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相機攝影 > 荒木經使用什麼相機

荒木經使用什麼相機

發布時間:2022-10-20 23:33:22

1. 日本相機都有什麼品牌

日本相機的品牌有:佳能AE-1、尼康FM2 、賓得67 、奧林巴斯OM-1 、美能達α-7000 、理光GR1 等等,其中最經典的就是佳能AE-1、尼康FM2 了。

1、佳能 AE1 相機。

Nikon FM2型照相機是目前NIKON 35mm系列中銷售期最長的一款全機械照相機,於1982年推出,直至2001年停止生產。FM2做工精良,可靠性高,故障率極低,耐低溫性、抗沖擊性強等優點,使這架照相機成為一般專業攝影和高級業余攝影者都想擁有的一部經典照相機。

尼康FM2相機生產至今,共有多種版本,從最初的閃光燈同步檔1/200s(FM2機身後的編號只有數字沒有字母,其壓片板為平滑式)也是世界上第一次採用,到了第二版時改為1/250s(也是鈦合金蜂巢狀快門,但蝕刻圖案與第一版略有不同,蝕刻面積稍大從此以後的型號統稱FM2N機身編號改為N XXXXXXX壓片仍為平滑式)。

它的快門設計很獨特,第一版的快門設計是採用鈦合金蜂巢結構,有重量輕、強度高特點(第1版和第2版的區別只是閃光同步分為1/200和1/250,快門的材料都是用鈦合金蜂巢結構)。而隨著快門材料與技術上的突破,快門葉片改為輕質鋁合金,使其運行時更加輕,阻力更小,強度更高,運行速度更快,故障率也大為降低。

2. 2013年美國電影迷色的意思

那個製片在美國
導演是日本人哦

這是一部關於日本攝影家荒木經惟的紀實體影片,跟隨紐約電影人Travis Klose的攝像機,與荒木在東京四處奔忙,看他用不同款式的照相機,與環肥燕瘦的女體盡情雲雨·.......
荒木經惟---一個備受爭議的日本攝影家。他從不忌諱在自己的作品中直觀展現關於性的種種,因此他飽受衛道士的指摘和批判。他的行為乖張,衣著誇張隨意,在很多人眼裡分明就是一個隨時可以大吃女模特豆腐的色老頭,然而他又曾飽含深情地推出那本成名影集《感傷的旅程》,裡面記錄了荒木和愛妻陽子蜜月旅途中的點點滴滴。斯人已逝,影集中的瞬間成為永遠,而竹中直人根據這對夫婦改編的電影《東京日和》更是感到了無數人。溫柔的荒木,不羈的荒木,究竟哪一個更加真實?導演Travis Klose通過大量的采訪和記錄,或許能像你我展示一個更為真實的荒木經惟......

3. 用lomo的人為什麼都用過期膠卷

Lomo是一個縮寫,上個世紀50年代在蘇聯聖彼得堡一個專門生產軍事光學鏡片的工廠,叫列寧格勒光學儀器廠(Leningradskoje Opitiko Mechanitscheskoje Objedinenie)是俄羅斯最大的光學儀器生產廠,LOMO LC-A是該廠在前蘇聯時期研製生產的35毫米自動曝光旁軸相機。而現在Lomo有了新含義,Lomo是Let Our life be Magic and Open,讓我們的生活開放、有魔力。Lomo=拉瑪、樂魔、裸貓……樂摸!盡管翻譯版本繁多,但是在香港和台灣,Lomo的愛好者們給它起了一個恰當的中文名字——樂摸——讓我們快樂地撫摸生活!

LOMO 前世今生
LOMO相機誕生於上世紀50年代的列寧格勒光學機械聯合企業,它是一種應用於前蘇聯間諜部門的體積小操作簡單的相機,由於應用領域特殊,使得它日夜均可以拍攝無須閃光。可隨身攜帶的低科技35毫米自動曝光旁軸相機。最初是模仿萊卡的Minox,這種相機當時也不是很流行,沒有光圈,只有簡單的b門,而且成像質量不高,照片暗角比較大。
由於該相機對於紅、藍、黃感光特別敏銳,所以用正片沖出的相片色澤異常鮮艷。
關於LOMO藝術(Lomography)的形成,首先要提到Lomo LC-A,這是Lomography的起源。Lomo相機原先是前蘇聯的產物,由列寧格勒光學與機械聯盟於1980年代初期製造出品,是一台為了大眾需求而製造的「陽春傻瓜相機」。
Lomography逐漸興起
Lomography Society使Lomo相機出現再生神話,但同時亦必須確保它能長遠地發展。Lomographic於1982年聖彼得堡開始興起。Lomo生產商被要求生產大量間諜相機,造福人民之餘亦蘇維埃增光。
Lomographic熱潮始於1982年聖彼得堡。某陽光普照的早上,General Kornitzky把日本小型相機(Cosina CX-2)放在桌上,他的親密戰友Panfiloff(即Lomo蘇聯軍事及光學製造廠之總監)細看此相機,發現它有清晰的鏡頭、極高的感光度及堅固的外□。兩位男士留意到它的特性和潛力,馬上研究如何改善設計。希望能生產一部全功能全天候的相機,旨在讓全蘇聯人民提供樂趣之餘亦用此紀錄社會主義生活和祖國的光榮。最後,Lomo LC-A誕生了,百萬部相機迅速售清。蘇聯、越南、古巴及東德人民於80年代開始也參與進來。
LC-A是一部小巧、自動的相機,為大眾提供每日攝影之工具。但它簡約的背後隱藏著極大的價值:Minitar 1鏡頭,由Professor Radionor設計,在廣角鏡頭下拍出鮮明的色彩。一般只出現於貴價專業相機的自動感光功能,讓Lomo在任何環境下都能使用,晚上更能創造突出的線條效果。堅居的外□加上硬凈的金屬結構及醉人的蘇聯風味。
Lomo LC-A的出現
當前蘇聯、越南、古巴及東德人民仍活在共產主義下的同時,兩名奧地利維也納美術學生沃爾夫岡·施特蘭晶格(WolfgangStranzinger)和馬蒂亞斯·菲格(MatthiasFiegl)於1991年初夏遠赴布拉格度假,在炎炎氣息下,初嘗捷克的民主氣息。由於當時流行亞洲的高科技電子相機,LC-A已停止生產,餘下的只能在舊相機店內找到。兩名維也納學生興之所至在一家舊貨店裡買下了一部造型古老的Lomo相機—LC-A。
在燦爛的布拉格街頭,他們以LC-A snapshot一番:從頭頂拍、從背脊拍、從屁股拍……整個旅就是在啤酒、伏特加和LC-A作伴下完結。回到維也納後,他們把菲林拿到超市沖曬,看罷相片後非常震驚!那鮮艷、快樂、蒙朧的效果為捷克面貌注入全新感覺,影像效果從未如此過癮過!
1992年,LOMO官方組織:Lomographic society在維也納成立。目的是要向全球發布有關Lomography的訊息。
Lomography不僅僅是LOMO愛好者交流的平台,同時,它也是網上發行與銷售LOMO照相機的機構。這也就是大家所謂的「LOMO官方」。
Lomo逐漸成為時尚新寵,一時間Lomo的快樂秘密在歐洲的年輕人之間迅速傳開,成為地下藝術圈、文化圈的新寵兒。
不幸的是,在蘇聯生產Lomo相機的列寧格勒光學機械聯盟在民營化後要裁撤虧損的相機部門,預定1996年要停工關廠。這兩人聽到,火速前往要求這個早已關閉的工廠重新開張,再生產Lomo自動相機。
1996年,二人說服了聖彼得堡當時的市長兼列寧格勒光學儀器工會總經理普丁(Putin),繼續生產這不僅對有益於他們的國家經濟,也對促進藝術文化很重要的「超傻瓜相機」。
Lomo革命於是展開,這個工廠一個月生產2000台Lomo相機,不過價格已由1995的30美元漲到約200多美元。(這也是LCA有不同版本的原因之一,但是在2005年4月,LCA徹底停產!)
這個學生和他的朋友們把用LOMO拍的宴會照片,或日常每天一景一物放在廚房牆上展示後,他們就開始「LOMOWALL」的交流活動。
1997年更在西班牙馬德里舉辦第一屆的LOMO世界大會,以馬賽克式的並列拼貼方法展示1.5萬張照片,整個展示牆長達108米。成為地下藝術圈、文化圈的新寵兒。
今時今日,如果你還以為「傻瓜攝影」意味著落後,那就是你遠遠落伍了,因為目前在歐洲和日本,這種「LOMO隨興攝影風格」可是大大地盛行!想拍什麼就拍什麼,連續拍,不理會正統的攝影規矩,只講究個人的隨意性、真實性。也許你不認為這是藝術行為,只不過是青春期的情緒發泄。但是,你錯了!這就是藝術,是一種新興的攝影藝術!
這些推廣且秘密傳播的Lomo相機及它拍出來即興的照片的人就是「Lomoer」,全世界從古巴到日本、越南,有無數LOMO人在說:「Lomo不止是一種創作性的攝影,而是一種存在的方式。」Lomo的創作理念是:「要快、不用多想、對周遭的環境張開眼、多吸收,享受溝通。」由創意和動力組成的Lomo,開放予每一位好奇和喜愛按快門的你。藉著Lomo,藝術就從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慢慢滲透出來。

Lomo相機的特色
Lomo相機的特色是鏡頭寬(32mm)、速度快、色彩強烈、沒有閃光燈,在燈光越暗的情況下照出來效果越好。它還有一種特殊的「隧道效果」:照片的四周會顯得比中間暗很多。不過這些技術上或光學上的特性都不是Lomo的特點。它的主要吸引力反而體現在一種跨地域性的地下創造活動。
擁有Lomo的名人:大名鼎鼎的日本攝影家荒木經惟(他有兩本攝影集是用LOMO拍的),其中不乏搞科技音樂的人如Moby、David Byrne、Pulp樂團的Jarvis Cocker。以及如王家衛、三宅一生、杜可風等國際名人都擁有LOMO相機。
Lomo的宗旨就是要藉千千萬萬的Snap Shots去紀錄地球上的一事一物。
Lomo一直都在尋找那自然的,即興的美學。這是一種新的攝影取向,構圖與對焦都已過時,模糊與隨機性才是潮流,才是經典。這種Lomo的態度解放了所有傳統意念的追隨者。不要想,只管拍!Lomo人並不會受古老攝影模式所限制。相片就是Lomo的根本。沒有甚麼比新鮮的Lomo相片感覺更美妙的了。Lomo圖片收集、欣賞並展示所有精彩的照片,有神秘的,愉快的,有模糊的,沉悶的,簡單點說,即是生活中的所有。
找個位置,躺下來好好享受。又或者,拿起你的Lomo相機,與我們分享你的照片!向世界展示你的傑作,你的幸運事情,你奇怪的攝影觸覺,以及你最個人的攝影視野。現在就抽出你的Lomo相機,拍下你身邊的人,把他們扯進你獨特的視野吧!不需要多想,只要快 。
現在就馬上開始,請不要忘記:你就是Lomoer。

LOMO 在中國
LOMO正式進入中國是在2003年初,但早在2002年的時候,LOMO文化已經開始。
而大流行的時間卻要到2004年初,這其中的變化我們可以從LOMO相機的經典機型LC-A的價格變化看出一些端倪:2003年10月份的時候,LC-A的價格在400-500元間,但無人問津。而2004年3月份的時候LC-A的價格就陡然上漲到千元上下,且經常出現有價無貨需要訂購等待的現象。
作為青年攝影新文化勢力的LOMO,在它11歲的時候奇襲了古老文化代表的中國。2004年6月29日,「2004年LOMO世界大會(LOMO WORLD CONGRESS 2004)」 在經歷了馬德里、紐約、東京、科隆、維也納5屆世界大會之後登陸了中國北京。此次大會會集了眾多LOMO攝影師、愛好者,65個國家的3000多攝影師為此次大會提交了6萬幅作品並構成了200餘米世界最大的攝影牆。這面LOMO牆在7月2日晚上7點驀然出現在古老的北京日壇公園圓形圍牆上,色彩斑斕的LOMO攝影作品強烈刺激了每個觀摩者的每個神經細胞。
LOMO 特色
在上個世紀90年代,兩個學生發現了一款小型的、神秘的俄羅斯照相機Lomo Kompakt Automat,並使用這款相機開創了一種全新的即興攝影藝術風格。他們的方式就是:在最不可能的情況下、在最不尋常的姿勢下拍攝盡量多的照片。結果,來自全球世界各地許許多多的真實的、多彩的、狂放的、新奇的、不常見的以及其他精彩的照片接踵而至。之後這些照片排列組合為Lomograph的海洋,以純粹的多彩性、多樣化和強烈的表達慾望而讓觀看者嘆為觀止。有近十萬LOMO攝影者共同在莫斯科、紐約、維也納、柏林、聖彼得堡、哈瓦那、蘇黎世、科隆、馬德里、開羅、東京和其他主要世界城市成功舉辦展覽後,Lomography建立了其國際聲望。

LOMO這種攝影風格逐漸從維也納先鋒藝術的熒幕上發展成為有深遠社會影響的、國際性的文化運動。一直以來,LOMO協會的攝影者「發現」或者特意開發的產品推廣都支持著這種發展。這些產品包括特製的抓拍相機(如4鏡頭相機、holga相機),攝影風尚,攝影器材,LOMO攝影的相關書籍等。另外,還有來自全球35個國家的LOMO攝影者組織的各種文化活動。特別設立的LOMO使者負責區域內LOMO攝影者的事務和組織各種活動,例如展覽、派對、影展、LOMO攝影活動、巡展,出版,以及國際和本地的藝術項目等。此外,還要負責和電影界、音樂界及新興媒體合作的藝術項目,並且在區域內為年度世界性的活動和比賽提供支持。
LOMO攝影崇尚的社會和視覺信條對90年代攝影藝術的功能和審美的有著非常重大的影響。今天,全世界范圍內LOMO攝影團體有超過50萬的會員。在他們中,有如你我般的普通人,但是也有諸如Brian Eno,Laurie Anderson,David Byrne,Pulp,Underworld,Helmut Lang,Moby,Robert Redford這樣如此出名的個體。而以上也僅僅是那些出色的攝影者中的一小部分。LOMO的基本理念就是:快速捕捉、無需多想、心態開放、吸收事物和享受暢談,這些理念已經遍及溝通文化中,並且成為Lomographic網路中共同分享的認知。這種創造性的前提是建立在高端技術與低端技術有趣組合、以及社會機構和商業攝影與設計公司融合的基礎之上的。這種藝術途徑使LOMO在今天這樣一個全球化的溝通時代有了如此獨特的角色。
LOMO攝影者正在和成百上千的且即將增長為上百萬的LOMO攝影者一起不斷努力工作,致力於永不停息的LomographicSysiphus項目:LOMO世界資料庫。這是有史以來最廣泛的抓拍攝影檔案,在這里,你可以看到我們生活中全部的最古怪和最不可思議的影像。
這個資料庫在哪裡?在LOMO攝影者的鞋盒子里、堆在攝影者的椅子上、桌子上、在碗櫃里、在抽屜里、在天花板上、地板上、在LOMO之家的牆壁上、在LOMO影集里、在維也納LOMO國際協會的辦公室里。。。。。。那些精挑細選的傑作收錄在每時每刻都在增長的LOMO全球交流中心的網站上:www.lomography.com。
說到最受年輕人歡迎的攝影工具,LOMO一定占首位。LOMO有什麼魅力,讓全球LOMO迷為之瘋狂。其實LOMO是一台五0年代俄國間諜專用的迷你相機,於九年前由德國人再度發現後重製生產,但因為一年僅生產三千台,所以歐日各地的LOMO迷總是引領企盼。
LOMO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它的鏡頭,經由獨特彎曲的角度,讓它得以日夜兼拍無須閃光,而且對於紅、藍、黃感光特別敏銳,用正片沖出相片的色澤異常鮮艷。
另外千萬別被光圈、焦距的功能嚇著了,手握一台LOMO,放鬆心情想拍就拍,別在意角度、別注重姿勢,記得要求沖印店洗出所有的照片,那怕是曝光過度與反差模糊,絕對有你意想不到的效果。而由於不需要閃光燈,所以建議採用感光度400的底片。
順勢而來的是另一台"Action Sampler",一張底片可呈現連續四格慢動作,不需對焦、沒有光圈,絕對是玩樂好相機,除了單獨欣賞,更可以拼貼共組LOMOWALLS(樂摸好攝牆)。據說馬賽克產生的視覺革命,就是由LOMOWALLS掀起的風潮
LOMO在全球各大城市都有名為"LOMO Society"的組織,總部設於維也納,雖然擁有全球性的聚會和正式的組織,但可一點也不嚴肅,LOMO Society的精神是將相機變成一種隨身攜帶的生活觀察用具,以一種不拘型式的紀錄方式,藉由全球各地LOMO Society,讓LOMO人遍全世界也不寂寞。

LOMO 法則
捕捉瞬間
自90年代初期,日本玉女攝影家/藝術家Hironix拿著傻瓜相機到處拍而傳染成一種自發性隨興的攝影風潮之後,不僅是作品,連相機本身都獲得一種新的流行地位。對焦不準、模糊、層次不分明的照片也開始可以被接受,只要它捕捉到「那一刻」。流行攝影師Jurgen Teller、terry Richardson的作品都是以這種日常生活的粗陋、真實和即興而著名。
1998年由義大利設計小組Biunco &Cucco出版的流行攝影集《Pipoca Instant Fashion》由一系列的拍立得照片組成。拍立得獨有的真實和不可能通過暗房再加工的特點,使得此書大為暢銷。這種「立即影風格」如今連《Vogue》雜志也加以沿用。
沒有閃光燈,不用電池,比傻瓜還笨的低科技相機Lomo獲得玩家垂青。《穿街走巷》帶你去認識這個新名詞,領教一下笨機的厲害。
進入數碼影像世紀,相機玩家忙著提升器材,趕高科技,在討論解析度和像素等高科技問題之際,低科技相機卻沒有因此銷聲匿跡,反而圖創反璞歸真清流。像著名的相機品牌富士、佳能等都推出了低科技相機,不過最具代表也最受歡迎的,要算低科技俄國間諜相機Lomo。
Lomo在外國掀起熱潮,Lomo迷俱樂部紛紛成立,還形成了Lomography原本記憶和想像的方式有很多種,你可以是DV,也可以日記……但是你選擇了攝影。於是,LOMO一下更衣室、LOMO一下地鐵站、LOMO一下酒吧故事、LOMO一下快餐店……再配上若干文字或者無標題內容,就這樣來了
兩年前,日本的少女們時興過一段用傻瓜機隨意拍照寫日記的風氣,想拍什麼就拍什麼,連續拍,不理會正統的攝影規矩,只講究個人的隨意性、真實性。也許你不認為這是藝術行為,只不過是青春期少女的情緒發泄。但是,你錯了!這就是藝術,是一種新興的攝影藝術!

特傻
什麼是LOMO藝術?先來談談LOMO,LOMO就是一些超級笨的相機。LOMO藝術就是用這些特傻的相機去拍攝眼前的世界。
基本不用閃光燈、不用調節光圈、不用對焦,你只要按快門就可以了。不就是傻瓜相機嗎?是啊,LOMO的確是傻瓜,比自動相機的傻還要更傻,傻到LOMO相機的主要機型LOMOLC-A曾經一度瀕臨停產,因為所有人都相信,這種過於簡單的傻瓜,不適合現代社會的發展。
這是一個數碼時代,技術含金量成了數碼愛好者攀比的指標;拍攝無需等待,眼前的景色可以立即顯示瀏覽,我們怎麼會選擇這種古董級的相機呢?
但世界並不由我們的主觀而旋轉,沒有人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明天,風水是不是又轉回來?今天,新一代的年輕人彷彿染上了「新文化傳染病」之一修復古跡,他們把古董從箱底拉出來,發現LOMO這種無與倫比的笨拙相機似乎更好玩,玩的人多了,時尚的路也出來了。
是啊,什麼都玩膩了。玩膩了數碼,所以玩膠片;玩膩了即時顯示,所以玩相片的不可預測(因為誰也不知道自己將從LOMO類的古老相機中,將曬出什麼樣的照片)。社會變更越來越快,剛覺得新鮮的高科技的數碼現在已經落時了,LOMO的笨拙倒引得了年輕人的青睞,因為LOMO是耐心,是感覺,它的傻,它的簡單都變成了優點,當然,這時傻瓜的「傻」已經美其名曰:「Don』tthink」。

夠玩
看著自己胡亂拍的一些照片,沖曬出來簡直象藝術品的時候,說實話,年輕人很難不心動。何況,LOMO絢麗的色彩配合著我們對這個旋轉世界產生的幻覺,幾乎天衣無縫。
這個世界裡,屬於我們的有酒吧、電子迷幻音樂、實驗噪音、行為藝術、DVD、網路、滑板以及各種各樣新玩藝。我們必須要用這些武器打扮我們的城市,否則它將多麼乏味———空氣沉悶、行人倉惶,霧蒙蒙的天空遮蔽了所有的幻想。
如果通過LOMO相機去注視這些灰雨衣下的城市,它似乎產生了魔力,改變了我們對城市的記憶。樹是綠的,我在走著,音樂響著,電腦開著,畫面在旋轉,生活中的所有細節鮮艷無比,我們的夜,我們的路,我們的表情和情緒都感染在照片的迷濛和幻覺中。
所以LOMO藝術成為時尚一點都不令人奇怪。它的古老和簡單剛好滿足了現代人的需要,踏上了他們迷幻音樂的節拍。
他們根本不考慮任何技巧,就象他們根本不考慮任何規則。他們如此熱愛自己,因此,如此熱愛記錄生活的LO-MO。他們不要所謂的永恆,不相信你的諾言,只相信每一個偶然的存在,相信自己的瞬間感受,所以LOMO藝術是一幅幅童心與不確定性的創造物。
事實上,LOMO藝術是一件樸素且極端個人主義的玩具。它代表了一種最原始的存在方式———記錄,記錄自己的一切。無論你怎麼拍,橫拍豎拍,反正用了LOMO類的古董相機,你就選擇了LOMO的生活態度。

這些相機都有一些共同的特點,一是便宜(雖然價格飛漲,相對還是便宜);二是能多老就有多老,好像都是從箱底翻出來的古董;三是,現在都很流行。呵呵。
還原與顛覆
拍照原本是一種極具儀式感的體驗,面對鏡頭,人們充滿著忐忑與期待,不知道那個奇妙的魔盒裡將會誕生什麼。然而,數碼相機的出現,讓攝影徹底蛻變成了一個廉價的消遣。下一秒,你就可以在顯示屏上看到照片的效果,如果不理想的話,那就馬上刪除重拍。
也許,當一件事情變得太容易,就不再有意思了。看似隨意的 Lomo 卻有一個極高的門檻,那就是拍攝者要富於想像力並且不怕麻煩,懂得欣賞過程的美妙。裝膠卷,拍攝,沖底片,掃描,等等,其實非常挑戰人的耐心。 Lomo 在當今社會重生的意義本就不在於其效率,而在於那種返璞歸真、反潮流精神!
把簡單的過程復雜化,把復雜的美學簡單化,把不完美藝術化,還原與顛覆成就了一種世界性的地下藝術潮流。

LOMO 十大原則
1.隨身攜帶,隨時使用---無論白天或黑夜Take your LOMO with you EVERYWHERE you go .Use it all the time, every time DAY AND NIGHT
2.LOMO是生命的一部分。 LOMO does not interfere with YOUR LIFE, it's part of it
3.從屁股那邊拍。 hoot from the hip and over your head
4.盡可能地接近你期望中的物體。 Get as CLOSE as possible to the objects of your Lomographic desire
5.不要思考。 Don't think
6.動作要快。 Be quick
7.你不需要預先知道你會在照片中得到什麼。 You don't have to know what you're shooting
8.你也不用設想你事後到底拍出什麼。 You don't have to recognize what you've shot
9.隨便組合你的照片。
10.不要理會這些規則。 Don't worry about rules

4. 荒木經惟的照片好在哪裡

1964年獲得日本攝影界的殊榮———第一屆「太陽獎」。1999年成為太陽獎的評委會主席。
荒木的父親是一名木屐製作工人。他的第一張照片是6年級的時候參加學校到日光市的旅行時使用父親借來的一台相機拍攝的,照片拍攝的是日光的東照宮。

荒木先生是構成其攝影作品的一環,他擁有一種誠懇的參與者的態度,對自己的生活平視,並完整的陳述出來。他說過,只是前往甘地的火葬儀式拍下一張照片,並不能稱為名作;如果在前往火葬儀式的路上沒有拍下印度女子的大屁股,是不行的喔,那樣就不好玩了。這就是他的視角,情色也是他的生活樂趣。他談起和妻子的蜜月,大部分時間幾乎就是做愛。他樂於享受,也毫不留情的展現。

5. 荒木經惟作品

荒木經惟,1940年出生於東京平民區。1959年進入國立千葉大學主修攝影與電影。1963年,從工學系攝影專業畢業,進入日本著名的電通廣告公司任廣告攝影師。1964年獲得日本攝影界的殊榮———第一屆「太陽獎」。1999年成為太陽獎的評委會主席。他從1971年自費出版了以新婚旅行為題材的成名作《感傷的旅程》以來,發表了大量作品,出版了200冊以上的專題攝影集,名聲越來越大,成為目前日本最具國際影響的攝影家之一。著名導演竹中直人的電影《東京日和》正是以荒木經惟和妻子陽子的故事改編的。
荒木的父親是一名木屐製作工人。他的第一張照片是6年級的時候參加學校到日光市的旅行時使用父親借來的一台相機拍攝的,照片拍攝的是日光的東照宮。1965年拍攝了影片《山池和他的兄弟瑪布》,引起了太陽獎評委的注意。1971年與電通的美女陽子(Yoko,1947-1990.1.27)結婚,1972年離開電通。1988年與其他兩個人合夥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Aat Room。
1992年,在《瘋狂圖片日記》展覽中被控展示淫穢照片,被罰款30萬日元。1993年11月,國家警察局在東京澀谷的帕克畫廊,以銷售被認定為淫穢出版物的荒木作品集《色情》為由,警察沒收了所有餘書。這本書里的作品就是他1992年在澳大利亞舉辦的《荒木的東京》攝影展的參展作品。澳大利亞的出版者對這本書在紐約和其他地方引起轟動卻在日本遭禁深感困惑。
荒木經惟是一個出版攝影集很多的攝影師,也是一名日本著名攝影家,他同時也是一名頗受爭議的攝影家。他作品中的裸體、生殖器、施虐受虐狂的裸體、年輕女孩的裸體……這些給他招來了很多麻煩事。他甚至有一幫稱為「荒木經惟部落」的攝影師追隨者。人們既愛他又恨他,包括他的作品。他天資聰穎,是一個快活有趣的攝影家。他「瘋狂教授」般的發型為他平添了一道非凡的個性色彩。
荒木經惟曾舉辦過難以計數的攝影展,作品被很多國內、國際美術館和博物館收藏。1994年獲日本室內設計論壇大獎;1991年獲第7屆東川町獎;1990年獲得日本攝影學會Shashin-no-kai獎;1964年因作品《山池》獲首屆太陽獎。
大多數時間荒木經惟是一派老不著調的形象,穿著圖案花哨的無袖背心,會閃光的那種,戴著頗似麻將牌中「二餅」形狀的墨鏡,發界線很高,頭發理成一邊一小撮的「兩只貓耳」模樣。這么一個人背著各式照相機招搖過市,已是一道風景。如此天才造型加上真正聲名赫赫,照相機一晃處,有個把女青年暈倒也不稀奇。他的女模特不乏美女,最終被定格的形象卻不都是好的,而她們說起荒木,用「溫存」、「羞澀」這樣的詞。也許是為了反擊「人體攝影師通常難免與人體模特有染」這種說法,有女模特站出來舉荒木經惟與亡妻的經典愛情故事為例,說荒木最愛的女人已帶走他的尋美之心。就連比約克也表達了對荒木感情永不移的敬仰。比約克深情無限地判定荒木永遠都愛著死去的妻子陽子,即使他不說話,每個人都能感覺到那愛的巨大……這個故事,就是令荒木成為愛情傳奇的《東京日和》。而故事起源於1972年,他辭去「電通」公司的工作,唯一帶走的是公司上下公認最美的陽子。荒木在無數場合說,他的攝影生涯開始於和陽子在一起。當有人問到他最欣賞的人體作品是哪一幅時,他說是「陽子被記錄下的一切」。這是荒木經惟的「迷色」,在陽子之外,沒有女人能令他如此。 網址上這么說

6. 不知道你們如何評價荒木經惟,但是聽我說完這些可以嗎

我稱他為活在迷霧都市巨大墳墓里的「虛無主義者」

荒木經惟 ,網路上是這樣介紹的: 攝影師,當代藝術家,1964年獲得日本攝影界的殊榮--第一屆「太陽獎」;1971年自費出版了以新婚旅行為題材的成名作《感傷的旅行》,發表了大量的作品,出版了200冊以上的專題攝影集。著名導演竹中直人的電影《東京日和》正是以荒木經惟和妻子陽子的故事改編的

看到這里你就會問了,我為什麼要稱他為一個「 虛無主義者 」

荒木經惟 出道以來出版了超過350本出版物,因此他被認為是 日本乃至全世界最多產的藝術家之一 ,1992年,在 《瘋狂圖片日記》 展覽中被指控展示淫穢照片,被罰款30萬日元。1993年11月國家警察局再次指控他在東京澀谷的帕克畫廊銷售為「不良出刊物」所以沒收了所有餘書。

我其實知道大家眼中的「淫穢」「不堪入目」指的是什麼。可是我就是想問一句「你真的懂荒木經惟的作品又或者是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作為一個筆者,我是不敢大膽拍著胸脯拿著這些圖片對著大街上的每個人說: 「你懂什麼,這叫藝術!」 又或者對每個人說: 「你不懂藝術!」 我從來就不敢染指「藝術」這個我永遠搞不懂含義的詞語。我只是覺得,一件作品從出現思路到最後被設計出來再到進入公眾的視野,創作者不光嘔心瀝血輸出了時間和精力,更重要的是 他們還要忍受著各種爭議的聲音

我們總是在他的作品裡體會到到「黑白」「死亡」「絕望」「壓抑」這些字眼,他曾經參加過一次訪談節目,主持問道: 「讓我們從一個簡單的問題開始,您同時拍攝彩色和黑白照片,為什麼?」 他回答道:「黑白就是意味著死亡,彩色才代表著生命。我每次在這兩者中不斷選擇,我感受到生命的活力,這也是現在我什麼也不拍的原因"

我也不敢說荒木的每張作品,你看到的都透露著高尚。但是 每一張都很真實 ,這是現在很火的「寫真」「小清新」等等許多諸如此類的攝影沒法比較的, 他的真實來源於他的自覺 ,可能這種無意識來源於他心愛妻子的離世,他有了讓自己墮落,放縱的理由,每天心裡剩下的只有虛空,每次拍完一張照片之後,他就再次陷入了無助,為了填補這份虛空,他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拿起他熱愛的東西去尋找下一張照片。

說的好聽點,「色即是空」,像很多人稱呼荒木為「 變態 」或者其他更加骯臟的字眼,相比我稱他為「 一個不稱職的行為藝術家 」,當代攝影界的一位虛無主義者。「我的照片里同時蘊含了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空,而這三個時空我更願意用一張照片同時展現....時間是無常的,要說彼此都會消失那還真是有點怪,不過攝影與時間交疊後,會創造出一個『現在』,那是最具有殺傷力的官能性部分,你可以在那一瞬間感受到生和死,如同攝影過程中的生到死, 當你完成了這次攝影,同時死亡壓在那一刻,所謂定格,那說白了就是死亡 。上一刻的你的確是死亡的,但是下一刻的你是繼續下一刻碌碌無為沒有思想,還是說你想從死亡的過程中清醒過來

有次朋友家偶然看到了關於荒木的一本書《荒木經惟的天才寫真術》。裡面有句話,我雖然記不太清楚,但是大概是這樣的: 你看,近景,遠景這些東西其實還是蠻悲哀的,用近景去拍家庭那看到的就是溫馨。感動;如果用遠景加黑白,看到的人都會哭泣,遠景,會把看似很幸福的事物變得很悲哀,即使播放著《婚禮進行曲》那也於事無補,只會越來越悲哀。 這句話我其實也不懂,說出來給大家聽也就是班門弄斧了,從近到遠如果意味著幸福的遠近,那幾乎運用黑白為影片色調的《辛德勒的名單》中,卻在其中一個鏡頭里刻意把一位穿著紅色衣服的小女孩利用色彩,將整個畫面對比出來,再拉遠景。

就是那麼一個紅色的小點,你無法走進或者靠近,你就那樣遠遠的看著,望著,她在哭泣你也是聽不到,可從什麼時候這種距離帶有一種美學的憂傷呢?

「我在日常的淡淡地走過去的順序中感覺到什麼。」這句話是1971年荒木第一本「私寫真」中寫道。看到評論這樣說: 荒木自定義為「私寫真」,沒有觀念攝影的實驗性,沒有紀實攝影的社會性,可是日積月累,一杯私人生活的高濃度咖啡膨脹了,身體,生命,死亡等調料,讓它顯得五味雜陳。 荒木並非什麼攝影的哲學家也不是滿腹經綸的攝影師,他就是以真實的視角進行記錄,沒有一點雜質,沒有一點虛偽,也許就是在編輯畫冊的時候那是他唯一有什麼刻意想法的時候

荒木有隻貓,可是在陪伴了荒木20年之後也逝去了。所以我們在他的很多影集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我有時候在想,如果那隻貓還早的話,荒木會不會將自己的鬢角整理好之後,把他的相機放在曾經妻子落座過位置,坐在老藤椅上看著愛貓洛奇到處撒歡,時而跳上房頂,累了它也會很聽話的躺在榻榻米上,也不亂跑,醒來踮腳潛行,老老實實的吃著它的貓糧,雖然不遠處扔著一雙早已不穿的鞋子

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像荒木這種怪性格的人也不在少數。一個人的時候的確會胡思亂想,但是那個時候也是思維最活泛的時候,我也相信現在的藝術家們,在這條道路上正在努力的玩藝術的大多數人們都深有體會的--- 孤獨是會上癮的

這篇文章不只是寫了荒木經惟,而是替很多人發聲: 你可以不喜歡我,但是請你不要傷害我,你不是不懂我,而是我並不想讓你懂我

你看到的只是每個人真實的一小部分,每個人都有兩面性,換句話來說:如果我能看到自己背影的話,我覺得那一定很憂傷,因為我把所有的快樂都留在了前面。

7. 荒木經惟的生平經歷

1964年獲得日本攝影界的殊榮———第一屆「太陽獎」。1999年成為太陽獎的評委會主席。他從1971年自費出版了以新婚旅行為題材的成名作《感傷的旅程》以來,發表了大量作品,出版了200冊以上的專題攝影集,名聲越來越大,成為目前日本最具國際影響的攝影家之一。著名導演竹中直人的電影《東京日和》正是以荒木經惟和妻子陽子的故事改編的。
荒木的父親是一名木屐製作工人。他的第一張照片是6年級的時候參加學校到日光市的旅行時使用父親借來的一台相機拍攝的,照片拍攝的是日光的東照宮。1965年拍攝了影片《山池和他的兄弟瑪布》,引起了太陽獎評委的注意。1971年與電通的美女陽子(Yoko,1947-1990.1.27)結婚,1972年離開電通。1988年與其他兩個人合夥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Aat Room。
1992年,在《瘋狂圖片日記》展覽中被控展示淫穢照片,被罰款30萬日元。1993年11月,國家警察局在東京澀谷的帕克畫廊,以銷售被認定為淫穢出版物的荒木作品集《色情》為由,警察沒收了所有餘書。這本書里的作品就是他1992年在澳大利亞舉辦的《荒木的東京》攝影展的參展作品。澳大利亞的出版者對這本書在紐約和其他地方引起轟動卻在日本遭禁深感困惑。
荒木經惟在上大學的時候學過攝影,1963年於千葉大學攝影印刷工學科畢業後曾在日本公司電通(Dentsu)廣告代理工作過,在那裡他遇見了他的未來妻子、日本隨筆作家荒木陽子(本名青木陽子,1947年-1990年)。在他們結婚之後, 荒木出版了一本他為妻子在蜜月旅行期間拍攝的畫冊《多愁之旅》(センチメンタルな旅),1990年陽子去世, 荒木又出版了一本為其妻子在彌留之際拍攝的畫冊《冬之旅》(冬の旅)。
荒木經惟出道以來出版了超過350本出版物,且數量每年仍在增長,因此他被認為是日本乃至全世界最多產的藝術家之一。在他的作品中有不少是性愛題材的,甚至有些被稱為色情圖片。荒木經惟最受歡迎的攝影作品出版物有《多愁之旅》、《東京幸運洞》(Tokyo Lucky Hole)和《Shino》。
冰島音樂人比約克(Björk Guðmundsdóttir)是荒木經惟作品的仰慕者,也曾為他做過模特。
2005年,美國導演特拉維斯·克洛澤(Travis Klose)為荒木經惟拍攝記錄片《Arakimentari》。

8. 荒木經惟是什麼

荒木經惟(Araki Nobuyoshi,1940年-),出生於日本東京平民區,畢業於國立千葉大學,攝影師、當代藝術家。 1963年,他畢業後進入日本著名的電通廣告公司任廣告攝影師。1990年獲得日本攝影學會Shashin-no-kai獎;1991年獲第7屆東川町獎;1994年獲日本室內設計論壇大獎,並憑借作品《山池》獲首屆太陽獎。其作品被很多日本、國際美術館和博物館收藏。

中文名
荒木經惟

出生地
東京

外文名
Araki Nobuyoshi

出生日期
1940年

別名
荒木

更多
人物簡介

荒木經惟
荒木經惟在上大學的時候學過攝影,1963年於千葉大學攝影印刷工學科畢業後曾在日本公司電通(Dentsu)廣告代理工作過,在那裡他遇見了他的未來妻子、日本隨筆作家荒木陽子(本名青木陽子,1947年-1990年)。在他們結婚之後, 荒木出版了一本他為妻子在蜜月旅行期間拍攝的畫冊《多愁之旅》, 1990年陽子去世, 荒木又出版了一本為其妻子在彌留之際拍攝的畫冊《冬之旅》(冬の旅)。荒木經惟出道以來出版了超過350本出版物,且數量每年仍在增長,因此他被認為是日本乃至全世界最多產的藝術家之一。在他的作品中有不少是性愛題材的,甚至有些被稱為色情圖片。荒木經惟最受歡迎的攝影作品出版物有《多愁之旅》、《東京幸運洞》和《Shino》。

生平經歷
1964年獲得日本攝影界的殊榮———第一屆「太陽獎」。1999年成為太陽獎的評委會主席。他從1971年自費出版了以新婚旅行為題材的成名作《感傷的旅程》以來,發表了大量作品,出版了200冊以上的專題攝影集,名聲越來越大,成為目前日本最具國際影響的攝影家之一。著名導演竹中直人的電影《東京日和》正是以荒木經惟和妻子陽子的故事改編的。

荒木的父親是一名木屐製作工人。他的第一張照片是6年級的時候參加學校到日光市的旅行時使用父親借來的一台相機拍攝的,照片拍攝的是日光的東照宮。1965年拍攝了影片《山池和他的兄弟瑪布》,引起了太陽獎評委的注意。1971年與電通的美女陽子(Yoko,1947-1990.1.27)結婚,1972年離開電通。1988年與其他兩個人合夥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Aat Room。


荒木經惟為妻子拍攝的照片
1992年,在《瘋狂圖片日記》展覽中被控展示淫穢照片,被罰款30萬日元。1993年11月,國家警察局在東京澀谷的帕克畫廊,以銷售被認定為淫穢出版物的荒木作品集《色情》為由,警察沒收了所有餘書。這本書里的作品就是他1992年在澳大利亞舉辦的《荒木的東京》攝影展的參展作品。澳大利亞的出版者對這本書在紐約和其他地方引起轟動卻在日本遭禁深感困惑。

荒木經惟在上大學的時候學過攝影,1963年於千葉大學攝影印刷工學科畢業後曾在日本公司電通(Dentsu)廣告代理工作過,在那裡他遇見了他的未來妻子、日本隨筆作家荒木陽子(本名青木陽子,1947年-1990年)。在他們結婚之後, 荒木出版了一本他為妻子在蜜月旅行期間拍攝的畫冊《多愁之旅》(センチメンタルな旅),1990年陽子去世, 荒木又出版了一本為其妻子在彌留之際拍攝的畫冊《冬之旅》(冬の旅)。

荒木經惟出道以來出版了超過350本出版物,且數量每年仍在增長,因此他被認為是日本乃至全世界最多產的藝術家之一。在他的作品中有不少是性愛題材的,甚至有些被稱為色情圖片。荒木經惟最受歡迎的攝影作品出版物有《多愁之旅》、《東京幸運洞》(Tokyo Lucky Hole)和《Shino》。

冰島音樂人比約克(Björk Guðmundsdóttir)是荒木經惟作品的仰慕者,也曾為他做過模特。

2005年,美國導演特拉維斯·克洛澤(Travis Klose)為荒木經惟拍攝記錄片《Arakimentari》。

大事年表

荒木經惟工作照
1940年(昭和15年) -東京市下谷區(現東京都台東區)。

1959年(昭和34年) -東京都立上野高等學校畢業。

1963年(昭和38年) -千葉大學工學部寫真印刷工學科畢業。

1971年(昭和46年) - 青木洋子結婚,開始工作。

1972年(昭和47年) - 通電離開。成為自由人。

1974年(昭和49年) -東松照明,細江英公,森山大道,則昭橫須賀,聯同幾位昌久深瀨「工作坊攝影學院」參與編制。

1988年(昭和63年) - 安西信彥,辦公室和田宮史郎「學能測驗室」成立(後三的縮寫)的名字命名。

1999年(平成11年) - 多部獎。

2008年(平成20年) - 從奧地利贏得了藝術與科學獎。

個人作品
《東京日和》

有一段時間,荒木經惟的攝影作品成為新銳攝影師爭相膜拜的熱愛,只不過,因為可行性的現實問題,他的作品流傳更多的只是現實可以接受的一小部分,廣州美術館也曾有他的攝影作品展覽,是城市與人的主題,顯然,這並不是荒木經惟核心的創作部分,雖然他也拍得不賴,這情形與電影《東京日和》倒如出一轍。[1]

坊間流行《東京日和》的時候,各色文青誰不曾唏噓這「直教人生死相許」的昨夜愛歌,單是那張竹中直人與中山美穗二人天藍雲白,芳草雪雪的電影海報,想必也有人為它流過淚。電影將日本攝影師荒木經惟與他妻子陽子的故事搬上大銀幕———他陪著身患絕症的她共度生命的最後時光,這愛的輓歌———如果不比死冷,那肯定比死烈!

放下這段情深意意的愛情,翻閱那些泊來的荒木經惟畫冊。佔有絕大數量的是那些只適合18歲以上觀眾的情色禁地,唯美是附加詞,直白才是主旋律,所以當《迷色》這一出關於荒木經惟的傳記紀錄片擺在眼前的時候,才不會有呆若木雞的荒謬感,這才是真正的他,執迷在情色之海,卻又愛在夫妻之間,其反差,也許正是片中荒木經惟站在子夜的日本街頭,摟著女優,對著鏡頭說:「這就是日本。」

《迷色》

《迷色》中有對日本導演北野武的訪談,作為荒木經惟的朋友,這位以黑色幽默、暴力美學見長的導演也直言不諱———荒木比他更極端,更瘋狂。的確,村上春樹的《黑夜之後》不過是浮雲般的臆想,而荒木經惟卻赤條條地站在黑夜之前,拉開日本的夜幕,帶你進入黑夜的內部。


荒木經惟《迷色》工作照
如他所為,以拍照的方式,以春宮的形式,荒木經惟用一個人的力量與他那個國家的法律制度戰斗,在比極端的性樂園更荒唐的性之馬賽克國度里,荒木時時刻刻地充當馬賽克清潔工,他以這樣的方式撥雲見日,他還原器官的方式盡管難以理喻,但沖破制度的耐性卻似水流年。

然而,那令人神傷與婉約的愛情卻又偏偏在他的世界裡發生,這個荒淫的國王又是聖潔的天使,兩者相映成趣,讓他的故事變得詭異而撲朔。

但《東京日和》的故事與《迷色》里對妻子回憶的場景會讓你又將兩人統一在一起,但夕陽下的愛為什麼可以如此理所當然地就轉變成了閃光燈下的性———或許,在看過《迷色》後,會覺得《東京日和》是過分的美化以致變得像是欺騙,但這不過是因為對局部的放大而造成的誤解,《東京日和》確實是情感的真實的綻放,卻不能成為解讀荒木經惟的惟一途徑,盡管愛是惟一的。

《迷色》來得不晚還算適時,我們得以通過影像更了解荒木經惟其人,無論是對愛的忠貞或是對性的放肆,荒木在藝術上的感悟仍讓人嘆服———他為音樂人比約克拍攝的一組照片,把約克本人乃至她的音樂演繹得惟妙惟肖,荒木經惟太懂得讓女人的身體說話,雖然他的許多作品為女權主義者不容。

《迷色》並非紀錄片中的精品,但它的直接以及被攝影者本人的坦盪為紀錄片的真實性提供了保證。

獲獎記錄
荒木經惟曾舉辦過難以計數的攝影展,作品被很多國內、國際美術館和博物館收藏。1994年獲日本室內設計論壇大獎;1991年獲第7屆東川町獎;1990年獲得日本攝影學會Shashin-no-kai獎;1994年因作品《山池》獲首屆太陽獎。

9. 怎麼評價荒木經惟

直到現在,他都是一個具有爭議性的人物,爭議性不光光來自於他選擇的那些女體拍攝對像和他猥褻色情的拍攝方式,也來自於他的攝影觀念。倘若我們更多的了解荒木經帷攝影的全部,會逐漸感覺到在視覺感觀被泛「性」影像填鴨的背後,有著更深遠的景觀,為什麼如此荒誕不羈的作品落到一個日本人身上如此順理成章繼而獲得國際聲譽呢?或許我們應該明白,日本對性的崇拜是相當坦率的,在他們看來,狂熱的愛情及其性的表現不受道德觀念制約,完全是由於美本身,因為激情和香艷不過是流星的亮點,而長長拖曳於後的,不過是無盡的憂傷與感嘆。事實上,荒木經帷著名的影像集《陽子》,慘淡的記錄了他於他死去太太的情事寫真,無非應驗了,情慾是一種掙扎,生命是一種即逝。
其實通過感傷的表面,人們會發現荒木經惟是一位泛愛者。即使是已經大名鼎鼎,也絲毫沒有一點紳士派頭,既我們通常說的「沒正經」。荒木出生於東京工商業者居住區的一個製作木履屋的家庭,當他自費出版了以新婚旅行為題材的處女攝影集之後,便在第二年辭去了日本最大的廣告公司「電通」的工作,開始放浪人生。
《感傷的旅行》這本寫真集中所說的「私寫真」,成為他攝影的宣言書。荒木在象給讀者寫一封信的自序中說,「《感傷的旅行》是我的愛,也是我作為攝影師的決心。我拍攝自己的新婚旅行,所以是真實的攝影」。接著,他請求讀者一頁一頁地翻看,在他稱為自敘體小說的成功攝影集最後一句話似乎表明了他攝影的原始動機,他說:「我在日常的淡淡地走過去的順序中感覺到什麼」。他從這本在當時誰也不會注意到的自敘體攝影集開始踏上藝術旅途。可以說,荒木以後的作品都是從這個原點的延長,他的鏡頭除了攝下愛妻陽子了之外,還對准誰都不會留意的地方,那些生活中的稀鬆平常場面。
與其把他看作一個「躲在鏡頭後面的淫穢攝影者」,不如像電影「東京日和」里描述的那樣,將之看作一個普通日本市民,他和妻子陽子之間的感情如同任何一對相愛的夫妻一樣,是在生活瑣碎的矛盾之中,在無數次誤會拌嘴之中慢慢積累起來的。這種感情或許看似已歸於平淡,但每一次靜默的晚飯、無聲的散步中,無不包含了無盡的愛意。荒木選擇了用相機來記錄這種感情,直到陽子臨終的那一刻——相紙上留下的是兩只緊握的手,兩位即將離別愛人的手,鏡頭凝固下來的,是馬上要歸於兩個世界人之間的道別。每每翻看荒木為陽子拍攝的生活寫真,總會在他對妻子的愛意之後,生出一種淡淡的憂傷,這種憂傷不哀、不怨,不過是對終究歸於虛空宿命的一聲輕嘆,這是再典型不過的日本式情感。
荒木經惟是一個出版攝影集很多的攝影師,也是一名日本著名攝影家,他同時也是一名頗受爭議的攝影家。他作品中的裸體、生殖器、施虐受虐狂的裸體、年輕女孩的裸體……這些給他招來了很多麻煩事。他甚至有一幫稱為「荒木經惟部落」的攝影師追隨者。人們既愛他又恨他,包括他的作品。他天資聰穎,是一個快活有趣的攝影家。他「瘋狂教授」般的發型為他平添了一道非凡的個性色彩。
大多數時間荒木經惟是一派老不著調的形象,穿著圖案花哨的無袖背心,會閃光的那種,戴著頗似麻將牌中「二餅」形狀的墨鏡,發界線很高,頭發理成一邊一小撮的「兩只貓耳」模樣。這么一個人背著各式照相機招搖過市,已是一道風景。如此天才造型加上真正聲名赫赫,照相機一晃處,有個把女青年暈倒也不稀奇。他的女模特不乏美女,最終被定格的形象卻不都是好的,而她們說起荒木,用「溫存」、「羞澀」這樣的詞。也許是為了反擊「人體攝影師通常難免與人體模特有染」這種說法,有女模特站出來舉荒木經惟與亡妻的經典愛情故事為例,說荒木最愛的女人已帶走他的尋美之心。就連比約克也表達了對荒木感情永不移的敬仰。比約克深情無限地判定荒木永遠都愛著死去的妻子陽子,即使他不說話,每個人都能感覺到那愛的巨大……這個故事,就是令荒木成為愛情傳奇的《東京日和》。而故事起源於1972年,他辭去「電通」公司的工作,唯一帶走的是公司上下公認最美的陽子。荒木在無數場合說,他的攝影生涯開始於和陽子在一起。當有人問到他最欣賞的人體作品是哪一幅時,他說是「陽子被記錄下的一切」。這是荒木經惟的「迷色」,在陽子之外,沒有女人能令他如此。

10. 什麼是LOMO

What is LOMO?

最原始的lomo是lc-a。上個世紀50年代在蘇聯聖彼得堡一個專門生產軍事光學鏡片的工廠,叫列寧格勒光學儀器廠(Leningradskoje Opitiko Mechanitscheskoje Objedinenie)是俄羅斯最大的光學儀器生產廠,LOMO LC-A是該廠在前蘇聯時期研製生產的35毫米自動曝光旁軸相機。
而現在Lomo有了新含義,Lomo是Let Our lives be Magic and Open,讓我們的生活開放、有魔力。而且相機千奇百怪五顏六色,不限於lc-a了。Lomo=拉瑪、樂魔、裸貓……樂摸!
盡管翻譯版本繁多,但是在香港和台灣,Lomo的愛好者們給它起了一個恰當的中文名字——樂摸——讓我們快樂地撫摸生活!
LOMO 前世今生
LOMO相機誕生於上世紀50年代的列寧格勒光學機械聯合企業,它是一種應用於前蘇聯間諜部門的體積小操作簡單的相機,由於應用領域特殊,使得它日夜均可以拍攝無須閃光。可隨身攜帶的低科技35毫米自動曝光旁軸相機。最初是模仿萊卡的Minox,這種相機當時也不是很流行,沒有光圈,只有簡單的b門,而且成像質量不高,照片暗角比較大。
由於該相機對於紅、藍、黃感光特別敏銳,所以用正片沖出的相片色澤異常鮮艷。
關於LOMO藝術(Lomography)的形成,首先要提到Lomo LC-A,這是Lomography的起源。Lomo相機原先是前蘇聯的產物,由列寧格勒光學與機械聯盟於1980年代初期製造出品,是一台為了大眾需求而製造的「陽春傻瓜相機」。

經典的Lomo相機lca的特色是鏡頭寬(32mm)、速度快、色彩強烈、沒有閃光燈,在燈光越暗的情況下照出來效果越好。它還有一種特殊的「隧道效果」:照片的四周會顯得比中間暗很多。不過這些技術上或光學上的特性都不是Lomo的特點。它的主要吸引力反而體現在一種跨地域性的地下創造活動。
擁有Lomo的名人:大名鼎鼎的日本攝影家荒木經惟(他有兩本攝影集是用LOMO拍的),其中不乏搞科技音樂的人如Moby、David Byrne、Pulp樂團的Jarvis Cocker。以及如王家衛、三宅一生、杜琪峰、陳奕迅等國際名人以及biz俞思遠等國內時尚達人都擁有LOMO相機。
Lomo的宗旨就是要藉千千萬萬的Snap Shots去紀錄地球上的一事一物。
Lomo一直都在尋找那自然的,即興的美學。這是一種新的攝影取向,構圖與對焦都已過時,隨機性才是潮流,才是經典。這種Lomo的態度解放了所有傳統攝影意念的追隨者。不要想,只管拍。Lomo玩家並不會受古老攝影模式所限制。相片就是Lomo的根本,沒有甚麼比新鮮的Lomo相片感覺更美妙的了。Lomo圖片收集、欣賞並展示所有精彩的照片,有神秘的、愉快的、有模糊的、沉悶的,簡單點說,即是生活中的所有。
找個位置,躺下來好好享受。又或者,拿起相機,與我們分享照片。向世界展示LOMO玩家的傑作,LOMO玩家的幸運事情,LOMO玩家奇怪的攝影觸覺,以及LOMO玩家最個人的攝影視野。抽出相機,拍下身邊的人,把他們扯進LOMO獨特的視野吧。不需要多想,只要拍。
LOMO 在中國
LOMO文化進入中國在2002的年初,當時,只是作為一種新文化的形式。
大流行的時間卻要到2004年初,這其中的變化我們可以從LOMO相機的經典機型LC-A的價格變化看出一些端倪:2003年10月份的時候,LC-A的價格在400-500元間,但無人問津。而2004年3月份的時候LC-A未為所料地火熱起來,且經常出現有價無貨需要訂購等待的現象。
作為青年攝影新文化勢力的LOMO,在它11歲的時候奇襲了古老文化代表的中國。2004年6月29日,「2004年LOMO世界大會(LOMO WORLD CONGRESS 2004)」 在經歷了馬德里、紐約、東京、科隆、維也納5屆世界大會之後登陸了中國北京。此次大會會集了眾多LOMO攝影師、愛好者,65個國家的3000多攝影師為此次大會提交了6萬幅作品並構成了200餘米世界最大的攝影牆。這面LOMO牆在7月2日晚上7點驀然出現在古老的北京日壇公園圓形圍牆上,色彩斑斕的LOMO攝影作品強烈刺激了每個觀摩者的每個神經細胞。

以上都是網路隨意都能搜到的二手資料。
Lomo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記錄生活,隨意並不華麗,不用思考而且快樂,簡單但是感動。

閱讀全文

與荒木經使用什麼相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1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2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9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