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手機怎麼修復老照片
照片放久了會慢慢的變模糊,甚至會看不清效果,很多小夥伴想通過使用軟體來修復嚴重模糊的老照片,那嚴重模糊的老照片怎麼修復,西西小編來為大家介紹。
嚴重模糊的老照片怎麼修復
一、局部修復
銳化工具來幫忙,銳化工具是最簡單的工具,現在我們首選就來學習一下是如何用銳化塗抹進行老照片修復局部的模糊圖像,這種方法常常被用於修復人物臉部。照片本身品質過低,記得使用軟畫筆,低強度,反復塗抹。1.選擇工具箱中的銳化工具。2.在屬性欄中對銳化工具的筆裝潢屬性進行設置。設置畫筆為較軟的筆頭,並拖動滑桿將強度降低。提示:使用軟畫筆進行塗抹,不會出現難看的生硬邊緣,低強度反復塗抹有點類似於國畫中的渲染技法,可以使被修改部分和周圍有著優秀的過渡,看不出修復痕跡。3.設置筆頭為合適大小。在眼睛部位塗抹,可以看到,筆頭所過之處,圖像會慢慢變得清晰起來,我們慢慢塗,讓它的清晰度達到理想即可,千萬不要塗過頭,那樣就會出現難看的雜色和斑點了。
二、輕度模糊
使用銳化工具,好處是可以按需要進行銳化,如果要對整幅照片進行快速修復,就顯得太麻煩了,那麼可以採用「USM銳化」濾鏡,它是專為模糊照片准備的一款濾鏡,適合對整幅照片進行調整。使用菜單「濾鏡→銳化→USM銳化」彈出銳化對話框,在本例中我們設置較大的數量值,以取得更加清晰的效果,較小的半徑值,以防止損失圖片質量,最小的閾值,以確定需要銳化的邊緣區域。提示:數量值控制了銳化的程度,數值越高,圖像就越清晰,但並不是數值越高越好,過高的數值會使圖片雜點增多,影響質量。半徑值用於設置受影響的像素范圍,即指定邊緣旁邊多大范圍的像素被調整,如果半徑值很高,圖片會出現大面積的高光與暗部,失去細節。閾值是用來確定銳化的像素必須與周圍區域相差多少,才被濾鏡當作邊緣像素並被銳化,閾值數值較高時,圖像比較柔和,數值較低時,圖像比較銳利。
三、加強修復
疊加邊緣法銳化,以上兩種方法都是比較常規的小技巧,如果你想讓照片更清晰,效果更好,那就得使用高反差保留濾鏡和圖層混合模式這兩件法寶了。1.打開模糊的照片,按「Ctrl+J」快捷鍵,將圖層復制一層。再按「Shift+Ctrl+U」 快捷鍵,將圖像去色。我們將利用這個黑白圖層將邊緣強化。2.使用菜單中的「濾鏡→其他→高反差保留」,彈出高反差保留對話框,設置數值為「0.9」左右。單擊「確定」。3.設置圖層混合模式為「
② 舊照片怎麼修復成新照片
舊照片怎麼修復成新照片,操作方法如下。
1、首先在電腦中打開PS軟體,進入到軟體主頁面中,如下圖所示。
③ 怎樣一鍵修復老照片
您好,您先安裝一個美圖秀秀,然後:
我們打開軟體,點擊底部的工具箱;
在實用工具箱裡面,我們找到「老照片修復」;
進入修復頁面,我們點擊底部的「一鍵翻新」;
彈出底部欄目,我們選擇其中的「打開相機」,或者從相冊中打開;
打開或者拍攝照片後,軟體就進入自動修復狀態;
等待幾秒鍾後,我們看到圖片就已經修復好了,下方是修復前後對比圖,點擊修復後;
我們就能看到完整的修復圖片了,最後點擊保存即可。
總結:
1、點擊底部的工具箱;
2、找到「老照片修復」;
3、點擊底部的「一鍵翻新」;
4、選擇其中的「打開相機」,或者從相冊中打開;
5、打開照片自動修復;
6、等待修復完成。
④ Ai怎麼修復老懷舊照片呢
Ai怎麼修復?老懷舊照片呢?.
AI修復視頻音頻主要原理 事實上,在AI技術來臨之前,老片修復往往是通過有一定藝術功底的老師傅,利用傳統的圖像處理技術來完成,每人每天可能智能修復二三十秒,修復一部老電影甚至需要兩到三年的時間。而AI技術的...
2.
普通人如何實現視頻、音頻的恢復? 不過,雖然網路上有很多AI修復的經驗貼和技術的詳細介紹,AI修復老視頻、老音頻的技術也日益成熟,但AI修復仍然屬於非常高端技術性的
⑤ 美圖秀秀:老照片修復
許多老人家裡都珍藏著一些老照片,它們都有著自己的故事。把老照片掃描進電腦里,但破損的地方還是得修復一下,才好「見人」。如果不會復雜的修圖,可以利用「美圖秀秀」軟體,此軟體的老照片修復教程是非常適合老人的教程。
簡單易操作,快學起來,讓舊照片煥然一新!修復的效果很不錯吧?不但讓破損的老照片修復完整,還做成了彩色,是不是頗有點年輕時意氣風發的風采呢!接下來,就快來看看是如何修復的吧。
1、在網路搜索「美圖秀秀」軟體,並下載安裝到電腦上,再將老照片掃描到電腦保存,在「美圖秀秀」軟體下打開待處理的舊照片,首先來修復破損的地方。進入「美容」菜單下,利用「消除黑眼圈」功能。
在人物臉部和身體完好的地方取色,塗抹在破損的地方。當然每一處的修復都要重復取色塗抹,仔細修復多個破損處。
2、為了消除照片的斑駁紋理,可以利用「磨皮/祛痘祛斑」功能,選擇一鍵深度磨皮。
3、接著進入「美化」菜單下,先調節「清晰度」,並選擇「局部變色筆」來給照片重新上色。當然每一處都需要更換不同的顏色,具體的顏色在下表明。如果要想色彩鮮艷可以重復上色多次。
4、然後點擊界面右上角「摳圖」功能,將修復的人物利用「手動摳圖」摳取出來。
5、跳轉到「摳圖換背景」界面後,點擊背景設置,設置純白色背景,大小尺寸可根據原圖大小來定。然後適當拖拽藍色選框,調整前景人物的大小位置。
6、在白背景的映襯下,覺得膚色還不夠真實的話,可以再到「美容」菜單下,選擇「皮膚美白」,選擇合適的膚色,塗抹人物的皮膚。多多嘗試以達到真實的膚質效果就好。
⑥ 老照片損壞怎麼修復
先用手機將老照片拍攝下來,然後對老照片進行電子化處理,使用手機即可操作
⑦ 修復老照片的手機軟體
修復老照片的手機軟體:
1、美圖秀秀,這個美圖軟體的作用不僅僅在於美圖,而且對照片的處理能力,比如修復舊照片是非常有效果的。
2、Snapseed,這款軟體是谷歌旗下的軟體,它對圖片的處理能力是非常強大的,並且能夠讓舊照片恢復原樣。
3、相機360,這款相機軟體不僅僅能夠用於拍攝,還可以用於照片的修復,其效果也是很明顯的。
4、MIX,這款相機軟體有非常多的濾鏡,加上一些濾鏡後能夠讓一些模糊的照片變得比較清晰。
5、老照片修復軟體,可以自動修復舊照片漬、裂痕、破損,功能非常強大,一鍵完美修復,大家可以拿出自己的老照片修復,煥然一新。
⑧ 我想修復老相片,請問該怎麼做
1、將照片掃描入計算機
2、用PS進行修補
3、輸出看效果,不行,再修。
最近,對一些老舊照片做數字化處理。在處理的過程中有一些感悟,與大家分享。
數碼相機以其快捷、直觀、可調等優勢,進入到尋常百姓家中。這是件好事,使得普通人家也可以將普通生活的所見所得記錄下來,玩味於閑暇之時;高級一點的,或直接發到網上與他人分享,或進行一些簡單的處理做成有趣的照片、圖像。看照片不再是小資們特權的享受了。這是數碼相機的方便。
說到數碼相機的缺欠,人們便很難理解:我可以洗成像片、做成VCD、DVD,還有什問題?!
這里結合掃描實踐,對傳統攝影與數碼照像做一個比較。
傳統攝影,大致分三類。
一類是50年代前後的攝影照片(再往前,清朝或民國初期的就不知道了,沒有掃描過)。那時,個人擁有照像機者很少。人們要留影多半去照相館。中國那時不產照相機,照像館里的像機多半從歐洲進口來得。老相機很笨重,底片多為4*6、6*6或更大的。後來,發展成所謂的120相機。相機的鏡頭多為德國產,鏡頭質量都很高,足夠sharp(銳利),足夠soft(細膩,層次感很強、顏色或光線過渡細膩),只要沖洗得當,照片的層次、對比度、清晰度都很好。
一類是60年代前後的攝影照片。分兩種:一種是國產120相機,用德國進口鏡頭;一種是國產135相機,也用德國進口鏡頭。用得是4*6或6*6或1英寸(24mm*36mm)的底片。但底片的質量差異很大。有的片基很厚、有的片基很簿,有的顆粒很粗、有的底片很平。但無論怎樣,通過掃描後均可處理到層次分明、對比度適當、清晰度較高的狀態。除顆粒很粗的醫用底片外。
一類是70年代以後到2000年以前的照片。分三種情況:一是70年代的。這時,有了我國自產的相機,無論是120還是135,鏡頭多為45-58MM.這時的底片也很復雜,多為黑白攝影底片,曝光或不足、或過度,可見從那時起,人們多自己照相。而照相館的生意也很紅火,出現了一些高調或低調照片。出自照像館的照片質量比較高;而自己動手沖洗的多半質量不高。因為缺錢,自己或找人沖洗的低調照片,經過掃描後一般也可以進行一些效果處理;而高調照片普遍效果不佳,最常見的問題是層次不明顯、過渡性差。二是80年代的。彩色照片增多,這時的底片普遍偏簿,可能是由兩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時間和保存不當贊成的,另一方面可能由當時的沖底葯水贊成的。總的感覺是掃照片比掃底片要好一些。因為一般的彩照都是拿到照相館去沖洗,只要曝光准確,照片或底片質量問題都不太大,只是底片變薄以後,出現了大面積色塊,照片即便是褪色嚴重,但用PS完全可以恢復。從這些影像上可以看出,此時的照片多半是用50MM鏡頭拍攝的,層次感、空間感都還不錯,當然,這句話是在對焦准確的情況下。但在照相館里拍攝的風景人物照,普遍不如實景拍攝的人物照。從這點可以看出,那時的照相館對照片進行了處理,或者是見景不見光線。人造光線可以使色彩艷麗,但犧牲了光線的層次,遠遠趕不上黑白照片豐富的光線色彩。三是90年代的。出現了很多「傻瓜」相機拍攝的照片,主要問題是清晰度不夠,曝光不靈活,沒有太多創意,人像太小,放大後不清楚,色彩還原不好。關於色彩還原問題,可能也是由兩方面原因造成:一方面是照相館偷工減料,用過期的葯水沖底片;一方面問題出在原材料上,國產的底片和相紙質量都比較差,經不住時間的考驗;相紙的規格也出現了很大差異,照片的尺寸偏小,以橫片為例:每張片的高度大概減少了10MM.這大概是因為使用進口相紙的照相館為壓低成本造成的。從照片看相機,從最小15MM的傻瓜相機鏡頭到68MM以上的單反相機鏡頭,再到哈索、瑪米亞的70MM以上的鏡頭,不是一個檔次但解像度都比較高;從35MM到6*6底片,除上述談到的問題外,經過15年以上時間檢驗,經過數字化處理後,基本上可以滿足長期保存的要求。特別是彩色正片的出現,又叫幻燈片,底片的質量經過15年以上,基本保持不變,實在是數碼攝影望塵。
90年代的相機發展,一直持續到2002年左右。我稱它們為現代攝影。主要是數碼相機出現以後。筆者沒有最早的數碼相機,如:日本的尼康990相機。2002年,我從北京購得一款二代的尼康880相機。就從那時的影像做傳統與現代的比較。
現代攝影與傳統攝影最大的區別是存儲照片的介質。比較的意義在於:了解單位平方面積的像素數量和解像度,掌握現代攝影的用途。
1、在存儲方式上:傳統攝影基本上用底片,不論是黑白片還是彩色片,最早還有用玻璃的,我沒有見過。現代攝影普遍使用CCD或CMS。
2、在存儲介質和面積上:傳統攝影存儲介質的尺寸基本是35MM、4*6或6*6或更大或不規則。現代攝影不論是CCD或CMS,它們的規格分三種:不管CCD或CMS的像素多少,一種是家用的照像機,尺寸一般在18平方毫米左右;一種是准專業機,叫做4/3系統,面積一般是36MM底片的一半;一種是專業數碼相機,135系列的叫全畫幅數碼相機,面積與36MM底片相同;120系列的數碼相機,一般是在傳統大畫幅相機上加裝了一個數碼後背。
3、在像素上,傳統攝影底片以135相機、使用粗顆粒氧化銀為例,36MM底片像素大約是每英寸5000萬。現代數碼相機的像素,分了幾個層次:一是300萬像素,二是500萬像素,三是700萬像素,四是900萬像素,五是1200萬像素,六是2000萬像素,目前發展到的水平是2000萬像素多一點,另外還是手機上使用的針孔式鏡頭的各類像素級別的攝影功能。
現代數碼相機,大致也可分三類。
一類是早期的數碼相機,多為「傻瓜」式的數碼相機。這種數碼相機的像素不高,大約在300萬像素以上500萬像素以下。盡管像素不高,但在相機的結構和鏡頭的選擇上,多用傳統相機的模式。因此,這些相機的解像度還是比較高的。當洗成5英寸或7英寸以下的照片時,「看」起來比現在某些高像素相機的質量還高。
一類是千萬像素以下、700萬像素以上的數碼相機,包括「傻瓜」、准專業和專業數碼相機。「傻瓜」式相機的數碼鏡頭越來越小、鏡頭到CCD的距離越來越近、相機越來越薄(所謂卡片機),有些相機盡管像素很高,但洗成照片後的質量(解像度、層次、色彩、空間感)還不如原來的低像素相機,但更適合於網路傳播;准專業機的出現使更多的人投身到攝影行列,並且最大的優勢在於使傳統相機的鏡頭大部分變成了「長焦」鏡頭--盡管質量和功能上差一點,形成的影像可以進行編輯,製作成VCD、DVD,讓照片活了起來。專業數碼相機的像素達到1000萬左右,傳統相機的鏡頭可以使用並出現了很多種類和型號的數碼鏡頭。
一類是一千萬以上的專業數碼相機。一千萬像素的數碼相機拍攝出來的照片,基本可以滿足一般用途的需要。正象前面說到的,一千萬不是標准、二千萬也不是標准、五千萬還不是標准,一定要看單位面積像素的數量和質量來決定數碼相機的優劣。數碼相機要趕上傳統相機的照片質量,其碼要達到5000萬像素以上,因為顯像的最高標准在5000萬左右。即便是大畫幅專業相機,因為CCD或CMS大大超過一英寸,其總像素已經超過7000萬,而每平方英寸像素的數量不過2000萬以下。這就是現在最好的專業數碼相機。
從掃描看傳統影像與數碼影像的優劣。
第一,傳統照片、底片都不易保存,溫度、濕度、光線對照片、底片的影響很大,特別是彩色照片,保存時間在20年左右;數碼影像在不考慮文件格式和保存介質(光碟、硬碟和U盤)的情況下,可以永久保存,永不褪色變色。
第二,用於網路或現代設備、軟體進行處理,傳統照片底片需要先進行掃描,數字化以後才能使用;數碼影像則省去了數字化的麻煩。
第三,傳統影像可以根據需要自由進行數字化,或者說做的很大(哈哈,只要你的計算機允許,可以將一張6*6的照片,掃描到300M以下。不過一般的計算機沒法處理)。而數碼影像就不行了,拍攝時多大就多大,需要根據用途拍攝。做成照片後再掃描,單位面積的影像質量也不會提高;採取軟體手段增大畫幅或加密像素,也是騙人的做法。
從上述的分析和比較看,是不是數碼相機不如傳統相機?
個人的看法:
第一,如果是洗成5寸或7寸照片,只要不減裁,500萬像素就夠了。
第二,如果要放大,那就不好說了,一千萬的不多,二千萬像素不夠。
第三,如果想做DVD,還想加一點搖動、縮放,按1/4畫面計算,就得一千萬像素的容量;再低一點也能做,只是質量成問題了。
第四,如果想把照片放大,掛到牆上去,比如70CM以上的尺寸,建議一是自己用傳統相機拍底片,二是去照相館,用大畫幅數碼相機拍把。
第五,如果只想在網路上用,那就無所謂了。越小像素的照片越好傳送,越大越難辦。
企業、單位做質量稍一點的畫冊,現在還是用膠片機、120正片拍攝、做電分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