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誰能說出相機所有的品牌
現在數碼相機的品牌有:佳能,尼康,索尼,三星,賓得,柯達,富士,奧林巴斯,松下,三洋,柯尼卡美能達,理光,卡西歐,萊卡,祿來,拍得麗,明基,愛國者,京瓷,適馬等。
傳統相機(用膠卷的)品牌有:佳能,尼康,三星,潘泰克斯,康泰克斯,哈蘇,柯達,富士,奧林巴斯,柯尼卡,美能達,理光,萊卡,祿來,拍得麗,京瓷,適馬,基普,確善能,企諾,上海,海鷗,鳳凰,珠江,明光,澤尼特,紅梅,虎丘,西湖,東方,東風,紅旗,瑪米亞,林哈夫,碧浪之家,羅登斯德等等。
⑵ 世界著名的相機鏡頭品牌有哪些
卡爾.蔡司,施奈德,羅敦斯得,萊卡,祿來,
尼康 佳能 賓得 奧林巴斯 適馬 騰龍 圖麗 福倫達 美能達 索尼 很多了
⑶ 關於一部德國相機的問題
首先更正是下,機子的牌子是"百佳"而不是"百花"
潘太康 東德產的.具體廠家看以下說明..
最早接觸百佳MTL5型相機,第一感覺就是:PRAKTICA 這個名字念起來是那麼的
拗口,音譯應該是普拉提卡,比較流行的翻譯是:百佳。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分裂成東德和西德。原來位於德累斯頓的ZEISS IKON AG.
也分為東德蔡司和西德蔡司兩個公司。
東德蔡司繼續留在德累斯頓,由於兩個蔡司為了相機名稱的問題一直爭論不休,
所以,在戰後一直到60年代,東德蔡司的相機名稱是比較混亂的。
比如1948 東德Zeiss廠發明第一代五棱鏡平視單反135相機 Contax S 來說,
也是CONTAX/PENTACON混用了很長時間,還出現了CONSEL/HEXACON等名稱,
當然,它們都是M42的羅口機,後來有出現了PRAKTINA/PENTINA/PORST REFLEK
等另類的機器,還有47年左右的PRAKTIFLEX,居然用的是M40的羅口!
這些暫且不表,今天主要說說PRAKTICA。
PRAKTICA 的名字最早出現在1949年的一款35毫米俯視取景的相機。
接下來,東德蔡司將這個M42介面的相機衍生出了許多系列,許多外型各異的機器,
一路洋洋灑灑,浩浩盪盪的生產到了1989年。加上數量龐大的蔡司鏡頭群,
使得M42羅口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成了統一世界的135單反的標准介面,
許多品牌的相機都曾效仿。
百佳MTL5型的生產開始於1978年,終止於1984年。算是百佳晚期的一款M42羅口相機。
在外型上,一改往日或古典或怪異的造型,已經是和日本相機相差無幾,但仍有自己
的特點。MTL5相機十分中規中矩,有點象那個時代的德國的桑塔納轎車,乍看顯得
比較保守呆板,可細看之下,各部分比例協調,加上做工精緻,也算是不俗。
機身的上下蓋均為金屬,前面和後背配有細膩的真皮飾皮,手感非常好。
相機的快門按鈕保持了潘太康相機的一貫設計,在機身的右前方,呈45度角向下。
這個設計是很出色的,對於沒有手柄的相機來說,它增加了單手持機的可靠性,
在快門鈕的邊上是景深預示兼測光推桿。取景時是全開光圈,用右手的食指往後一撥,
即可引動光圈推桿動作,收縮到預定光圈,進行景深預示。同時啟動相機的鏡後測光系統,
進行收縮光圈的實際測光,我個人感覺,怎麼也是比全開光圈測光來的准確一些。
在相機的取景器里,可以看到指針指示的測光結果。
由於光圈快門速度的設置與測光聯動,可以調節光圈或快門得到正確的曝光,
而眼睛不需要離開取景器。
取景器的右邊還有一個黑色的三角:過片提示。
每次過片後,黑色三角消失。快門按動後,黑色三角出現,提示沒有過片。
相機採用的是三合一的取景屏:中間水平裂像,環以微棱環,四周磨砂玻璃。
相機測光採用的是德國VARTA V625 PX電池。應該是1.35伏。可以用國產的
625型/1.5伏電池代替,相機的感光度設置與測光聯動,可以通過適當調整
感光度設置來校正一下來獲得准確測光。感光度設置為ASA12-1600,有1/3檔調節。
相機快門採用縱走式鋼片快門,速度為B, 1, 1/2, 1/4, 1/8, 1/15 1/30,
1/60, 1/125, 1/250,1/500, 1/1000。分黃白兩色標出。
黃色的速度代表低速區,應配以三腳架拍攝。白色表示高速區,可以手持拍攝。
有一點需特別說明:
1/30的標致是閃光燈泡的同步速度。並不是該機的閃光同步速度。
在B門的邊上,有專門的閃光檔,為1/125秒的閃光同步速度。
曾經看到有的朋友誤認為該機的閃光同步速度很低,這是不對的。
MTL5的五棱鏡上有單觸點熱靴,可配用大部分閃光燈。在鏡頭座的左下,
另有閃光連線插孔。
值得一提的是該機的快捷裝片方式,只需把膠片搭在綠色標志處,即可關閉後背
卷片拍攝。這兩根鋼絲,真是簡單而實用的設計。
從相機的出廠證明上,可以看出,當時的MTL5所配的標頭有4種:
PENTACON 1.8/50MC
DOMIPLAN 2.8/50
PANCOLAR 1.8/50MC
JANA T 2.8/50
手裡的這台相機採用的是PENTACON 1.8/50MC 多層鍍膜的鏡頭。
這款蔡司耶那鏡頭成像十分優異。
據網友按時豆腐乾1989說:
「照相機」雜志 99年1期說
潘太康1.8頭解析度比是百佳1.8》賓得AF1.4》尼康AF1.4》美能達AF1.4、
有具體源於國外平測的數據。
這款相機難得的是帶有全包裝:紙盒,泡沫,皮套,說明書,快門護紙還在!
在紙盒外貼有優質認證標志和檢測合格標志,時間是82年4月。
這么齊全的配置,還是有一點收藏價值的吧,嘿嘿...
⑷ 羅敦斯德配阿爾帕數碼鏡頭
阿爾帕是著名的大片幅相機品牌,羅敦司德鏡頭一直是阿爾帕等大片幅相機的絕配。沒聽說阿爾帕生產了什麼數碼產品,頂多是可以配飛思數碼後背。你若是說羅敦司德鏡頭,那可是最名貴的德國鏡頭之一,目前是否有數碼優化尚不可知。
⑸ 世界上最貴的相機是哪個牌子的多少錢
再補充一下,瑞士的阿爾帕相機號稱世界上做工最好的相機,單機身售價就在10W元左右
另外萊卡S系列,哈蘇H系列,以及飛思、利圖等品牌的數碼後背,至少都是20W級別的
⑹ 推薦些M42羅口的單反相機!!
M42螺口單反相機從1949年開始到20世紀70年代末結束共經歷了近30年的歷史,賓得是最後放棄螺口轉而改用K型卡口
在M42螺口盛行期間,康泰時、賓得、潘太康、百佳、雅西卡等廠家總共生產了上百部機身,鏡頭更是不計其數,至今仍是市場保有量極大的體系。M42螺口的機身可以接上任何廠家生產的M42螺口鏡頭,而所有的 M42螺口鏡頭幾乎全部都是全金屬設計,做工考究,成像出色。
百佳相機TL5B,此機型號國內少見,屬於專供英國市場。在蜂鳥二手上若淘到一個,則算是佳品。售價500元
富士 Fujica ST801 這是富士的第二台羅口相機,高達 1/2000s的機械快門,。這個機子兩個最亮點:一是它的最高快門速度。兩千分之一秒而且是橫走快門簾,已經是這種快門的最高境界。多年後的 Nikon F3也只是個平手而已。二是它的全開光圈測光設計,配合自家的雙針機子才可以實現全開光圈測光和鏡頭鎖定,三是有快門鈕鎖,防止誤按快門。650元
潘泰康 Praktica MTL50 這是潘泰康最後的M42機身。最高快門1/1000,10秒的自拍,沒有光圈優先,沒有快門優先,沒有曝光鎖定,所有的設定均為手動,測光方式為收縮光圈測光,
賓得SPF 算是便宜的好東西
⑺ 羅紅叔叔用的是什麼樣的攝像機
羅紅是玩攝影的,他一般都是用照相機的吧,我沒聽說過他用攝象機,我曾在一個電視記錄片上看到羅紅在使用佳能的數碼照相機,當然作為一個像他那樣裝業的攝影師應該擁有幾台或十幾台的照相機及近百隻專業鏡頭
反駁三樓,因為使用時拍攝的對象及所需要的效果撥同,他就需要不同畫幅的的數碼後背,需要不同效果的畫幅,你所說的佳能1Ds Mark II只是其中的一種,我還見過他用過中畫幅及大畫幅的哈蘇H3D等機型,至於鏡頭的多少,你可你查查專業攝影師的時時裝備,對於一個野外攝影的攝影師經常使用的鏡頭是需要攜帶幾個相同的鏡頭以防不測。
至於你說的野外用的攝像機,一般的攝像機就可以使用,如果要考慮到野外的環境問題的話,使用可以全密封的機型就可以了(全密封的機子幾個較高,最便宜的大概要近萬元),至於性能的高低就要看你願付出的代價了,從近萬元到幾十萬的都有,攝像機著東西沒有最好的,只能說哪款更適合你,至於羅紅使用的機型我是真的不知道,不過我個人認為我門在電視看到的錄象片段應該是和他同行的其他攝影師拍攝的。
⑻ 30年代德國產百佳135羅口單反相機值多少錢
看型號和成色而定
最便宜的150塊就能買到 , 還有鏡頭的型號和成色。
百佳,你那個牌子應該是PRAKTICA 吧,如果是的話,那麼 最早的一款是在1949年的一款35毫米俯視取景的相機。
30年代是30-39年,您這差著好多年呢。
隨便就好幾萬? 我這有個幾乎全新的百佳LTL3,別好幾萬,我一萬就出,拿徠卡M6換也成。
當然,樓主的要真是30年代,工廠也許會做一些原型機,沒有發布,要是那個的話,就值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