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鰲山衛附近有地方打球嗎
您好,你的問題,我之前好像也遇到過,以下是我原來的解決思路和方法,希望能幫助到你,若有錯誤,還望見諒!附近打籃球的地方基本都是公園,或者一些公共鍛煉身體的地方。或者比如說市政府或者鄉政府社區政府都有籃球場,非常感謝您的耐心觀看,如有幫助還望採納,祝生活愉快!謝謝!
⑵ 請問有人知道「小雲南」么
小雲南即雲南說,似有道理,而筆者不敢苟同。今滇省尚有雲南驛、祥雲縣、雲津橋等地名,獨不見"小雲南"之記載。
明初,朱元璋定鼎南京後,數次派使臣詔諭占據雲南的梁王歸順,均遭拒絕,遂令傅友德、沐英率軍征伐。傅友德征雲南時帶來的三十萬大軍,大部留駐雲南,分撥於衛所。直到洪武末、永樂初,奉旨轉駐山東各衛所軍戶一萬五千餘戶,七萬餘人。這些軍戶雖大部分原籍並非雲南,但長期駐守雲南各地,妻室大部為雲南土著之民之女,他們中有相當一部分子女是在雲南出生,後來遷到山東而以雲南為原籍,而遷居到山東的雲南同鄉們居地貫以小雲南名之以示對雲南故地的紀念,此為情理之中。但雲南並非就是"小雲南"。
小雲南在山東說
小雲南在山東的說法較為普遍,也被多數人所認同。
現收藏在遼寧省岫岩滿族自治縣王姓家中《王氏譜書》,即王春芳始修於1958年,王彥興續修於1985年。其內容有譜序、世系等。譜書中所記王氏原居"山東小雲南大榆樹",於清順治八年(1651年)遷居遼寧入旗。所記"小雲南"人小腳指甲分辨復形的特徵和王氏從滿習俗為其他譜書所不多見。
又據李林所著《滿族宗譜研究》一書中宗族遷徙篇所記:"由山東遷居關外的漢人,在籍貫上有兩種,一種是山東小雲南,一種是原籍雲南,又遷到山東。小雲南究竟在何處?遼寧省岫岩縣《王氏譜書》記載:順治八年始祖王明政率四子,從山東小雲南大榆樹遷來奉天城北康家屯定居。由此來判斷,所謂的'小雲南'乃泛指山東登州、萊州、青州一帶的地方,並非現在雲南省地方。"
今吉林省吉林市第一商業局張錫印所藏《張氏家譜》記載,張氏遷吉前原居"山東小雲南大榆樹下",於清道光年間遷居吉林。這亦把小雲南定在山東。另有今吉林省舒蘭市白旗鎮三胞親友聯誼會會長馬鎮洛先生所存《馬氏家譜》所記,馬氏原居"山東小雲南馬家莊",清乾隆時遷吉林永吉縣缸窯鎮,後遷舒蘭縣白旗鎮。
以上譜書記載,證實了小雲南不在山西,也非指雲南省而就在山東一說。並且,其地域范圍在萊州、登州、青州即今山東半島地區。
小雲南在山東,已為大部分民間家譜記述佐證。那麼小雲南在山東何地呢?
明朝初年,倭寇不斷侵擾沿海地區,今山東青島地區,北東南三面環海,以山為岸,港灣交錯,島嶼羅布,是為海防重地,為防倭寇侵襲,自洪武中先後在登、萊、青三州,設置七衛、十二所,即安東衛分轄東海中所(在今江蘇連雲港市),隸青州府。大嵩衛分轄海陽所、大山所。靖海衛分轄寧津所。成山衛分轄尋山後所、百尺崖後所。威海衛分轄金山左所、奇山所,隸登州府。靈山衛分轄夏河寨前所、王徐寨前所,隸萊州府。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開始在今山東即墨市東20公里邊海築城設防,並於建文四年(1402年)置鰲山衛(即今即墨鰲山衛鎮)、分轄雄崖守御千戶所(在今即墨市豐城鄉雄崖所)和浮山備御千戶所(在今青島市浮山所)劃境而治,直隸萊州府。直至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衛所等裁並於即墨縣。
鰲山設衛後,明政府先後從雲南烏撒衛等地調來許多軍隊,這些軍隊又自鰲山衛分撥到登萊青各衛所。其中僅鰲山衛轄墩堡四十餘處,遷入軍戶約七萬餘人。這些軍戶的祖籍遍布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東、四川乃至雲南等廣大地區。隨傅友德平定雲南後,便落籍雲南守烏撒實行軍屯。自洪武十四年(1381年)入滇,至永樂初年,駐守雲南長達20餘年,第二代也已長成。況且當年從軍之時大部分隻身一人,少數妻室家小是在駐守雲南後隨軍,而獨身者則多與當地女子結合成家,故轉駐鰲山衛後,他們多以雲南為原籍。查今山東省《即墨市地名志》記載,今即墨市30個鄉鎮近1000個村莊,半數民戶多稱祖籍為雲南,或雲南烏沙(撒)衛。亦有雲南"槐陰縣"、"威寧"、"畢陽縣"、"樂歌屯"、"照陽山前"、"獅子口"、"鳳儀縣"、"哥嘎縣牛角胡同"。而多數家譜為"雲南烏沙(撒)衛,大槐樹"或"烏沙(撒)衛槐樹溝、大槐樹里頭"等。獨無"小雲南"字樣。其遷移時間多為洪武末至永樂年間。而以隨徐輝祖自雲南烏撒衛轉防鰲山衛者為多。《明史·四川土司傳》說,烏撒,元置軍民總管府。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蠻夷復叛,傅友德、沐英,因烏撒、烏蒙、東川、芒部四府離四川較近,上報朝廷,請將四府改隸四川獲准。直到清雍正年間鄂爾泰命改土歸流,因東川距昆明近而距成都遠,經奏准將東川、鎮雄、烏蒙復隸屬雲南,烏撒則隸屬貴州。又據明萬曆版《即墨志》載: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即墨縣人口為13480戶,126800人。這其中鰲山設衛後一次性自雲南遷來軍戶就達7萬餘人,占當時即墨總人口的60%還多,而這些軍戶以鰲山衛為中心分屯在即墨東部沿海,北至雄崖,南至浮山,包含今即墨全境和青島市區。明代,鰲山衛是即墨的政治、軍事中心,自雲南遷來的軍戶,集居在這一地區,為不忘雲南故地又區別於雲南,而以小雲南之名稱於此地,是在情理之中。今吉林省的九台市東北部、舒蘭市的西北部、榆樹市的西南部這一地區沿松花江兩岸即有"小昌邑"之稱,正史雖不見記載,民間卻廣為流傳。其名則源於清代乾隆以後,這一帶屬奉天府永吉州巴彥鄂佛羅防禦旗管轄,而這一帶的居民80%是在清代康熙以後來自山東萊州府昌邑縣,為不忘故土,故冠以"小昌邑"之稱。
另據今山東省昌邑縣《譚府萬世譜書》所記"……余譚氏之相傳,於元明之際,自小雲南鰲山衛遷邑城之北、濰水之東,庄名海眼……"該譜系譚玉湘修於清朝光緒年間,譚春和作序。這一記載明確表述了譚氏遷昌邑之前,原居住在鰲山衛,而鰲山衛即設在小雲南這一地方。這種表述再清楚不過的說明了小雲南即指今山東省即墨市東部沿海和青島市區。今吉林省舒蘭市白旗鎮《馬氏家譜》序言中亦表述了馬氏原居"山東即墨小雲南馬家莊",於清代遷吉林省永吉縣的缸窯,後又遷到舒蘭縣的白旗鎮。這些都足以說明小雲南在山東,而確切地點在山東即墨東部沿海一帶。
在今山東威海、煙台、濰坊等地區以及今東北諸省,許多姓氏家譜和口碑流傳提及"小雲南"之名。可以想見,這些家族的祖先必是洪武至永樂年間集居小雲南(鰲山衛)的軍戶,自明中後期自小雲南又遷徙到各地,因而在家譜中則有山東小雲南字樣。筆者的祖先,則是於明洪武十四年隨傅友德入滇,又於明永樂二年(1404年)轉防鰲山衛(自永樂以後鰲山衛地區開始有"小雲南"之稱),又於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北上,兄弟五人一遷北京上林苑,兩遷濰邑(今濰坊),一遷漁營,一遷海眼。筆者祖先即為海眼譚氏,又於清乾隆年間遷居吉林。
綜上可知,"小雲南"不在山西,也不在雲南。小雲南在山東,其具體地點即指今青島市和即墨市的東部沿海地區,其中心治所即今即墨市
小雲南是由雲南北歸的兵戶聚集居住區域,這些人通常戲稱這樣的地方是"小雲南",在山東,其具體地點即指今青島市和即墨市的東部沿海地區,其中心治所即今即墨市,在山東的濰坊等地也有由雲南北歸而聚居的區域,也叫"小雲南"
⑶ 有人了解位於青島鰲山衛的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嗎
網上有在那裡舉辦「關於召開鰲山論壇——「極地海洋重大科研任務」主題會議」活動的通知(2016.8.26)工作內容和薪酬不是在這里能回答的。
⑷ 青島即墨市鰲山衛
鰲山衛 中國山東省即墨市屬鎮,山東半島海防要地。位於嶗山灣北,西南距青島35千米。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魏國公徐輝祖派指揮僉事廉高來此建築衛城,並以附近的鰲山命名,建衛後對防備倭寇侵擾發揮了重要作用。清雍正十二年(1734)撤衛劃歸即墨。鰲山衛東瀕黃海,北臨王村半島,西接膠濰平原,南依嶗山。該地三面環山,西北有天柱山、四舍山,西南有鶴、馬二山,東南有鳳凰山、高山、鷹嘴山,海拔均在150~300米。山體系火成岩,上部坡度在30°左右,下部坡度較緩,多為梯田。山間地勢平坦,形成較寬的通道。踞此向北可達膠東腹地,向西進入膠濰平原,向南通往青島,是山東半島重要門戶。鰲山衛地區近海港闊水深,為規則半日潮,潮差1.2米。近岸海底為沙質,灘頭平緩綿長。海灣內養殖業較發達,有海帶、扇貝等。公路有鰲山衛-即墨線。屬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大風日平均50天,多集中在冬、春季。年霧日平均34天,一般在6~8月。是山東半島地區陸海相通的要沖之一。1914年日本為奪取德國在青島及膠濟鐵路沿線的勢力范圍,進攻青島。日軍一部為策應其在龍口登陸的主力向青島方向推進,在鰲山衛地區登陸,迅速進至青島側後外圍與主力會合,增強了攻城力量。 鰲山衛鎮地處即墨市東部沿海,位於青島市東北43公里,即墨市東20公里處。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建衛,曾設海防軍屯機構於此。其地東臨黃海,南屏嶗峰,群山簇擁,史稱「形勝為東方冠」。全鎮總面積96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9.8公里,轄63個行政村,15191戶,51352口人。 一、地理位置優越,自然資源豐富 鰲山衛鎮距青島民航機場25公里,離藍村火車站50公里,青萊路和鰲藍路兩條省級公路縱橫穿越,國家二類口岸——3000噸級鰲山港碼頭,通航全國各地。鰲山衛鎮有著良好的自然條件和區位優勢,秉天賦,享地利,素有「鍾靈毓秀,人文會昌之地,物產富饒,漁鹽並利之域」聞名遐邇。近幾年來,鎮政府大力開發旅遊資源,已建成的主要景點有:鶴山風景管理區,東京山民俗游覽區,海上明珠大、小管島以及氣勢恢宏的鰲山港碼頭,風光旖旎的海水浴場等。境內高山海島遙相呼應,海光山色,相映成趣,是旅遊度假、觀光攬勝的理想之地。 二、以建設濱海旅遊度假小城市為目標,以青島市、即墨市下發的創建文明城市意見為動力,大力推進城市化進程 2000年,鰲山衛鎮先後被確定為「山東省中心鎮」、「青島市重點小城鎮」。首先,對1995年5月建設部城鄉建設研究院編制的《鰲山衛鎮總體規劃》進行了修訂,使之更加貼近當前小城鎮發展的需求,為加快鰲山衛鎮的城市化進程提供科學的依據。其次,對全鎮的遠期發展目標重新進行准確合理的功能定位,即立足資源優勢,突出沿海特色,努力把該鎮建成即墨市重要港口,地區性海產品加工基地和濱海旅遊度假小城鎮。在此基礎上,確定了「一點、三園、五區」的總體布局框架和城鎮發展思路,精心組織實施「五個一工程」,努力塑造城鎮新形象。不斷加大基礎設施投入,進一步完善城市服務功能。
⑸ 中國古代小雲南人是不是越南人
小雲南人不是越南人。小雲南即雲南說,似有道理,而筆者不敢苟同。今滇省尚有雲南驛、祥雲縣、雲津橋等地名,獨不見"小雲南"之記載。
明初,朱元璋定鼎南京後,數次派使臣詔諭占據雲南的梁王歸順,均遭拒絕,遂令傅友德、沐英率軍征伐。傅友德征雲南時帶來的三十萬大軍,大部留駐雲南,分撥於衛所。直到洪武末、永樂初,奉旨轉駐山東各衛所軍戶一萬五千餘戶,七萬餘人。這些軍戶雖大部分原籍並非雲南,但長期駐守雲南各地,妻室大部為雲南土著之民之女,他們中有相當一部分子女是在雲南出生,後來遷到山東而以雲南為原籍,而遷居到山東的雲南同鄉們居地貫以小雲南名之以示對雲南故地的紀念,此為情理之中。但雲南並非就是"小雲南"。
小雲南在山東說
小雲南在山東的說法較為普遍,也被多數人所認同。
現收藏在遼寧省岫岩滿族自治縣王姓家中《王氏譜書》,即王春芳始修於1958年,王彥興續修於1985年。其內容有譜序、世系等。譜書中所記王氏原居"山東小雲南大榆樹",於清順治八年(1651年)遷居遼寧入旗。所記"小雲南"人小腳指甲分辨復形的特徵和王氏從滿習俗為其他譜書所不多見。
又據李林所著《滿族宗譜研究》一書中宗族遷徙篇所記:"由山東遷居關外的漢人,在籍貫上有兩種,一種是山東小雲南,一種是原籍雲南,又遷到山東。小雲南究竟在何處?遼寧省岫岩縣《王氏譜書》記載:順治八年始祖王明政率四子,從山東小雲南大榆樹遷來奉天城北康家屯定居。由此來判斷,所謂的'小雲南'乃泛指山東登州、萊州、青州一帶的地方,並非現在雲南省地方。"
今吉林省吉林市第一商業局張錫印所藏《張氏家譜》記載,張氏遷吉前原居"山東小雲南大榆樹下",於清道光年間遷居吉林。這亦把小雲南定在山東。另有今吉林省舒蘭市白旗鎮三胞親友聯誼會會長馬鎮洛先生所存《馬氏家譜》所記,馬氏原居"山東小雲南馬家莊",清乾隆時遷吉林永吉縣缸窯鎮,後遷舒蘭縣白旗鎮。
以上譜書記載,證實了小雲南不在山西,也非指雲南省而就在山東一說。並且,其地域范圍在萊州、登州、青州即今山東半島地區。
小雲南在山東,已為大部分民間家譜記述佐證。那麼小雲南在山東何地呢?
明朝初年,倭寇不斷侵擾沿海地區,今山東青島地區,北東南三面環海,以山為岸,港灣交錯,島嶼羅布,是為海防重地,為防倭寇侵襲,自洪武中先後在登、萊、青三州,設置七衛、十二所,即安東衛分轄東海中所(在今江蘇連雲港市),隸青州府。大嵩衛分轄海陽所、大山所。靖海衛分轄寧津所。成山衛分轄尋山後所、百尺崖後所。威海衛分轄金山左所、奇山所,隸登州府。靈山衛分轄夏河寨前所、王徐寨前所,隸萊州府。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開始在今山東即墨市東20公里邊海築城設防,並於建文四年(1402年)置鰲山衛(即今即墨鰲山衛鎮)、分轄雄崖守御千戶所(在今即墨市豐城鄉雄崖所)和浮山備御千戶所(在今青島市浮山所)劃境而治,直隸萊州府。直至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衛所等裁並於即墨縣。
鰲山設衛後,明政府先後從雲南烏撒衛等地調來許多軍隊,這些軍隊又自鰲山衛分撥到登萊青各衛所。其中僅鰲山衛轄墩堡四十餘處,遷入軍戶約七萬餘人。這些軍戶的祖籍遍布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東、四川乃至雲南等廣大地區。隨傅友德平定雲南後,便落籍雲南守烏撒實行軍屯。自洪武十四年(1381年)入滇,至永樂初年,駐守雲南長達20餘年,第二代也已長成。況且當年從軍之時大部分隻身一人,少數妻室家小是在駐守雲南後隨軍,而獨身者則多與當地女子結合成家,故轉駐鰲山衛後,他們多以雲南為原籍。查今山東省《即墨市地名志》記載,今即墨市30個鄉鎮近1000個村莊,半數民戶多稱祖籍為雲南,或雲南烏沙(撒)衛。亦有雲南"槐陰縣"、"威寧"、"畢陽縣"、"樂歌屯"、"照陽山前"、"獅子口"、"鳳儀縣"、"哥嘎縣牛角胡同"。而多數家譜為"雲南烏沙(撒)衛,大槐樹"或"烏沙(撒)衛槐樹溝、大槐樹里頭"等。獨無"小雲南"字樣。其遷移時間多為洪武末至永樂年間。而以隨徐輝祖自雲南烏撒衛轉防鰲山衛者為多。《明史·四川土司傳》說,烏撒,元置軍民總管府。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蠻夷復叛,傅友德、沐英,因烏撒、烏蒙、東川、芒部四府離四川較近,上報朝廷,請將四府改隸四川獲准。直到清雍正年間鄂爾泰命改土歸流,因東川距昆明近而距成都遠,經奏准將東川、鎮雄、烏蒙復隸屬雲南,烏撒則隸屬貴州。又據明萬曆版《即墨志》載: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即墨縣人口為13480戶,126800人。這其中鰲山設衛後一次性自雲南遷來軍戶就達7萬餘人,占當時即墨總人口的60%還多,而這些軍戶以鰲山衛為中心分屯在即墨東部沿海,北至雄崖,南至浮山,包含今即墨全境和青島市區。明代,鰲山衛是即墨的政治、軍事中心,自雲南遷來的軍戶,集居在這一地區,為不忘雲南故地又區別於雲南,而以小雲南之名稱於此地,是在情理之中。今吉林省的九台市東北部、舒蘭市的西北部、榆樹市的西南部這一地區沿松花江兩岸即有"小昌邑"之稱,正史雖不見記載,民間卻廣為流傳。其名則源於清代乾隆以後,這一帶屬奉天府永吉州巴彥鄂佛羅防禦旗管轄,而這一帶的居民80%是在清代康熙以後來自山東萊州府昌邑縣,為不忘故土,故冠以"小昌邑"之稱。
另據今山東省昌邑縣《譚府萬世譜書》所記"……余譚氏之相傳,於元明之際,自小雲南鰲山衛遷邑城之北、濰水之東,庄名海眼……"該譜系譚玉湘修於清朝光緒年間,譚春和作序。這一記載明確表述了譚氏遷昌邑之前,原居住在鰲山衛,而鰲山衛即設在小雲南這一地方。這種表述再清楚不過的說明了小雲南即指今山東省即墨市東部沿海和青島市區。今吉林省舒蘭市白旗鎮《馬氏家譜》序言中亦表述了馬氏原居"山東即墨小雲南馬家莊",於清代遷吉林省永吉縣的缸窯,後又遷到舒蘭縣的白旗鎮。這些都足以說明小雲南在山東,而確切地點在山東即墨東部沿海一帶。
在今山東威海、煙台、濰坊等地區以及今東北諸省,許多姓氏家譜和口碑流傳提及"小雲南"之名。可以想見,這些家族的祖先必是洪武至永樂年間集居小雲南(鰲山衛)的軍戶,自明中後期自小雲南又遷徙到各地,因而在家譜中則有山東小雲南字樣。筆者的祖先,則是於明洪武十四年隨傅友德入滇,又於明永樂二年(1404年)轉防鰲山衛(自永樂以後鰲山衛地區開始有"小雲南"之稱),又於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北上,兄弟五人一遷北京上林苑,兩遷濰邑(今濰坊),一遷漁營,一遷海眼。筆者祖先即為海眼譚氏,又於清乾隆年間遷居吉林。
綜上可知,"小雲南"不在山西,也不在雲南。小雲南在山東,其具體地點即指今青島市和即墨市的東部沿海地區,其中心治所即今即墨市
小雲南是由雲南北歸的兵戶聚集居住區域,這些人通常戲稱這樣的地方是"小雲南",在山東,其具體地點即指今青島市和即墨市的東部沿海地區,其中心治所即今即墨市,在山東的濰坊等地也有由雲南北歸而聚居的區域,也叫"小雲南"
⑹ 仙劍4游戲中的地方
一切源於之前查字典查「酆」字的念法,卻發現酆都現實存在。之後就很想吧把仙劍4里出現
的地名探查一遍,看看現實中存在著的這些地方是什麼樣子的。所以有了這片文章。
本文很膚淺,沒有對任何事情進行深入的探究,也不知道我找的這些資料是夠屬實或正確。
如有紕漏,歡迎指出,因為我也很想知道正確的情況~
不過我是不會做修改的……為什麼?因為很麻煩-_-
本文包含的資料全部來源於網路,如有涉及版權問題,本人鄭重向版權所有者致歉!
那麼下面我們進入正題。
------------
青鸞峰與紫雲架與太平村
------------
青鸞峰在硃砂峰東北,天都峰東南,為36大峰之一,海拔1589米、整座山峰狀若青鸞蹲立,故名。站在立馬亭前眺望,它又酷似一匹騰空而立的戰馬,所以又名「立馬峰」。宋人有詩曰:「卓立峋岩鸞風形,翩翩舞翠炫花紋。沖霄千載飛騰處,猶剩峰頭一片雲。」從對面山上眺望,峰頂有一巨石,如大臣端笏而立,又若天女靚妝覲帝。步移景換,妙趣橫生。峰頂有「仙人打坐」石景,峰壁有「立馬空東海,登高望太平」十個石刻大字。在立馬橋上仰視,可見峰腰有第四紀冰川擦痕。峰下有采葯源,相傳黃帝在黃山煉丹時曾來此處采葯。
此峰既有青鴛之雄,又有立馬之威。關於立馬峰,還有一個神奇的傳說:遠古時代,此處有一匹神馬,因久住深山,無物充飢,每年春末,太平縣將要收割小麥之時,它就騰雲駕霧,將太平的莊稼吃得一千二凈。農民無可奈何,只得求神仙為他們除害。觀音菩薩得知後,當即率領童男童女,在黃山與太平交界的一道山洞上架起一座石橋。並托夢給當地農民知道這橋是把神鎖,已將神馬鎖住,它再也無法越過山澗,飛到太平了。果然,第二年麥熟時,神馬正欲騰飛,但後面兩只蹄子已被釘在山岩上,無法拔起。它毫無辦法,只得騰空而立,頭朝西北的太平方向高聲嘶叫,並依勢化作一座山峰,它就是立馬峰。
(立馬峰的傳說也順便介紹了太平村的由來,也就是太平縣)
(至於紫雲架,我沒有找到確切相關的資料,不過從黃山一處景點的介紹可以得出,紫雲峰是黃山群峰之一。)
黃山「四絕」之一的溫泉(古稱湯泉),源出海拔850米的紫雲峰下,水質以含重炭酸為主,可飲可浴。傳說我們的祖先軒轅皇帝就是在此沐浴七七四十九日得以返老還童,故又被譽為「靈泉」。
------------
巢 湖
------------
區號:0565
郵編:238000
位置:位於江淮丘陵東部,距合肥60公里、蕪湖50公里、南京130公里。
面積:總面積9423平方公里
人口:總人口453萬人
區劃:轄居巢區以及和縣、含山、無為、廬江四縣。
(居巢區,這就是居巢國的來源嗎?還是有別的典故?)
巢湖市位於安徽省中部,瀕臨長江,環抱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巢湖區位優越,交通便捷。周邊與南京、合肥、安慶、蕪湖、馬鞍山、銅陵等市相鄰。淮南、合九鐵路及合寧、滬蓉、合巢蕪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長江流經巢湖市182公里,蕪湖—巢湖公鐵兩用大橋和銅陵—巢湖公路大橋橫跨長江天塹。依託蕪湖朱家橋外貿碼頭和南京、合肥兩個航空港,可借「船」出海。
我國第五大淡水湖棗巢湖,方圓800里,是皖中著名的旅遊勝地。它煙波浩渺,白帆點點,宛如一隻碗夾在長江和淮河之間。湖中央有姑山,姥山兩個島嶼,湖四周有半湯,香泉,湯池,三大溫泉和太湖山,雞籠山,冶父山,天井山四個國家森林公園,還有仙人,紫薇,王喬,華陽,伯山五大溶洞。這些天然奇觀,點綴著巢湖沿岸,猶如「眾星捧月」,組成了一幅絕妙的立體山水畫。
關於巢湖的成因,民間有這樣一個傳說:巢湖本是陸地,一夜之間陷成湖泊。當地一位焦婆,先知先覺,引導百姓登山避災,人們為了感激她,把巢湖又稱為「焦湖」。實際上,巢湖是斷陷構造湖,湖型狹長,從空中鳥瞰,像一鳥巢,故名「巢湖」。
------------ 八 公 山------------
淮南市八公山鎮位於八公山下,淮河岸邊,依山傍水,風景秀麗。全鎮面積27平方公里,轄9個行政村,1萬1千多人,該鎮原為沈巷鄉,1990年3月撤鄉建鎮。 鎮內設黨政辦、計生、農委、城建等14個職能科室。
(我總想這八公山怎麼跟壽陽陳州車上關系的……另外八公山豆腐也……)
八公山豆腐起源於淮南八公山,其發明是西漢淮南王—劉安。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八公山豆腐經歷了中國封建上社會的漫長歲月走到新中國,走到了改革開放的今天,並走向全和世界。
------------
壽 陽
------------
壽陽縣位於晉中地區北端,東北與陽泉市交界,西北與太原市為鄰,總面積2116平方公里,轄7鎮15鄉,人口21.4萬。縣政府駐朝陽鎮。壽陽縣轄7個鎮、7個鄉:朝陽鎮、南燕竹鎮、宗艾鎮、平頭鎮、松塔鎮、西洛鎮、尹靈芝鎮、平舒鄉、謦愁鄉、溫家莊鄉、景尚鄉、上湖鄉、羊頭崖鄉、馬首鄉。
壽陽,春秋為晉馬首邑,漢為榆次縣東境。西晉主康年間置縣,因縣城地處壽水之陽而名壽陽。北魏太平真君九年壽陽遷大陵城(今文水縣)並改名受陽。孝昌末,朔州寄置原壽陽城,轄五郡十三縣。隋開皇十年復置,改名受陽。唐貞觀十一年仍名壽陽。1958年合並於榆次市。1959年始分,現屬晉中地區。
壽陽縣境內四面環山,中間丘陵起伏,溝壑縱橫,是山間盆地。整個地形由東北向西南逐漸傾斜,一般海拔在1100米以上,最高峰為北部的大威山,海拔 1714米。其他山峰東有虎神廟岩;南有大塔山、聖山;北有牛金山、方山;西北部有罕山等,海拔均在1400米以上。主要河流有瀟河、白馬河、人字河等,均屬汾河水系。此外還有向陽河,屬海河水系。
------------
陳 州
------------
(陳州的資料不多,而且現在似乎已經不存在)
周口市淮陽縣,著名的古陳州府所在地,這里保留下來的古跡有太昊陵、平糧台和曹植墓等,戲劇《下陳州》、《陳州放糧》的故事素材也公元前40世紀。
太昊伏羲氏建都於此,後炎帝神農氏繼都於太昊伏羲之舊墟,故易名為陳,陳由此始。
夏時,陳屬豫州;商湯封舜後虞遂於陳;西周封舜後滿於陳;公元前479年,楚國置陳縣,前278年,楚國建
國都於陳;秦初,設陳縣,後置陳郡;秦末,陳勝、吳廣起義據陳城;西漢,由於陳在淮水(淮河)之北,
改陳郡為淮陽郡,漢帝封子友為王建淮陽國;東漢,復建陳國;三國魏帝封曹植為陳王;南北朝時,郡、州
相間;隋為陳郡,下置宛丘縣;唐時,沿襲州制,陳州統六縣;宋置淮陽郡後升為淮寧府;元朝,復為陳州;
明時,廢宛丘縣入陳州;清雍正12年升陳州為陳州府;民國2年,改為淮陽縣;新中國成立,置淮陽專區;
1959年置周口地區
來源於此地。
------------
昆 侖 山
------------
(這昆侖山估計也不用我多說……大家肯定都很了解了……OTZ)
昆侖山西起帕米爾高原,山脈全長2500公里,平均海拔5500~6000米,寬130~200公里,西窄東寬總面積達50多萬平方公里,最高峰在於青、新交界處,名為新青峰——布格達板峰,海拔6860米,是青海省最高點。是高原地貌的基本骨架,是青海省重要的自然區劃界線。相傳昆侖山的仙主是西王母,在眾多古書中記載的「瑤池」,便是昆侖河源頭的黑海,這裏海拔4300米,湖水清瀛,鳥禽成群,野生動物出沒,氣象萬千,在昆侖河中穿過的野牛溝,有珍貴的野牛溝岩畫,距黑海不遠處是傳說中的姜太公修煉五行大道四十載之地。玉虛峰、玉珠峰經年銀裝素裹,山間雲霧繚繞,位於昆侖河北岸的昆侖泉,是昆侖山中最大的不凍泉。形成昆侖六月雪奇觀,水量大而穩定,傳說是西王母用來釀制瓊漿玉液的泉水,為優質礦泉水。發源於昆侖山的格爾木河中游,長期侵蝕千板岩,形成了峽谷絕壁相對,深幾十米的一步天險奇觀。
奇峰婷婷玉立,傳說是玉帝兩個妹妹的化身。昆侖山在中華民族文化史上有「萬山之祖」的顯赫地位。是明末道教混元派(昆侖派)道場所在地。是中國第一神山。玉珠峰、玉墟峰均為青海省對外開放的山峰,是朝聖和修煉的聖地,1990年推出昆侖山道教尋祖旅遊線路。1992年以後,來自世界各地登昆侖、尋根問祖、頂禮膜拜的炎黃子孫組成的尋根團多達上百個,有的台灣同胞連年在昆侖山修煉,每年達數月之久。後又帶家人進山朝拜,並投資興建祭壇,十分虔誠。
昆侖山峰巒起伏,林深古幽,景色秀麗,每逢春夏之交,滿山碧樹吐翠,鮮花爭奇斗艷,使昆嵛山更具風韻,成為半島著名的風景游覽區之一。北魏史學家崔鴻在《十六國春秋》中,稱之為「海上之諸山之祖」、「天下名山僧佔多」。
昆侖山自古以來就吸引佛界道家在這里建寺築觀,養性修身,傳經佈道。遠在漢唐之際這里就寺院林立,香火不斷。至金元,盛極一時的中國道教全真派開山祖師王重陽同他的七弟子,把這里選為創教立派的「洞天福地」,留下了諸多另人神往的道教遺跡。
------------
即 墨
------------
(即墨的存在就如酆都的存在一樣,都讓我相當驚訝……因為這個名字,怎麼看都像是已經消亡了的古都)
即墨市位於中國山東半島西南部,地處東經120°07′—121°23′,北緯36°18′—36°37′,東臨黃海,與日本、韓國隔海相望,南依嶗山,近靠青島。
即墨市地方特產---「即墨老酒」(這即墨老酒讓我想起了仙4里的即墨特產呢……原來真的有這樣的特產)
即墨老酒在久遠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其獨特風格:紅褐透明、芬芳馥郁、微苦焦香、醇厚掛杯。它作為久負盛名的「中國北方黃酒的典型代表」,是目前中國黃酒中唯一的綠色食品。即墨老酒的主要原料是大黃米、陳伏麥曲等。經檢測老酒的營養成份豐富,所含氨基酸17種,每公斤老酒的氨基酸含量達10000毫克以上,被營養學家稱為「營養酒王」。
即墨老酒既可滋補健身,又能入葯治病。其保健功能已被現代醫學所證明,適量飲用可以改善人體微循環,舒筋活血;促進人體消化液分泌,健脾和胃;調節人體免疫機能抗衰益壽等。即墨老酒在1955年世博會上獲金獎,現已發展了黃酒、清酒、料酒、保健滋補酒四大系列40多個品種。
戰國時屬齊國。秦設即墨縣,屬齊郡。西漢時,即墨縣城同時為膠東王國都城。東漢及兩晉時,屬青州。隋、唐及明清時期均屬萊州。1943年分設即東、即墨兩縣,1944年4月,即東縣並入即墨縣,1945年7月,恢復即東縣。建國初期,屬膠州專區。1956年3月,即東縣並入即墨縣,改屬萊陽專區。1958 年10月,改屬青島市。1961年3月,改屬煙台專區。1978年12月,改屬青島市。1989年9月,撤縣設市。
(即墨田橫島的海邊)
東京山廟會
東京山,位於鰲山衛鎮東隅,因山上有一巨石形似鷹嘴,故又名"鷹嘴山"。此山面臨鰲山灣,西與東嶗之秀鶴山毗鄰,風景優美,海光山色得天獨厚。每年的廟會,更為這座小山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
東京山的"狐仙廟",始建於百餘年前。傳說這里的"狐仙"極為靈驗,有求必應。每年的正月初一、正月二十、三月初三、六月初六、九月初九是逢廟會的日子。以正月二十日的廟會為最盛。從凌晨開始,就有遊客陸續上山,加之商販及外地的遊客,最多時一天可達5萬之眾,可謂人山人海。
(這東京山的狐仙廟,應該就是狐仙居的來源了)
------------
不 周 山
------------
(鏘鏘,輪到不周山了~不周山現在是我在仙4里最喜歡的一個地方-。- 不過並不完全算是真實存在的一個地方。)
相傳不周山是人界唯一能夠到達天界的路徑,只可惜不周山終年寒冷,長年飄雪,非凡夫俗子所能徒步到達。傳言曾有凡人為見神仙一面而隻身上山,但卻未曾見其返鄉。自此之後,人人皆煉其身,鍛其骨,以使得自己有足夠的實力攀登不周山,後由於天條的放寬,無數凡人開始修行,為使自己能早日功德圓滿,不少人開始競相挑戰不周山。
不,表否定;周,周全,完整;山,高與地平面的自然隆起。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這山一有名字,就不完整。共工氏怒觸不周山,怒觸的時候,這山就叫不周了。
不周山因何命名,是否與「周山」對立存在,不得而知。但是不周山象徵著不完整、災難。或者說,它本身就是不完整、災難的集合體。
這個神秘的不周山在什麼地方,今天的人不知道。因此,所有的山都成了不周山,人對土地產生了泛敬畏。在農村,有一詞名為:動土。動土,是有著極嚴格的講究。什麼時候動、什麼季節動、什麼年份動,都有嚴格要求。農村裡每要動土,總要請教陰陽風水先生。一旦動錯了,就不得了,最主要的表現是腰、腿疼。
(從仙4的地圖來看,仙4的不周山似乎是在內蒙古附近,下面是關於不周山的一個傳說)
共工怒觸不周山
據傳說,顓頊是黃帝的孫子,號高陽氏,居子帝五(今河南濮陽附近)。他聰明敏慧,有智謀,在民眾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統治的地盤也大了很多,北到現在的河北一帶,南到南嶺以南,西到現在的甘肅一帶,東到東海中的一些島嶼,都是他統治的地城。古代歷史書上描寫說,傾項視察所到之處,都受到部落民眾的熱情接待。
但是顓頊也辦過不合情理的事情。有這么一條律令就是他定的:規定婦女在路上和男子相遇,必須避讓一旁;如果不這樣做,就被拉到十字路口打一頓。這條法律雖然是傳說,但是說明了在顓頊那個時期,由於生產方式的變化,男子成了氏族中的主導力量,婦女的地位已經低於男子,父系氏族社會過取代了母系氏族社會,男子在社會上的權威已經確立。
與顓頊同時,有個部落領袖,叫做共工氏。傳說他是二人首蛇身,長著滿頭的赤發,他的坐騎是兩條龍。
據說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後代。他的部落在現在今天的河南北部。他對農耕很重視,尤其對水利工作更是抓緊,發明了築堤蓄水的辦法。那個時候,人類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水的利用是至關重要的。共工氏是神農氏以後,又一個為發展農業生產做出過貢獻的人。
共工有個兒子叫後土,對農業也很精通。他們為了發展農業生產,把水利的事辦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況,發現有的地方地勢太高,田地澆水很費力;有的地方地勢太低,容易被淹。由於這些原因,非常不利於農業生產。因此共工氏制訂了一個計劃,把土地的高處的土運去墊高低地,認為挖下窪地墊高可以擴大耕種面積,高地去平,利於水利灌溉,對發展農業生產大有好處。
顓頊部不贊成共工氏的做法。顓頊認為,在部族中至高無上的權威是自己,整個部族應當只聽從他一個人的號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張的。他以這樣做會讓上天發怒為理由,反對共工氏實行他的計劃。於是,顓頊與共工氏之間發生了一場十分激烈的斗爭,表面上是對治土、治水的爭論,實際上是對部族領導權的爭奪。
要說這兩個人比起來,力氣上,共工氏要強;論機智,他卻不如顓頊。顓頊利用鬼神的說法,煽動部落民眾,叫他們不要相信共工氏。當時的人對自然知識缺少了解,對鬼神之事都極為相信,不少人上了顓頊的當,認為共工氏一平整土地,真的會觸怒鬼神,引來災難,因此顓頊得到了多數民眾的支持。
共工氏不能得到民眾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堅信自己的計劃是正確的,堅決不肯妥協。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決心不惜犧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業。他來到不周山(今昆侖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頂撞下來,來表示自己的堅強決心。
共工氏駕起飛龍,來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霧時間,一聲震天巨響,只見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攔腰折斷,整個山體轟隆隆地崩塌下來。天地之間發生巨變,天空中,日月星辰都變了位置;大地上,山川移動,河川變流。原來這不周山是天地之間的支柱,天柱折斷了,使得系著大地的繩子也崩斷了,只見大地向東南方向塌陷。天空向西北方向傾倒。因為天空向西北方向傾倒,日月星辰就每天都從東邊升起,向西邊降落;因為大地向東南塌陷,大江大河的水就都奔騰向東,流入東邊的大海里去了。
(通過不周山而看到的這個共工的傳說里包含了一些有趣的細節呢,比如「共工氏,傳說他是二人首蛇身,長著滿頭的赤發」,這不是很眼熟嗎?分明就是仙劍系列裡女媧族的共同特徵哦。不過,二人首,他是有兩個頭?囧……而且這個共工姜氏,卻又是神農的後代……而不周山是天地支柱,在仙4里也是呢)
------------
酆 都
------------
(最後是酆都了……我非常訝異於現實中的酆都原來也是鬼城,而且自古就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城啊……古時候的酆都人都是怎麼想的……)
(另外,酆都現在已經改為豐都縣,收歸重慶市。)
酆都「鬼城」是人們憑想像建造的「陰曹地府」,「鬼城」廟會的規模和景象都是長江流域罕見的。「鬼城」風景秀麗、溪水潺潺、山花欲燃、風光山色、鳥語泉鳴,令人心醉。人們憑想像,用類似人間的法律機制先後建成「閻王殿」、「鬼門關」、「陰陽界」、「十八層地獄」等一系列陰間機構。各關卡的鬼神形象又是千姿百態,崢嶸古怪。刑具令人恐怖萬分,不寒而慄,這就是展現在豐都鬼城的「陰曹地府」,一個鬼的世界就由此形成了。進入鬼城大門,便可看到人們俗稱的「陰陽橋」,它是人們由陰間返陽間的必經之路。人們上行到名山山腰便可看到一個古式樓亭,在血銹般的門匾上書有三個大字,這就是著名的「鬼門關」。天子殿坐落在名山頂,它是山上最大的一座廟宇,與名山對立的是雙桂山,位於雙桂山的山腰是大成殿,規模宏大,獨具特色。廟會是「鬼城」民族文化特色與金貿融為一體的民間貿易形式,每逢農歷三月三至十五,豐都縣城雲集四海商賈商客,匯聚巴蜀,民俗文化活動異彩紛呈。被人們稱為「鬼臉奇容」是其中一景。
在酆都城有一座景色優美的平都山,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中的第四十五福地。根據東漢的《列仙傳》和晉朝葛洪的《神仙傳》書中所言,在漢代,曾有王方平和陰長生等人,棄官到此修道,最後終得道成仙,升天而去。
隨著王方平、陰長生二位仙人的名聲日盛,招引了不少仙人到此來拜訪。如傳說中的麻仙姑,就曾來拜訪過王方平,可惜沒遇上。直到現在還留有她住過的「仙姑岩」、「麻姑洞」等遺跡。
此外,呂洞賓也曾拜訪過王方平和陰長生。
後來,「王、陰」二仙人被訛傳為「陰王」,又誤作為「陰間之王」,因此他們居住的地方——酆都,進而成為閻羅王所主宰的陰曹地府了。
東漢末年,五斗米教盛行於四川,而酆都在漢時屬於巴郡,是早期道教的重鎮之一。五斗米教因揉雜了許多巫術方面的東西而被稱為「鬼道」,並將道中的巫師稱為「鬼吏」。
於是,這種神仙人鬼混雜的道教信仰,促成了「鬼城」的形成。
因此,原來充滿仙氣的平都山漸漸漸地被鬼氣所籠罩了,一大群的陰間鬼神紛紛涌進鬼國的京都——酆都,使這個地方成了陽間的陰曹地府。
鬼城之說日益普遍
後來,又加上《西遊記》、《鍾馗傳》等小說的誇張渲染,酆都城是鬼城的說法越來越普遍,假的也成了真的。最後,成了真正的"鬼城"。
自宋朝以來,人們藉著自己心中對陰曹地府的揣想,在此處修築了一套如冥府般的建築,使酆都更成了名符其實的鬼城。
(酆都作為鬼城現在還變成旅遊勝地了……感覺用這種主題來開發旅遊業,其實蠻搞笑的……而且變成景點之後,就會失去原有的味道了吧……)
(酆都鬼城門,話說那個旅遊大巴真剎風景……不過山上那是什麼東東,怪詭異的,不愧是鬼城-。-b)
(山上那東東,果然還是很詭異……)
(看來換一個天氣拍的話,這鬼城大門還是可以很恐怖的)
(酆都的鬼門關,有那麼多人在那兒擠,什麼氣氛都沒了……)
(黃泉路)
(奈何橋)
⑺ 鰲山衛鎮的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45年8月, 抗日戰爭勝利後,鰲山衛一度獲得解放,建立了中共鰲山分區委員會。 1946年8月,鰲山區和湯泉區合並為湯鰲區,隨之,建立了中共湯鰲分區委員會。 1947年國民黨重點進攻山東, 鰲山衛又淪為國民黨統治區。194 9年5月, 鰲山衛重新獲得解放。6月撤銷湯鰲區,重新設置鰲山區和湯泉鎮,隨即成立了中共鰲山區委員會。1950年11月改為中共第九區委員會。1955年又改稱中共鰲山區委員會。 1958年9月, 鰲山人民公社成立, 隨之成立中共鰲山公社委員會。1968年9月,建立了鰲山公社革命委員會,公社黨委一度停止活動。1970年7月,恢復了中共鰲山公社委員會。 1984年5月,撤銷鰲山人民公社,成立鰲山衛鎮,隨即成立中共鰲山衛鎮委員會。
1949年中共鰲山區委派出幹部到各村進行建黨工作。1949年秋,鰲山衛鎮馬山前村梁曰雙加入中國共產黨, 接著,又發展了三名黨員。1950年3月組建了馬山前村黨支部, 這是全鎮第一個農村黨支部。鰲山衛鎮在外地入黨最早的黨員是於民一。1939年於民一在八路軍第五支隊六十五團加入中國共產黨, 歷任大眾報社校對、編輯等職,現為離休幹部。鰲山衛鎮在當地最早入黨的黨員是唐明煥,他1945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公社黨委副書記、書記等職。1976年9月病逝。黨組織不斷發展壯大,1978年底,全鎮共有農村黨支部61個,黨員938人。2000年底,全鎮共有黨員1928人,黨總支8個, 支部61個。 鎮黨委1995年被青島市評為「先進鄉鎮黨委」 ,1995年至2000年,連續6年被即墨市評為先進黨委,連續三年被青島市評為「青島市文明鄉鎮」。
基層政權建設 1945年8月成立鰲山區區公所,1946年8月鰲山區和湯泉區合並成立湯鰲區公所,1949年6月恢復了鰲山區區公所,1950年改為第九區區公所。1958年9月成立鰲山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 實行政社合一。1968年9月建立鰲山公社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恢復了鰲山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1984年12月,建立鰲山衛鎮人民政府。
中共領導下的群眾組織1946年湯鰲區建立農救會。 1949年8月成立鰲山區農會。1964年成立鰲山人民公社貧下中農協會, 1980年撤銷。1946年成立鰲山區婦救會,1949年成立鰲山區民主婦女聯合會,簡稱婦聯。1949年9月建立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鰲山區委員會。 1957年7月改名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鰲山區委員會。1982年成立鰲山衛鎮計劃生育協會。1985年5月成立鰲山衛鎮個體勞動者協會。
現任鎮黨委書記:王志剛
現任鎮長:宋宗軍
⑻ 即墨哪個地方釣魚好
即墨龍泉鎮汪河水南村釣魚基地 比較不錯 鯽魚大約半斤左右草魚大的大約7 8斤挺上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