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相機攝影 > 什麼是數碼照相機的c0ms

什麼是數碼照相機的c0ms

發布時間:2022-08-02 18:39:45

A. 筆記本電腦中c0Ms是干什麼用得

cmos是用來設置筆記本基本參數的,比如從哪個驅動器引導系統,系統時間設置,自動開關機,各部分電壓等
這些數據最好不要動,如果設置不對,有可能會無法正常開機。
如果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請採納,隨時回答你的電腦問題

B. CCD和CMOS有什麼區別

CCD與CMOS感測器是當前被普遍採用的兩種圖像感測器,兩者都是利用感光二極體(photodiode)進行光電轉換,將圖像轉換為數字數據,而其主要差異是數字數據傳送的方式不同。 CCD感測器中每一行中每一個象素的電荷數據都會依次傳送到下一個象素中,由最底端部分輸出,再經由感測器邊緣的放大器進行放大輸出;而在CMOS感測器中,每個象素都會鄰接一個放大器及A/D轉換電路,用類似內存電路的方式將數據輸出。 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在於:CCD的特殊工藝可保證數據在傳送時不會失真,因此各個象素的數據可匯聚至邊緣再進行放大處理;而CMOS工藝的數據在傳送距離較長時會產生雜訊,因此,必須先放大,再整合各個象素的數據。 由於數據傳送方式不同,因此CCD與CMOS感測器在效能與應用上也有諸多差異,這些差異包括: 1. 靈敏度差異:由於CMOS感測器的每個象素由四個晶體管與一個感光二極體構成(含放大器與A/D轉換電路),使得每個象素的感光區域遠小於象素本身的表面積,因此在象素尺寸相同的情況下,CMOS感測器的靈敏度要低於CCD感測器。 2. 成本差異:由於CMOS感測器採用一般半導體電路最常用的CMOS工藝,可以輕易地將周邊電路(如AGC、CDS、Timing generator、或DSP等)集成到感測器晶元中,因此可以節省外圍晶元的成本;除此之外,由於CCD採用電荷傳遞的方式傳送數據,只要其中有一個象素不能運行,就會導致一整排的數據不能傳送,因此控制CCD感測器的成品率比CMOS感測器困難許多,即使有經驗的廠商也很難在產品問世的半年內突破 50%的水平,因此,CCD感測器的成本會高於CMOS感測器。 3. 解析度差異:如上所述,CMOS感測器的每個象素都比CCD感測器復雜,其象素尺寸很難達到CCD感測器的水平,因此,當我們比較相同尺寸的CCD與CMOS感測器時,CCD感測器的解析度通常會優於CMOS感測器的水平。例如,目前市面上CMOS感測器最高可達到210萬象素的水平(OmniVision的 OV2610,2002年6月推出),其尺寸為1/2英寸,象素尺寸為4.25μm,但Sony在2002年12月推出了ICX452,其尺寸與 OV2610相差不多(1/1.8英寸),但解析度卻能高達513萬象素,象素尺寸也只有2.78mm的水平。 4. 雜訊差異:由於CMOS感測器的每個感光二極體都需搭配一個放大器,而放大器屬於模擬電路,很難讓每個放大器所得到的結果保持一致,因此與只有一個放大器放在晶元邊緣的CCD感測器相比,CMOS感測器的雜訊就會增加很多,影響圖像品質。 5. 功耗差異:CMOS感測器的圖像採集方式為主動式,感光二極體所產生的電荷會直接由晶體管放大輸出,但CCD感測器為被動式採集,需外加電壓讓每個象素中的電荷移動,而此外加電壓通常需要達到12~18V;因此,CCD感測器除了在電源管理電路設計上的難度更高之外(需外加 power IC),高驅動電壓更使其功耗遠高於CMOS感測器的水平。舉例來說,OmniVision近期推出的OV7640(1/4英寸、VGA),在 30 fps的速度下運行,功耗僅為40mW;而致力於低功耗CCD感測器的Sanyo公司去年推出了1/7英寸、CIF等級的產品,其功耗卻仍保持在90mW 以上,雖然該公司近期將推出35mW的新產品,但仍與CMOS感測器存在差距,且仍處於樣品階段。 綜上所述,CCD感測器在靈敏度、解析度、雜訊控制等方面都優於CMOS感測器,而CMOS感測器則具有低成本、低功耗、以及高整合度的特點。不過,隨著CCD與CMOS感測器技術的進步,兩者的差異有逐漸縮小的態勢,例如,CCD感測器一直在功耗上作改進,以應用於移動通信市場(這方面的代表業者為Sanyo);CMOS感測器則在改善解析度與靈敏度方面的不足,以應用於更高端的圖像產品,我們可以從以下各主要廠商的產品規劃來看出一些端倪。 SUPER CCD是由富士公司獨家推出的,它並沒有採用常規正方形二極體,而是使用了一種八邊形的二極體,像素是以蜂窩狀形式排列,並且單位像素的面積要比傳統的CCD大。將像素旋轉45度排列的結果是可以縮小對圖像拍攝無用的多餘空間,光線集中的效率比較高,效率增加之後使感光性、信噪比和動態范圍都有所提高。富士公司宣稱,SUPER CCD可以實現相當於ISO 800的高感度,信噪比比以往增加30%左右,顏色的再現也大幅改善,電量消耗減少了許多。富士公司宣稱SUPER CCD可與多40%像素的傳統CCD的解析度相媲美, SUPRE CCD打破了以往CCD有效像素小於總像素的金科玉律,可以在240萬像素的SUPER CCD上輸出430萬像素的畫面來。因此,富士公司和他們的SUPER CCD一推出即在業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Exmor R CMOS採用了和普通方法相反、向沒有布線層的一面照射光線的背面照射技術,由於不受金屬線路和晶體管的阻礙,開口率(光電轉換部分在一個像素中所佔的面積比例)可提高至近100%。與其以往1.75μm間隔的表面照射產品相比,背面照射產品在靈敏度(S/N)上具有很大優勢。 我想你對上面的理論一定不感興趣,你是想買相機,但是發現市面上相機有不同的感光元件,不知道優劣,所以比較迷茫。那麼我就告訴你那種好吧,現在市場上的感光元件有CCD、SUPER CCD、普通CMOS、索尼Exmor R CMOS感測器 、單反用CMOS.普通相機用的有CCD、SUPER CCD、索尼Exmor R CMOS感測器。大部分數碼DC普遍的用CCD,富士相機使用自己研製的SUPER CCD,而索尼公司新推出的Exmor R CMOS背面照明技術感光元件,改善了傳統CMOS感光元件的感光度。因此普通DC選擇時首選SUPERCCD和Exmor R CMOS。但是普通民眾對富士相機的品牌不認同,所以就選擇有Exmor R CMOS的相機吧。單反上採用的有CCD和CMOS,以前CMOS是佳能獨家使用的,後來尼康索尼也開始使用CMOS了,而且尼康將CMOS裝備在他的頂級機器D3上,這就充分說明了問題。

C. 數碼相機中,M,A,S,P分別指什麼

相機工作模式一般的定義:

M:全手動模式,相機自動測光不工作,所有參數都要使用者人為調整。自由度最高的拍攝模式,可在復雜環境下拍攝或得到各種特殊效果,但是需要使用者有一定經驗並應用測光表等工具;

A:光圈優先模式,使用者調整光圈大小、感光度,再由相機自動測光決定快門速度。這種模式便於創建不同的景深,拍攝室外人像、動植物微距和產品時經常用到;

S:快門優先模式,使用者調整快門速度、感光度,再由相機自動測光決定光圈大小。這種模式便於獲得物體不同的速度感,拍攝溫泉、汽車等運動物體、體育攝影經常用到;

P:程序自動模式,使用者調整感光度,光圈和快門都由相機自動測光系統決定。人為干預更少,適合快速抓拍;

全自動模式(傻瓜模式):所有參數都由相機自動決定。你所要做的僅僅是構圖和按下快門,但是效果……僅適合攝影的門外漢。

上面給出了一般定義。注意有時各廠家的MASP模式的定義會稍有變化。如富士卡片機F30上的M模式是程序自動;又如尼康的P模式允許使用者在一定范圍內調整光圈或者快門。

希望幫到你。

D. 什麼是單反相機,他和普通相機有什麼區別

網路名片

尼康單反數碼相機結構剖面數碼單反相機就是單鏡頭反光數碼照相機,英文縮寫是SLR(Single Lens Reflex),該技術就是在膠片平面的前面以45°角安裝了一片反光鏡,反光鏡的上方依次有毛玻璃、五棱鏡目鏡等,五棱鏡將實像光線多次反射改變光路,將影像其送至目鏡,使觀景窗中所看到的影像和膠片上永遠一樣,也使取景范圍和實際拍攝范圍基本上一致。這種棱鏡的獨到設計使得攝影者可以從取景器中直接觀察到通過鏡頭的影像。

目錄

單反相機簡介
單反相機存在的問題
數碼單反技術
數碼單反相機工作原理
數碼單反相機主要特點
選擇數碼單反的幾個理由
1、圖像感測器的優勢2、豐富的鏡頭選擇3、迅捷的響應速度4、卓越的手控能力5、豐富的附件
如何選擇數碼單反相機
配套設備及其選購指南
1、鏡頭保養工具2、三腳架3、閃光燈4、增距鏡和廣角鏡5、存儲介質6、電池
如何學習單反相機的使用1、針對業余愛好者2、針對專業用戶
單反相機的主要配件1、UV鏡片2、液晶保護膜3、氣吹4、鏡頭布5、攝影包
單反相機9大品牌排行榜單反相機簡介
單反相機存在的問題
數碼單反技術
數碼單反相機工作原理
數碼單反相機主要特點
選擇數碼單反的幾個理由
1、圖像感測器的優勢2、豐富的鏡頭選擇3、迅捷的響應速度4、卓越的手控能力5、豐富的附件
如何選擇數碼單反相機
配套設備及其選購指南
1、鏡頭保養工具2、三腳架3、閃光燈4、增距鏡和廣角鏡5、存儲介質6、電池
如何學習單反相機的使用
1、針對業余愛好者2、針對專業用戶
單反相機的主要配件
1、UV鏡片2、液晶保護膜3、氣吹4、鏡頭布5、攝影包
單反相機9大品牌排行榜
展開 編輯本段單反相機簡介

單反相機
單反,就是指單鏡頭反光,即SLR(Single Lens Reflex),這是當今最流行的取景系統,大多數35mm照相機都採用這種取景器。在這種系統中,反光鏡和棱鏡的獨到設計使得攝影者可以從取景器中直接觀察到通過鏡頭的影像。因此,可以准確地看見膠片即將「看見」的相同影像。該系統的心臟是一塊活動的反光鏡,它呈45°角安放在膠片平面的前面。進入鏡頭的光線由反光鏡向上反射到一塊毛玻璃上。早期的SLR照相機必須以腰平的方式把握照相機並俯視毛玻璃取景。毛玻璃上的影像雖然是正立的,但左右是顛倒的。為了校正這個缺陷,現在的眼平式SLR照相機在毛玻璃的上方安裝了一個五棱鏡。這種棱鏡將光線多次反射改變光路,將影像傳送至目鏡,這時的影像就是上下正立且左右校正的了。取景時,進入照相機的大部分光線都被反光鏡向上反射到五棱鏡,幾乎所有SLR照相機的快門都直接位於膠片的前面(由於這種快門位於膠片平面,因而稱作焦平面快門),取景時,快門閉合,沒有光線到達膠片。當按下快門按鈕時,反光鏡迅速向上翻起讓開光路,同時快門打開,於是光線到達膠片,完成拍攝。然後,大多數照相機中的反光鏡會立即復位。編輯本段單反相機存在的問題
反光鏡的這一必要的翻起動作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其他問題: 一、拍攝照片的瞬間,取景器會被擋住。由於被遮擋的時間只是剎那間的事情,因此這對於立即復位的反光鏡來說並不是什麼主要問題。但是,又引出了一些偶然性問題。例如,在使用頻閃光拍攝時,將不能通過取景器看到頻閃裝置是否閃光正常。 二、反光鏡運動的雜訊。這在需要安靜的場所這可能會成為重要問題。由於測距取景式照相機中沒有突然阻擋光路的移動反光鏡,所以會產生這種雜訊。 三、相機的震動,即由反光鏡的翻起動作所造成的照相機整體的運動。假設用1/500秒的快門速度進行拍攝,那麼不必擔心。這種震動不至被察覺。但是,如果以較低的快門速度拍攝一幅精確照片的話,比如在微弱的光線下使用遠攝鏡頭進行拍攝時,這種震動對成像就可能很成問題。 除此之外,使用SLR取景還存在另一個問題。比如我們想使用f/32這樣的小光圈進行拍攝,而光圈f/32允許進入鏡頭的光線是非常微弱的,這會導致取景器中看到的影像也很暗淡,可能會難以聚焦,甚至根本無法進行聚焦。 實際上,SLR的解決方案相當巧妙, 它會先使用鏡頭的最大孔徑讓我們完成取景和聚焦,按下快門時,鏡頭的光圈會立刻收縮到預置的孔徑,完成膠片曝光,在曝光完成的瞬間,光圈又會開到它的最大孔徑,准備下一次拍攝。編輯本段數碼單反技術
首先讓我們來認識一下什麼是數碼單反相機。說白了,數碼單反相機就是使用了單反新技術的數碼相機。作為專業級的數碼相機,用其拍攝出來的照片,無論是在清晰度還是在照片質量上都是一般相機不可比擬的。這些都是單反技術成就了數碼單反相機的高性能。 單反,也就是單鏡頭反光。採用這種技術的照相機只有一個鏡頭,這個鏡頭既負責攝影也用它來取景。這樣一來就能基本上解決視差造成的照片質量下降的問題。而且用單反相機取景時來自被攝物的光線經鏡頭聚焦,被斜置的反光鏡反射到聚焦屏上成像,再經過頂部起脊的「屋脊棱鏡」反射,攝影者通過取景目鏡就能觀察景物,而且是上下左右都與景物相同的影像,因此取景、調焦都十分方便。在攝影時,反光鏡會立刻彈起來,鏡頭光圈自動收縮到預定的數值,快門開啟使膠片感光;曝光結束後快門關閉,反光鏡和鏡頭光圈同時復位。這就是相機中的單反技術,現在的數碼相機採用這種技術後就成為了專業級的數碼單反相機。 單鏡頭反光的取景方式基本上就意味著專業定位,這也註定了數碼單反相機的專業道路,即使是面向普通用戶和發燒友的產品也擁有大量過人之處。編輯本段數碼單反相機工作原理
DSLR,數碼單反相機,或稱為數碼單反相機,就是指單鏡頭反光數碼相機,即Digital數碼、Single單獨、Lens鏡頭、Reflex反光的英文縮寫DSLR,它的感光器件是CCD或CMOS。此類相機一般體積較大,比較重。 在單反數碼相機的工作系統中,光線透過鏡頭到達反光鏡後,反射到上面的對焦屏並結成影像,透過接目鏡和五棱鏡,我們可以在觀景窗中看到外面的景物。與此相對的,一般數碼相機只能通過LCD屏或者電子取景器(EVF)看到所拍攝的影像。顯然直接看到的影像比通過處理看到的影像更利於拍攝。 單反相機工作原理圖
單反相機工作原理圖
在DSLR拍攝時,當按下快門鈕,反光鏡便會往上彈起,感光元件(CCD或CMOS)前面的快門幕簾便同時打開,通過鏡頭的光線便投影到感光原件上感光,然後反光鏡便立即恢復原狀,觀景窗中再次可以看到影像。單鏡頭反光相機的這種構造,確定了它是完全透過鏡頭對焦拍攝的,它能使觀景窗中所看到的影像和膠片上永遠一樣,它的取景范圍和實際拍攝范圍基本上一致,十分有利於直觀地取景構圖。 在單反系統中,反光鏡和棱鏡的獨到設計使得攝影者可以從取景器中直接觀察到通過鏡頭的影像。單鏡頭反光照相機的構造圖中可以看到,光線透過鏡頭到達反光鏡後,折射到上面的對焦屏並結成影像,透過接目鏡和五棱鏡,我們可以在觀景窗中看到外面的景物。 圖解 光通過透鏡 (1),被反光鏡(2)反射到磨砂取景屏(5)中。通過一塊凸透鏡(6) 並在五棱鏡(7)中發生全反射,最終圖像出現在取景框(8)中。當按下快門,反光鏡沿箭頭所示方向移動,反光鏡(2) 被拾起,圖像被被攝在CCD(4)上,與取景屏上所看到的一致。編輯本段數碼單反相機主要特點

數碼單反相機
單反數碼相機的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可以交換不同規格的鏡頭,這是單反相機天生的優點,是普通數碼相機不能比擬的。 另外,現在單反數碼相機都定位於數碼相機中的高端產品,因此在關系數碼相機攝影質量的感光元件(CCD或CMOS)的面積上,單反數碼的面積遠遠大於普通數碼相機,這使得單反數碼相機的每個像素點的感光面積也遠遠大於普通數碼相機,因此每個像素點也就能表現出更加細致的亮度和色彩范圍,使單反數碼相機的攝影質量明顯高於普通數碼相機。編輯本段選擇數碼單反的幾個理由
數碼單反相機的專業定位,決定了即使是面向普通用戶和發燒友的普及型產品也擁有大量過人之處,這是許多發燒友選擇數碼單反相機的根本原因。我們可以把數碼單反的專業特色歸結成如下幾個方面:
1、圖像感測器的優勢

CMOS 圖像感測器
對於數碼相機來說,感光元件是最重要的核心部件之一,它的大小直接關繫到拍攝的效果,要想取得良好的拍攝效果,最有效的辦法其實不僅僅是提高像素數,更重要的是加大CCD或者CMOS的尺寸。無論是採用CCD還是CMOS,數碼單反相機的感測器尺寸都遠遠超過了普通數碼相機。因此,數碼單反的感測器像素數不僅比較高(目前最低600萬),而且單個像素麵積更是民用數碼相機的四五倍,因此擁有非常出色的性價比,可以記錄寬廣的亮度范圍。600萬像素的數碼單反相機的圖像質量絕對超過採用2/3英寸CCD的800萬像素的數碼相機的圖像質量。
2、豐富的鏡頭選擇
數碼相機作為一種光、機、電一體化的產品,光學成像系統的性能對最終成像效果的影響也是相當重要的,擁有一支優秀的鏡頭對於成像的意義絕不亞於圖像感測器的選擇。同時,隨著圖像感測器、圖像引擎和存儲器件的成本不斷降低,光學鏡頭在數碼相機成本中所佔的比重也越來越大。對於數碼單反來講更是如此,在傳統單反相機的選擇中,鏡頭群的豐富程度和成像質量就是影友選擇的重要因素,到了數碼時代,鏡頭群的保有率順理成章地成了品牌競爭的基礎。佳能、尼康等品牌都擁有龐大的自動對焦鏡頭群,從超廣角到超長焦,從微距到柔焦,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配套鏡頭。同時,由於感測器面積較大,數碼單反相機比較容易得到出色的成像。更重要的是許多攝影發燒友手裡,一般都有著一兩只,甚至多達十幾只的各種專業鏡頭,這些都是影友用自己的血汗錢購買的,如果購買了數碼單反相機機身,一下子就把鏡頭盤活了,而且和原來的傳統膠片相機構成了互相補充的膠片和數碼兩個系統。
3、迅捷的響應速度
一般數碼相機最大一個問題就是快門時滯較長,在抓拍時掌握不好經常會錯過最精彩的瞬間。響應速度正是數碼單反的優勢,由於其對焦系統獨立於成像器件之外,它們基本可以實現和傳統單反一樣的響應速度,在新聞、體育攝影中讓用戶得心應手。目前佳能的EOS1D MARKⅡ和尼康D2H均能達到每秒8張的連拍速度,足以媲美傳統膠片相機。
4、卓越的手控能力
雖說如今的相機自動拍攝的功能是越來越強了,但是拍攝時由於環境、拍攝對象的情況是千變萬化的,因此一個對攝影有一定要求的用戶是不會僅僅滿足於使用自動模式拍攝的。這就要求數碼相機同樣具有手動調節的能力,讓用戶能夠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調節,以取得最佳的拍攝效果。因此具有手動調節功能也就成為數碼單反必須具備的功能,也是其專業性的代表。而在眾多的手動功能中曝光和白平衡是兩個重要的方面。當拍攝時自動測光系統無法准確地判斷拍攝環境的光線情況和色溫時,就需要用戶根據自己的經驗來進行判斷,通過手動來進行強制調整,以取得好的拍攝效果。這也是數碼單反專業性的體現,如EOS10D能夠以每次100K為基準調整色溫值,幫助使用者得到最佳的效果。
5、豐富的附件
數碼單反和普通數碼相機一個重要的區別就是它具有很強的擴展性,除了能夠繼續使用偏振鏡等附加鏡片和可換鏡頭之外,還可以使用專業的閃光燈,以及其它的一些輔助設備,以增強其適應各種環境的能力。比如大功率閃光燈、環型微距閃光燈、電池手柄、定時遙控器,這些豐富的附件讓數碼單反可以適應各種獨特的需求,而普通的數碼相機則大大遜色。編輯本段如何選擇數碼單反相機
DSLR(數碼單鏡頭反光相機)對於一般家用玩家有必要嗎?數碼單反DSLR是專業用戶(記者、攝影師)和發燒級攝影愛好者的不二追求!DSLR和消費級DC相比,兩者的差距有一個不小的鴻溝:DSLR帶來更大的動態范圍(信噪比),可換鏡頭,更加優秀的成像畫質,更短的快門時滯,更快的操作和處理速度,更真實的取景,更快的連拍速度和更專業的操控等等……這些是消費級DC無法比擬的。 最大的問題是體積重量比消費級別數碼相機要大(重),附件如鏡頭閃光燈濾色鏡都使得數碼相機不是太方便攜帶。第二個問題就是數碼單反相機的CCD/CMOS晶元容易沾染灰塵的問題,奧林巴斯的E-1通過超聲波裝置可以清除CCD/CMOS晶元表面的灰塵,可是其他品牌的數碼單反相機對灰塵仍然是束手無策,嚴重影響成像質量和使用壽命。 因此索尼F828/美能達A2/富士S7000等准專業數碼相機雖然面臨普及型單反數碼相機的極大打擊,可是其因為「一鏡走天涯」的方便性仍然會有較強的生命力。 1. 測光與曝光 在這個方面,盡管在技術細節上存在一些「賣點」上的差別,可實質上可認為毫無差別,不必細究。 2. 對焦速度、快門時滯、連拍速度 這些指標對於新聞攝影、體育攝影、野生動物攝影、快照攝影都非常重要。對數碼單反相機來說,性能的提高是伴隨著價格的急劇上升的。 3. 機身壽命 一般單反相機快門壽命為五萬次,中高檔單反相機的壽命可達8-10萬次,專業單反相機壽命最長可達15萬次以上。實際使用中,如果經常使用高速連拍功能,快門壽命將會降低。LCD液晶屏的使用壽命大概在1000個小時。影響數碼單反相機壽命的部件還有反光取景系統,頻繁的高負荷的使用,容易引發反光取景系統的故障。 4. 機身可靠性 高級的相機會做防塵、防水處理,而且能抗撞擊(沖擊)。由於採用了金屬機身和特殊材料,這樣的相機價格也會很高昂。 5. 色彩空間 除了作為Windows和噴墨列印機標准色彩空間的sRGB,還可以選擇應用更加廣泛的Adobe RGB。根據攝影目的可以選擇最佳的色彩空間。 6. 閃光燈系統 對專業攝影師來說,閃光燈測光與曝光系統是非常重要的,各家廠商在閃光燈系統自動化方面都有各自的獨門絕招,沒有最好,也沒有最差,只有最合適。 7. 鏡頭群 數碼單反相機的優勢就在於可更換鏡頭,原廠的鏡頭系列支持及獨立鏡頭廠商的產品是否豐富到滿足您的需要,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8. 是否支持W/A讀寫加速技術 2003年秋季以後發表的數碼單反相機都會支持W/A讀寫加速技術,採用此技術,可以讀寫TF卡達到40倍速(25MB/S)以上的速度。 9. 傳輸介面 2003年秋季以後發表的數碼單反相機應該同時具備USB2.0和1394火線端子。某些相機還應該支持802.11b/g,藍牙等無線網路傳輸。 10. 感光靈敏度與雜訊抑制 更高的感光度,更好的雜訊抑制是我們所追求的。 11. 快門 最高快門速度和最慢快門速度(B門),是數碼單反相機快門的兩個關鍵指標。快門的可靠性以及精確度也是需要關心的。最高閃光燈同步速度,這也是衡量一部數碼單反相機是否高級的標志。 12. 手感、外形和重量 機身設計是否合心、是否合手,這往往是決定選購一部單反相機最重要的地方。在不考慮價錢的情況下,專業數碼單反相機的體積和重量也並不是每一個人能接受的。體積小巧、重量較輕的業余數碼單反相機更適合普通人使用。 13. 心理 最終起決定作用的往往還是心理作用,理性消費至關重要。 總結:數碼單反相機目前被少數幾個廠商壟斷生產,一分錢一分貨的道理在數碼單反相機這個領域是絕對真理。為了滿足高負荷、高強度的專業攝影用途,最好是選擇價格昂貴的數碼單反相機。如果只是平時愛好,玩玩而已的話選擇價格經濟的型號是上策。編輯本段配套設備及其選購指南
1、鏡頭保養工具
對於整部相機來說,鏡頭是最容易損壞的部件。要保護鏡頭,一片UV鏡頭是必不可少的。另外鏡頭紙、鏡頭刷、吹氣筒和鏡頭清潔液是清潔鏡頭的常用工具。 機身維護工具在整個機身的維護和保養方面,一個攝影包也是不可少的。除了放相機外還可以放電池、各種鏡片、存儲卡、鏡頭紙等物品。常見的品牌有LOWEPRO、JENOVA、PAULL等,外國品牌的一般價格比較貴,例如數碼相機常用的22cm×15cm×18cm規格的攝影包一般需要200元到300元左右,購買一個質量不錯的國產攝影包也是相當實用的,而且價格便宜多了。
2、三腳架

三腳架
三腳架號稱「世界上最實用的防震系統」,確實,在光線環境不盡如人意的時候,三腳架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對於擁有一部較為高端的消費級數碼相機的用戶來說,三腳架在不少場合都需要使用。在拍攝夜景、微距以及光線環境較差、容易手震的情況下非常實用。現在市場上的三腳架也非常豐富。對於重量較輕的數碼相機,選購三腳架的要求不是很高,300元左右就可以買到一支不錯的三腳架了。
3、閃光燈
雖然現在的數碼相機基本上都有內置閃光燈,但是閃光量以及有效閃光距離還是無法跟外接閃光燈相比較的,而且外接閃光燈還可以為用戶提供更多的創意空間。另一方面,如果在拍攝中較常使用內置閃光燈無疑電池的使用時間會大幅度縮短。由於外接閃光燈是使用獨立電源的,因此在使用外置閃光燈拍攝時幾乎不會額外耗用相機的電源。在數碼相機中,專門生產的閃光燈的第三方廠商極少,因此基本上只能夠購買相機原廠配套的閃光燈了。
4、增距鏡和廣角鏡

增距鏡
不少用戶在使用了自己的數碼相機以後,往往感覺不是廣角不夠大就是長焦不夠長。如果你經常為自己相機鏡頭的局限性而感到苦惱,那麼建議你還是盡早選購一片合適的增距鏡或者廣角鏡。但不要盲目地買,如果你是經常使用長焦的,並不介意較小的廣角端,那麼選購一款合適倍數的增距鏡就可以了。反之就只購買廣角鏡。當然如果兩端都需要擴展的就要購買兩個了。現在市場上銷售的增距鏡和廣角鏡大都是第三方廠家生產的,價格由150元到1000元以上,原廠的則更貴。
5、存儲介質

SD卡
現在數碼相機使用的存儲卡有CF卡、SD卡、MMC卡、xD卡以及記憶棒等等。對於家庭用戶來說,根據需要配備一張2GB或者4GB的存儲卡是比較適合的。而對於經常外出拍攝的發燒友來說,考慮現在的存儲介質價格便宜,當然要越多越好了。可能帶個百八十GB的存儲介質也很正常。畢竟誰也不想拍攝到興起時要在回放模式下一張一張挑著來心痛地刪除掉。現在市面上還有一種數碼相機存儲王,體積小巧,容量超大,單位價格也算是十分低的了,並且還可以直接讀取多種存儲卡,需要長時間外出拍攝的用戶可以留意一下。
6、電池
如果說數碼相機的存儲卡拍攝完了以後還可以通過刪除一些照片繼續然後拍攝的話,那麼電池的使用就沒有這么簡單了,數碼相機離不開電池,而且也非常耗費電池。從這看來,電池的選購比存儲卡的選購更需要費心。對於使用AA電池的數碼相機的用戶來說,煩惱可能會少些,畢竟現在市面上的可充電電池價格比較便宜,四電一充價格一般在60元左右就可以買到。對於使用專用鋰離子電池的數碼相機用戶來說,還是建議另外購買一塊電池,最好是原廠的。編輯本段如何學習單反相機的使用
1、針對業余愛好者
1.和相關影友交流,溝通,多參加外拍等活動; 2.上相關攝影論壇看照片,看交流貼,互學經驗; 3.購買相關圖書進行系統學習,比如《非常攝影手記——2天玩轉單反相機》(電子工業出版社,2010.3)。
2、針對專業用戶
1.到相關的攝影學校接受培訓; 2.拜名師學習。 任何一款相機,都有它的優點和特點,關鍵在如何熟練的用好它們,發揮它們的最大作用。先來說點單反相機的基本的設置和參數。 照片大小和格式:高級的相機都有無壓縮格式(RAW,TIIF),方便後期調整(專業軟體),不過文件很大,對一般人沒必要,我們常用的是JPG格式,保存方式(壓縮)有精細,一般,較差等,建議大家都用最好的方式保存(壓縮的少,畫面質量好)。至於照片大小可以根據需要(一般分大,中,小三種),要是想將來列印照片那就用最大的像素,一般網上交流用中就夠了(方便後期裁剪)。要是存儲卡太小,又想多照幾張,那就只好用小了。 感光度:這是一個膠片留下的參數,反應對光線的敏感程度。 感光度越低,畫面質量越好。需要的暴光量越多。感光度越高,需要的暴光量越少,快門速度就可以提高。可畫質就不好了,矛盾呀!為了畫面質量一般都是設置最低(ISO:50-100)。在光線太暗,又不能開閃光,快門速度很慢時,為了防止抖動,無奈之下才調高感光度,一般相機最高不要超過400,單反也不要超過800(和感光器面積有關)。 曝光模式:高級的相機一般都有自動,程序(P),快門優先(S),光圈優先(A),場景模式等,普通相機最少也有自動,程序,場景模式等。 自動就是常說的傻瓜型,不需要任何參數調節,只管隨便照。程序就可以調節一些參數(比如感光度,閃光燈),有的相機在程序下 還可以調整光圈快門組合。這些只適合初學者,好用方便。場景模式就是專門給初學者設置的,有肖像,風景,夜景等等,不同的環境用不同的模式,相機就會自動有不同的光圈快門組合,以達到最好的效果。 有些攝影基礎的人,一般常用光圈優先,隨著景物光線的不同就可以隨時調節光圈(光圈對景深等特殊效果有很大關系),相機就會自動設置快門速度。 變焦:在其它設置好後,就可以拍照了。首先要用變焦,推遠(廣角,短焦距)或拉近(長焦),構成自己需要的畫面。一般相機都有3-5倍的光學變焦,高級的也有7-15倍的變焦。例如35-140mm就是4倍變焦。光學變焦就是靠鏡頭的內部鏡片移動來變化焦距。數碼變焦實用意義不大,等於是處理軟體的放大,對畫面質量有影響。 對焦:不要和變焦混淆,任何距離的景物要清晰成像,就必須對焦。一般相機都是自動完成,在你半按快門時自動完成,並用顏色或聲音提示你。在光線比較暗時,或反差小都對焦很慢,甚至對不上焦,這時就需要對焦輔助燈(一般都自帶,自動開啟)或手動對焦(高級相機有手動功能)。 對焦的模式一般有三種可選(多點對焦,中心對焦,點對焦)。多點對焦一般不建議用,雖說對焦快,可是容易跑焦。就是你想要中間的景物清楚,可是,不是前面的清晰就是旁邊的清晰,結果想要的模糊。 一般常用中心對焦,把中心對焦框對准想要照的景物,半按快門,等有對焦成功提示後,手不要松,移動相機角度到你想要得畫面,再全部按下快門拍照,就沒問題了。注意不要前後移動,改變距離。否則就要重新對焦。 點對焦更精確,主要是在景深很小,微距拍攝時用。有的相機還可以移動對焦點位置,在構圖完成後,不能移動相機的情況下,可以把對焦點移動到自己需要的地方。 測光:現在的相機都是自動設定暴光量,所以測光就關繫到暴光的准確。測光一般分三種(平均測光,中心測光,點測光) 平均測光又叫多點測光,一般風景都可以用,方便准確。中心測光是照特寫或逆光時用的,把中心對准主要景物,就可以保證中心的景物暴光准確,至於周圍的過暴(發白)或不足(黑)都不用管。點測光就是更小面積的測光,主要是微距或特殊要求時用,不好掌握。例如拍人物特寫,把測光點對准黑眼睛,結果臉部肯定過暴,假如對准鼻子的亮點,那其他肯定發黑。很多相機的點測光都和對焦點連動,就是為了主要景物的暴光准確對焦清晰。 還有其他一些不重要的參數:白平衡(自動),暴光補償(0),畫面風格(對比度,銳度,飽和度),連拍,延遲(自拍)等,看說明書設置,或出廠設置就可以了。 一張照片的成功與否,首先要保證對焦清晰,不模糊不抖動,暴光准確。其次才考慮構圖角度,景深控制等其他因素。熟能生巧,反正數碼也不花錢,多實踐,多拍照。無論是高級或普通相機,首先要學會,運用好半按快門。只有熟練掌握了手中的相機,才能在創作中充分利用相機的功能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得到滿意的作品。編輯本段單反相機的主要配件

E. 數碼相機的各個參數含義和功能

各個參數含義及其功能如下:

有效像素數

有效像素數是指真正參與感光成像的像素值。最高像素的數值是感光器件的真實像素,這個數據通常包含了感光器件的非成像部分,而有效像素是在鏡頭變焦倍率下所換算出來的值。

光學變焦

數碼相機依靠光學鏡頭結構來實現變焦。數碼相機的光學變焦方式與傳統35mm相機差不多,就是通過鏡片移動來放大與縮小需要拍攝的景物,光學變焦倍數越大,能拍攝的景物就越遠。

感光器件

與傳統相機相比,傳統相機使用「膠卷」作為其記錄信息的載體,而數碼相機的「膠卷」就是其成像感光器件,而且是與相機一體的,是數碼相機的心臟。感光器是數碼相機的核心,也是最關鍵的技術。

數碼相機的發展道路,可以說就是感光器的發展道路。目前數碼相機的核心成像部件有兩種:一種是廣泛使用的CCD(電荷藕合)元件;另一種是CMOS(互補金屬氧化物導體)器件。

數碼變焦

數碼變焦是通過數碼相機內的處理器,把圖片內的每個象素麵積增大,從而達到放大目的。這種手法如同用圖像處理軟體把圖片的面積改大,不過程序在數碼相機內進行,把原來CCD影像感應器上的一部份像素使用"插值"處理手段做放大,將CCD影像感應器上的像素用插值演算法將畫面放大到整個畫面。

顯示屏數碼相機與傳統相機最大的一個區別就是它擁有一個可以及時瀏覽圖片的屏幕,稱之為數碼相機的顯示屏,一般為液晶結構(LCD,全稱為Liquid Crystal Display)。

鏡頭類型數碼相機的鏡頭由多片鏡片組成,材質則分為玻璃與塑料兩類。如果數碼相機鏡頭以玻璃為材料,很多用戶及商家都說玻璃鏡頭透光率佳、投射圖像更清晰。

不過目前許多測試報告都顯示,玻璃的透鏡並不一定比塑料材料能帶來更清晰的圖像,同時玻璃鏡頭也可能增加相機重量,因此選購時還是應該做多面向觀察,不要拘泥在鏡頭材質問題上。

光圈

光圈是一個用來控制光線透過鏡頭,進入機身內感光面的光量的裝置,它通常是在鏡頭內。我們平時所說的光圈值 F2.8、F8、F16等是光圈「系數」,是相對光圈,並非光圈的物理孔徑,與光圈的物理孔徑及鏡頭到感光器件(膠片或CCD或CMOS)的距離有關。

光圈F值愈小,在同一單位時間內的進光量便愈多,而且上一級的進光量剛是下一級的一倍,

對於消費型數碼相機而言,光圈F 值常常介於F2.8 - F16。此外許多數碼相機在調整光圈時,可以做1/3級的調整。

快門

快門是相機上控制感光片有效曝光時間的一種裝置。

快門的工作原理是這樣的,為了保護相機內的感光器件,不至於曝光,快門總是關閉的;拍攝時,調整好快門速度後,只要按住照相機的快門釋放鈕(也就是拍照的按鈕),在快門開啟與閉合的間隙間,讓通過攝影鏡頭的光線,使照相機內的感光片獲得正確的曝光,光穿過快門進入感光器件,寫入記憶卡。

至於單反相機常見的B快門功能,雖然可由你自由決定曝光時間的長短,拍攝彈性更高,不過目前大多數的消費性數碼相機都還不能支持,最多提供如2秒、8秒、16秒等較慢速度的默認值。

閃光燈

閃光燈也是加強曝光量的方式之一,尤其在昏暗的地方,打閃光燈有助於讓景物更明亮。使用閃光燈也會出現弊端,

連拍功能

是通過節約數據傳輸時間來捕捉攝影時機。連拍模式通過將數據裝入數碼相機內部的高速存儲器(高速緩存),而不是向存儲卡傳輸數據,可以在短時間內連續拍攝多張照片。

由於數碼相機拍攝要經過光電轉換,a/d轉換及媒體記錄等過程,其中無論轉換還是記錄都需要花費時間,特別是記錄花費時間較多。因此,所有數碼相機的連拍速度都不很快。

短片拍攝功能

即數碼相機具備拍攝視頻文件的功能。有別於DV(數碼攝像機),數碼相機只可以把視頻文件存放在記憶卡裡面,由於記憶體的空間有限,所以視頻文件的質量跟大小都比較差。

錄音功能

即通過數碼相機上自帶的麥克風,進行錄音的功能。由於不是專業的攝像機或者錄音筆,數碼相機所錄取的音頻均為單聲道。數碼相機的錄音功能可大致分為三種:現場短片錄音,標注語音文件和純錄音。

存儲介質

數碼相機將圖像信號轉換為數據文件保存在磁介質設備或者光記錄介質上。如果說數碼相機是電腦的主機,那麼存儲卡相當於電腦的硬碟。存儲記憶體除了可以記載圖像文件以外,還可以記載其他類型的文件,通過USB和電腦相連,就成了一個移動磁碟。

市面上常見的存儲介質有CF卡、SD卡、MMC卡、SM 卡、記憶棒(Memory Stick)、xD卡和小硬碟MICRoDRIVE)。

場景模式

一般而言,數碼相機內預先調節好光圈、快門、焦距、測光方式及閃光燈等參數值,以便於那些經驗不足的用戶拍出有一定質量保證的數碼相片。

為了更加方便初級用戶的使用,數碼相機廠商在數碼相機內加入了數種場景模式,這樣就更加方便拍出高質量的照片。目前,數碼相機內的場景模式少則有四、五種,多則有二三十種。

電池

數碼相機需要電池以維持正常運作。一般情況下,數碼相機可以採用干電池、鹼性鋅錳電池、鎘鎳電池、氫鎳電池、鋰離子電池以及鋰電池等作為其電源。

(5)什麼是數碼照相機的c0ms擴展閱讀

數碼相機發展簡史

數碼相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1951年賓·克羅司比實驗室發明了錄像機(VTR),這種新機器可以將電視轉播中的電流脈沖記錄到磁帶上。到了1956年,錄像機開始大量生產。它被視為電子成像技術產生。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宇航局(NASA)在宇航員被派往月球之前,宇航局必須對月球表面進行勘測。然而工程師們發現,由探測器傳送回來的模擬信號被夾雜在宇宙里其它的射線之中,顯得十分微弱,地面上的接收器無法將信號轉變成清晰的圖像。於是工程師們不得不另想辦法。

在這之後,數碼圖像技術發展得更快,主要歸功於冷戰期間的科技競爭。而這些技術也主要應用於軍事領域,大多數的間諜衛星都使用數碼圖像科技。

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了「CCD晶元」的研究與開發,1969年,貝爾實驗室的George Smith和Willard Boyle將可視電話和半導體泡存儲技術結合,設計了可以數碼相機沿半導體表面傳導電荷的「電荷『泡』器」(Charge 「Bubble」 Devices),率先發明了CCD器件的原型。

當時發明CCD的目的是改進存儲技術,元件本身也被當作單純的存儲器使用。隨後人們認識到,CCD可以利用光電效應來拍攝並存儲圖象。

參考資料:網路 數碼相機

F. 什麼是數碼單反照相機和普通的數碼機有什麼區別

單反就是指單鏡頭反光,即slr(single lens reflex)。

在這種系統中,反光鏡和棱鏡的獨到設計使得攝影者可以從取景器中直接觀察到通過鏡頭的影像。單鏡頭反光照相機的構造圖中可以看到,光線透過鏡頭到達反光鏡後,折射到上面的對焦屏並結成影像,透過接目鏡和五棱鏡,我們可以在觀景窗中看到外面的景物。拍攝時,當按下快門鈕,反光鏡便會往上彈起,軟片前面的快門幕簾便同時打開,通過鏡頭的光線(影像)便投影到軟片上使膠片感光,爾後反光鏡便立即恢復原狀,觀景窗中再次可以看到影像。單鏡頭反光相機的這種構造,確定了它是完全透過鏡頭對焦拍攝的,它能使觀景窗中所看到的影像和膠片上永遠一樣,它的取景范圍和實際拍攝范圍基本上一致,消除了旁軸平視取景照相機的視差現象,從學習攝影的角度來看,十分有利於直觀地取景構圖。 單鏡頭反光相機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可以交換不同規格的鏡頭。

關於膠片攝影和數碼攝影優劣的爭論尚未有一個結果,如今這種爭論已經延續到數碼相機內部陣營:是選擇數碼單反相機(以下簡稱「DSLR」)還是高端消費級數碼相機(以下簡稱「消費旗艦」),也成為很多朋友面臨的難題,DSLR和消費旗艦之間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一年前二者競爭並不明顯,而進入2004年,隨著多款新產品的面世,情況發生了改變。作為競爭者,下面先讓我們來看看二者的主要不同。

一、DSLR與消費旗艦的主要區別

首先在取景方式上二者有很大的不同,
消費旗艦使用了類似攝像機的LCD或電子取景器(EVF)。而數碼單反的取景方式與之有很大不同,使用了與傳統單反相機一樣的「單鏡頭反光」取景技術,由復雜的反光鏡和五棱鏡組成了純光學的取景系統。光學取景器一般分為旁軸平視式和單鏡頭反光同軸式兩種取景方式,其中後者直接通過鏡頭取景,保證了取景時所看到的景物是完全將要通過鏡頭拍攝的景物,是一種很專業的取景方式。但隨著數碼影像產品的快速發展,電子液晶取景器大有後來居上之勢,因為它具備了許多光學取景器不具備的特點。比如LCD取景器顯示的圖像,基本就是拍攝出照片的效果,而且還可以顯示眾多性能參數、拍攝信息等,大大提高了相機的易用性。

小知識:一般普及型的數碼相機都可以用LCD取景,直接預覽可能的拍攝效果,而專業型數碼相機反而不能,這是因為非專業數碼相機使用與機身一體的鏡頭,採用鏡間快門,在正式曝光前快門可以常開,正式曝光前再閉合,平時光線可以直達感光器件,因此可以很容易實現LCD取景。專業型數碼相機多是基於傳統相機機身設計,使用焦平面幕簾快門,還有反光鏡,正式拍攝之前光線無法到達感光器件,因此不容易實現LCD取景。由於單反機型已經採用了TTL光學取景,LCD取景並無太大必要。

另外一個重要的不同就是成像器件尺寸的不同。大多數中低檔DSLR(如佳能300D和尼康D70)都使用一個與APS膠片規格類似的約15.1x22.7毫米大小的感光晶元,個別專業數碼單反相機甚至使用了24x36毫米的全尺寸感光晶元,比如佳能1 Ds 和柯達 PRO/n/c。而消費旗艦幾乎都使用了2/3英寸規格的感光晶元,也就是只有大約 6.6 x 8.8毫米見方大小,比DSLR所用感光晶元尺寸要小很多,而普通消費數碼相機的感應器尺寸就更小了,大多在1/1.8英寸以下,甚至只有1/3.2英寸。

感光晶元尺寸對數碼相機成像質量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我們不能簡單地看像素數多少,還應該看每個像素的大小,比如現在大多數中低檔DSLR的像素僅為6百萬左右(高檔DSLR像數能達到1000萬以上), 而消費旗艦已經普遍達到了8百萬像素,單純從像素數看,消費旗艦像素數顯然更高一些,但是像素只是決定圖像品質的一個方面,而且是不很重要一個方面。

像素高低和圖像質量並沒有多大的關系,像素提升只是提高了圖像的解析度而已。對於影響圖片效果的其他因素,例如紫邊、噪點、炫光、色散以及變形等,都不會隨著圖像解析度的提高而有所改善。甚至反而會隨著像素的提高而變得更差,例如在噪點的控制方面, 如果在CCD面積不變的情況下單純增加像素數(感光單元),從而會大大縮小感光單元之間的距離,使得彼此受到的光電磁干擾更多,最終導致噪點會急劇上升。現在800萬像素數的DC產品,與原500萬像數CCD的尺寸一樣,都是2/3英寸,因此,用戶普遍感覺某些800萬像數的DC,其圖片質量並不如上一代500萬像素的產品。

第三,DSLR和消費旗艦二者在體積和重量上也存在較大區別,盡管現在消費旗艦正在變得越來越大和重(如索尼F828,重量已經接近1kg),而且另一些 DSLR 正在變得比較小(如 Pentax *istD,機身僅重600多克)。不過單反相機還要考慮配套鏡頭的問題,而不只是看相機機身本身的大小和重量。這樣一來結果就很明顯了,比如一台帶有28-200mm (35 mm 相機相當)、最大光圈F2.8的鏡頭的8百萬像素消費旗艦, 大約只有約1.5 磅重,能夠在一個外套口袋中放置。而提供相似焦距和光圈范圍的DSLR鏡頭,至少需要兩個鏡頭,單是鏡頭的體積和重量就非常龐大,需要一個中型的相機包才能裝下。

但是和很多處在兩難選擇的事物一樣,在DSLR和消費旗艦之間也沒有一個完美的選擇方案。二者都有其有利和不利的地方。下面讓我們來看看DSLR和消費旗艦各自的優缺點:

二、DSLR和消費旗艦的主要優缺點
先讓我們來重點看看DSLR的主要優點:

更為先進的影像感測器。DSLR所採用的影像感測器尺寸較大,
因此每個像素所佔的感測器面積相當於消費旗艦的5倍左右,所以信噪比出色,色彩亮度范圍更寬。ISO400以下感光度拍攝的照片質量都非常好,而在ISO 800以上的高感光度設定下,也能保持很少的雜音和較好的拍攝質量;

種類非常豐富的的可換鏡頭,包括各種超廣角、望遠、微距、柔焦及光學防抖等鏡頭,能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消費者選擇的自由度很大。此外,由於擁有較大的感測器面積,使用低解析度鏡頭成像效果也不錯,這是DSLR的另一項優勢。

DSLR由於具備很大的高速緩存,能達到很高的連拍速度,甚至在設定為RAW格式時也能有較快的連拍速率。而且由於採用了獨立於成像元件之外的對焦系統,因此具備與傳統單反相機基本一樣的反應速度,加上比EVF更加明亮、清晰、實時的光學取景裝置,使其進行體育攝影和抓拍突發事件優勢明顯;

更加豐富的附件。豐富的組件是數碼單反相機完成拍攝的必要保證,除了豐富的鏡頭外,其他諸如大功率閃光燈、微距閃光燈、大功率電池、紅外遙控器等也一應俱全,保證用戶能拍攝出品質優秀的照片。

尼康D70

尼康D70

更多的專業味道。由於數碼單反相機的設計和生產都需要較高的技術實力,這種產品上市之初就被打上了鮮明的專業烙印。獨特的取景方式、極具專業氣質的機身設計和材質選擇、更加豐富的手動功能,這些都讓用戶可以領略到更多的拍攝樂趣。

再來看看DSLRs的主要缺點:

純光學取景無法提供實時柱狀圖以及其他更豐富的信息;

如果配套大光圈長焦距鏡頭時,其體積將相當龐大,重量也會變得很重;

由於鏡頭可換,因此暴露在外的感光晶元(CCD或CMOS)容易受到灰塵污染;

在安靜環境中拍攝時,快門和反光鏡的噪音顯得很刺耳,而且在拍攝瞬間會出現短暫的黑屏。

視頻拍攝功能是數碼單反相機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反光鏡的結構就已經決定了一切。

消費旗艦的主要優點:

在包括了一個大變焦、大光圈的鏡頭後,仍能保持較小的體積和較輕的重量,而且這一鏡頭的焦距和光圈范圍能適應90%以上的拍攝要求;

拍攝時相當安靜,幾乎沒有快門和反光鏡的噪音;

功能豐富多樣,比如可以拍攝有聲動態錄像,雖然其動態視頻的記錄效果與數碼攝像機還有一定的差距,但這種功能對很多用戶來說卻實在方便,具備一定的可用性;

在ISO 100以下的低感光度設定時,照片的拍攝質量還是不錯的;

通過EVF或LCD 取景時有實時柱狀圖等豐富的信息,而且可旋轉的LCD能方便不同角度取景;

大多數產品不需要附加鏡頭或裝置就可以獲得很好的微距拍攝效果;

由於不存在更換鏡頭的問題,機身幾乎全密封,因此感光器件不會受到污染

美能達A2

消費旗艦的主要缺點:

成像質量較DSLR差,尤其是當感光度在ISO 100 以上時,畫面就有較明顯的噪音;

EVF或LCD 取景的精度不夠,且存在較嚴重的延時問題 (Minolta A2 情況稍好);

通常比DSLR更慢的對焦速度和快門速度,由於緩存容量不太大,因此連拍速度有限;

拍攝RAW格式的照片時,每張照片之間,通常要間隔5-15秒 (Minolta A2 and Canon Pro1 是例外);

鏡頭不可更換,難以適應拍攝者特殊的要求,盡管可以通過附加廣角或望遠鏡頭來增加鏡頭焦距范圍,但品質較差。

三、數碼相機圖片質量的相關話題
拍攝照片的質量與很多因素都有關系,
不僅是消費旗艦和DSLR的問題,與不同的生產廠商關系也很大。對於DSLR來說,照片質量與所用鏡頭的關系也很大,鏡頭是相機的靈魂,數碼相機當然也不例外。由於數碼相機的成像面積較小,對鏡頭品質的敏感度也很高,鏡頭物理口徑也是必須要考慮的,且不管其相對口徑如何,其物理口徑越大,光通量就越大,成像質量也就越好,此外鏡頭增加特殊的鍍層也會大大提高成像質量。因此採用具備大口徑、多片多組、包含非球面透鏡的高質量鏡頭能有效提升所拍攝圖片的品質。

另外相機如何對所拍攝的圖片進行處理也非常重要。不同廠商對圖片的不同處理方法,這導致了拍攝圖片質量的差異,比如有些廠商將保存的JPG文件處理得很銳利或者很鮮艷,而有些廠商卻沒有這樣做,這就使得JPG圖片的品質差異較大,比如某些SONY數碼相機拍攝照片的色彩非常鮮艷,而佳能DC拍攝的圖片色彩則比較中性,因此要科學地比較數碼相機拍攝的圖片質量,最好的做法是設定為RAW格式拍攝 。

還有在感光晶元像數方面,對於有特殊要求的用戶,例如對沖印的圖片質量要求相當高,且經常沖印大尺寸圖片的用戶,高像素帶來的好處是顯著的。此外高像素圖片也有利於圖像後期的裁剪製作。而對於許多普通的家庭用戶來說,實際上300萬-500萬像素的產品就已經是足夠的了。其實無論是6百萬還是8百萬像素,無論是消費旗艦還是DSLR, 這些相機拍攝的圖片都足夠輸出A3大小的照片,但一般的家庭應用基本上不需要輸出大尺寸的圖片。對於攝影發燒友來說,對800萬像素產品感興趣,是因為這類型的數碼相機不但能夠輸出大尺寸的圖像,而且從相機的功能設計方面來說也更為接近專業的單反數碼相機,能夠滿足特殊的創作需要。

我們追求圖片的像素數和畫面質量也應該考慮自己購買相機的主要用途,並認真對比一下消費旗艦拍攝的8百萬像數圖片相比DSLR拍攝的6百萬像數圖片究竟差距有多大?我們還要搞清楚圖片質量的具體含義是什麼?是噪音? 對比度?清晰度?還是顏色准確度?也許認識清楚這些問題,更有利於我們選擇合適的產品。

四、DSLR、消費旗艦究竟應該選誰?

以前這個問題很好考慮,因為二者在性能和價格上經緯分明,面對的用戶群完全不同。但是現在隨著消費旗艦的像素提高到8百萬,而數碼單反機身價格降到萬元以下,就比較難取捨了。

簡單說消費旗艦能以更低的成本獲得更多功能,比如具備錄像拍攝功能,而且鏡頭上不必投入更多的資金,體積相對小巧,方便攜帶,且取景方式靈活,適合於普通攝影愛好者選購,但這種產品最大的缺點在於圖片質量一般,而且淺景深效果不突出。而DSLR有著大型感光器件帶來的出色畫質及支持鏡頭更換的優勢,適合真正愛好攝影、追求照片質量,並擁有傳統SLR鏡頭的朋友選購。數碼單反所採用的影像感測器也是CCD(或CMOS),但感測器尺寸卻要大得多,每個像素所佔的感測器面積相當於消費旗艦DC的5倍以上,所以畫質要出色很多。而更多的鏡頭選擇,從超廣角到超長焦,從微距到柔焦,更讓攝影樂趣無限增長。

當然二者也是各有所長的,談不上誰好誰壞的問題,因此我們一定要根據實際需要進行選擇。就象在傳統相機中,如果你想擁有安靜的拍攝效果就需要選擇徠卡的產品,但是如果要進行望遠拍攝就要選擇單反相機配合長焦鏡頭一樣。

毫無疑問,如果你經常需要拍攝野生動物,那麼佳能10D+80-400MM IS L鏡頭,就是你的好選擇,而如果你只是喜歡做一些街頭的隨意拍攝,那麼Minolta A2,甚至索尼T1都是你的好選擇。如果工作需要,也許你兩者都應該擁有。

現在有一些消費旗艦,提供了非常好的圖片質量,比如 Panasonic LC1,不僅圖片質量好,外形和操控方法也酷似徠卡的一款傳統相機。而新款的8百萬像素產品,在這方面有更好的表現,因此在我看來,消費旗艦具有更多的優勢。隨著技術的發展,現在職業攝影師也能找到符合要求的消費旗艦了,而這在一年前是不可能的。對於大多數業余玩家而言,消費旗艦更是很適合的選擇。毫無疑問佳能的1Ds 是非常好的攝影工具,能夠拍攝到質量非常高的照片,但是如果我要外出旅遊三天以上,很可能不會選擇它,因為加上兩三支配套鏡頭,它會變得太沉重。

相信幾年後消費旗艦將成為被廣泛接受的產品,隨著EVF質量的提升、圖像緩沖區擴大、以及其他方面進一步改良,那麼其合適的體積、比較輕的重量、較低的綜合費用、實時柱狀圖、安靜的拍攝等優勢就會贏得更多的皈依者。目前在這方面做得最好的是Minolta A2,已經改進了很多傳統消費旗艦存在的不足。

總之,兩類相機在功能上可謂各有千秋,特色分明。這兩類相機究竟買哪個?最重要的還是看你的需求。如果是普通用戶,由於沒有太高的專業拍攝需要,不妨購買價格相對便宜、功能更豐富、攜帶更加輕便的800萬像素准專業數碼;如果涉及商業和專業的需要,且對畫質有較高要求就應該買普及型數碼單反。數碼單反相機是一個龐大的系統,消費旗艦通常僅僅是一個相機而已。與選擇消費型數碼相機相比,選擇數碼單反相機的用戶應該從構建攝影系統的角度來考慮,對鏡頭的焦段、濾鏡、閃光燈、原有機身等方面作全面的規劃。
參考資料:http://tech.qianlong.com

G. 數碼相機上面的字母 M、A、S、P、SP 分別代表什麼意思

M:手動曝光,快門光圈都由攝影者自己設置自己調節ISO和感光系數。
A:光圈優先,光圈由攝影者設定後,快門由相機設置自己調節ISO和感光系數。
S:快門優先,快門由攝影者設定後,光圈由相機設置
自己調節ISO和感光系數在光圈調節過程中
不僅僅根據焦距而是根據進光數量來決定的。
P:
程序曝光,類似自動檔,快門、光圈由相機設置,不過可以自己調節ISO和感光系數在光圈的自動調節過程中幾乎照相機是按照鏡頭伸縮也就是焦距來改變光圈大小。
SP應該是相機的一種程序曝光模式

至於各種檔適合拍什麼是沒有要求的,如果是新手使用或者是想簡單操作的話就可以選擇P檔或者auto(自動)檔,但是可能不會拍到特殊的效果。
如果用戶對快門有特殊要求但是對光圈設置不是很了解,比如想拍運動的小蜜蜂,就先把快門調到1/1000,選擇S檔,光圈由相機自動設置。
如果用戶需要大光圈需要景深,卻不了解快門設定,就可以選擇A檔;如果用戶是拍照達人,各種情況下的相機設置都很清楚的條件下可以選擇M檔。
(7)什麼是數碼照相機的c0ms擴展閱讀
數碼相機中景深預覽按鍵和Fn自定義功能按鍵的作用
在鏡頭卡口左邊上下分別有2個按鍵,它們別分為:景深預覽按鍵、Fn自定義功能按鍵。
景深預覽:按動此鍵,鏡頭光圈會收縮到你設定的光圈值大小,在取景器里會發現瞬間變暗。這是因為正常取景時,相機會自動把鏡頭光圈擴展到最大,以獲得更多的通光量。
使取景器里很明亮便於對焦。這個功能在日常拍攝中用處不大,只有在使用微距鏡頭時,通按動景深預覽來觀察被攝物體是否完全清晰在景深范圍內,比便於相應調整光圈值。
Fn自定義功能鍵:這是尼康特有的功能鍵之一,主要是讓用戶在菜單里為Fn該鍵設置一個指定功能,方便在拍攝中快速調整。
在鏡頭卡口的右邊也有兩個按鍵,分別是:鏡頭卡口鎖、對焦驅動模式切換鍵。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攝影無難事 3分鍾解決新手拍照5大常見問題

H. 什麼是數碼相機

數碼相機 (又名:數字式相機 英文全稱:Digital Camera 簡稱DC)
數碼相機,是一種利用電子感測器把光學影像轉換成電子數據的照相機。與普通照相機在膠卷上靠溴化銀的化學變化來記錄圖像的原理不同,數字相機的感測器是一種光感應式的電荷耦合-{zh-cn:器件;zh-tw:組件}-(CCD)或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在圖像傳輸到計算機以前,通常會先儲存在數碼存儲設備中(通常是使用快閃記憶體;軟磁碟與可重復擦寫光碟(CD-RW)已很少用於數字相機設備)。
[編輯本段]【工作原理】
數碼相機是集光學、機械、電子一體化的產品。它集成了影像信息的轉換、存儲和傳輸等部件,具有數字化存取模式,與電腦交互處理和實時拍攝等特點。光線通過鏡頭或者鏡頭組進入相機,通過成像元件轉化為數字信號,數字信號通過影像運算晶元儲存在存儲設備中。數碼相機的成像元件是CCD或者COMS,該成像元件的特點是光線通過時,能根據光線的不同轉化為電子信號。數碼相機最早出現在美國,20多年前,美國曾利用它通過衛星向地面傳送照片,後來數碼攝影轉為民用並不斷拓展應用范圍。
優點:1、拍照之後可以立即看到圖片,從而提供了對不滿意的作品立刻重拍的可能性,減少了遺憾的發生。
2、只需為那些想沖洗的照片付費,其它不需要的照片可以刪除。
3、色彩還原和色彩范圍不再依賴膠卷的質量。
4、感光度也不再因膠卷而固定。光電轉換晶元能提供多種感光度選擇。
缺點:1、由於通過成像元件和影像處理晶元的轉換,成像質量相比光學相機缺乏層次感。
2、由於各個廠家的影像處理晶元技術的不同,成像照片表現的顏色與實際物體有不同的區別。
3、由於中國缺乏核心技術,後期使用維修成本較高。
[編輯本段]【發展簡史】
1.誕生
數碼相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1951年賓·克羅司比實驗室發明了錄像機(VTR),這種新機器可以將電視轉播中的電流脈沖記錄到磁帶上。到了1956年,錄像機開始大量生產。它被視為電子成像技術產生。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宇航局(NASA)在宇航員被派往月球之前,宇航局必須對月球表面進行勘測。然而工程師們發現,由探測器傳送回來的模擬信號被夾雜在宇宙里其它的射線之中,顯得十分微弱,地面上的接收器無法將信號轉變成清晰的圖像。於是工程師們不得不另想辦法。1970年是影像處理行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發明了CCD。當工程師使用電腦將CCD得到的圖像信息進行數字處理後,所有的干擾信息都被剔除了。後來「阿波羅」登月飛船上就安裝有使用CCD的裝置,就是數碼相機的原形。「阿波羅」號登上月球的過程中,美國宇航局接收到的數字圖像如水晶般清晰。
在這之後,數碼圖像技術發展得更快,主要歸功於冷戰期間的科技競爭。而這些技術也主要應用於軍事領域,大多數的間諜衛星都使用數碼圖像科技。
在數碼相機發展史上,不得不提起的是索尼公司。索尼公司於1981年8月在一款電視攝像機中首次採用CCD,將其用作直接將光轉化為數字信號的感測器。目前索尼每年生產的CCD占據了全球50%的市場,這正是索尼能夠在數碼相機市場上傲視群雄的一個原因,因為核心命脈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冷戰結束之後,軍用科技很快地轉變為了市場科技。1995年,以生產傳統相機和擁有強大膠片生產能力的柯達(Kodak)公司向市場發布了其研製成熟的民用消費型數碼相機DC40。這被很多人視為數碼相機市場成型的開端。DC40使用了內置為4MB的內存,不能使用其它移動存儲介質,其38萬像素的CCD支持生成756×504的圖像,兼容Windows 3.1和DOS。蘋果(APPLE)公司的QuickTake 100也同時在市場上推出。當時兩款相機都提供了對電腦的串口連接。
這之後,數碼相機CCD的像素不斷增加,功能不斷翻新,拍攝的圖像效果也越來越接近傳統相機。
2.發展歷程
一、九十年代的數碼相機
(一)早期產品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了「CCD晶元」的研究與開發,研製出航天事業用的數字化照相機,通過衛星系統從太空中向地面發送航天照片。1969年美國首次登月拍照,並將一架特製的500EL型哈桑勃特數字照相機長期留在了月球上。
1981年索尼公司發明了世界第一架不用感光膠片的電子靜物照相機——靜態視頻「馬維卡」照相機。這是當今數碼照相機的雛形。
1988年富士與東芝在科隆博覽會上,展出了共同開發的,使用快快閃記憶體卡的Pujixs(富士克斯)數字靜物相機「DS-1P」,在這前後,富士、東芝、奧林巴斯、柯尼卡、佳能等相繼發表了數字相機的試製品:如佳能RC-701、卡西歐VS-101、富士DS-1P、富士DS-X、東芝MC2000等。
(二)九十年代初期的產品1991年柯達試製成功世界第一台數碼相機,東芝公司發表40萬像素的MC-200數碼相機,售價170萬日元,這便是第一台市場出售的數碼相機。
1994年柯達商用數碼相機DC40正式面世。1995年2月卡西歐發表了25萬像素、6.5萬日元的低價數碼相機QV-10,引發了數碼相機市場的火爆。1995年佳能EOS·DCS3C問世,同年還推出EOS·DCS1C,開始了佳能數碼單反相機發展的歷史。1995年正式拉開了相機數字化的序幕。為迎接數碼相機的到來,柯達公司董事會於1995年作出了全面發展數碼科學的決策性決定,於1996年與尼康聯合推出DCS-460和DCS-620X型數碼相機,與佳能合作推出DCS-420數碼相機(專業級)。
1995年世界上數碼相機的像素只有41萬;到1996年幾乎翻了一倍,達到81萬像素,數碼相機的出貨量達到50萬台;1997年又提高到100萬像素,數碼相機出貨量突破100萬台。
1996年奧林巴斯和佳能公司也推出了自己的數碼相機。隨後富士、柯尼卡、美能達、尼康、理光、康太克斯、索尼、東芝、JVC、三洋等近20家公司先後參與了數碼相機的研發與生產,各自推出數碼相機。
1997年11月柯達公司發表了DC210變焦數碼相機,使用了109萬的正方像素CCD圖像感測器;富士發布了DC-300數碼相機。
1997年奧林巴斯首先推出「超百萬」像素的CA-MEDIAC-1400L型單反數字相機,引起行業巨大震動。
1997年美國PMA國際攝影器材博覽會上一個最顯著的特點是:傳統攝影器材與計算機信息處理相結合,圖像的攝入與傳輸成為了光電子行業與計算機行業共同事業,一些IT廠商開始介入數字照相。各大公司更多的推出1000美元以下的各類普及型數字照相機,最廉價的可在200美元以下,這為數字照相機進入尋常百姓家庭創造了條件。
1997年度普及型數字照相機的熱點和主流產品是CCD像素數35萬左右,最大解像力640×480像素的數字相機。而「百萬像素」(megapixel)相機才「初露頭角」,僅富士膠片公司、奧林巴斯、柯達和柯尼卡四家各推出一款新品。普及型數碼相機發展的重點,除提高解像力外,重點是開發特殊功能,就是傳統膠片相機不具備和辦不到的一些功能,顯示數碼相機的優越性,如在機身上裝備液晶監視屏作取景器和拍攝後可當場檢查拍攝效果的功能,把鏡頭做成可以旋轉一定度數的功能,結合液晶屏方便自拍的功能,安裝影像數據快速傳輸電腦的功能等。
(三)1998年富士膠片公司推出首款百萬級(150萬像素)最輕小、普及型刃NEPIX700型數碼相機;佳能與柯達公司合作開發了首款裝有LCD監視器的數碼單反相機EOSD2000型和EOSD6000型。
1998年是是低價「百萬像素」數字相機成為一個新的熱點和主流產品的一年,當年發表或出售的新機種60多種,20多個廠商:卡西歐(4種)、富士膠片(8種)、柯達(4種)、美能達(3種)、尼康(3種)、佳能(4種)、奧林巴斯(4種)、三洋(6種)、索尼(6種)、精工愛普生(4種)、發布二種的有「阿克發、惠普、柯尼卡、匪力浦、理光;發布一種的有:東芝、松下電子、日立、JVC、京瓷、萊卡、三星和中國的海鷗。其中達到和超過「百萬像素」的新產品約佔全部新機種的80%。最高達到168萬像素的佳能PowerShotPro70數碼相機,具有2.5倍光學變焦和2倍數字變焦,TTL自動調焦、自動曝光、2英寸彩色TPY液晶屏,有每秒4幀的速度最大連拍5秒功能。
1998年數碼相機在功能上,下了很大功夫,歸納起來大致有:
1.採用光學變焦鏡頭。有2倍、2.5倍、3倍、5倍和10倍,最高達14倍。此外部分相機還有數字變焦功能,有2倍或4倍。
2.具有可接外用閃光燈的功能。個別機種有內置閃光燈和可外接同步閃光燈的功能。
3.裝備有可交換「鏡頭—CCD」單元,具有擴展系統化的能力。
4.具有TTL光學取景或單反取景的功能。
5.單反式可換鏡頭功能。
6.對手動對焦、光圈優先和快門優先控制曝光等參數可自動設定的功能。
7.裝用「Digita」數字影像專用操作系統後,增加了如拍攝程序設定等新功能(柯達、美能達等系列產品裝用)。
8.具有多種拍攝方式。
9.採用USB(通用串列匯流排)介面,快速下載影像數據到電腦的功能。
10.不用個人電腦連接,可直接(或SM卡等記錄媒體)用專用列印機印數碼照片的功能。
1998年出現的數碼相機典型產品有:1.柯達DC260數字相機:160萬像素CCD圖像感測器;3倍光學變焦和2倍數字變焦;可接閃光同步線;快門優先光圈優先自動曝光功能,具有拍攝程序預設功能;USB介面等。
2.卡西歐QV-7000SX數字相機:1998年9月推出市場,是OV系列中檔次最高的產品。2倍光學變焦和4倍數字變焦,光圈優先自動曝光,7種操作參數自定功能。此外還有相位差被動式自動調焦或手動調焦,多區測光或點測光,LCD顯示屏,影像2倍放大,自動日期記錄,生成HTML文件及多種拍攝功能。
3.美能達DemageEX系列數字相機:1998年10月推出市場,包括EXzoom1500和EXwiea1500兩個型號;前者配有3倍變焦鏡頭—CCD單元(7-216mm/F3.5-5.6),後者配有大口經廣角鏡頭———CCD單元(5.2mm/F1.9),其共同特點:採用1/2英寸150萬像素的原色順序掃描CCD3裝有專用「Didta「數字影像專用操作系統,具有軟體的擴展性;具有每秒3.5幀,最多7幀的連拍功能;可設定5種場景;具有與傳統膠片相當的操作性能。
4.美能達DemageRD3000數字相機,該機是以「APS」單反相機S-1為基礎,可交換鏡頭單反數碼機,使用2塊CCD圖像感測器,總像素270萬。
5.防水防塵型「百萬像素」機登台亮相富士膠片BigJobDS-25OHD數碼相機,是以富士CCD總像素150萬的FinePix700相機為基礎,使用具有日本工業標准7級保護能力專用外套,加上HD機背和GN24的大型閃光燈構成的「百萬像素」防水防塵專用數碼相機。
柯尼卡公司DG-1數碼相機是1998年9月推出,也具有7級防水防塵設計的數碼相機,總像素108萬像素。機身和重要部份採用硬質橡膠材料加以保護。適合在土建工程現場監視用,影像可即時傳送出去並加印到工程記錄和作業報告文件中。
此外還有一些公司研製出專用防水防塵外套,如柯達公司推出可用於3米深水中的,為DC200、DC210Zoom、DC210AZoom三個機型使用的防水防塵外套3佳能公司也為PowerShotA5和A5zoom兩個機型推出專用防水外套。
7.新型存儲媒體「記憶棒」問世索尼公司於1998年9月向市場推出新型存儲媒體———「記憶棒」,有兩種容量:4MB的MSA一4A型和8MB的MSA一8A型。體積呈長條形,即小又薄,拔出或插入非常方便。技術特性:10針接頭,串列介面,最大寫入速度1.5MB/S,最大讀出速度2.45MB/S,電源電壓2.7-3.6V,工作時平均消耗電流約45mA,待機時最大130mA,外形尺寸:21.5×50×2.8mm;重約4克。
同時還推出MSAC—PCI型PC卡適配器。
應用「記憶棒」的索尼新型單反型數字相機CyberShoePRODSC—D700,5倍變焦鏡頭(相當35mm相機焦距28-140mm/f2-2.4)150萬像素CCD、2.5英寸顯示屏、功能豐富,適合影樓等專業使用。
8.價格定位普遍下降普及型數碼相機一開始的價格定位,對美國市場約為1000美元,對日本市場的定位約低於20萬日元。當時的產品CCD圖像感測器總像素一般為30-35萬像素。到1998年底,價格明顯下降,例如「百萬像素」的3倍變焦的理光RDC-4200數碼相機,最低售價499美元,而同類型相機1997年的市場價格約為1300美元,可見一年來價格下降幅度之大。許多產品一方面增加功能和提高性能,一方面降低價格定位,例如富士膠片公司1998年6月推出的DS-330數碼相機比1997年4月推出的DS-300相機提高了使用方便性,價位降低5000日元(產品目錄價格19萬日元);尼康公司1998年10月推出的增加許多功能的3倍變焦CooLPIX910相機與同年4月推出的外形基本相似的C00LPIX90相機價位降低約1萬日元,且附送的CF卡也由4MB改為8MB。
快快閃記憶體儲卡———CF卡和SM卡,容量在增加,價格也下降了許多,在美國市場的售價大約每MB為7-10美元,比1997年下降了約一半。(附:CF卡:美國SanDisk公司提供最大容量48MB;LexarMedia公司最大為64MB3日本松下電池工業公司可提供4、8、12、16、24、32(MB)幾種CF卡;卡西歐公司可提供4、8、15、30、48(MB)幾種CF卡。SM卡:主要生產公司的日本東芝公司,可提供最大容量為16MB的品種。美國市場上可提供2、4、8、16.(MB)四種容量的SM卡)。
(四)1999年———200萬像素之年1999年是輕便型數字相機跨入200萬像素之年。世界各大照相機廠商在一年多的時間內,所投放市場的數字相機遠遠超過百種。
1999年先後有20多種超過200萬像素的輕便數字照相機被推向市場,他們各有特色,代表了時代的進步,如佳能PowerShotS10,柯達DC280、DC290Zoom、富士MX-2700、MX-2900Zoom、PrintCamPR21、尼康Coolpix700、Coolpix800、Coo1pix950,奧林巴斯C21、C-2000Zoom、C-2020Zoom、C-2500L,理光RDC-5000,卡西歐QV-2000UX,索尼Cyber-shotDSC-F55E、Cyber-ShotDSC-F505,愛普生PhotoPC800、PhotoPC850,柯尼卡Q-M200等,都是2MP(MP表示百萬像素)輕便數碼相機的佼佼者。
二、2000年普及型數碼相機的發展商品化的數碼相機從誕生到現在,專業型的不足10年,普及型的僅有6年左右,然而它的發展速度是驚人的,1998年普及型的新產品開發熱點是100萬像素級的,1999年的熱點便攀升到200萬像素級(2MP),進入2000年再升一級,熱點轉到300萬像素級(3MP),2000年10月奧林巴斯推出了總像素數為400萬像素的CAMEDIAE-10型4倍光學變焦普及型數碼相機,創下了2000年新的紀錄。
(一)2000年開發熱點總像素開發的熱點是300萬像素級(3MP)的產品,最先是2002年2月卡西歐公司推出的QV-3000EX數碼相機(總像素數334萬)。到2000年11月底共有12個公司推出20多種3MP數字相機。
鏡頭開發的熱點是變焦鏡頭。新機種有80%的產品使用了變焦鏡頭。即使採用單焦鏡頭的相機,絕大多數的產品也有數字變焦(亦稱電子變焦)功能。光學變焦的最高倍率達10倍。
數字介面開發的熱點是相機採用USB介面(通用串列匯流排),或兼有USB和RS232C兩種介面。
(二)新設計思路1.外觀造型和外部部件配置設計向35mm相機靠攏:在普及型數字相機成像質量和印出的A6尺寸相片,愈來愈接近或等同傳統35mm相機階情況下,普及型數字相機在外觀造型和外部部件配置設計上自然要向經過長期實踐考驗的傳統35mm照相機靠攏,使用習慣也大致相同。因此,幾乎所有的著名數字照相機公司都陸續設計出類似傳統35mm相機「橫矩機身」的機種。如PENTAXEI-2000一體化單反數字相機、柯達DC-4800數字相機的外形。
2.小型化、輕量化新機種的設計:普及型數字相機使用的圖像感測器尺寸都很小(1/1.8英寸、1/2.7英寸等),又沒有傳統相機必不可少的輸片機構,加上多層制板和表面安裝技術以及微型電子元器件的進步,為數字相機小型輕量化創造了優越的條件,因此新產品中追求小型、體輕、時尚,向袖珍方向發展。如:富士FinePix40i機,體積85.5mm×71mm×28.5mm,重155g;柯達DC3800機,體積95mm×61mm×31mm,重165g;佳能DigitalIxUS機(2倍光學變焦),體積87mm×57mmx26.9mm,重190g;高瓷Finecam3300機(2倍光學變焦),體積93.5mm×66mm×37.5mm,重200g。
3.防水防塵專用數字相機的設計開發:過去,富士和柯尼卡都推出過防水防塵數字相機,2000年富士又設計出150萬像素的BigJobDS230HD防水防塵專用機;理光設計出總像素230萬像素的RDC-200G防水防塵專用機,防水性能符合日本標准(JIS)C0920標淮規定的7級保護等級;此外柯達也開發了防水防塵數字照相機。
4.採用同樣的機身,設計出不同型號的數碼相機:成為降低照相機生產成本的一個重要方法。既加快了設計速度,又節省了工裝、模具等生產成本。如柯達DC260、DC265和DC290三款相機採用相同機身;佳能S10、S20也是採用同一機身,僅是技術指標和性能有所不同。
3.發展里程碑
索尼馬維卡(MABIKA)——全球第一台不用感光膠片的電子相機
1973年11月,索尼公司正式開始了「電子眼」CCD的研究工作,在不斷技術積累的基礎上它於1981年推出了全球第一台不用感光膠片的電子相機——靜態視頻「馬維卡(MABIKA)」。該相機使用了10 mm×12 mm的CCD薄片,解析度僅為570× 490(27.9萬)像素,首次將光信號改為電子信號傳輸。
緊隨其後,松下、COPAL、富士、佳能、尼康等公司也紛紛開始了電子相機的研製工作,並於1984-1986年相繼推出了自己的原型電子相機。
索尼MYC-A7AF——第一次讓數碼相機具備了純物理操作方法
在DC產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第二款相機同樣出於索尼之手,由此可見,該公司今天所取得的市場地位絕非「浪得虛名」。1986年索尼發布了MYC-A7AF,第一次讓數碼相機具備了純物理操作方法,能夠在2英寸碟片上記錄靜止圖像,像素解析度也已擴展到了38萬像素。卡西歐VS-101——首台CMOS感光器件電子相機。
1987年,卡西歐首先在市場上發售使用了CMOS感光器件的VS-101電子相機,盡管解析度僅能達到28萬像素,但這對於DC產業的意義非常重大。
如今,CMOS除了在今天的佳能高端相機上還被廣泛應用之外,其他廠商均已把CCD當作了自己產品的主導方向。
佳能RC-760--首台60萬像素機型
想要獲得接近於傳統相機的拍攝效果,提升CCD像素解析度算得上最根本的解決途徑,直到1988年才由佳能公司推出了60萬像素的機型RC-760。
這台電子相機使用了2/3英寸60萬像素CCD,外觀在今天來看略顯呆板,不過這可是那個年代最高像素的機器,售價比今天的一輛小車還貴。
柯達DCS 100——確立了數碼相機的一般模式
柯達DCS 100——首次在世界上確立了數碼相機的一般模式
1990年,柯達推出了DCS100電子相機,首次在世界上確立了數碼相機的一般模式。
對於專業攝影師們來說,如果一台新機器有著他們熟悉的機身和操控模式,上手無疑會變得更加簡單。為了迎合這一消費心理,柯達公司為DCS100應用了在當時眾所周知的尼康F3機身,內部功能除了對焦屏和卷片馬達作了較大改動,所有功能均與F3一般無二,並且兼容大多數尼康鏡頭,真可謂考慮周詳。
這台數碼單反使用了擁有140萬像素的20.5 x 16.4mm CCD,光變倍數1.8X,但限於當時的技術水平並未給它配備內置存儲器,只能連同一個笨重的外置存儲單元(DSU)使用。DSU跟今天的相機底座差不多,以電池作為驅動能源,內置200MB存儲器,可以存放150張未經壓縮的RAW照片。
取景模式跟今天的機器比起來也是非常原始的,拍攝者可以使用相機上的光學取景器或DSU上的4英寸LCD液晶屏取景,盡管不太方便,但在當時可是非常高檔的了。這台機器那時的售價相當於今天的22.5萬人民幣,真是貴得離譜啊。
在DCS100獲得成功之後,柯達又在1992年推出了DCS100後續機型DCS200,它終於擺脫的DSU的累贅,存儲器被安置在了機身內部,這樣一來帶著出門拍攝也就變得非常愜意了。
尼康/富士E2/E2s——尼康、富士兩巨頭聯手的數碼單反
無論柯達還是佳能,在早期的產品設計中都無不沿用了原來傳統相機的膠片機身,盡管這能讓專業攝影師們感受到產品的親和力,但產品一多也就難免會讓人產生乏味的感覺。1995年,尼康、富士兩巨頭聯手推出了全新設計的E2/E2s,它不再照搬老掉牙的傳統機身,採用了一體化設計風格,從而很容易就能讓人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
這台數碼單反的解析度僅有130萬像素,跟同時代的柯達DCS460所擁有的600萬像素相比有著天壤之別。E2/E2s最特別之處在於採用了尼康新開發的ROS光學系統,通過一組光學元件將光線投射到面積小於35mm膠片的CCD上,在這個基礎上鏡頭的視角可以保持不變,但限於有效光圈嚴重縮水,成像質量受到了較大影響。
尼康D1——尼康首台自行研製的數碼單反
1999年6月,尼康終於推出了該公司首部自行研製的數碼單反-D1,憑借遠低於柯達DCS系列相機的售價開創了數碼單反民用化的新時代。
這款數碼單反所採用的機身是在傳統相機F5基礎上經過改裝完成的,依然保持了極具魅力的專業氣質。它內置274萬像素CCD,ISO感光度200-1600,採用CF卡/IBM微硬碟作為存儲介質,支持的文件格式包括JPEG、TIFF、RAW 三種,售價5580美元,在今天來看仍然顯得昂貴。
佳能EOS 1D——佳能的數碼單發神話
為了徹底超越尼康D1所營造的神話,佳能在2001年9月推出了專用於快速拍攝用途的EOS 1D,從而在速度和技術指標上全面壓過了尼康D1,成就了DC產業新一代傳奇。
這款數碼單反擁有400萬像素解析度,ISO感光度100-1600,也採用CF卡/IBM微硬碟作為存儲介質,售價在7000美元左右。
奧林巴斯E-1——4/3系統代表作
2003年12月,奧林巴斯發布了與柯達、富士兩家公司聯合研發的採用「4/3系統」的E-1。
4/3系統規定了CCD感光器件的面積,CCD與鏡頭之間的距離以及鏡頭的直徑,因此,凡是採用這一系統的數碼單反都能輕松做到鏡頭的相互兼容,這在以前的產品中絕對是不可想像的。
E-1採用了500萬像素CCD,ISO感光度范圍100-800,使用CF卡作為存儲介質,支持JPEG、RAW、TIFF 文件格式。發布之初的售價高達16000元人民幣。
佳能EOS 300D——一代平民數碼單反王
數碼單反功能強大,拍攝畫質美輪美奐,但高昂售價卻是其無法走近平民百姓的最大障礙。為了順利完成數碼單反的普及歷程,一批價格合理的平民化數碼單反終於浮出了水面,而佳能E0S 300D無疑算得上這一進程的先行者。
2003年8月,佳能推出了採用塑料機身的EOS 300D,它整合了前輩EOS-10D慣用的CMOS感光器件,售價首次低於1000美元,從而徹底改變了數碼相機市場原有的競爭格局。
這款相機採用630萬像素CCD,ISO感光度100-1600,使用CF卡作為存儲介質。外觀設計應用了銀、灰、黑三色,整體給人的感覺還算不錯。

I. dsc是什麼相機

DSC 數碼照相機
數碼照相機,簡稱數碼相機,英文全稱:Digital Still Camera (DSC)。 數碼照相機是一種利用電子感測器把光學影像轉換成電子數據的照相機。與普通照相機在膠卷上靠溴化銀的化學變化來記錄圖像的原理不同,數碼照相機的感測器是一種光感應式的電荷耦合器件(CCD)或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在圖像傳輸到計算機以前,通常會先儲存在快閃記憶體等數碼存儲設備中。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數碼照相機的c0ms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