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自動膠片相機發明的年代
1822年,法國的涅普斯在感光材料上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但成像不太清晰,而且需要 八個小時的曝光。
1826年,他又在塗有感光性瀝青的錫基底版上,通過暗箱拍攝了一張照片。
1839年,法國的達蓋爾製成了第一台實用的銀版照相機,它是由兩個木箱組成,把一個木箱插入另一個木箱中進行調焦,用鏡頭蓋作為快門,來控制長達三十分鍾的曝光時間,能拍攝出清晰的圖像。
1841年光學家沃哥蘭德發明了第一台全金屬機身的照相機。該相機安裝了世界上第一隻由數學計算設計出的、最大相孔徑為1:3.4的攝影鏡頭。
1845年德國人馮·馬騰斯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搖攝150°的轉機。1849年戴維·布魯司特發明了立體照相機和雙鏡頭的立體觀片鏡。1861年物理學家馬克斯威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張彩色照片。
1860年,英國的薩頓設計出帶有可轉動的反光鏡取景器的原始的單鏡頭反光照相機;1862年,法國的德特里把兩只照相機疊在一起,一隻取景,一隻照相,構成了雙鏡頭照相機的原始形式;1880年,英國的貝克製成了雙鏡頭的反光照相機。
1866年德國化學家肖特與光學家阿具在蔡司公司發明了鋇冕光學玻璃,產生了正光攝影鏡頭,使攝影鏡頭的設計製造,得到迅速發展。1888年美國柯達公司生產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軟、可卷繞的「膠卷」。這是感光材料的一個飛躍。同年,柯達公司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裝膠卷的可攜式方箱照相機隨著感光材料的發展,1871年,出現了用溴化銀感光材料塗制的干版,1884年,又出現了用硝酸纖維(賽璐 照相機珞)做基片的膠卷。
1906年美國人喬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閃光燈。1913年德國人奧斯卡·巴納克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機。
從1839年至1924年這個照相機發展的第一階段中,同時還出現了一些新穎的鈕扣形、手槍形等照相機。
從1925年至1938年為照相機發展的第二階段。這段時間內,德國的萊茲、羅萊、蔡司等公司研製生產出了小體積、鋁合金機身等雙鏡頭及單鏡頭反光照相機。
隨著放大技術和微粒膠卷的出現,鏡頭的質量也相應地提高了。1902年,德國的魯道夫利用賽得爾於1855年建立的三級像差理論,和1881年阿貝研究成功的高折射率低色散光學玻璃 ,製成了著名的「天塞」鏡頭,由於各種像差的降低,使得成像質量大為提高。在此基礎上,1913年德國的巴納克設計製作了使用底片上打有小孔的 、35毫米膠卷的小型萊卡照相機。
不過這一時期的35毫米照相機均採用不帶測距器的透視式取景器。1930年製成彩色膠卷;1931年,德國的康泰克斯照相機已裝有運用三角測距原理的雙像重合測距器,提高了調焦准確度,並首先採用了鋁合金壓鑄的機身和金屬幕簾快門。
1935年,德國出現了埃克薩克圖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使調焦和更換鏡頭更加方便。為了使照相機曝光准確,1938年柯達照相機開始裝用硒光電池曝光表。1947年,德國開始生產康泰克斯S型屋脊五棱鏡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使取景器的像左右不再顛倒,並將俯視改為平視調焦和取景,使攝影更為方便。
1956年,聯邦德國首先製成自動控制曝光量的電眼照相機;1960年以後,照相機開始採用了電子技術,出現了多種自動曝光形式和電子程序快門;1975年以後,照相機的操作開始實現自動化。
以上采自網路-----相機
B. 國產第一台膠片單反相機是什麼時候產生的
(圖片傳不上)五十年代58-I型這架照相機是1958年1月由剛成立的上海照相機廠生產。是按德國1938年生產的「徠卡」ⅢB型照相機仿製而成的。它
58-I型
的生產標志著中國照相機工業開始形成,因此具有「零的突破」之劃時代意義。 主要生產年份:58-59年,共生產1198架 主要功能:4片3組天塞型鏡頭,F=1:3.5 f=50mm,橫走式幕簾快門,速度分T門、B門,1-1/1000秒;自動測距,自動停片,自動記數;M39*1螺紋介面價格:12000元左右58-II型該機是58-I型的改良型。1959年正式投產。最大的改進是將測距窗與取景窗合並成一個系統,並增加了X閃光同步結構。主要生產年份:59-62年,共計生產11888架價格:1000元左右六十年代203型這是以「上海」命名的最後一部120折疊式照相機。是202型相機的升級產品。當時是最暢銷照相機產品之一。
205型
主要生產年份:1964-1977年,共計生產311446架,1965年首次出口。七十年代¥機鏡頭F=1:2.8,f=50mm,鏡間中心快門,速度分為B門,1-1/300秒,有x閃光同步及自拍機構,雙影重疊式測距,光學取景有消視裝置,卷片快門上弦聯動,自動計數,機身採用鋁合金壓鑄成型。65年投入生產,69年結束生產,共計製造1809架,1969年3月支援內地移交江西光學儀器廠生產。七十年代東風相機該相機1969年以瑞士哈蘇勃萊德500c型120單反光照相機為藍本設計製作的。當時定名6920型(意為國慶20周年),
東風相機
後改為東風牌照相機。東風照相機由鏡頭(含快門)、機身、後背(暗盒)三大部門組成。東風配套鏡頭有標准鏡頭(f80mm/F2.8),廣角鏡頭(f50mm/F4),中焦鏡頭(f150mm/F4)三種,其成像質量可與哈蘇鏡頭媲美。鏡頭內裝有康盤機械式鏡間快門,速度為B門,1-1/1000秒,有自拍機及XM閃光同步,整個鏡頭上還有景深預測桿,景深距離直接指示。EV值數據指示環等。機身除有一套卷片機、取景、測距裝置以外,還含上下二片的輔助快門和反光板可隨時翻起鎖住。暗盒可以從機身上隨時卸載,可裝不同感光度的黑白及粉色膠片,每個暗盒均可自動記數,自動停片。主要生產日期為70年-73年,合計生產97架,因物超所值,生產數量極少,它已成為世界級收藏家們的「寵物」。在新加坡舉辦的中國古舊相機的拍賣會上,一台東風相機最後成交價為11萬元。 紅旗相機該相機於1973年我國生產的第一架仿德國萊卡M3型平視取景照相機,定名為「紅旗20」。照相機配套鏡頭有標准鏡頭
紅旗相機
(f50mm/F1.4),廣角鏡頭(f35mm/F1.4),中焦鏡頭(f90mm/F2),三款配套鏡頭均為高素質的頂級鏡頭。取景採用大倍率亮框取景器,並設計了卡基線雙像重合式測距器,卷片採用快速裝片機構,快門速度最高為1/1000秒。頂蓋上毛澤東手書「紅旗」二字。主要生產日期為73年-79年,合計生產271架,逐步成為世界各國相機收藏家竟相尋覓的對象。從美國每年公布的相機收藏價格指南藍皮書上獲知一套「紅旗20」相機價格已躍升為10000美元。八十年代KJ相機該機採用手拉機械式鏡後程序快門。攝影時根據具體照明條件用手調節好EV值調節環,相機上有七檔可調節,自EV9至
KJ相機
EV15。鏡頭F=1:2.8,f=38mm,感光度ASA50,100,200三種。該機是一架體積小,重量輕、鏡頭視角廣、結構可靠、使用簡單方便的照相機。生產日期:82年-87年KE相機1983年該機在KJ型相機基礎上,採用硫化鎘光敏元件控制曝光。它是我國第一代用光敏元件
KE相機來控制快門時間的照相機。EV5至EV17,由於電子元氣件的穩定性等問題合計生產161架。編輯本段反光相機描述 :海鷗4A當年是響當當的專業型相機 ,至今仍有很大的實用價值。比較適合初學者、大底片愛好者使用,可做120的入門機。部件鏡頭 :焦距:75mm ;取景鏡頭:F2.8 ;照相鏡頭:F3.5(三片三組、加膜) 取景器 :毛玻璃取景器;手動調焦;有視差調節;距離一米到無窮遠 快門:國產鏡間快門 1-1/300秒加B快門;有機械自拍 延時8-12秒 光圈:F3.5-F22 計數:搖把式卷片與計數連動;自動停片 自動計數 自動回零 畫幅 :拍6X6畫幅十二張 說明:中期型有黑臉和白臉兩種,其中白臉多些 ;調焦鈕上有橡膠套優點1. 海鷗這款相機雖然看起來比較老舊,但比較適合發燒愛秀的人使用,拿起4A當時就有一種滄桑感。 2. 海鷗4A的操作對老手來說很簡單。120膠卷和135膠卷不一樣,原來120沒有暗合,拍完了不需要像135機那樣回卷片,比較省事。 3. 海鷗4A是6x6的構圖,好像和哈蘇一樣,是一個新的領域。這跟數碼的4:3的比例是兩個風格;另外,拿數碼的一般都喜歡狂拍,最後回家選幾張好的;而4A只能拍12張,每張都要精選。 4. 海鷗4A沒有測光,只能拿數碼去測光。好在使用的彩色負片,寬容度比較大。 5. 海鷗4A有直觀的俯視取景器。這個比旁軸好玩的地方是:在暗的地方取景器都是一團漆黑,機器要在一個暗的地方,然後向明亮的方向取景,這個時候才還算比較明亮。海鷗4B-1相機同海鷗4A和海鷗4B相機相比最明顯的優勢是聚焦屏換成裂像式的。使用國產老雙反相機時最為頭痛的是取景器的「黑暗」,不僅不好調焦還相當的費眼睛,尤其是對上了年齡的人十分不便。要拍一張好照片除了要鏡頭好、光線好、技術好以外就是能否進行十分的精細的調焦,這也是十分重要的。要想調好必須先要看好,要「看好」當然就得有好的取景器和調焦系統。海鷗4B-1相機的聚焦屏相比較其他的雙反相機要亮得許多,又加上有了裂像,因此在調焦時也就會方便許多。 6. 4A、4B只有連閃線的插座,而海鷗4B-1則增加閃光燈插座,使用閃光燈要方便許多。相比之下4A只有連閃線的插座,在使用閃光燈時就會感到手腳不夠用了。 7. 海鷗4A俯視取景器中看到的影像左右顛倒。取景比較累,不過習慣以後就好。 8. 海鷗4A取景器中看到的影像都很漂亮的,會使人經常想去半按快門測光,因此造成誤操作。 9. 120相機邊緣成像差的缺點並不是很明顯。10. 4A有許多的優點,如搖把過片,既快又准;加上過片和快門上弦同時進行,不易出差錯。大多時候定在F5.6 1/125 和F8 1/125 ,就能夠應付80%的情況。
C. 照相機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
中國最早使用照相機的人,一是清皇朝皇親國戚,二是京、津、滬、杭、寧波、廣州等口岸城市的第一代照像館人,有外國人辦、有國人自己辦的,也有「中外合資」辦的。但在歷史上研究針孔成像原理,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墨經」上曾有論述。北宋財相,文學、數學、天文學、醫學等領域有卓越成就的科學家沈括就有詳細論述。(1031年~1095年)58歲後過隱居生活,晚年在夢溪園創作「夢溪筆談」。1985年沈括墓址在餘杭安溪鄉下溪彎村太平塢發現時,我們父子有幸參予了墓址發現的攝影工作,後在深圳特區報《青年晚報》上發表。
我們的古人前赴後繼地在研究針孔成像原理,也就是照相機原理。當世界發明了照相機,就很快能掌握,使用照相機,1903年清朝皇宮里裕勛齡就給慈禧拍過照,當然也給皇帝、太後其他皇親國戚拍過照,有些照片雖過了100多年,至今在收藏品市場還流傳很廣,當然是些翻拍的「老照片」,這些是清皇朝皇親國戚們最早玩的相機,而老百姓當然是見所未見,聞所未聞,見瞭望遠鏡還叫千里眼,當然玩不上照相機了。但京、津、滬、寧、杭等口岸城市洋人一到達,並且開起了照像館、寫真館——攝影術傳入中國是法國公布達蓋爾攝影術的第二年——1840年,鴉片戰爭起隨著傳教、經商、辦醫、軍事侵略等多種途徑攝影術傳入中國了。1844年兩廣總督兼五口通商大臣耆英在澳門與法國進行商談時,作為禮儀、曾向英、美、意、葡四國官員贈送他的肖像照片。
攝影術傳入中國,首先在香港、廣東,繼之是上海、寧波、杭州等東南沿海城市、香港的賴阿芳、廣東的鄒佰奇、上海的羅文佑、杭州「二我軒」等等,值得一提的是:鄒佰奇(1819~1869)自製照相機和工具曾撰寫《格術補》《攝影之器記》、羅元佑19世紀50年代起在上海開照像館,當年是上海最有名職業攝影師。賴阿芳19世紀50年代起在香港開照像館,當年是香港第一流攝影師。重要的是1844年鄒佰奇製成了中國第一架照相機並用於攝影。
在我們了解最早使用照相機的人和事之後,為我們搞古董相機收藏指了個方向。濕板相機、干板相機——中國早期使用的相機應該在香港、澳門、廣州、上海、寧波、杭州、北京、天津一帶,當時的量很少很少,如杭州高氏相機收藏館最早的兩件藏品就是從這 些地方得來的(見高氏藏館百台珍品錄)。
D. 照相機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第一章 照相機的發展簡史
一個不透光的盒子,這就是照相機。照相機是用感光膠片反景物拍攝下來的攝影器材。它的發明經歷了漫長的歲月。
我國對光和影像的研究,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我國的《墨經》一書就詳細記載了光的直線前進、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鏡、凹面鏡、凸面鏡的成像現象。到了宋代,在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1031至1095年)一書中,還詳細敘述了「小孔成像匣」的原理。
在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出現了供繪畫用的「成像暗箱」。
1839年8月19 日法國畫家達蓋爾公布了他發明的「達蓋爾銀版攝影術」,於是世界上誕生了第一台可攜式木箱照相機。
1841年光學家沃哥蘭德發明了第一台全金屬機身的照相機。該相機安裝了世界上第一隻由數學計算設計出的、最大相孔徑為1:3.4的攝影鏡頭。
1845年德國人馮·馬騰斯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搖攝150°的轉機。 1849年戴維·布魯司特發明了立體照相機和雙鏡頭的立體觀片鏡。1861年物理學家馬克斯威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張彩色照片。
1866年德國化學家肖特與光學家阿具在蔡司公司發明了鋇冕光學玻璃,產生了正光攝影鏡頭,使攝影鏡頭的設計製造,得到迅速發展。1888年美國柯達公司生產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軟、可卷繞的「膠卷」。這是感光材料的一個飛躍。同年,柯達公司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裝膠卷的可攜式方箱照相機。
1906年美國人喬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閃光燈。1913年德國人奧斯卡·巴納克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機。
從1839年至1924年這個照相機發展的第一階段中,同時還出現了一些新穎的鈕扣形、手槍形等照相機。
從1925年至1938年為照相機發展的第二階段。這段時間內,德國的萊茲、羅萊、蔡司等公司研製生產出了小體積、鋁合金機身等雙鏡頭及單鏡頭反光照相機。
在此階段,照相機的性能逐步提高和完善,光學式取景器、測距器、自拍機等被廣泛採用,機械快門的調節范圍不斷擴大。照相機製造業開始大批量生產照相機,各國照相機製造廠紛紛仿製萊卡型和羅萊弗萊型照相機。黑白感光膠片的感光度、解析度和寬容度不斷提高;彩色感光片開始推廣,從而使攝影隊伍迅速擴大並走向專業化。
從1939年之後為照相機發展的第三個階段。此階段的前半期即本世紀六十年代之前,黑白、彩色膠片的質量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光學工業製成了含有稀有元素的新型光學玻璃,如鑭、鈦、鎘等玻璃。從而更好地校正了攝影鏡頭的像差,使鏡頭向大孔徑和多種焦距的方向迅速發展。因而,出現了變焦、徽距、折反射式、廣角等多種攝影鏡頭。鏡頭單層鍍膜得到普遍推廣。照相機出現了計數器自動復零、反光鏡自動復位、半自動和全自動收縮光圈等結構。照相機的質量、產量開始飛速發展。
從本世紀六十年代初至今為第三階段的後期。這期間,日本的小西六攝影公司生產出世界上第一台自支調焦照相機--柯尼卡C35A型135照相機.接著日本又生產出世界上第一台雙優先式自動曝光照相機--美能達XDG型135單鏡頭反光照相機。開創了一台相機具有多種曝光功能的先例。
這期間,光學傳遞函數理論進入了光學設計領域,出現了成像質量高,色彩還原好,大孔徑,低畸變的攝影鏡頭。同時,鏡頭向系列化發展,由焦距幾毫米的魚眼鏡頭到焦距長達2米的超攝遠鏡頭,並有了透視調整、 變焦徽距、夜視等攝影鏡頭。電子技術逐漸深入到照相機內部,多種測光、高精度的電子鏡間快門、電子焦平面快門以及易於控制的電子自拍機等都紛紛出現。曝光補償、存儲記憶、多紀錄功能、電動上弦卷片、自動調焦等各種功能得到愈益精美的應用,高度自動化、小型、輕便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估質的各種新型相機,伴隨著高科技的發展不斷問世,從而為攝影藝術的創作提供了十分精良的設備。
參考資料:http://www.china-fpa.org/course/sheying/sheying1.htm
E. 照相機歷史簡介
最早的照相機結構十分簡單,僅包括暗箱、鏡頭和感光材料。現代照相機比較復雜,具有鏡頭、光圈、快門、測距、取景、測光、輸片、計數、自拍、對焦、變焦等系統,現代照相機是一種結合光學、精密機械、電子技術和化學等技術的復雜產品。
隨著放大技術和微粒膠卷的出現,鏡頭的質量也相應地提高了。1902年,德國的魯道夫利用賽得爾於1855年建立的三級像差理論,和1881年阿貝研究成功的高折射率低色散光學玻璃 ,製成了著名的「天塞」鏡頭,由於各種像差的降低,使得成像質量大為提高。
(5)有膠卷的照相機是什麼時代擴展閱讀:
系統機構
從完成攝影的功能來說,照相機大致要具備成像、曝光和輔助三大結構系統。成像系統包括成像鏡頭、測距調焦、取景系統、附加透鏡、濾光鏡、效果鏡等;曝光系統包括快門機構、光圈機構、測光系統、閃光系統、自拍機構等;輔助系統包括卷片機構、計數機構、倒片機構等。
保養技巧
相機的鏡頭要用專用的拭紙、布擦拭,或以駱駝毛拂 ,以免刮傷。要去除鏡頭上的塵埃時,最好用吹毛刷,不要用紙或布;用嘴吹風時,要小心避免口水沾上鏡片。
要濕拭鏡片時,請用合格清潔劑,不要用酒精之類的強溶劑。鏡頭上最好加裝保護鏡或濾光鏡,可加長鏡頭上透鏡壽命。
F. 膠卷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
世界聞名的大眾攝影之父喬治·伊士曼,不但創造了柯達,還在1886年研製出了伊士曼膠卷,結束了用濕漉漉的、笨重易碎的玻璃片做照相底片的歷史。
以下為初期的發展史:
1878年,伊士曼發明了一種塗有一層干明膠的膠片,而在此之前,感光底片都是濕片。濕片片基塗了乳劑之後,必須趁其未乾就得曝光和沖洗,而乾片則在什麼時候曝光和沖洗都可以。
1879年,伊士曼又發明了一台乳塗敷機,開始批量生產乾片。乾片的發明極大地促進了攝影術的發展,攝影技術從此開始為更多的人所掌握。
1886年,伊士曼又研製出卷式感光膠卷,即「伊士曼膠卷」,結束了用濕漉漉的、笨重易碎的玻璃片做照相底片的歷史。
1892年,伊士曼把公司更名為「伊士曼·柯達」公司。1895年,柯達公司以賣價5美元的口袋式照相機投放市場,轟動了全世界——照相技術「面向大眾化」之夢,終於變成了現實。
1933年,研究出世界上第一個可利用兩色沖曬程序的感光彩色膠片問世了。不久,他們進一步把感光片分作5層。從那以後,任何人都會使用柯達彩色膠卷拍照——沖印出色彩鮮艷的照片來。
G. 膠片相機的相機歷史
膠片相機是現代照相機的一種類型,而所有當今數碼相機的原理,皆源自膠片相機。
所以,既然說到膠片相機,我們當然要首先了解一下照相機的歷史。
照相機簡稱相機,是一種利用光學成像原理形成影像並使用底片記錄影像的設備。很多可以記錄影像設備都具備照相機的特徵。醫學成像設備、天文觀測設備等等。
在2000多年前 ,墨子所著《墨經》中已有針孔成像的記載;13世紀,在歐洲出現了利用針孔成像原理製成的映像暗箱,人走進暗箱觀賞映像或描畫景物。
1550年義大利的卡爾達諾將雙凸透鏡置於原來的針孔位置上,映像的效果比暗箱更為明亮清晰 。
1558年義大利的巴爾巴羅又在卡爾達諾的裝置上加上光圈,使成像清晰度大為提高。
1665年德國僧侶約翰章設計製做了一種小型的可攜帶的單鏡頭反光映像暗箱,因為當時沒有感光材料,只能用於繪畫 。
1822年法國的涅普斯在感光材料上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但成像不太清晰,而且需要 八個小時的曝光。
1839年8月19日法國畫家路易·達蓋爾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照相機,可攜式木箱照相機。
1841年光學家沃哥蘭德發明了第一台全金屬機身的照相機。
1845年德國人馮·馬騰斯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搖攝150°的轉機。
1849年戴維·布魯司特發明了立體照相機和雙鏡頭的立體觀片鏡。
1861年物理學家詹姆斯·麥克斯韋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張彩色照片。
1866年德國化學家奧托·肖特與光學家卡爾·蔡司在蔡司公司發明了正光攝影鏡頭。
1888年美國柯達公司生產出了新型感光材料「膠卷」。同年,柯達公司生產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裝膠卷的可攜式照相機。
1906年美國人喬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閃光燈。
1948年11月26日美國寶麗來公司(Polaroid)在市場推出世界上第一個即時成像相機Polaroid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