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蘋果11兩個攝像頭怎麼用
蘋果11兩個攝像頭使用方法如下:
准備材料:iphone11
1、首先,打開iphone11的相機,
B. 外出攝影拿兩個相機如何配置鏡頭
外出攝影拿兩個相機,還是拿一個機身兩個鏡頭。主要考慮外出拍攝目的,拍攝的環境方不方便更換鏡頭。兩個機身兩個鏡頭是最合適的,一個機身,兩個鏡頭更換鏡頭時考慮灰塵可能會進去,同時更換鏡頭的時機可能會丟失好的拍攝素材。
C. 手機怎麼拍照可以拍出雙影
手機拍照拍雙影的話,那你要用那種美顏相機,它有這種模板,就是有背影有雙影的直接拍出來就可以。但是手機自帶的一般拍不出這種效果。
D. 在照相時,同時有兩個物體,那照相機如何對焦呢
如果是單反機器有一個景深模式,會對焦2次後再自動給出曝光數據的。實際應用就是取2物品的中間點對焦,通過收縮光圈來控制景深。一般最好半按快門對焦確定後再重新構圖,這樣一般不過跑焦。
調焦距、換姿勢、找角度,就特么對不了合適的焦拍不出想要的效果!柔柔快抽筋的手指頭,但也無可奈何。現在的單反相機自動對焦功能很強大,所以小夥伴們都習慣了自動對焦,其實,在暗光條件下或被攝體反差較小時,手動對焦卻更加方便和可操作。
(4)相機有兩個鏡頭怎麼拍擴展閱讀;
傳統相機,採取一種類似目測測距的方式實現自動對焦,相機發射一種紅外線(或其它射線),根據被攝體的反射確定被攝體的距離,然後根據測得的結果調整鏡頭組合,實現自動對焦。
這種自動對焦方式——直接、速度快、容易實現、成本低,但有時候會出錯(相機和被攝體之間有其它東西如玻璃時就無法實現自動對焦,或者在光線不足的情況下),精度也差,如今高檔的相機一般已經不使用此種方式。
因為是相機主動發射射線,故稱主動式,又因它實際只是測距,並不通過鏡頭的實際成像判斷是否正確結焦,所以又稱為非TTL式。
E. 兩個攝像頭的手機,怎樣使用另一個拍攝
手機不支持前後攝像頭同時開啟使用。
如需切換前後攝像頭方法如下:請您打開手機照相機,找到一個左右箭頭的小相機圖標,點擊該圖標切換前後攝像頭。
F. 若用二枚鏡頭走天下,相機鏡頭該怎樣配
我是尼康粉,一名旅行風光攝影愛好者,說說我的經歷。
最一開始我買了一個騰龍18-400鏡頭半幅機用,那時候算初學,就帶著這個鏡頭走過雲南、西藏、四川還有江南很多地方,拍了許多張照片,不但滿足了旅行的愛好,也積累了不少的攝影經驗。經過近兩年的時間我把所有的照片按焦距進行分類,發現18焦段佔了30%多,100以上焦段佔了40%多,這下就總結出我攝影喜歡的焦段在哪個范圍了,我本來就喜歡風光攝影,從來不喜歡人像,所以在後來我就注重超廣角和長焦兩個焦段的拍攝,重點學習練習。再後來我把半幅機換成了全幅機身,買了適馬14/1.8Art和尼康70-200/2.8E兩個鏡頭,把18-400出了,當然半幅機身得留著做備機。以後出門基本就帶這兩個鏡頭。
我想說,作為一名業余攝影愛好者,沒必要在鏡頭上面面俱到,資金不允許,實力也不允許,而盡量在自己最喜歡的焦段上下工夫,這樣配鏡頭就有的放矢了,專門摸某一兩個焦段,做到精而專才能出好片。
我用D750。走天下哈,那就意味著啥情況都可能遇見,天氣啊場景啊視野啊內容啊等等等等。所以得皮實,抗造,壞了不心疼,畫質還得夠用。所以我帶24-120F4。因為他的自身素質的確能應付絕大多數場景。走天下,記錄嘛,天下就是江湖,江湖就是人情世故,得拍人哈...再拎個35定,足夠用了。其實其實只帶一個頭的話,我就只帶35了。沒有為什麼,我喜歡。我懶。
二枚鏡頭走天下,就比較容易選擇了。
我們就以大三元為例吧,這個最具代表性。14-24(16-35)、24-70、70-200,這三隻大三元鏡頭,涵蓋了從廣焦到長焦、常用的所有焦段(打鳥、拍月等望遠鏡頭不在此例),從題材上可以拍攝從風光、紀實、人文、人像、花卉等題材。如果是選擇二枚走天下,我們應該還要從廣焦到長焦進行比較:14-24(16-35)這只廣焦變焦鏡頭,是風光、紀實利器,走天下怎麼能少了風光和紀實呢?所以這是其一選;24-70和70-200這兩只頭相比較,24-70從廣焦來講,肯定不如14-24(16-35)更有優勢,而在長焦上,又不如70-200更好,這也許就是24-70被詬病為「不長不短」吧?!那麼70-200就是其二選了。
既然是二枚鏡頭,廣焦段就是不可能不考慮的,拍一些風光、紀實、人文等題材,用廣焦段會更出色、視野會更寬廣、縱深感會更強烈等。廣焦段也不一定是14-24(16-35),可以是20、28、35定,還可以是其它的廣焦鏡頭。
(D850+14-24 F11 1/200 ISO125 0EV)
(D850+14-24 F2.8 1/1600 ISO100 0EV)
(D850+14-24 F7.1 1/125 ISO100 0EV)
廣焦段,主要「負責「風光、紀實、人文、街拍等題材的拍攝。
走天下,肯定少不了一些人像、花卉等題材的拍攝,在這些題材,只有長焦鏡頭具有更淺的景深、更強的空間感。需要補充的是長焦其實拍風光也是不錯。
即使是中焦,拍風光、人文、人像,也是非常有優勢的。在中長焦的選擇上,不一定非得是70-200,像我,我是選擇80-200,因為我沒有70-200,哈哈。
最後給24-70平下反。選二枚鏡頭,24-70的優勢出不來了,如果是選一隻,那必須是24-70!所以不要小瞧了這只「萬金油」鏡頭,哈。
我是南方之南,歡迎關注。
這個靈魂之拷問,老鄭不是一次兩次自問自答了。既然你問了,我就按我的經驗回答。我是佳能卡口。
題主提到了要「 二枚鏡頭走天下 」,其實一旦要「走天下」了,一鏡就行了,想都不用想,24-105mm必須得帶上!這是主力鏡頭。
甭管你是否擁有24-70,走天下用的鏡頭,肯定是24-105更適用。24-70用於城市街拍是相當不錯的,但「走天下」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各種環境,各種突發,各種可能,此時,24-70太嬌貴。
題主仁慈,希望帶「二枚鏡頭走天下」,那麼除了剛才老鄭說的「 24-105mm 」必須得帶上外,再加上一枚「 50mm f/2.5微距 」定焦鏡頭。為啥呢?容我娓娓道來:
1、 題材更多樣 。旅行是繞不過 美食 ,拍 美食 ,遠遠的拍 美食 ,不夠誘人。拍 美食 ,還真需要近攝,甚至微距。這款「50mm f/2.5微距」實用性就很強!輕巧的小型微距鏡頭,適合拍攝放大倍率為0.5倍的近攝。不僅僅 美食 拉,還有什麼文藝小物件,拍拍人物寫真,f/2.5的大光圈可拍攝漂亮的背景虛化照片。
2、 輕便 。280克真的很輕,外出旅行,能輕盡量輕,相對於100mm微距來說。50mm的微距鏡頭有更加輕便的優勢,當然你走天下,還帶著70-200mm,我也很佩服。
3、 質素夠好 ,微距無弱旅。浮動對焦系統使影像在任何對焦距離下都可保持極其清晰明銳的效果。
以上三點優勢,老鄭個人經驗之談,50mm f/2.5微距這款鏡頭是我使用率非常高的一款鏡頭,如果我外出帶兩枚鏡頭,答案就是: 「24-105mm」和「50mm f/2.5微距」。
不過,遺憾的是,「50mm f/2.5微距」停產了,得去舊貨市場找找看了。我放幾張最近用50mm f/2.5微距拍的片子:
二枚鏡頭走天下!那肯定要比一鏡走天下可選擇的要多的多!且多種組合。
不過要確定走天下怎麼個走法,怎麼個拍法!去哪裡,拍什麼?高山大川,大海湖泊,沙漠草原,戈壁荒灘,風光人像,牛羊鳥獸!等等,至少要個側重或者比例。
1,變焦加變焦組合:兼顧風光人像,遠景,近色。可通過廣角加長焦組合。例如尼康14-24&70-200,佳能16-35,70-200。或者24-70加長焦組合。賓得也有此類鏡頭群。副廠騰龍,適馬,等廠家也有同規格鏡頭。
2,變焦加定焦:個人覺得24-70&85,105,135定其中一個是個非常不錯的組合。包括百微鏡頭也可以。24-70有廣角與35 50環境人像焦段。85以上可做適當遠距離拍攝。
3,定焦加定焦:個人認為尼康20 1.8g&85 105 135等定焦比較不錯,廣角風光,中長焦兼顧遠距離風景,人像,草原牛羊馬等動物。或者24 35定加中長焦也是很不錯的選擇。
4,側重城市鄉村等人文,夜景,風光我覺得20 定加35定就足夠。35 1.4尼康,佳能,騰龍,適馬這些鏡頭素質都非常不錯。
5,如果習慣變焦,其實24-70也足夠應付大多場景。24-70加個百微鏡頭就很有拍點。
6,如果我自己選兩個鏡頭,定焦我會選擇35定加85,或者20&35,50在這幾者之間組合。變焦的話還是24-70為主。加個70-200(2.8 過重)F4規格或者100-400,70-300大變焦也是不錯的組合。定焦加變焦35&70-200或者20&70-200或其它大變焦。
最後,其實選擇哪哪種鏡頭,最主要的還是看自己的喜好!清楚自己側重什麼,包括對重量,體積的認可度。附上幾張尼康20 1.8g騰龍35 1.4定旅拍相片供參考!非喜勿噴!謝謝!
用兩支鏡頭旅行拍攝該如何配機身和鏡頭是原問題,沒說是用一個機身還是兩個機身?也沒說是用光學取景單反或者電子取景微單?感測器幅面大小和最大出片尺寸也沒寫。我按感測器面積大小和感測器結構不同來回答問題。
135全幅和APS-C幅面兩三千萬像素感測器相機,都能輸出長邊一米的(遠觀)展覽照片,或者可以近看的18/17/16英寸(長邊)高質量照片。
高像素三四五六千萬相機,用24-105mm/24-240mm佳能尼康索尼135全幅單反微單鏡頭拍攝,再裁切畫面可以等效更長焦距鏡頭的視角等效200-500mm不一。另一支鏡頭,可以用超廣角定焦或變焦鏡頭,也可以用佳索100-400mm和尼80-400mm/尼180-400mm和佳200-400mm內置TC1.4X增距鏡專業成像質量變焦鏡頭和300/400mm定焦鏡頭,要根據不同拍攝場景選用。
過去單反有佳能尼康28-300mm變焦鏡頭,按售價高低,成像質量有差別,但都能出17英寸A3+規格照片。現在各種幅面相機都有等效24mm廣角鏡頭焦距視角,非135全幅感測器相機的長焦套頭都已經有等效長焦鏡頭300mm視角。
電子取景微單的雙機身雙鏡頭,我認為性價比最高(前提是只拍照片)是尼康C幅Z50微單雙套頭16-50mm等效24-75mm/50-250mm等效75-375mm視角輕便手持快拍足夠走天下,可惜去非洲拍野生動物就不夠長焦,換成索尼C幅微單的70-350mm等效105-525mm視角和
E 16-55mm F2.8 G APS-C畫幅標准變焦G鏡頭 (SEL1655G),就適合去西北新疆西藏開闊地方拍風光和去非洲旅行拍攝。
光學取景單反我也用D610/D7500/D5300機身,全幅廣角定焦鏡頭35mmF2和70-300mm,或者適馬弗文X3的DP0q等效21mmF4完美超廣角3900萬像素定焦鏡頭一體機加騰龍18-400mm等效27-600mmF3.5-6.3重705克,尼康單反這兩種組合搭配都很輕便手持,性價比超高。
M4/3幅面奧林巴斯微單五軸防抖機身和鏡頭數量都有很多可供選擇,豐儉由人,輕便手持高性能,前幾年就有媒體報道是日本國內市場銷量第一,對比光學取景C幅和全幅單反,奧巴微單旗艦的技術性能也是領先的AFC18fps/AFS60fps連拍性能,還有半按快門提前高速連拍預緩存35張照片的專業抓拍技術,可以克服電子取景相機的顯示延遲技術缺陷。
我本人用的是尼康D850相機,分享我的觀點。
我覺得有兩種搭配方式,看你的拍攝需求主要是哪方面。如果是以風光照片為主我建議24-70mm+14-24mm廣角鏡頭,如果喜歡拍攝人像多過風光,建議24-70mm+85mm鏡頭。
24-70mm是我個人使用最多,也最推薦的鏡頭。這個焦段可以滿足大部分的拍攝需求,24端可以有一定寬廣度,拍一些大場景的風景照片也可以,70端可以壓縮場景,也可以拍一些局部的特寫。我拍攝以旅拍為主,所以24-70可以滿足我大部分在旅行中的拍攝需求,同時這款鏡頭的成像效果也不錯。
24-70mm鏡頭具備一定的寬廣度,一些需要較大場景的構圖時可以勝任。
同時70mm的部分可以部分壓縮畫面,讓我想拍的主體更突出。當然70mm算不上中長焦,壓縮的范圍有限。
很多旅行中的風光照片,需要一個廣角鏡頭讓照片更具沖擊力,這是24-70mm可能不夠滿足拍攝者的需要,所以這時我推薦的第二支鏡頭是個廣角鏡頭:14-24mm。我本人也用的是這一隻鏡頭,成像效果很好。
例如我在美國馬蹄灣,就需要一支廣角鏡頭才能將這個場景裝進去。
如果喜歡拍人像多過風景,在24-70mm之外可以配一支定焦人像鏡頭,給照片增加更多不同的感受。我本人用的是一支85mm人像鏡頭。
若用二枚鏡頭走天下,相機鏡頭該怎樣配?
鏡頭的選擇一直是很讓人頭疼的問題。
尤其在預算比較緊張的朋友來說,要把錢用在刀刃上最為好。
樓主想配兩個鏡頭,該怎樣配置呢?下面我來說說本人的看法。
這個搭配應當不錯的,就略欠缺了超廣角,但也是影響並不是很大,如果真要拍攝視野開闊的場景,可以用24-70拍接片,應當就沒啥問題了。
24-70,是個最為實用的中焦段鏡頭,可拍攝范圍也是比較廣的,從風光、人文、花卉、人像等都是可以用來拍攝的,開玩笑說,它就是個「萬金油」,成像與畫質也是值得信賴的,不管你是哪一款相機,各家都有出品這一款鏡頭,也是各大廠商的主力競爭產品。
70-200,這是一款長焦,可以用來拍攝風光遠景、山水層次、人物花卉等,也是一款很實用的鏡頭,和24-70一樣,也是各家的看家鏡頭,如果你是攝影發燒友,這款鏡頭你不能沒有。
如果以上兩款鏡頭組合,可以滿足當下基本的拍攝要求,上面也說了,如果要拍攝特大場景,我們可以用24-70拍攝接片。
總的來說,鏡頭的選擇還是得和自己拍攝風格與預算有相當大的關系。
最後祝你選擇到滿意的鏡頭,拍攝出優秀的作品。
兩枚鏡頭走天下
其實攝影內容只有兩種:一是拍人,二是拍景。
以目前的技術,民用鏡頭焦段覆蓋也只能是有限的,想要廣焦段就要舍棄大光圈。
最理想的其實就是兩個配置:
第一種:偏向廣角人像風景:
16-35 和28-70 f2,廣角中焦兼顧還有不錯的背景虛化。
第二種:喜歡長焦人像
24-70 2.8和70-200 2.8,有24mm小超廣可以兼顧風景,同時覆蓋50 85 105 135的焦段,200端還可以提供背景虛化的人像作品,風景也可以兼顧。
其實嚴格意義上的一鏡走天下是不存在的,如果可以最好有一個1mm-2000mm的鏡頭還不重,可惜技術達不到,因此需要考慮自己更需要什麼,是超廣拍風景還是更喜歡長焦虛化拍人像或者長焦風景。
最後還有一種便宜的配置:
apsc畫幅相機,用16-70配合30到50大光圈鏡頭,基本可以滿足大部分需求。
我一個35mm,一個135mm就可以走天下了。從來不喜歡用變焦。
G. IPhone7 plus的後置雙鏡頭,拍照時怎麼切換
我們可以通過換後蓋手機殼做到切換攝像頭或者說是遮擋靠右邊的攝像頭進行拍攝。
具體步驟:
1.在正常拍攝使用中,蘋果7plus攝像頭不能同時運作,獨立運行其中一個攝像頭,並且無法手動單獨調控切換;
2.在使用2倍變焦時,才會運作另一個攝像頭,這是兩個單獨運作的視像頭;
3.想要切換攝像頭,使用手動切換,用遮掩物擋住靠右邊的攝像頭;
4.對著光線較亮的環境,打開相機,才能用長焦攝像頭;
5.通過換後蓋手機殼做到切換攝像頭。
H. 我有2個鏡頭 用哪個拍人像虛化效果比較好呢
背景虛化效果好不好實際上可以分成兩個問題:
1、一是背景夠不夠虛
2、二是虛化的背景部分耐不耐看
我想你只想討論第一個問題,但第二個問題也很重要,有時兩支鏡頭在第一問題上的結果是一樣的,但第二問題上的差異可以導致價格差出幾千甚至上萬。比如說日頭和德頭就會體現這種差異。憑我的感覺,第二問題上,可能R1那個要佔優,畢竟人家沾了個蔡斯
回到第一個問題,首先這兩個相機的感光體尺寸是一樣的,因此,全部的差異就主要是在鏡頭上了。
背景虛化程度實際上可以轉換為最淺景深的問題來談,最淺景深由三個因素決定:
1、最大光圈
2、焦距
3、主體到相機的距離
顯然你意識到1、2有關聯,所以不好取捨,如果3不考慮,我覺得120/4.8的虛化程度會強於50/2.8,但我建議你考慮50/2.8,因為折算成75,恰好接近一支標准人像鏡(85)的焦距,2.8的光圈能」恰當「地虛化背景(我個人認為把背景完全模糊成一片並不算太好,要有一種影影綽綽,似隱似現的模糊背景才更有人像照的味道),再說,我認為50端的最近對焦距離肯定比120端的最近對焦距離近,因此,背景模糊上50那隻也許與120那隻會差不太多。但120那隻在120端拍出來的人像會更」平板「化,反倒不如50那隻顯得生動。
最終我勸你選17-50/2.8那項。(再說如果不滿意,今後你還可以專買一隻85/1.8的頭,而R1就沒戲了)
I. iphone11兩個攝像頭怎麼使用
直接就可以切換的,因為它正反兩個攝像頭是可以重復使用的,無所謂的,沒有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