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照相機鏡頭與膠片相當於
照相機的鏡頭相當於一個凸透鏡,照相機的膠片相當於光屏,用照相機給人照相時,在膠片上成的是一個倒立、縮小的實像,人離鏡頭的距離u和鏡頭焦距f的關系是u>2f.
照相機主要調節的是物距,同時也要調節像距,直到膠片上出現清晰的像;
因照相機成像時,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實像越小,要使像增變小,應該增大物距,減小像距,因此要將照相機遠離被照物體,同時減小膠片與鏡頭的距離,直到膠片上出現清晰的像.
故答案為:凸透;光屏;>2f;倒立縮小的實;物;像;清晰;遠離;減小.
㈡ 膠片攝影與數碼攝影的區別
膠片攝影,和數碼攝的區別?圖片相機是通過感光膠片成像,而數碼相機是通過CCD或者是CMOS感測器把影像轉化為數字信號,數字信號存儲在卡上,膠片相機拍攝的畫面要經沖洗後才能看到,而數碼相機的後期處理比較容易。用膠片相機拍照不夠環保而使用數碼相機這比較環保膠片機的,135膠卷質量相當於數碼單反相機的1670萬像素。膠片相機和數碼相機,兩者各有所長,不能一概而論但總的來說隨著科技的發展數碼相機的優勢也越來越明顯大有後來居上之勢。膠片所不同於數碼的地方,就在於拍攝時成像看不見,需要沖洗後才能看見,膠片的色彩更加濃郁,色彩更飽和,對比度更高,寬容度更高,成片有顆粒,照片呈現獨有復古感,膠片拍出來真實,首先是膠片攝影費用很高,數碼攝影方便,膠片攝影首先要買膠卷,膠卷一個也很貴,然後沖洗,沖洗專洗店要給你設置一套沖洗葯水。最後膠片晾幹才能洗照片,數碼成本低,總的來說,各有各的好處。
㈢ 傳統膠片相機相當於多少萬像素的數碼相機啊
135膠片相機大約相當於數碼的1000萬,也就是最大放大到40寸左右就不行了。
大畫幅的話等效在幾千萬-幾億像素
㈣ 照相機的鏡頭相當於一個感光膠片,相當於。
照相機的鏡頭相當於凸透鏡,膠片相當於光屏.
用照相機拍攝時,物體和鏡頭之間的距離是物距,物距大於凸透鏡的二倍焦距,在凸透鏡的膠片上得到倒立的、縮小的實像.
故答案為:凸透;光屏;在二倍焦距之外;倒立;縮小;實.
㈤ 照相機的膠片相當於
照相機的鏡頭相當於凸透鏡,膠片相當於光屏. 用照相機拍攝時,物體和鏡頭之間的距離是物距,物距大於凸透鏡的二倍焦距,在凸透鏡的膠片上得到倒立的、縮小的實像. 故答案為:凸透;光屏;在二倍焦距之外;倒立;縮小;實.
㈥ 照相機的鏡頭相當於一個什麼鏡,膠卷相當於什麼
照相機的鏡頭相當於凸透鏡,膠片相當於光屏.
用照相機拍攝時,物體和鏡頭之間的距離是物距,物距大於凸透鏡的二倍焦距,在凸透鏡的膠片上得到倒立的、縮小的實像.
故答案為:凸透;光屏;在二倍焦距之外;倒立;縮小;實.
㈦ 用膠卷拍照,底片最高解析度都相當於哪個級別的數碼相機
膠片的解析度是分子級的,理論上可以近乎無限放大,這只是理論上,實際使用中是不可能的。
數碼相機會產生噪點,膠片會產生顆粒。顆粒跟噪點一樣,都會影響畫質。膠片的顆粒產生與沖洗條件有直接的關系,大多數的沖洗條件下,100度的135膠片能放到14寸,特別好的沖洗效果,能放到18-20寸。
有人說135膠片相當於600萬像素,有人說1000萬,還有人說2000萬,這些數字都算對。因為不同的感光度,不同的沖洗條件,得出的結論可能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上,差距非常大。另外如果將膠片轉換為數字,掃描或電分的條件也很重要。
我有時候沖洗黑白膠片,如果想降低顆粒度的話,我不是定到20度,而是18-19度,選擇盤洗,10秒攪動一次。葯水會選擇d23。這樣洗出的底片顆粒非常細膩,當然對比度也較低,大光圈拍美人,放出來效果蠻好的。
單說膠片的解析度,影響它的因素有鏡頭素質,最佳光圈,相機曝光組合,膠片感光度,選擇沖洗葯液種類,葯液溫度,葯液新鮮程度,沖洗時間,相紙選擇,放大尺寸,掃描儀器選擇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沖洗條件,有條件要找高等級的圖片社,說家門口那種洗印店,無論柯達還是富士,沖洗質量都不可能有保證的。這跟自己沖洗黑白膠卷不一樣,稍微重要點的片子葯水我都是一卷一換,沖洗店能管你這個?葯水快用廢了就迫沖唄。那些說600萬像素的朋友,你把膠卷寄到北京一些著名圖片社試一試,保證讓你大吃一斤。
現在玩膠片,玩黑白的多一些。自己沖自己放。用柯達卷的話,柯達出的那個沖洗液效果要比自己配的d76好些。一大瓶子夠用好多卷。
最舒坦的玩法是8x10直接印象,底片多大,照片就有多大,那畫質,那質感,完全不是數碼能比的。拿起放大鏡,你可以細細品。
膠片還是很好玩的。很有意思。
用膠卷拍照,底片最高解析度都相當於哪個級別的數碼相機?
哈蘇中畫幅相機,10年前,5000萬像素大概是20萬塊錢。今天,1個億像素的哈蘇相機,是380000,這個比用膠片拍照的成本貴多了,可是,為什麼商業攝影不用成本更低的膠片拍攝呢?
你好,膠卷也分為很多尺寸品種,常見的有35mm膠卷和120膠卷。我具體談談:
一、如果不只是膠卷,還包括膠片的話,8x10膠片的解析度
8x10底片的膠片解析度,大概實際上相當於1-2個億像素。
不是說膠片的解析度只有1-2個億像素,主要是8x10相機的鏡頭的解析度不夠高。
如果是印刷膠片,由激光照排機在膠片上輸出,那個解析度確實是驚人的,而且印刷膠片也更大,A4A3根本不是問題,有人民日報那麼大的印刷膠片,按照4000dpi進行輸出,你可以想像一下,解析度是不是幾十億幾百億像素呢?
只是,8x10的膠片相機,不是印刷膠片用的激光照排機。
8x10的膠片相機,鏡頭的解析度太差,所以,真正最終能夠獲得的實際解析度,只有1-2個像素。
如果把這個8x10的膠片,用激光照排機來輸出黑白文稿,那輕松10個億像素是沒有問題的了。
二、世界上,解析度最高的膠片和相機,是圖書館用的縮微膠片
如果用縮微膠片和縮微相機,換算為35mm膠卷,大概相當於最高4000-5000萬像素的解析度,當然,要用最頂級的縮微膠片和縮微相機,縮微鏡頭。
只是,無論激光照排機,還是縮微膠片,縮微鏡頭,也只是針對高反差的對象,具備最高的解析度,如果是正常的有豐富明暗層次和豐富的色彩層次的對象來說,解析度就很低了。
比如說,激光照排機或者彩色影視,印刷黑白的文字,解析度可以達到4000dpi,但是,印刷彩色照片,卻很難達到300dpi。
三、如果是攝影用的膠卷和相機、鏡頭,那麼,確實很遺憾,解析度很低
35mm規格的膠卷,相機,鏡頭,頂天也就是1000萬像素的數碼相機的解析度水平。
120規格的膠卷,相機,鏡頭,頂天也就是5000萬像素的數碼相機的解析度水平。
大家可以想一想,商業攝影,要求夠高了吧?可是,為什麼,哈蘇、飛思的中畫幅數碼後背,在只有2000多萬像素的時候,就把哈蘇的120相機給淘汰了呢?
這個問題,只要你想一想為什麼,結論就不難的出來了。
2004年的時候,一台2000多萬像素的哈蘇或者飛思,大概要十幾萬。
2004的時候,一台120膠卷的哈蘇相機,也就是幾萬塊錢。
對於商業攝影來說,一直都是使用120膠卷,膠卷的成本,其實並不是最大的問題。
在當時,拍攝一卷120膠卷,帶沖洗費用,也就是最多七八十塊錢。
你覺得對於世界500強企業拍攝商業廣告來說,真的出不起這膠卷費用嗎?
最常見的35mm彩色膠卷,無論柯達還是富士,正常沖洗掃描,頂天相當於600萬像素的數碼單反相機
因此,最根本的,還是膠卷的解析度太差了。
更不要說,哈蘇,飛思的中畫幅數碼相機,有5000萬像素了。
和哈蘇的5000萬像素相機相比,哈蘇120相機,真的有優勢嗎?
你想一下,哈蘇5000萬像素相機,10年前大概是20萬塊錢,使用成本比120膠卷貴多了吧?
何況數碼相機的折舊費用很高,折舊速度很快。
綜上所述,只要你用腳趾頭想一想哈蘇數碼相機取代哈蘇120相機的這個 歷史 進程,你就可以很輕松的得出結論了。
荒謬至極,膠片是化學銀鹽感光顆粒,顆粒是極小的,需要顯微鏡才能觀看,理論上來說,只要你鏡頭解析度到位,膠片解析度可以無限跟進;另外,膠片的乳膠塗層有厚度,物理感光過程中使膠片分層感光,這就使寬容度極大地增加,層次分明,較為好看自然,這是數碼永遠不可能具備的,也就是說數碼味的問題!所以,藝術家追求照片本身的承載價值的時候,應該用膠片!而新聞、商用市場都應該用數碼,因為傳播方便!所以,未來應該建立兩種體系,高端藝術類的風光攝影等,你要想拍賣,那麼必須是膠片作品,版權購買可以涉及原始膠片!而商用新聞則必須數碼!
對於光學膠片來說,其等價的像素極限與這么幾個因素有關:
1 光波長。可見光波長零點幾個微米或幾百個納米。在底片或ccd上聚焦後,有效的像素點極限就是零點幾個微米。
2 像素點大小。底片用鹵化銀感光後形成銀原子晶體,這個晶體可以輕易實現膠體粒子水平,也就是幾個到幾十個納米直徑,遠小於可見光的波長水平。數碼相機的ccd點陣目前遠遠達不到。
對於長度幾十㎜的底片而言,相當於可見光波長的大約十萬倍水平,上面可以很容易排列出百億等價像素,目前數碼相機像素才多少?
那麼為何大約三十年前的柯達富士樂凱照片我們目視其清晰度不高?一是那時普通相機的鏡頭不行,二是軟片在相機里不易充分展平。如果用好鏡頭外加硬底片(例如老式玻璃底片),那麼可以不很困難地實現可見光極限解析度下達成的百億像素水平。
結論
底片本身像素水平在可見光范圍內遠勝數碼相機,而且永遠不可能被數碼相機超越。可見光范圍內,目前原理製作的數碼相機最樂觀的前景就是達到零點幾微米的可見光物理極限,與底片持平。
葉公好龍的人真多。
本人80後,親手沖過上百個卷是有的。光學放大機不知道有多少人玩過?自己掃的卷更多。
膠片除了大畫幅的畫幅優勢,中幅和135膠片對應數碼在現今全是劣勢。感光度低,解析度低,絕對的偏色(除非拍照嚴格按色溫使用相應色鏡)。
說膠片解析度無限高,建議多看看高質量的攝影集或者光學放大的負片或黑白。135的高質量印刷只能印大半個巴掌大個的尺寸,再大就看得出劣化了。光放135真放不了多大,放得稍大點真不能看細節。
約2400萬像素左右。膠片的解析度是靠極細的化學團,大化學團越細,膠片越細膩。以135膠片36mm×24mm來講,過去膠片一般為70~90點(mm),100點就是極細的了。3600×2400=864000。現在數碼三色排列在同一平面,再X3約2600萬以內,由於綠感光元件佔50%,再適當減點,所認2000萬~2400萬即相當於膠片最好效果。當然膠片還有無數更細微顆粒,這一般在解析度上是不計算的。大顆粒的最細程度決定膠片解析度。
國外的一個權威科研機構介紹說膠卷的每個鹵化銀分子就是一個像素,一張135底片是所含的鹵化銀分子那是一個天文數字,那是現在的感光元件無法比擬的,現在的感光元件的每個像素能作到一個分子嗎,而且中間還含有很多線路,因此同尺寸數碼感光元件和膠片的像素是無法比的,那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人類現在和未來的一段時間還無法做出一個分子大小的像素,何況還有線路。
135膠卷兒大概有600萬像素。不過這個並不一定,感光度越高的像素就越低。樂凱的像素就比較低,柯達的富士的像素就高一點。反正都超標。放7寸相片兒200萬像素就足夠了。但再放大點兒就不行了。這就是從前婚紗攝影的正規店兒用120底片的原因。現在的數碼相機手機像素都是虛標。凡是說2000萬像素的比1000千萬像素的效果好的都是在騙人。電腦顯示器解析度至今還是200萬像素。4k顯示器遠沒有普及。200萬像素就是1600×1200。20寸顯示器上正好能滿屏播放。
很有意思的無解問題!在一個數碼像數點里不能包含三原色,這是大師們多年來苦中求解的事情,哈蘇h6d成像原理有了很大的進步。簡單的說叫做像素疊加。理論上很是復雜,一下子說不清楚。膠片上沒有像素點,直接反應三原色,不需要疊加。所以膠片數據不能用像素點來表達。但是膠片數據是後期電分出來的,也不能無限放大。現在的好數碼相機像數達一億或者更高了。有的專業數碼相機已經是幾十億的像素級別的啦,比如天文照片或者是衛星地圖照片。我覺得二者成像原理不同,用途不同,沒有可比性。不知道說的對不對?
貌似鏡頭講解析度,達到中心100線的已經很不錯了,若是用於數碼相機,這些頭依舊不行,玩「味道」是另外一回事,換句話說,底片不存在解析度一說,即便最細膩的底片,鏡頭解析度低也無法刻畫細節。以前有人問過比你這個問題更接近數碼相機的問題「底片相當於多少像素」,這也是一個沒有可比性的問題,數碼照片極致放大,你看到的是「馬賽克」一樣的規則方塊,當觀看距離越遠時,圖像越「清晰」,底片照片極致放大,你看到的是不規則的幾何塊,觀看距離越遠,越「清晰」。
㈧ 照相機的鏡頭相當於一個凹凸透鏡膠片相當於
照相機的鏡頭相當於凸透鏡,膠片相當於光屏.
要使膠片上的人變大,需減小物距,增大像距,故應將鏡頭向前伸.
故答案為:凸;光屏;前伸.
㈨ 傳統的135膠片像機相當於數碼相機的多少萬像素
135膠片相機大約相當於數碼的1000萬,也就是最大放大到40寸左右就不行了。
大畫幅的話等效在幾千萬-幾億像素
㈩ 以前那些用底片的相機照出來的相片相當於多少像素的數碼相機照的呀
即使是那種拍立得的一次成像照相機也相當於一千萬像素的解析度。
135膠片大概相當於2200萬像素;
120膠片(6×6的)大概相當於3200萬像素。
這是通過比較膠片照片和數碼照片的最大可放大尺寸計算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