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相機攝影 > 模塊化設計相機怎麼樣

模塊化設計相機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3-02-04 23:21:47

『壹』 請問一下瑪米亞出的從上面往下看取經的相機是什麼相機

120單鏡頭反光照相機。瑪米亞RB67.膠片的,現在二手9成新的價格套機在3000元人民幣左右(國內市場保有量不小噢,故價格便宜)

成像質量不錯的,影樓幾乎必備生產工具(畢竟相對便宜),以往全球很多商業攝影師用的機器(性價比好)

數碼後背是 丹麥飛思 的產品,2、30十萬吧。

http://..com/question/116054484.html

『貳』 insta360oner全景攝像頭開機鏡頭對著自己

insta360oner全景攝像頭開機鏡頭對著自己,可以打開功能鍵來調整鏡頭。
Insta360影石ONER這款相機在設計和性能上確實強大,十分有特色的組合設計能讓用戶迅速滿足自己的需求。ONER是一款功能豐富、性能強大的相機,將成為Vlogger和數字內容創作者(如YouTube和Instagram網紅達人)的絕佳搭檔。ONER搭載FlowState防抖科技2.0,在暗光環境下的表現有所改善。
此外還有全新的「超級夜景」模式,支持更高效的H.265編碼協議並改進了HDR演算法。運動相機在過去十年裡經歷了巨大的發展,以至於很難找到創新之處。然而Insta360有了新的方向:真正有用的模塊化設計。除了模塊化設計的優點,真正讓ONER和GoPro不一樣的是剪輯軟體。將全景素材導入電腦後,你可以重新構圖、打點、追蹤目標主體。感謝Insta360的AI定向追蹤演算法,讓成片看起來就像你特意那樣拍攝一樣。Insta360影石ONER以及Insta360影石整套服務配置的升級能夠把入門玩家和擁有一定基礎的視頻製作者都照顧好。

『叄』 Moto Z評測:模塊化+輕薄致敬刀鋒經典

【IT168 評測】半個世紀前,時任摩托羅拉通訊部門總經理馬丁庫珀拿著一塊比磚頭還大的無線電話站在紐約繁華的街頭,在周圍往來的人群側目圍觀之下撥通第一個電話時,或許當時任誰也不會想到,這個看起來又大又笨的傢伙,在幾十年之後會延伸到我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自此,世界真正進入到了無線通訊的時代。

作為移動手機的開創者,Moto為我們留下了許多經典的產品。一句「Hello Moto」的背後,想必也有不少80後對Moto的產品有著屬於自己的記憶。無論是L7、Moto V3還是XT910,這些為人熟知的經典型號背後都有著一個共同的名字——刀鋒。而即便如今Moto已不復當年巔峰的輝煌,但刀鋒系列依舊是一些摩粉心中如初戀般女神一樣的存在。自2004年至今,12年後,當Moto Z帶著科技感十足的模塊化來傳承「刀鋒」的經典,又會有著怎樣的表現?我們今天就來看看,這款手機究竟如何?
Moto Z於首發於6月的聯想TechWorld大會,作為Moto最新的旗艦機型,並不善於堆砌硬體參數的Moto在此款產品上給了我們多少驚喜?首先通過一張表格來簡單了解其硬體參數。
"Moto Z 主要參數

操作系統
淺層定製One UI,基於安卓6.0

網路制式
全網通,雙卡雙待

機身尺寸
155.3 *75.3 *5.2 mm

重量
137g

屏幕
5.5寸 2560*1440解析度 AMOLED屏幕

攝像頭
1300萬像素 F/1.8光圈、支持激光對焦

處理器
高通驍龍820

機身內存
RAM:4GB ROM:64GB(支持擴展)

特色功能
Moto Mods模塊化拓展、指紋識別

電池
2600mAh(不可換)

機身顏色
流金黑

上市價格
3999元【查看】

其亮點在筆者看來有如下三點:首先是旗艦級的硬體配置,驍龍820的核心不必多說,4GB+64GB的存儲也相對主流,值得一提的是,Moto Z是繼Atrix後Moto第二款搭載指紋識別的Moto手機。其次是致敬刀鋒的纖薄設計,整機5.2mm的厚度在視覺上就有著極強的震撼,握持難免有凌厲的手感,極具情懷與個性。最後是模塊化設計,通過磁吸方式連接模塊,從而擴展手機功能,是目前較為完善的模塊化解決方案。總體而言,Moto Z是一款個性鮮明的機型,很值得一說,下面我們就展開評測。

【圖集】模塊化手機 Moto Z/Z Play現場試玩

"Moto Z外觀設計

Moto Z最大的特點就是輕薄的機身,整機厚度僅為5.2mm,重量也僅為136g,讓人不由得想起Moto經典的刀鋒Razr系列機型。Moto Z的金屬中框採用了定製的7000系列航空鋁,機身強度提升了85%,不易彎折。另外Moto Z的金屬中框與機身背面之間的過渡也如「刀鋒」一般利落。

Moto Z搭載了一塊5.5英寸2K解析度的Super AMOLED屏幕,視覺觀感較為不錯。覆蓋的2.5D玻璃,在整體硬朗的設計風格上多了一絲圓潤。Moto Z為了減少金屬中框上的開孔,將揚聲器隱藏在了聽筒位置。發布會上常程說此次前置美光燈的加入是最受摩粉歡迎的,不過如此高亮的一枚美光燈在黑色面板上略顯突兀。

正面底部為正方形Home按鍵,具有指紋識別功能,不可按壓,官方宣稱指紋解鎖速度僅為0.09s,支持指紋支付。Home鍵兩側為麥克風,此次Moto Z採用了4 MIC降噪技術,另外兩枚麥克風分別位於機身頂部以及機身背面底部。而在Home鍵上方則是Moto的新Logo。

由於Moto Z的機身厚度僅為5.2mm,因此取消了3.5mm標准耳機孔,與機身底部的USB3.0標准USB Type-C介面共用,支持正反插。另外Moto Z採用了隱藏式天線設計,僅在機身頂部與底部有注塑天線。

機身背面,Moto Z採用了三段式設計,頂部與底部為玻璃材質,中間是一塊高精鋼背板,厚度降低50%,表面採用橫條紋裝飾,同時進行了納米疏水塗層的處理,讓Moto Z可以輕松應付下雨天等日常濺水的情況。

受限於超薄的機身設計,Moto Z的後置攝像頭凸出於機身背面,採用了與金屬中框顏色相同的金屬圈進行保護,當然如果加上模塊之後,攝像頭凸出的問題便被解決,只是輕薄與攝像頭不凸出無法兼得。

機身背面底部則是用於連接模塊的金屬觸點「Mods Smart Surface」,採用鍍金防水抗氧化處理,與模塊通過磁力貼合,支持即貼即用。模塊化設計是此次Moto Z最大的看點,Moto Z可以通過搭配不同的摩影·投影模塊、摩音·JBL揚聲器模塊、摩眼·哈蘇攝影模塊、摩電·電池模塊以及摩范·背殼模塊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以實現不同的功能。有關於Moto Z模塊化的具體體驗將在文章後面的內容中詳細介紹。
Moto Z輕薄堅固如「刀鋒」般的外觀設計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過為了達到超薄在設計上也有一些妥協,比如後置攝像頭凸出,取消3.5mm耳機介面等。另外Moto Z模塊化的設計較為巧妙,支持熱插拔,使用時幾乎沒有學習成本,十分便捷。
"Moto Z硬體配置

硬體方面,Moto Z採用驍龍820這顆今年幾乎所有旗艦都在用的SoC,配合4GB運行內存以及UFS 2.0制式64GB機身存儲空間。驍龍820採用14nm FinFET工藝,我們都知道,架構和製程決定一款處理器的性能,晶元的製程越小,在相同功耗下有著更強的運算能力,在相同的運算能力下則有著更低的功耗。FinFEF主要是通過改造處理器欄柵形態來有效控制晶元欄柵的漏電率,提升能耗比。而14nm工藝則是目前量產CPU中最先進的工藝。

除此之外,驍龍820還採用內置Hexagon680 DSP,這顆DSP採用全新的Hexagon架構,集成了HVX(向量擴展)以及低功率島。基於低功率島可以進行感測器的信息處理,其它不需要工作的晶元可以完全關閉,避免浪費功耗。另一方面,基於這顆DSP,還可以實時對照片(視頻)進行動態調整,比如在較暗的部分提高亮度,而畫面整個亮度不變,也就是所謂的LTM技術。

從安兔兔跑分結果來看,Moto Z總分達到128187分,與多數驍龍820手機在同一水平線上,尤其在3D性能方面與RAM性能上有著不錯的表現,在實際使用中,反應在游戲體驗與多任務運行時的有著良好的體驗。Geekbench 3跑出單核2090分,多核5214分的好成績,CPU運算能力與其他驍龍820產品相差無幾。
"快充測試

"
之前的Moto旗艦手機均支持渦輪快充,今年的Moto Z在渦輪快充的基礎上升級為了極速渦輪快充,採用5V/3A 15W充電器,官方宣稱充電15分鍾即可使用(非通話)6小時,充電69分鍾即可充滿。我們也進行了Moto Z的快充測試並整理成圖表,從圖表中我們可以看出,Moto Z整個充電過程近乎是直線型增長,一般最後的涓流充電速度也相對較快,從完全沒有電自動關機到充滿整個耗時74分鍾,由於充電時間會受環境溫度等因素影響,雖然與官方宣稱的充電時間略有差異但相差並不大。
"續航測試

由於機身厚度僅為5.2mm,Moto Z內置2600mAh容量的電池,相比於現在電池容量普遍3000mAh起,看起來好像小了一些,那麼Moto Z的續航能力如何呢,我們使用PCmark模擬日常工作對Moto Z進行手機續航測試,可以看到Moto Z的電池從100%消耗到20%需要花費8小時,可見Moto Z對於功耗的優化還是不錯的,也就是說應對一白天的簡單日常使用是沒有問題的。

"Moto Z系統梳理

Moto的產品一直以來都是採用安卓原生的系統,這也成為其獨有的標志。此次Moto Z搭載的是安卓6.0系統。原生系統總是給人干凈、流暢的印象,與其他定製ROM的臃腫相比,輕巧了不少。下面,我們就針對Moto Z搭載的安卓6.0系統做一定的梳理,你會發現,其實這也不是簡單的原生安卓。
直觀來看,Moto Z的系統界面實際上與原生安卓有著很大變化。Moto Z沒有採用原生安卓的二層桌面,所用應用平鋪於一張桌面,圖標也沒有選擇原生的風格,轉而迎合圓角矩形,使得桌面清爽整潔了不少,聯想稱之為One UI。

但是當你繼續操作起來,下拉通知欄、進入多任務界面,原生系統的親切感撲面而來,這一切依舊是Materials Design的設計風格。

雖然是原生的系統,但是Moto Z依舊沒有預裝谷歌的框架,涉及的服務全部由聯想提供,比如樂商店、語音助手等。另外,一些接地氣的應用服務也被接入,比如安全中心,其中融合了騷擾攔截、應用許可權管理、後台應用管理等。
在人機交互方面,Moto Z有著自己獨到的一面。我們看到,在Moto Z的正面有著許多感測器,比如聽筒的金屬裝飾條微微凸起於屏幕、底部兩側隱約看到感測器開孔,這些為Moto的語音操控和手勢操控提供了更多可能。

在熄屏狀態下,對手機說出預設的口令,就可以喚醒手機進入語音助手,最令Moto自豪的是,Moto Z可以識別不同人的聲音,並且只對預設機主的聲音有反應(通過低功耗處理器識別聲紋而實現喚醒),做到你的手機只聽你的。功能方面,可以通過語音命令進行撥打電話、設置鬧鍾、聽書、查詢話費流量、看新聞、查天氣等等,十分豐富。

除了語音交互,Moto Z支持手勢操作,用手在屏幕上劃過,就會顯示時間等信息,左右搖手機即可快速啟動相機、上下搖手機開啟手電筒,這些功能有一定的實際意義。特別是開啟相機,觸發率幾乎達到100%,用戶可以從掏出手機開始到雙手握持手機准備拍照之間就可以完成。

而Moto顯示則是目前Moto系列手機標志性的人機交互功能,就是我們近期常說的Always On功能,利用AMOLED屏幕的自發光特性,簡訊、微信、微博等信息都會直接顯示在黑屏狀態下,在功耗和實用性上做了很好的平衡。
應該說在人機交互方面,Moto有著在硬體與軟體雙方面入手,確實做出了一定的特色。整體來看,系統在原生的基礎之上做了一定的改良,但框架仍是原生的體驗。
"Moto Z成像體驗

Moto Z作為Moto最新的旗艦產品,在相機方面的打造傾注了不少心思。參數上,Moto Z搭載了1300萬主攝像頭+500萬前置攝像頭,主攝像頭除了原生支持相位對焦,還支持激光對焦。當然,許多人也會吐槽其略顯突出的鏡頭,這里需要為大家解釋一下,之所以攝像頭會突出,是為了容納更大的音圈馬達,從而保證對焦速度,同時加入光學防抖保證夜拍質量,完全是出於對攝像頭性能的追求。這種性能和審美之間的取捨,蘋果和三星都不約而同地傾向於前者,Moto做出如此選擇其實也就不足為奇了。

Moto Z的拍照界面簡潔,基本不需要任何設置,夜景、HDR等模式都是自動識別場景開啟,還提供了畫面亮度手動調節,通過滑動可以進行相冊照片的預覽,整體的交互並不復雜。下面我們通過樣張來具體解析Moto Z的成像實力。

日間情況下,Moto Z的表現值得肯定,畫面白平衡比較准確,對於藍天的色彩處理很討好眼球,第一觀感不錯。得益於相位對焦和激光對焦的加持,在對焦方面的表現尤其迅速,體驗很好。

激光對焦在微距拍攝方面的幫助很大,以筆者拍攝的這朵黃花為例,本身的色彩並沒有多少明顯的區分,依靠普通的反差對焦很難去把焦對實,即使是相位對焦也要費一番功夫。而Moto Z依靠激光對焦直接光線測距,通過反饋的距離信息直接將焦點調實,速度與准確度都有保證。

室內環境,Moto Z延續了室外的表現,各方面較為均衡。偶爾會出現測光不準,有輕微的過曝傾向,不過通過手動調節可以彌補。

夜景方面,得益於光學防抖的加入,可以將ISO維持在600左右,將曝光時間延長至十分之一秒,也因此Moto Z的畫面純凈度值得肯定。另外,如果觸發了Moto Z的夜間模式,系統會自動拍攝多張進行合成,達到最有效果,這樣的代價就是時間較長(1秒左右),用戶需要盡量保持拍照姿勢,防止抖動。

總體來說,Moto Z在歷代Moto手機中的拍照硬體應該是最為強勁的,從成像效果上看也是可圈可點,其超快的對焦速度也給筆者留下深刻印象
,勝任日常的拍攝沒有任何問題。
"關於Moto Z的模塊化

作為Moto Z的最大賣點,模塊化的設計成為其獨一無二的標志,目前,Moto提供了5款模塊進行功能擴展,分別為摩范、摩電、摩音、摩影和摩眼,對應著個性後蓋、拓展電池、音響、投影和哈蘇相機5種不同的模塊。


Moto Z的後蓋底部與模塊上各自有一個16針介面,手機與智能模塊進行貼合時,兩者的針腳接觸就能完成模塊功能的拓展。

▲模塊與手機通過
16針介面連接

▲魔影投影模塊試用
年初推出的LG G5也是一款模塊化手機,但是其模塊的拓展是通過「插拔下巴」的方式完成,模塊與手機間通過卡口聯接,使用起來並不是十分友好。Moto Z與模塊間通過磁性吸附,連接簡單順暢,同時也支持熱插拔,這提供了極大的便捷性,應該算是目前較為完善的模塊化解決方案。

▲LG G5的模塊化
巧合的是,在筆者拿到這款模塊化手機Moto Z的時候,谷歌研究已久的模塊化手機Project Ara剛剛宣布流產,似乎為模塊化手機的前程蒙上了一層陰影,Moto Z是否也會重蹈Project Ara的覆轍?這里不得不說,Project Ara的模塊化與Moto Z的模塊化其實有著本質的區別,Project Ara相當於「攢手機」,可以選擇不同的處理器、攝像頭以及電池等模塊進行組合,去完成一部手機;而Moto Z則是在一部完善的手機基礎之上進行功能擴展,做到特定領域更加專業的體驗,因此用Project Ara做類比實際上沒有任何意義。


谷歌研究已久的模塊化手機Project Ara

Moto Z的模塊化,不可否認其價值,尤其是在手機嚴重同質化的今天,為我們提供了更加多元、前沿的選擇。

▲掃描二維碼即可購買
回到Moto Z這款產品,外觀沿襲了Moto出眾的工業設計,5.2mm的纖薄機身,考究的用料以及工藝,在設計上更是向昔日的經典刀鋒致敬,喚起了不少昔日的情懷。配置上,Moto Z搭載了驍龍820處理器,5.5英寸2K級別的AMOLED屏幕,4GB+64GB的存儲組合,屬於當下主流的旗艦級別,使得Moto傳統的原生系統和交互體驗更加優秀。相機也進行了著重升級,1300萬主攝像頭,支持光學防抖與激光對焦,令成像的體驗顯著提升,本身就是一款具有競爭力的產品。

至於Moto Z的模塊化設計,確實驚艷了許多人,體現出Moto依舊不俗的工業底蘊與創新精神,展示了其對於未來手機發展的思考,在產品層面無疑是成功的。在商品層面,Moto Z作為一款Moto旗下的旗艦手機,能否吸引更多消費者為其買單,進而重塑昔日刀鋒時代的輝煌?只有等時間告訴我們答案了。

『肆』 小清新之選:碧浪之家(Bronica)相機的低調與內涵

轉自國家地理kate

撰文:苗高杉

攝影:Gakuy

ZenzaBronica是日本的一家曾經很知名的中畫幅相機公司,它生產過好多價廉質優的又很有特色的120相機。勃朗尼卡(Bronica),港台翻譯成「碧浪之家」,前者帶有某種舶來品牌的神秘氣息,後者能體現出該品牌的親民路線,所以,就我個人而言更喜歡碧浪之家這個稱謂。

左上:Bronica S2,右上:Bronica EC-TL,下:Bronica D

時至今日,認識碧浪之家這個品牌的人已經很少了,但是對於從膠片攝影起步的老一輩攝影人來說,它可是承載了很多的記憶。那時候歐系的中畫幅相機算是奢侈品,像哈蘇500系列、祿來福來,十幾萬元一台的價格不是普通人能夠接受的,所以很多人就把目光轉向了同樣素質優良的日系產品。

尼康為Bronica生產的鏡頭焦段跨度廣,可以滿足幾乎所有拍攝需求。

在為數不多的日本120相機品牌中,Bronica算是自成體系。最初為人所認識的是1958年推出的6X 6模組化中畫幅單反相機(SLR)Bronica Z。當時,日本相機生產商一般都會避開與當時的6X 6 SLR皇者——Hasselblad的正面沖突,如Pentax生產Pentax67/645,一些更大或更小的片幅。Bronica Z作為第一台仿哈蘇的日本SLR,有相當的象徵意義。一直堅持6X 6畫幅和模塊化設計的理念,也令Bronica有了「日本的哈蘇」的美譽,從這里可以看出當時創辦人Zenzaburo Yoshino的堅持和野心。

Bronica搭配富士膠卷拍出來的照片清新自然

早期的Bronica相機採用焦平面快門,搭配尼康公司為之生產的高素質Nikkor鏡頭。最早的型號是Bronica Z(1958)和Bronica D(1961),雖然說是仿哈蘇,但在核心技術中有本質上的不同,例如一般SLR都是採用上翻式的反光板,而Bronica則使用一種復雜的下潛式反光板,令鏡頭能以更短的法蘭距設計,從而使廣角和大光圈鏡頭更容易製造。這兩個型號產量很少,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在二手市場上價格甚至比哈蘇還要高。

Bronica獨特的反光板設計讓相機可以使用40mm的廣角鏡頭

之後的Bronica S系列仍舊延續了之前的機械快門設計,但是體積更小,更加便攜,也更堅固耐用。Bronica C系列是S系列的簡化版,不可換機背,其餘性能差別不大。Bronica S2A為最後生產的機械快門相機,之後從EC系列開始的所有機型都是電子快門。

1972年Bronica推出EC型相機,標志著這個品牌進入全面發展時期。鏡頭體系擴展到從30mm魚眼至1200mm各個焦段,除尼康之外,還有Komura、Zeiss多家鏡頭提供商,後來Bronica自身也開始設計生產鏡頭。EC的改進型EC-TL是世界上第一款自動曝光的中畫幅相機,在當時可謂真的讓人刮目相看。除此之外,各種附件也是應有盡有,測光頂、不同膠卷後背、近攝皮腔等等。

方形畫幅的Bronica SQ很適合拍文藝小品

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Bronica相機開始由焦平面快門向鏡間快門轉變,所使用的鏡頭也逐漸轉向自家品牌。這種轉變一方面是處於降低機震的考慮,另一方面也讓快門更可靠耐用。但缺點也是存在的,鏡間快門的最高快門速度無法做得很高,而且成本也略微增加。這一類機型有ETR系列、SQ系列和GS系列,分別對應6X 4.5、6X 6和6X 7畫幅。

Hasselblad、Bronica、Mamiya三個品牌的相機對比

其中,Bronica ETR和Bronica GS分別和同時代的Mamiya 645、Mamiya 67直接形成競爭關系,所以經常被拿來相互比較。這兩個品牌的相機不管從外觀還是模塊結構方面都十分相似,在焦段上也有很大重疊。筆者個人認為,Mamiya相機在設計時功能目標更加明確,645相機適於攜帶,容易操作,67系列屬於座機,追求穩定性和成像質量。但是Bronica好像什麼都想兼顧一點,最後功能齊全但是操作復雜,也隱性地增加了故障可能,且外觀略顯粗糙。不容置疑,Bronica ETR和GS都是好機器,但是在那個實用主義居上的年代,這個低調的品牌必然不如Mamiya更加普及。

Bronica SQ和Hasselblad 500系列從功能和外觀上都系列十分相似

Bronica SQ這個系列取名自「square」,除了某些更小眾品牌,它算是日系6X 6 SLR的一枝獨秀。它的畫幅、體積及形狀都與哈蘇相仿,但是更加輕便、能夠自動曝光以及價格低廉,這些特點都讓它具備很強的競爭力,即使在現在的數碼時代仍不失為攝影師的工作利器。1990年Bronica推出的SQ-Ai型可謂集大成者,7種膠片後背甚至還可以拍寬幅135和寶麗來相紙,TTL閃光系統讓記錄攝影更方便,與機身搭配的PS系列鏡頭也完全不遜於歐系廠商。

用Bronica拍攝人像寫真也是非常好用

「碧浪之家」終究沒能在的數字化浪潮中倖免,被騰龍(Tamron)收購之後,Bronica在2000年推出了最後一款產品——RF645。筆者認為這台機器的出發點是好的,希望像Mamiya 7那樣,走小眾高端路線,藉以轉型到數碼中畫幅都是可能的。

RF645成為碧浪之家的絕唱

但是,問題就在於數碼浪潮來勢迅猛,急劇壓縮了膠卷相機的生存空間,根本不留給Bronica任何喘息的機會,這對於業務范圍單一的相機廠家是一種必然結果。最終,這台被寄予厚望的旁軸相機因為取景器校準問題而停產,這樣落幕方式略顯諷刺,也反映了整個行業的無奈。有些大品牌一夜之間崩塌,有些改革之後搭載著新浪潮全速前進,而Bronica屬於第三類,慢慢興盛又慢慢消亡。

攝影師Gaku Original用Bronica拍出了生活的溫暖

現在回頭再看碧浪之相機,如果你是一個膠片攝影愛好者,那麼你會發現一個新的寶藏,如果你是個數碼控,那麼碧浪之家也會讓你改變對膠片攝影的認識,如果你是器材黨,那麼一定會為勃朗尼卡的特立獨行所著迷。Bronica是一台有情懷的相機,幹活時不會像數碼相機那麼方便,又沒有哈蘇祿來那樣被藏家追捧,但是出門旅行或者朋友聚會你會樂意去用它,拍身邊的人,記錄日常點滴,它會變成你生活的一部分。

『伍』 碰到一些土豪幾十萬~兩百萬的組裝相機,隨便拍出來的都是大片,是什麼相機

幾十萬幾百萬的相機是有的,但沒有哪張大片是隨手拍出來的,大片都是拍攝這技術水平,藝術修養,天時地利的綜合結果。
你說的那種小東西很清晰的照片,是使用可換鏡頭相機,一般有單反,微單等,採用微距鏡頭拍出來的,或者用長焦鏡頭拍出來的。也不必花幾十萬,幾萬就行。
玩相機是沒有底的,一個好鏡頭幾萬,幾十萬。吸毒毀一生,單反窮三代!

『陸』 action2pro功能

全新的「模塊化」
要說 DJI Action 2 最大的改變,那就從這個特別的新造型說起。
DJI Action 2 告別了以往傳統的運動相機設計,改用了由「相機本體」+「功能模塊」的組合式模塊化設計。
這樣的組合會讓人想起 Insta360 之前推出的 Insta360 OneR 系列模塊化相機。但在設計邏輯上面,DJI Action 2 和 OneR 卻是兩種完全相反的結果。
OneR 所用的「主機+鏡頭」的設計,那就是除去攝像頭部分的元件,其他元件都會集中在主機模塊上面,有點類似可換鏡頭相機跟鏡頭的關系。兩者必須合體工作,缺一不可。
相反,DJI Action 2 的本體就是一個獨立完整的相機,上面已經收納了攝像頭、屏幕、麥克風、電池、儲存空間等拍攝需要用到的東西,只有它一個就能夠開始拍攝。
可能是因為全部集成於一個小方塊裡面的關系,DJI Action 2 這種緊湊設計也換來了更好的防護性能。
和其他裸機只有 5 米防水的模塊化運動相機產品比起來,DJI Action 2 的主相機在裸機狀態下可以實現 10 米防水,其金屬機身也能夠提供更好的抗摔性,耐用程度也會比需要組合的機型好。
雖然這樣對比是有一點「犯規」,但對於模塊化運動相機來說,外置模塊應該是錦上添花的功能,機體的穩固性和拍攝穩定性才是機身設計師需要考慮的第一因素。如果不保證基礎拍攝時的穩定性,還需要用戶透過更復雜或繁瑣的方式來提升機身的穩固程度(如加上外置的穩定框架或防水結構)才能達到平均水平,那這種模塊化出來也沒有意義。
由此可見, DJI Action 2 這種模塊化的思路才更符合運動相機的邏輯。
新一代的拍攝體驗
大疆在發布時強調,他們這次是把自家最小的相機系統塞到了 DJI Action 2 的機身裡面。而如何在控制機身尺寸的同時確保畫質和功能,就成了 DJI Action 2 最大課題。
畫質
相機規格方面,DJI Action 2 搭載了一塊 1/1.7 英寸的 CMOS 感測器,搭配了一個視角為 155°(等效)、光圈為 F2.8 的鏡頭。等效到我們常用的 135 畫幅之後,是一支接近魚眼的超廣角鏡頭,視角比 OSMO Action 還要廣一點。
1/1.7 英寸的感測器也比 OSMO Action 所用的 1/2.3 英寸感測器要大一些,畫質上的表現自然也有所提升。
DJI Action 2 支持 1200 萬像素的照片拍攝,和 OSMO Action 一樣支持 JPEG 和 RAW 的照片輸出。從默認直出的 JPEG 來看,DJI Action 2 的表現還不錯,能夠盡可能在高光和暗部中保留細節。暗部的位置放大雖然稍稍有點粗糙,但對於運動相機來說還可以接受。
不一樣的更新,全面的選擇
總的來說,DJI Action 2 是一塊非常特別的升級。
參數和功能體驗上,DJI Action 2 擁有目前最新的規格,畫質、防抖等拍攝體驗上都要比 2 年前的 OSMO Action 要完善不少,高效的體積壓縮也能夠展示出大疆在工業設計上的造詣。模塊化設計的加入,也為相機的功能和玩法帶來更多可能性。
盡管新推出的 HorizonSteady 沒有支持 4K,DJI Action 2 的前屏模塊也沒有推出「無線版本」,感覺還是有點可惜。
但從整體的完成度來說,DJI Action 2 的表現其實已經能讓人滿意了。
如果你希望擁有一台可以在拍攝方式上嘗試更多可能的設備,又或者是希望為自己的 Vlog 增加更多「不一樣的視角」,那更新後的 DJI Action 2 會是一個頗為均衡且全面的選擇。
3.優勢說明
磁吸設計太棒啦!!!!!!運動相機確實小巧,但是固定裝置是隱形體積!這才是大頭!固定車上要用吸盤,第一人稱要用特大一個背帶,或者頭帶(這個特別不穩!因為GoPro很重)還有什麼背包帶,腕帶......GoPro更換機位就是災難,擰螺絲是最蛋疼的,如果沒有對准(一些副廠配件緊得不行)那是半天都懟不進去。運動介面的快拆好一些,或者直接全部上快拆(貴啊!)但是它的形態就會有那麼一點奇怪,比如用臂帶碗帶時,有快拆的重心會很高。action2的磁吸太爽啦!!!你可以吸在車上,我最愛的是那個帶有粘性的球頭,可以粘在各種地方(跟go2一樣,用水洗洗就能重復使用),一粘一吸太爽了!!!!!!
小巧重量輕;這里先不討論主機使用的不便,但是不便至少能用啊!像go2一樣吸在胸口,直接就解放雙手!!!雖然GoPro用附件也能實現,但GoPro重啊,action2主機56g,胸前頭頂fpv,妙啊!

『柒』 LG G5評測:模塊化+雙攝彰顯次世代魅力

【IT168 評測】LG的手機業務在國內或許並不是焦點,畢竟同為韓企的三星憑借S6、S6 edge系列大獲成功,加上蘋果一貫的強勢表現,還有國產高性價比手機的猛烈沖擊,LG在其中分一杯羹談何容易。因此對於LG而言,想要重現昔日巧克力時代的榮光,在策略上必須博出激進的改變,在產品上做出大膽的創新,而這一切就從此次評測的LG G5開始。
熟悉LG產品的朋友應該了解,第一季度發售的G系列一直是LG的旗艦產品線,搭載的曲面屏、可修復後蓋等黑科技令人記憶猶新,每年一旗艦的節奏也很穩定。可是去年下半年推出的LG V10打破了這一傳統節奏,同樣旗艦級別的配置,最新的雙屏、雙攝被引入該款產品,商務硬朗的設計語言與G系列的靈動形成強烈的反差,暗示著LG在旗艦產品策略上的改變:效仿三星一年雙旗艦,上半年G系列主打時尚新鮮,下半年V系列主打商務簡約,以此延續品牌市場熱度。

細數歷代G系列產品,盡管硬體上的精進與理性,技術上的點滴創新都為人所稱道,但其傳承的設計語言並不被大眾所認同,加上蘋果、三星、華為等品牌的競爭,銷量並不理想,逐漸淪為市場的看客。但無獨有偶的是,LG在這個過程中也逐漸了解了消費者的口味,留出更多時間去思考未來,潛心於自家的黑科技,因此LG G5自然也被寄予了更多。
相比以往的LG G系列產品,LG G5的改變是明顯的。外觀設計更加圓潤,削減了背部的RearKey按鍵,色彩相較於往代產品也更為輕快明麗,材質摒棄了相對廉價的塑料,轉而迎合潮流,選用鋁合金,工藝更是不敢怠慢。更為關鍵的是,LG G5採用了模塊化的設計理念,底部模塊可拆卸更換,以此達到功能上的擴展。這在以往的產品中都沒有出現過,LG憑借這點無疑是走在了科技的前沿,加上雙攝像頭、Always On Display的加持,LG G5甚至有一些次世代科技的意味,賺足了關注度,也顯示了LG作為韓企不輸於三星的創新能力。
"LG G5相關參數

屏幕特性
5.3英寸 IPS-LCD

解析度
2560x1440

處理器
高通驍龍820

頻率
2*2.2GHz+2*1.5GHz

機身存儲
32GB UFS 2.0

運行內存
4 GB LPDDR4

主攝像頭
1600萬像素+135度廣角800萬像素

前置相機
800萬

電池
2700mAh

特色功能
magic slot模塊化擴展、Always On、雙攝像頭

機身顏色
粉、金、銀、灰

操作系統
Android 6.0.1

網路制式
全網通版

SIM卡類型
Nano-SIM 雙卡雙待

價格
4888元【點擊購買


當然,LG G5的亮點不僅限於這些創新,內在配置的扎實演進也讓LG G5有了更多重返旗艦市場,和蘋果、三星一較高下的資本。作為開年旗艦,毋庸置疑地選用驍龍820處理器,輔以4GB LPDDR4運存,32GB UFS 2.0存儲,搭載2K解析度的屏幕,融合了LG多年來的技術造詣,讓一部手機跨界VR、涉足影音有了更多可能。
因此總結起來,LG G5的核心賣點聚焦於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是全新的模塊化設計理念,帶來更多跨界的可能;其次是背部搭載雙攝像頭,支持135度的廣角拍攝;最後是驍龍820的加持和Always On Display的是技術實現。接下來我們就針對這些亮點進行一一剖析。
"一、LG G5外觀有哪些亮點?

和上一代旗艦LG G4相比,LG G5擁有渾圓的四角,黑色屏幕面板則與其他色調的下巴形成了鮮明對比。屏幕並沒有延續G4彎曲的基因,只是聽筒部位的玻璃經過了彎曲處理,滑動屏幕時的觸感也比較柔滑,讓手機在不同的角度都展現出圓潤帶來的魅力。

雖說LG G5作為LG G4的升級之作,不過LG G5的屏幕反而更小更精緻了一些。搭載了5.3英寸的IPS-LCD顯示屏,2K解析度,提供了優秀的顯示效果以及顏色還原度。LG G5屏幕還配備了「Always On」的新功能,可以讓屏幕一直顯示相關的信息和時間。在功耗方面,LG官方宣布採用Always-On的LG G5每小時待機僅耗電0.8%。

歷經多年的發展之後,智能手機早已進入到了「金屬時代」。此次LG G5將金屬和玻璃面板緊密融合,使得整機更顯精緻,也彰顯了LG的工藝水準。特別要指出的是,作為一款全金屬手機,LG G5背部並未採用常見的三段式設計,LG G5為了美觀將天線放進了手機殼中,然後在手機底部噴塗底漆覆蓋了「白帶」。另外,LG G5的背部邊緣被打磨一圈了高光T槽,握在手上有一種割手的感覺。

在機身背部的設計上,LG G5背後搭載了雙攝像頭,一顆是普通的1600萬像素的標准視角鏡頭,另一顆是135°廣角攝像頭。拍攝時兩者能夠進行切換,其中那顆135°廣角攝像頭更加適合拍攝大場面的攝影題材,這意味著LG G5能夠輕松自如拍攝完美的風景照。兩個攝像頭的中間是彩色光譜感測器和閃光燈,LG G4就採用了此類感測器,此感測器是一個感知色溫的感測器,用這個感測器作輔助,能更加准確的實現照片的色溫。

LG G5背部最大的改變就是Rear key的剔除,Rear Key設計的最大特點在於它將所有的按鍵都設計在了機身後方,音量鍵與電源鍵豎列於背部攝像頭之下,這樣可以讓用戶在操作手機的過程中直接用食指進行觸控,但是其實依然是一個非主流的設計。此次LG G5將音量鍵重新放在傳統的機身側面,而LG這一次將LG G5的音量鍵改回了側面,並且使用起來也更加順手和方便,不過電源鍵和指紋識別功能依然設計在手機的背面。

介面方面,LG G5表現也非常主流,LG G5的底部採用了最新的Type-C介面。相比傳統的MicroUSB介面,無需區分正反向的盲插屬性使其操控體驗更加便利。而開啟Magic slot的按鍵也稍稍有些難按,不過安裝不同模塊時發出的「咔噠」聲聽起來還是挺清脆的。
"二、模塊化設計是怎麼回事?

為了讓手機打造成更加輕薄的機身造型,各家廠商都開始把手機設計成不可拆卸的,但這讓許多喜歡拆卸電池的人苦惱不已。此前LG一直都堅持可換電池的設計,但這樣的設計結構復雜,使得機身材質和造型都無法做到最優。此次LG G5摒棄了沿用多年的塑料材質,全面換裝成金屬材質,並且把LG G5設計成模塊化結構,讓人不禁眼前一亮。

就LG G5來說,模塊化的設計是LG G5的點睛之筆。在大家吐槽智能機內置式電池設計的當下,LG G5打破傳統,改用插拔式電池的多變模塊設計,如同過去Rear key的設計一般。在上手之後,用戶只需按住機身側面底部的卡扣按鍵,「下巴」便會稍微彈出一些,但此時並不會造成手機斷電,輕輕往外拉即可將LG G5的電池模塊直接拔出。不過,在其分離過程中有些費勁,大家拔下電池時還需特別小心,切勿讓底座鋒利的稜角劃傷手指。

在彈出「下巴」部分,LG G5的電池還固定在下巴部分上面,此部分同樣採用了卡扣固定的設計。需要雙手稍微用力拔開,拔開拆卸的過程要多加小心,避免造成卡扣損壞。當然,LG G5的模塊化設計不僅可以更換電池,還有與之配套的模塊化套件LG拍照精靈LG CAM PLUS ,再度增加了產品的差異化。不過現在小編手裡沒有該組件,還是和大家說一下,Cam Plus模塊其實是一個相機握柄,不過它融合了快門鍵和變焦撥桿,戴上它後拍照手感馬上會有大幅提升。此外,該模塊還內建一塊電池,可以增強手機的續航。

總體來說,目前模塊化智能手機還不夠成熟,要想真正的實現還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要知道,即便是像谷歌這樣人才濟濟的高端科技公司,研究起模塊化智能手機也是困難重重。如果以後智能手機都能模塊化,這樣可以為用戶帶來更多便利,比如我們可以在玩游戲時換上更強的處理器,在外出旅遊時對相機部分做出相應的更換升級。而LG G5在這條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拔掉「下巴」後就可外接LG Cam Plus模塊。
"三、驍龍820性能解析

LG G5搭載了高通驍龍820處理器平台,CPU部分共有2*2.2GHz+2*1.5GHz一共四個核心。提到驍龍820的性能,我們首先就要提到此次驍龍820選用的三星14nm FinFET工藝。簡單來說更先進的工藝能夠提升單位面積下晶體管數量,提升晶體管性能,提升整體晶元性能。同時通過更先進的製程工藝也能夠達到降低漏電率降低功耗減少發熱的效果。總體而言更先進的製程能在相同的功耗下達到更高的性能,在相同的性能下有著更好的功耗表現。

在筆者印象中,Qualcomm有幾款頗具影響力的SoC產品:QSD8250、QSD8260、APQ8064、驍龍800、驍龍801、驍龍820等。其中QSD8250/8260採用自主研發Scorpion架構,驍龍800/801採用自研Krait架構,而此次驍龍820則採用最新的Kryo自研架構。

此次採用Kryo架構的驍龍820採用四核心設計,時鍾頻率達到2.15GHz,但有一點值得我們注意,相比於APQ8064、驍龍800、驍龍801不同,此次驍龍820採用了2*2.2GHz+2*1.5GHz的不同時鍾頻率的四顆核心設計。同時,之前驍龍800採用了4aSMP,也就是四個非同步對稱式核心,每科核心均能夠單獨控制,每顆核心的頻率也不存在差異。而此次驍龍820採用兩簇核心管控2aSMP,也就是2+2的非同步對稱式核心,換句話說2顆1.5GHz核心是同步同頻的,而兩顆2.15GHz也是同步同頻的,但在這兩簇核心組之間採用了非同步對稱式的設計。講到這里大家可能認為驍龍820也採用了類似big.LITTLE的設計,但通過Qualcomm官方的講解其實並不是這樣,兩簇核心組僅是時鍾頻率上有所差異,但仍採用相同的Kryo架構。
下面我們不妨通過跑分軟體來量化一下這款處理器的性能到底如何。

從跑分結果來看,LG G5的綜合性能無疑是業界的一線水平。安兔兔跑分輕松跨越13萬,Geekbench 3.0的表現也可圈可點,CPU單核跑出2320、多核4683的好成績。

此外,驍龍820處理器平台的GPU方面選用了Adreno 530型號,相比上代的Adreno 430來說功耗下降了40%,同時圖形處理性能還提升了40%。經過GFXbench軟體多場景的測試之後,其綜合表現處於目前的頂尖水平。

其他方面,驍龍820處理器平台的數據機升級至下行支持Cat.12(最高傳輸速度達600Mbps),上行支持Cat.13(最高傳輸速度達150Mbps)。此外還支持Quick Charge3.0快速充電技術,相比2.0時代充電速度提升了28%,我們特別針對LG G5做了充電速度的專項測試。

根據LG G5電源適配器的標注信息顯示,其充電功率共有兩種規格,分別是5V/1.8A;9V/1.8A。最新的QuickCharge 3.0協議能夠恰到好處的調節電壓,達到預期的充電電流,從而最小化電量損失、提高充電效率並改善熱表現。從折線圖中我們能夠清晰的看到,LG G5的電量從9%到100%一共用了75分鍾的時間。以此效率,充電半小時達到50%,充電一小時可達80%,其充電速度令人滿意。
"四、LG G5的主攝像頭成像表現如何?

LG G系列近幾年在拍照方面一直有著很全面的表現,此次LG G5在相機上可謂穩中有升,穩在於其主攝像頭沿用了LG G4上的1600萬像素索尼IMX 234感測器,而升在於其又搭載了一枚擁有135度視角的廣角攝像頭,做到了雙攝像頭配置。然而不同於華為P9、360奇酷之類的雙攝協同工作拍照,LG G5的兩顆攝像頭多數時間維持在單獨工作,用戶在取景時可以在兩者之間流暢切換。當然,雙攝也有協同工作的時候,就是LG G5有趣的畫中畫拍照,接下來會為大家詳細講述。

默認情況下,LG G5採用1600萬像素的索尼IMX 234進行拍照,F1.8大光圈,配備OIS光學防抖。這個組合在LG G4時代就有著不錯的成像表現,此番繼承到LG G5身上,LG能否繼續深挖這枚感測器的潛力,我們接下來看樣張表現。

首先是白天光線充足情況下的室外樣張。在色彩的表現上,LG G5比較符合人眼的觀察,由於採用了彩色光譜感測器,在場景切換中能夠迅速調整白平衡。在解析力方面,LG G5給人的感覺很震撼,1600萬像素的細節呈現很銳利,一下子就能夠抓住人的眼球。

LG G5在微距的表現也很值得稱道。這一方面源於其F1.8的大光圈,有著極強的背景虛化效果,另一方面,LG G5的對焦系統與眾多產品有著質的區別,搭載激光對焦模塊,並且支持多點對焦,即使暗光環境下,也可以迅速、准確地完成對焦,是的被拍主體輪廓清晰,細節銳利。

暗光環境下,LG G5的表現也令人印象深刻。個人認為夜拍的優劣主要取決於三個方面,首先是對焦速度及成功率,其次是是否拍的到,最後是畫面純凈度。在對焦方面,相較於白天「指哪打哪」的對焦體驗,暗光下LG G5的能力下降是必然,但是體驗差異並不明顯,筆者嘗試至多兩次對焦完成。

再者,得益於大光圈、光學防抖的加持,LG G5的曝光充足,畫面亮度比較高。樣張中的報刊亭書目依舊清晰可辨。在對比缺乏光學防抖的iPhone 6s時,優勢明顯,時鍾上的房檐色彩iPhone已然是看不到了。

噪點控制方面,LG G5完全令人滿意,畫面純凈度有著很好的保證。整體來看,LG G5的相機在生活中完全可以獨當一面,有著一流的表現,是整機的加分項。只是提醒大家,由於相機略微突出,由一塊面積較大的玻璃覆蓋,鏡頭難免沾上指紋污跡,使用前建議擦拭乾凈。
"五、LG G5的雙攝像頭怎麼玩?

LG G5的後置副攝像頭是一枚擁有135度視角的廣角攝像頭,光圈F2.4,像素為800萬。通過界面頂部的按鈕可以進行切換。開啟廣角攝像頭模式後,可以明顯感到視野的廣闊,畢竟是135度的廣角,畫面在兩側邊緣已經有了畸變,通過下面的機組樣張大家自行感受一下。

▲正常視角

▲135度廣角


135度廣角

藉助於雙攝像頭,LG G5有著趣味的「彈出」模式,就是我們俗稱的畫中畫,廣角鏡頭的成像負責背景取畫,標准鏡頭負責前景取畫,支持多種前景形狀和背景濾鏡,有一定可玩性。

應該說,LG G5並非依靠雙攝像頭合成圖像提升畫質,而是靠雙攝起到了變焦的效果,排出視角更加獨特的照片,額外增加了畫中畫的創意玩法。
"六、基於Android 6.0的定製系統解析

LG G5作為一款2016年LG的最新旗艦,預載著基於Android 6.0.1深度定製的全新UI。和歷代機型一樣,LG始終在對系統內置的UI做著美化和調整工作,它摒棄了Android智能手機傳統的界面布局,取消了獨立的桌面和應用程序列表界面,改用國內用戶熟悉的一體化桌面設計,所有圖標均位於手機桌面上,通過不同分類的文件夾來保證桌面的整潔,不過如果你習慣了傳統界面的整理方式,當然也可以自己下載一個第三方啟動器來管理桌面上的程序和插件。

LG G5系統圖標進行了重新繪制,依然是圓角矩形設計,色彩運用更加濃烈。但是整個圖標的風格不是完全統一,對於美感可言稍微有點欠缺。當然,它的整體界面風格依然是簡約清新的,再搭配上特色的壁紙,還是給人帶來一定的視覺沖擊。事實上,與時下眾多安卓智能手機不同,LG G5並未預置過多的第三方應用,使得桌面頗為清爽。有些遺憾的是,LG G5並沒有自己獨家的應用市場,預置了安智市場這樣的第三方應用市場,給人並不是很用心的感覺。

對於Android的用戶來說,下拉菜單已經成為用手機的使用習慣,在下拉菜單中我們能找到各項快捷按鍵。LG G5的下拉菜單的部分主題色與整體色系搭配一致,給人的整體感很強,並且支持快捷圖標的更換和添加。後台運行程度管理的部分依舊延續了安卓的卡片式設計風格,操作邏輯比較便捷。

整體來說系統界面變化還是比較大的,除了簡約清新的一體化桌面之外,LG G5的系統設置同樣變化比較明顯,當我們打開設置頁面,我們會發現頁面由之前的一個變為了四個頁面,分類變得更加細致化,讓我們短時間內更精準找到的需要的模塊。不過視覺上略顯繁瑣,增加了用戶的學習成本,哪怕之前用過LG G4,當你上手LG G5也需要一個熟悉的過程。
雙卡雙待是在功能機時代就普及開來的功能,這一功能可以很好的滿足商務人士公私分開或者兩地工作者的需求。目前市場上來看,安卓從低端到旗艦幾乎通通具備這一功能。LG G5最下面右端搭載了一鍵切換SIM卡功能的快捷虛擬鍵,點擊快捷虛擬鍵便可更改SIM卡以及長按轉到雙SIM卡的設置;雙SIM卡的管理部分支持為兩張SIM卡分別設定主題,並且開啟成本節省模式,呼叫將通過分配的SIM卡進行。

LG G5此次還集成了LG Friends管家,就是添加了一款可以方便對LG Friends配件進行藍牙鏈接的軟體——Friends Manager,通過它可以實現與CAM Plus、360 VR等設備的連接和管理,有效的解決了用戶配對多個不同藍牙設備時的不便,貼近用戶的實用性,擴展了LG G5的更多應用功能。
"七、關於LG G5你所關心的問題

我們也將目前用戶常見的問題進行了匯總,對於魅族PRO 6來說,相信你會有很多使用和基礎功能的疑問,或許你能從中得到相關的解答。對於問題中的詳細部分,我們在每一頁的評測中都有詳細的答案,打算詳細了解的用戶可以細閱我們的每一分頁。
"1、LG G5的機身採用鋁合金材質,是如何解決「白帶」問題的?

LG G5的一體式機身是用特殊鋁合金LM201製造的。這種金屬是LG和韓國工藝技術研究院合作開發,用在賽車、飛機等領域,特點是耐用性好、硬度高、重量輕。但是金屬機身必然會面臨如何解決信號溢出的問題,LG選擇了比較討巧的辦法,採用了納米注塑工藝製造了天線信號溢出帶,然後在金屬表面加了一層特殊塗層,類似於魅藍metal的做法,只不過LG G5採用的塗層處理更為精妙,保持了較強的金屬質感,同時有蒼穹灰、花漾粉、流光金和冰月銀四色可選。

"2、LG G5的模塊化設計理念究竟隱藏怎樣的玩法?

LG為自己的模塊化設計取名為Magic Slot(魔力槽),基礎的部件僅為一個原裝的「下巴」,用戶可以很輕易地更換電池。額外地,LG也為LG G5推出了LG CAM Plus和LG Hi-Fi Plus兩個模塊。其中LG CAM Plus和之前的Lumia 1020專業相機保護套有些相似,裝上該模塊後G5的電池容量會從2800毫安升至4000毫安,此外,相機上常見的兩段式快門、錄影鍵和變焦撥輪也都可以在手柄模塊上找到。而LG Hi-Fi Plus則是LG通過和B&O Play合作推出的產品,其中加入了32-bit DAC(解碼器)和放大器,使得LG G5在音質上得到提升。當然LG也表示,Magic Slot的模塊化拓展件還會不斷完善,更多驚喜還要等待。

"3、Always On Display在IPS-LCD屏幕上是如何實現的?

傳統印象中,Always On Display技術應該是AMOLED屏幕的專利,AMOLED的自發光特性讓功耗得到了很好的控制,Always On Display的實現也相對容易。與之對應地,IPS-LCD由於大面積背光的存在,實現Always On Display的功耗驟增,很難做到。

但是LG在液晶顯示方面的技術讓我們吃了一驚,LG G5搭載的IPS-LCD屏幕也能做到Always On Display,將主屏幕中心的一部分做成了全天候開啟顯示信息,每小時待機僅耗電0.8%,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其背後的實現原理,我們分析很有可能是LG在屏幕的Always On Display區域採用了單獨的背光,由屏幕控制器中的屏幕內存控制(不調用CPU、GPU),僅能顯示黑白兩色,採用每分鍾一次的刷新率,功耗大幅降低。
此外,這塊2K解析度的IPS-LCD屏幕還可以在強光下將亮度飆到驚人的850尼特,這在2K級別的屏幕中也是難能可貴的,足見LG在液晶顯示方面有著極高的造詣。
"4、LG G5的雙攝像頭設計帶來了怎樣的優勢?

不同於華為P9、360奇酷之類的雙攝協同工作拍照提升畫質,LG G5的兩顆攝像頭多數時間維持在單獨工作,用戶在取景時可以通過手指的放大或縮小在兩者之間流暢切換,起到變焦的效果。主攝像頭為標准鏡頭,大光圈,高像素滿足日常的需要,而副攝像頭為135度視角的廣角攝像頭,光圈F2.4,像素為800萬,適合一些自然風景的拍攝,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普通手機的全景模式。當然,兩枚攝像頭也可以協同工作,做到畫中畫、連環畫一樣的趣味拍攝效果。

"5、LG G5的低配版是否會在國內發售?

日前曝光了LG G5 SE版本(低配版)的國外發布消息,與正統的LG G5相比,處理器從驍龍820變成驍龍652,內存從4GB變成3GB,其他參數依舊,主打的模塊化設計、雙攝像頭都有保留。根據我們的推測,LG G5 SE版本並不會在國內發布,畢竟國內LG還是主打旗艦市場,引入LG G5 SE會一定程度上增加產品內耗,並不利於LG G5立足於期間市場,因此LG G5 SE應該只會在俄羅斯、拉美等地銷售,售價方面並沒有準確消息。
"6、LG G5的國內版本將在何時發售?

LG G5已經在京東開始了獨家預約活動,經歷了延期,定於4月28日上午10點開啟搶購。預約並購買的話,可以獲得包括LG CAM Plus拍照精靈、原裝電池套裝等在內的大禮包,曬單還可獲得H3 by B&O PLAY的價值1498元的耳機,並有碎屏換新機、白條免息、極速達、以舊換新等多項增值服務。
"相關鏈接:

LG G5京東獨家預約 4月28日上午10點開售【點擊查看詳情

"八、如何看待LG G5,是否值得購買?

LG的手機業務在經歷了2015年的諸多不順之後,做出了許多改變,第一步便是雙旗艦戰略延續品牌熱度,第二步便是在產品上進行大膽創新,重新吸引人們的關注,這點映射在LG G5上尤為明顯。模塊化、雙攝、Alway-On等科技讓人耳目一新,隨之而來的,還有LG G5的家族產品,包括LG 360 CAM、LG 360 VR、LG Rolling Bot、LG Smart Controller等等,向我們展示了LG G5作為一部手機的無限可能,也間接體現了LG同為韓企不輸於三星的創造力,更體現了LG對於未來的種種思考。

盡管LG G5的外觀談不上美觀,尤其是背部設計呈現出蠢萌的表情,成為很多人吐槽的槽點,加上三星S7的繼續發力,讓LG G5的市場優勢並不是很明顯,眾多觀察家也不看好其銷售成績。但是不可否認,LG G5依舊是一部性能強勁的旗艦機型,憑借著諸多創新,已經成為頗具話題性的產品,這在手機同質化嚴重的今天難能可貴。
目前LG G5已經在京東開始了預約活動,4月28號開啟搶購,售價4888元。預約並購買的話,可以獲得包括LG CAM Plus拍照精靈、原裝電池套裝等在內的大禮包,曬單還可獲得H3 by B&O PLAY的價值1498元的耳機,並有碎屏換新機、白條免息、極速達、以舊換新等多項增值服務。對科技前沿的產品充滿著好奇和期待的朋友,不妨體驗一下LG G5,相信這絕對是一款從視聽感官上都能帶來超多新鮮感的手機,散發著LG眼中次世代手機的獨特魅力。【點擊直達購買地址】

『捌』 為什麼前幾年穀歌力推的模塊化手機現在沒動靜了

首先得承認,模塊化手機是個很天才的思路,初衷也很好,既能讓用戶升級自己最需要的部分,也有利於環保避免浪費,但可惜實用性不佳,最終黯淡收場。

Google的Project Ara模塊化手機是在2015年提出來的,按照設計攝像頭、電池、處理器、存儲等等都是模塊化設計,不同模塊組裝在一起,想換哪個就換哪個。

這樣可以實現非常個性的手機,比如你需要很強的處理器但不喜歡拍照,再比如你需要超大存儲但對處理器不敏感,再比如你就喜歡自拍而不用後置攝像頭,都可以選擇自己需要的對應模塊。

而某個模塊有了更強的升級版本,也可以直接買來換上,而不用更換整個手機。

荷蘭也出品了一款模塊化手機Fairphone 2,而且搶在Google之前面世,可以說是世界上第一款商用的模塊化手機。

但這種設計也存在致命缺陷:

1、美觀性不足。 因為需要兼顧不同模塊,更注重實用性,缺乏一體化,很難做漂亮,因此只適合極客,普通大眾根本看不上。

2、不耐摔。 因為是模塊化組合,很難緊密,一摔就很容易粉身碎骨,甚至一碰就散架。

3、升級之路不通。 要想實現模塊定製、升級,就需要各路廠商推出不同模塊,比如高通給各種處理器,索尼給各種攝像頭,這顯然需要整個行業大動干戈,誰都領導不起來,就算有,不同模塊的兼容性也是個極大的問題。

4、不符合產品趨勢。 手機集成度越來越高,元器件越來越復雜,手機整體設計需要廠商通盤考慮、綜合設計,模塊化顯然是背道而馳。

5、手機更新換代太快。 手機隨時都在換代提升,很多人一兩年就會換一部手機,價格也很豐富,還折騰啥模塊?

LG、Moto後來也做了不少模塊化手機,但不同於Google的理念,LG只是換電池,Moto只是擴展外接不同模塊,並不是一回事兒。

模塊化手機?我覺得這就是笑話,典型的吃飽了沒事乾的偽創新,說實話這樣的創新很難想像是谷歌這樣的大公司做出來的,大家都在追求輕量化的集成化,谷歌倒是好模塊手機一出直接把 歷史 倒退了十年,是什麼樣的人才會無聊到手機都模塊化呢?

手機和電腦是有本質化的區別的,電腦是一個殘損率特別低的東西,而且當單個模塊的升級就能帶來很不錯的體驗,其它地方不升級的情況下換個固態硬碟的話,那你的電腦就會重獲新生了,而手機更換單個硬體的話遠沒有這樣的效果!

最關鍵的是手機行業更新換代非常快,兩年不換手機就跟不上潮流了無論是外觀還是性能,而電腦隨隨便便用個五六年不是問題,換個固態硬碟又可以用個三四年~

模塊化手機是不符合發展邏輯的,做出來頂多是小部分發燒友的玩物,就比如摩托羅拉顯得額外的模塊擴展,售價9999,這又有幾個人真正的會買呢?增加趣味性是可以的,但是你想成為大眾的產物那基本不可能!

模塊化手機讓我看不到任何的創新元素在裡面, 科技 的發展都是化繁為簡,這倒好模塊手機一出來就化簡為繁了,明明一台輕薄的一體化手機就能做的非常好,何需要拆成零件自己組裝?

模塊化手機曾經谷歌希望做成行業標准,因為谷歌從極客的角度出發來做一款酷炫的手機但是卻忽略了大眾用戶對圖手機的需求,所以谷歌的模塊手機沒動靜了。

1、模塊化手機美觀性不足
模塊他手機要兼顧不同的模塊,而且注重一體化,很難做到漂亮,不像蘋果,華為這樣一體機,只適合極客,所以很多的大眾用戶根本不想嘗試模塊化手機。

2、設計缺陷,很容易散架
模塊化手機因為需要模塊化組合,所以很難結合到一起,手感也不太好,而且很容易摔成幾塊,和之前諾基亞的後蓋一樣,一摔成三瓣。
3、模塊很難升級
模塊化手機需要不同的產業鏈去做不同的模塊,而手機升級需要各個廠商都去升級,而且模塊是和現在的一體機關聯很小,所以就需要全產業鏈配合才能升級,升級也受到了巨大的影響。

4、逆潮流的設計
手機在2009年蘋果發布後就成了一體機,不能更換後蓋等等,而且手機的原件越來越差異化,美觀化,所以模塊化手機是和現在是反其道而行之的。
你願意用模塊化手機嗎?

不符合廠商利益
因為模塊化不符合廠商的利益,只有谷歌一個在推,也難以推廣成功。

大家都使用安卓系統,是因為能夠降低APP生態開發的難度,大家能夠共享一個生態,對抗強大的iOS系統。所以,大家都很樂意去使用谷歌的安卓系統。而且安卓系統到目前為止並不收費(有新聞說谷歌的安卓系統准備要收費了)

如果變成模塊化之後,那就以為手機廠商變成零部件的廠商。以前我們想要體驗這個功能,只能用某一款的手機。但是做成模塊化之後,你想要體驗這個功能,只要買這個功能就好了。

對於小品牌來說,這是非常好的,因為它們能夠提供一些特色的零部件,賺一些錢。但是對於大廠商來說,它們最核心的功能只能當作一個零部件賣?這樣會大大縮減他們的利潤。他們肯定不幹!所以,廠商才不推廣!
模塊化並不理想
再說,模塊化的手機要不就是太丑,要不就是不防水,不符合未來的趨勢。而且很多時候需要為了模塊化而妥協的的,這樣影響到一些手機的功能實施。

例如,如果你的想你的手機拍照牛逼。那麼你需要更大更好的硬體,可以是模塊化之後,留給相機的位置就一定了,那麼就會嚴重影響到你想拍照牛逼的需求了。

越是大的產品,越有DIY的空間,而小的產品,其實很多人是沒有DIY的想法的,很顯然手機的集成性太強了,模塊化的好處就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情況進行配置,這個自然是好事情,但是要形成協調性,後續調動系統方面均衡硬體,從而發揮出性能,這個就有點難度了!

先不說手機的模塊化,就說台式機電腦也是不是模塊化呈現的,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可以DIY模塊化的電腦的,因為你自己要買很多的硬體,自己組裝,組裝完成之後還要根據主板型號設置BIOS,來進行對於硬體的適配,這個並不算完,適配完成之後還要進行安裝windows系統!

那麼模塊化的手機,是否要根據不選擇的配件不同,如果後續一旦更新了手機的配件,那是不是也需要在手機上重新適配!其實你會發現電腦DIY的學習成本都很高的,何況手機,如果都是DIY的,我覺得移動互聯網,手機的全球覆蓋率不會有這么快的!

其實這些年,你會發現,真正決定著手機的價值的,並非是配置不夠個性,硬體不夠滿足,其實現在各大手機廠商推出的手機款式越來越多,根據不同的層面,喜歡拍照、喜歡打 游戲 、喜歡顏值(更難會考慮DIY手機)因為這樣外觀就很難做到很美觀,而且也容易讓電子元件介面部分產生積灰的現象,如果出現模塊化會不會很容易松動,如果掉落了怎麼辦,那可能會導致一個機型如果不去找到配件就會殘廢,甚至換句話說如果手機模塊化的風險就是我們不知道模塊化能不能持續的提供更新!

這個是一個很麻煩的事情,一旦配置完成,軟體系統方面的適配也是大工程!所以在電腦方面筆記本電腦和品牌的台式電腦,也有著不錯的銷量,那是因為品牌電腦已經完全組裝好了,而且也有完善的售後服務體系,這樣有了問題也就是找售後,可以更好地解決,DIY方面的模塊化的產品,更適合極客人群,喜歡自我創造力比較強的人群使用!

然而這樣的人群還是少部分的,他並非是完全的消費主力軍,所以谷歌推出的這個模塊化是不成立的,當然摩托羅拉也有模塊化,他的模塊化更多是輔助工具價值,例如輔助攝像,輔助充電、輔助外掛電池,這樣的好處就是讓手機變得更加智能,更加有很強的續航。但是完全模塊化才能開機,才能使用,這個就是一個很差的設計和發明了!

目前按照廠商實力做模塊化手機不是問題,但是有兩大因素導致廠商不願意去做,首先就是利益,一台整機的利潤多還是一個手機CPU利潤高?廠商更願意選擇前者,畢竟無商不奸,所以願意做模塊化的幾乎不可能,第二就是外觀,以前有人體驗過Google的模塊化手機,第一印象就是厚,現在追求輕薄的手機時代,還有多少人想帶一個特別厚的手機?

當初模塊化手機還真是一個大新聞。

谷歌提出類似於電腦主機一般的手機設計-硬體可更換的理念。就像電腦一樣,想換那塊硬體換哪塊,比如覺得屏幕差可以更換高解析度的屏幕,揚聲器不好聽可以更換揚聲器模塊,攝像頭也可以更換為更清晰的攝像頭。

我個人認為這個理念還是比較環保的,就比如我現在用的是三星 s7edge,老機子了,性能上已經無法和現在主流的手機比擬,如果我要換就需要拋棄這台手機再購買另一台手機,但是這台手機的屏幕揚聲器以及攝像頭基本都還滿足我現在的使用,因為性能而要拋棄這些還能繼續用而且用得還不錯的硬體,著實有些可惜,所以如果有谷歌模塊化這么一款手機我就可以僅僅更換CPU這塊,其他的還能繼續使用,這樣我既節約了錢還避免了硬體上的浪費,一舉兩得。

但是這么一來就嚴重影響到了廠家的利潤。一家手機廠商從產手機變為產零件,利潤變化絕對天差地別,就跟買電腦一樣,相同性能品牌整機和組裝機比較,品牌整機價格明顯會貴上一些,貴上的那一部分就是商家的盈利部分之一。上面還說到,我手機性能壞了只要更換一塊CPU就又可以滿血復活了,這樣也嚴重影響到到了商家的銷量。畢竟賣一台手機可以拿到整台手機里所有零件帶來的利潤而不是像模塊化手機一樣一個零件的利潤。所以很多廠商很不願意做。

這種手機註定做不好看。這個講顏值的時代真的一款手機漂亮與否很大程度上關乎這這台手機的銷量。

從整體性上來講,真的太差了。模塊化也註定了不耐摔也不支持防水。

蘋果不會響應谷歌的號召,兩家可是死對頭。而且模塊化也不是蘋果的理念,會發現蘋果的產品整體性都非常強,從高達10w的iMac到售價最低的iPod,基本上都是一體化,因此蘋果的很多產品也被外媒評委最難修的產品之一,因為集合程度太高了,普通維修工人在沒有儀器的幫助下很難進行維修。蘋果在手機方面的號召力可謂是無比強大。

而且如果蘋果做手機,安卓做零件,那麼其實可以看做在手機領域其實就只有谷歌和蘋果在爭鋒,因為不管是三星還是華為等等都只是一個配件廠罷了。心高氣傲的三星還有華為等等等等手機廠商可不願意谷歌的附庸。

專業性太強了。買個模塊還要去看一下這塊模塊的數據,諸如什麼lpddr3,usf2.1,imx380.......活生生把用戶變成手機專家,而且這樣對消費者而言要花費較多時間,學習成本太高,不符合人機工程學的中盡量縮短用戶學習成本的理念。這么麻煩還不如買一下隔壁的蘋果,不管什麼配置,流暢就夠了。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就像谷歌眼鏡一樣,模塊化手機也是數碼發展的中被淘汰的理念之一,可是 科技 的發展註定少不了淘汰和發展,但是不管怎麼樣我們都應該支持那些為不斷為 科技 發展提供新鮮理念的人,或許這些理念看起來很蠢,可是我們的發展哪一次不是蠢過來的?

在我看來模塊化手機還是非常有未來的,只是目前的 科技 限制了它的發展,在未來以環保節約為核心的年代,這種模塊化手機或許就會有一線發展的希望。

確實,在前些年,谷歌推出了一款概念智能手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想要配置模塊,比如電池容量、攝像頭、存儲空間甚至處理器,然後可以自行更換它們,谷歌把它稱之為模塊化智能手機。

在2013年的時候,谷歌旗下的Motorola的 ATAP(先進 科技 與計劃)部門也拿出了模塊化手機的雛形Project Ara。在預想中,把智能手機「分割」成多個模塊,這些模塊是可以獨立的,用戶根據需求購買對應的模塊,然後組成自己想要的智能手機,如果有功能損壞了,換上對應的模塊也可以實現維修。

然而在2016年9月2日,谷歌宣布暫停Project Ara項目,至此谷歌不再力推的模塊化手機。在此期間,LG也曾推出一款模塊化智能手機LG G5,它實現了Project Ara項目部分功能,可以更換電池,隨後的LG也沒有再推出其它模塊化智能手機。
相應的缺點
吉普毫不誇張地說,Project Ara項目給我們帶來了新得思路、新的設計,如果實現了模塊化智能手機的量產,那麼智能手機不再是同一牌子、同一機型的同樣外觀,是可以做到個性化,也能減少資源地浪費,也不會出現一處地方損害,整機無法使用的地步。

為什麼Project Ara項目會停止了呢?其實網上已經有很多人、媒體做了一通分析,包括了統一性、機身厚度、空間利用率、散熱等問題,都是要模塊化智能手機要考慮的點。而且相比模塊化智能手機,現有的智能手機在這些方面都在不斷提升,至少要比模塊化智能手機要好很多。

模塊化智能手機在機身厚度、空間利用率上就差上不少,因為要考慮到模塊的通用性,各類模塊組合起來,會使得模塊化智能手機不會很纖薄,至少現在的技術是實現不了又薄又能模塊化。還有一點必須模塊化智能手機要克服,因為是多種硬體組合,可能來自不同廠的設計,逼得系統、APP服務商要有很強的適應、兼容性,要避免軟體、硬體之間的沖突等問題,以谷歌自己的能力,很難推動市場的改變。

這些問題都導致了模塊化智能手機只存在概念中。但在吉普看來,模塊化智能手機確實一個非常有前景地設計思路,困擾模塊化智能手機實現量產的問題,只是因為現有技術並不支持,就如同無線充電技術一樣,1830年理論已經被提出了,而實現呢?到了2007年才實現。

首先得承認,模塊化手機是個很天才的思路,初衷也很好,既能讓用戶升級自己最需要的部分,也有利於環保避免浪費,但可惜實用性不佳,最終黯淡收場。

Google的Project Ara模塊化手機是在2015年提出來的,按照設計攝像頭、電池、處理器、存儲等等都是模塊化設計,不同模塊組裝在一起,想換哪個就換哪個。

這樣可以實現非常個性的手機,比如你需要很強的處理器但不喜歡拍照,再比如你需要超大存儲但對處理器不敏感,再比如你就喜歡自拍而不用後置攝像頭,都可以選擇自己需要的對應模塊。

而某個模塊有了更強的升級版本,也可以直接買來換上,而不用更換整個手機。

荷蘭也出品了一款模塊化手機Fairphone 2,而且搶在Google之前面世,可以說是世界上第一款商用的模塊化手機。

但這種設計也存在致命缺陷:

1、美觀性不足。因為需要兼顧不同模塊,更注重實用性,缺乏一體化,很難做漂亮,因此只適合極客,普通大眾根本看不上。

2、不耐摔。因為是模塊化組合,很難緊密,一摔就很容易粉身碎骨,甚至一碰就散架。

3、升級之路不通。要想實現模塊定製、升級,就需要各路廠商推出不同模塊,比如高通給各種處理器,索尼給各種攝像頭,這顯然需要整個行業大動干戈,誰都領導不起來,就算有,不同模塊的兼容性也是個極大的問題。

4、不符合產品趨勢。手機集成度越來越高,元器件越來越復雜,手機整體設計需要廠商通盤考慮、綜合設計,模塊化顯然是背道而馳。

5、手機更新換代太快。手機隨時都在換代提升,很多人一兩年就會換一部手機,價格也很豐富,還折騰啥模塊?

LG、Moto後來也做了不少模塊化手機,但不同於Google的理念,LG只是換電池,Moto只是擴展外接不同模塊,並不是一回事兒。

模塊化手機創意空前,但卻草草收場,為何?估計看了這個心裡會有些許答案。

縱觀當下,手機市場早已成熟,為人熟知的大品牌也穩定了 一年三機、一年四機 的旗艦穩定發布頻率。

之前谷歌力推的模塊化手機本意是解決人們DIY手機的訴求,初衷類似日常背包需要什麼裝什麼。但隨市場更新換代的大趨勢,追新愛好者已經習慣 一年一換甚至兩換的頻率 , 模塊化手機換配件不換整機,怕是推出也難以長久 。

模塊化手機顧名思義是將功能拆分成細分板塊重新組裝成機,但DIY拼裝樂趣的同時也帶來了 笨重零散易壞等不可控的缺點 ,雖然部分損壞可以單配更換。單線數據傳輸從技術上也帶來了不小的麻煩。對於大部分消費者來說, 與其說更喜歡DIY機器,不如說喜歡成型成氣候的有所專攻的手機 ,而懶得自己去研究挖掘。從時間成本和學習成本來說,成型的機體更方便使用。部分喜歡組裝的消費者,有可能並看不上這樣簡單的拼裝品。目前來看,商品偏理想化,雖然谷歌放棄了,但還是有其他的廠商繼續嘗試著,即便在是消費者不太買賬的情況下。

當然,對於模塊化手機的推進暫停估計也是暫時的,畢竟在 科技 高速發展的情況下,重新 探索 放棄的領域已是常事兒。也許多年後,模塊化手機會在外形功能上有更好的突破,會重新燃起愛好者中不滅的DIY 之心。這時在基礎功能平穩的基礎上,同時具備了時代創新和自主定義,市場價值也隨之提升。到時候,消費者就難以拒絕這個新時代的寵兒了。

『玖』 大疆action2拍攝時間短

拍攝時間是設計好的。
超級不錯的,當初朋友給我推薦的時候我還認為是智商稅,但是真正使用之後就被打臉了。大疆運動相機的設計真心是超級有新意的設計了,模塊化+磁吸的機身設計可以說是很前沿了。
大疆Action 2是一款設計特別的運動相機,採用模塊化設計,每個模塊體積僅為39×39×22.3毫米,相機模塊採用1/1.7英寸規格的感光器,總像素1200萬,鏡頭光圈F/2.8,等效焦距約13毫米。支持最高4096×3072@60fps的視頻拍攝,標准4K支持120fps,FHD解析度下支持240fps,視頻最大碼率達130Mbps。

『拾』 大疆action2的使用體驗怎麼樣

超級不錯的,當初朋友給我推薦的時候我還認為是智商稅,但是真正使用之後就被打臉了。大疆運動相機的設計真心是超級有新意的設計了,模塊化+磁吸的機身設計可以說是很前沿了。它在各個性能方面也做了加強,不僅有主相機和拓展屏,而且還有磁吸掛件呢,這就很方便在拍攝外景的時候攜帶了,可以感受到是真的很用心在為我們消費者考慮了,入股不虧!

閱讀全文

與模塊化設計相機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7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7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8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5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9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1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7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5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6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0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6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0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6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