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膠卷相機如何而來
1883年,伊士曼發明了膠卷,攝影行業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1888年,柯達照相機推出,伊士曼奠定了攝影大眾化的基礎。
㈡ 2000年還用膠卷相機嗎
用的。
1、在2000年至2005年各個相機品牌還在生產膠卷相機,用戶也在大量的使用膠卷相機。
2、在2010年以後膠卷相機基本上被數碼相機淘汰了。
㈢ 世界第一台膠卷相機是怎麼誕生的
照片記錄著我們的生活,記錄著我們的變化,在一張張照片里,我們慢
慢長大了。相機同樣伴隨著我們的成長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它已慢慢演變成
了可以自己選擇照片的數碼相機,那麼,數碼相機是怎樣發明的呢?
世界上第一台數碼相機是1975年在美國紐約柯達實驗室中被研製出來的
。
當時為了設計出另一種電子膠片來,以更好地使用相機,數碼相機的發
明人賽尚,採用了錄音機的卡帶為材料,而這種與普通135膠卷容量非常相
近的卡帶,給了賽尚創造數碼相機的靈感。
經過不懈努力,高像素、可以自由選擇刪除與保留照片,在黑暗的環境
里也能拍照的數碼相機誕生了。
數碼相機的優勢與功能
數碼相機拍照的成本比一般相機要便宜,操作也更簡單,人們可以不用
再去學習復雜的攝影技術;不需要再去沖洗膠片,而是可以直接連接到電腦
上進行後期處理;不必再為拍壞了照片而可惜,可以自由查看及刪除不好的
照片;還可以使用數碼相機拍攝短片並存儲數以百張的照片。
照相機是怎樣照相的?
其實,照相機的結構和我們的眼睛相似。
照相機鏡頭相當於人眼中的水晶體,光線通過鏡頭進入相機內;光圈相
當於虹膜,調節光線進入量的多少;膠卷相當於視網膜,使光線經過焦距調
整後投影在膠卷上;最後,膠卷拍下的東西經過處理,在特殊的紙上印成像
,就成了我們看到的照片了。
㈣ 中國老百姓什麼時候開始普及彩色膠卷相機的我想知道
彩色膠卷在我國的普及應該是八十年代,當然更早也有人使用但是沒有達到普及,八十年代中期彩色膠片價格已到一般人群能接受,沖洗服務等也很普及,再有相機國產產品進口產品市場也很多,彩色照片行業一時顯得非常興旺。
㈤ 國產第一台膠片單反相機是什麼時候產生的
(圖片傳不上)五十年代58-I型這架照相機是1958年1月由剛成立的上海照相機廠生產。是按德國1938年生產的「徠卡」ⅢB型照相機仿製而成的。它
58-I型
的生產標志著中國照相機工業開始形成,因此具有「零的突破」之劃時代意義。 主要生產年份:58-59年,共生產1198架 主要功能:4片3組天塞型鏡頭,F=1:3.5 f=50mm,橫走式幕簾快門,速度分T門、B門,1-1/1000秒;自動測距,自動停片,自動記數;M39*1螺紋介面價格:12000元左右58-II型該機是58-I型的改良型。1959年正式投產。最大的改進是將測距窗與取景窗合並成一個系統,並增加了X閃光同步結構。主要生產年份:59-62年,共計生產11888架價格:1000元左右六十年代203型這是以「上海」命名的最後一部120折疊式照相機。是202型相機的升級產品。當時是最暢銷照相機產品之一。
205型
主要生產年份:1964-1977年,共計生產311446架,1965年首次出口。七十年代¥機鏡頭F=1:2.8,f=50mm,鏡間中心快門,速度分為B門,1-1/300秒,有x閃光同步及自拍機構,雙影重疊式測距,光學取景有消視裝置,卷片快門上弦聯動,自動計數,機身採用鋁合金壓鑄成型。65年投入生產,69年結束生產,共計製造1809架,1969年3月支援內地移交江西光學儀器廠生產。七十年代東風相機該相機1969年以瑞士哈蘇勃萊德500c型120單反光照相機為藍本設計製作的。當時定名6920型(意為國慶20周年),
東風相機
後改為東風牌照相機。東風照相機由鏡頭(含快門)、機身、後背(暗盒)三大部門組成。東風配套鏡頭有標准鏡頭(f80mm/F2.8),廣角鏡頭(f50mm/F4),中焦鏡頭(f150mm/F4)三種,其成像質量可與哈蘇鏡頭媲美。鏡頭內裝有康盤機械式鏡間快門,速度為B門,1-1/1000秒,有自拍機及XM閃光同步,整個鏡頭上還有景深預測桿,景深距離直接指示。EV值數據指示環等。機身除有一套卷片機、取景、測距裝置以外,還含上下二片的輔助快門和反光板可隨時翻起鎖住。暗盒可以從機身上隨時卸載,可裝不同感光度的黑白及粉色膠片,每個暗盒均可自動記數,自動停片。主要生產日期為70年-73年,合計生產97架,因物超所值,生產數量極少,它已成為世界級收藏家們的「寵物」。在新加坡舉辦的中國古舊相機的拍賣會上,一台東風相機最後成交價為11萬元。 紅旗相機該相機於1973年我國生產的第一架仿德國萊卡M3型平視取景照相機,定名為「紅旗20」。照相機配套鏡頭有標准鏡頭
紅旗相機
(f50mm/F1.4),廣角鏡頭(f35mm/F1.4),中焦鏡頭(f90mm/F2),三款配套鏡頭均為高素質的頂級鏡頭。取景採用大倍率亮框取景器,並設計了卡基線雙像重合式測距器,卷片採用快速裝片機構,快門速度最高為1/1000秒。頂蓋上毛澤東手書「紅旗」二字。主要生產日期為73年-79年,合計生產271架,逐步成為世界各國相機收藏家竟相尋覓的對象。從美國每年公布的相機收藏價格指南藍皮書上獲知一套「紅旗20」相機價格已躍升為10000美元。八十年代KJ相機該機採用手拉機械式鏡後程序快門。攝影時根據具體照明條件用手調節好EV值調節環,相機上有七檔可調節,自EV9至
KJ相機
EV15。鏡頭F=1:2.8,f=38mm,感光度ASA50,100,200三種。該機是一架體積小,重量輕、鏡頭視角廣、結構可靠、使用簡單方便的照相機。生產日期:82年-87年KE相機1983年該機在KJ型相機基礎上,採用硫化鎘光敏元件控制曝光。它是我國第一代用光敏元件
KE相機來控制快門時間的照相機。EV5至EV17,由於電子元氣件的穩定性等問題合計生產161架。編輯本段反光相機描述 :海鷗4A當年是響當當的專業型相機 ,至今仍有很大的實用價值。比較適合初學者、大底片愛好者使用,可做120的入門機。部件鏡頭 :焦距:75mm ;取景鏡頭:F2.8 ;照相鏡頭:F3.5(三片三組、加膜) 取景器 :毛玻璃取景器;手動調焦;有視差調節;距離一米到無窮遠 快門:國產鏡間快門 1-1/300秒加B快門;有機械自拍 延時8-12秒 光圈:F3.5-F22 計數:搖把式卷片與計數連動;自動停片 自動計數 自動回零 畫幅 :拍6X6畫幅十二張 說明:中期型有黑臉和白臉兩種,其中白臉多些 ;調焦鈕上有橡膠套優點1. 海鷗這款相機雖然看起來比較老舊,但比較適合發燒愛秀的人使用,拿起4A當時就有一種滄桑感。 2. 海鷗4A的操作對老手來說很簡單。120膠卷和135膠卷不一樣,原來120沒有暗合,拍完了不需要像135機那樣回卷片,比較省事。 3. 海鷗4A是6x6的構圖,好像和哈蘇一樣,是一個新的領域。這跟數碼的4:3的比例是兩個風格;另外,拿數碼的一般都喜歡狂拍,最後回家選幾張好的;而4A只能拍12張,每張都要精選。 4. 海鷗4A沒有測光,只能拿數碼去測光。好在使用的彩色負片,寬容度比較大。 5. 海鷗4A有直觀的俯視取景器。這個比旁軸好玩的地方是:在暗的地方取景器都是一團漆黑,機器要在一個暗的地方,然後向明亮的方向取景,這個時候才還算比較明亮。海鷗4B-1相機同海鷗4A和海鷗4B相機相比最明顯的優勢是聚焦屏換成裂像式的。使用國產老雙反相機時最為頭痛的是取景器的「黑暗」,不僅不好調焦還相當的費眼睛,尤其是對上了年齡的人十分不便。要拍一張好照片除了要鏡頭好、光線好、技術好以外就是能否進行十分的精細的調焦,這也是十分重要的。要想調好必須先要看好,要「看好」當然就得有好的取景器和調焦系統。海鷗4B-1相機的聚焦屏相比較其他的雙反相機要亮得許多,又加上有了裂像,因此在調焦時也就會方便許多。 6. 4A、4B只有連閃線的插座,而海鷗4B-1則增加閃光燈插座,使用閃光燈要方便許多。相比之下4A只有連閃線的插座,在使用閃光燈時就會感到手腳不夠用了。 7. 海鷗4A俯視取景器中看到的影像左右顛倒。取景比較累,不過習慣以後就好。 8. 海鷗4A取景器中看到的影像都很漂亮的,會使人經常想去半按快門測光,因此造成誤操作。 9. 120相機邊緣成像差的缺點並不是很明顯。10. 4A有許多的優點,如搖把過片,既快又准;加上過片和快門上弦同時進行,不易出差錯。大多時候定在F5.6 1/125 和F8 1/125 ,就能夠應付80%的情況。
㈥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最近為什麼又興起膠片機風潮
其實在你沒有接觸膠片的怎麼多年來,膠片相機其實一直也在發展,只是越來越小眾而已,讓它熱火起來的可能是迴光返照,可能會是一種革命新技術出來的前沿,但是對於現在還在追求膠片相機的人來說,他們追求不只是拍照了,更多是藝術的創作,不像數碼相機拍出來的那樣隨意,膠片相機拍出來的,需要耐心,細心,品味攝影中的樂趣。
數碼相機當道的今天,膠片相機漸漸沒落。曾經集結成冊的影集變成了硬碟、U盤,也再沒有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翻看一本相冊的情形。可即使在這樣的時代,我們還是要為膠片搖旗吶喊。因為對許多人而言,膠片不僅僅是記錄的手段,更是品質和情懷。
㈦ 自動膠片相機發明的年代
1822年,法國的涅普斯在感光材料上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但成像不太清晰,而且需要 八個小時的曝光。
1826年,他又在塗有感光性瀝青的錫基底版上,通過暗箱拍攝了一張照片。
1839年,法國的達蓋爾製成了第一台實用的銀版照相機,它是由兩個木箱組成,把一個木箱插入另一個木箱中進行調焦,用鏡頭蓋作為快門,來控制長達三十分鍾的曝光時間,能拍攝出清晰的圖像。
1841年光學家沃哥蘭德發明了第一台全金屬機身的照相機。該相機安裝了世界上第一隻由數學計算設計出的、最大相孔徑為1:3.4的攝影鏡頭。
1845年德國人馮·馬騰斯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搖攝150°的轉機。1849年戴維·布魯司特發明了立體照相機和雙鏡頭的立體觀片鏡。1861年物理學家馬克斯威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張彩色照片。
1860年,英國的薩頓設計出帶有可轉動的反光鏡取景器的原始的單鏡頭反光照相機;1862年,法國的德特里把兩只照相機疊在一起,一隻取景,一隻照相,構成了雙鏡頭照相機的原始形式;1880年,英國的貝克製成了雙鏡頭的反光照相機。
1866年德國化學家肖特與光學家阿具在蔡司公司發明了鋇冕光學玻璃,產生了正光攝影鏡頭,使攝影鏡頭的設計製造,得到迅速發展。1888年美國柯達公司生產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軟、可卷繞的「膠卷」。這是感光材料的一個飛躍。同年,柯達公司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裝膠卷的可攜式方箱照相機隨著感光材料的發展,1871年,出現了用溴化銀感光材料塗制的干版,1884年,又出現了用硝酸纖維(賽璐 照相機珞)做基片的膠卷。
1906年美國人喬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閃光燈。1913年德國人奧斯卡·巴納克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機。
從1839年至1924年這個照相機發展的第一階段中,同時還出現了一些新穎的鈕扣形、手槍形等照相機。
從1925年至1938年為照相機發展的第二階段。這段時間內,德國的萊茲、羅萊、蔡司等公司研製生產出了小體積、鋁合金機身等雙鏡頭及單鏡頭反光照相機。
隨著放大技術和微粒膠卷的出現,鏡頭的質量也相應地提高了。1902年,德國的魯道夫利用賽得爾於1855年建立的三級像差理論,和1881年阿貝研究成功的高折射率低色散光學玻璃 ,製成了著名的「天塞」鏡頭,由於各種像差的降低,使得成像質量大為提高。在此基礎上,1913年德國的巴納克設計製作了使用底片上打有小孔的 、35毫米膠卷的小型萊卡照相機。
不過這一時期的35毫米照相機均採用不帶測距器的透視式取景器。1930年製成彩色膠卷;1931年,德國的康泰克斯照相機已裝有運用三角測距原理的雙像重合測距器,提高了調焦准確度,並首先採用了鋁合金壓鑄的機身和金屬幕簾快門。
1935年,德國出現了埃克薩克圖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使調焦和更換鏡頭更加方便。為了使照相機曝光准確,1938年柯達照相機開始裝用硒光電池曝光表。1947年,德國開始生產康泰克斯S型屋脊五棱鏡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使取景器的像左右不再顛倒,並將俯視改為平視調焦和取景,使攝影更為方便。
1956年,聯邦德國首先製成自動控制曝光量的電眼照相機;1960年以後,照相機開始採用了電子技術,出現了多種自動曝光形式和電子程序快門;1975年以後,照相機的操作開始實現自動化。
以上采自網路-----相機
㈧ 世界上第一架膠卷照相機是
1900年,美國柯達公司,117膠卷相機;
1901年,美國柯達公司,120膠卷相機;
1913年,德國萊卡公司,35毫米膠卷相機。
㈨ 柯達相機的發展歷程
柯達公司的發展歷程
1879 喬治·伊士曼發明一款乳劑塗布機,實現批量生產感光干板。
1884 喬治·伊士曼創辦伊士曼干版和膠卷公司,成為柯達公司前身。
1885 推出第一卷伊士曼膠卷,使攝影成為一種大眾藝術和娛樂方式。
1888 推出第一部民用相機,掀起業界研發同類產品熱潮。
1889 推出第一卷民用膠卷。這軟膠卷的出現,讓愛迪生日後在1891年發明的第一台電影攝像機。
1891 推出第一部可在日光環境下安裝膠卷的民用相機,使相機的應用更加方便。
1895 推出攜帶型柯達相機,使用卷裝的膠卷,並能從附設的顯示器讀取曝光的底片編號。
1896 發明專門的X光放射成像產品,奠定現代醫療影像的基礎。
1898 推出Folding Pocket 柯達相機,被認為是現代使用卷裝膠卷的相機鼻祖。
1900 推出第一部BROWNIE相機,售價僅1美元,使用僅售15美分的膠卷。
1902 發明柯達沖印設備,簡化沖洗膠卷的程序,能夠在非暗房條件下沖洗照片。
1908 推出全球第一卷採用醋酸纖維素生產的商用膠卷。
1913�推出伊士曼人像膠卷,使得專業人士使用的膠卷從玻璃片轉變為頁片。
1923 推出可拍攝業余電影的16毫米底片,16毫米的柯達攝影機以及Kodascope投影儀。
1928 推出彩色電影膠片。
1929 推出第一盤為有聲電影設計的彩色電影膠片。
1932 推出全球第一的8毫米電影膠片、攝影機和投影儀。
1938 推出全球第一部內置電子曝光控制的相機 Super Kodak Six-20。
1942 推出全球第一卷彩色膠卷。
1948 為電影業推出35毫米三醋酸纖維安全膠卷。
1959 推出高速膠卷EKTACHROME,成為市場上曝光速度最快的彩色膠卷。
1969 美國太空人利用柯達相機拍攝登陸月球之歷史性時刻。
1973 柯達推出兩款Super 8攝影機和暗盒裝的Super 8膠卷。
1976 柯達製造出全球首部數碼相機。
1986 柯達設計全球第一部140萬像素的影像感應器。柯達開創先河,推出首部擁有USB介面的數碼相機DC260。
1988 推出世界上最快的彩色復印機—柯達COLOREDGE Copier-Duplicator。推出專為攝影記者設計的彩色負片—柯達EKTAPRESS GOLD膠卷。
1989 推出全天候的一次性相機—Kodak Weekend 35相機,能夠在8英尺的水底下拍攝。
1990 推出Photo CD系統,為業界確定了數碼條件下的色彩標准。
1991 推出柯達數碼相機系統(DCS),讓攝影記者能夠用專有柯達130萬像素感應器的尼康F-3相機拍攝數碼照片。
1992 推出可錄寫光碟。
1994 推出首部民用數碼相機。
1996 柯達是發明先進攝影系統(APS)的業界領導之一,APS膠卷為消費者帶來更多相片種類選擇。
1997 推出四款新的運用COLORSHARP技術的金膠卷——GOLD 400,200,100和Max膠卷。推出新一代的ADVANTIX相機。推出DC120 Zoom數碼相機。
1998 推出全球第一部非單反5倍變焦的APS相機。
1999 柯達設計的遙感相機連同SpaceImaging公司IKONOS商業遙距影像感應衛星,拍攝一米解析度的地球表面。
2001 推出全球最高1600萬像素專業數碼相機背Proback。推出Portra 400BW及Color Metallic Paper。推出Easyshare系列數碼相機和軟體。
2002 推出EasyShare系列最新型號,擁有400萬像素的DX4900變焦數碼相機。推出傳統和數碼相結合的EasyShare APS相機。第二代1600萬像素的圖像晶元KAF16802CE在第一代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適用中幅至大幅面的相機。全新的MAX防水運動型一次性相機,能夠在深達35英尺的水深拍攝。
2003 推出世界上第一台採用OLED顯示屏的數碼相機以及世界上第一台一體化的照片列印機和數碼相機底座。
2004年1月13日,柯達宣布將停止在美國、加拿大和西歐生產傳統膠片相機。
2006年8月1日,柯達正式退出了數碼相機生產市場,轉而全心致力於產品的研發和品牌的營銷。
㈩ 膠片相機的相機歷史
膠片相機是現代照相機的一種類型,而所有當今數碼相機的原理,皆源自膠片相機。
所以,既然說到膠片相機,我們當然要首先了解一下照相機的歷史。
照相機簡稱相機,是一種利用光學成像原理形成影像並使用底片記錄影像的設備。很多可以記錄影像設備都具備照相機的特徵。醫學成像設備、天文觀測設備等等。
在2000多年前 ,墨子所著《墨經》中已有針孔成像的記載;13世紀,在歐洲出現了利用針孔成像原理製成的映像暗箱,人走進暗箱觀賞映像或描畫景物。
1550年義大利的卡爾達諾將雙凸透鏡置於原來的針孔位置上,映像的效果比暗箱更為明亮清晰 。
1558年義大利的巴爾巴羅又在卡爾達諾的裝置上加上光圈,使成像清晰度大為提高。
1665年德國僧侶約翰章設計製做了一種小型的可攜帶的單鏡頭反光映像暗箱,因為當時沒有感光材料,只能用於繪畫 。
1822年法國的涅普斯在感光材料上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但成像不太清晰,而且需要 八個小時的曝光。
1839年8月19日法國畫家路易·達蓋爾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照相機,可攜式木箱照相機。
1841年光學家沃哥蘭德發明了第一台全金屬機身的照相機。
1845年德國人馮·馬騰斯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搖攝150°的轉機。
1849年戴維·布魯司特發明了立體照相機和雙鏡頭的立體觀片鏡。
1861年物理學家詹姆斯·麥克斯韋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張彩色照片。
1866年德國化學家奧托·肖特與光學家卡爾·蔡司在蔡司公司發明了正光攝影鏡頭。
1888年美國柯達公司生產出了新型感光材料「膠卷」。同年,柯達公司生產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裝膠卷的可攜式照相機。
1906年美國人喬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閃光燈。
1948年11月26日美國寶麗來公司(Polaroid)在市場推出世界上第一個即時成像相機Polaroid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