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陝西蒲城的有沒有啊!!!電視上看到可以跳傘在陝西蒲城,有沒有知道在蒲城哪裡啊!!!!
鹵陽湖,內府機場,陝西通用航空機場
B. 陝西蒲城縣孫鎮位於哪裡
孫鎮地處蒲城縣城東15公里處,是著名愛國將領楊虎城將軍的出生地
C.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姓王的名人
1、王詡
鬼穀子名王詡、王禪,道號玄微子。戰國顯赫人物,華夏族,額前四顆肉痣,成鬼宿之象,創建鬼谷門派。著名謀略家、道家代表人物、兵法集大成者、縱橫家的鼻祖,精通百家學問,因隱居雲夢山鬼谷,故自稱鬼谷先生。
鬼穀子常入山修煉,深諳道法,神妙莫測。 「王禪老祖」是後人對鬼穀子的稱呼,為老學五派之一。鬼穀子主要作品有《鬼穀子》、《本經陰符七術》、《鬼穀子天髓靈文》等。其著作被後世稱為「智慧禁果,曠世奇書」。
2、王翦
王翦,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東北)人,戰國時期秦國名將、傑出的軍事家。少時喜歡軍事,隨侍秦王嬴政。率軍攻破趙國都城邯鄲,掃平三晉地區。統兵六十萬大敗項燕,消滅楚國 。
聯同兒子王賁,成為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最大功臣。憑借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與白起、李牧、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3、王昭君
王昭君,名嬙,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漢南郡秭歸人,與貂蟬、西施、楊玉環並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晉朝時為避司馬昭諱,又稱為「明妃」,王明君。
昭君出塞後的幾十年時間里,漢匈兩家一直保持了友好和睦關系。呼韓邪單於附漢與昭君出塞,不但結束了匈奴多年的分裂和戰亂,而且為中原王朝的大一統奠定了基礎。加強了雙方的交流,使當時相對落後的少數民族必然產生對中原先進制度的嚮往,促使一些少數民效仿中原的制度。
4、王莽
王莽,字巨君,魏郡元城人,西漢權臣,新顯王王曼長子、西漢孝元皇後王政君侄,篡奪皇位。新朝開國皇帝,公元8年至23年在位。
王莽統治末期,天下大亂。公元23年(新莽地皇四年),更始軍攻入長安,王莽死於亂軍之中,新朝滅亡。王莽共在位15年,卒年69歲,而新朝也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短命朝代之一。
5、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東晉時期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
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D. 求:蒲城縣到底是在哪裡
蒲城縣位於陝西關中平原東北部。東徑109°20′17″—109°54′48″,北緯33°44′50″—35°10′30″。東臨大荔縣、澄城縣;西接富平縣;北依白水縣、銅川市。東西長52.8千米,南北寬47千米。總面積1654平方千米/1584平方千米。總人口75萬人(2004年)。
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郵編:715500。行政區劃代碼:610526。區號:0913。
行政區劃
蒲城縣轄14個鎮、10個鄉:城關鎮、罕井鎮、孫鎮、興鎮、黨木鎮、高陽鎮、永豐鎮、荊姚鎮、蘇坊鎮、龍陽鎮、東陳鎮、坡頭鎮、洛濱鎮、陳庄鎮、翔村鄉、三合鄉、賈曲鄉、東陽鄉、原任鄉、龍池鄉、椿林鄉、平路廟鄉、上王鄉、大孔鄉。共有7個居委會、373個行政村。
縣情簡介
蒲城縣北部丘陵,中部高塬,南部平川,耕地168萬畝,東臨大荔、澄城;距韓城市司馬遷祠126公里;西接富平,距古都西安市110 公里;北依白水、銅川,距中華人文如祖軒轅黃帝陵100公里,南接渭南,距聞名中外的西嶽華山120公里。
轄區14鎮10鄉,373個行政村,全縣76萬人,人口密度431人/平方公里。
地屬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3.2度,無霜期180—220天,年平均降雨量550毫米。
科技力量雄厚,高中級技術人員1870名,轄區兩所中等專業學校,6所高中,772所中小學校,在校學生15.7萬人。38個醫療衛生單位,衛生單位技術人員1336人。是全國初級衛生保健示範縣之一。
蒲城地方工業以煤炭、建材、紡織、機電、化工以及農付產品加工為主,主要有水泥、煤炭、塑料、變壓器、奶粉、脫脂葯棉等。牛肉、果脯、金絲蜜棗、保健品、氧化鋅、三氧化鉬、鉬鐵、紅丹粉等產品出口供貨值逐年大幅度上升。傳統的煙火藝術名揚中外,為中華一絕,被列入國家「星火」計劃。蒲城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棉、油、煙、果、梨、牛、羊、雞」十大商品基地初具規模,為國家優質小麥基地縣,以蘋果、酥梨為主的果品面積已達47.8萬畝,總產量在5億公斤以上。蘋果、酥梨以其品味純正、肉質細嫩、香甜可口而享譽海內外。已建成蘋果、酥梨綠色食品基地10萬畝,「秦川牛」馳名中外。
歷史沿革
蒲城縣歷史悠久。夏商屬雍州,周封賈國,春秋屬晉,秦置重泉,北魏名南白水,西魏始稱蒲城,唐名奉先,宋後名蒲城至今。境內文物薈萃,城外橋、景、光、惠、泰五座唐代帝王陵依山為墓,彼此烘托,尤以橋陵石刻最為精美,氣勢雄偉,為唐十八陵之冠,一九八八年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內南寺唐塔,北寺宋塔,遙相呼應,明清考院、六龍壁、勿幕圖書館、楊虎城將軍紀念館、王鼎紀念館、將相故里牌坊保護完好。縣博物館內,歷史文物琳琅滿目,《大唐故金仙長公主志石之銘》、《雲麾將軍李思訓碑》、《大唐代國長公主碑》、《高力士碑》、《義門王氏先塋碑》、《蘇孝慈墓誌》、《蒲城王氏祠堂碑》等聞名遐邇,一九八八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對外開放縣。蒲城歷史上文化昌盛,人才輩出。黨懷英、王鼎、井勿幕、李儀祉、楊虎城等先賢志士均出生於此。
能源礦產儲量大,易開采,品味高。蒲城縣處於國務院能源基地規劃辦公室的山西能源基地范圍。煤儲量豐富,發展能源電力工業條件優越。石灰石、大理石、鋁土礦、粘土礦、白雲岩、硫鐵礦、芒硝等礦產資源也極為豐富,開發前景十分廣闊。煤炭:煤田佔有面積52.9平方公里,已探明儲量1037億噸。煤質屬中灰至高灰、高硫、低磷的集煤及瘦煤。水文地質結構簡單,可選性中等,易於開采。石灰石:主要分布在縣城以北的諸山中,總儲量為450億噸,其中水泥石灰岩主要分布在岳王山、堯山和孫鎮中堯地區。硫鐵礦和芒硝:我縣化工資源豐富發展化學工業具有一定的優勢、硫鐵礦分布在蔡鄧三眼橋地區,總儲量約113-150萬噸,芒硝產於我縣南部泊灘地區,總面積170平方公里。大理石和白雲岩礦:儲量分別為300、500萬噸,500-1000萬噸逐級開發。陶瓷粘土:主要分布在蔡鄧三眼橋地區,地質儲量289.5萬噸,發展陶資工業具有一定基礎。蒲城縣地貌單元界限分明,地域差異明顯,宜農、宜林、農副土特產品十分豐富。在「八五」期間已建立了小麥、棉花、玉米、油菜、蘋果、酥梨、牛、羊、雞等十大農牧業商品基地。素有「陝西糧倉」之稱,蘋果、酥梨、金絲蜜棗等農特產品享譽海內外,遠銷東南亞國家和地區,農業綜合開發的潛力很大。
http://ke..com/view/975635.htm
E. 蒲城縣長樂公園建設的意義
意義:長樂公園,改革開放讓人們的生活日新月異。政府關注民生力度的加大,讓人們真正地享受著家門口的休閑娛樂生活。十四運的到來,更加促進人們奔向新時代、喜迎八方客、同享新生活、共築中國夢!
長樂公園作為十四運重點建設改造項目和重要民生項目,近幾年,市委市政府不斷地對其進行提升改造,現在的公園面貌日新月異。還未進公園,你就會被門口迎接十四運的宣傳語和吉祥物所吸引,在周圍鮮花的裝點下,秦嶺四寶顯得更加活潑可愛。來這里健身的人們,運動形式多樣:跳舞、跑步、踢毽子、打籃球無所不有走進長樂公園,你會發現人們在這里遊玩各得其樂。
F. 華漢的真實身份是什麼
華漢(1986年5月20日),資深媒體人,網路營銷專家,85後創業新貴,身高183cm,體重70KG。華漢工作室董事長,「高富帥"域名所有人。
華漢被譽為中國85後最具影響力的網路營銷專家。曾被騰訊、新浪、搜狐、網易、鳳凰網、央視網、金鷹網、新華網、人民網、中華網、中國網、和訊網等媒體報道。
華漢曾自稱炒作奶茶妹妹戀情等新聞而被章澤天告上了法院。2015年11月20日,海淀區人民法院就章澤天訴華漢和成小飛兩起名譽侵權案做出一審判決。章澤天勝訴。
法院判決:華漢於判決生效後10日內在搜狐網首頁顯著位置持續登載致歉聲明7日,向章澤天賠禮道歉,並賠償合理維權支出損失三萬四千元、精神損失撫慰金十萬元。
除此之外華漢還是資深網路營銷顧問,華漢此前在娛樂圈屬於「神秘人物」,很多人都沒有見過他,直到2012年6月華漢做客《金星撞火星》、《職場好榜樣》等電視節目後才慢慢走進人們的視線。
在錄制完職場好榜樣和金星撞火星後,華漢受到馬德鍾,李湘,楊子等明星褒獎從此一夜成名。
G. 蒲城有木有人會街頭籃球,教我謝謝
主要是靠自己練習的,多玩多練習,就OK了!
H. 蒲城縣的政治
蒲城縣歷史上有聲望的醫生很多,他們繼承和發展了傳統的醫德和醫術,或走村串戶,或坐堂應診,救死扶傷,為群眾防治疾病。民國時期,全縣先後辦有私人醫院、診所30多處。但因社會制度所限,有的辦起不久即停辦或他遷。公辦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也很慢。據有關資料記載,民國時期的縣衛生院,是在戒煙所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清末民初,鴉片煙在中國泛濫,蒲城縣農民種植、販賣、吸食者甚多。據荊姚張霖澍日記記載,光緒二十一年(1895)自種鴉片收煙土71兩;二十二年(1896)收煙土33兩,打罌粟種1.6石。民國18年(1929),國民政府頒布《禁煙法》,要求各地成立禁煙機構。20年(1931),縣政府任命趙自超、孫子文為縣衛生助理員,負責防疫,兼管禁煙。因政府重視不夠,成效甚微。24年(1935),省立戒毒院又任命趙自超為蒲城縣戒煙所(後稱「調煙所」)所長,所址設堯山書院。趙自超對戒煙事宜一度甚為重視,但由於縣政府對此項工作漠然置之,加之縣城內和興市鎮幾家大煙商阻撓搗亂,致使戒煙工作無法開展。28年(1939)省衛生署又派丁紹周為蒲城縣調煙所所長,開始收容煙民,服用葯物,進行戒煙。29年(1940)縣政府改調煙所為衛生院,從此,蒲城縣才有了公立醫療機構。33年(1944),縣民政科又在興鎮辦了一個衛生所。蒲城解放後,在黨和人民政府重視下,醫療衛生事業不斷發展。行政組織 衛生工作初歸第三科管理。1952年5月,縣人民政府將分管教育、衛生的第三科正式改稱「文教衛生科」,城關、興鎮、黨睦、孫鎮、罕井、廣陽6個區各設文教衛生助理員1人。1955年3月,縣專設衛生科。1959年1月,蒲城、白水、澄城三縣合並後,成立文教衛生部(4月改部為局),內設衛生股。1960年7月設衛生局。1961年蒲、白、澄三縣恢復原建置後,8月又並為文教衛生局。1964年8月再專設衛生局。「文化大革命」中,衛生局機構癱瘓。1968年,學「靈寶經驗」,成立醫葯衛生服務站。1970年,成立衛生管理站,10月成立衛生局革命領導小組。1976年10月,恢復衛生局至今。1949年5月至1963年,先後設立縣衛生院(1960年改為縣醫院)、衛生防疫站、婦幼保健所等,並相繼設立8個地段醫院和22個鄉鎮衛生院,以後又設立中醫院和康復醫院。1990年底,全縣共有醫療衛生院所68個,衛生工作人員3000餘名(其中醫士以上人員1122名),病床932張,平均千人有醫生1.67名、病床1.38張。全縣醫療衛生事業費用137萬元,佔地方財政總支出3.5%。縣、鄉、村三級醫療保健網基本形成。地方病和傳染病有的得到控制,有的基本絕跡。婦幼保健、職工保健工作取得顯著效果。群眾性的愛國衛生運動健康發展。醫學會、中醫學會等衛生科研組織和群眾性衛生組織——衛生工作者協會的活動也較為活躍。全縣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引起各級衛生主管部門和聯合國衛生組織的關注。1979年10月,省衛生廳確定蒲城縣為全省衛生重點縣之一。1979年10月到1982年底,省、地、縣共投資158.7萬元,衛生局自籌資金51萬元,擴建房舍、購置器械、培訓護士,使醫療衛生事業得到較快的發展。三年中,全縣共購置醫療器械1529件,基本解決了各醫療單位器械的使用需要。1982年11月29日,我國政府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正式簽訂支持初級衛生保健項目文件。規定:1983年5月至1985年5月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對蒲城縣和四川灌縣、廣西武鳴、浙江蕭山、天津薊縣、遼寧金縣等6縣給予60萬美元,以發展醫療衛生事業。1983年5月,縣衛生局副局長趙勤學隨同國家基層衛生考察組訪問泰國、澳大利亞、紐西蘭,了解這些國家醫院狀況和衛生服務管理辦法。這是蒲城縣衛生界有史以來的第一次出國考察。同年7月31日~8月4日,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短期顧問尼丁·克里斯特博士一行,對蒲城縣衛生工作進行詳細考察。參觀了縣醫院、衛生防疫站、婦幼保健站、衛生學校以及黨睦、永豐醫院、城關鎮東街產院等單位。12月,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正式確定蒲城縣為初級衛生保健示範縣。1984年元月,縣衛生局派代表參加衛生部召開的全國4個初級保健合作中心及6個衛生示範縣情況交流會;2月20日,成立初級衛生保健示範縣領導小組;6至7月,領導小組派代表參加衛生部舉辦的教育方法和服務管理學習班,為搞好衛生示範縣奠定理論基礎。1984年,衛生部和世界衛生組織駐北京辦事處共同商定分配給蒲城縣價值52280美元的物品、器械,為衛生示範縣建設提供物質基礎。1985年8月,尼丁·克里斯特再次來蒲城進行為期4天的技術咨詢服務,對縣醫院、防疫站、衛校、葯檢所、永豐鎮衛生院、永豐村衛生所、孫鎮地段醫院、婦幼保健所、中醫院、東街產院等10個衛生醫療單位進行考察、指導。1987年,全縣開展創甲級村衛生所活動,有效地改變農民醫療衛生狀況。同時,採取多渠道、多形式辦農村產院,基本解決了孕產婦的住院分娩問題。1988年和1990年,全縣衛生事業繼續發展,醫療條件進一步改善,農村缺醫少葯的狀況進一步改觀。
截止2012年,全縣衛生醫療機構30個,床位1695張,衛生專業技術人員1945人,衛生防疫人員143人,鄉村醫生943人。醫療服務體系建設步伐加快,縣醫院綜合住院樓和中醫院醫技樓已完成主體工程建設,即將投入使用。公共衛生服務進一步加強,為城鄉居民建立健康檔案557503人(份),59500名65歲以上老人進行了免費體檢;辦理孕婦免費分娩卡7526份,補助資金458萬元;為1840戶農村居民發放大病救助金786萬元。為19種特殊慢性病患者補償資金854.72萬元,為54306名0~6歲兒童免費接種國家免疫規劃疫苗。免費醫療肺結核病人212例,為1329名貧困白內障患者免費復明手術。全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農民612526人,參合率96.92%,較上年增加了1.2個百分點。獲得補償參合人數57.14萬人次,補償費用1.16億元,享受萬元以上者765人。獲得「全省新農合制度建設先進縣」榮譽稱號。實施了基本葯物「三統一」制度,鄉村兩級統配葯品1353個品規。 據有關史籍和碑石記載,古時蒲城民間就有以強身、自衛、娛樂為目的的練拳棒(武術)、練氣功、奕棋等體育活動。明代進士李應策在《邑豐陽建龍河觀記》中,對練氣功之法記述甚詳。又據一些老年人回憶,清代和民國初期,城鄉民間體育活動就很多,除武術、氣功和棋類外,有上山登高、放風箏、盪鞦韆、跳繩、踢毽子、打毛蛋、跑步、跳高、跳運、射箭、游水、舉石鎖、掰手腕、摔跤、扔石子(擲遠)、打瓦兒(擲准)等等。民國16年(1927)以後,學校始有籃球活動,以後逐漸有了排球、足球、網球、乒乓球、羽毛球、射擊等活動。新中國成立後,在毛澤東主席「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體育方針指導下,蒲城縣的體育事業飛速發展。有經常性的活動,有制度化的比賽。體育工作初期由縣文教局兼管,1958年成立蒲城縣體育運動委員會《簡稱「體委」),專管全縣城鄉體育工作。1962年在職工俱樂部後面建起1800多平方米、可容4000觀眾的燈光球場。1965年,在延安西路建起13000多平方米的大型露天體育場,設有跑道、籃球桿、排球網、單杠、雙杠等運動器材,同時建築862平方米的乒乓球大廳。1985年,城關鎮關帝村和南街小學花費16萬多元,在關帝廟後巷修建1000多平方米的旱冰場一座,內設500平方米的游泳池。1989年,縣政府將體育場遷至南環路,建設一個46600多平方米設施較多的現代化體育場。為了培養體育人才,縣體委早在1965年8月就辦起了業余體校(十年「文革」中斷),當時設乒乓球、籃球、體操三個班。至80年代,業余體校先後培養能出縣比賽的田徑運動員299名,籃球運動員125名,乒乓球運動員67名,體操運動員37名,其中給軍隊和國家有關單位輸送籃球、乒乓球等運動員22名。
截止2012年,全縣有社會藝術團體43個,專業藝術團體2個,藝術培訓機構21個。建成鎮文化服務站12個,村級體育場78個,農家書屋實現全覆蓋,有線電視入戶率41.1%。文化體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文化產業發展勢頭良好,文化市場監管進一步加強,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縣劇團送戲下鄉200餘場,影劇院歌舞演出80餘場,舉辦各類文藝晚會、文藝比賽19場次,啟動了秦腔「周末一元劇場」。文化遺產保護和開發利用工作成績顯著,被國家文物局批准為開展文物遺產知識宣傳普及工作試點縣。楊虎城紀念館、王鼎紀念館和縣圖書館、文化館、各鎮文化站免費開放。全年文化產業產值1592萬元,較上年增長24.3%。 建國前,蒲城沒有專門科學技術組織。新中國建立後,於1958年12月,成立蒲城縣科學技術委員會(簡稱「科委」)。1963年2月精簡機構時撤銷。1977年9月成立蒲城縣革命委員會地震局,1978年5月恢復蒲城縣科學技術委員會,共有幹部23人。
1985年3月,科委成立科技開發中心,編制4人。其指導思想是:立足當地資源,著眼科技開發,面向鄉鎮企業,重視經濟效益,為蒲城經濟翻番服務。中心任務是:開發新產品,傳遞科技情報信息,培訓技術人才,聯系農村科技戶,搞好各種科技服務。並按照《全國科學技術管理工作試行條例》,科委成立了科技幹部科,統一管理全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幹部,負責科技幹部的考核、選拔、晉升和培訓工作。
農業科學研究中心 1953年3月,縣農業技術指導站成立,這是蒲城縣最早的科學技術事業單位。1976年改為蒲城農業科學研究所,負責農業技術的研究和推廣。1983年又改為農業科學研究中心,歸農牧局領導,下設辦公室和農技、土肥、植保、農桑園藝4個站與果桑等3個公司,並派出蘋果、經濟作物、旱原作物3個組分別常駐罕井、黨睦和孫鎮指導工作。
農業機械研究所 1963年成立,任務是引進、宣傳推廣農業機械,開展全縣的農機科研工作,屬農機局。
林業科學研究所 1980年成立,任務是研究林業方面的植樹、育苗及造林技術、檢驗樹木品種優劣、引進推廣良種樹木、利用場地進行科學實驗等,歸林業局。
截止2012年,全縣科技研究推廣機構11家,各類科普協會150餘家,共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0642人。圍繞主導產業、支柱產業組織各類培訓400餘場(次),發放資料10餘萬份,解答疑難問題6000多個,培訓人員11萬人(次),全民科技文化素質和實用科技水平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