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想知道以前那種相機一照就出來相片的相機叫什麼名字
拍立得,是寶麗來(Polaroid)的台灣譯名。寶麗來是著名的快速成象相機品牌。馬上可以在相紙上顯現拍攝影像,四邊的白框還可以塗鴉寫字,不少人還特地用這種相機用來紀錄人生,與一般沖洗的無邊框相片比較起來是別有一番風趣。
2. 沒有數碼相機的時候,那時候的相機是什麼相機啊
數碼之前的時代就是膠片時代,以單反為例,當時的照相機基本結構和現在的單反是一致的,唯一的不同是數碼單反使用電子感光元件完成感光,記錄影響,而傳統照相機則使用鹵化銀膠片的光化學反應完成感光,之後,使用化學葯劑進行顯影、定影、放印。如果把數碼單反和膠片單反拆開,你會發現,在數碼單反反光板背後是電子感光元件,和配套的一大堆電子設備,膠片單反的反光板背後則是膠片。LZ可以在BAIDU圖片里搜索膠卷和膠片照相機,看看那都是什麼樣子的,不過結果可能會令你失望,因為從外表看不出太多的區別。
至於再之前的,還有干版、濕版等等。
3. lemo是什麼意思
Lemo一詞,是上世紀50年代誕生於前蘇聯的一種老式相機。Lemo相機,最初應用於蘇聯間諜部門,體積小,操作簡便,可以日夜拍攝而無須閃光。由於該相機對於紅、藍、黃感光特別敏銳,所以用正片沖出的相片色澤異常鮮艷。
1991年,兩個奧地利維也納的美術系大學生在捷克度假時發現了一架舊款的Lomo相機,並驚喜於照片沖洗出來的效果:鮮艷的顏色,朦朧的景象。隨後,Lomo開始成為時尚新寵。1992年,第一個Lomo組織Lomographic Society在維也納成立;1997年,第一次Lomo世界大會在西班牙馬德里舉行,會上一面108米的展示牆,展示了1.5萬張照片,震驚了當時的歐洲攝影界。Lomo風潮自此席捲全球。
由於Lomo相機本身的緣故,用Lomo相機拍出的照片一般色澤異常鮮艷,而Lomo攝影的特點正源於此。現在的Lomo相機已經從最初的一款增加到了二十幾款,大多是根據最初型號的特點衍變擴展而來的。比如有的具有9種不同顏色的濾鏡,可以刻意突出相片的色彩效果;有的則加強了拍攝時的暈映和漏光;還有所謂的「四眼」相機和「八眼」相機,可以在一張底片中拍出四格和八格的相片,令拍攝的物品產生動感。
與早前不同,現在Lomo已經被Lomo一族理解成了一種拍攝時的態度:不在乎光圈和對焦,不考慮構圖和角度,隨心選擇對象,肆意按下快門。
以這樣的態度拍出來的照片效果自然可想而知。按照傳統的攝影標准,這些照片多是失敗品:人物不完整、光線對比過強、景象不清晰等等,看上去似乎攝影者都是些瘋子。對此,攝影者們並不以為然,他們認為,只有這樣照出來的,才是真實感覺的表現。
4. 上世紀照相館的相機叫什麼名字
主要以海鷗為主。
上世紀我們國內的相機最出名就是海鷗了,甚至是單反都有。
當時我們相機技術和日本其實差距沒那麼大,海鷗也成了很多照相館的首選。
5. 一款老款的佳能相機的型號
介紹一款老款佳能相機,不得不說的是佳能AE-1 ,這是佳能最經典的膠片單反相機之一。
推出於1976年的佳能AE-1曾經是專業攝影記者手中的武器,有位記者拿著這款相機跑到菲律賓南部采訪,結果被流彈擊中所幸的是,子彈擊中的是相機,打爛了機身前部,並且在機身中拐了一個小彎,救了這位記者一條命。
拋開佳能EOS系列先進的自動對焦、自動曝光功能以及種種繁復的設置之外,同樣可以獲得拍攝的樂趣。快速的自動對焦似乎更像一種累贅,因為攝影有的是時間,在取景器里的裂像屏上,用精確的手動對焦功能,邊對焦邊思考,尋找生活的目標。
拍攝,樂趣有時並不在拍出的照片,而在拍攝的過程中,是在把玩那種金屬機身的手感、撥動卷片扳手時的摩擦力、傾聽快門開啟時的金屬結構撞擊聲中獲得的快感。
6. 電影里。民國時期相機,或清朝時期。用的相機。是屬於什麼相機
是反光照相機。
而反光照相機分為單鏡頭反光相機、雙鏡頭反光相機。反光相機是由反光鏡和棱鏡的獨到設計,使得攝影者可以從取景器中直接觀察到通過鏡頭的影像,光線透過鏡頭到達反光鏡後,折射到上面的對焦屏並結成影像。
透過接目鏡和五棱鏡,我們可以在觀景窗中看到外面的景物。拍攝時,當按下快門鈕,反光鏡便會往上彈起,軟片前面的快門幕簾便同時打開,通過鏡頭的光線(影像)便投影到軟片上使膠片感光,爾後反光鏡便立即恢復原狀,觀景窗中再次可以看到影像。
(6)以前的老相機叫什麼相機擴展閱讀:
相關介紹:
單鏡頭反光相機是攝影曝光光路和取景光路共用一個鏡頭,不像旁軸相機或者雙反相機那樣取景光路有獨立鏡頭。取景時反光鏡落下,將鏡頭的光線反射到五棱鏡,再到取景窗;拍攝時反光鏡快速抬起,光線可以照射到膠片或感光元件CMOS或CCD上。
而雙鏡頭反光相機採用雙鏡頭結構,兩個鏡頭上下排列,固定在鏡頭架上,上面的鏡頭用於取景,下面的鏡頭用於拍攝。觀察被攝體時,必須豎起遮光罩,俯視照相機。此外,防護罩中的放大鏡有助於齊胸觀察聚焦屏。
7. 我有一台蘇聯的老相機想知道是什麼年代的
這是前蘇聯1970年代生產的「蒼鷹」(Сокол)照相機,這種牌子國內不多,能見到的有普通的平視旁軸型的和費特-5類似的一種,還有一種是帶有嗮光電池測光的自動相機,你的照片不全我不確定是哪一款。
七十年代後,蘇聯相機生產有兩個趨勢,一是向輕型和小型化發展,如:「海鷗」(Чайка)系列、「基輔-30」半格系列、「費德」(Фед)微型半幅系列等。二是向中高檔電子自動化發展,生產了一批自動、半自動相機,如「維利亞」(Вилия)135自動相機、「澤尼特-TTL」單反自動和半自動照相機、「基輔-15-TLL」單反照相機、「費克-2」(ФК-2)搖頭相機。「基輔-17」、「基輔-18」自動相機、「愛列克特羅」電子快門相機、「費德-5」系列全天候微型電子照相機、以及我們的主角:蒼鷹」(Сокол)多程序自動照相機,它生產於70年代中後期,在當時屬高檔產品。
8. 我有一部蘇聯的老式相機,不知道是什麼型號有沒有收藏價值據說是60年代中國部隊使用的。
基輔(Kiev)是一個前蘇聯的相機品牌,現由設在烏克蘭首都基輔的工廠製造。除了常見的35mm相機,它同時也出產中畫幅及大畫幅的型號。其中最受歡迎的應是基輔88和基輔60兩種型號的中畫幅相機。你這款看不出是那個型號,但是鏡頭是佐爾基家族的,應該不錯,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基輔相機最大的優點在於其價格便宜。如果使用純俄制或烏制的鏡頭與配件,跟一架同等級的哈蘇相機相比,基輔可能要便宜10到15倍。因此許多剛轉換到中畫幅相機的攝影愛好者都選擇基輔來減低風險。
但是,由於基輔工廠的質量管理薄弱,即使是全新的基輔相機也時常有許多缺陷,其中最大的問題是其內部零件製作粗糙。因此,許多購買基輔相機的攝影愛好者都會在使用前先把相機送去做一些維修工作。
這是基輔的新一代:
http://www.imagee.com/Mode/Equipment/Chunatong/200408/503.html
9. 老照相機的歷史
最早的照相機結構十分簡單,僅包括暗箱、鏡頭和感光材料。1550年,義大利的卡爾達諾將雙凸透鏡置於原
照相機
來的針孔位置上,映像的效果比暗箱更為明亮清晰 。
1558年,義大利的巴爾巴羅又在卡爾達諾的裝置上加上光圈,使成像清晰度大為提高;1665年,德國僧侶約翰章設計製作了一種小型的可攜帶的單鏡頭反光映像暗箱,因為當時沒有感光材料,這種暗箱只能用於繪畫。
1822年,法國的涅普斯在感光材料上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但成像不太清晰,而且需要八個小時的曝光。1826年,他又在塗有感光性瀝青的錫基底版上,通過暗箱拍攝了一張照片。
1931年,德國的康泰克斯照相機已裝有運用三角測距原理的雙像重合測距器,提高了調焦准確度,並首先採用了鋁合金壓鑄的機身和金屬幕簾快門。
1935年,德國出現了埃克薩克圖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使調焦和更換鏡頭更加方便。為了使照相機曝光准確,1938年柯達照相機開始裝用硒光電池曝光表。1947年,德國開始生產康泰克斯S型屋脊五棱鏡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使取景器的像左右不再顛倒,並將俯視改為平視調焦和取景,使攝影更為方便。
1956年,聯邦德國首先製成自動控制曝光量的電眼照相機;1960年以後,照相機開始採用了電子技術,出現了多種自動曝光形式和電子程序快門;1975年以後,照相機的操作開始實現自動化。
在20世紀五十年代以前,日本的照相機生產主要是引進德國技術並加以仿製,如1936年佳能公司按照徠卡相機仿製了L39介面的35mm旁軸相機,尼康是在1948年才仿照康泰克斯製造出了旁軸相機。
PENTAX的前身旭光學工業公司1923年開始生產鏡頭,隨著日本侵路戰爭的擴大,日本軍隊對光學儀器的需求急劇增加,尼康、賓得和佳能等日本光學儀器廠都接到了大量的軍隊訂單,為侵華日軍生產望遠鏡、經緯儀、飛機光學瞄準儀、瞄準鏡、光學測距機等等軍用光學儀器。隨著戰爭的結束,這些軍隊訂單已經不再有,戰後軍工企業為生存不得不轉向民用品的生產,光儀廠商尼康、佳能、賓得都先後開始了照相機生產。
1952年賓得引進德國技術並引入德國「PENTAX」品牌,生產出了「旭光學」的第一部相機。1954年,日本第一部單鏡頭反光照相機在旭光學-賓得公司製成。1957年作為日本照相機的後起之秀,又製造出了日本的第一部五菱鏡光學取景的單反照相機。此後美能達、尼康、瑪米亞、佳能、理光等公司爭相仿製、改進單反照相機及鏡頭技術,從而推動了民用照相機技術在日本的發展,世界單反照相機技術重心逐漸由德國轉移到了日本。
1960年,賓得推出的PENTAX SP相機問世,開創了照相機TTL自動測光技術。
1971年,賓得公司的SMC鍍膜技術申請了專利,並應用SMC技術開發生產出了SMC鏡頭,使得鏡頭在色彩還原和亮度以及消除眩光和鬼影兩方面都得到極大改善,從而顯著提高了鏡頭品質
照相機圖片[2]
。得益於SMC技術,此後賓得鏡頭的光學素質達到了極大的改善,有多隻賓得鏡頭被職業攝影師們推崇,甚至超越了德國頂級鏡頭蔡司鏡頭,成就了賓得相機一時的輝煌。(SMC是英文Super-Multi Coating的縮寫,意即超級多層鍍膜技術,應用這一技術,使得鏡頭中鏡片間光線的單次反射率能夠由5%下降到0.96-0.98%,整隻鏡頭的光透過率高達96%以上。)雖然幾乎所有廠商生產的照相機鏡頭都聲稱採用了SMC技術,但是實測證明,在這一點上做得最好的,還是賓得鏡頭。
1969年,CCD晶元作為相機感光材料在美國的阿波羅登月飛船上搭載的照相機中得到應用,為照相感光材料電子化,打下技術基礎。
1981年,索尼公司經過多年研究,生產出了世界第一款採用CCD電子感測器做感光材料的攝像機,為電子感測器替代膠片打下基礎。緊跟其後,松下、Copal、富士、以及美國、歐洲的一些電子晶元製造商都投入了CCD晶元的技術研發,為數碼相機的發展打下技術基礎。1987年,採用CMOS晶元做感光材料的相機在卡西歐公司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