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紅旗照相機有收藏價值嗎
紅旗牌照相機,是我國照相機中,最具收藏價值的照相機。這部照相機,有著政治背景,是江青指示上海照相機總廠,仿徠卡相機,取名紅旗20型,平視旁軸取景相機,並有三隻可換鏡頭,,作為國慶二十周年獻禮的產品。直到一九七九年停產,總共生產二百七十一台。當時的價格就很昂貴,現在收藏價更難估計。
㈡ 紅旗20的解讀紅旗20、紅旗傳奇和國產相機發展
名聲在中外相機收藏界不脛而走的紅旗20,也和東風相機一樣,與有些攝影功底的江青有關。江青除用哈蘇相機,也用徠卡M3。毛澤東的一首七絕《盧山仙人洞照》,就是化名李進的江青用徠卡M3拍攝的,1969年中央電影工作會議,江青授意提出仿製徠卡M3等高級相機的計劃。試制工作交給當時生產軍用品的上海照相機二廠(現該廠已屬上海海鷗相機公司)。該廠以徠卡M3為藍本,從1969年開始試制,為了向建國二十周年(1949-1969)的國慶節獻禮,將試制的相機定名為紅旗20。由於時間過於緊促,加上技術裝備力量有限,特別是配套鏡頭的設計復雜,許多新工藝及原材料有待進口和研製,未能趕上20周年的國慶節。到1970年才製造出首架紅旗20樣機。到同年年底共試制出10架樣機。
樣機採用徠卡M3的卡口,機身的膠卷表面定位距也與徠卡M3完全相同,為27.8±0.02mm。換句話說,徠卡M3用的鏡頭可安裝在紅旗20,性能完全匹配。這點與另一架國產仿哈蘇的東風相機略有不同。
此外,紅旗20還採用徠卡M3後背小開蓋設計,打開裝膠卷的底蓋後,此蓋可以掀開,在適當光源下可以進行放大及用燈欣賞,近距離攝影有毛玻璃對焦。快門為B、1-1/1000秒及X(1/50秒)。自拍延時8-12秒。取景器有50mm、35mm、90mm、135mm四種可變亮線框及疊像式對焦窗。無論試製品還是以後的正式產品,始終沒有135mm f/2的鏡頭,紅旗20雖以M3為藍本,仍然參照M4的優良設計,與M3不盡相同:一是紅旗20正面向側面過渡的外形稜角分明,而M同甘共苦呈幾十年一貫的圓弧形。二是倒片鈕已改成折疊曲柄,M3則用手輪倒片。三是取景器設計及配用鏡頭規格更像M4,且增加35mm f/1.4廣角亮線框取景提示。標准鏡頭也不再用M同甘共苦的50mm f/1.5,1967年推出時採用了M4的50mm f1.4,仿製的35mm f/1.4廣角鏡頭也隨紅旗20樣機一並推出。四是紅旗20的感光度記憶盤設計與倒片柄同軸,且有捆花,安裝定位珠,手感及方便均優於M3。1971年,紅旗20正式投產,又將後背的小開蓋改為大開蓋、裝膠卷更為方便的M4新背蓋結構。正式投產後的紅旗20背蓋直接改為後開蓋。這是區別紅旗20試製品與正式產品的主要所在。
紅旗20投產時,是供給制的計劃經濟,產品主要調撥到新華社等中央大新聞機構使用。當時一機三鏡的造價超過二千元人民幣。正式產品曾在香港攝影器材展覽會、輕工產品展覽會多次露面。當時一機三鏡標價三千多港元。由一紅旗20的工藝相對復雜,性能指標要求很高,造價高昂,國內市場需求面窄。到70年代後期,利潤回報率較豐的普及相機市場興起,根據國內新聞單位的規模,原計劃生產二百架,結果1979年停產時,正式產品不過50架。這樣,從1970-1979年的十年間,紅旗20斷斷續續試製品算在內,不過只有60架,這大概是世界各國相機廠家模仿徠卡機型中,產量最少的械型之一,也是徠卡M系誕生以來大陸唯一的一款M系復制機。值得一提的是,紅旗20與另一部國產哈蘇機的東風相機不同。它在所有產品的機身編號均以生產年份打頭。例如,7002編號的機身,就是1970年生產的試製品。
M3誕生之前,世界各地仿製的徠卡相機,有文字可查就有72種之多。M3誕生後,各仿製廠家才看到他們的仿製水準無論是製造精度、光學材料及加工工藝等,都有很大差距,才停止對徠卡新機型的仿製,轉而走與徠茨合作開發的方向。如日本美能達與萊茨合作生產的美能達CL、徠卡CL、美能達CLE等就是這方面的嘗試。
紅旗20相機是中國人拷貝的機型,並有所改進。所以,紅旗20若不是徠卡M系機絕無僅有的拷貝機,也是難得一見的鳳毛麟角。它引起的不僅是中國相機收藏者而且還有國外相機收藏者的重視也就不足為怪了。1990年前後,在國外一架紅旗20及標准鏡頭二手市場售價也不過一萬元人民幣。目前在北京,機身價格已飆升到三至五萬元人民幣。品相好的一機三鏡價已突破九萬元。
紅旗20的鏡頭,雖然採用了進口高級光學原料,但全是中國自己設計製造的。它的50mm f/1.4、35mm f/1.4、90mm f/2三支鏡頭是當時中國科學院光學精密機械儀器研究所與上海照相機二廠聯合設計研製的,曾採用當時東德援建的北京玻璃廠的光學鏡片毛坯,精細研磨而成,當時這家研究所雲集一批海外學成歸國的光學專家,不但設計出毫不遜色於當時徠卡的鏡頭,而且還少量製造鑭系稀土類高級光學玻璃鏡頭。1958年,該所曾研製f/0.8的大口徑鏡頭,可以說中國當時光學工業的起步水平並不比日本差多少。這也是國內一些紅旗用家,至今堅持認為自己手中的紅旗20用的鏡頭素質高於徠卡鏡頭的原因。這也與國內攝影人士習慣以鏡頭解析度來判別鏡頭的高下有關。事實上,紅旗20的鏡頭解析度也是十分優秀的,無論是中心及邊緣的解析度,都可與徠卡同規格型號M鏡頭相媲美。主、副葉片多達12片的標准鏡頭,與徠卡M的Summilux標准鏡頭一樣有很高的精度和優異的離焦成像效果。但紅旗鏡頭的其他性能指標如色的再現、透光率等方面還略有差別。以紅旗標准鏡頭為例,透光率與徠卡同規格鏡頭差約1/3檔曝光量,且對透射光有輕微偏黃現象。但這些鏡頭畢竟是國人自已製造的,是當時國內135相機的頂級素質鏡頭,依然是國內國外收藏界尋覓的珍品,與機身一起成為大陸相機「第二藏品」。 工業的發展要靠技術的積累,而且這種積累源自於工業文化的傳承和市場競爭中的磨練。當然並非所有的工業發展都遵循此路,比如宇航、軍工,當其被定位於國家戰略層面的時候,這些工業在具備一定的條件後(包括政治意志,經濟基礎,知識儲備等)可能會獲得跳躍式的發展,但對於一個國家的整體工業格局,這顯然不是正常的發展之路。相機製造業是結合精密儀器製造,精密電子和光學的高端產業,但同時又是一個必須依靠市場才能成長壯大的工業。絕大部分相機最終是作為消費品供消費的,所以相機工業的發展不可能指望國家從戰略層面上予以扶植。換言之,中國作為一個工業文化傳承薄弱的國家,不可能在現階段發展出具有技術競爭力的照相機工業,但我們的確憑借勞動力的優勢,發展了龐大的相機製造業(當然技術是人家的)。
實際上德國相機被很多國家仿製過,但仿製的出發點不同,最終的結果也不同。但有個基本規律,越是具有工業文明積累的國家,其仿製的層次也就越高;越是經歷過市場競爭的仿製,越具有發展的後勁。可以舉例說明。
蘇聯是仿製德國相機的大戶,而且蘇聯在光學的基礎研究領域實力很強,但工業傳統的底子薄,利用高度集中的體制能幹幾件出彩的事,但要事事領先,沒哪個實力。蘇聯人仿製德國相機,基本是減法仿製,也就是去除那些高難動作,剩下簡單的做。這也是無奈,畢竟技術功底達不到。好在一場世界大戰,讓蘇聯人把人家德國的家底都搬了過來,在斯大林的親自關懷下,蘇聯最成功的仿製--基輔4登場了。但制度決定了一切,沒有市場競爭的考驗,基輔4不過曇花一現而已。初期的基輔4型相機完全是用繳獲來的康泰時散件在俘虜的德國技師的監督下組裝而成,也是基輔型號中產品質量最好的,隨著德國零件用完,基輔相機的品質開始走下坡路。最終,蘇聯的整個相機工業也沒啥起色,最後落到個地攤貨的地步。
英國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有著優良的工業傳統,自然在仿製德國相機方面有著自己的特色。英國曾經是製造業的大國,但自19世紀末期起逐步被德國趕超。我個人認為英國製造業的衰落很大程度上是英國人不善於在品質和成本上找到平衡。可以這么說,就某些行業來說,德國製造對英國製造的沖擊就像日本製造對德國製造的沖擊一樣。說白了,競爭力就是技術優勢加成本控制,或者是在任何一方面居於壟斷地位。二戰結束後,歐洲各國國力匱乏,不得不實行嚴格的外匯管制,這限制了德國相機進入英國。但英國社會(特別是國防、科研部門)需要精良相機。沒有辦法,一項奉行貿易自由化的英國為了節省銀兩不得不自己動手製造相機,仿製的範本就是徠卡3B。畢竟薑是老的辣,沒想到,英國人搞的仿製一下子搞過頭了,生產的里德相機無論在工藝水平、用料和性能上居然大有超出徠卡之勢,只是成本居高不小。隨著馬歇爾計劃的實施,歐洲各國的經濟狀況明顯好轉,外匯和出口管制隨之取消。英國人不善於成本控制,最終仿製的道路也沒走多久。大名鼎鼎的庫克鏡頭至今仍然用1913年設計製造的研磨機磨製鏡頭,可見其工業積累的深厚。
日本在亞洲應該是最具工業傳統的國家了。自明治維新後,日本鐵定了要在工業上畢恭畢敬的向西方學習,而且引進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制度———市場競爭。可以說,日本的相機工業就是在學習德國和市場競爭中起步的。前者為日本的相機工業提供的技術積累,後者讓日本的相機工業看清了發展的方向。正是在這兩方面,日本形成了自己的優勢。二戰結束後,日本很快就抓住了美國這個大客戶,產品品質雖然和德國有差距,但價格上的優勢完全可以彌補過來。與蘇聯的仿製不同,日本的仿製是加法式的,不斷在德國原型機的基礎上嘗試增加新的功能。隨著技術積累的增多,技術也越來越成熟,結果原來的師傅一個接一個倒下去了,日本反而登上了相機工業霸主的地位。即使在今天,日本的相機行業仍然秉承了重視技術研發和相互競爭這樣的傳統(德國企業特別重視規避相互之間的競爭),從而越戰越勇。
最後回到我們的「紅旗20」。在上世紀70年代初期(1971年),中國唯一一台徠卡M型仿製機紅旗20誕生了,它具有與原型機相同的測距聯動式可交換鏡頭系統、相似的機械構造、同樣的鏡頭卡口,加之產量極少每一台都是精工製作,也使得紅旗20相機成為中國傳統手動旁軸相機製造的巔峰之作。以至日本AJCC的著名相機收藏家陸田三郎曾在自己的著作《中國古典相機故事》一書中寄予很高的評價。 第一階段是從1956年開始,建立了天津、北京、上海、福州、廣州、哈爾濱和杭州7家照相機廠,1956年,「大來」牌相機問世;1958年,北京仿製原蘇聯「卓爾基」、天津仿德國「阿泰薩」形成幸福-1型、上海仿「萊卡」-1型形成上海58-1型,批量生產後改成上海58-Ⅱ型,上照廠還研製了海鷗4系列相機,其中海鷗4A型相機的研製非常認真,其卷片及計數系統、多次曝光機構獨具一格、科學合理,上照廠還仿製了萊卡M3取名為「紅旗」,仿「哈蘇」500S/M取名「東風」;1964年,上照廠開始仿Minolta SR-1研製海鷗DF型135單反相機,於1971年開始銷售;1971年11月,海鷗DF-1問世。
第二階段是從1973年開始,建立了常州,無錫、蘇州、丹東和青島5家照相機廠,哈爾濱電表儀器廠、江西光學儀器總廠、永光廠、金光廠、明光儀器廠開始兼產相機。1973年,四川華雲等五個光學廠聯合開發珠江S-201單反相機,於1978年生產定型;機械工業部哈爾濱電表儀器廠同期開發孔雀DF單反相機。
第三階段是從1978年開始,又出現了武漢照相機廠和寧波華光照相機廠、北京華北光學儀器廠、總後南京3304廠、西北光學儀器廠、河南雲光廠、無錫湖光儀器廠、湖北華中精密儀器廠、寧江機械廠、甘肅光學儀器廠、上海第二光學儀器廠和上海光耀燈具廠開始兼產相機。1978年,機械工業部儀表局成立鳳凰牌系列照相機聯合設計組,開始研製出JG系列帶電測光或電子快門自動光圈相機,其中JG301型1978年開始設計、1979年通過定型鑒定、1981年正式投入生產,是國內第一種AE相機,設計參照了Konica C35-FD和CanonQL17相機;JG302型設計時參照了西德Optima 535型相機的電子程序快門設計,曝光范圍EV-1~18;JG303M型1980年下半年設計,1983年3月通過定型鑒定,設計參照了Pentax ME和Chinon CM4相機,其結構和功能均具有國外80年代水平,是DF相機更新換代的產品,其50mm/F1.4大光圈標准鏡頭,1~1/1000秒鋼片快門、SPD藍硅二極體作TTL鏡後測光,即使在今天仍屬國內先進水平;JG304-A型參照了Konica、Ricoh、Fuji和Chinon塑料機身內藏閃光燈相機的設計;JG304-C型是304系列產品□□□□能最全的一個機種,其設計主要參照日本Minolta SD型相機,其內在質量和外觀水平已達到日本當時產品水平。在這期間,1981年,華山35DF-S單反相機開始開發,1985年問世;1984年,長城PF-1單反相機通過設計定型鑒定;海鷗DF-3型TTL相機設計定型;明光廠和金光廠聯合推出明佳MC-K1000和金都S-207。在相機專用電路方面,1976年國內就開始研製電子快門集成電路,1980年兵器工業部207所又研製了電子程序快門的集成電路,湖北襄樊儀表元件廠、上海鍾表元件廠、上海無線電7廠都相繼研製成功電子程序快門的集成電路。至1983年,國內相機生產廠(包括兼產廠)共34家,已鑒定生產45種型號相機,其中120型相機有20種,各種135型相機有25種;35種是國外五十年代水平的產品,10種是從1978年開始研製的電測光照相機。到1985年,全國相機產量為180萬架。在這段時期,由於國家長期處於計劃經濟,國內商品緊缺,相機市場長時間處於賣方市場,相機供不應求,各相機廠一派欣欣向榮景象。各相機廠本應藉此機會加快新品開發,但各相機廠卻忽略了相機技術的更新換代、因循守舊。從1983年到1987年,在這5年間,我國相機生產廠及其相機品種規格幾乎沒有發生變化,從而使各相機廠在進入88年後突然陷入極其困艱的境地。
第四階段是從1988年開始,在這段時期,相機工業大起大落、進口相機水貨泛濫成災,相機技術停滯不前,各廠家處於探索,徘徊和混亂狀態。進入「75」後,135機械平視取景相機成為市場緊俏商品,一段時間內供不應求,但隨著消費者對相機性能要求的提高以及進口相機的大量湧入,性能優良的電子自動相機被普遍接受,使國產135平視取景照相機供大於求;此外,由於原材料、元器件、設備、工模具及檢測儀器等基礎工業以及相關的科研試制、教育、行業規劃政策等相應機構未能建立起來,沒有換代產品、品種矛盾突出,廠家處於極其艱難的狀態。1989年前相機行業大部分企業都投入大量資金和技術力量開發塑料相機,但幾乎全軍覆滅,這主要是由於技術落後、管理效能低下、工藝紀律鬆弛、員工不負責任,工作質量差、企業急功近利、不注重產品質量和企業信譽。1989年下半年以來,由於國家宏觀調控過旺的消費需求以及大量走私逃稅舶來品流入市場,使通過引進的生產線組裝的相機的銷售陷入困境。
第五階段是從1993年開始,相機工業開始復甦,市場競爭異常激烈。1992年初河南華夏光學電子儀器廠在華夏841相機基礎上推出華夏843相機,鏡頭為六片四組雙高斯對稱型鏡頭、分頻率達到國家一級標准,40mmF2,電子測光採用微型集成電路,整個電子系統十分緊湊,同時具有多次曝光功能;上照廠研製出海鷗ZQ6-35全景相機和海鷗QCK-180全景擴印機。1993年上照廠推出DF-300x,在DF-300基礎上開發生產了DF-200和DF-300M;江西光學儀器總廠推出DC838和DC838AW單反相機及Ls930全自動相機,多家企業推出各種型號的LS相機;這一年出現多家合資企業;江西光學儀器總廠與台灣拓漢股份有限公司合資建立江輝照相器材有限公司、北京照相機總廠與香港寶源(中國)光學工業有限公司合資組建北京北照·寶源光學工業有限公司、常州照相機總廠與香港豐達儀器有限公司共同投資組建常豐照相機有限公司,蘇州照相機總廠與香港華博工業有限公司等四方投資興辦蘇州依利法照相機有限公司、上照廠與普立爾照相機股份有限公司合資、青島照相機總廠與台灣青騰照相機公司合作,而甘肅光學儀器工業公司與日本旭光學(Pentax)合作生產。1994年8月浙江上虞鐵階攝影總匯推出「神龍」120單鏡頭反光座機。1995年浙江大學國家光學儀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韓國設計出FF-222S相機。1997年,江西鳳凰光學儀器(集團)有限公司解決了變焦鏡頭關鍵零件變焦輪的加工問題:以光學平面硬膜工藝代替傳統鍍膜工藝,應用和推廣CAD技術,縮短產品設計和模具製造周期,完成了大光學改造,促進了光學塑化和非球化。1998年,上海海鷗照相機有限公司40年大慶,推出數碼相機DC-33,杭州照相機械研究所與日本尼康公司合作,籌建成立亞杭公司。在這段時期,通過產品結構大調整,生產的產品更貼近市場,照相機械產品的技術含量越來越高,更能適合廣大消費者的要求;平視取景相機己基本能滿足各不同需求層次的要求,但單反相機目前的水平只限於中低檔,一些高要求的專業型相機和全自動單反相機目前還不能滿足要求,到1998年,據不完全統計,從事照相機械產品生產的企業有111家,相機生產企業26家,彩擴沖洗設備生產企業28家,照相器材生產企業57家,但主要相機生產企業全國只剩下8家。
上海海鷗照相機廠
1957年,在上海四川中路惠羅公司的一間閣樓上,在三個月時間內上海58-1型相機被研製出來,拉開了我國相機生產的序幕;60年代初,上照廠設計生產了「上海4型」雙反相機、「203」相機、DF單反相機,1964年開始出口4型120雙反相機,改變了我國相機只進口無出口的局面;70年代初,在松江中山東路70號新建上海照相機總廠;1985年研製成功DF-1ETM內藏測光相機;此後引進生產DF-300單反相機;在度過一段漫長的困難時期後,1996年4月10日轉制為上海海鷗照相機廠,將原海鷗公司轉制為上海海鷗照相機有限公司;至1997年,形成了DF300幕簾快門和DF200鋼片快門兩大系列,並開發了一系列的鏡頭。
江西光學儀器總廠
江西光學儀器總廠於1965年在大茅山區建廠,1969年基建完工後,由上海照相機二廠、上海電影機械廠、南京光學儀器廠,南京測繪儀器廠和南京模具廠聯合內遷組成;1981年開始靠貸款搬遷重建,1988年全部完成由大茅山區到上饒市的搬遷工程。80年代生產鳳凰205型相機,風靡大江南北,1990年7月研製出單反相機,1992年研製出DC303單反相機,1993年與日本精工株式會社合作生產電子鋼片快門,1995年開發出DC818型相機和28~70mm變焦鏡頭,1996年研製出一次性相機並出口美國,1997年DC828~DC858相機上市,變焦鏡頭群18-28mm、28-105mm、28-135mm、28-200mm、70-210mmF4、75-300mm紛紛上市,全自動相機PH8BF、PH280、PH380、PH480於1998年2月上市並推出首架自動變焦機PH ZOOM(38-110mm)。
甘肅光學儀器工業公司
創建於1966年,是由南京、上海、哈爾濱電影機械廠及陝西儀表總廠聯合內遷的三線企業。1979年開始生產JG304型程序快門照相機,1988年生產JG系列相機,1991年起生產PG系列相機,甘光公司已經成為具有亞洲一流水平的特大型光學鏡頭加工企業。
重慶明佳光電儀器廠
1972年開發生產美多牌135單反相機,80年行初期開始生產S-201相機,80年代中期生產珠江S-207內測光單反相機,目前正致力於明佳MAE1900高檔單反相機的研發。
㈢ 國產第一台膠片單反相機是什麼時候產生的
(圖片傳不上)五十年代58-I型這架照相機是1958年1月由剛成立的上海照相機廠生產。是按德國1938年生產的「徠卡」ⅢB型照相機仿製而成的。它
58-I型
的生產標志著中國照相機工業開始形成,因此具有「零的突破」之劃時代意義。 主要生產年份:58-59年,共生產1198架 主要功能:4片3組天塞型鏡頭,F=1:3.5 f=50mm,橫走式幕簾快門,速度分T門、B門,1-1/1000秒;自動測距,自動停片,自動記數;M39*1螺紋介面價格:12000元左右58-II型該機是58-I型的改良型。1959年正式投產。最大的改進是將測距窗與取景窗合並成一個系統,並增加了X閃光同步結構。主要生產年份:59-62年,共計生產11888架價格:1000元左右六十年代203型這是以「上海」命名的最後一部120折疊式照相機。是202型相機的升級產品。當時是最暢銷照相機產品之一。
205型
主要生產年份:1964-1977年,共計生產311446架,1965年首次出口。七十年代¥機鏡頭F=1:2.8,f=50mm,鏡間中心快門,速度分為B門,1-1/300秒,有x閃光同步及自拍機構,雙影重疊式測距,光學取景有消視裝置,卷片快門上弦聯動,自動計數,機身採用鋁合金壓鑄成型。65年投入生產,69年結束生產,共計製造1809架,1969年3月支援內地移交江西光學儀器廠生產。七十年代東風相機該相機1969年以瑞士哈蘇勃萊德500c型120單反光照相機為藍本設計製作的。當時定名6920型(意為國慶20周年),
東風相機
後改為東風牌照相機。東風照相機由鏡頭(含快門)、機身、後背(暗盒)三大部門組成。東風配套鏡頭有標准鏡頭(f80mm/F2.8),廣角鏡頭(f50mm/F4),中焦鏡頭(f150mm/F4)三種,其成像質量可與哈蘇鏡頭媲美。鏡頭內裝有康盤機械式鏡間快門,速度為B門,1-1/1000秒,有自拍機及XM閃光同步,整個鏡頭上還有景深預測桿,景深距離直接指示。EV值數據指示環等。機身除有一套卷片機、取景、測距裝置以外,還含上下二片的輔助快門和反光板可隨時翻起鎖住。暗盒可以從機身上隨時卸載,可裝不同感光度的黑白及粉色膠片,每個暗盒均可自動記數,自動停片。主要生產日期為70年-73年,合計生產97架,因物超所值,生產數量極少,它已成為世界級收藏家們的「寵物」。在新加坡舉辦的中國古舊相機的拍賣會上,一台東風相機最後成交價為11萬元。 紅旗相機該相機於1973年我國生產的第一架仿德國萊卡M3型平視取景照相機,定名為「紅旗20」。照相機配套鏡頭有標准鏡頭
紅旗相機
(f50mm/F1.4),廣角鏡頭(f35mm/F1.4),中焦鏡頭(f90mm/F2),三款配套鏡頭均為高素質的頂級鏡頭。取景採用大倍率亮框取景器,並設計了卡基線雙像重合式測距器,卷片採用快速裝片機構,快門速度最高為1/1000秒。頂蓋上毛澤東手書「紅旗」二字。主要生產日期為73年-79年,合計生產271架,逐步成為世界各國相機收藏家竟相尋覓的對象。從美國每年公布的相機收藏價格指南藍皮書上獲知一套「紅旗20」相機價格已躍升為10000美元。八十年代KJ相機該機採用手拉機械式鏡後程序快門。攝影時根據具體照明條件用手調節好EV值調節環,相機上有七檔可調節,自EV9至
KJ相機
EV15。鏡頭F=1:2.8,f=38mm,感光度ASA50,100,200三種。該機是一架體積小,重量輕、鏡頭視角廣、結構可靠、使用簡單方便的照相機。生產日期:82年-87年KE相機1983年該機在KJ型相機基礎上,採用硫化鎘光敏元件控制曝光。它是我國第一代用光敏元件
KE相機來控制快門時間的照相機。EV5至EV17,由於電子元氣件的穩定性等問題合計生產161架。編輯本段反光相機描述 :海鷗4A當年是響當當的專業型相機 ,至今仍有很大的實用價值。比較適合初學者、大底片愛好者使用,可做120的入門機。部件鏡頭 :焦距:75mm ;取景鏡頭:F2.8 ;照相鏡頭:F3.5(三片三組、加膜) 取景器 :毛玻璃取景器;手動調焦;有視差調節;距離一米到無窮遠 快門:國產鏡間快門 1-1/300秒加B快門;有機械自拍 延時8-12秒 光圈:F3.5-F22 計數:搖把式卷片與計數連動;自動停片 自動計數 自動回零 畫幅 :拍6X6畫幅十二張 說明:中期型有黑臉和白臉兩種,其中白臉多些 ;調焦鈕上有橡膠套優點1. 海鷗這款相機雖然看起來比較老舊,但比較適合發燒愛秀的人使用,拿起4A當時就有一種滄桑感。 2. 海鷗4A的操作對老手來說很簡單。120膠卷和135膠卷不一樣,原來120沒有暗合,拍完了不需要像135機那樣回卷片,比較省事。 3. 海鷗4A是6x6的構圖,好像和哈蘇一樣,是一個新的領域。這跟數碼的4:3的比例是兩個風格;另外,拿數碼的一般都喜歡狂拍,最後回家選幾張好的;而4A只能拍12張,每張都要精選。 4. 海鷗4A沒有測光,只能拿數碼去測光。好在使用的彩色負片,寬容度比較大。 5. 海鷗4A有直觀的俯視取景器。這個比旁軸好玩的地方是:在暗的地方取景器都是一團漆黑,機器要在一個暗的地方,然後向明亮的方向取景,這個時候才還算比較明亮。海鷗4B-1相機同海鷗4A和海鷗4B相機相比最明顯的優勢是聚焦屏換成裂像式的。使用國產老雙反相機時最為頭痛的是取景器的「黑暗」,不僅不好調焦還相當的費眼睛,尤其是對上了年齡的人十分不便。要拍一張好照片除了要鏡頭好、光線好、技術好以外就是能否進行十分的精細的調焦,這也是十分重要的。要想調好必須先要看好,要「看好」當然就得有好的取景器和調焦系統。海鷗4B-1相機的聚焦屏相比較其他的雙反相機要亮得許多,又加上有了裂像,因此在調焦時也就會方便許多。 6. 4A、4B只有連閃線的插座,而海鷗4B-1則增加閃光燈插座,使用閃光燈要方便許多。相比之下4A只有連閃線的插座,在使用閃光燈時就會感到手腳不夠用了。 7. 海鷗4A俯視取景器中看到的影像左右顛倒。取景比較累,不過習慣以後就好。 8. 海鷗4A取景器中看到的影像都很漂亮的,會使人經常想去半按快門測光,因此造成誤操作。 9. 120相機邊緣成像差的缺點並不是很明顯。10. 4A有許多的優點,如搖把過片,既快又准;加上過片和快門上弦同時進行,不易出差錯。大多時候定在F5.6 1/125 和F8 1/125 ,就能夠應付80%的情況。
㈣ 中國第一架商品化的高級照相機是什麼牌子、型號
國產「哈蘇」「萊卡」:東風120相機和紅旗20
上世紀60年代末,我國的照相機廠商出產了中國照相機發展史上最具歷史意義的兩架專業級產品:「東風」120單反相機和紅旗20。
東風120最初產品是什麼時間上市,不清楚了,因此不知是東風120早,還是紅旗20更早。
東風120 該相機是以瑞士哈蘇勃萊德500c型120單反光照相機為藍本設計的。當時定名6920型(意為國慶20周年),後改為東風牌照相機。東風照相機由鏡頭(含快門)、機身、後背(暗盒)三大部門組成。東風配套鏡頭有標准鏡頭(f80mm/F2.8),廣角鏡頭(f50mm/F4),中焦鏡頭(f150mm/F4)三種,其成像質量可與哈蘇鏡頭媲美。
紅旗20 也是為國慶20年列入生產計劃的,該相機是於1973年開始銷售的我國生產的仿德國萊卡M3型平視取景照相機,定名為「紅旗20」。照相機配套鏡頭有標准鏡頭(f50mm/F1.4),廣角鏡頭(f35mm/F1.4),中焦鏡頭(f90mm/F2),三款配套鏡頭均為高素質的頂級鏡頭。取景採用大倍率亮框取景器,並設計了卡基線雙像重合式測距器,卷片採用快速裝片機構,快門速度最高為1/1000秒。紅旗20是135相機。
㈤ 老式相機有收藏的價值嗎
國產老相機收藏異軍突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因素:
其一,各大拍賣會不斷翻新的落槌價格,打開了國產相機收藏前景想像的空間。其中王者風范的紅旗20,由於近幾年市場成交價飆升,已經成為國產相機收藏的旗幟性品種。紅旗20為上海第二照相機廠生產,時間在1969年至1977年之間。紅旗20以當時135機型中最先進的德國萊卡M3為藍本,但實際製作相差很大距離。前後8年,紅旗20生產總量只有200部。正是因為產量極小,紅旗20收藏價值也被一抬再抬。前期嘉德舉辦相機拍賣會,一款起拍價1.2萬元的紅旗20,經過買家多番爭奪,最終以天價2.6萬元落槌。但據行家介紹,如果這款紅旗20配上廣角鏡頭和90mm鏡頭,實際價值應該在7萬元左右。紅旗20是相機收藏界公認的「稀世珍品」,其價值遠遠超過德國原產萊卡M型相機。
其二,國產老相機生產總量相對有限,這為它收藏價值攀升,提供了理論上支持的基礎。以120相機為例,統計資料顯示,截止1987年,我國生產總量只有340萬部。相機的使用壽命,平均在10年至15年之間,再加上其他人為毀損因素,現在能完整保存下來的,為數並不是很多。我國擁有攝影愛好者兼收藏者近百萬,並以一定幅度逐年遞增,兩者均衡,需大於供的矛盾將會越來越突出。而這種矛盾,恰恰是國產老相機價格上揚的基礎。幾款每年在拍賣會上露臉的相機,如新中國第一代相機大來,當時只生產了12部,而七一則只有2部。「文革」期間生產的東風產量雖高些,但也只84部。「量」與「價」是翹翹板,「量」上不去,「價」自然會高高翹上天。
其三,國產老相機市場價格相對偏低,有利於相機收藏隊伍的擴大與發展。雖然紅旗20、大來等珍品相機價格不菲,但目前大多數相機的市場價,還處在相對底部。例如,鳳凰205A相機開價只有160元,海鷗4A開價也不過360元而已,進入收藏領域的早期翻拍專用相機的售價也僅為1400元。這種價格檔次,特別適合投資者,與其關注國外高檔老相機,不如以同樣資金關注國產老相機,價格低些,市場大些,風險也小許多。對於收藏者,花最少代價,最大程度研究相機構造,以及中國相機製造史等,何樂而不為?
嚴格地說,國產老相機收藏,目前還處於起步階段,但其發展空間相當開闊。隨著時間推移,隨著收藏意識進一步擴大到攝影界,相信即使是表現平平的低檔品種,市場價也會有大幅度揚升。
㈥ 有什麼知名的國產相機
曾經有,比如鳳凰、上海、海鷗什麼的。膠片時代也占據了國內的重要市場。數碼時代以後,由於各種原因沒跟上潮流。另外,相機可不是僅僅靠著一般意義上的製造業發達就可以做好的東西。國內的所謂製造業發達,不過是代工比較多,本質上其實就是人不值錢,勞動力便宜。而現代的數碼相機,不僅繼承了膠片時代對光學鏡頭的嚴苛要求,對半導體技術和軟體方面的要求也極高。這些技術層面的東西不是光靠便宜的人力就能解決的。撇去以前國產老廠管理方面的官僚因素。國內的大環境也有影響,過去造出一台相機,不僅僅是為了商業利益,同時捆綁著的還有濃厚的愛國情懷。市場經濟這么多年,這樣的榮譽感早已喪失殆盡。而國內的大環境,知識產權,專利的保護在各種利益面前早已脆弱的不堪一擊。這樣的環境下企業很難沉下心來做好一樣產品,有這個功夫投錢到房地產不是更賺錢?何必辛辛苦苦做產品,而且即使做出來也難免被山寨。而在產品競爭方面,現代的專業相機領域,尼康、佳能這樣牌子的背後,已不僅僅是一台或者幾台相機,而是一整套完整的生態群(從鏡頭到機身到軟體到配件還有周邊)。任何一家國企如果試圖從正面硬碰,只能被市場規則無情打垮。突然想起去年心血來潮上了下鳳凰的官網,首頁上的排版、內容簡直像個地方政府網站,無非是些某某領導什麼什麼指示或者開什麼會之類的。剛才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又上了下,不知道為什麼打不開了,感興趣的可以自己上去看看。在我看來,如果真要在相機領域(商業市場方面)有所作為,只能通過加強產品研發,繞過幾個主要大廠的直接產品競爭才有可能成功(最好的例子是微單和光場相機)。或者曲線救國,在軟體上打造精品,佔領手機端,然後再通過培養好的軟體市場反哺相機硬體。可是這樣的事情,你看看鳳凰的官網就可以明白鳳凰能不能做到。相機本質上還是控制光的機器,如果國內連光學老廠都不做了,那些小型私企就更不能指望了。最後,再扯一下的就是現在的市場狀況,一般消費領域,數碼相機競爭激烈,國產介入利潤有限,專業相機領域,現有技術已經無法滿足挑剔的消費者。缺少足夠的利潤動力,也是國產品牌為何消失的原因。
㈦ 中國最高級的135膠卷照相機是什麼品牌哪裡生產的
紅旗牌照相機,型號貌似是20型,可換鏡頭,當時就叫紅旗20型,仿徠卡。是上海照相機廠生產的,1969年開始試制。
㈧ 國產老相機收藏價值
相機 收藏 越來越成為現代社會的流行趨勢,那國產老相機有收藏價值嗎?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國產老相機收藏價值,希望對您有用。
國產老相機收藏價值
我國的照相機廠主要興建於大躍進前後,當時全國有北京、天津、上海、廣州、哈爾濱、杭州和南京等地7家照相機生產廠家。生產的品種包括北京照相機廠的大來、長虹、天壇、長城;天津照相機廠的幸福、七一、晨光、東方;上海照相機廠的上海、海鷗、紅旗、東風;廣州照相機廠的五羊、廣州、珠江;哈爾濱照相機廠的熊貓、孔雀;杭州照相機廠的西湖;南京電影機械廠的紫金山等。性能各異的相機品種,總數約為1000多種。目前這些照相機大部分已退役,但玩不了可以收藏,其中不少相機從攝影家轉到收藏家手中,物主對象與功用變了,但價值不變,有的甚至遠遠超出其原有價值。
相機收藏越來越成為現代社會流行趨勢。在我國,相機收藏可溯源到上世紀40年代或者更早,其中代表性人物張印泉,本身就是一位頗有成就的攝影家,在攝影創作的同時,也關注攝影器材的發展,並有意收藏一些淘汰的老式相機。胡志仁的兒子胡浩,以及陳宗泰、劉學濱等,受張印泉影響,也成為相機收藏的熱衷者,並由此構成我國早期相機收藏家群體。國產老相機收藏熱興起,是20世紀90年代之後的事,隨著參與者逐漸增多,市場價格不斷抬高。
國產老相機收藏異軍突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因素:
其一,各大拍賣會不斷翻新的落槌價格,打開了國產相機收藏前景想像的空間。其中王者風范的紅旗20,由於近幾年市場成交價飆升,已經成為國產相機收藏的旗幟性品種。紅旗20為上海第二照相機廠生產,時間在1969年至1977年之間。紅旗20以當時135機型中最先進的德國萊卡M3為藍本,但實際製作相差很大距離。前後8年,紅旗20生產總量只有200部。正是因為產量極小,紅旗20收藏價值也被一抬再抬。前期嘉德舉辦相機拍賣會,一款起拍價1.2萬元的紅旗20,經過買家多番爭奪,最終以天價2.6萬元落槌。但據行家介紹,如果這款紅旗20配上廣角鏡頭和90mm鏡頭,實際價值應該在7萬元左右。紅旗20是相機收藏界公認的“稀世珍品”,其價值遠遠超過德國原產萊卡M型相機。
其二,國產老相機生產總量相對有限,這為它收藏價值攀升,提供了理論上支持的基礎。以120相機為例,統計資料顯示,截止1987年,我國生產總量只有340萬部。相機的使用壽命,平均在10年至15年之間,再加上其他人為毀損因素,現在能完整保存下來的,為數並不是很多。我國擁有攝影 愛好 者兼收藏者近百萬,並以一定幅度逐年遞增,兩者均衡,需大於供的矛盾將會越來越突出。而這種矛盾,恰恰是國產老相機價格上揚的基礎。幾款每年在拍賣會上露臉的相機,如新中國第一代相機大來,當時只生產了12部,而七一則只有2部。“「」”期間生產的東風產量雖高些,但也只84部。“量”與“價”是翹翹板,“量”上不去,“價”自然會高高翹上天。
其三,國產老相機市場價格相對偏低,有利於相機收藏隊伍的擴大與發展。雖然紅旗20、大來等珍品相機價格不菲,但目前大多數相機的市場價,還處在相對底部。例如,鳳凰205A相機開價只有160元,海鷗4A開價也不過360元而已,進入收藏領域的早期翻拍專用相機的售價也僅為1400元。這種價格檔次,特別適合投資者,與其關注國外高檔老相機,不如以同樣資金關注國產老相機,價格低些,市場大些,風險也小許多。對於收藏者,花最少代價,最大程度研究相機構造,以及中國相機製造史等,何樂而不為?
嚴格地說,國產老相機收藏,目前還處於起步階段,但其發展空間相當開闊。隨著時間推移,隨著收藏意識進一步擴大到攝影界,相信即使是表現平平的低檔品種,市場價也會有大幅度揚升。
國產老相機收藏價格
當前,國內老相機收藏熱才剛起步不久,國產老相機市場更是存在著“撿漏”的機會。近年來,我國上世紀30―50年代生產的一些品牌相機價格迅速上漲,因為這類老相機品相保存完好的並不多,一些當時僅賣數百元的老相機現在價格已成千上萬,投資收益十分可觀。還有是在60―80年代被國內老百姓廣泛使用的國產名牌相機,升值空間也較為可觀,比如1970年製造的北京SZ-1型相機,在10多年前的價格僅為500餘元,而目前的身價已超過3000元。新中國20世紀六七十年代生產的“紅旗”、“上海”、“海鷗”相機及“東風”相機,目前市場價值維持在4500元―5500元左右,而這些品牌的相機也是中國相機專題收藏中的必備藏品。
在過去十幾年間,中山相機愛好者張強收藏了約400台相機,其中大多是國產老相機,包括民國時期中山第一台相機。“現在歐美老相機價格正以每年5%-10%的速度下降,而國產相機卻在穩步上升。國內收藏相機的人現有2萬人左右,但系統收藏的卻只有幾十人。”張強表示,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相機收藏的需求會更加旺盛,相對平民化的國產相機價值將得到更大的提升。 國產老相機收藏種類
㈨ 紅旗20的介紹
紅旗20以其濃烈的政治色彩,完善的性能,數量極其稀少和我國照相機工業史的標志等特殊的元素,已成為各國照相機收藏家千方百計獵取的機種。紅旗20的誕生使中國的相機工業水平進入了當時世界先進水平行列。
㈩ 有什麼知名的國產相機
國產膠片相機中在世界上最有名的是紅旗20相機(仿徠卡M3旁軸相機),當時一套紅旗20相機的售價為6000多元,前幾年拍賣起拍價為16000歐元;以及東風相機(仿哈蘇500c),拍賣價不比紅旗20相機差。這二台相機都是60年代中國以一個國家的力量仿製成功的。目前來說都是收藏價值遠遠大於使用價值。普通膠片相機海鷗。珠江和鳳凰也相當有名。尤其是海鷗的標准鏡頭,在世界上也是相當有名。進入數碼時代,中國膠片相機製造業徹底沒落了。近幾年海鷗藉助索尼的CMOS推出的幾款消費級數碼相機反響還是不錯的。還有最近的深圳小米公司推出的4/3系統小蟻相機(仿徠卡微單)也炒的較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