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單反相機鏡頭的焦距70-300mm和14-42mm分別大概適合拍多遠的物體
鏡頭的各個焦段,各有不同的用處,一般建議初學者選擇17-200,這款鏡頭常常被稱為「一鏡走天下」。
你說的的那兩個都是變焦鏡頭,50mm以下的是廣角鏡頭,越往下廣角越大,50mm以上的是長焦鏡頭,越往上拍攝距離越遠,可以達到超焦距或微距拍攝。
你這兩個鏡頭都可以普通拍攝,也可以藝術拍攝。如果要拍廣角的,比如拍攝建築、道路的廣角可以用14-42mm的鏡頭,就是平常看到的底部向下彎曲變形的照片,最小可以達到14mm,說明已經可以達到魚眼鏡頭的效果了,拍攝出來的物體極度誇張,就像魚眼一樣,拍出來的東西是圓的,中間的東西又向外突出的感覺。如果要藝術拍攝,用這個鏡頭可以側重於廣角拍攝。
那麼70-300mm的就可以側重於長焦拍攝了。比如拍山頂的人、高樓頂的花,站在高出拍攝地面的人或物等遠處的東西,就可以把焦距調得長一些,把遠處的物體拉得很近,看得很清楚,拍特寫很有用。但是拉近後,景深就小了,比如拍一個人的臉部特寫,如果把他的臉放滿整個空間,其他的東西,周圍的其他的東西就沒有、或模糊了,這就是說拍遠處的東西,會把環境虛化,因此主要用來強調某一點的東西,拍出來的東西會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
22mm-24mm: 不嚴謹的建築全景,或某個自然景觀(嚴謹的需要大畫幅和移軸鏡頭來矯正相差),城市建築群,大量的人群。
28mm: 廣闊的風景,人多的場景,有群體感的人像
35mm: 一般風景,建築或者建築內部,紀實人像
50mm: 局部風景,全身人像,事實上可以用於任何場景和題材。
60-65mm:小微距,適合拍一些比如杯子大小物體或者電飯煲之類的商品,這個焦段適合購買微距鏡頭。
80mm: 半身人像,一些特寫,或者在場景中突出某人。
100mm: 微距的黃金焦距,特別適合拍攝微距題材。
135mm: 人像焦距,適合人像特寫,網上那些特別漂亮的mm,背景虛化的,都是這個焦距拍出來的(一般用85mm鏡頭放到普通APS單反上,由於轉換系數,正好可以獲得135的焦距)
200mm: 人像特寫,大頭像,遠景拍攝。
300mm: 遠處人想特寫,距離較近的鳥,體育,遠景拍攝。
50毫米的焦距是最好的也是最壞的,和人眼看到的效果接近所以沒有廣角的沖擊力,也沒有長焦的震撼,但是歷史上由50毫米鏡頭拍攝出來的頂級作品,比其他所有焦距拍出來的總合還多。
50mm無法具有畫面本身的沖擊力,所以50mm必須要以內容取勝,構圖,色彩,內涵,故事,都無比的重要,所以通常能拍出偉大的作品。
-----------------------------
35mm 是新聞攝影的最愛,准廣角,既可以容納比人眼所看到內容多的東西,又不會像28或更短焦距的超廣角一樣,把很多無關的東西包括進來。
-----------------------------
50mm的鏡頭是標准鏡頭,普通的定焦鏡頭一般都是50mm的鏡頭,是最常用的,出門旅遊,拍攝一般場景,都可用。
Ⅱ 用數碼相機拍攝人物像的最佳距離是多少
從50mm-135mm是最很適合的。
但是這個要根據實際情況來,例如環境人像會用廣角鏡頭拍,體育人像則用超長焦。
Ⅲ 17-55的鏡頭拍攝距離是多少
短焦拍的范圍廣,長焦能把遠的拉近拍。比如拍一建築物,用17mm來拍,也許只要離它兩米就能拍全景了,而用55mm來拍,可能要離5,6米才能拍下全景,兩種都能拍,只是畫面表現不同而已。
Ⅳ 相機鏡頭的焦距應該選多大
首先要明白選擇鏡頭要派什麼用處。是科學研究呢還是攝影。如果是攝影就不是這種思考方式。
如果要做風景攝影最好是14~35mm焦距鏡頭,這種鏡頭被稱為廣角鏡頭。
如果拍攝人像、紀實、等等可用50~85焦距鏡頭,這種鏡頭被稱為中焦鏡頭。50mm稱作標准鏡頭。
如果焦距在105~300mm,稱作中長焦或長焦鏡頭。300mm以上稱為超長焦鏡頭。這些鏡頭都是拍攝特寫,遠景無法靠近物體的。
最後以上鏡頭焦距都是配合全畫幅機身得出的,如果是其它尺寸的CMOS還得另外考慮。比如中畫幅90mm是標准鏡頭。
Ⅳ 尼康照相機焦距十七毫米,光圈F1.2,景深是多少
鏡頭的景深取決於鏡頭實際焦距和光圈值。焦距越短景深越大,17mm算是夠短的了。光圈值越大則景深越淺,F1:1.2算是極大光圈了。在照相機鏡頭中,目前可以找到的17mmF/1.2的鏡頭只有奧林巴斯的17mmF/1.2pro鏡頭了。這是一款m43畫幅專用鏡頭。如圖。由於實際焦距僅17mm,在無限遠距離端,從鏡頭標尺看,F/16光圈的景深可以達到5m,也就是說5米-無限遠可以基本清晰。在全開光圈情況下,F/1.2的淺景深就顯示出來了。如圖2,在距離2米左右拍攝牆上的字跡,較近和較遠的字跡都是模糊的,字跡清晰的范圍極窄。
景深的大小與合焦距離關系較大,不確定合焦距離的話,無法計算景深范圍。
Ⅵ 請教數碼相機鏡頭知識
光圈大小影響最大的是景深,光圈大景深就小,反之亦然。但是從使用角度而言,考慮到鏡頭的安全快門,光圈越大曝光時間越短,這樣約有可能避免抖動帶來的影響,同時也就避免了為了減少抖動提升的ISO,提高了畫質。
F2.8(廣角) ~ F5.2(長焦)表示廣角端最大光圈2.8(基本相當於NB變焦頭的定光圈),長焦端最大光圈5.2
由於DC的鏡頭大小、感光元件大小都與光學相機和單反的不同,一般遠小於35MM相機,因此為了比較鏡頭的焦距性能,都折算為35mm相機的焦距范圍(折算系數視不同型號DC而不同)。38-114是現在主流DC的水平。
近距的解釋如樓上所解釋。
如果這些是同一款相機的技術指標,相機應該還不錯,光圈比較大,夜景和人像應該還行。
Ⅶ 請問單反相機鏡頭焦距的大小
這樣的問題看你買的相機或者鏡頭給的說明書就能解決。
再不行可以逛下使用者交流論壇。
單反相機和普通數碼相機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可以手動調焦,從而達到更完美的拍攝效果。50米的距離外對焦,普通數碼相機就可以輕松達到,單反當然不在話下,不過適合的鏡頭來說就得看你的需要了。鏡頭不需要特別好的,最普通的標頭就可以了。具體用什麼樣的頭,你可以參考下面網址里的推薦。
其實身邊器材族不少,攝影又作器材族真是很費錢的事情呀~不如學好後期,什麼問題就都能迎刃而解了~
Ⅷ 誰能介紹下相機鏡頭:18-200、18-105、17-50的頭子適合拍什麼
18-200包含了18-105的焦段,18-105又包含了17-50的焦段。所以問這三個頭適合拍什麼,本身是個不太科學的問題。從50-105的焦段的工作,17-50這個頭幹不了;而從105-200這個焦段,18-105這個頭又幹不了。那麼我們買一個18-200焦段的鏡頭,是否可以一勞永逸了呢?顯然不是。
因為我們發現17-50的鏡頭,很多價格還貴過18-200,這是為什麼呢?一個鏡頭的優劣,焦段是一個參數,而光圈大小和光圈是否恆定,是另一個參數,如果是恆定光圈,說明我們要把鏡頭的孔徑做得比較大,而孔徑大了之後,為了保證在大孔徑下的成像質量,葉片設計,鏡片組的設計,鏡頭的鍍膜結構等等參數都需要調整,而且十分復雜。f2.8恆定光圈的鏡頭一般很貴,但在f2.8之下,鏡頭的成像質量很可能不如一個低端的變光圈鏡頭,但f2.8因為孔徑大,在昏暗的光線下,在要求背景虛化的過程中,都有其自己的特點,總之,定光圈的鏡頭昂貴,並非他的成像質量有多大的飛躍,而是他的造價非常昂貴。
我想我已經把樓主弄暈了。那麼回到我們鏡頭購買的問題。你需要一個什麼焦段的鏡頭呢?
選擇鏡頭的焦段,主要看拍攝的用途。18-200是個全焦段的鏡頭,它可以滿足你日常需求的一切,但這個焦段的鏡頭一般都是給入門的人准備的,所以他的光圈都不恆定,而且很小,在200mm的焦段下,很可能最大光圈只有f5.6-6.3,在陽光非常好的戶外,快門速度超過1/200s的時候,這個鏡頭是可以用200mm端的,但一旦光線不好,很可能他變得很沒用,而且拍出的照片都是虛的。我不相信所謂鐵手功,因為在實驗室里,所有號稱鐵手的攝影師都露出了馬腳,一個廉價的三腳架都比他們的鐵手強多了。
18-105mm焦段適中,因為製作難度的降低,他的成像質量將優於一般的18-200鏡頭。
17-50mm,這個鏡頭很可能是恆定大光圈的昂貴鏡頭。他在光線暗淡,和要求背景虛化時,將表現很好,但從性價比來看,實在不值一提。
購買鏡頭,要看自己的需求。作為非全幅的數碼單反,28mm的定焦是標頭,也就是最像人眼感受的鏡頭,你可以用它做任何事情;17mm是廣角,通常用於拍攝大場景和風光;而50mm則為拍攝人像的良好焦段,因為攝影師的拍攝距離不會太近,也不會太遠,可以很好的跟被攝者交流,這點比擁有一個好鏡頭更重要。很多人喜歡大個的長焦鏡頭,而作為一個專業攝影師,我認為除了體育和舞台,我實在想不出來長焦鏡頭能做什麼。因為大多數愛好者使用數碼相機通常不為了謀生,完全沒有必要花費大代價買一隻他很少用的鏡頭。
如果你是個初哥,買一隻物美價廉的18-105吧,或許多少年之後,他依然可以作為你的備用鏡頭在攝影包中,當然,如果你肯學習,那時候你已經是個高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