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鏡片直徑直徑可以算嗎 怎麼算呢 可否告知
如果你的說鏡片直徑的話,是不可以計算的,每個生產廠家所生產的鏡片直徑都有所不同,像國內的鏡片的一般直徑有70的,也有75,而國外一些鏡片的直徑還有80的,通過鏡片的直徑計算配鏡後鏡片的薄厚是多少,這個是可以的。
B. 相機鏡頭上面標識50mmf1.8,則鏡頭的相對孔徑和入瞳直徑是多少
相對孔徑就是1:1.8,至於入瞳直徑……
入瞳與光圈(孔徑光闌)是共軛關系,即入瞳經前兩片透鏡所成的像就在光圈的位置上,所以最大光圈(注意最大兩字)是由入瞳直徑(即物鏡邊緣的金屬壓圈的直徑)決定的,在調經光圈變小時, 當時的入瞳直徑應該由光圈當時的光孔直徑決定。
也就是說入瞳直徑等於最大光圈孔徑,50mm/1.8≈27.78mm,但是鏡頭和簡單透鏡不同,光圈是卡在光路最靠近光心的位置,實際上前鏡片要大得多,比如佳能的小痰盂,濾鏡螺口是52mm,去掉邊緣,與焦距也接近1:1了。
C. 鏡片尺寸怎麼算
鏡片表面有霧顯防偽,在鏡片加工前,可以檢查包裝,看看品牌、度度、折射率等是不是和需要的相符。
1、根據不同折射率原片的邊緣厚度,直徑和加工眼鏡的瞳距,鏡架尺寸。用畫圖法可以大概計算出加工後不同折射率鏡片的厚度。當然這個方法有一定誤差,只適合計算比較高的度數。
400多度各折射率鏡片做出來厚薄差別不明顯。另外做了美薄加工後的鏡片也不好計算。
2、破壞性實驗。由於不同折射率鏡片材料不同,當然氣味也不同。將鏡片用手磨機打磨一下。有經驗的配鏡師一聞就知道什麼折射率的鏡片。尤其是1.74和1.67,那個味道很特殊。
3、用一個特定儀器:厚度計。通過測量鏡片中心點和距離中心點一定距離(2或者3厘米)的鏡片厚度,通過特定公式可計算出鏡片折射率。
(3)運動相機鏡片直徑是多少擴展閱讀:
鏡片選購建議
1、好鏡片,材料是關鍵一副鏡片的材料,對鏡片的透光率,耐久性以及阿貝數(鏡片表面的彩虹紋視覺效應)等性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可以在材料上進行深度研發,品質可控,性能優異。
2、膜層,讓鏡片好戴好的鏡片膜層,能賦予鏡片更多優異的性能,不僅透光度等光學性能得到大大的提升,其硬度、耐磨度、耐久性都會大幅提升。
3、實用功能,適用用眼場景適合的就是最好的,不同的場合需求需要對應選購不同實用功能的鏡片。例如使用電腦頻率高的人可以重點考慮下防藍光鏡片;
頻繁出入戶外室內的人可以考慮智能變色鏡片;司機們可以考慮駕駛偏光鏡片;經常運動的人不防考慮一下超韌鏡片。
4、 視覺效果,佩戴舒適市場上的鏡片通常包括球面,非球面,雙面非球面,單光或多焦點等視覺設計,良好的視覺設計可提升視物真實度,緩解視疲勞,改善消費者的配戴體驗。
D. 全畫幅相機鏡頭鏡片的直徑都要做得很大嗎直徑小了,光學性能不佳嗎
不是的,口徑大,通過的光多,適合光線較暗的時候。但是由於光學玻璃製造篩選困難,口徑越大,價格越貴。小口徑光學性能不差,只是暗光線下取景等會受影響而已
E. 相機濾鏡直徑和焦段什麼樣的好
我們先來分析這題主提到的佳能的新舊兩款50 1.8鏡頭。
先從結構上說,二者都不是內對焦鏡頭,對焦時前景組會移動,佳能的處理方案是讓裝著濾鏡的內層套筒帶著前鏡組一起移動而濾鏡直接擰在內層套筒上。與之結構相似但是處理方案不同的是尼康的50 1.8G,浮動鏡組但是內層套筒很小濾鏡是裝載在外側套筒上的。
當然這個反例並不嚴謹因為二者結構上的區別依舊很大。
對於題主提到的兩個鏡頭,濾鏡尺寸並沒有怎麼影響鏡頭的發揮,因為鏡片尺寸明顯小於濾鏡尺寸,從實際應用來看新款縮小的口徑也沒有影響到暗角的表現。
在這種情況下濾鏡尺寸越小越好,為何——因為小濾鏡便宜。其實工程設計的時候工程師考慮的因素有很多,這也是本人頗為喜歡大廠出品的緣故,很多大廠商品在購買時可能會讓人平淡無奇有追求品牌的嫌疑,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發現不少設計細節上的考量會讓人感到小小的感動——他們完全沒有宣傳誇耀這些但是卻實實在在地做了。
這里補上另一個原因:STM馬達的體積與原來的馬達不同。
當然49mm相比52mm並沒有便宜多少——但終究是便宜了,對於幾百的鏡頭來說幾百的濾鏡便宜嗎——不便宜。而其面對的用戶是什麼樣的用戶大家皆知(毫無貶低用戶意思但比喻要考慮到這點)。
不過我有時候覺得廠家不說是不對的,有時候可以稍稍提醒下用戶。
假如你有一定的濾鏡積累你在選鏡頭的時候是會考慮到這點的,廠家也有考慮到。
打個比方,尼康大三元,2470是77mm,70-200也是77mm
一代70-200是多少?也是77mm,前一代大三元標變28-70是多少?——77mm
我們再往前推一代吧,80-200鋼跑是多少?還是77mm。
順便說句,佳能也都是77mm,但是第二代2470是82mm謝謝 @Ricardo Zhang 提醒。
至於77mm是怎麼來的只能說這種焦段重量體積看下來基本都是77mm這個水平,以前問過一些與廠商有交流的攝影師的回答很模糊,但是都表示的確有相關的考量並且還給我提供了一個例子:
尼康全幅定焦1.8G有五個:20mm,28mm,35mm,50mm,85mm
它們的口徑依次是77mm,67mm,58mm,58mm,67mm
這五個裡面除了那個20mm的奇葩是77mm(奇葩么?看了上面還覺得奇葩么?)其他的只要兩套濾鏡即可搞定。也就是說同廠商差不多時代的鏡頭濾鏡口徑上不會有多大的差異。
這里要說說為什麼20用77mm就是因為它廣,這時候濾鏡尺寸就影響畫質了,假如堅持用67mm濾鏡即使沒有遮擋,暗角方面必然不如用77mm來得好。
而且你可以看出廣的用77mm,稍廣的是67mm,當中的是58mm,要求虛化了就又是67mm。
——但是對佳能那兩個50mm來說由於視角較小就不影響了。
上面說了好多沒影響,其實影響還是有的,但是看得不是濾鏡尺寸而是前鏡片的尺寸,按經驗講..前景組直徑越大,虛化越好比如當年的老的適馬50 1.4,82mm口徑,沒有科學依據(其實硬要找我自己也找過但是我總覺得落不了地因為反例不少)。
所以說更多的是廠商的習慣,當然滿足這個定位的畫質是第一的。
至於個別奇葩,你能忍受奇葩那就肯定能忍受濾鏡的奇葩了,比如尼康1424大燈泡(當然我的意思不是買的都是奇葩)
在這里我只想說濾鏡不便宜種類也多,要是幾個一樣焦段的鏡頭沒有誰秒殺誰的差距,那我就看口徑了。
F. 依視路鏡片最小直徑多少
依視路鏡片最小直徑為2厘米。依視路麗薄技術是對遠視高度而言的,因為遠近中心比較厚麗薄可以薄一些,但同時鏡片直徑就會改小,一般鏡片直徑為6點5厘米麗薄以後可能是5點5或5厘米,這就對你的鏡架有要求了,鏡架就的是越小越好,這樣就不用移瞳距了。
依視路起源及技術
依視路源自法國,作為全球領先的視光企業,其歷史可追溯至170年前。依視路專注於設計、製造並銷售品類豐富的鏡片產品,幫助人們矯正和保護視力。依視路近視鏡片是目前市面上為數不多的質量值得信賴的眼鏡片品牌之一。
依視路近視鏡片是目前市場上質量比較不錯的近視鏡片品牌之一。這個品牌的鏡片可以有效起到矯正視力、保護眼部健康及預防眼部問題的作用。依視路鏡片冬天不容易起霧。目前國產的還沒有效果特別明顯的防霧鏡片。目前進口依視路防霧鏡片效果比較不錯。不過價格有點小貴。
依視路利用創新的WAVE2設計技術和360度計算加工技術,感受超高視覺清晰度和艷麗的影像色彩。依視路抗疲勞鏡片,舒緩疲勞,更添舒適。創新的依視路抗疲勞鏡片可以讓眼睛的微波動恢復正常,使眼睛保持活過眼力,對抗視疲勞。
G. 數碼相機的各參數都是什麼意思
)變焦
鏡頭的另一個重點在變焦能力,所謂的變焦能力包括光學變焦(optical zoom)與數碼變焦(digital zoom)兩種。兩者雖然都有有助於望遠拍攝時放大遠方物體,但是只有光學變焦可以支持圖像主體成像後,增加更多的像素,讓主體不但變大,同時也相對更清晰。通常變焦倍數大者越適合用於望遠拍攝。光學變焦同傳統相機設計一樣,取決於鏡頭的焦距,所以解析度及畫質不會改變。數碼變焦只能將原先的圖像尺寸裁小,讓圖像在lcd屏幕上變得比較大,但並不會有助於使細節更清晰。因此購買數碼相機時,我們往往建議大家留意光學變焦的倍數。目前中端相機普遍都有3倍左右的光學變焦,不過也有具超長變焦功能的產品,例如10倍光學變焦的機種。
光學變焦
是依*光學鏡頭結構來實現變焦,變焦方式與35mm相機差不多,就是通過攝像頭的鏡片移動來放大與縮小需要拍攝的景物,光學變焦倍數越大,能拍攝的景物就越遠。如今的數碼相機的光學變焦倍數大多在2倍-5倍之間,也有一些碼相機擁有10倍的光學變焦效果。家用攝錄機的光學變焦倍數在10倍~22倍,能比較清楚的拍到70米外的東西。使用增倍鏡能夠增大攝錄機的光學變焦倍數。
數字變焦
即digital zoom,實際上是畫面的電子放大,把原來ccd影像感應器上的一部份像素使用\\\"插值\\\"處理手段做放大,將ccd影像感應器上的像素用插值演算法將畫面放大到整個畫面。通過數碼變焦,拍攝的景物放大了,但它的清晰度會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有點像vcd或dvd中的zoom功能,所以數碼變焦並沒有太大的實際意義。目前數碼相機的數碼變焦一般在6倍左右,攝像機的數碼變焦在44倍-600倍左右,實際使用中有40倍就足夠了。如果變焦倍數不夠,我們可以在鏡頭前加一增倍鏡。如果拍攝的視角小,可以相應的加一廣角鏡。
iso感光值
iso感光值是傳統相機底片對光線反應的敏感程度測量值,通常以iso 數碼表示,數碼越大表示感旋光性越強,常用的表示方法有iso 100 、400 、1000等,一般而言, 感光度越高,底片的顆粒越粗,放大後的效果較差,而數碼相機為也套用此iso值來標示測光系統所採用的曝光,基準iso越低,所需曝光量越高。
光圈
光圈是一個用來控制光線透過鏡頭,進入機身內感光面的光量的裝置,它通常是在鏡頭內。表達光圈大小我們是用f值。
光圈f值 = 鏡頭的焦距 / 鏡頭口徑的直徑
從以上的公式可知要達到相同的光圈f值,長焦距鏡頭的口徑要比短焦距鏡頭的口徑大。完整的光圈值系列如下:
f1, f1。4, f2, f2。8, f4, f5。6, f8, f11, f16, f22, f32, f44, f64
這里值得一題的是光圈f值愈小,在同一單位時間內的進光量便愈多,而且上一級的進光量剛是下一級的一倍,例如光圈從f8調整到f5.6,進光量便多一倍,我們也說光圈開大了一級。對於消費型數碼相機而言,光圈f值常常介於f2.8 - f16。,此外許多數碼相機在調整光圈時,可以做1/3級的調整。
感光度
感光度(sensitivity),根據光源的不同強度調節相機的感光能力。
用傳統相機時,我們可因應拍攝環境的亮度來選購不同感光度(速度)的底片,例如一般陰天的環境可用iso200,黑暗如舞台,演唱會的環境可用iso400或更高,而數碼相機內也有類似的功能,它借著改變感光晶元里訊號放大器的放大倍數來改變iso值,但當提升iso值時,放大器也會把訊號中的雜訊放大,產生粗微粒的影像。
焦距
如果你在相機的英文規格書上看過\\\\\\"f =\\\\\\",那麼後面接的數碼通常就是它的焦長,即焦距長度。如
\\\\\\"f=8-24mm,38-115mm(35mm equivalent)\\\\\\",就是指這台相機的焦距長度為8-24mm,同時對角線的視角換算後相當於傳統35mm相機的38-115mm焦長。一般而言,35mm相機的標准鏡頭焦長約是28-70mm,因此如果焦長高於70mm就代表支持望遠效果,若是低於28mm就表示有廣角拍攝能力。
\\\\\\"可對焦范圍\\\\\\"則是焦長的延伸,通常分為一般拍攝距離與近拍距離,相機的一般拍攝距離通常都標示為\\\\\\"從某公分到無限遠\\\\\\",而進階級設計的產品則往往還會提供近距離拍攝功能(macro),以彌補一般拍攝模式下無法對焦的問題。有些相機就非常強調具有支持1公分近拍的神奇能力,適合用來拍攝精細的物體。
快門
是鏡頭前阻擋光線進來的裝置,一般而言快門的時間范圍越大越好。秒數低適合拍運動中的物體,某款相機就強調快門最快能到1/16000秒,可輕松抓住急速移動的目標。不過當你要拍的是夜晚的車水馬龍,快門時間就要拉長,常見照片中絲絹般的水流效果也要用慢速快門才能拍出來。
至於單眼相機常見的b快門功能,雖然可由你自由決定曝光時間的長短,拍攝彈性更高,不過目前大多數的消費性數碼相機都還不能支持,最多提供如2秒、8秒、16秒等較慢速度的默認值。
.曝光補償
它也是一種曝光控制方式,一般常見在±2-3ev左右,如果環境光源偏暗,即可增加曝光值(如調整為\ 1ev、\ 2ev)以突顯畫面的清晰度。
H. 相機的鏡頭 多少mm 是鏡頭的長度還是鏡頭的直徑意思是什麼
照相機鏡頭上標注的多少mm,既不是鏡頭長度也不是鏡頭直徑,它的含義是鏡頭的光心到焦點(焦平面)的距離。
我們經常能在鏡頭上看到這樣一組數據,它就是鏡頭的焦距,如果是變焦鏡頭,那麼就是兩組數據構成的一個區間。
鏡頭焦距是鏡頭的主要性能指標,它的長短決定著拍攝的成像大小,視場角大小,景深大小和畫面的透視強弱。
焦距,也稱為焦長,是光學系統中衡量光的聚集或發散范圍的度量方式,具體說就是從透鏡中心到光聚集之焦點的距離。或者說從鏡片光學中心到底片、CCD或CMOS等成像平面的距離。具有短焦距的光學系統比長焦距的光學系統有更佳聚集光的能力。
照相機的鏡頭是一組透鏡,可以把這組透鏡理解為一個單體透鏡。當平行於主光軸的光線穿過這組透鏡時,會聚到一點上,這個點叫做焦點,焦點到透鏡中心(即光心)的距離,就稱為焦距。焦距固定的鏡頭,即定焦鏡頭;焦距可以調節變化的鏡頭,就是變焦鏡頭。
鏡頭的光心,或者說光學中心並沒有物理上的標准位置,它可以隨著透鏡的形狀變化而變化,甚至在透鏡之外。
了解了焦距的含義,對掌握照相機的的透視、構圖、景深,進而拍攝出優秀作品有重要的意義。
I. 鏡片直徑55-70是什麼意思
直徑55-70mm是指凸透鏡的孔徑為55-70毫米。
J. 鏡片參數為啥是兩行 都是什麼意思
這是同一鏡片的兩種表達形式:黑箭頭,為正柱鏡形式;紅箭頭,為負柱鏡形式。在這組數據中,其中負柱鏡形式是規范的最終處方形式;而正柱鏡形式不是規范的最終處方形式,往往是不太內行的為之,或者是為瞎胡人所利用(數據顯得比較誇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