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相機攝影 > 135相冊相機相當於多少像素

135相冊相機相當於多少像素

發布時間:2022-10-21 18:06:11

1. 老式135相機的照片相當於數碼相機的多少像素

老式135相機,屬於膠片機,它的成像受膠卷銀鹽顆粒的限制。

至於它相當於多少像素,仁者見仁智者見者……一般的看法是大約2000萬像素

2. 老式135相機的照片相當於數碼相機的多少像素

一般來說,傳統攝影的銀鹽基底片,解像力僅僅需要每厘米40線(40 lines/mm),就足以應付人類視覺分辨能力的極限了(譯註:傳統底片解像力最高可達200 lines/mm,以下有說明)。這一點也許令人感到奇怪,但卻是事實。

透過上述的基本原則,我們可以作一些小小的運算,看看在135底片面積中,人眼所能分辨的最低影像所需的影像粒子(image points)量:

(24mm × 40 lines) × (36mm × 40lines) = 1.3 million(130萬個影像粒子)

我們在徠卡的歷史文件館中,也找到當年奧斯卡巴納克(Oscar Barnack)的所撰寫的文件,說明了當年他為何選擇135底片作為徠卡相機的底片的原因。根據巴納克的計算,要滿足徠卡135相機的條件,必須要在24 × 36mm的范圍中容納100萬個影像粒子。每厘米40線的意義,代表每顆粒子的直徑為1/40mm,等於0.025mm。

還記得這數值嗎?這個數值比當年所制訂的模糊圓(Circle of Confusion)的最小直徑:0.03mm還要小。巴納克當年所採用的模糊圓直徑,正是0.03mm。因此,我們可以說,在35mm底片規格的攝影中,130萬個影像粒子足以滿足人類視覺的需求。

當然,現代底片經過持續改良,解像力也不斷提升。如果我們用每厘米200線作為計算標准(在此以解像力達100 lp/mm徠卡鏡頭為准),可以獲得另一個數值:

(24mm ×100 lines) × (36mm ×100 lines) = 34.5 million(3456萬個影像粒子)

回到開始所提到的130萬影像粒子,這表示一張高960寬1440個影像粒子的畫面。注意,很多人會聯想到的是一個由「960 ×1440」所組成的CCD矩陣所構成的畫面面積。

但,這是兩回事。當本文的影像粒子所形成的畫面和小於35mm底片規格的CCD感光元件相提並論時,就更加令人感到疑惑了。

當一張圖片被數位化(掃瞄)或者用數位相機拍攝(CCD)時,我們使用的是一種固定大小的CCD(或CMOS)陣列感光元件。所用來進行取樣的感光元素稱為「像素」(pixel)。但是,像素本身是沒有實體位置(physical dimension)的!這里就是數位影像與傳統影像之間失落的環節了。本文提到的影像粒子,是具有實體位置的,真正可以在底片上找到對應位置的,根據模糊圓的基本原則,可視為0.03mm的大小。

但數位影像並非如此。CCD的像素所記錄下來的,是影像的空間對應數值(橫向座標和縱向座標),以及色相及明度的特性。再強調一遍:像素沒有實體位置,只有空間的參考對應數值。換句話說,用來取樣的原始CCD的尺寸大小,與實際的影像資料是沒有關連的。檔案記錄下來的是XY軸座標(舉例來說:X軸座標15;Y軸座標5),以及色相及明度。

以上的數位資訊,跟感光元件的元素大小是無關的。數位影像只是把這個X軸和Y軸座標的資訊重現而已。當然,感光元件越細致,這個矩陣就越大。但是,不管是大是小,這個矩陣都沒有實體位置。

座標 色相 明度
15,1 133 23
15,2 4 19
15,3 778 111

不論這個感光元件的直徑大小是3微米或30微米大,上面的資訊都是一樣的,而3微米的元件當然就比30微米的元件更能擷取到更多的細節。簡單地說,CCD有960×1440個像素並沒有太大的意義,因為他並沒有告訴你每一個感光元件的直徑,所以光是以A×B這種說法,只是告訴你矩陣的部分資訊而已。我們都知道數位相機的感光陣列板,需要用到一個以上的感光元件來界定座標、色相和明度,一般而言需要4個元件,才能定義一個矩陣中的「點」的資訊。通常一個960 × 1440的感光陣列板只能處理480 ×720的矩陣(圖檔)。

到底這些沒有長寬實體位置的像素,何時才能有真正的大小和位置呢?答案是顯示及列印時。最容易理解的就是在螢幕上顯示。一般的彩色映像管螢幕的點距大約都是0.26mm(有的映像管點距較大有的較小),每英吋大約有96個點。這個點距和模糊圓的觀念大致相通。

現在我們將矩陣的長寬一一對應到螢幕映像管的亮點上。如果我們有一張100×100的圖檔,那麼在螢幕大小就是長100 x 0.26mm寬 100 x 0.26mm,解像度為1/0.26mm,大約為 3.8 lines/mm。

如果我們必須填滿整片螢幕,長寬為20x25cm,點距和解像度都維持不變的話,影像矩陣大小需為200mm/0.26mm × 250mm/0.26mm=769×961,大約可視為800 ×1000。

現在我們可以把矩陣尺寸(matrix size)、列印輸出尺寸(print size)、和解像度放在一起探討了。如果我們需要一張20x25cm的輸出稿,每一個點直徑視為0.26mm(這里的意義為模糊圓的最小直徑),觀賞距離為一般正常距離,那麼就至少需要800x1000的像素。在擷取這樣大小的影像時需要更大尺寸的感光元素,假設這些感光元件的直徑也是0.26mm的話,其實只能記錄下物體的一些基本輪廓線條,但假設感光元素直徑縮小到0.026mm(縮小為1/10這已經很接近傳統底片的模糊圓直徑了),我們就能記錄更細致的細節。

但為了覆蓋相同的面積,我們需要10倍的感光元素。在此一範例中,則需要8000x10000的像素!在傳統底片上,以解像度40 lines/mm(1.3million個影像粒子)來作8倍的放大就可以有一張20x25公分的照片,而且還可保持5 lines/mm的解像度。

為了達到和傳統底片的標准,在數位影像部分必須使用到200mm x 5lines x 250mm x 5lines,相當於1000 x 1250的真實矩陣(true matrix cells)。以目前的CCD技術來說,至少要2000 x 2500才可以辦到,相當於300萬像素。但傳統底片的素質不僅止於此,我可以在30 x 40公分的照片上仍有10 lines的解像度,這對數位相機而言,就要3000 x 4000或1200萬像素乘上兩倍,或者是2400萬(24MB)像素的CCD才能辦到。

結論是,數位影像的像素並沒有實體的位置,這是大家很容易搞混的地方。因此960 x 1440的CCD像素並不代表能記錄下和35mm底片一樣的影像資訊。如果要接近傳統135mm底片的影像素質,以目前的技術,至少需要2400萬像素的影像晶片才辦得到。

3. 用膠卷拍照,底片最高解析度都相當於哪個級別的數碼相機

膠片的解析度是分子級的,理論上可以近乎無限放大,這只是理論上,實際使用中是不可能的。

數碼相機會產生噪點,膠片會產生顆粒。顆粒跟噪點一樣,都會影響畫質。膠片的顆粒產生與沖洗條件有直接的關系,大多數的沖洗條件下,100度的135膠片能放到14寸,特別好的沖洗效果,能放到18-20寸。

有人說135膠片相當於600萬像素,有人說1000萬,還有人說2000萬,這些數字都算對。因為不同的感光度,不同的沖洗條件,得出的結論可能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上,差距非常大。另外如果將膠片轉換為數字,掃描或電分的條件也很重要。

我有時候沖洗黑白膠片,如果想降低顆粒度的話,我不是定到20度,而是18-19度,選擇盤洗,10秒攪動一次。葯水會選擇d23。這樣洗出的底片顆粒非常細膩,當然對比度也較低,大光圈拍美人,放出來效果蠻好的。

單說膠片的解析度,影響它的因素有鏡頭素質,最佳光圈,相機曝光組合,膠片感光度,選擇沖洗葯液種類,葯液溫度,葯液新鮮程度,沖洗時間,相紙選擇,放大尺寸,掃描儀器選擇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沖洗條件,有條件要找高等級的圖片社,說家門口那種洗印店,無論柯達還是富士,沖洗質量都不可能有保證的。這跟自己沖洗黑白膠卷不一樣,稍微重要點的片子葯水我都是一卷一換,沖洗店能管你這個?葯水快用廢了就迫沖唄。那些說600萬像素的朋友,你把膠卷寄到北京一些著名圖片社試一試,保證讓你大吃一斤。

現在玩膠片,玩黑白的多一些。自己沖自己放。用柯達卷的話,柯達出的那個沖洗液效果要比自己配的d76好些。一大瓶子夠用好多卷。

最舒坦的玩法是8x10直接印象,底片多大,照片就有多大,那畫質,那質感,完全不是數碼能比的。拿起放大鏡,你可以細細品。

膠片還是很好玩的。很有意思。

用膠卷拍照,底片最高解析度都相當於哪個級別的數碼相機?

哈蘇中畫幅相機,10年前,5000萬像素大概是20萬塊錢。今天,1個億像素的哈蘇相機,是380000,這個比用膠片拍照的成本貴多了,可是,為什麼商業攝影不用成本更低的膠片拍攝呢?

你好,膠卷也分為很多尺寸品種,常見的有35mm膠卷和120膠卷。我具體談談:

一、如果不只是膠卷,還包括膠片的話,8x10膠片的解析度

8x10底片的膠片解析度,大概實際上相當於1-2個億像素。

不是說膠片的解析度只有1-2個億像素,主要是8x10相機的鏡頭的解析度不夠高。

如果是印刷膠片,由激光照排機在膠片上輸出,那個解析度確實是驚人的,而且印刷膠片也更大,A4A3根本不是問題,有人民日報那麼大的印刷膠片,按照4000dpi進行輸出,你可以想像一下,解析度是不是幾十億幾百億像素呢?

只是,8x10的膠片相機,不是印刷膠片用的激光照排機。

8x10的膠片相機,鏡頭的解析度太差,所以,真正最終能夠獲得的實際解析度,只有1-2個像素。

如果把這個8x10的膠片,用激光照排機來輸出黑白文稿,那輕松10個億像素是沒有問題的了。

二、世界上,解析度最高的膠片和相機,是圖書館用的縮微膠片

如果用縮微膠片和縮微相機,換算為35mm膠卷,大概相當於最高4000-5000萬像素的解析度,當然,要用最頂級的縮微膠片和縮微相機,縮微鏡頭。

只是,無論激光照排機,還是縮微膠片,縮微鏡頭,也只是針對高反差的對象,具備最高的解析度,如果是正常的有豐富明暗層次和豐富的色彩層次的對象來說,解析度就很低了。

比如說,激光照排機或者彩色影視,印刷黑白的文字,解析度可以達到4000dpi,但是,印刷彩色照片,卻很難達到300dpi。

三、如果是攝影用的膠卷和相機、鏡頭,那麼,確實很遺憾,解析度很低

35mm規格的膠卷,相機,鏡頭,頂天也就是1000萬像素的數碼相機的解析度水平。

120規格的膠卷,相機,鏡頭,頂天也就是5000萬像素的數碼相機的解析度水平。

大家可以想一想,商業攝影,要求夠高了吧?可是,為什麼,哈蘇、飛思的中畫幅數碼後背,在只有2000多萬像素的時候,就把哈蘇的120相機給淘汰了呢?

這個問題,只要你想一想為什麼,結論就不難的出來了。

2004年的時候,一台2000多萬像素的哈蘇或者飛思,大概要十幾萬。

2004的時候,一台120膠卷的哈蘇相機,也就是幾萬塊錢。

對於商業攝影來說,一直都是使用120膠卷,膠卷的成本,其實並不是最大的問題。

在當時,拍攝一卷120膠卷,帶沖洗費用,也就是最多七八十塊錢。

你覺得對於世界500強企業拍攝商業廣告來說,真的出不起這膠卷費用嗎?

最常見的35mm彩色膠卷,無論柯達還是富士,正常沖洗掃描,頂天相當於600萬像素的數碼單反相機

因此,最根本的,還是膠卷的解析度太差了。

更不要說,哈蘇,飛思的中畫幅數碼相機,有5000萬像素了。

和哈蘇的5000萬像素相機相比,哈蘇120相機,真的有優勢嗎?

你想一下,哈蘇5000萬像素相機,10年前大概是20萬塊錢,使用成本比120膠卷貴多了吧?

何況數碼相機的折舊費用很高,折舊速度很快。

綜上所述,只要你用腳趾頭想一想哈蘇數碼相機取代哈蘇120相機的這個 歷史 進程,你就可以很輕松的得出結論了。

荒謬至極,膠片是化學銀鹽感光顆粒,顆粒是極小的,需要顯微鏡才能觀看,理論上來說,只要你鏡頭解析度到位,膠片解析度可以無限跟進;另外,膠片的乳膠塗層有厚度,物理感光過程中使膠片分層感光,這就使寬容度極大地增加,層次分明,較為好看自然,這是數碼永遠不可能具備的,也就是說數碼味的問題!所以,藝術家追求照片本身的承載價值的時候,應該用膠片!而新聞、商用市場都應該用數碼,因為傳播方便!所以,未來應該建立兩種體系,高端藝術類的風光攝影等,你要想拍賣,那麼必須是膠片作品,版權購買可以涉及原始膠片!而商用新聞則必須數碼!

到底膠片相當於多少像素?這個問題,早在數碼相機一誕生,人們就開始探討,10多年前就已經終結了,不知最近為什麼又有了一些人在討論?

大概10多年前,《中國攝影》雜志出了一期對比測試。因時間久遠,憑記憶寫的一下內容,如果有人能找到原文,不勝感激。

對比的是一個中畫幅膠片機,全副膠片機,全副數碼相機,對比測試的方法是,用焦距相當的牛質鏡頭最佳光圈,拍同一個建築物,用最佳商業工藝印大照片,看最終成片上的細節。

結論是,對於2400萬數字全幅相機,中畫幅相機勉強一戰,全副膠片機一敗塗地。

沒有記錯的話,兩個全副機都是尼康的。

從此,幾乎沒有人在討論膠片機的解析度,只談感覺,味道,懷舊。

只談某膠片的個案,沒有意義。就像過去的珠算大神,再高明也搞不過計算機。

這樣比較沒有意義,膠片是無極感光,數碼是方格象素,在記錄時就已經丟失了層次,畫質絕對不同,硬把膠片安上象素概念沒意義

膠片不存在像素的問題,像素是數碼攝影的一個參數,也是電子影像出現以後產生的一個新名詞。

膠片是將感光乳劑塗布在片基上,感光乳劑中的感光成份是由分子構成的。 它所擁有的分子量可以說是天文數字,即使將圖像放大幾萬倍,都很難看到它的身影。比如,35mm電影膠片影像,投射到碩大的電影銀幕上,小小的膠片被放大到驚人的倍數,但我們在看電影時依然會感覺圖像細膩、層次豐富,不會感覺到有感光乳劑顆粒的存在。

膠片乳劑中的分子量那麼大,是個天文數字,那麼數碼攝影為什麼僅用區區的千萬像素就能達到膠片的效果呢?

那是因為我們的眼睛對圖像清晰度的識別是有限度的。 只要圖像的密度達到一定的量,就能滿足我們的眼睛對清晰度的感觀要求。從數碼攝影的像素量來看,達到1000萬像素,我們所看到的影像就能如同膠片一樣清晰了。現在,市場上銷售的數碼相機都超過了2000萬像素,完全可以達到圖像清晰的要求,所以說,今天的數碼相機,像素已經不是技術上所要關心的重點了,我們在使用相機時,也沒必要過多地追求高像素。
總結:
如果要比像素,數碼相機遠遠不能與膠片相比,但比圖像質量,數碼攝影卻更勝一籌。因為數碼攝影技術更先進,可以非常輕易地拍攝出高品質的圖像。而膠片攝影要經過曝光、沖洗、放大等多個環節,有一個環節把握不準,都會影響到圖像最終的品質。

膠片使用的化學感光乳劑,而數碼圖像感測器用的是具有物理性質的電子元件,兩種物質雖然都是為了產出照片,但卻有著本質的不同。它們無法在像素上進行比較,技術上也是大相徑庭。

膠片成像,其解析度和數碼成像解析度,概念(定義的事項和范圍)是不一樣的。

膠片時代的解析度最典型的測試方法,是拍柵格圖像。這本身不是測膠片的解析度,而是測鏡頭的解析度。

數碼的解析度實際就是成像的解析度。很明顯數碼的成像解析度低於鏡頭解析度。

所以,個人認為:膠片的解析度遠遠高於數碼成像的解析度。

約2400萬像素左右。膠片的解析度是靠極細的化學團,大化學團越細,膠片越細膩。以135膠片36mm 24mm來講,過去膠片一般為70~90點(mm),100點就是極細的了。3600 2400=864000。現在數碼三色排列在同一平面,再X3約2600萬以內,由於綠感光元件佔50%,再適當減點,所認2000萬~2400萬即相當於膠片最好效果。當然膠片還有無數更細微顆粒,這一般在解析度上是不計算的。大顆粒的最細程度決定膠片解析度。

膠片沒有像素 光學放大 只要硬體支持就可以無限大 膠片威武![酷拽]

膠卷好比矢量圖,數碼好比點陣圖,兩個原理不同不能做直接對比,只能相較而言。如果成像質量都是最好,膠卷底片顆粒夠細,數碼感光元件最好,膠卷強於數碼。膠卷放大對環境和光要求高,數碼放大簡單直接Ps改畫布大小。我說的膠卷放大時用傳統手法,不是把膠卷拿去掃描再編輯,這樣做和數碼沒有本質區別。膠卷攝影提高清晰度的辦法有幾種,小光圈拍攝,提高膠片顆粒密度,加大膠捲尺寸,強光下拍攝,目的就是讓銀離子充分曝光,增加層次,這樣做到極致要求太高。數碼增加清晰度只能換更大密度更高的感光元器件,太大了耗電不易散熱,密度更高需要工業水平不斷提高成本大,不是想就能辦的。

4. 以前那些用底片的相機照出來的相片相當於多少像素的數碼相機照的呀

即使是那種拍立得的一次成像照相機也相當於一千萬像素的解析度。
135膠片大概相當於2200萬像素;
120膠片(6×6的)大概相當於3200萬像素。
這是通過比較膠片照片和數碼照片的最大可放大尺寸計算出來的。

5. 請問傳統135膠卷相當數碼像素多少

135膠片大概相當於2200萬像素;
120膠片(6×6的)大概相當於3200萬像素。

這是通過比較膠片照片和數碼照片的最大可放大尺寸計算出來的。

單純地數膠片上有多少個銀鹽粒子,是沒有意義的,因為膠片沖洗後,每一個可分辨的點,都是由大量粒子聚集成的。

6. 135膠片解析度,像素是多少,等同什麼樣的

景深僅與鏡頭和機身有關,與感光材料毫無關聯!
135膠片的解析度也就在1000萬像素左右,120膠片則能達到5000萬像素左右。膠片的顆粒度與膠片質量和洗印工藝有密切關系,因此也不是可以無限制地放大的。
目前世界頂級CCD的像素已達到1.11億,完全可以媲美120膠片,因此已被用在天文研究等航空航天領域中。
數碼技術替代膠片是歷史的必然,目前的技術除了成本以外,已經沒有什麼決定性的障礙了!

7. 135膠片解析度,像素是多少,等同什麼樣的

以前有個說法,35mm膠片等效1600萬像素以上,按現在說是很低的標准了。

8. 普通膠卷相機拍出來的照片是多少萬像素

膠卷的解析度有銀鹽/染料密度決定。便宜的135彩色負片膠卷大約相當於2500萬像素,專業人像135負片及超精細135黑白膠卷解析度比這高一倍,是1億像素。
危險的石頭~不胡說八道能死啊你?還TM矢量,懂什麼意思么你?

閱讀全文

與135相冊相機相當於多少像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1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2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9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