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膠片相機推薦,500左右。高分!
答: 相關信息,抽空參考:(絕不空洞復制,皆針對原創)
http://..com/question/123613039.html
《海鷗DF-300和DF-1000、DF-2000的機身》
http://..com/question/109999555.html
《想買個膠片相機,給個建議吧》
http://..com/question/114043661.html
《有關--虎丘351 華夏821 海鷗KJ-1 鳳凰205的一些粗略介紹》
http://..com/question/110623007.html
《美能達700和美能達300那種比較好?》
http://..com/question/118764475.html
《用海燕PJ相機練手行不》
---------------------------------------------------
不過個人還是建議你選擇DF-300的。雖然205是不錯。但一個是單反相機,一個則是旁軸相機;一個可以選擇更換鏡頭,一個則是固定鏡頭(且市面上是存在著大量大量的205機器,我接觸的近50台是有的,可是經過這么多歲月,很難碰到黃斑完全對焦准確重合的,基本都需要打開調整。雖不難,但是對樓主來說可能不熟悉。再參考:http://..com/question/110095316.html)
買了能掃描底片的掃描儀,是可以在家底掃了。但是友情提醒:「有並不代表好」就是現在有很多機器都有底掃功能,但是還是一份價錢一分貨,有些機器的底掃效果、質量並不怎麼樣的。在淘寶選擇,多留幾處心眼為好。你可以在附近打聽打聽周圍同學、網路上都有哪些對掃描儀的測評介紹。
300~500?我能買到起碼2到4台205機器了(當然只是給你一個參考)
300~500----DF-300都能買到成色暴好的了。500塊 機身、鏡頭、腳架都能配到了。 工業園區突然斷電,回答晚勒,哎……
『貳』 保定樂凱集團怎麼樣
那地兒根本就去不地!
『叄』 畫質最好的膠卷相機
個人覺得應該是尼康相機。因為在膠片時代很多專業攝影師都使用尼康相機。
『肆』 最好的膠片單反相機和最好的數碼單反相機,哪個好
各有優長。
畫質也要分別看,如果數碼相機直出,當然還是膠片相機的畫質好。但數碼的可以PS,膠片雖然也可以「修相」,但畢竟不那麼方便。
膠片照片畫質與膠片相機機身關系不很大,主要取決於鏡頭。此外和膠片質量、相紙質量、洗印時的放大鏡頭、甚至洗印葯液都有關系。
數碼相機照片的畫質除與鏡頭有關外,相機的機身性能特別是感測器的性能就很重要了。
『伍』 膠卷相機現在還有人使用嗎
有的,而且比你想像的要多的多。小畫幅膠片相機基本被全畫幅數碼相機取代了,但是專業的商業攝影基本都是膠片相機在拍攝,這個是數碼相機目前無法做到的。膠片可以很容易的做出超大畫幅來什麼4*5英寸都是小的了,超大畫幅帶來的像場是很震撼的。專業的黑白照片的藝術展也多半使用傳統銀鹽來放大的照片。作為非專業使用的基本就是情懷,膠卷那種顆粒感和能讓人慢下來拍照的感覺,以及在暗房裡看著紙在顯影盤里慢慢顯現出圖像的愉悅感,這個數碼相機永遠無法取代。
『陸』 樂凱醫用DR膠片怎麼樣
樂凱現在做膠片一般,買的人非常少。就公司規模和市場佔有率來說,柯達絕對是老大,醫院用得最多的就是柯達,但是我覺得柯達5700片子質量不好,5850質量一般般,價格又太貴,性價比不高。愛克發相機挺不錯,片子還行,價格便宜,印象很好,索尼的片子質量挺好的,好像貴點跟柯達5850差不多,富士見的也多,但個人沒有什麼深刻印象,不做評論。
『柒』 用膠卷拍照,底片最高解析度都相當於哪個級別的數碼相機
膠片的解析度是分子級的,理論上可以近乎無限放大,這只是理論上,實際使用中是不可能的。
數碼相機會產生噪點,膠片會產生顆粒。顆粒跟噪點一樣,都會影響畫質。膠片的顆粒產生與沖洗條件有直接的關系,大多數的沖洗條件下,100度的135膠片能放到14寸,特別好的沖洗效果,能放到18-20寸。
有人說135膠片相當於600萬像素,有人說1000萬,還有人說2000萬,這些數字都算對。因為不同的感光度,不同的沖洗條件,得出的結論可能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上,差距非常大。另外如果將膠片轉換為數字,掃描或電分的條件也很重要。
我有時候沖洗黑白膠片,如果想降低顆粒度的話,我不是定到20度,而是18-19度,選擇盤洗,10秒攪動一次。葯水會選擇d23。這樣洗出的底片顆粒非常細膩,當然對比度也較低,大光圈拍美人,放出來效果蠻好的。
單說膠片的解析度,影響它的因素有鏡頭素質,最佳光圈,相機曝光組合,膠片感光度,選擇沖洗葯液種類,葯液溫度,葯液新鮮程度,沖洗時間,相紙選擇,放大尺寸,掃描儀器選擇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沖洗條件,有條件要找高等級的圖片社,說家門口那種洗印店,無論柯達還是富士,沖洗質量都不可能有保證的。這跟自己沖洗黑白膠卷不一樣,稍微重要點的片子葯水我都是一卷一換,沖洗店能管你這個?葯水快用廢了就迫沖唄。那些說600萬像素的朋友,你把膠卷寄到北京一些著名圖片社試一試,保證讓你大吃一斤。
現在玩膠片,玩黑白的多一些。自己沖自己放。用柯達卷的話,柯達出的那個沖洗液效果要比自己配的d76好些。一大瓶子夠用好多卷。
最舒坦的玩法是8x10直接印象,底片多大,照片就有多大,那畫質,那質感,完全不是數碼能比的。拿起放大鏡,你可以細細品。
膠片還是很好玩的。很有意思。
用膠卷拍照,底片最高解析度都相當於哪個級別的數碼相機?
哈蘇中畫幅相機,10年前,5000萬像素大概是20萬塊錢。今天,1個億像素的哈蘇相機,是380000,這個比用膠片拍照的成本貴多了,可是,為什麼商業攝影不用成本更低的膠片拍攝呢?
你好,膠卷也分為很多尺寸品種,常見的有35mm膠卷和120膠卷。我具體談談:
一、如果不只是膠卷,還包括膠片的話,8x10膠片的解析度
8x10底片的膠片解析度,大概實際上相當於1-2個億像素。
不是說膠片的解析度只有1-2個億像素,主要是8x10相機的鏡頭的解析度不夠高。
如果是印刷膠片,由激光照排機在膠片上輸出,那個解析度確實是驚人的,而且印刷膠片也更大,A4A3根本不是問題,有人民日報那麼大的印刷膠片,按照4000dpi進行輸出,你可以想像一下,解析度是不是幾十億幾百億像素呢?
只是,8x10的膠片相機,不是印刷膠片用的激光照排機。
8x10的膠片相機,鏡頭的解析度太差,所以,真正最終能夠獲得的實際解析度,只有1-2個像素。
如果把這個8x10的膠片,用激光照排機來輸出黑白文稿,那輕松10個億像素是沒有問題的了。
二、世界上,解析度最高的膠片和相機,是圖書館用的縮微膠片
如果用縮微膠片和縮微相機,換算為35mm膠卷,大概相當於最高4000-5000萬像素的解析度,當然,要用最頂級的縮微膠片和縮微相機,縮微鏡頭。
只是,無論激光照排機,還是縮微膠片,縮微鏡頭,也只是針對高反差的對象,具備最高的解析度,如果是正常的有豐富明暗層次和豐富的色彩層次的對象來說,解析度就很低了。
比如說,激光照排機或者彩色影視,印刷黑白的文字,解析度可以達到4000dpi,但是,印刷彩色照片,卻很難達到300dpi。
三、如果是攝影用的膠卷和相機、鏡頭,那麼,確實很遺憾,解析度很低
35mm規格的膠卷,相機,鏡頭,頂天也就是1000萬像素的數碼相機的解析度水平。
120規格的膠卷,相機,鏡頭,頂天也就是5000萬像素的數碼相機的解析度水平。
大家可以想一想,商業攝影,要求夠高了吧?可是,為什麼,哈蘇、飛思的中畫幅數碼後背,在只有2000多萬像素的時候,就把哈蘇的120相機給淘汰了呢?
這個問題,只要你想一想為什麼,結論就不難的出來了。
2004年的時候,一台2000多萬像素的哈蘇或者飛思,大概要十幾萬。
2004的時候,一台120膠卷的哈蘇相機,也就是幾萬塊錢。
對於商業攝影來說,一直都是使用120膠卷,膠卷的成本,其實並不是最大的問題。
在當時,拍攝一卷120膠卷,帶沖洗費用,也就是最多七八十塊錢。
你覺得對於世界500強企業拍攝商業廣告來說,真的出不起這膠卷費用嗎?
最常見的35mm彩色膠卷,無論柯達還是富士,正常沖洗掃描,頂天相當於600萬像素的數碼單反相機
因此,最根本的,還是膠卷的解析度太差了。
更不要說,哈蘇,飛思的中畫幅數碼相機,有5000萬像素了。
和哈蘇的5000萬像素相機相比,哈蘇120相機,真的有優勢嗎?
你想一下,哈蘇5000萬像素相機,10年前大概是20萬塊錢,使用成本比120膠卷貴多了吧?
何況數碼相機的折舊費用很高,折舊速度很快。
綜上所述,只要你用腳趾頭想一想哈蘇數碼相機取代哈蘇120相機的這個 歷史 進程,你就可以很輕松的得出結論了。
荒謬至極,膠片是化學銀鹽感光顆粒,顆粒是極小的,需要顯微鏡才能觀看,理論上來說,只要你鏡頭解析度到位,膠片解析度可以無限跟進;另外,膠片的乳膠塗層有厚度,物理感光過程中使膠片分層感光,這就使寬容度極大地增加,層次分明,較為好看自然,這是數碼永遠不可能具備的,也就是說數碼味的問題!所以,藝術家追求照片本身的承載價值的時候,應該用膠片!而新聞、商用市場都應該用數碼,因為傳播方便!所以,未來應該建立兩種體系,高端藝術類的風光攝影等,你要想拍賣,那麼必須是膠片作品,版權購買可以涉及原始膠片!而商用新聞則必須數碼!
對於光學膠片來說,其等價的像素極限與這么幾個因素有關:
1 光波長。可見光波長零點幾個微米或幾百個納米。在底片或ccd上聚焦後,有效的像素點極限就是零點幾個微米。
2 像素點大小。底片用鹵化銀感光後形成銀原子晶體,這個晶體可以輕易實現膠體粒子水平,也就是幾個到幾十個納米直徑,遠小於可見光的波長水平。數碼相機的ccd點陣目前遠遠達不到。
對於長度幾十㎜的底片而言,相當於可見光波長的大約十萬倍水平,上面可以很容易排列出百億等價像素,目前數碼相機像素才多少?
那麼為何大約三十年前的柯達富士樂凱照片我們目視其清晰度不高?一是那時普通相機的鏡頭不行,二是軟片在相機里不易充分展平。如果用好鏡頭外加硬底片(例如老式玻璃底片),那麼可以不很困難地實現可見光極限解析度下達成的百億像素水平。
結論
底片本身像素水平在可見光范圍內遠勝數碼相機,而且永遠不可能被數碼相機超越。可見光范圍內,目前原理製作的數碼相機最樂觀的前景就是達到零點幾微米的可見光物理極限,與底片持平。
葉公好龍的人真多。
本人80後,親手沖過上百個卷是有的。光學放大機不知道有多少人玩過?自己掃的卷更多。
膠片除了大畫幅的畫幅優勢,中幅和135膠片對應數碼在現今全是劣勢。感光度低,解析度低,絕對的偏色(除非拍照嚴格按色溫使用相應色鏡)。
說膠片解析度無限高,建議多看看高質量的攝影集或者光學放大的負片或黑白。135的高質量印刷只能印大半個巴掌大個的尺寸,再大就看得出劣化了。光放135真放不了多大,放得稍大點真不能看細節。
約2400萬像素左右。膠片的解析度是靠極細的化學團,大化學團越細,膠片越細膩。以135膠片36mm×24mm來講,過去膠片一般為70~90點(mm),100點就是極細的了。3600×2400=864000。現在數碼三色排列在同一平面,再X3約2600萬以內,由於綠感光元件佔50%,再適當減點,所認2000萬~2400萬即相當於膠片最好效果。當然膠片還有無數更細微顆粒,這一般在解析度上是不計算的。大顆粒的最細程度決定膠片解析度。
國外的一個權威科研機構介紹說膠卷的每個鹵化銀分子就是一個像素,一張135底片是所含的鹵化銀分子那是一個天文數字,那是現在的感光元件無法比擬的,現在的感光元件的每個像素能作到一個分子嗎,而且中間還含有很多線路,因此同尺寸數碼感光元件和膠片的像素是無法比的,那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人類現在和未來的一段時間還無法做出一個分子大小的像素,何況還有線路。
135膠卷兒大概有600萬像素。不過這個並不一定,感光度越高的像素就越低。樂凱的像素就比較低,柯達的富士的像素就高一點。反正都超標。放7寸相片兒200萬像素就足夠了。但再放大點兒就不行了。這就是從前婚紗攝影的正規店兒用120底片的原因。現在的數碼相機手機像素都是虛標。凡是說2000萬像素的比1000千萬像素的效果好的都是在騙人。電腦顯示器解析度至今還是200萬像素。4k顯示器遠沒有普及。200萬像素就是1600×1200。20寸顯示器上正好能滿屏播放。
很有意思的無解問題!在一個數碼像數點里不能包含三原色,這是大師們多年來苦中求解的事情,哈蘇h6d成像原理有了很大的進步。簡單的說叫做像素疊加。理論上很是復雜,一下子說不清楚。膠片上沒有像素點,直接反應三原色,不需要疊加。所以膠片數據不能用像素點來表達。但是膠片數據是後期電分出來的,也不能無限放大。現在的好數碼相機像數達一億或者更高了。有的專業數碼相機已經是幾十億的像素級別的啦,比如天文照片或者是衛星地圖照片。我覺得二者成像原理不同,用途不同,沒有可比性。不知道說的對不對?
貌似鏡頭講解析度,達到中心100線的已經很不錯了,若是用於數碼相機,這些頭依舊不行,玩「味道」是另外一回事,換句話說,底片不存在解析度一說,即便最細膩的底片,鏡頭解析度低也無法刻畫細節。以前有人問過比你這個問題更接近數碼相機的問題「底片相當於多少像素」,這也是一個沒有可比性的問題,數碼照片極致放大,你看到的是「馬賽克」一樣的規則方塊,當觀看距離越遠時,圖像越「清晰」,底片照片極致放大,你看到的是不規則的幾何塊,觀看距離越遠,越「清晰」。
『捌』 膠片相機怎麼價格差那麼多呢
膠片相機現在看來已經是過去的古董了,價格相差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品牌價值:哈蘇、徠卡、林哈夫等世界著名相機品牌,其廠商如名表、服裝中的奢侈品牌一般,都擁有悠久的歷史,哈蘇誕生於1841年至今,徠卡誕生於1819至今,林哈夫誕生於1887至今,祿來誕生於1920至今,今天我認為最兇猛的阿爾帕相機也誕生於1918年。就連模仿德國起家的尼康,也誕生於1917年,但它生產相機的時間在二十世紀50年代左右。而中國的海鷗、長城、鳳凰、熊貓都會建國後模仿國外產品搞的輕工業,的確沒有可比性。
2,技術先進:膠片傳統相機如同瑞士手錶一樣屬於精密機械范疇,任何著名相機品牌同時要具備兩種能力——優秀的光學生產能力和頂尖的精密機械工藝,在此方面,德國是最優秀的,其次是英國、瑞典、瑞士、法國等歐洲國家,美國、日本這樣的國家都望塵莫及,國產的相機工藝相比較而言就屬於「粗製濫造」了。就光學和精密機械製造技術,今天的日本落後歐洲20-30年,而我們落後日本至少30年。
3,品質優異:世界優秀的傳統相機是可以使用數百年而品質始終不變,比如,今天的數碼相機正常工作溫度一般是-10~40度,超過這個范圍,數碼相機故障率就極高,但傳統機械相機可以在-50~70度中正常功能工作;其次,成像的卓越程度是當代捧數碼相機的攝影愛好者們無法想像的,比如,用尼康FM2使用國產普通樂凱膠卷(ISO400)換算成今天數碼像素的話大概在1200W~1400W像素,如果用哈蘇120相機或徠卡使用最好的那個時代最好的膠卷拍攝的照片算成今天數碼像素的話要超過數十萬萬像素甚至數億像素,這就是品質,光學技術的頂級品質達到了CCD無法撲捉和模擬的地步。
4,收藏價值:世界頂級相機品牌的相機因製造工藝高超復雜,而數量稀少,如同賓利、蘭博基尼、勞斯萊斯汽車一般,都是手工製造,數量稀少、品質卓越、具備收藏價值,而且以後越來越稀有。目前,如同瑞士手錶一般,哈蘇相機、阿爾帕相機、蔡司鏡頭等還是使用手工製造,尼康的高品質鏡頭也是手工製造。
老相機使用的都是光敏膠片,只是有幅面大小,名感度高低等區別,膠卷又叫菲林,一般分135和120兩種,屬於膠片的一種。
『玖』 我用樂凱膠卷照的照片,沒洗出一張,洗照片的人說是曝光不足,洗不出照片,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曝光不足啊
有可能是膠卷的感光度定錯了,膠卷上都有21、100的字樣,相機上也必須有對應,21是中國的標准,100是美國的標准,相機上一般是有一個ASA的標記的地方,而且是可以調的,膠卷上是100這里也必須調出100否則有可能造成曝光的過度或不足,另外就是光圈太小速度太快,環境太黑就容易曝光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