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翟志剛、葉光富安全返回核心艙,他們此次在艙外都完成了什麼任務
引言:2021年12月26日,神舟13號全員圓滿完成出艙任務,翟志剛、葉光富安全返回核心艙,出艙活動取得圓滿成功,他們只是在倉外都完成了什麼任務?
『貳』 VR全景拍攝一個點位需要多少錢
VR全景拍攝價格影響因素:
①點位數量:一般來說,一個VR全景作品是有很多點位(場景)的,點位越多,整體價格就越高,但是點位越多,平均一個點位的價格可能就會相對低一些。
②地拍和航拍:這兩種拍攝方式的不同,所呈現的景觀也是不一樣的,其拍攝難度和成本也是不一樣的,一般航拍價格要比地拍價格高。
③全景圖功能:普通的VR全景圖就是全景圖的基本功能,但是一些平台為了滿足客戶營銷需求,開發出來諸如在全景圖中插入視頻、相冊、背景音樂、沙盤、互動小游戲等等,如果想要加入這些功能,這對拍攝VR全景圖的價格就會有影響。
④其他特殊要求:還有一些大的商家和企業,想在VR全景圖中實現一些目前市面上還沒有實現的一些功能,只是自己單獨想做,那麼這個就需要專門去做技術開發,這樣的話價格往往就更加高了,而且開發周期也相對來說要比普通的VR全景圖製作周期長一些。
小九認為以上四點就是影響VR全景圖拍攝的價格因素了,不過目前市場上VR全景圖拍攝一個點位價格普遍在500--2000不等,你覺得還有哪些因素也歡迎各位留言交流!
『叄』 三位航天英雄凱旋,在軌180天,他們完成了哪些任務
三位航天英雄終於回家了,這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執行了6個月,橫跨了牛年和虎年。那麼在這半年的時間里,神舟十三號和我們三位航天英雄,他們究竟經歷了什麼?在這180天的在軌時間里,他們完成了哪些任務?我們一起接著往下看,2021年10月16日00:23神舟十三號在酒泉衛星中心發射升空,到2022年4月16日上午10時返回地面,歷時6個月!
『肆』 中國空間站航天員成功出艙,全景相機拍到地球,這一畫面有多絕美
2021年也是中國共產黨成立的100周年,7月1日,遠在太空的三位宇航員也在空間站送來了祝賀,他們在遙遠的地方和我們一起慶祝黨的生日,也見證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
『伍』 翟志剛和葉光富安全返回核心艙,他們在艙外做了些什麼
翟志剛和葉光富安全返回核心艙,他們在艙外也順利完成所有的既定任務,他們兩個人共同合作開展空間站艙外全景相機C抬升、自主攜物轉移驗證等操作,看到這些任務的時候,大家也都不太理解,但是大家看到這次任務圓滿完成的時候都非常激動。
這三個人在空間站里一共要生活6個月的時間,而在這6個月里他們需要完成各種各樣的工作,大家看著他們在艙外工作的時候就特別辛苦,想必他們自己在工作的時候也是非常艱難的,需要克服種種問題,但是他們依舊沒有放棄,這一點也是值得大家敬佩的。
『陸』 神舟十二號航天員首次出艙全過程
第一步:出艙
7月4日7時30分左右,北京飛行控制中心大屏幕上,劉伯明、湯洪波身著艙外航天服出現在節點艙。軌道艙艙門、節點艙前艙門、節點艙與小柱段之間的雙向承壓艙門都已關閉,兩人現已被節點艙「包裹」起來。此刻,聶海勝正「坐」在大柱段的計算機前,時刻關注著兩人的狀態,並不時發出操作指令。
出艙准備工作繼續,給節點艙泄壓、航天員吸氧排氮、開展通信測試……這套流程與神舟七號載人飛船航天員出艙時相似,卻又有所不同。「此次應用了氣體復用技術,通過艙間抽氣泵將節點艙的空氣抽到大艙,空氣復用率較高。」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站系統總體副主任設計師湯溢介紹。
8時11分,艙內氣壓接近真空狀態,劉伯明打開節點艙上方的出艙口艙門,第一次親眼見證艙外環境,不禁脫口而出:「外面是黑的。」
在兩人配合給艙門裝上保護罩後,劉伯明一個躍身來到了浩瀚宇宙。節點艙高清攝像機、航天服攝像機以及艙外全景攝像機全程拍下了這一過程。
「哇,這外面太漂亮啦!」劉伯明驚嘆道。
在此之前,空間機械臂已經來到了出艙口,進入整臂待機制動狀態。就像我們熟知的雲台車一樣,它將是航天員在艙外的移動工具和臨時工作站。
第二步:在機械臂上「搭積木」
劉伯明出艙門後,湯洪波並沒有緊隨其後。接下來一段時間,他們要以一上一下的姿態,打好第一場配合戰——在空間機械臂上安裝腳限位器和操作台。就像地面建築施工隊似的,湯洪波負責「搬磚」,劉伯明負責「搭建」。
一場太空「搭積木」正式上演。
劉伯明接過湯洪波從艙內遞上來的腳限位器,將其安裝在空間機械臂的一端。這是底座,也是用來固定航天員雙腳的,航天員「站」在上面可以隨機械臂「爬行」而移動。艙內,湯洪波正在對操作台組件進行初步安裝,隨後用帶掛鉤的繩傳遞給劉伯明,由劉伯明安裝在腳限位器一側。這就是艙外工作用的操作台。在劉伯明的腰間,還有一個微型工作台,這是他在艙內就已經戴好了的。
「沒有看到滿天繁星嗎?」9點30分左右,操作台安裝完成,聶海勝忍不住問。
10點20分左右,劉伯明上機械臂,機械臂移動到接設備點。最後傳遞上來的是此次艙外工作要用的把手、抬高支架和一些專用工具遞上來,劉伯明把它們一一掛在操作台上。有了它們,航天員將展開第二項艙外工作內容。
兩人配合默契,一環扣著一環,第一項艙外工作順利完成。
第三步:給攝像機裝個「自拍桿」
「天和」內,聶海勝「坐」在計算機旁,細心操作、准確指揮;機械臂緩緩移動,劉伯明「站」在腳限位器上,他繼續移動,准備開展第二項工作。
湯洪波就沒那麼輕鬆了。11時左右,他躍身出艙,開始藉助艙表扶手,用手「爬行」。每走一步,他都要把身上安全繩的另一端掛在扶手上,防止飄走。他速度很快,率先達到目的地——大、小柱段之間偏右的位置。
他們的第二項工作是將安裝在此處的一個全景攝像機進行抬高。「通俗地講就是給全景攝像機安裝一個『自拍桿』,使其在原來的位置上抬高一段,具備更佳的視場。」航天科技集團八院全景攝像機主任設計師徐起形象地描述。
湯洪波到達目的地後,徒手拔掉全景攝像機的電纜插頭。很快,劉伯明也到了,在湯洪波的配合下,他拿出通用電動松不脫螺釘拆裝工具,給全景攝像機裝上把手、卸掉安裝腳,小心翼翼把它取下來。據悉,研製人員為全景攝像機設計了一款艙外專用把手,既可在拆裝全景攝像機時保護4個鏡頭,又可以方便航天員攜帶全景攝像機。
隨後,劉伯明將一個圓柱形加長支架裝在攝像機原來的位置,裝攝像機、插電纜插頭、拆把手。每一步操作,劉伯明都小心翼翼。這樣的動作,他在水下預演了很多次,早已將要領熟記於心,但真在太空中操作,還是相當困難。
「安裝好,辛苦啦,你們!」聶海勝說。隨著全景攝像機開始工作,透過它的鏡頭可以看到,在白雲的襯托下,藍色的地球像海洋一樣,非常漂亮。
緊張有序,第二項艙外工作也順利完成。
第四步:應急返回演練+組裝艙外工具箱
太空環境異常復雜,科研人員把航天員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設計了多種安全保障措施,例如各類相機或攝像機實時監視等。盡管如此,逃生技能也是一堂必修課。為此,第三項艙外工作就是應急返回演練,主角是湯洪波。
在這項工作中,湯洪波要徒手爬到「天和」核心艙最遠處。接到撤離指令後,他第一時間折回,以最快速度返回艙口,並直接進入節點艙。
「艙外活動非常考驗航天員的臂力,人在失重環境下很難控制自己,輕輕移動就出去了,可要想停下來就得花很大力氣。」湯溢說,這種應急返回場景,航天員在地面時就曾多次在水中演練,為的是必要時刻為自己贏得一線生機。
「03感謝所有科技工作者,祝中國航天事業越來越好。」湯洪波快速爬到出艙口時,沒有再等自己的隊友,說完這句話就迅速進入節點艙。
劉伯明隨著機械臂的移動,也很快來到艙口。他把工具一一取下來遞給湯洪波,最後把操作台和腳限位器卸下來,並在湯洪波的配合下,完成艙外工具箱和腳限位器的安裝。
「感謝所有參研參試的科研人員,感謝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後續我們還會出艙,還會飛得更高,空間站還會越建越大。」劉伯明對著攝像機鏡頭揮手致意。
15時左右,劉伯明進入節點艙後,關艙門、復壓、脫艙外航天服,打開節點艙前往大小柱段、神舟十二號飛船的3道艙門。
一系列收尾工作後,來自核心艙空調的風進來,神舟十二號飛船又能「呼吸」了。身處地面的神舟十二號飛船總體副主任設計師高旭終於鬆了一口氣。「這幾個小時,我們一直緊張地關注著神舟飛船內的溫度變化,艙門關閉後,沒有了核心艙帶來的空調環境,飛船存在結凍風險,很可能損害科學載荷。」高旭說。
首次出艙活動很圓滿。
神舟十二號航天員首次出艙意義重大:
這是繼2008年神舟七號載人飛行任務後,中國航天員再次實施的空間出艙活動,也是空間站階段中國航天員的首次空間出艙活動。
此次出艙活動,天地間大力協同、艙內外密切配合,圓滿完成了艙外活動相關設備組裝、全景相機抬升等任務,首次檢驗了我國新一代艙外航天服的功能性能,首次檢驗了航天員與機械臂協同工作的能力及出艙活動相關支持設備的可靠性與安全性,為空間站後續出艙活動的順利實施奠定了重要基礎。
以上內容參考 北京日報客戶端-班師回宮!首次「走出」中國空間站的他們做了三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