,並發展為目前的NBA。

女子籃球運動到20世紀初才開展起來。1976年,女子籃球被列為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

9. 關於籃球的歷史

1891年12月初在美國馬薩諸塞州斯普林菲爾德市基督教青年會國際訓練學校(後為春田學院),由該校體育教師詹姆斯·奈史密斯博士發明,當年的籃球規則只有13條,奈史密斯博士於1939年去世,終年78歲。他未曾料到,由他創建的籃球項目竟然在二百多個國家流傳市面著,而且至今美國籃球還譽滿全球。 為了紀念奈史密斯博士發明的籃球的功績,在春田學院校園內修建了美國籃球名人館-詹姆斯·奈史密斯紀念館。
起初,奈史密斯將兩只桃籃別釘在鍵身房內看台的欄桿上,桃籃上沿距離地面3.04米,用足球作比賽工具,向籃投擲。投球入籃得1分,按得分多少決定勝負。每次投球進籃後,要爬梯子將球取出再重新開始比賽。以後逐步將竹籃改為活底的鐵籃,再改為鐵圈下面掛網。

到1893年,形成近似現代的籃板、籃圈和籃網。最初的籃球比賽,對上場人數、場地大小,比賽時間均無嚴格限制。只需雙方參加比賽的人數必須相等。比賽開始,雙方隊員分別站在兩端線外,裁判員鳴哨並將球擲向球場中間,雙方跑向場內搶球,開始比賽。持球者可以抱著球跑向籃下投籃,首先達到預定分數者為勝。 1892年,奈史密斯制定了13條比賽規則,主要規定是不準持球跑,不準有粗野動作,不準用拳擊球,否則即判犯規連續3次犯規判負1分;比賽時間規定為上、下半時,各15分鍾;對場地大小也作了規定。上場比賽人數逐步縮減為每隊10人、9人、7人,1893年定為每隊上場5人。 1904年在第3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上第1次進行了籃球表演賽。1908年美國制定了全國統一的籃球規則,並有移種文字出版,發行於全世界,這樣,籃球運動逐漸傳遍美洲、歐洲和亞洲,成為世界性運動項目。 1936年第11屆奧運會將男子籃球列為正式比賽項目,並統一了世界籃球競賽規則,此後,到1948年的10多年間,規則曾多次修改,與現行規則有關的重要變化是:將得分後的中圈跳球,改為失分隊在後場端線外擲界外球繼續比賽;進攻隊必須在10秒鍾內把球推進到前場;球進前場後不得再回後場;進攻隊員不得在"限制區"內停留3秒鍾;投籃隊員被侵犯時,投中罰球1次,投不中罰球2次等。1952年和1956年第15、16兩屆奧運會的籃球比賽中,出現了兩米以上的多人,國際業余籃球聯合會曾兩次擴大籃球場地的"限制區"(也叫"3分區");還規定,一個隊控制球後,必須在30秒內投籃出手。60年代初有關10秒和球回後場的規定,一度因1960年第17屆奧運會後取消了中場線改畫邊線的中點而中止。1964年第18屆奧運會後,又恢復了中場線,這些規定又繼續執行。1977年增加了每隊滿10次犯規後,在防守犯規時罰球兩次,防投籃時犯規兩罰有1次不中再加罰1次的規定。1981年又將10次犯規後罰球的規定縮減到8次。很明顯,人員的變化的技術,戰術的發展引起了規則的改變,而規則的改變又促進了人員和技術、戰術的進一步發展變化。特別是50年代後期以來,規則的改變對籃球比賽的攻守速度,對運動員的身體、技術、戰術以及意志、作風等各方面都不斷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促進了籃球技術水平的迅速提高,女子籃球是1976年第21屆奧運會上才列為正式比賽項目的。

籃球運動是1896年前後由天津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傳入中國的,隨後在北京、上海基督教青年會里也有了此項活動。在1910年的全運會上舉行了男子籃球表演賽之後,在全國各大城市的大、中學校的籃球活動逐漸開展起來,其中以天津、北京、上海開展得較好,水平也較高,當時的比賽規則很簡單,在球場中間畫一個約有1米直徑的中圈,中鋒隊員跳球時一隻手必須置於背後腰部,任何一足不得踏出圈外。技術也簡單,中圈跳球後,誰接到球就自己運球,超過防守人就投籃。當時只會直線運球前進,傳球方法是單、雙手胸前傳球,跑動投籃是用單手低手上籃,立定投籃無論遠近都是用雙手腹前低手投籃。1925年前後,進攻和防守的5名運動員,有了較明確的分工,中鋒對中鋒,後衛對前鋒,有人盯人,各自盯住自己的對手。但前鋒的職責是只管進攻投籃,不管退守;後衛的職責是只管防守搶截球,不管投籃。前鋒和後衛很少全場跑動,只有中鋒要攻守兼顧。以後又逐漸改為兩後衛1人助攻(活動後衛),1人留守後場(固定後衛),兩前鋒也變為1人留在前場專管偷襲、快攻,1人退守後場助防。技術動作也有所發展,跑動投籃出現了單手、高手投籃,立定投籃出現了雙手胸前投籃,傳球出現了單、雙手擊地傳球,運球出現了兩手交替運球躲閃防守和超越防守向前推進的技術。規則中增加了罰球區和罰球線,隊員犯規4次即被取消比賽資格,犯規罰球可由隊長指定任何1個隊員主罰。比賽時間分為上、下半時各20分鍾,中間休息10分鍾。每次投中或罰中後,都在中圈跳球,重新開始比賽。而中國籃球運動水平在1926年以後有了較大提高 。

籃球起源與發展

起源:現代籃球運動自1891年起源與美國。是美國東部馬薩諸塞州斯普林菲爾德市(春田市)當時的青年基督教學校體育教師詹姆士`奈史密斯。當時稱為"奈史密斯球"後又稱"筐球"最後根據活動的內容是向籃球筐中投球,邊形象的命為籃球。

一,初創時期(19世紀90年代至20世紀20年代)
二,完善、推廣時期(20世紀30至40年代)
三,普及、發展時期(20世紀50至60年代)
四,全面提高時期(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
五,創新攀高時期(20世紀90年代-)

今後發展的新趨勢將繼續向著"高" 、"快" 、"全" 、"准"、"全"和"女籃男化" 技術、戰術運用技藝化的方向發展。

當代籃球運動的發展趨勢:

8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世界籃球職業隊伍參加奧運會,推動世界籃球運動跨入了一個嶄新的創新發展,達到技藝化的新階段。以1992年巴塞羅那第25屆奧運會籃球賽中美國"夢之隊"的絕妙表現,顯示著籃球運動整體內容結構和優秀運動隊伍綜合智能、技能、能力結構發生了質的變化。今後的發展新趨勢在繼續向著"高"、"快"、"全"、"准"、"變"、的含義將更富有新意,相互間將融為一體。從而使人感受籃球競賽的球場越來越小;競賽的時間越來越短,籃架越來越低;籃圈越覺越大;球場變化越來越快;攻守隊員身體接觸越來越近;比分越來越高;女子與男子的對抗形式越來越難分的新趨勢。

一、"高"的新意

籃球運動的"高",時代已賦予其新意,"高"的內涵和外延均發生了新變化。第一,世界強隊普遍重視隊伍的整體身體平均高度的增長。美國等世界優秀隊伍中的高大隊員在第25屆奧運會上均能將驚人的彈跳力、敏捷的奔跑移動以及無以倫比的技術和技巧融於一身,展現絕妙的表演,已成為當代世界籃球運動中高大隊員的典範。第二,隨著高大運動員大量涌現,高空爭奪更為突出,能否占制空有優勢,已成為衡量隊伍水平的重要標志,於是創新的各種立體型的戰術配合方法,為世界籃球運動增添了許多新內容。

二、"快"的延伸

籃球競賽規則進攻有時間限制,一次進攻必須在30s內結束。世界籃球運動強化了"快"的意識,掀起了全面"快"的浪潮。今後的趨勢有可能還要將進攻時間限的更短些,這便給籃球運動提出了更快的速度要求,進一步形成各種快的技、戰術方法。
第一, 繼續加快進攻速度,主動爭取時間,增加攻擊次數;第二,繼續強調提高攻守轉換速度;第三,繼續提高運用技術和戰術間銜接的速率,加快轉換戰術變化的節奏,都將給現代籃球運動向更高層次延伸。

三、"准"的發展

現在籃球競賽積分的高比分的特點是:第一,以3分球為重點的投籃准確性繼續提高;第二,掌握攻守技術、運用攻守技術與變化准確性提高。第三,戰術配合的時間與空間、地面的接和的准確性提高。

四、"全的演進

現代籃球運動對"全"的要求是:

第一,運動員素質全面。

第二, 重視全面綜合素質水平,陶冶自己成為既全面又有特長的隊員。

第三,對教練員來說,必須高度重視並善於科學地使運動員具有以上諸多因素的開發與全面利用的才能,同時反映出教練員的全面才華和綜合水平。

可見,未來要想成為世界性強隊必須具有以下幾個條件:

第一,全面整體成員中高大隊員的數量和質量。

第二,特殊高大中鋒隊員的數量和質量,能給對方構成威脅力和實戰攻擊力。

第三,具有全面型明星隊員以核心的組織才能、掌握絕招。

第四,全隊個人和整體做戰的速度,和節奏。應運用戰術的簡練性,應變意識、才智與能力的綜和水平。

第五,具有獨特的個人與全隊整體防守的意識作風和看家本領。

第六,教練員智能結構的高層次和科學化訓練,管理相結合的高水平。

10. 我的拿手好戲作文籃球

寫作思路:表達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不節外生枝,不喧賓奪主。在插入敘述的時候,還要注意文章的過渡、照應和銜接,不能有斷裂的痕跡。

正文:

作為我班籃球隊隊長,關於籃球比賽有很多話要講,也許幾天幾夜都講不完。

五年級剛開始,班主任吳老師便讓我組建籃球隊。大家都想參加,但名額只有8名,每篩掉一人,對於我的內心都是一次巨大的打擊。

我們班籃球基礎實在太差,勉強矮子裡面拔將軍湊成8人。為了訓練籃球技術,我們放棄了晨讀時間與體育課自由活動時間,但有幾個人戾氣十足:瘋癲的,走神的,搞笑的,胡亂搶球的等等,實在是無法正常練習。

每天早晨,爸爸比較負責,都會來學校督促我們練籃球,比較能鎮住他們。但體育課自己練習時,總有幾個不認真,不開竅的。比如有個人,教了好多次我的打板秘訣,他竟然不知道把球扔哪裡去了;更可氣的是有人玩起了反間道,與8班打友誼賽時,把球竟然傳給了對手……

最近,籃球比賽進入了白熱化階段,我們班迎來了與6班的第一場比賽。我們雖然穿著一片瑩綠靚麗的服裝,如耀眼的明星。但我們在之前幾次友誼賽都打贏後控制不了的驕傲心態的作用下,在對手橫沖直撞之下,都茫然不會打籃球了,看到對手就手腿發軟。

我們班以8:30的大慘敗,結束了第一場籃球賽。6班隊員個個氣勢洶洶,如果把他們比作「老虎」,那我們便是等著被宰的「小綿羊」。

這一次的慘敗,給我們敲響了警鍾,我們訓練的態度比原先認真了。丁睿駿7點准時到校第一個率先練球,我們接二連三也紛紛投入訓練,只有一個人漫不經心,經常遲到而不得訓練。我們練得熱火朝天,他卻優哉游哉地待在教室。

早晨和體育課抓緊訓練,大家共同反思第一場的教訓,在體育老師樊楓細心講解並指定戰術之下,我們重拾信心,迎接下一場比賽。

次日傳來一個好消息,我們班將與9班打復活賽,雖然9班曾經是友誼賽的手下敗將,但也切不可驕傲。今日比賽我們班又如何發揮呢?比賽開始了,我們班爆發出「野人」般戰力,個個殺氣騰騰,毫不手下留情。我與馮佳釔更是硬生生把球從對手手中搶來,連滾帶爬地也要把球傳給隊友。雖然贏下了關鍵之戰,但也有遺憾:有幾次連續投籃,都沒能投進……

贏了一場球,不代表贏了所有;輸了一場球,也不是輸了全世界,不要驕傲與氣餒,再接再厲,前面遙遠艱辛的路途在等著我們!

加油吧!籃球隊隊員們!

閱讀全文

與籃球比賽進入了什麼的階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