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相機攝影 > 相機里的鞦韆是什麼意思

相機里的鞦韆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2-10-03 14:15:43

⑴ 用定焦鏡頭,如何拍攝盪鞦韆的人!

呵呵,我也在研究這個,感覺沒有特別好的辦法

一般是要在鞦韆的最高點,對焦,下次再到最高點的時候按下快門

最好還是收點光圈

因為我是用50mm/1.8相機比較老,是佳能400D,對焦比較慢而且不準,後出的相機或者是用好點的鏡頭會好些

還有一個辦法,就是不要從正面拍,從側面拍,這樣鞦韆對對焦的影響就會小很多

------------------------------
估計相機還是設置的全自動模式
全自動模式沒法拍這個

光圈要設置到值大於4.5最好是5.6以上,這個當然要看現場的光線條件了
快門要在250/1秒以上
ISO酌情調節

關鍵是對焦點不要自動選,要設置成中央對焦或者自己選一個有利於構圖的點
這樣就可以先估計好構圖。

就這樣也需要多次拍攝才有機會出不錯的照片
最好給個照片我看看是什麼情況

⑵ 人們玩的那個鞦韆為什麼會叫「鞦韆」有什麼典故嗎

鞦韆的起源,可追溯到幾十萬年前的上古時代。那時,我們的祖先為了謀生,不得不上樹採摘野果或獵取野獸。在攀緣和奔跑中,他們往往抓住粗壯的蔓生植物,依靠藤條的搖盪擺動,上樹或跨越溝澗,這是鞦韆最原始的雛形。至於後來繩索懸掛於木架、下拴踏板的鞦韆,春秋時期在我國北方就有了。《藝文類聚》中就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鞦韆為戲」的記載。當時拴鞦韆的繩索為結實起見,通常多以獸皮製成,故鞦韆兩字繁寫「靴a」,均以「革」字為偏旁。

鞦韆的起源與流變
方川
盪鞦韆是中華大地上很多民族共有的游藝競技項目。據現有文獻記載,它源自先秦。

《古今藝術圖》上說:「此(盪鞦韆)北方山戎之戲,以習輕(敏捷)者。」(見清翟灝《通俗編》卷三一)山戎是古代北方的一個少數民族,屬地在今天的北京市及其周圍地區,鞦韆原是其進行軍事訓練的工具。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帶兵打敗山戎後,將其國土劃歸燕國,鞦韆也隨之向南流傳,後來逐漸演變成游戲的用具。

盪鞦韆日後主要為宮中、閨中女子的游戲或傳統節日廣場狂歡內容。漢武帝時宮中盛行盪鞦韆;唐人高無際《漢武帝後庭鞦韆賦》雲:「鞦韆者,千秋也。漢武祈千秋之壽,故後宮多鞦韆之樂。」盪鞦韆在當時主要是為了強身健體。唐代宮廷把盪鞦韆稱為「半仙戲」,五代王仁裕在其筆記《開元天寶遺事》中說:「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競豎鞦韆,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市民因而呼之。」

盪鞦韆一方面可「擺疥」(醫治疾病),另一方面可以「釋閨悶」。《金瓶梅詞話》第二十五回開頭寫吳月娘、孟玉樓、潘金蓮、李瓶兒等在花園里盪鞦韆的場面,並引用了據說是出自唐伯虎之手的《鞦韆詩》。詩雲:

二女嬌娥美少年,綠楊影里戲鞦韆。/ 兩雙玉腕挽復挽,四隻金蓮顛倒顛。/ 紅粉面對紅粉面,玉酥肩共玉酥肩。/ 游春公子遙鞭指,一對飛下九重天。

李清照亦填有一首《點絳唇·蹴罷鞦韆》。一時間,盪鞦韆幾乎成了女性的專利品。

大概在唐宋以後,隨著城市經濟的發達,市民階層的大量涌現,盪鞦韆才演變成節日中廣場的狂歡節目。杜甫有詩雲:「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劉禹錫亦有:「鞦韆爭次第,牽掩彩繩斜。」可見盪鞦韆習俗流傳之廣之盛。

宋代詩僧惠洪也有一首題為《鞦韆》的詩:

畫架雙裁翠絡偏,佳人春戲小樓前。/ 飄揚血色裙拖地,斷送玉容人上天。/ 花報潤沾紅杏雨,彩繩斜掛綠楊煙。/ 下來閑處從容立,疑是蟾宮謫降仙。

從以上描述盪鞦韆習俗的詩作中,我們便可窺見當時這種習俗的全民性。也許人們對傳統鞦韆玩膩了,尋求新花樣,鞦韆習俗開始變化。

宋代出現了「水鞦韆」。據南宋吳自牧《夢粱錄》等書的記載,不管是在北宋都城汴梁的金明池,還是在南宋都城臨安的西湖、錢塘江,都舉行過這種雜技表演。每逢夏季舉行水鞦韆表演時,上自皇帝妃子、王公大臣,下至庶民百姓,競相觀看。表演之前,先在水中置兩艘雕畫精美的大船,船頭豎起高高的鞦韆架。表演時,船上鼓聲大作,船尾上雜耍藝人先耍練上竿,然後表演者按次序登上鞦韆,奮力悠來盪去。當鞦韆悠到和鞦韆架的橫梁相平之時,他們雙手脫繩,借鞦韆回盪之力躍入空中,在空中翻個跟斗,然後投身入水。因表演者姿勢各異,看上去驚險優美而又變化無窮。「水鞦韆」類似現代跳水運動,是宋代雜技的新發展,在中國雜技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對後世頗有影響。

唐宋之後,盪鞦韆習俗普及全國,盛況空前。

當然,盪鞦韆流變花樣最多的是我國的民族地區。

朝鮮族最喜愛盪鞦韆這一傳統競技游藝活動了,這一活動常在節日舉行,有時還進行比賽。節日里,姑娘們身穿色調艷麗的彩裙,圍在鞦韆旁,爭試高低,只有挑選出來的能手,才能參加運動會的比賽。比賽時,在高空的綵帶上懸掛一串金黃色的銅鈴,比賽選手盪起鞦韆,看誰能碰響銅鈴,碰到的次數越多,成績越高。飄逸的長裙,叮當悅耳的鈴聲,驚險的擺盪,令人嘆為觀止。

台灣高山族人稱盪鞦韆為「渺綿」,是「飛天」的意思,這與漢族人對鞦韆的傳統認識是相同的。

雲南西北及川南納西族的盪鞦韆習俗俗稱「鞦韆會」。納西族東部的鞦韆會多在每年夏歷正月初一至初四舉行,西部則於正月初六開始,歷時4~5天不等。清代《鹽源竹枝詞》雲:「高懸彩架接雲天,共慶新年勝舊年;姊妹艷裝爭奇麗,倩郎拋索送鞦韆。」麗江白沙村一帶,當年結婚的新娘常以紅繩系鞦韆扶手,用點心、瓜子等招待盪鞦韆者,以此討得平安吉利。永寧等地於「鞦韆會」的最後一天由女青年備辦酒席款待前來賽鞦韆的男青年。席間男子用鍋煙抹女子臉,互相追逐嬉戲,以抹黑為吉。傳說古時「鞦韆會」期間有魔鬼來捉拿美女,後因以此法遮顏,防遭鬼害,成為會中的又一習俗。

除了最為常見的吊秋之外,一些民族還有許多鞦韆的變種。

新疆柯爾克孜族的盪鞦韆游藝,當地人稱「阿拉提巴坎謝里欽吉克」。在空地上選一點,用3根木頭搭一座三角架,在3~5米外的另一點也搭一座同樣的架子,然後在兩個三角架中間架一橫梁,離地大約3米,橫樑上懸掛6根「U」型的牛毛繩,構成鞦韆。玩時一男一女面對面,兩人皆雙腳交錯蹬在較長的兩根牛毛繩上,伸開雙臂各抓兩根牛毛繩,背部靠在繩上,雙腳蹬動,越盪越高。

青海土族盪鞦韆用的是輪子秋。土族稱輪子秋為「卜日熱」,意為「旋轉、轉輪」。輪子秋根據當地條件,就地取材製作。如拆下大板車柱輪,將車柱豎起,下輪壓重物固定重心;上輪綁一架梯,在梯兩端拴上等長皮繩(似鞦韆)即成,故謂之「輪子秋」。

維吾爾族玩的鞦韆更為奇特,叫「沙哈爾地」,意為「空中轉輪」,每逢春秋季節和舉辦婚禮時盪玩。在場地上牢固豎起一根高約10米的圓木作軸,軸頂裝一木輪,輪上裝兩根橫木,各拴上繩索,如鞦韆狀。豎軸底部另裝一根橫木,以繩與頂部木輪相連接。游戲時,繩索鞦韆上各站一人,然後底部橫木兩邊,各有數人相向而立,雙方等速推動橫木,帶動頂部木輪旋轉。站在繩索上的游戲者即隨著轉輪的加速慢慢升上高空,轉速越快,游戲者飛得越高。

在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還流行有磨秋、風車鞦韆等鞦韆形式。

磨秋又可分成兩種,一種叫轉磨秋,另一種叫磨擔秋。轉磨秋在中間有一立柱,其頂有軸,上系四繩,繩末各有一環,由四人抱環旋躍為戲,狀如推磨,故曰轉磨秋。

磨擔秋的玩法是,取一根長1~2米,直徑約15厘米的硬木固定豎於場地上,頂端削細作軸;另選一根長約10米、直徑與木柱相當的木桿,中間鑿凹,橫置於立柱頂上,即搭成磨擔秋。木桿兩端騎坐對等人數,騎坐者用腳蹬地略跑數步後,即迅速騎上木桿或匍匐桿頭,木桿即磨一般旋轉,兩端上下升沉,又似挑擔時扁擔的上下起伏,故稱磨擔秋。隨著木桿的旋轉起伏,落地的一方用腳蹬地,增加動力,使桿彈起,這樣,木桿兩端交替上下,旋轉不止。

磨擔秋以雲南、貴州、廣西等地區的傣、景頗、苗、壯、哈尼、布依、仡佬族為盛,其中哈尼族最為典型。

哈尼人打磨秋主要在農歷的五月或六月。五月份在戌日或亥日舉行,稱「五月年」;六月份選其中間的3~5日舉行,稱「六月年」,哈尼人叫「苦扎扎」節。「五月年」、「六月年」均為磨秋節。關於「五月年」的來歷,當地有一則傳說:遠古時,太陽、月亮出沒不定,危害莊稼,阿朗和阿昌兄妹倆決定要救助鄉鄰。他們砍來栗樹支起磨秋,磨秋飛轉,載他們飛上太陽和月亮。他們費盡心機說服它們有規律地晝夜出沒。理想實現了,兄妹倆卻分別被烤死、凍死在太陽和月亮上。人們為了紀念他們,演變為節日。

風車鞦韆又叫車秋、轉秋、轉轉秋、轉鞦韆、紡車秋,因其形狀略似紡車,故名。風車鞦韆的結構比吊秋、磨秋都要復雜。在場地中立兩根約3米高的木柱,相距約3米,柱頂架一橫梁,橫梁中央套一寬約1米的木製十字形滾軸,如車輪狀。滾軸上有各長約2米的4對平行足,足端系短繩,繩端拴一木板,形如鞦韆。玩時,4人各坐一木板上,使滾軸轉動,上下升降。各人腳觸地時用力蹬地,再加上空中三人下坐、下拉的力量,鞦韆作圓形旋轉,轉速快時,如飛旋的大風車,煞是好看。在黔東南苗族地區,風車鞦韆的每塊坐板上可坐兩人,4塊坐板坐8人,這樣的風車鞦韆叫做「八人秋」。風車鞦韆在苗、阿昌、僳僳等民族中盛行,其中僳僳族最為典型。僳僳族轉風車鞦韆的多為女子,節日里,她們著盛裝前來比賽。比賽時分成若干小組,每組4人,依次參賽。參賽者臉朝外坐在鞦韆板上,裁判一聲號令,鞦韆像紡車一樣開始轉動,越轉越快,這時場地上如同轉起一個繽紛的綵球。

1991年,全國少數民族體育運動會將盪鞦韆列為表演項目,後來吊秋又被列為比賽項目。

鞦韆這種有著幾千年歷史的民俗事象,至今仍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它活躍了人們的生活,也為民俗工作者提供了蘊涵豐富的標本。

⑶ 在「盪鞦韆」一詞里應取第幾種解釋

鞦韆,古字兩字均有「革」字旁,千字還帶走字,意思是揪著皮繩而遷移。早在遠古時代,人們為了獲得高處的食物,在攀登中創造了盪鞦韆的活動。最早稱之為「千秋」。傳說為春秋時代北方的山戎民族所創。開始僅是一根繩子,雙手抓繩而盪。後來,齊桓公北征山戎族,把「千秋」帶入中原。至漢武帝時,宮中以「千秋」為祝壽之詞,取「千秋萬壽」之意,以後為避忌諱,將「千秋」兩字倒轉為「鞦韆」。以後逐漸演化成用兩根繩加踏板的鞦韆。到了唐宋時代,鞦韆成為專供婦女玩耍的游戲,以練習輕捷、矯健。
鞦韆的起源,可追溯到幾十萬年前的上古時代。那時,我們的祖先為了謀生,不得不上樹採摘野果或獵取野獸。在攀緣和奔跑中,他們往往抓住粗壯的蔓生植物,依靠藤條的搖盪擺動,上樹或跨越溝澗,這是鞦韆最原始的雛形。至於後來繩索懸掛於木架、下拴踏板的鞦韆,春秋時期在中國北方就有了。《藝文類聚》中就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鞦韆為戲」的記載。當時拴鞦韆的繩索為結實起見,通常多以獸皮製成,故鞦韆兩字繁寫「靴a」,均以「革」字為偏旁。
盪鞦韆分單人盪、雙人盪、立盪、坐盪等。每個村鎮都有自己的鞦韆高手,有時還要舉行表演比賽。盪得最高最美的人很受鄉鄰的贊揚。盪鞦韆的這些日子裡,也常常是青年男女相遇、接觸的好機會。

⑷ 在某些方言里打鞦韆是什麼意思

「打鞦韆」民俗

寓意: 消災除病,不招瘟疫。

古代打鞦韆的活動在清明、寒食節,傳說「打鞦韆」可以消災除病,不招瘟疫。

古代「打鞦韆」形式有:

「盪鞦韆」,「轉鞦韆」,「月鞦韆」「吊鞦韆」等。

資料: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寒食日打鞦韆。」

漢.劉向《別錄》「清明打鞦韆。」

⑸ 鞦韆寓意著啥尤其在女孩心裡

我是女孩子。我感覺鞦韆應該寓意點浪漫的氣息。記得以前老人說過,打鞦韆可以消除病痛。我感覺鞦韆的寓意無論到底是什麼,應該是好的寓意吧!
鞦韆,游盪的時候,會帶著你沖向藍天的方向。天的藍色,鞦韆,憑我的感覺是人生開始向好的方向發展,飛向藍天。
這幾個寓意都很吉祥

⑹ 運動鏡頭中,「跟拍」和「追隨」有什麼根本的區別嗎

就是叫法不一樣而已,不過叫"追隨"的比例多些
追隨攝影的特點是,拍攝者要隨著動體的運動方向轉動相機,在行進中按動快門.拍攝的結果是,動體清晰,而背景移動模糊,給人以快速運動之感.
採用追隨法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要把相機緊靠臉部,相機與頭部作為一個整體來轉動.條件允許也可用三腳架,拍攝時,先從取景框里看好被攝對象的位置,然後,按動體行進的方向,相應轉動相機,待到適當時機時,及時按動快門.
2.按快門時,相機不能停止,必須在轉動中按快門.
3.不要使用太高的快門速度,一般多用1/60秒,有時也可用1/125秒或1/30秒.如使用快門速度過高時,動感不強,追隨效果不明顯;如使用快門速度太慢時,技術上不易掌握,主體容易模糊.
4.使用追隨法拍攝時,一般以選用測光或逆光為好.應選擇深暗色的背景,而且背景最好是有樹、山、房屋或人群等景物.這樣在轉動相機時,背景才能出現模糊的線條.如果背景沒有景物,或是暗黑一片,拍攝時即使轉動相機,也不會出現模糊效果.
5.追隨攝影主要用於表現動體的"動態"和"速度"有下面幾種追隨法:
①平行追隨.相機與動體的行進方向成90°.拍攝時,相機平行追隨動體.
②縱向追隨.當動體縱向運動時,相機隨之縱向追隨.如小孩向上盪鞦韆,相機向上轉動.
③弧形追隨.當動體弧形運動時,相機隨動體運動,弧形追隨.
④圓形追隨.當動體圓形轉動時,相機圓形追隨.
⑤斜向追隨.當動體由高處下降時,相機可斜向追隨.
⑥變焦追隨.拍攝者在面對迎面而來的動體時,利用變焦鏡頭,在變焦中追隨拍攝.這時動體的四周會出現放射線條,有迸出的效果,動感很強.拍攝的要領是:當把動體對焦清楚後,隨動體向前移動的方向,從遠向近拉鏡頭,即從短焦距往長焦距拉動.如動體向後移動時,也可從近向遠拉鏡頭,也即從長焦往短焦拉.變焦追隨時,用左手拉動焦距,右手按動快門,在拉動焦距中按快門.背景要選擇有景物的地方,這樣才能在變焦時,出現迸發式的線條.拍攝時,因動體迎面而來,所以要特別注意安全問題.拍攝前要選擇安全拍攝點,以免被動體撞傷.
拍攝遠距離快速動體時,需要用望遠變焦鏡頭,可把相機固定在三腳架上,用慢速度在長時間曝光過程中進行變焦拍攝.

⑺ 什麼是盪鞦韆

盪鞦韆是一項非常有趣的娛樂活動,尤其深受女子和兒童的喜愛。每到春天,陽光明媚的公園中、院子里、空地上常常會看到人們在鞦韆架上翻飛的身影。很多地方還會舉辦趣味盎然的盪鞦韆比賽。

細究鞦韆的起源,大約可以上溯到久遠的上古時代。我們的祖先為了生存的需要,常常必須上樹採摘野果或躲避野獸。在攀緣和奔跑的過程中,人們往往會抓住粗壯的藤條,依靠其柔韌性和搖盪擺動的幅度,攀上樹干或者跨越溝澗,這盪鞦韆是鞦韆最原始的雛形。春秋時期在我國北方就產生了將繩索懸掛於木架、下拴踏板的鞦韆了。

一般來說,盪鞦韆分單人盪、雙人盪、立盪、坐盪等,是古代女子最喜愛的游樂活動之一。蘇軾的《蝶戀花》寫到:「牆里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里佳人笑。笑聲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春節懸長繩於高木,士女袨服坐立其上,推引之,名『鞦韆』。」可見盪鞦韆也是節日里的游藝活動之一。唐宋時期,鞦韆成為專供婦女玩耍的游戲,以練習她們的輕捷、靈敏和矯健。《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宮中至寒食節,競豎鞦韆,令宮嬪輩笑以為宴樂。帝呼之為半仙之戲。」清明節也有盪鞦韆的習俗,元明清時期,定清明節為鞦韆節,在皇宮里也安設鞦韆供皇後、嬪妃、宮女們玩耍。作為一項女子難得參加的戶外活動,在春天溫暖的陽光里盪鞦韆可以使人心曠神怡,還可以鍛煉身體、練習膽量和磨練意志,是一種有益的民間體育游藝活動。有些地方還認為,盪鞦韆能祛除疾病。這些也許就是盪鞦韆能世代相傳、經久不衰的原因。

除了傳統的鞦韆,還有幾種比較特殊的鞦韆:「胡悠」、「過梁悠」和「板不煞」。「胡悠」的玩法是:主架上端安放鐵軸,軸頭頂在橫梁的正中間,橫梁兩頭再各吊一個小鞦韆,人或站或坐在兩頭的鞦韆上,邊盪邊轉圈。「過梁悠」的玩法是:在木架上裝一個方形大木輪,輪子四角各吊一副小鞦韆,四個人坐在鞦韆上,由其他人用力推使大木輪轉動,鞦韆上的人隨著大木輪子的轉動,或高或低的悠盪。「板不煞」的玩法是:在鞦韆架的橫樑上穿一個轆轤頭,上面繞一條粗繩(只繞一圈),兩頭垂下,其中一個繩頭上固定一根腳踏棍。玩樂時,兩只腳踏在踏腳棍上,兩腿夾繩,兩手緊拽另一個繩頭,使繩子這頭往下轉,那頭帶著人往上升。這種玩法需要手腳並用,對身體協調性的要求比較高。鞦韆橫樑上頭一般掛有各種獎品,當升到最上面,掌握好身體平衡後,就可以伸手去取獎品。如果技術有限,往往還沒爬上去就會摔下來,或者上去了沒取到獎品就又滑下來或摔下來,所以稱做「板不煞」。在鞦韆架下墊著松軟的沙土或柴草,不會出危險,又稱「摔不死」。

盪鞦韆至今仍然是很受歡迎的常見游樂活動,既有趣又有益身心健康。很多少數民族中也時常舉行盪鞦韆的比賽。

⑻ 光遇的鞦韆在哪裡

光遇中的鞦韆需要購買,是2020年情人節限定道具,需要在情人節期間購買,使用方法如下:

1、首先在情人節期間打開商城進行購買。

⑼ 王者榮耀吧里經常發的盪鞦韆是什麼意思

」盪鞦韆「是指貂蟬仲夏夜之夢皮膚的皮膚預覽和回城特效。通常人們在游戲里遇到使用該皮膚的玩家,都會稱之為」盪鞦韆「。

皮膚預覽:

這個一說法的來源是,一些使用該皮膚的玩家會在對手面前點擊回城進行嘲諷,由於特效中,貂蟬的動作是在盪鞦韆,所以人們乾脆直接把這皮膚叫做盪鞦韆。

閱讀全文

與相機里的鞦韆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1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3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2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80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9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