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奧斯卡·巴納克對照相機有什麼貢獻
膠卷的問世,是一個劃時代的進步。從此,照相機的發展進入了小型化階段。
1914年,德國的奧斯卡·巴納克(OskarBarnack,1879~1936),經過多次的試驗,用手工製作出了兩台全金屬的小型相機。這種被稱為徠卡「原型」的照相機,重約500餘克,小巧玲瓏,攜帶方便,是世界上第一台35毫米照相機。由於它最先採用標準的35毫米膠卷,拍攝24×36毫米的照片,巴納克被尊為135照相機之父。
此後十年,徠卡「原型」不斷改進,日趨完善,於1924年製造出了第一批6台徠卡照相機,並於次年由萊茲公司投入生產,供應市場。這種相機,正式取名為「徠卡」(Leica),與「原型」相比,有了較大的改進。它裝有一隻由5塊鏡片組成的埃爾瑪鏡頭,光圈f3.5、焦距50毫米,平視取景,並實現了上快門與輸片連動,快門速度從1/20秒—1/500秒。
徠卡的問世,使攝影者能夠方便快捷地進行拍照,為近代新聞攝影奠定了基礎。
然而,徠卡在1925年成批生產後,並沒有引起太大的反響。這是因為當時的膠卷,影像分辨力較低,照片放大後,顆粒顯得很粗糙。這種狀況,延續了十幾年的時間,直到膠卷乳劑質量顯著提高,才得到改變。
在20世紀20年代,新聞攝影者和其他專業的手持相機攝影者,大多使用一種名叫「兒瑪諾」(Ermanox)的照相機。這種1924年由德國德累斯頓埃爾曼工場生產的中畫幅相機,底片尺寸為6.5×9厘米。它裝有一隻當時世界上最大口徑的f/1.8鏡頭,使用這種相機,可以利用室內現場光,快速地進行抓拍。
「兒瑪諾」相機,曾在新聞攝影領域大顯身手。後來,由於膠卷性能不斷改進,這種較為笨重的相機逐漸淡出。此後,人們紛紛選擇徠卡作為拍攝利器,用它拍攝了無數的新聞攝影佳作。
為表彰奧斯卡·巴納克對新聞攝影發展做出的卓越貢獻,1979年,世界新聞攝影荷蘭基金會決定,自該年起,在一年一度的荷蘭世界新聞攝影比賽中增設一項特別獎——「奧斯卡·巴納克獎」。這個獎金金額最高的獎項,將授予那些最具洞察力和表現力的系列照片的作者。
B. 相機的起源歷史
18 世紀,法國有一種行業,在畫人像前點一支蠟燭,背後牆上釘一張白紙,畫家用鉛筆把燭光投射到紙上的人影勾畫出輪廓,再用鉛筆塗實而成一張「照片」。
1820 年,英國人維丘德把硝酸銀塗在紙片上,利用其感光作用製成了印相紙,在陽光下可把人的影子照下來。但印相紙一見光就會報廢。
1827 年,法國的尼布斯在錫板或玻璃板上撤上瀝青粉末,再敷上一層油或蠟,放在陽光下照射,使實物外的瀝青因光線影響而變黑,遮蓋實物之處出現白色的影子。這種照片雖然不會消逝,但每照一張要在陽光下曬 6 小時以上。
1839 年,法國人達蓋爾也開始研究照相技術。一次,無意中把銀匙放在曾用碘處理過的金屬板上,過了一陣,發現銀匙的影子印到了板上。達蓋爾又專門磨製了金屬板並在上面塗碘,用鏡頭進行拍攝,果然拍下了影子。一天,達蓋爾到葯器箱中找葯品,突然看到曾暴過光的底片竟然影像清楚。達蓋爾斷定某種葯品具有顯影作用。於是每天晚上將一張曝過光的底片放在箱內,次日放進底片時取出一種葯,看哪一種葯取出箱後底片不再顯像,從而發現顯影葯品。但直到箱內葯品全部取完,底片依然顯像如故。後來仔細檢查箱子,發現箱內有些散了的水銀。
達蓋爾立刻對水銀進行實驗,確定是水銀蒸發造成底片顯像,這時,一個叫哈謝爾夫的人發現了定影作用。達蓋爾以自己發明的底片和顯影技術,結合哈謝爾發明的定影技術和維丘德發明的印相紙,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照相機。
C. 照相機是誰發明的
法國人尼塞弗爾·尼埃普斯於1826年發明的世界上第一台相機,它的外觀是一個簡陋的木箱子,藉助暗箱繪畫成像原理,「拍」出了世界上第一張永久性照片,它代表著「攝影的誕生。
其實,這台相機還只能算是相機雛形,沒有實現感光成像,真正讓照相館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是法國人達蓋爾發明的銀板相機。
達蓋爾的發明被公諸於世的1839年也被稱為攝影技術的誕生之年。
D. 奧斯卡·巴納克的介紹
奧斯卡·巴納克(Oskar Barnack)(1879年-1936年),德國照相機設計家,生於德國布蘭登堡州里諾夫鎮。1911年被恩斯特·萊茲光學工廠聘請擔任照相機設計師。巴納克在1912年研究利用35毫米電影膠卷設計小型照相機。1913年成功地造成一部24×36毫米的原型萊卡相機(Ur-Leica)—35毫米照相機的鼻祖。1925年萊卡相機I型正式在德國韋茨拉爾市(Wetzlar)的恩斯特·萊茲光學工廠出產。奧斯卡·巴爾納克本人是最早的萊卡攝影家,1920年,韋茨拉爾市發生洪水災難,他用原型萊卡相機拍攝了一系列韋茨拉爾洪災的照片。

E. 巴納克為什麼被尊為135照相機之父
膠卷的問世,是一個劃時代的進步。從此,照相機的發展進入了小型化階段。
1914年,德國的奧斯卡·巴納克(Oskar Barnack,1879~1936),經過多次的試驗,用手工製作出了兩台全金屬的小型相機。這種被稱為徠卡「原型」的照相機,重約500餘克,小巧玲瓏,攜帶方便,是世界上第一台35毫米照相機。由於它最先採用標準的35毫米膠卷,拍攝24×36毫米的照片,巴納克被尊為135照相機之父。
F. 照相機是怎樣發明的
一個不透光的盒子,這就是照相機。照相機是用感光膠片反景物拍攝下來的攝影器材。它的發明經歷了漫長的歲月。
我國對光和影像的研究,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我國的《墨經》一書就詳細記載了光的直線前進、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鏡、凹面鏡、凸面鏡的成像現象。到了宋代,在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1031至1095年)一書中,還詳細敘述了「小孔成像匣」的原理。
在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出現了供繪畫用的「成像暗箱」。
1839年8月19 日法國畫家達蓋爾公布了他發明的「達蓋爾銀版攝影術」,於是世界上誕生了第一台可攜式木箱照相機。
1841年光學家沃哥蘭德發明了第一台全金屬機身的照相機。該相機安裝了世界上第一隻由數學計算設計出的、最大相孔徑為1:3.4的攝影鏡頭。
1845年德國人馮·馬騰斯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搖攝150°的轉機。 1849年戴維·布魯司特發明了立體照相機和雙鏡頭的立體觀片鏡。1861年物理學家馬克斯威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張彩色照片。
1866年德國化學家肖特與光學家阿具在蔡司公司發明了鋇冕光學玻璃,產生了正光攝影鏡頭,使攝影鏡頭的設計製造,得到迅速發展。1888年美國柯達公司生產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軟、可卷繞的「膠卷」。這是感光材料的一個飛躍。同年,柯達公司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裝膠卷的可攜式方箱照相機。
1906年美國人喬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閃光燈。1913年德國人奧斯卡·巴納克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機。
從1839年至1924年這個照相機發展的第一階段中,同時還出現了一些新穎的鈕扣形、手槍形等照相機。
從1925年至1938年為照相機發展的第二階段。這段時間內,德國的萊茲、羅萊、蔡司等公司研製生產出了小體積、鋁合金機身等雙鏡頭及單鏡頭反光照相機。
在此階段,照相機的性能逐步提高和完善,光學式取景器、測距器、自拍機等被廣泛採用,機械快門的調節范圍不斷擴大。照相機製造業開始大批量生產照相機,各國照相機製造廠紛紛仿製萊卡型和羅萊弗萊型照相機。黑白感光膠片的感光度、解析度和寬容度不斷提高;彩色感光片開始推廣,從而使攝影隊伍迅速擴大並走向專業化。
從1939年之後為照相機發展的第三個階段。此階段的前半期即本世紀六十年代之前,黑白、彩色膠片的質量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光學工業製成了含有稀有元素的新型光學玻璃,如鑭、鈦、鎘等玻璃。從而更好地校正了攝影鏡頭的像差,使鏡頭向大孔徑和多種焦距的方向迅速發展。因而,出現了變焦、徽距、折反射式、廣角等多種攝影鏡頭。鏡頭單層鍍膜得到普遍推廣。照相機出現了計數器自動復零、反光鏡自動復位、半自動和全自動收縮光圈等結構。照相機的質量、產量開始飛速發展。
從本世紀六十年代初至今為第三階段的後期。這期間,日本的小西六攝影公司生產出世界上第一台自支調焦照相機--柯尼卡C35A型135照相機.接著日本又生產出世界上第一台雙優先式自動曝光照相機--美能達XDG型135單鏡頭反光照相機。開創了一台相機具有多種曝光功能的先例。
這期間,光學傳遞函數理論進入了光學設計領域,出現了成像質量高,色彩還原好,大孔徑,低畸變的攝影鏡頭。同時,鏡頭向系列化發展,由焦距幾毫米的魚眼鏡頭到焦距長達2米的超攝遠鏡頭,並有了透視調整、 變焦徽距、夜視等攝影鏡頭。電子技術逐漸深入到照相機內部,多種測光、高精度的電子鏡間快門、電子焦平面快門以及易於控制的電子自拍機等都紛紛出現。曝光補償、存儲記憶、多紀錄功能、電動上弦卷片、自動調焦等各種功能得到愈益精美的應用,高度自動化、小型、輕便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估質的各種新型相機,伴隨著高科技的發展不斷問世,從而為攝影藝術的創作提供了十分精良的設備。
G. 照相機是誰發明的
照相機的發展簡史
一個不透光的盒子,這就是照相機。照相機是用感光膠片反景物拍攝下來的攝影器材。它的發明經歷了漫長的歲月。
我國對光和影像的研究,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我國的《墨經》一書就詳細記載了光的直線前進、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鏡、凹面鏡、凸面鏡的成像現象。到了宋代,在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1031至1095年)一書中,還詳細敘述了「小孔成像匣」的原理。
在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出現了供繪畫用的「成像暗箱」。
1839年8月19 日法國畫家達蓋爾公布了他發明的「達蓋爾銀版攝影術」,於是世界上誕生了第一台可攜式木箱照相機。
1841年光學家沃哥蘭德發明了第一台全金屬機身的照相機。該相機安裝了世界上第一隻由數學計算設計出的、最大相孔徑為1:3.4的攝影鏡頭。
1845年德國人馮·馬騰斯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搖攝150°的轉機。 1849年戴維·布魯司特發明了立體照相機和雙鏡頭的立體觀片鏡。1861年物理學家馬克斯威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張彩色照片。
1866年德國化學家肖特與光學家阿具在蔡司公司發明了鋇冕光學玻璃,產生了正光攝影鏡頭,使攝影鏡頭的設計製造,得到迅速發展。1888年美國柯達公司生產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軟、可卷繞的「膠卷」。這是感光材料的一個飛躍。同年,柯達公司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裝膠卷的可攜式方箱照相機。
1906年美國人喬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閃光燈。1913年德國人奧斯卡·巴納克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機。
從1839年至1924年這個照相機發展的第一階段中,同時還出現了一些新穎的鈕扣形、手槍形等照相機。
從1925年至1938年為照相機發展的第二階段。這段時間內,德國的萊茲、羅萊、蔡司等公司研製生產出了小體積、鋁合金機身等雙鏡頭及單鏡頭反光照相機。
在此階段,照相機的性能逐步提高和完善,光學式取景器、測距器、自拍機等被廣泛採用,機械快門的調節范圍不斷擴大。照相機製造業開始大批量生產照相機,各國照相機製造廠紛紛仿製萊卡型和羅萊弗萊型照相機。黑白感光膠片的感光度、解析度和寬容度不斷提高;彩色感光片開始推廣,從而使攝影隊伍迅速擴大並走向專業化。
從1939年之後為照相機發展的第三個階段。此階段的前半期即本世紀六十年代之前,黑白、彩色膠片的質量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光學工業製成了含有稀有元素的新型光學玻璃,如鑭、鈦、鎘等玻璃。從而更好地校正了攝影鏡頭的像差,使鏡頭向大孔徑和多種焦距的方向迅速發展。因而,出現了變焦、徽距、折反射式、廣角等多種攝影鏡頭。鏡頭單層鍍膜得到普遍推廣。照相機出現了計數器自動復零、反光鏡自動復位、半自動和全自動收縮光圈等結構。照相機的質量、產量開始飛速發展。
從本世紀六十年代初至今為第三階段的後期。這期間,日本的小西六攝影公司生產出世界上第一台自支調焦照相機--柯尼卡C35A型135照相機.接著日本又生產出世界上第一台雙優先式自動曝光照相機--美能達XDG型135單鏡頭反光照相機。開創了一台相機具有多種曝光功能的先例。
這期間,光學傳遞函數理論進入了光學設計領域,出現了成像質量高,色彩還原好,大孔徑,低畸變的攝影鏡頭。同時,鏡頭向系列化發展,由焦距幾毫米的魚眼鏡頭到焦距長達2米的超攝遠鏡頭,並有了透視調整、 變焦徽距、夜視等攝影鏡頭。電子技術逐漸深入到照相機內部,多種測光、高精度的電子鏡間快門、電子焦平面快門以及易於控制的電子自拍機等都紛紛出現。曝光補償、存儲記憶、多紀錄功能、電動上弦卷片、自動調焦等各種功能得到愈益精美的應用,高度自動化、小型、輕便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估質的各種新型相機,伴隨著高科技的發展不斷問世,從而為攝影藝術的創作提供了十分精良的設備。
參考資料:http://www.china-fpa.org/course/sheying/sheying1.htm
H. 世界上的第一台照相機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1839年法國畫家達蓋爾(Daguerre)發明了銀版攝影法。同時,出現了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照相機。這是一台裝有新月型透鏡的伸縮木箱照像機。
第一台數碼相機是1975年柯達的賽尚先生設計的
I. 經過許多節物理課的學習,你對照相機有何體會
一個不透光的盒子,這就是照相機。照相機是用感光膠片反景物拍攝下來的攝影器材。它的發明經歷了漫長的歲月。
我國對光和影像的研究,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我國的《墨經》一書就詳細記載了光的直線前進、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鏡、凹面鏡、凸面鏡的成像現象。到了宋代,在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1031至1095年)一書中,還詳細敘述了「小孔成像匣」的原理。
在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出現了供繪畫用的「成像暗箱」。
1839年8月19 日法國畫家達蓋爾公布了他發明的「達蓋爾銀版攝影術」,於是世界上誕生了第一台可攜式木箱照相機。
1841年光學家沃哥蘭德發明了第一台全金屬機身的照相機。該相機安裝了世界上第一隻由數學計算設計出的、最大相孔徑為1:3.4的攝影鏡頭。
1845年德國人馮·馬騰斯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搖攝150°的轉機。 1849年戴維·布魯司特發明了立體照相機和雙鏡頭的立體觀片鏡。1861年物理學家馬克斯威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張彩色照片。
1866年德國化學家肖特與光學家阿具在蔡司公司發明了鋇冕光學玻璃,產生了正光攝影鏡頭,使攝影鏡頭的設計製造,得到迅速發展。1888年美國柯達公司生產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軟、可卷繞的「膠卷」。這是感光材料的一個飛躍。同年,柯達公司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裝膠卷的可攜式方箱照相機。
1906年美國人喬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閃光燈。1913年德國人奧斯卡·巴納克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機。
從1839年至1924年這個照相機發展的第一階段中,同時還出現了一些新穎的鈕扣形、手槍形等照相機。
從1925年至1938年為照相機發展的第二階段。這段時間內,德國的萊茲、羅萊、蔡司等公司研製生產出了小體積、鋁合金機身等雙鏡頭及單鏡頭反光照相機。
在此階段,照相機的性能逐步提高和完善,光學式取景器、測距器、自拍機等被廣泛採用,機械快門的調節范圍不斷擴大。照相機製造業開始大批量生產照相機,各國照相機製造廠紛紛仿製萊卡型和羅萊弗萊型照相機。黑白感光膠片的感光度、解析度和寬容度不斷提高;彩色感光片開始推廣,從而使攝影隊伍迅速擴大並走向專業化。
從1939年之後為照相機發展的第三個階段。此階段的前半期即本世紀六十年代之前,黑白、彩色膠片的質量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光學工業製成了含有稀有元素的新型光學玻璃,如鑭、鈦、鎘等玻璃。從而更好地校正了攝影鏡頭的像差,使鏡頭向大孔徑和多種焦距的方向迅速發展。因而,出現了變焦、徽距、折反射式、廣角等多種攝影鏡頭。鏡頭單層鍍膜得到普遍推廣。照相機出現了計數器自動復零、反光鏡自動復位、半自動和全自動收縮光圈等結構。照相機的質量、產量開始飛速發展。
從本世紀六十年代初至今為第三階段的後期。這期間,日本的小西六攝影公司生產出世界上第一台自支調焦照相機--柯尼卡C35A型135照相機.接著日本又生產出世界上第一台雙優先式自動曝光照相機--美能達XDG型135單鏡頭反光照相機。開創了一台相機具有多種曝光功能的先例。
這期間,光學傳遞函數理論進入了光學設計領域,出現了成像質量高,色彩還原好,大孔徑,低畸變的攝影鏡頭。同時,鏡頭向系列化發展,由焦距幾毫米的魚眼鏡頭到焦距長達2米的超攝遠鏡頭,並有了透視調整、 變焦徽距、夜視等攝影鏡頭。電子技術逐漸深入到照相機內部,多種測光、高精度的電子鏡間快門、電子焦平面快門以及易於控制的電子自拍機等都紛紛出現。曝光補償、存儲記憶、多紀錄功能、電動上弦卷片、自動調焦等各種功能得到愈益精美的應用,高度自動化、小型、輕便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估質的各種新型相機,伴隨著高科技的發展不斷問世,從而為攝影藝術的創作提供了十分精良的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