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籃球運動 > 籃球手霍師傅如何到巨星商店購買球星

籃球手霍師傅如何到巨星商店購買球星

發布時間:2023-07-19 14:43:08

1. NBA是如何成為一個產業的

本人作為NBA的長期球迷,從97-98年看天皇巨星喬丹打球開始,直到02年姚明登陸NBA,直到今天。從一個菜鳥,到現在了解挺多,這些年來積累了不少經驗。關於NBA的球員培養,人才經營,品牌運作,產業鏈的設計,都潛心學習了一些。今天特地提出一點自己的看法,和網友們分享。

關注NBA
這么些年了,我一直在思考,為啥NBA可以這么紅火,市場越做越大?盡管最近20年經歷了兩次勞資談判,2008年金融危機,可是NBA得整個產業鏈一直呈現上升趨勢,盤子越做越大。吸金能力只增不減。最近又要賣球衣的胸前廣告,獲得天價收入。NBA的市場營銷那麼成功,品牌經營能力那麼出色,裡面有啥奧秘呢?

有很多網友或許會說,那是NBA會經營,美國的市場經濟搞得好。資本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這種答案,其實並不能令人滿意。因為太過籠統,沒有具體的分析。在我看來,NBA的核心競爭力,就是球員,它匯聚了世界上將近80%的一流的籃球運動員。形成一個無可比擬的人力資源的優勢。毛主席說過,戰爭的關鍵,就在於人。沒有了人的因素,一切其他的因素都是客觀,次要的。如果沒有這一大批優秀的球員,球星,NBA想要保持核心競爭力,是天方夜譚。我們可以想像,如果沒有那麼多一流的球星在籃球場上進行巔峰對決,展示自己過人的絕技,NBA的比賽要轉播,要賣票,要賣球衣,賣廣告,都是無本之木,無水之源。

關於NBA怎麼培養球員,培養球星,如何對球員進行針對性的技術提高。我之前的文章裡面已經詳細表述。這里不再重復。(參考附錄)

拋開優秀球員的因素不談,如果我們專注於NBA的俱樂部,整個聯盟的經營來看。很多值得思索的東西可以發掘出來。不可否認,NBA可以這么火爆,盈利能力超強,是市場運營,營銷學做得很好。NBA的很多案例都能成為商學院的典範。

可是,根據我這些年的觀察,NBA可以長久以來保持自身的競爭力,營銷活力,讓球迷們牽腸掛肚,讓粉絲們如醉如痴,絕不是一句「市場經濟」就能夠解決一切的。
它的市場規劃,品牌經營,限制資本,扶持弱勢俱樂部,裡面都有很多值得思索的地方。而這些這些特別有意思的規章,條款,都不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如果用一般的市場經濟的原則(市場經濟是自主經濟。市場主體不管是人還是企業,必須具有獨立的產權,有獨立的經濟利益,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商品生產者或經營者。)【1】,完全解釋不通。

我可以大膽地說上一句,NBA在產業經營,品牌營銷,聯盟規范方面,有很多很多計劃經濟的成分和因素。而只有這些市場經濟無法解釋,偉大的計劃經濟才能解釋的原理和原則,保證了NBA的核心競爭力持續不斷,猶如「源頭活水」,幾十年來綿綿不絕。計劃經濟的偉大性,在NBA的很多著名條款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具體的條例,請聽我慢慢道來。

第一,每隻球隊最多僱傭15個有正式合同的球員 vs. 計劃經濟的配額制

熟悉NBA的球迷,網友們都知道,NBA聯盟對於俱樂部有規定,每個俱樂部,只能簽15個有正式合同(保障合同)的球員,季後賽只能報名12個。這個條款,球迷本耳熟能詳。沒有人會覺得不妥。可是,細心的球迷們有沒有想過,這種聯盟對於俱樂部的硬性條款,根本不符合市場經濟的原則。

之前我已經說過了,市場經濟的特徵的第一條:市場主體不管是人還是企業,必須具有獨立的產權,有獨立的經濟利益,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商品生產者或經營者。【1】
(來源於網路:市場經濟)。

如果按照這條經典的市場原則來看。那麼聯盟的規定就是徹頭徹尾的霸王條款!俱樂部僱傭球員,和球員簽合同(工作合同),是勞資雙方自願的事情。俱樂部老闆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啊。有錢的俱樂部想要打人海戰術,自己花大錢,多僱傭球員,有何不可?礙你聯盟什麼事情?俱樂部自負盈虧,即使多股球員成本高了,虧了錢也不關你聯盟的事情。老闆願意,你管得著么?請問聯盟憑啥下這條規定?為什麼以市場運作出了名的NBA會有這樣的非市場經濟,偽市場經濟的剛性條款?請球迷們好好思考一下。

其實,追本溯源。這種條款只能用偉大的計劃經濟原則來解釋。這一個條款,在計劃經濟學裡面,就是很簡單的道理------「配額制」。這15個保障合同,就是聯盟給每個俱樂部的15個配額。
俱樂部可以少用。(比如有的俱樂部一年只僱傭14名球員),但是絕對不許多用!計劃經濟的特徵,就是政府按計劃配置資源。放在NBA,就是聯盟讓俱樂部按照計劃配額,配置自己的球員體系。計劃經濟的偉大性,就在於合理,有效地控制資本這頭野獸,防止資本泛濫,扭曲制度和游戲規則。

配額制的精髓,就在於防止資本泛濫,防止財雄勢大的俱樂部,多吃多佔。導致資源浪費,引發的不公平競爭破壞規矩。如果沒有這一條,財雄勢大的俱樂部搞軍備競賽,僱傭20-25名球員,搞輪換制度,來應付82場常規賽。戰績估計不會差,季後賽,找15-20個球員,多個輪換,保證場上的體力。如此下來,那些經濟實力不夠的俱樂部就只能吃虧,常規賽戰績不佳,季後賽也步履維艱。長久以往,就形成一家獨大。

不僅僅是俱樂部的不公平競爭。這條15個球員的配額制,對於整個聯盟都有著很好的保護作用。它可以有效地維護NBA的品牌質量,保證NBA的成色。對於聯盟的發展也是十分有利的。

每支俱樂部只能簽15個球員這一條硬性規定一出台。配額制的另外一個優勢就顯現了出來,配額制度,等於設置了一個硬性的門檻。它規定了整個NBA的聯盟,30之俱樂部只能有
450
名球員可以參與。蛋糕就這么大。有了這條門檻。保證了NBA的含金量可以維持在一個很高的位置。因為每個俱樂部只能僱傭15個人,老闆們肯定會珍惜配額,盡量僱傭好的,有實力的球員。不會隨意把合同簽給籃球水平不夠,或者因為傷病影響了競技水平的自由球員。這450個配額,就是門檻,整體NBA的產業中的球員水平因此得到了保證。一般的球員,想進入NBA,難度就會很大。如果水平不再這個門檻線以上,俱樂部很難僱傭,因為不是錢的問題,而是配額有限。大家都知道,NBA每年會有新鮮血液加入聯盟,也有不少球員或者退役,或者傷退(姚明),或者離開(易建聯,馬政委)。可是,不論人員如何流動,這450人的聯盟配額和門檻,決定了NBA的整體水平不會有大幅的滑坡,一直在高處小幅震盪。

因此,整個NBA的金子招牌,就熠熠生輝。一個行業的准入門檻,對於高端產業經營和品牌經營來說,至關重要。只有建立硬性的門檻,對行業高標准,嚴要求,整個產業才有含金量,才能吸引投資方,市場,和觀眾。網友們試想一下,如果NBA和CBA一樣干,每隔幾年,就可以加入1-2支俱樂部,每個俱樂部對於球員僱傭都是聽之任之,拋棄這個硬性規定,結果會怎麼樣?

那就是災難啊,會有大量球員都沖入這個聯盟。一旦產業擴張過快。數量的急劇增加,意味著整體質量的大幅滑坡。NBA的品牌,就會像CBA那樣,成了注水的豬肉,質量一瀉千里。CBA的例子就是明證!

如果NBA真的這么幹了,盲目擴張,丟掉了門檻,丟掉了配額。那麼整個NBA的金字招牌,就完蛋了。
整個NBA品牌一完蛋,NBA就從績優股變成了垃圾股,再也沒有投資人願意投資了,現有的投資方還會撤資。如果大量水平不足的球員沖入整個聯盟,那就是典型的經濟學的原理------「劣幣驅逐良幣」。整條產業鏈3年之內崩潰。

所以說,聯盟的第一條硬性規定,極為重要。偉大的計劃經濟的配額制,保持了整個NBA的核心競爭力。這一點,市場經濟做不到的,配額制功不可沒啊。

第二,底薪,頂薪制度,工資帽,奢侈稅vs. 計劃經濟的物價機制。

說完了配額制度,接下來,說一下NBA的工資制度。資深的NBA球迷,網友們都知道:NBA有底薪制度,一個球員,只要是有保障合同在身,至少工資是40萬美金一年。同時NBA還有一個很有頂薪制度:球員頂薪將根據球隊BRI的48.04%計算(稱作頂薪工資帽),球齡0-6年球員頂薪為頂薪工資帽的25%,球齡7-9年球員為頂薪工資帽的30%,球齡10年或以上的球員為頂薪工資帽的35%。和上一屆勞資條款一樣,這個數字和球員上一份合同的105%取大。

同時,NBA還有工資帽,奢侈稅的制度:

工資帽:
每年的「工資帽」是根據NBA前一年的總收入,然後取這個總收入的48%作為nba球隊工資總額。再拿這48%的總收入除以nba球隊總數30支球隊,得出的平均數就是當年的「工資帽」,球隊花在球員身上的工資總額不得超過這個數字。1997-98
賽季是2690萬美元,上賽季是4384萬美元,而2010年則是5800萬美元。

奢侈稅:總收入的55%就是奢侈稅的界線,如果球隊無視它的存在而越過它,那麼球隊就要遭受嚴厲的懲罰。懲罰一是託管的那筆錢不還給運動員了,懲罰二是球隊在55%之上每花一美元,還要交納一美元的奢侈稅。如果球隊超過一千萬美元,那就還要交一千萬美元的稅錢。

這幾條制度,網友們看起來覺得理所當然。
可是請大家仔細想一想。如果按照市場經濟的原則,這些規定也很難解釋得通。為啥?因為市場經濟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俱樂部僱傭球員,愛給多少錢,是老闆和球員協商的結果。與聯盟何干?聯盟有啥權力限制俱樂部的薪資空間,人家老闆自己願意怎麼經營,按照市場經濟原則,聯盟憑啥干預?

有的俱樂部市場小,經營不容易,老闆為了節約成本,低價僱傭水平不夠的球員,行不行?有的俱樂部財大氣粗,願意花大錢,5個位置都找一流球員,包打天下,行不行?明星球員實力很強,老闆愛才,多給點行不行?比如現役的球星科比,他去年的工資2480多萬美元。如果哪個俱樂部的老闆愛才,出3000萬一年,明火執仗地挖角行不行?如果按照市場經濟的原則,自由競爭,價高者得啊。請問,為啥NBA要有這些非市場經濟的條款呢?

答案很簡單,這裡面的道理,只能用計劃經濟的物價原理解釋。

2.1, 底薪制,伴隨著配額制,是計劃經濟的相輔相成的產物。

就像之前的話題所說:有了配額,就有了門檻,NBA就有了含金量。因此,與配額制相輔相成的底薪,就是底線,就是行業門檻底線的體現:能在NBA打球(保障合同)的最差的球員的價值的底線,就是這個價錢。網友們都知道,這NBA聯盟的的450個球員,水平也是參差不齊,有高,也有低,不是一刀切的。NBA裡面有科比,詹姆斯這樣的巨星,也有易建聯,巴特爾,孫悅這樣的過客。職業籃球的本質,歷來如此。可是,底薪制度,保證了在門檻裡面的球員的最低,最基本的保障(不過相對於美國中產階級,工資也是巨款了)。同樣,對於中國,在毛主席的計劃經濟時代,也有最低工資25元。

有了底薪制度,可以有效地保證兩條規范:第一,有了保障合同的球員,基本利益得到了保障(NBA最低工資)。這樣防止俱樂部店大欺客,剝削,壓迫邊緣球員。第二,防止球員為了到NBA打球,自降身價,劣幣驅逐良幣。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一個NBA俱樂部,已經簽了14個球員,最後一個份額,要在兩名實力不強,可是相差不多的新秀中取一個。如果沒有底薪制度,俱樂部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勞資雙方自己協商。那麼,可能兩個球員為了爭取拿到合同,出現自降身價的局面。(比如現在的大學生畢業招聘,為了爭一個職位,降低自己工資要求)。這樣也是降低底線,降低NBA含金量的事情,聯盟是不讓乾的。

2.2, 頂薪制度,就是設置球員工資最高門檻。

中國有一句俗話,叫做店大欺客,客大欺店。如果說之前的NBA底薪制度,是防止NBA俱樂部的老闆財大氣粗,店大,欺了客(球員)。那麼於此相反,NBA的頂薪制度,就是防止球星坐地起價,客大,欺了店。

與NBA底薪制度相反相成的,就是頂薪制度。就是球員價值的上限。有底線,就必須有頂點,就像之前說的,NBA聯盟可以接納450個球員。有拿最低工資的過客,也有科比,詹姆斯那樣的巨星。「低保球員」的利益得到了保障,可是球隊最牛的球星的權益也需要限制。這點,跟毛主席時代八級技工制度相類似。也是計劃經濟的產物。

舉個例子,最低工資40萬一年,去年科比的工資2480萬一年,NBA最高工資和最低工資的比值在32倍左右,這個是符合行業的健康發展。因為不管怎麼說,NBA的球員都是同一階層,都是俱樂部的雇員,在球隊打球。雖然按照能力大小不同,要有薪資高低,可是工資極差不能太大。而一個巨星占據球隊的薪資空間不能太高(25%是上限),一支球隊僱傭15個球員,如果一個人的工資佔了好幾個人的綜合,這種薪資結構,對俱樂部也不利。關於工資級差的計算和探討,屬於人力資源的范疇,在這里不深究了。

2.3, 工資帽,奢侈稅,就是維持物價穩定,設置最高運營成本。

這個制度,用計劃經濟的原理解釋,就是維持物價穩定,這點從毛主席建國前27年,中國的經濟體制就可以看到。接近三十年,物價沒有大幅上漲,民生得到了保障,百姓的生活壓力得到了緩和。

同樣,對於俱樂部來說,雖然每隻球隊有了15個合同的配額限制,從數量上限制了俱樂部資本的擴張,和資本的泛濫。但是從質量上,沒有有效地制約。資深體育評論員梁宏達老師曾經說過這個事情。如果沒有工資帽,奢侈稅,任由俱樂部老闆亂花錢。結果會如何?那比爾。蓋茨買一隻NBA的球隊,財大氣粗,花大錢,每個位置都配備聯盟最優秀的球員。這樣形成不公平的競爭。給整個聯盟,產業鏈造成了巨大的危害,這就是資本的泛濫的惡果。

如果NBA沒有工資帽,奢侈稅,NBA就成了燒錢的游戲。誰有錢,誰牛逼,有錢的俱樂部財大氣粗,挖角,吸引投資贊助,巨星效應形成黑洞,越來越富,沒錢的俱樂部越來越沒有競爭力。只能靠著賣球員(賣血)過日子,慘淡經營。短短幾年,NBA就成了兩極分化的格局,那就是寡頭經濟,壟斷資本主義了。如果真的這樣,NBA就和和西甲一樣。除了皇馬,巴薩,其餘的球隊都是陪太子讀書。真個聯盟失去了懸念,也就失去了產業競爭力。

如果NBA就靠著東西部兩只巨無霸球隊撐場面,一枝獨秀不是春。那麼NBA就會失去懸念,整條的產業鏈也會受到沖擊。會失去很多了球迷,投資方。

而且,如果NBA不設置工資帽,奢侈稅,任由俱樂部燒錢。那麼真個聯盟就會像CBA那樣,搞軍備競賽。無形之中,加大了俱樂部的運營成本(工資太高),攤薄了盈利。擠出了中小俱樂部,這種燒錢短期內對於聯盟可能是強心針,因為資本進入了。可是從長期來看,絕對是毒葯,過快增長的俱樂部的成本,會大大制約產業的健康發展。沒幾年,俱樂部老闆就沒錢或者不願意再投錢,如果資方收不回過高的成本(高工資),搞不好也會撤資,賠本的買賣沒人會干。NBA失去了足夠的盈利能力,就等於失去了吸引投資的能力;那結果就和當年中國的甲A聯賽一樣。通過燒錢,火了幾年,最後一地雞毛。

所以工資帽和奢侈稅,按照計劃經濟的原理,是聯盟的必須,必須控制物價,控制運營成本。防止資本泛濫而扭曲規則。

第三,每隻球隊每年兩輪選秀權vs 計劃經濟的糧票,肉票制度。

NBA聯盟有一個很有意思的選秀制度。每年,會有60名新秀,進入聯盟。讓球隊選擇。60名新秀球員按照實力評估,分成兩輪,俱樂部每年有兩個選秀權,可以選擇自己心儀的球員。中國球迷喜歡的姚明,就是作為2002年的狀元秀,讓火箭隊摘走的。當年的我目睹了整個過程。心中也著實激動。

可是,讓我不理解的是,如果用市場經濟的原理,很難解釋得通選秀權是怎麼一回事情。如果NBA俱樂部的老闆想要招募這些新秀。完全可以和球員私下談判。市場經濟么,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勞資雙方談判不就行了?球員18-19歲以上,是成年人,有承擔責任的能力了。聯盟何必要多此一舉,讓球隊選擇呢?而且,選秀權這個東西也挺奇怪,不少的球隊在交易中間,把選秀權也作為籌碼的一部分,進行買賣。這是為什麼呢?

在我看來,這種制度,只有偉大的計劃經濟原理才能解釋的通:NBA的選秀權,就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糧票或者肉票!

第一,每隻球隊,每年兩個選秀權,相當於兩張糧票,有了它才能從60人中間的新秀中挑選兩個球員。這樣做的好處有兩個,一個是配額制,理論上,每個球隊每一年只能挑倆人(通過交易拿到額外的選秀權屬於特例)。這樣子,不允許球隊以資本壓人,哄抬物價。另外一個,是糧票制度,就是說,只有了票(選秀權),才有了選秀的資格,沒有了票,俱樂部老闆即使有再多的錢,也沒用。他根本沒有多吃多佔的可能。

從這種意義來說,和糧票一樣,選秀權是保護弱勢群體的,尤其是NBA的資本不足的球隊,可以保證球員不被財大氣粗的俱樂部挖走。

第二,選秀權可以作為交易的籌碼,這一點,就是徹底的糧票的第二屬性。在計劃經濟時代,糧票也是可以交易,也是潛在貨幣的一種。因為它有間接地貨幣的功能。

第四,NBA球隊的倒摘牌制度 vs. 計劃經濟的逆向配置資源。

剛才說了選秀權,現在深入說一下NBA的倒選秀制度,就是從理論上來說,弱隊挑選高順位的新秀(好球員)。強隊或者上一年的冠軍,挑選低順位的新秀(通過交易得到選秀權的例外)。

這種聯盟的規定,用市場經濟的原則,也解釋不通啊。一個,如之前所說,不應該有選秀權,讓俱樂部和球員私底下溝通,談妥價錢,勞資雙方自願,俱樂部自主經營就行啊。第二,即使每隻球隊有兩個選秀權合理合法。那好,如果按照市場經濟的「自由競爭」的原則,聯盟憑啥弱隊先挑?弱隊和強隊應該在一個平台上自由競爭。倒摘牌沒有道理啊。

如果按照市場經濟原則,自由競爭,那麼最公平的方法,應該是抓鬮:NBA拿出60個數字的簽,放在兩個碗裡面。一個是1-30號,另一個是31-60號。聯盟應該讓俱樂部的三十個老闆或者總經理抽簽,每人在兩個碗里各自抽1張。這樣最最公平,老闆們這個時候就是看運氣,比人品。誰手壯,人品攢的夠,誰抽著好的簽。誰人品不夠,運氣差,抽到壞的簽。那是看天意,也沒得埋怨。可是NBA聯盟為啥要偏偏安排這種倒摘牌制度,讓弱隊先挑好的苗子?按照市場經濟原則,好苗子應該自己決定去留,資源優化配置啊。當然,我不排除有的球員覺得去弱隊,上升空間大一點。可是這應該是自由競爭,而不是聯盟硬性規定。

這一切問題,無法用市場經濟原理解釋,只能用偉大的計劃經濟原理說明。這就是計劃經濟的逆向配置資源制度。通俗地說,就是政府(聯盟),用強硬的手段(硬性規定),按照計劃來配置資源(新秀球員),而不是通過市場的方式。

那聯盟為啥這么干?要以這種方式配置資源(新秀球員)?從計劃經濟的原理來解釋,那就很明了,這就是統籌兼顧,開發欠發達的地區,挖潛價值低谷,逆向配置資源。平衡各方關系,防止一家獨大。這種做法,和當年毛主席建設內陸的工業,努力建設開發三線城市,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計劃經濟的神來之筆。

聯盟這么做,可以幫助弱隊漸漸翻身,削弱強隊的優勢。從長遠來看,整個NBA形成群雄逐鹿的格局,可以打破壟斷。比如騎士隊,2003年抽中詹姆斯之前,是弱隊,可是詹姆斯來了之後,2003-2010年,騎士隊短短幾年,實力迅速崛起,打到東部冠軍。NBA的總冠軍也是你方唱罷我登場。除了少數強隊比如公牛,湖人可以三連冠。大多數只能得一次。

為了防止一家獨大,資源過度集中,只有用計劃經濟的手段,逆向配置資源限制資本的獨大。用計劃經濟調整,制約,限制市場經濟,真的是一步妙棋。

第五, NBA球衣收入共有制vs. 計劃經濟的大鍋飯制度。

最後一點,就是NBA球衣收入制度。比較奇怪的是,NBA賣球衣的錢,不是球員私人所有。而是整個聯盟共有。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記得2008年,有一條新聞。講的是湖人隊的孫悅,突然得到了一張25000美金的支票。他的來源,是科比賣球衣的收入,這部分收入,是整個聯盟的球員共有。當時孫悅覺得飛來橫財,挺開心。這個新聞現在還能找到。http://sports.qq.com/a/20081121/000291.htm
標題是 《科比賣球衣幫孫悅賺錢 聯盟所有球員可得分紅》 出處: 2008年11月21日10:04 騰訊體育。

這種共有制度,如果按照市場經濟原理,完全解釋不通:球員賣球衣,憑的是自己的本事,和明星效應。科比,詹姆斯,加內特的球衣好賣,是他們自己功勞,那麼賣球衣的收入應該是科比的團隊,加內特的團隊得利。最多給自己的俱樂部分一部分紅,就很夠意思了。可是,為啥科比賣球衣的收入,要分給孫悅?24號球衣和孫悅有啥關系?這不是鼓勵「不勞而獲」嗎?這不成了「干好乾壞一個樣」嗎??按照市場經濟的「按勞分配原則」,這種制度不是扯淡么?NBA怎麼能這樣子干?養懶漢?

可是,這個現象,用偉大的計劃經濟的大鍋飯制度,就可以解釋的通。這種制度,就是計劃經濟的大鍋飯:照顧弱勢群體,合理的分蛋糕,「共同富裕」。

大鍋飯,不是絕對平均主義,而是合理分配利潤,適當照顧勞動能力欠佳的工作者。這對於調動生產積極性,是必須的。一家人,爸爸媽媽出去掙錢。回到家,一家人一起吃飯,在一個鍋子吃飯,有啥問題?你能指責孩子不勞而獲嗎?顯然不行。

結尾:

說了那麼多,從NBA的整個產業鏈發展來看。計劃經濟的因素,占據了很大的比例。為啥號稱資本主義老大的美國,市場經濟高度發展的NBA會用這么多計劃經濟的原理?其實很簡單,完全的市場經濟體制有很大的弊端:比如資本的傲慢,客大欺店,資本扭曲制度,踐踏規則,貧富差距加大,兩極分化,產業壟斷喪失競爭力,等等。

在資本主義最最發達的美國,NBA為了限制資本這洪水猛獸,必須用計劃經濟這把尚方寶劍合理配置資源,干預俱樂部,維持市場健康發展,保護NBA這塊金字招牌。

由此可見,市場經濟發展到了高級階段,必然要伴隨著計劃經濟。計劃經濟的優越性,顯露無疑。只有用非市場的手段,控制,引導市場,才能保持整個NBA的健康,高速,茁壯的發展。這,就是NBA產業鏈的計劃經濟學。

閱讀全文

與籃球手霍師傅如何到巨星商店購買球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3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24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889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36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28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56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75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05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2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898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4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6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0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2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58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2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2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42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14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