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相機攝影 > 照相機仿生的是什麼動物

照相機仿生的是什麼動物

發布時間:2022-07-30 04:20:42

❶ 仿生動物有哪些

1、蝙蝠與雷達
原理:蝙蝠「回聲定位」。
蝙蝠本領:蝙蝠發射出的超聲波碰到飛舞的昆蟲能立刻反射回來,這時,蝙蝠就知道:周圍有吃的了。
仿生運用:根據蝙蝠發明的雷達能及時探測出敵機的方位和距離,以便發出警報,然後進行狙擊。
2、蒼蠅與照相機
原理:蒼蠅復眼。
蒼蠅本領:蒼蠅復眼觀察物體比人類還要仔細和全面,當看到目標後,蒼蠅能夠立刻出動。
仿生運用:根據蒼蠅復眼原理發明的「蠅眼」航空照相機一次能拍攝1000多張高清照片。天文學也有能在無月光的夜晚探測到空氣簇射光線的 「蠅眼」光學儀器。
3、蝴蝶與防偽紙幣
原理:蝴蝶翅膀顏色根據光的折射發生變化。
蝴蝶本領:蝴蝶翅膀上有很多小坑,當陽光照射在蝴蝶翅膀上的時候,由於發生光的折射,人眼看到的蝴蝶是綠色的。
仿生運用:紙幣或信用卡上設置了許多小坑,這樣,無論假幣有多麼逼真,都難逃光學設備的「法眼」。
4、螢火蟲與人工冷光
原理:螢火蟲自帶「發光器」。
螢火蟲本領:螢火蟲自身的熒光素和熒光酶與氧氣發生反應,將化學能轉化成光能。氧氣越充分,螢火蟲發出的光越強烈。
仿生運用:由熒光素和水等一些物質混合而成的生物光源,可在充滿爆炸性瓦斯的礦井中充當閃光燈,且不會引爆瓦斯。
5、電魚與伏特電池
原理:電魚發電原理。
電魚本領:電魚體內有一種奇特的發電器官,它由許多叫電板或電盤的半透明盤形細胞構成。
仿生運用:以電魚發電器官為模型設計了世界上最早的伏打電池,這種伏打電池被叫做「人造電器官

❷ 動物仿生學

蒼蠅與蠅眼照相機

蒼蠅的復眼呈蜂窩狀結構,一隻復眼大約有3 000隻小眼,它們聚集在一起,反應迅速,而且成像十分清晰。受蠅眼的獨特結構的啟發,科學家研製出了「蠅眼照相機」。用它能一次性拍攝1 329張照片。這種照相機主要用於大量復制電子計算機的精細線路。

蝴蝶與衛星溫控系統

當人造地球衛星受到陽光的強烈照射時,其溫度會達到220攝氏度,而在太陽照射不到的地方,衛星的溫度又可能會下降到零下220攝氏度左右。如果沒有好的溫度控制系統,衛星上的各種精密儀器一定會被損壞。
後來,人們從蝴蝶身上受到了啟發,成功解決了這個難題。原來,蝴蝶身體表面生長著一層細小的鱗片。每當氣溫上升、蝴蝶受到陽光直射時,鱗片會自動張開,減少身體對陽光熱量的吸收;當外界氣溫下降時,鱗片會自動閉合,貼緊蝴蝶的身體表面,把體溫控制在正常范圍內。所以,科學家就把衛星的溫控系統也做成了鱗片狀。

烏賊與側壁氣墊船

烏賊素有海上火箭的美名。別看它身體結構簡單,它能在海里高速噴水,讓自己的最高速度達到每小時150千米。人們模仿它製成了側壁氣墊船,它裝有噴水推進器,能在深度不足1米的水面上飛速航行。
海鱟與電視攝像機

海鱟是一種生活在海里的節肢動物。它的背殼上長著兩隻眼睛,眼睛兩側還有1 000隻復眼。當它發現魚的黑影時,能用突出眼睛邊框的辦法增大目標的清晰度,從而得到魚體的輪廓。這不正是我們的電視攝像機的工作原理嗎?
響尾蛇與響尾蛇導彈
響尾蛇導彈是模擬響尾蛇頭部頰窩中的熱感受功能而研製出來的。響尾蛇的眼睛和鼻孔之間有一個頰窩,裡面有一層極薄的膜,這層膜就是響尾蛇靈敏的"熱感受器"。只要周圍環境的溫度稍有變化,它就會立即做出判斷。科學家模擬響尾蛇的這個系統製成了紅外熱感元件,導彈用上這種元件之後,能定向、靈活地追蹤某一目標,直到把它殲滅。

鯊魚與粗糙飛機

人們普遍認為,光滑的飛機機身可以減少飛行的空氣阻力,所以不管什麼類型的飛機,都把表面做得異常光滑。可是,德國的飛機設計師卻從鯊魚那兒獲得了新的啟示。
鯊魚的皮膚異常粗糙,然而它游泳的速度極快。經過研究,科學家發現鯊魚身上布滿了淺淺的溝紋,這些小溝紋可以讓海水順利地滑過,而且不會產生任何影響鯊魚速度的漩渦。根據這一原理,德國將設計世界上第一架機身和機翼的表面與鯊魚皮膚類似的「粗糙飛機」。據說,它能幫助飛機節省8%的燃油。
小甲蟲與二元化學武器
哥倫比亞生長著一種小甲蟲,它的武器是一種毒液「炮彈」。科學家對小甲蟲進行解剖,發現小甲蟲的胃裡有3個小「房間」,一個裝有二元酚水溶液,另一個裝有雙氧水,當這兩種液體沿著小導管流到第三個小"房間"時,在酶的作用下,它們就會發生化學反應。因此,小甲蟲一旦受到攻擊,就會在瞬間射出溫度高達100攝氏度的毒液。
在它的啟示下,軍事專家研製出了二元化學武器,這種劇毒化學武器就是將兩種或者多種能產生毒劑的化學物質分別裝在兩個隔開的容器里,炮彈發射8~10秒後,容器內部的隔膜破裂,兩種毒劑迅速發生化學反應,在到達目的地的瞬間生成致命毒劑殺傷敵人。

臭鼬與電子戰斗機

大家都知道,臭鼬在遇到敵害時會放出異常難聞的臭氣,自己則趁機溜之大吉。美國科學家模仿臭鼬的逃生本領,研製了一種專門對付防空雷達電波的電子戰斗機。
它配有高靈敏電子偵察接收機,能快速、可靠地發現雷達電波,並判斷其危險程度。一旦發現有炮火瞄準雷達電波或防空制導雷達電波,它會向飛行員發出危險警報,在熒光屏里顯示出雷達的方位,同時投放反射電波的金屬條,使地面雷達站的熒光屏上顯示出多架飛機的身影,讓敵方判斷不出真正的目標,然後成功脫身。

❸ 給幾個動物仿生學的例子

1、蝙蝠與雷達

原理:蝙蝠「回聲定位」。

蝙蝠本領:蝙蝠發射出的超聲波碰到飛舞的昆蟲能立刻反射回來,這時,蝙蝠就知道:周圍有吃的了。

仿生運用:根據蝙蝠發明的雷達能及時探測出敵機的方位和距離,以便發出警報,然後進行狙擊。

2、蒼蠅與照相機

原理:蒼蠅復眼。

蒼蠅本領:蒼蠅復眼觀察物體比人類還要仔細和全面,當看到目標後,蒼蠅能夠立刻出動。

仿生運用:根據蒼蠅復眼原理發明的「蠅眼」航空照相機一次能拍攝1000多張高清照片。天文學也有能在無月光的夜晚探測到空氣簇射光線的 「蠅眼」光學儀器。

3、蝴蝶與防偽紙幣

原理:蝴蝶翅膀顏色根據光的折射發生變化。

蝴蝶本領:蝴蝶翅膀上有很多小坑,當陽光照射在蝴蝶翅膀上的時候,由於發生光的折射,人眼看到的蝴蝶是綠色的。

仿生運用:紙幣或信用卡上設置了許多小坑,這樣,無論假幣有多麼逼真,都難逃光學設備的「法眼」。

4、螢火蟲與人工冷光

原理:螢火蟲自帶「發光器」。

螢火蟲本領:螢火蟲自身的熒光素和熒光酶與氧氣發生反應,將化學能轉化成光能。氧氣越充分,螢火蟲發出的光越強烈。

仿生運用:由熒光素和水等一些物質混合而成的生物光源,可在充滿爆炸性瓦斯的礦井中充當閃光燈,且不會引爆瓦斯。

5、電魚與伏特電池

原理:電魚發電原理。

電魚本領:電魚體內有一種奇特的發電器官,它由許多叫電板或電盤的半透明盤形細胞構成。

仿生運用:以電魚發電器官為模型設計了世界上最早的伏打電池,這種伏打電池被叫做「人造電器官」。

❹ 蒼蠅眼照相機屬於模擬技術么

仿生是指科學家通過對生物的認真觀察和研究,模仿生物的某些結構和功能來發明創造各種儀器設備.有的是模仿動物,有的是模仿植物,如雷達模仿的是蝙蝠的回聲定位,宇航服模仿的是長頸鹿,冷光模仿的是螢火蟲,在機翼末端的前緣上加厚區(平衡錘)是仿照蜻蜓的翅痣等,模仿蒼蠅的眼睛製作出了蠅眼照相機.而汽車的發動機是根據動力學、熱力學原理製造的,與仿生無關.可見C符合題意.
故選:C

❺ 照相機是模仿動物做出來的嗎

其實並非如此,照相機的原理與人(或者動物)的眼睛類似只是一個巧合。

照相機的基本原理是光成像,最早的小孔成像原理的研究見於中國戰國時期的《墨經》,西方不詳,總之這是很早就已經被人們發現的,遠早於對眼睛解剖學結構的研究。
說句題外話,如果說把景物縮小投影在一個幕上就算是照相機的話,那麼照相機就是中國人發明的。

僅有成像技術還不夠,還必須能記錄下這個像,也就是感光技術,這和仿生學就更沒關系了,照相機感光膠片完全是化學研究的成就。感光材料直到19世紀才被發明,然後相機終於變成一種實用裝置而得到高速發展。

❻ 照相機是誰發明的,而他是受到什麼動物身上什麼地方受到啟發要詳細

照相機的發展簡史一個不透光的盒子,這就是照相機。照相機是用感光膠片反景物拍攝下來的攝影器材。它的發明經歷了漫長的歲月。 我國對光和影像的研究,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我國的《墨經》一書就詳細記載了光的直線前進、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鏡、凹面鏡、凸面鏡的成像現象。到了宋代,在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1031至1095年)一書中,還詳細敘述了「小孔成像匣」的原理。 在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出現了供繪畫用的「成像暗箱」。 1839年8月19 日法國畫家達蓋爾公布了他發明的「達蓋爾銀版攝影術」,於是世界上誕生了第一台可攜式木箱照相機。 1841年光學家沃哥蘭德發明了第一台全金屬機身的照相機。該相機安裝了世界上第一隻由數學計算設計出的、最大相孔徑為1:3.4的攝影鏡頭。 1845年德國人馮·馬騰斯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搖攝150°的轉機。 1849年戴維·布魯司特發明了立體照相機和雙鏡頭的立體觀片鏡。1861年物理學家馬克斯威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張彩色照片。 1866年德國化學家肖特與光學家阿具在蔡司公司發明了鋇冕光學玻璃,產生了正光攝影鏡頭,使攝影鏡頭的設計製造,得到迅速發展。1888年美國柯達公司生產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軟、可卷繞的「膠卷」。這是感光材料的一個飛躍。同年,柯達公司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裝膠卷的可攜式方箱照相機。 1906年美國人喬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閃光燈。1913年德國人奧斯卡·巴納克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機。 從1839年至1924年這個照相機發展的第一階段中,同時還出現了一些新穎的鈕扣形、手槍形等照相機。 從1925年至1938年為照相機發展的第二階段。這段時間內,德國的萊茲、羅萊、蔡司等公司研製生產出了小體積、鋁合金機身等雙鏡頭及單鏡頭反光照相機。 在此階段,照相機的性能逐步提高和完善,光學式取景器、測距器、自拍機等被廣泛採用,機械快門的調節范圍不斷擴大。照相機製造業開始大批量生產照相機,各國照相機製造廠紛紛仿製萊卡型和羅萊弗萊型照相機。黑白感光膠片的感光度、解析度和寬容度不斷提高;彩色感光片開始推廣,從而使攝影隊伍迅速擴大並走向專業化。 從1939年之後為照相機發展的第三個階段。此階段的前半期即本世紀六十年代之前,黑白、彩色膠片的質量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光學工業製成了含有稀有元素的新型光學玻璃,如鑭、鈦、鎘等玻璃。從而更好地校正了攝影鏡頭的像差,使鏡頭向大孔徑和多種焦距的方向迅速發展。因而,出現了變焦、徽距、折反射式、廣角等多種攝影鏡頭。鏡頭單層鍍膜得到普遍推廣。照相機出現了計數器自動復零、反光鏡自動復位、半自動和全自動收縮光圈等結構。照相機的質量、產量開始飛速發展。 從本世紀六十年代初至今為第三階段的後期。這期間,日本的小西六攝影公司生產出世界上第一台自支調焦照相機--柯尼卡C35A型135照相機.接著日本又生產出世界上第一台雙優先式自動曝光照相機--美能達XDG型135單鏡頭反光照相機。開創了一台相機具有多種曝光功能的先例。 這期間,光學傳遞函數理論進入了光學設計領域,出現了成像質量高,色彩還原好,大孔徑,低畸變的攝影鏡頭。同時,鏡頭向系列化發展,由焦距幾毫米的魚眼鏡頭到焦距長達2米的超攝遠鏡頭,並有了透視調整、 變焦徽距、夜視等攝影鏡頭。電子技術逐漸深入到照相機內部,多種測光、高精度的電子鏡間快門、電子焦平面快門以及易於控制的電子自拍機等都紛紛出現。曝光補償、存儲記憶、多紀錄功能、電動上弦卷片、自動調焦等各種功能得到愈益精美的應用,高度自動化、小型、輕便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估質的各種新型相機,伴隨著高科技的發展不斷問世,從而為攝影藝術的創作提供了十分精良的設備。
如果說第一台相機,那時候沒有商業化,沒有品牌,個人作品而已.1839年8月19 日法國畫家達蓋爾公布了他發明的「達蓋爾銀版攝影術」,於是世界上誕生了第一台可攜式木箱照相機.如圖:

第一台數碼相機,也沒有商業化,只是知識產權屬於柯達 .

1974 年,時任柯達應用電子研究中心工程師的Steven Sasson賽尚,肩付起了發明「手持電子照相機」的重任。次年,他的首部原型機便告問世——重 8.5 磅,由16 節AA電池驅動,將照片記錄在磁帶內——拍下了歷史上的首張數碼相片。

❼ 根據蜻蜓的眼睛發明了復眼照相機有沒有類似的發現

飛機--- 鳥 聲納---海豚 在我國,早就有著模仿生物的事例。相傳在公元前三千多年,我們的祖先有巢氏模仿鳥類在樹上營巢,以防禦猛獸的傷害;四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見飛蓬轉而知為車」,即見到隨風旋轉的飛蓬草而發明輪子,做有裝成輪子的車。古代廟宇中大殿之前的山門的建造,就其建築結構來看,頗有點像大象的架勢,柱子又圓又粗,彷彿像大象的腿。 我國古代勤勞勇敢的勞動人民對於絢麗的天空、翱翔的蒼鷹早就有著各種美妙的幻想。根據秦漢時期史書記載,兩千多年前,我國人民就發明了風箏,並且應用於軍事聯絡。春秋戰國時代,魯國匠人魯班,本名公輸般,首先開始研製能飛的木鳥;並且他從一種能劃破皮膚的帶齒的草葉得到啟示而發明了鋸子。據《杜陽雜編》記載,唐朝有個韓志和,「善雕木作鸞、鶴、鴉、鵲之狀,飲啄動靜與真無異,以關戾置於腹內,發之則凌雲奮飛,可高達三丈至一二百步外,始卻下。」西漢時期,有人用鳥的羽毛做成翅膀,從高台上飛下來,企圖模仿鳥的飛行。以上幾例,足以說明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鳥類的撲翼和飛行,進行了細致的觀察和研究,這也是最早的仿生設計活動之一。明代發明的一種火箭武器「神火飛鴉」,也反映了人們向鳥類借鑒的願望。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水生動物——魚類的模仿也卓有成效。通過對水中生活的魚類的模仿,古人伐木鑿船,用木材做成魚形的船體,仿照魚的胸鰭和尾鰭製成雙槳和單櫓,由此取得水上運輸的自由。後來隨製作水平提高而出現的龍船,多少受到了不少動物外形的影響。古代水戰中使用的火箭武器 「火龍出水」,多少有點模仿動物的意思。以上事例說明,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早期的仿生設計活動,為開發我國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創造了非凡的業績。 外國的文明史上,大致也經歷了相似的過程。在包含了豐富生產知識的古希臘神話中,有人用羽毛和蠟做成翅膀,逃出迷宮;還有泰爾發明了鋸子,傳說這是從魚背骨和蛇的齶骨的形狀受到啟示而創造出來的。十五世紀時,德國的天文學家米勒製造了一隻鐵蒼蠅和一隻機械鷹,並進行了飛行表演。 一八ОΟ年左右,英國科學家、空氣動力學的創始人之一—凱利,模仿鱒魚和山鷸的紡錘形,找到阻力小的流線型結構。凱利還模仿鳥翅設計了一種機翼曲線,對航空技術的誕生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同一時期,法國生理學家馬雷,對鳥的飛行進行了仔細的研究,在他的著作《動物的機器》一書中,介紹了鳥類的體重與翅膀面積的關系。德國人亥姆霍茲也從研究飛行動物中,發現飛行動物的體重與身體的線度的立方成正比。亥姆霍茲的研究指出了飛行物體身體大小的局限。人們通過對鳥類飛行器官的詳細研究和認真的模仿,根據鳥類飛行機構的原理,終於製造了能夠載人飛行的滑翔機。 後來,設計師又根據鶴的體態設計出了掘土機的懸臂,在一戰期間,人們從毒氣戰倖存的野豬身上中獲得啟示,模仿野豬的鼻子設計出了防毒面具。在海洋中浮沉靈活的潛水艇又是運用了哪些原理?雖然我們無據考察潛艇設計師在設計潛艇時是否請教了生物界,但是不難設想,設計師一定懂得魚鰾是魚類用來改變身體同水的比重,使之能在水中沉浮的重要器官。青蛙是水陸兩棲動物,體育工作者就是認真研究了青蛙在水中的運動姿勢,總結出一套既省力、又快速的游泳動作——蛙泳。另外,為潛水員製作的蹼,幾乎完全按照青蛙的後肢形狀做成,這就大大提高了潛水員在水中的活動能力 蒼蠅與宇宙飛船 令人討厭的蒼蠅,與宏偉的航天事業似乎風馬牛不相及,但仿生學卻把它們緊密地聯系起來了。 蒼蠅是聲名狼藉的「逐臭之夫」,凡是腥臭污穢的地方,都有它們的蹤跡。蒼蠅的嗅覺特別靈敏,遠在幾千米外的氣味也能嗅到。但是蒼蠅並沒有「鼻子」,它靠什麼來充當嗅覺的呢? 原來,蒼蠅的「鼻子」——嗅覺感受器分布在頭部的一對觸角上。 每個「鼻子」只有一個「鼻孔」與外界相通,內含上百個嗅覺神經細胞。若有氣味進入「鼻孔」,這些神經立即把氣味刺激轉變成神經電脈沖,送往大腦。大腦根據不同氣味物質所產生的神經電脈沖的不同,就可區別出不同氣味的物質。因此,蒼蠅的觸角像是一台靈敏的氣體分析儀。 仿生學家由此得到啟發,根據蒼蠅嗅覺器的結構和功能,仿製成功一種十分奇特的小型氣體分析儀。這種儀器的「探頭」不是金屬,而是活的蒼蠅。就是把非常纖細的微電極插到蒼蠅的嗅覺神經上,將引導出來的神經電信號經電子線路放大後,送給分析器;分析器一經發現氣味物質的信號,便能發出警報。這種儀器已經被安裝在宇宙飛船的座艙里,用來檢測艙內氣體的成分。 這種小型氣體分析儀,也可測量潛水艇和礦井裡的有害氣體。利用這種原理,還可用來改進計算機的輸入裝置和有關氣體色層分析儀的結構原理中。 從螢火蟲到人工冷光 自從人類發明了電燈,生活變得方便、豐富多了。但電燈只能將電能的很少一部分轉變成可見光,其餘大部分都以熱能的形式浪費掉了,而且電燈的熱射線有害於人眼。那麼,有沒有隻發光不發熱的光源呢? 人類又把目光投向了大自然。 在自然界中,有許多生物都能發光,如細菌、真菌、蠕蟲、軟體動物、甲殼動物、昆蟲和魚類等,而且這些動物發出的光都不產生熱,所以又被稱為「冷光」。 在眾多的發光動物中,螢火蟲是其中的一類。螢火蟲約有1 500種,它們發出的冷光的顏色有黃綠色、橙色,光的亮度也各不相同。螢火蟲發出冷光不僅具有很高的發光效率,而且發出的冷光一般都很柔和,很適合人類的眼睛,光的強度也比較高。因此,生物光是一種人類理想的光。 科學家研究發現,螢火蟲的發光器位於腹部。這個發光器由發光層、透明層和反射層三部分組成。發光層擁有幾千個發光細胞,它們都含有熒光素和熒光酶兩種物質。在熒光酶的作用下,熒光素在細胞內水分的參與下,與氧化合便發出熒光。螢火蟲的發光,實質上是把化學能轉變成光能的過程。 早在40年代,人們根據對螢火蟲的研究,創造了日光燈,使人類的照明光源發生了很大變化。近年來,科學家先是從螢火蟲的發光器中分離出了純熒光素,後來又分離出了熒光酶,接著,又用化學方法人工合成了熒光素。由熒光素、熒光酶、ATP(三磷酸腺苷)和水混合而成的生物光源,可在充滿爆炸性瓦斯的礦井中當閃光燈。由於這種光沒有電源,不會產生磁場,因而可以在生物光源的照明下,做清除磁性水雷等工作。 現在,人們已能用摻和某些化學物質的方法得到類似生物光的冷光,作為安全照明用。 電魚與伏特電池 自然界中有許多生物都能產生電,僅僅是魚類就有500餘種 。人們將這些能放電的魚,統稱為「電魚」。 各種電魚放電的本領各不相同。放電能力最強的是電鰩、電鯰和電鰻。中等大小的電鰩能產生70伏左右的電壓,而非洲電鰩能產生的電壓高達220伏;非洲電鯰能產生350伏的電壓;電鰻能產生500伏的電壓,有一種南美洲電鰻竟能產生高達880伏的電壓,稱得上電擊冠軍,據說它能擊斃像馬那樣的大動物。 電魚放電的奧秘究竟在哪裡?經過對電魚的解剖研究, 終於發現在電魚體內有一種奇特的發電器官。這些發電器是由許多叫電板或電盤的半透明的盤形細胞構成的。由於電魚的種類不同,所以發電器的形狀、位置、電板數都不一樣。電鰻的發電器呈棱形,位於尾部脊椎兩側的肌肉中;電鰩的發電器形似扁平的腎臟,排列在身體中線兩側,共有200萬塊電板;電鯰的發電器起源於某種腺體,位於皮膚與肌肉之間,約有500萬塊電板。單個電板產生的電壓很微弱,但由於電板很多,產生的電壓就很大了。 電魚這種非凡的本領,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19世紀初,義大利物理學家伏特,以電魚發電器官為模型,設計出世界上最早的伏打電池。因為這種電池是根據電魚的天然發電器設計的,所以把它叫做「人造電器官」。對電魚的研究,還給人們這樣的啟示:如果能成功地模仿電魚的發電器官,那麼,船舶和潛水艇等的動力問題便能得到很好的解決。 水母的順風耳 「燕子低飛行將雨,蟬鳴雨中天放晴。」生物的行為與天氣的變化有一定關系。沿海漁民都知道,生活在沿岸的魚和水母成批地游向大海,就預示著風暴即將來臨。 水母,又叫海蜇,是一種古老的腔腸動物,早在5億年前,它就漂浮在海洋里了。這種低等動物有預測風暴的本能,每當風暴來臨前,它就游向大海避難去了。 原來,在藍色的海洋上,由空氣和波浪摩擦而產生的次聲波 (頻率為每秒8—13次),總是風暴來臨的前奏曲。這種次聲波人耳無法聽到,小小的水母卻很敏感。仿生學家發現,水母的耳朵的共振腔里長著一個細柄,柄上有個小球,球內有塊小小的聽石,當風暴前的次聲波沖擊水母耳中的聽石時,聽石就剌激球壁上的神經感受器,於是水母就聽到了正在來臨的風暴的隆隆聲。 仿生學家仿照水母耳朵的結構和功能,設計了水母耳風暴預測儀,相當精確地模擬了水母感受次聲波的器官。把這種儀器安裝在艦船的前甲板上,當接受到風暴的次聲波時,可令旋轉360°的喇叭自行停止旋轉,它所指的方向,就是風暴前進的方向;指示器上的讀數即可告知風暴的強度。這種預測儀能提前15小時對風暴作出預報,對航海和漁業的安全都有重要意義。

❽ 仿生學的動物

仿生學是指模仿生物建造技術裝置的科學,它研究生物體的結構、功能和工作原理,並將這些原理移植於工程技術之中,發明性能優越的儀器、裝置和機器,創造新技術。
仿生學有以下事列:
青蛙-電子蛙眼
魚-潛水艇
響尾蛇-探熱器
企鵝-雪地汽車
袋鼠-跳躍機
蒼蠅-平衡竿
長頸鹿-「抗荷服」
響尾蛇-紅外線感受器
鱷魚「流淚」-仿生海水淡化器
鳥-飛機
人手-機械臂
電魚-伏特電池
螢火蟲-人工冷光
蒼蠅的鼻子-氣味分析儀
蝙蝠-雷達
青蛙肌肉-抗干擾系統
視覺-電影攝影機
蛙眼-紅外技術
昆蟲的觸角-天線
電魚------伏特電池
船槳模仿的是魚的鰭。
鋸子學的是螳螂臂,或鋸齒草。
蒼耳屬植物獲取靈感發明了尼龍搭扣。

❾ 自行車車架和照相機是什麼動物仿生--生物

自行車車架的空心鋼管是仿造鳥骨的結構特點,即堅固又輕便;
照像機是仿造蠅的復眼製作的。

❿ 照相機是參照什麼動物發明的

照相機是參考人眼睛的構造來發明的。
人的眼睛從外到里依次主要是眼瞼(即眼皮)、角膜、房水、瞳孔、晶狀體、玻璃體和視網膜幾大部份組成,看東西時,光線從打開的眼瞼進入,經角膜和房水,在瞳孔根據光線的強弱來調節進入的光線多少,通過晶狀體成像,最後在玻璃體後方的視網膜上成像。
照相機的構造就象眼睛一樣,經過進一步簡化,和排列的順序的不同。光線通過晶狀體成像作用一樣的鏡頭進入光線,在瞳孔一樣的光圈調節下,改變進入的光線的強弱,最後在對應玻璃體一樣的暗箱後面,類似於視網膜的感光材料上成象,只是為保證曝光的成功率(長時間曝光易拍虛),而快門作用類似於眼瞼,但又不能象眼瞼一樣常開,來保證進入光線的時間。角膜和房水的作用有些類似於鏡頭前的濾光鏡片和多層鍍膜。

閱讀全文

與照相機仿生的是什麼動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9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6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