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籃球的意義是什麼
1、提高感統能力
研究表明,很多現代心理或發育疾病(如自閉症)都來源於人的感統能力(sensoryintegration,即大腦協調各感官之間信息關系的能力)出了問題。
2、提高人的決斷能力(Decisionmaking)
瞬息萬變的球場要求一名運動員果斷地做出什麼時候投球,什麼時候傳球等等的決定。對方的優勢在哪裡?我們的優勢在何處?如何揚長避短排出佳陣容?這些決斷能力的練習勢必能夠幫助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大小決策。該出手時,就得出手!
3、訓練神經系統反應
打籃球可訓練腦部思考和判斷能力,以及思考後身體繼發的反射動作速度。神經系統:神經系統分為中樞神經系統及周圍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腦和脊髓,周圍神經系統則含軀體神經系統及自主神經系統。
4、團隊意識
當今社會團隊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沒有團隊意識,這會導致在工作中遇到很多困難。而這種團隊的意識需要從小培養,籃球作為一項同場競技運動可以鍛煉孩子的團隊協作能力。
5、釋放學習壓力
當今社會,每一個父母都期待著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從孩子降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背負起了沉重的壓力。學習壓力那麼大,久而久之孩子會對學習產生抵觸心理,這樣擠壓式的學習方式也是非常沒有效率的。
6、打籃球孩子勤奮、執著
古人雲:「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說的都是只要堅持就能成功的道理。現代心理學把它叫做「Grit」(韌勁)。美國華人學者AngelaDuckworth的研究發現,「韌勁」是人生成功重要的因素,高於智商和情商。
7、增強心理健康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學校高效率和快節奏的學習工作限制了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與了解,但籃球場給他們提供了交流的機會。籃球運動能有效緩解工作學習的壓力,而良好的競爭環境又能培養健康的心理適應力和承受力,調整及維護參與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B. 籃球是一項什麼運動
籃球這項運動是1981年美國人發明出來的,剛開始籃球比賽很簡單,對參加的人數以及場地都沒有限制,後來隨著時間的改變,籃球變得越來越正規,那麼籃球是一項什麼運動呢?籃球是屬於一種以上籃、投籃和扣籃為中心,從而進行對抗的體育運動方式。由於籃球的特色之處很明顯,從而成為了很多人心中都熱愛的運動。打籃球可以讓人充滿了很多活力,不僅能增強自身的抵抗力和身體素質,還能更好去培養團隊的精神以及榮譽感。目前在籃球比賽上面,主要有五個人參加比賽,分別是中鋒、前鋒、後衛、守衛以及留守。
C. 籃球運動的定義是什麼
籃球運動是以投籃、上籃和扣籃為中心的對抗性體育運動,是全世界無數人熱愛的運動,籃球運動充滿活力,不僅能提高參與者的身體素質、鍛煉意志,還能培養團隊精神、增強使命感和榮譽意識。
籃球運動是1891年由美國人詹姆斯·奈史密斯發明的。當時,他在馬薩諸塞州斯普林菲爾德基督教青年會國際訓練學校任教。由於當地盛產桃子,這里的兒童又非常喜歡玩將球投入桃子筐的游戲。這使他從中得到啟發,並博採足球、曲棍球等其他球類項目的特點,創編了籃球游戲。
最初籃球游戲比較簡單,場地大小和參加游戲的人數沒有限制。比賽隊員分成人數相等的兩隊,分別站在球場的兩端,在裁判員向球場中央拋球後,雙方隊員立即沖進場內搶球,並力爭將球投進對方的籃筐。
因為桃筐是有底的,球投中以後就留在籃子里,人必須登上專設的梯子才能將球從籃筐里取出。隨著場地設施的不斷改進,籃筐取消了筐底,並改用鐵圈代替桃籃,用木板製成籃板代替鐵絲擋網,場地增設了中線、中圈和罰球線,比賽改由中場跳球開始。
與此同時,場上比賽隊員也通常改為每隊5人,開始有後衛、守衛、中鋒、前鋒、留守等位置之分,而使籃球運動很快普及到了全美國。
(3)籃球是什麼運動的結合擴展閱讀:
籃球運動的特點
1、對抗性:籃球運動持續時間可長可短,但需要參與者快速奔跑、突然與連續起跳、敏捷反應與力量抗衡。
2、集體性:籃球運動不僅要求運動員具有技戰術能力,以及在比賽中表現出的智慧、膽略、意志、活力與創造力,運動員也必須具備勇敢頑強的鬥志和團結協作的精神。
3、觀賞性:籃球比賽中,可以欣賞到嫻熟的運球、巧妙的傳球、准確的投籃、機智的搶斷、精彩的扣籃和出奇的封蓋,再加上攻守交錯、對抗變換,從而使比賽雙方鬥智斗勇,球場形勢變化富有戲劇性,能使參與者和觀看者得到心理的滿足和愉悅。
4、趣味性:籃球運動簡單易行,趣味性很強,可以因人、因地、因時、因需而異。通過變換各種活動方式,籃球運動更加方便與吸引人們的參與,以達到活躍身心、健身強體的目的,進而提高社會的文明氛圍,充實人們業余文化娛樂生活。
5、健身性:人們通過參與籃球運動,既可以強身健體,也可以使個性、自信心、審美情趣、意志力、進取心、自我約束等能力都有很好的發展,也有利於培養團結合作、尊重對手、公平競爭的道德品質。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籃球
D. 籃球是屬於什麼項目
籃球是一個由兩隊參與的球類運動,每隊出場5名隊員。目的是將球進入對方球籃框中得分,並阻止對方獲得球權和得分。可將球向任何方向傳、投、拍、滾或運,但要受規則的限制。籃球比賽的形式多種多樣,也有最流行的街頭三人籃球賽,是三對三的比賽,更講究個人技術。當今世界籃球水平最高的聯賽是美國的國家籃球協會(NBA)。籃球在1904年列入奧運會的表演項目,到1936年柏林奧運會成為正式項目。女子籃球到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才成為正式項目。
E. 籃球是一項什麼運動
籃球的來歷
--------------------------------------------------------------------------------
籃球是用球向懸在高處的目標進行投准比賽的球類活動。由於最初是用裝水要的籃筐作投擲目標,故名"籃球"。現代籃球運動已經發展成為一項具有靈活巧妙的技術和變化多端的戰術相結合的競賽活動。從事籃球運動能促使人體的力量、速度、耐久力、靈活性等素質全面發展,並能提高內臟器官、感覺器官和神經中樞的功能;它對培養勇敢、機智、集體主義和組織紀律性等品質都有很大益處。
發展概況 籃球是1891年由美國馬薩諸塞州斯普林菲爾德(舊譯春田)市基督教青年會訓練學校體育教師J.奈史密斯博士創造的,起初,他將兩只桃籃分別釘在鍵身房內看台的欄桿上,桃籃上沿距離地面3.04米,有足球作比賽工具,向籃投擲。投球入籃得1分,按得分多少決定勝負。每次投球進籃後,要爬梯子將球取出再重新開始比賽。以後逐步將竹籃改為活底的鐵籃,再改為鐵圈下面掛網。到1893年,形成近似現代的籃板、籃圈和籃網。 最初的籃球比賽,對上場人數、場地大小,比賽時間均無嚴格限制。只需雙方 參加比賽的人數必須相等。比賽開始,雙方隊員分別站在兩端線外,裁判員鳴哨並將球擲向球場中間,雙方跑向場內搶球,開始比賽。持球者可以抱著球跑向籃下投 籃,首先達到預定分數者為勝。1892年,奈史密斯制定了13條比賽規則,主 要規定是不準持球跑,不準有粗野動作,不準用拳擊球,否則即判犯規連續3次犯 規判負1分;比賽時間規定為上、下半時,各15分鍾;對場地大小也作了規定。上場比賽人數逐步縮減為每隊10人、9人、7人,1893年定為每隊上場5人。1904年在第3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上第1次進行了籃球表演賽。1908年美國 制定了全國統一的籃球規則,並有移種文字出版,發行於全世界,這樣,籃球運動 逐漸傳遍美洲、歐洲和亞洲,成為世界性運動項目。
1936年第11屆奧運會將男子籃球列為正式比賽項目,並統一了世界籃球競賽規則,此後,到1948年的10多年間,規則曾多次修改,與現行規則有關的重要變化是:將得分後的中圈跳球,改為失分隊在後場端線外擲界外球繼續比賽;進攻隊必須在10秒鍾內把球推進到前場;球進前場後不得再回後場;進攻隊員不得在"限制區"內停留3秒鍾;投籃隊員被侵犯時,投中罰球1次,投不中罰球2次等。1952年和1956年第15、16兩屆奧運會的籃球比賽中,出現了兩 米以上的多人,國際業余籃球聯合會曾兩次擴大籃球場地的"限制區"(也叫" 3分區");還規定,一個隊控制球後,必須在30秒內投籃出手。60年代初有 關10秒和球回後場的規定,一度因1960年第17屆奧運會後取消了中場線改 畫邊線的中點而中止。1964年第18屆奧運會後,又恢復了中場線,這些規定 又繼續執行。1977年增加了每隊滿10次犯規後,在防守犯規時罰球兩次,防 投籃時犯規兩罰有1次不中再加罰1次的規定。1981年又將10次犯規後罰球 的規定縮減到8次。很明顯,人員的變化的技術,戰術的發展引起了規則的改變,而規則的改變又促進了人員和技術、戰術的進一步發展變化。特別是50年代後期 以來,規則的改變對籃球比賽的攻守速度,對運動員的身體、技術、戰術以及意志、作風等各方面都不斷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促進了籃球技術水平的迅速提高,女子籃球是1976年第21屆奧運會上才列為正式比賽項目的。 籃球運動是1896年前後由天津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傳入中國的,隨後在北京、上海基督教青年會里也有了此項活動。
在1910年的全運會上舉行了男子籃球 表演賽之後,在全國各大城市的大、中學校的籃球活動逐漸開展起來,其中以天津、北京、上海開展得較好,水平也較高,當時的比賽規則很簡單,在球場中間畫一個約有1米直徑的中圈,中鋒隊員跳球時一隻手必須置於背後腰部,任何一足不得踏出圈外。技術也簡單,中圈跳球後,誰接到球就自己運球,超過防守人就投籃。當時只會直線運球前進,傳球方法是單、雙手胸前傳球,跑動投籃是用單手低手上籃,立定投籃無論遠近都是用雙手腹前低手投籃。1925年前後,進攻和防守的5名 運動員,有了較明確的分工,中鋒對中鋒,後衛對前鋒,有人盯人,各自盯住自己 的對手。但前鋒的職責是只管進攻投籃,不管退守;後衛的職責是只管防守搶截球,不管投籃。前鋒和後衛很少全場跑動,只有中鋒要攻守兼顧。以後又逐漸改為兩後衛1人助攻(活動後衛),1人留守後場(固定後衛),兩前鋒也變為1人留在前 場專管偷襲、快攻,1人退守後場助防。技術動作也有所發展,跑動投籃出現了單 手、高手投籃,立定投籃出現了雙手胸前投籃,傳球出現了單、雙手擊地傳球,運球出現了兩手交替運球躲閃防守和超越防守向前推進的技術。規則中增加了罰球 區和罰球線,隊員犯規4次即被取消比賽資格,犯規罰球可由隊長指定任何1個隊員主罰。
比賽時間分為上、下半時各20 分鍾,中間休息10分鍾。每次投中或罰 中後,都在中圈跳球,重新開始比賽。而中國籃球運動水平在1926年以後有了 較大提高。
F. 籃球運動的特點和作用是什麼
1、籃球運動的特點:
(1)對抗性
籃球運動是由攻防兩方面組成的對抗性競技運動項目,激烈的攻守對抗是籃球運動的最基本的規律和特徵。這種對抗主要表現為有球隊員之間的對抗,無球隊員之間的對抗,爭奪籃板球時的對抗,教練員之間的謀略對抗,雙方隊員思想作風和意志品質的對抗。
誰在這些對抗中佔有優勢,誰就能獲得比賽的主動權,激烈的對抗促進了籃球運動向更高層次發展。
(2)健身性
籃球運動既是激烈的競技運動,又是深受男女老少喜愛的健身方式。不同層次的人群,通過不同的籃球比賽和鍛煉,能有效地促進人的各項生理機能的提高,尤其是內臟器官、感官的功能和中樞神經的功能的提高。
籃球運動是一項集體運動項目,是需要全體隊員和教練員非常默契的配合來完成的運動。這種默契的配合能培養人的積極進取精神、團結協作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有助於人的心理素質的提高和心理健康的發展。
當大家很好的傳球整個比賽就可以達到非常流暢。比賽也很容易贏下來!提高這個協同合作的能力對一個人的長遠發展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對以後的成長鍛煉都有特別大的意義及影響。
(5)提高團隊精神,比賽的時候我們都在想,團隊至上。只有這樣子才能贏得比賽。以團隊為榮,以單槍匹馬得分為恥,一個球隊擁有優秀的籃球氣氛,那麼這個球隊一定會非常強,比如馬刺!
(6)認識很多朋友、擴大你的交友圈子,我們在打籃球的時候會認識到很多沒有打過籃球的人,而且還會接觸很多沒有接觸過的朋友圈。上這些人我們生活中是很少有機會與他們進行接觸的,但是我們在與他們打籃球的時候或多或少都會遇到這種人。
籃球使我們得到了很強大的社交朋友圈,在認識朋友的同時我們還可以學到更多東西,學習很多技能,跟喜歡打籃球的人在一起玩耍,你也會學到很多的東西!
G. 什麼是籃球
籃球運動是以投籃或上籃為中心的對抗性體育運動之一,1892年1月(另一種說法是1891年12月),為美國馬薩諸塞州菲爾德基督教青年會訓練學校教師詹姆斯·奈斯密斯博士所創。他並不是在改革一項運動,而是在發明一項運動。他當時只是為了給國際基督教青年會訓練學院的學生們發明一種適合室內進行的運動,他的發明引起了積極的響應。最初,他將兩個裝桃子的籃,釘在學校健身房樓上看台的兩端,以橄欖球作為比賽用具,向籃內投擲,後來改為鐵制的圓圈,掛上線網。再後來剪開網子下口,成為今天籃框的樣子。為了完善籃球游戲,他在1892年制定了13條規則,後逐步修改和增加條款,出場人數也逐漸減少,直至規定每隊5人,這才成為現代的籃球運動。 籃球體積7800ml,直徑24.62cm 乒乓球體積 34.27ml,直徑4.03cm 鉛球體積 960ml,直徑12.24cm 足球體積5798ml,直徑22.29cm
H. 籃球運動起源於什麼時候為何會成為最熱門的體育運動
籃球是一項極具觀賞性的球類運動。它是球員利用傳球、運球、投籃和戰術配合來組織進攻和防守的球類運動。激烈的身體對抗與防守,巧妙的傳切配合,精準的射門得分,都會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體育知識:籃球的起源因為這項運動的基礎訓練對器材和場地要求不是很高,並且具有一定的娛樂功能,很容易在人群中普及。雖然籃球發展較晚,但它以其強大的魅力迅速風靡全球。歷史淵源籃球起源於1891年。當美國人詹姆斯·奈史密斯在馬薩諸塞州的基督教青年會國際培訓學校教書時,他的靈感來自當地的孩子們把桃子扔進詹姆斯·奈史密斯的桃籃游戲。他結合其他球類運動,利用這種游戲形式發明了最初的籃球游戲。
場地大小和參加比賽的人數都沒有限制。運動員被分成兩個相等的隊,站在球場的兩端。裁判把球扔到球場中央後,雙方球員立即沖進球場搶球,試圖把球扔進對方籃筐。因為桃筐是有底的,球打完就留在筐里。人們必須爬上一個特殊的梯子才能把球從籃子里拿出來。當時學校給了他一個14天內發明一項室內運動的任務:不損傷運動員身體或運動設施,更有運動精神。面對這項艱巨的任務,他絞盡腦汁。起初,他試圖把各種戶外運動變成室內運動,但都失敗了。後來,他回憶起小時候在加拿大玩過的一款兒童游戲,並以此游戲為基礎,編制了籃球的前13條規則。
I. 籃球運動的運動規律是什麼
籃球運動的規律是對抗。表現在:
無球隊員之間的攻守對抗;有球隊員與防有球隊員之間的攻守對抗;投籃不中時攻守雙方爭奪籃板球的對抗;雙方隊員、教練員心理智力素質的對抗;即通常所說的:無球對抗、有球對抗、籃板對抗、以及心理智力素質對抗。
籃球運動的特性與規律是籃球運動的固有屬性,它不以人的意志而轉移,也不隨時間的變遷而更改,對於規律性的東西,我們只能遵守而不能違背或人為地踐踏。
從訓練學的角度來看,籃球運動的特性與規律屬於一般性的訓練理論,它對籃球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如果我們對這些理論的認識不深刻或存在偏差,那麼,我們的實踐就會失去正確的導向。
籃球運動的基本規律分為:
1、集體性規律。籃球運動是集體性運動,它充分體現團體精神和協同作風,體現在球場一切個人行動都要基於全隊整體的目的與任務之中,要求每名運動員在比賽中必須做到齊心協力,密切配合,只有把個人的技能融會於集體,集體才能為個人作最佳保障,給個人技術發揮創造更多、更好的機會。
2、對抗性規律。籃球運動對抗性規律,體現在無論球隊整體或運動員個體,其根本目的都是為了採用合乎規則要求施展近身直接攻守對抗的手段(身體與技術、戰術)在地面與空間制約對方。能否始終兇悍、智謀地佔有地面與空間優勢和是否善於將地面與空間對抗優勢轉化為實際效果是其關鍵。
3、轉換性規律。
籃球比賽是由兩個隊在規則規定的時間內進行不斷的轉換攻守回合完成的,每次進攻後的防守和防守後的進攻之間相互轉換構成了籃球比賽的重要內容。籃球比賽中攻守轉換即包括由攻轉守時瞬間的行動意識、戰術組織和配合方法,一旦進攻失掉控制球權後即快速就地展開防守。
4、動態性規律。
籃球運動是一項動態性運動,動的表現之一為比賽中不停地移動,攻守雙方布陣互動,動中攻,動中守,動中及時轉換,不間斷地有謀略、有變化、有針對性地動,有目的、有攻擊性地動,以主動地動調對手被動地動,以動攻守,以動守攻,反復轉換動的方式與方法,調整動的意圖,變化動的節奏、方向,力求主動。
動的表現之二是正確認識並合理處理好籃球科學理論、技術與戰術在動態中發展的關系。籃球理論、技術與戰術的關系屬辯證法中內容和形式的關系,它們都在動中發展,在動中相互制約,又在動中相互依賴、促進、提高。科學的、創新的籃球理論是創新籃球技、戰術的基礎。
5、統一性規律。籃球運動獨特的競賽動態特徵決定了籃球運動員的身體素質、心理、技術、戰術的不斷創新和發展,同時也產生了相應的、不斷變化的比賽規則給予保障和促進,因此,籃球比賽規則與身體、體能、心理、技術、戰術的統一,是籃球運動形成與發展的基本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