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照相機鏡頭大小如何劃分
按照視角可以分為魚眼鏡頭、超廣角鏡頭、廣角鏡頭、標准鏡頭、中焦鏡頭、中長焦鏡頭、長焦鏡頭、超長焦鏡頭。
按焦距是否可調可以分為定焦鏡頭和變焦鏡頭。
按對焦方式可以分為自動鏡頭和手動鏡頭。
按鏡頭卡口可以分為佳能的EF卡口,尼康的F卡口,索尼的α卡口,賓得的PK卡口,奧林巴斯的OM卡口等。
按光軸是否可調可以分為移軸鏡頭和固定光軸鏡頭。
按成像、價格、光圈大小、品質做工等,又可以分為專業鏡頭和非專業鏡頭等。
(1)相機的鏡頭尺寸是怎麼計算的擴展閱讀:
不同的拍攝場合,適合不同的鏡頭:
1.廣角風景攝影為主
拍攝風景主要是以大場面為主,所以一般採用廣角鏡頭。由於佳能採用的是APS大小的CMOS感光器件,和原來鏡頭所對應的膠片有著1:1.6的倍率關系,所以原來鏡頭焦距為28mm乘1.6,那就會變成44.8mm,這樣一來幾乎沒有廣角了。
2.旅遊攝影為主
出外旅遊,簡便易攜帶、輕巧又質優的鏡頭應該是考慮的重點。若以「一鏡走天涯」的理念來選擇鏡頭,即使在博物館或鍾乳石洞等光線不足的地方,鏡頭帶防手振功能也能很好地滿足拍攝要求。
3.人像攝影為主
人像拍攝一般是攝影愛好者的必經之路。拍攝人像鏡頭一般焦距范圍在50~135mm,比較有代表性的是EF 85mm F1.2UL和EF 85mm F1.8U鏡頭,報價分別為13500元和2850元。但由於經濟有限,配備專一的人像鏡頭對於腰包不太富裕的愛好者而言還是比較奢侈的,因此,一些愛好者將眼光投向中、長焦變焦鏡頭。
4.微距攝影
現在好多攝友喜歡拍攝微距,喜歡把花朵、蟲草記錄在自己的記憶中。常見的方法是利用一些帶有微距模式的變焦鏡頭拍攝,但由於變焦鏡頭拍攝比例關系,不能將微距拍攝發揮得淋漓盡致,所以一般要選用專用的微距鏡頭進行拍攝。
⑵ 拍攝6╳7厘米畫幅的相機,其標准鏡頭的焦距應為多少呀是怎麼算的呀
首先,標准鏡頭是多少,各廠家是不同的,以海鷗4A為例,標准鏡頭是75MM的焦距,但如果要換算成135相機(也就是我們現說的全幅),就不是75MM了。
其次,我來給你換算一下。有個基本公式:非全幅相機的鏡頭計算系數等於全幅相機的感光器對角線與非全幅相機的對角線長度之比。那麼現在6*7的這款120機的鏡頭系數是:(24*24+36*36)開平方根/(60*60+70*70)開平方根=43.26/92.19=0.47.
那麼中幅的75MM鏡頭對應於135相機的等效焦距是75*0.47=35.47MM.
當然,樓上說的1.3焦距關系是指60mm*70mm感光器和44*33感光器的相對系數,不是指與標准全畫幅感光器(24*36)之間的系數。現在業內把感光器面積小於和大於24*36的相機鏡頭統一與全幅機來比較,形成標準的系數,所以APS系列的系數大於1,中、大畫幅的系數小於1。
⑶ 鏡頭孔徑的大小是如何計算的
由於不知道鏡頭的具體結構(前組鏡片與光圈的距離、後組鏡片與光圈的距離、後組鏡片到焦平面的距離),實際光圈尺寸是算不出來的。
⑷ 數碼相機的鏡頭焦距和全畫幅的比例是如何計算的
普通數碼相機感測器尺寸(畫幅)大小不一致,鏡頭上標示的是它的實際物理焦距,都很小,為統一比較的標准,通常將其轉換為標准35mm全畫幅(24mm×36mm) 的等效焦距。
等效焦距=物理焦距×轉換倍數
轉換倍數相機上是肯定沒有標注的,極少數普通數碼相機說明書上可能有說明,大部分都沒有。尼康單反說明書上沒有,佳能單反說明書上有說明。
轉換倍數當然是計算出來的,理論上規范的基數按公式是:
轉換倍數=標准35mm全畫幅感測器對角線長(43.27mm) ÷本相機感測器對角線長
對角線長度也是根據感測器長寬尺寸和長寬比例計算出來的,你可以在網上找一下相關資料,也有全系列的表格。我就是這么才了解的。
覺得麻煩的話,可以倒推算出來:
普通數碼相機說明書上一般都有實際焦距和等效焦距,把等效焦距除以實際焦距就是轉換倍數;
非全畫幅單反相機只要記住常用的就行了:尼康APS畫幅是1.5,佳能APS畫幅是1.6,3/4系統包括單電數碼相機一般都是2。
⑸ 攝像頭鏡頭尺寸
鏡頭尺寸是指鏡頭採集到的圖像的尺寸,當鏡頭的像面尺寸大於sensor的耙面尺寸時,鏡頭採集到的圖像只有部分被拍到;當鏡頭的像面面尺寸小於sensor的耙面尺寸時,圖像會有一部分空白。可以把鏡頭的像面尺寸想像成一個圈,這個圈的直徑必須要大於sensor的對角線。
攝像機鏡頭的毫米數越小,那麼監控畫面的角度就越大,但是最清晰的距離就越近;反之,攝像頭的鏡頭毫米數越大,那麼監控畫面的角度就越小,但是最清晰的距離就越遠。
(5)相機的鏡頭尺寸是怎麼計算的擴展閱讀
在電梯等狹小空間的監控中,攝像頭常用2.8MM的超廣角鏡頭,監控角度達到了115度,最佳監控距離在2米以內,完全可以保證電梯內無死角。
在小商鋪和家庭等室內環境中,攝像頭常用4MM的鏡頭,主要考慮了室內距離不會太遠(3-6米不等),同時監控的角度要足夠大。
在室外的道路,胡同等場景,攝像頭可以選擇6MM或8MM的鏡頭(最佳監控距離在10-20米)。
其他監控特定的位置,比如一些設備器材,出入口等,攝像頭可以選用10MM或12MM的鏡頭(最佳監控距離在20-30米),。
⑹ 請問相機鏡頭里的參數是怎麼算的
光圈(Aperture)是機械裝置,是一個用來控制光線透過鏡頭,進入機身內感光面的光量的裝置,它通常在鏡頭內,通過控制鏡頭光孔的大小來達到這一作用。當外界光線較弱時,就將光圈開大;反之,就將光圈關小。表達光圈大小通常是用F值表示的。公式為:光圈F值-=鏡頭的焦距/鏡頭口徑的直徑。
完整的光圈值由小到達依次為:F1.F1.4,F2.8,F4,F5.6,F8,F11,F16,F22, F32,F44和F64。
光圈F值愈小,光圈開得愈大,在同一單位時間內的進光量便愈多,而且上一級的進光量剛好是下一級的一倍,例如光圈從F8調整到F5.6,進光量便多一倍,也可以說光圈開大了一級。對於普及型的數字相機來說,光圈F值常常介於F2.8~F16之間,此外許多數字相機在調整光圈時,可以做1/3級的調整。
相機的光圈值范圍愈大,適應不同光線環境的拍攝能力愈強。但通常在光圈范圍中都比較注意最大光圈值,而小光圈值較少注意,這是因為如果拍攝環境的光線太強,除了收小光圈外,也可以把快門速度加快,縮短曝光時間。但如果拍攝環境的光線太弱時,不能夠把快門速度隨意減慢,因為一旦快門速度慢於安全快門速度,相機很容易因手的震動造成影像模糊。舉例來說,相機的焦距是50,則它的安全快門速度即為1/50秒,如果在光線好的情況下,選擇的快門速度為1/125秒,與之對應,相機的光圈值為F8,但如果拍攝的光線變弱,為了維持曝光量,保證拍攝影像的質量,就需要延長拍攝的時間(即曝光時間),就必須降低快門速度,由1/125秒降到1/60秒。對應的相機的光圈值也要從F8調節至F11。這時,就要考驗鏡頭的透光性能。所以相機的光圈值越大,說明鏡頭的透光率越好。
由此可以看出,快門和光圈直接影響曝光量,它們所能達到的特性直接反應出鏡頭製造的水平及特點,是衡量鏡頭優劣的重要因素。同樣也是衡量數字相機的一項重要參數指標。
焦距是鏡頭的另一項重點因素,首先,了解什麼是焦距。可以把數字相機的鏡頭看作是一組透鏡,當平行光線穿過透鏡時,將會聚到一點上,這個點叫做焦點,而焦點到透鏡中心的距離,稱為焦距。
焦距固定的鏡頭,即為定焦鏡頭;焦距可以調節變化的鏡頭,就是變焦鏡頭。在攝影領域中,焦距主要反映鏡頭視角的大小。對於傳統135相機而言,50mm左右的鏡頭的視角與人眼接近,拍攝時不變形,稱為標准鏡頭。一般涵蓋40mm-70mm的范圍,18mm-40mm.的鏡頭被稱為短焦鏡頭也叫廣角鏡頭,70mm-135mm稱為中焦鏡頭,135mm-500mm稱為長焦鏡頭,500mm以上稱為望遠鏡頭,18 mm以下則稱為超廣角鏡頭或魚眼鏡頭。這種范圍的劃分只是人們的習慣,並沒有嚴格的定義。數碼相機的CCD一般比135膠片小得多,所以,相同視角,其鏡頭焦距也短很多,例如,使用0.33"CCD的數碼相機,使用約13 mm的鏡頭,其視角大概相當於135相機50mm的標准鏡頭。由於各數碼相機生產廠商所採用的CCD規格型號不同,所以,大家都採用「相當於35mm相機(即135相機)焦距」的說法。
通常,在數字相機的技術參數中會有F和f的表示,其中F代表最大光圈值,f則代表焦距長度。例如,標有f=8-24,相當於35mm相機的38mm-115mm。
光圈孔徑越大,那麼在同一曝光時間內的光通量也就會越大,反之則越小,而反映到CCD上的曝光效果則是,在一定的曝光時間上,光圈越大,所獲得的圖像就越亮 。
⑺ 單發相機鏡頭的焦距如何計算
一般的數碼相機都有一個轉換比率,叫做鏡頭轉換率。拿CANON EOS 300D來舉例。
鏡頭(35mm,50mm和其他種類)的焦距是由最後照片的格式與焦距的關系來決定的,所以「標准」就是最普遍的格式,也就是24x36 mm。因此當使用的感應器上的矩陣小於24x36(EOS 300 D的感應器為 15.1x22.7 mm)時,與鏡頭焦距之間的匹配也就跟著產生變化。當被照物的表面減少時,場景的角度也就跟著變小。實用上,一支35mm的鏡頭用來拍攝24x36格式的照片,如果被照物表面實際為24x36mm,那麼一個15.1x22.7mm(EOS 300 D)的感應器所產生的照片會比較小,因為場景角度變小了。因此根據感應器的尺寸計,使用轉換率來計算出需要增加的大小。所以這意味了在EOS 300D上所使用的感應器必須加上一個比率36/22.7 = 24/15.1 = 1.6X。具體的說,一支35 mm鏡頭「乘上」1.6,也就等於傳統「24x36」照相中的一支56 mm鏡頭。
所以專為數碼用所設計的鏡頭焦距來自感應器的表面,但是這並不表示大多數的人都可以了解來。一個經驗豐富的業余攝影師會比較了解一支「35-105 mm變焦鏡頭」所蘊含的意義,但是對於神秘的17.4-34.33mm鏡頭可能就所知不多。
因此,EOS 300D上所提供的18-55mm鏡頭,對應到傳統的24x36尺寸(35mm)就會變成28.8-88mm。總括的說,由一部傳統24x36格式相機縮放所拍出的照片會與EOS 300D上安裝了18-55mm相機縮放所拍出來相片「完全一樣」。這樣你了解了嗎?
⑻ 數碼相機ccd的尺寸怎樣計算
ccd是一個數碼相機的心臟,也就是感光晶元。感光晶元越大,所能接受的像素通常也比較多。ccd通常是以英寸做單位,一個1/1.8「的感光晶元就要比一個1/1.25"的大。一個800萬像素的相機用1/1.8」ccd要比一個800萬像素的相機用1/2.5"來得好。因為ccd所記錄的是光的亮度,顏色,及濃度。一個相機的鏡頭就好比人的眼睛。光學變焦是相機鏡頭的鏡片移動以導致光的折射達到把一個影像變大或變小。因為光學變焦屬於物理變焦,數字越大越好。現在通常是以3到4倍為主流。一個3倍的光學變焦的鏡頭可以顯示35到105mm的距離,而一個4倍的光學變焦可以顯示35到140mm的距離,就是可以把越遠的東西拉的越近。說10倍光學變焦就可以顯示35到350mm的距離。不過要注意的是,不是每個相機都是以35為起點,有的是38,有的是28。通常來說28為起點的比較好,因為28是廣角,就是把近的東西推遠點,在比較窄的地方可以找寬東西。36以上為遠角。建議找一個相機既有廣角也有遠角,這樣近的距離和遠的距離都可以用得到。還有一點就是,及28起點的光學10倍,是28到280mm。所以光學的倍數是以起點為主。
⑼ 關於單反跟卡片機的鏡頭的計演算法
需要弄清基本概念:
1、過去35mm膠片尺寸是24x36mm,對角線長度是43.27mm。現在全幅數碼相機感光元件基本上也是這個尺寸。
2、以鏡頭焦距為高,以感光元件對角線長度為底邊形成等腰三角形,其頂角就是拍照的視角。人們把某一特定的焦距與全幅感光元件對角線長度所形成的視角,作為標准,作為比較的基礎。
3、卡片機的感光元件較小,所以很小的焦距就可以取得同樣的視角。
4、所以,你注意看,那叫「等效於35-140mm」。就是說,這個鏡頭的焦距所形成的視角,等效於35-140mm鏡頭在全幅數碼相機上形成的視角。
5、再說明一下,現在鏡頭都是多片組合,鏡頭的位置是光學位置,不是實物位置。
有了以上一些概念,你的問題就不難理解了。你如果還想深入研究的話,可以查閱一些資料,並進行一些計算。
⑽ 誰知到中畫幅相機鏡頭的等效焦距(等效全畫幅),是什麼計算公式
以富士GFX50R為例,43.8mm x 32.9mm為GFx機器尺寸,對角線為43.8mm x 43.8mm +32.9mm×32.9㎜=3000.85,開方為54.7800(勾股定義)。
135全畫幅對角線43.3mm,43.3÷54.78=0.79043
G32-64鏡頭焦距相當於全畫幅的32×0.79043-64×0.79043=25.29-50.59,45的鏡頭相當於35.7435
(10)相機的鏡頭尺寸是怎麼計算的擴展閱讀:
同樣焦距的鏡頭在不同尺寸感光元件的數碼相機上,成像的視角也不同(具體見圖)。舉個例子來說,50mm焦距的鏡頭用在135膠片相機上,其視角大約是46度,而用在APS-c畫幅(感光元件對角線長度是135膠片的2/3)的DSLR上(如nikon的D90、D300等),其視角就是大約30度。
而這50mm鏡頭在APS-c的機器上的拍攝視角大概與75mm焦距的鏡頭在的135膠片機的底片上成像的視角相當,都是大約30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