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相機攝影 > 最早照相機由多少人操作

最早照相機由多少人操作

發布時間:2023-02-09 08:19:00

Ⅰ 照相機是什麼時候被誰發明的,哪個國家最先使用的,中國是什麼時候使用的

照相機是用於攝影的光學器械。被攝景物反射出的光線通過照相鏡頭(攝景物鏡)和控制曝光量的快門聚焦後,被攝景物在暗箱內的感光材料上形成潛像,經沖洗處理(即顯影、定影)構成永久性的影像,這種技術稱為攝影術。

最早的照相機結構十分簡單,僅包括暗箱、鏡頭和感光材料。現代照相機比較復雜,具有鏡頭、光圈、快門、測距、取景、測光、輸片、計數、自拍等系統,是一種結合光學、精密機械、電子技術和化學等技術的復雜產品。

在公元前400年前 ,墨子所著《墨經》中已有針孔成像的記載;13世紀,在歐洲出現了利用針孔成像原理製成的映像暗箱,人走進暗箱觀賞映像或描畫景物;1550年,義大利的卡爾達諾將雙凸透鏡置於原來的針孔位置上,映像的效果比暗箱更為明亮清晰 ;1558年,義大利的巴爾巴羅又在卡爾達諾的裝置上加上光圈,使成像清晰度大為提高;1665年,德國僧侶約翰章設計製作了一種小型的可攜帶的單鏡頭反光映像暗箱,因為當時沒有感光材料,這種暗箱只能用於繪畫 。

1822年,法國的涅普斯在感光材料上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但成像不太清晰,而且需要 八個小時的曝光。1826年,他又在塗有感光性瀝青的錫基底版上,通過暗箱拍攝了一張照片。

1839年,法國的達蓋爾製成了第一台實用的銀版照相機 ,它是由兩個木箱組成,把一個木箱插入另一個木箱中進行調焦,用鏡頭蓋作為快門,來控制長達三十分鍾的曝光時間,能拍攝出清晰的圖像。

1860年,英國的薩頓設計出帶有可轉動的反光鏡取景器的原始的單鏡頭反光照相機;1862年,法國的德特里把兩只照相機疊在一起,一隻取景,一隻照相,構成了雙鏡頭照相機的原始形式;1880年,英國的貝克製成了雙鏡頭的反光照相機。

隨著感光材料的發展,1871年,出現了用溴化銀感光材料塗制的干版,1884年,又出現了用硝酸纖維(賽璐珞)做基片的膠卷。

隨著放大技術和微粒膠卷的出現,鏡頭的質量也相應地提高了。1902年,德國的魯道夫利用賽得爾於1855年建立的三級像差理論,和1881年阿貝研究成功的高折射率低色散光學玻璃 ,製成了著名的「天塞」鏡頭,由於各種像差的降低,使得成像質量大為提高。在此基礎上,1913年德國的巴納克設計製作了使用底片上打有小孔的 、35毫米膠卷的小型萊卡照相機。

不過這一時期的35毫米照相機均採用不帶測距器的透視式取景器。1930年製成彩色膠卷;1931年,德國的康泰克斯照相機已裝有運用三角測距原理的雙像重合測距器,提高了調焦准確度,並首先採用了鋁合金壓鑄的機身和金屬幕簾快門。

1935年,德國出現了埃克薩克圖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使調焦和更換鏡頭更加方便。為了使照相機曝光准確,1938年柯達照相機開始裝用硒光電池曝光表。1947年,德國開始生產康泰克斯S型屋脊五棱鏡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使取景器的像左右不再顛倒,並將俯視改為平視調焦和取景,使攝影更為方便。

1956年,聯邦德國首先製成自動控制曝光量的電眼照相機 ;1960年以後,照相機開始採用了電子技術,出現了多種自動曝光形式和電子程序快門;1975年以後,照相機的操作開始實現自動化。\

中國最早使用照相機的人,一是清皇朝皇親國戚,二是京、津、滬、杭、寧波、廣州等口岸城市的第一代照像館人,有外國人辦、有國人自己辦的,也有「中外合資」辦的

1903年清朝皇宮里裕勛齡就給慈禧拍過照,當然也給皇帝、太後其他皇親國戚拍過照,有些照片雖過了100多年,至今在收藏品市場還流傳很廣,當然是些翻拍的「老照片」,這些是清皇朝皇親國戚們最早玩的相機,而老百姓當然是見所未見,聞所未聞,見瞭望遠鏡還叫千里眼,當然玩不上照相機了。但京、津、滬、寧、杭等口岸城市洋人一到達,並且開起了照像館、寫真館——攝影術傳入中國是法國公布達蓋爾攝影術的第二年——1840年,鴉片戰爭起隨著傳教、經商、辦醫、軍事侵略等多種途徑攝影術傳入中國了。1844年兩廣總督兼五口通商大臣耆英在澳門與法國進行商談時,作為禮儀、曾向英、美、意、葡四國官員贈送他的肖像照片。

Ⅱ 照相機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

中國最早使用照相機的人,一是清皇朝皇親國戚,二是京、津、滬、杭、寧波、廣州等口岸城市的第一代照像館人,有外國人辦、有國人自己辦的,也有「中外合資」辦的。但在歷史上研究針孔成像原理,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墨經」上曾有論述。北宋財相,文學、數學、天文學、醫學等領域有卓越成就的科學家沈括就有詳細論述。(1031年~1095年)58歲後過隱居生活,晚年在夢溪園創作「夢溪筆談」。1985年沈括墓址在餘杭安溪鄉下溪彎村太平塢發現時,我們父子有幸參予了墓址發現的攝影工作,後在深圳特區報《青年晚報》上發表。

我們的古人前赴後繼地在研究針孔成像原理,也就是照相機原理。當世界發明了照相機,就很快能掌握,使用照相機,1903年清朝皇宮里裕勛齡就給慈禧拍過照,當然也給皇帝、太後其他皇親國戚拍過照,有些照片雖過了100多年,至今在收藏品市場還流傳很廣,當然是些翻拍的「老照片」,這些是清皇朝皇親國戚們最早玩的相機,而老百姓當然是見所未見,聞所未聞,見瞭望遠鏡還叫千里眼,當然玩不上照相機了。但京、津、滬、寧、杭等口岸城市洋人一到達,並且開起了照像館、寫真館——攝影術傳入中國是法國公布達蓋爾攝影術的第二年——1840年,鴉片戰爭起隨著傳教、經商、辦醫、軍事侵略等多種途徑攝影術傳入中國了。1844年兩廣總督兼五口通商大臣耆英在澳門與法國進行商談時,作為禮儀、曾向英、美、意、葡四國官員贈送他的肖像照片。

攝影術傳入中國,首先在香港、廣東,繼之是上海、寧波、杭州等東南沿海城市、香港的賴阿芳、廣東的鄒佰奇、上海的羅文佑、杭州「二我軒」等等,值得一提的是:鄒佰奇(1819~1869)自製照相機和工具曾撰寫《格術補》《攝影之器記》、羅元佑19世紀50年代起在上海開照像館,當年是上海最有名職業攝影師。賴阿芳19世紀50年代起在香港開照像館,當年是香港第一流攝影師。重要的是1844年鄒佰奇製成了中國第一架照相機並用於攝影。
在我們了解最早使用照相機的人和事之後,為我們搞古董相機收藏指了個方向。濕板相機、干板相機——中國早期使用的相機應該在香港、澳門、廣州、上海、寧波、杭州、北京、天津一帶,當時的量很少很少,如杭州高氏相機收藏館最早的兩件藏品就是從這 些地方得來的(見高氏藏館百台珍品錄)。

Ⅲ 照相機歷史簡介

最早的照相機結構十分簡單,僅包括暗箱、鏡頭和感光材料。現代照相機比較復雜,具有鏡頭、光圈、快門、測距、取景、測光、輸片、計數、自拍、對焦、變焦等系統,現代照相機是一種結合光學、精密機械、電子技術和化學等技術的復雜產品。

隨著放大技術和微粒膠卷的出現,鏡頭的質量也相應地提高了。1902年,德國的魯道夫利用賽得爾於1855年建立的三級像差理論,和1881年阿貝研究成功的高折射率低色散光學玻璃 ,製成了著名的「天塞」鏡頭,由於各種像差的降低,使得成像質量大為提高。

(3)最早照相機由多少人操作擴展閱讀:

系統機構

從完成攝影的功能來說,照相機大致要具備成像、曝光和輔助三大結構系統。成像系統包括成像鏡頭、測距調焦、取景系統、附加透鏡、濾光鏡、效果鏡等;曝光系統包括快門機構、光圈機構、測光系統、閃光系統、自拍機構等;輔助系統包括卷片機構、計數機構、倒片機構等。

保養技巧

相機的鏡頭要用專用的拭紙、布擦拭,或以駱駝毛拂 ,以免刮傷。要去除鏡頭上的塵埃時,最好用吹毛刷,不要用紙或布;用嘴吹風時,要小心避免口水沾上鏡片。

要濕拭鏡片時,請用合格清潔劑,不要用酒精之類的強溶劑。鏡頭上最好加裝保護鏡或濾光鏡,可加長鏡頭上透鏡壽命。

Ⅳ 誰能告訴我相機的發展歷史啊

最早的照相機結構十分簡單,僅包括暗箱、鏡頭和感光材料。現代照相機比較復雜,具有鏡頭、光圈、快門、測距、取景、測光、輸片、計數、自拍等系統,是一種結合光學、精密機械、電子技術和化學等技術的復雜產品。

在公元前400年前 ,墨子所著《墨經》中已有針孔成像的記載;13世紀,在歐洲出現了利用針孔成像原理製成的映像暗箱,人走進暗箱觀賞映像或描畫景物;1550年,義大利的卡爾達諾將雙凸透鏡置於原來的針孔位置上,映像的效果比暗箱更為明亮清晰 ;1558年,義大利的巴爾巴羅又在卡爾達諾的裝置上加上光圈,使成像清晰度大為提高;1665年,德國僧侶約翰章設計製作了一種小型的可攜帶的單鏡頭反光映像暗箱,因為當時沒有感光材料,這種暗箱只能用於繪畫 。

1822年,法國的涅普斯在感光材料上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但成像不太清晰,而且需要 八個小時的曝光。1826年,他又在塗有感光性瀝青的錫基底版上,通過暗箱拍攝了一張照片。

1839年,法國的達蓋爾製成了第一台實用的銀版照相機 ,它是由兩個木箱組成,把一個木箱插入另一個木箱中進行調焦,用鏡頭蓋作為快門,來控制長達三十分鍾的曝光時間,能拍攝出清晰的圖像。

1860年,英國的薩頓設計出帶有可轉動的反光鏡取景器的原始的單鏡頭反光照相機;1862年,法國的德特里把兩只照相機疊在一起,一隻取景,一隻照相,構成了雙鏡頭照相機的原始形式;1880年,英國的貝克製成了雙鏡頭的反光照相機。

隨著感光材料的發展,1871年,出現了用溴化銀感光材料塗制的干版,1884年,又出現了用硝酸纖維(賽璐珞)做基片的膠卷。

隨著放大技術和微粒膠卷的出現,鏡頭的質量也相應地提高了。1902年,德國的魯道夫利用賽得爾於1855年建立的三級像差理論,和1881年阿貝研究成功的高折射率低色散光學玻璃 ,製成了著名的「天塞」鏡頭,由於各種像差的降低,使得成像質量大為提高。在此基礎上,1913年德國的巴納克設計製作了使用底片上打有小孔的 、35毫米膠卷的小型萊卡照相機。

不過這一時期的35毫米照相機均採用不帶測距器的透視式取景器。1930年製成彩色膠卷;1931年,德國的康泰克斯照相機已裝有運用三角測距原理的雙像重合測距器,提高了調焦准確度,並首先採用了鋁合金壓鑄的機身和金屬幕簾快門。

1935年,德國出現了埃克薩克圖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使調焦和更換鏡頭更加方便。為了使照相機曝光准確,1938年柯達照相機開始裝用硒光電池曝光表。1947年,德國開始生產康泰克斯S型屋脊五棱鏡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使取景器的像左右不再顛倒,並將俯視改為平視調焦和取景,使攝影更為方便。

1956年,聯邦德國首先製成自動控制曝光量的電眼照相機 ;1960年以後,照相機開始採用了電子技術,出現了多種自動曝光形式和電子程序快門;1975年以後,照相機的操作開始實現自動化。

照相機品種繁多,按用途可分為風光攝影照相機、印刷製版照相機、文獻縮微照相機、顯微照相機、水下照相機、航空照相機、高速照相機等;按照相膠片尺寸,可分為110照相機(畫面13×17毫米)、126照相機(畫面28×28毫米)、135照相機(畫面24×18,24×36毫米)、127照相機(畫面45x45毫米)、120照相機(包括220照相機,畫面60×45,60×60,60×90毫米)、圓盤照相機(畫面8.2x10.6毫米);按取景方式分為透視取景照相機、雙鏡頭反光照相機、單鏡頭反光照相機。

任何一種分類方法都不能包括所有的照相機,對某一照相機又可分為若干類別,例如135照相機按其取景、快門、測光、輸片、曝光、閃光燈、調焦、自拍等方式的不同 ,就構成一個復雜的型譜。

照相機利用光的直線傳播性質和光的折射與反射規律,以光子為載體,把某一瞬間的被攝景物的光信息量,以能量方式經照相鏡頭傳遞給感光材料,最終成為可視的影像。

照相機的光學成像系統是按照幾何光學原理設計的,並通過鏡頭,把景物影像通過光線的直線傳播、折射或反射准確地聚焦在像平面上。

攝影時,必須控制合適的曝光量,也就是控制到達感光材料上的合適的光子量。因為銀鹽感光材料接收光子量的多少有一限定范圍,光子量過少形不成潛影核,光子量過多形成過曝,圖像 又不能分辨。照相機是用光圈改變鏡頭通光口徑大小,來控制單位時間到達感光材料的光子量,同時用改變快門的開閉時間來制曝光時間的長短。

從完成攝影的功能來說,照相機大致要具備成像、曝光和輔助三大結構系統。成像系統包括成像鏡頭、測距調焦、取景系統、附加透鏡、濾光鏡、效果鏡等;曝光系統包括快門機構、光圈機構 、測光系統、閃光系統、自拍機構等;輔助系統包括卷片機構、計數機構、倒片機構等。

鏡頭是用以成像的光學系統,由一系列光學鏡片和鏡筒所組成,每個鏡頭都有焦距和相對口徑兩個特徵數據;取景器是用來選取景物和構圖的裝置,通過取景器看到的景物,凡能落在畫面框內的部分,均能拍攝在膠片上 ;測距器可以測量出景物的距離,它常與取景器組合在一起,通過連動機構可將測距和鏡頭調焦聯系起來,在測距的同時完成調焦。

光學透視或單鏡頭反光式取景測距器都須手動操作,並用肉眼判斷。此外還有光電測距、聲納測距、紅外線測距等方法,可免除手動操作,又能避免肉眼判斷帶來的誤差,以實現自動測距。

快門是控制曝光量的主要部件,最常見的快門有鏡頭快門和焦平面快門兩類。鏡頭快門是由一組很薄的金屬葉片組成,在主彈簧的作用下,連桿和撥圈的動作使葉片迅速地開啟和關閉 ;焦平面快門是由兩組部分重疊的簾幕(前簾和後簾)構成,裝在焦平面前方附近。兩簾幕按先後次序啟動,以便形成一個縫隙。縫隙在膠片前方掃過,以實現曝光。

光圈又叫光闌,是限制光束通過的機構,裝在鏡頭中間或後方。光圈能改變能光口徑,並與快門一起控制曝量。常見的光圈有連續可變式和非連續可變式兩種。

自拍機構是在攝影過程中起延時作用,以供攝影者自拍的裝置。使用自拍機構時,首先釋放延時器,經延時後再自動釋放快門。自拍機構有機械式和電子式兩種,機械式自拍機構是一種齒輪傳動的延時機構,一般可延時8~12秒 ;電子式自拍機構利用一個電子延時線路控制快門釋放。

Ⅳ 照相機的發展史

照相機的發展史:

1550年,義大利的卡爾達諾將雙凸透鏡置於原來的針孔位置上,映像的效果比暗箱更為明亮清晰 。

1822年,法國的涅普斯在感光材料上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但成像不太清晰,而且需要八個小時的曝光。1826年,他又在塗有感光性瀝青的錫基底版上,通過暗箱拍攝了一張照片。

1839年,法國的達蓋爾製成了第一台實用的銀版照相機,它是由兩個木箱組成,把一個木箱插入另一個木箱中進行調焦,用鏡頭蓋作為快門,來控制長達三十分鍾的曝光時間,能拍攝出清晰的圖像。

1841年光學家沃哥蘭德發明了第一台全金屬機身的照相機。該相機安裝了世界上第一隻由數學計算設計出的、最大相孔徑為1:3.4的攝影鏡頭。

1845年德國人馮·馬騰斯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搖攝150°的轉機。1849年戴維·布魯司特發明了立體照相機和雙鏡頭的立體觀片鏡。1861年物理學家馬克斯威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張彩色照片。

1860年,英國的薩頓設計出帶有可轉動的反光鏡取景器的原始的單鏡頭反光照相機;1862年,法國的德特里把兩只照相機疊在一起,一隻取景,一隻照相,構成了雙鏡頭照相機的原始形式;1880年,英國的貝克製成了雙鏡頭的反光照相機。

1866年德國化學家肖特與光學家阿具在蔡司公司發明了鋇冕光學玻璃,產生了正光攝影鏡頭,使攝影鏡頭的設計製造,得到迅速發展。

1888年美國柯達公司生產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軟、可卷繞的「膠卷」。這是感光材料的一個飛躍。同年,柯達公司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裝膠卷的可攜式方箱照相機。

1906年美國人喬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閃光燈。1913年德國人奧斯卡·巴納克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機。

從1839年至1924年這個照相機發展的第一階段中,同時還出現了一些新穎的鈕扣形、手槍形等照相機。

從1925年至1938年為照相機發展的第二階段。這段時間內,德國的萊茲(萊卡的前身)、祿來、蔡司等公司研製生產出了小體積、鋁合金機身等雙鏡頭及單鏡頭反光照相機。

1935年,德國出現了埃克薩克圖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使調焦和更換鏡頭更加方便。為了使照相機曝光准確,1938年柯達照相機開始裝用硒光電池曝光表。

1947年,德國開始生產康泰克斯S型屋脊五棱鏡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使取景器的像左右不再顛倒,並將俯視改為平視調焦和取景,使攝影更為方便。

1956年,聯邦德國首先製成自動控制曝光量的電眼照相機;1960年以後,照相機開始採用了電子技術,出現了多種自動曝光形式和電子程序快門;1975年以後,照相機的操作開始實現自動化。

1960年,賓得推出的PENTAX SP相機問世,開創了照相機TTL自動測光技術。

1971年,賓得公司的SMC鍍膜技術申請了專利,並應用SMC技術開發生產出了SMC鏡頭,使得鏡頭在色彩還原和亮度以及消除眩光和鬼影兩方面都得到極大改善,從而顯著提高了鏡頭品質.

1969年,CCD晶元作為相機感光材料在美國的阿波羅登月飛船上搭載的照相機中得到應用,為照相感光材料電子化,打下技術基礎。

1981年,索尼公司經過多年研究,生產出了世界第一款採用CCD電子感測器做感光材料的攝像機,為電子感測器替代膠片打下基礎。

緊跟其後,松下、Copal、富士、以及美國、歐洲的一些電子晶元製造商都投入了CCD晶元的技術研發,為數碼相機的發展打下技術基礎。1987年,採用CMOS晶元做感光材料的相機在卡西歐公司誕生。

(5)最早照相機由多少人操作擴展閱讀

照相機的優缺點:

一、優點

1、拍照之後可以立即看到圖片,從而提供了對不滿意的作品立刻重拍的可能性,減少了遺憾的發生。

2、只需為那些想沖洗的照片付費,其它不需要的照片可以刪除。

3、色彩還原和色彩范圍不再依賴膠卷的質量。

4、感光度也不再因膠卷而固定,光電轉換晶元能提供多種感光度選擇。

5、產品結構相對簡單,外觀更為精緻,產品越來越變的便於攜帶。

6、數碼相機操作簡單、明了,容易上手。

二、缺點

1、由於通過成像元件和影像處理晶元的轉換,成像質量相比光學相機缺乏層次感。

2、由於各個廠家的影像處理晶元技術的不同,成像照片表現的顏色與實際物體有不同的區別。

3、由於中國缺乏核心技術,後期使用維修成本較高。

Ⅵ 誰第一個創造的數碼照相機

數碼相機的發展史

照相機自1839年由法國人發明以來,已經走過了將近200年的發展道路。在這200年裡,照相機走過了從黑白到彩色,從純光學、機械架構演變為光學、機械、電子三位一體,從傳統銀鹽膠片發展到今天的以數字存儲器作為記錄媒介。笑看浮雲遮望眼,瞬間滄海變桑田,數碼相機的出現正式標志著相機產業向數字化新紀元的跨越式發展,人們的影像生活也由此得到了徹底改變。
自從1969年10月17日,美國貝爾研究所的鮑爾和史密斯宣布發明「CCD」(電荷耦合元件)以來,這種感光元件在經過進一步完善之後,終於在今天得到了廣泛應用。4色CCD、SUPER CCD等最新改良版不斷涌現,像素數早已跨越了千萬像素,而成像效果卻也已臻於完美。

經過十幾年的不斷發展,DC產業早已走出了自己的幼年,外觀設計更趨成熟,操作功能日漸強大,並且隨著製造成本的進一步降低,這類產品的發展已經顯露出了不可限量的發展苗頭。

總體來看,DC產業十幾年的發展歷程一直秉承了「更高、更快、更強、更加人性化」的發展脈絡,正是在製造廠商的不懈努力之下,今天的數碼相機市場才會變得如此繁榮和美麗。人們在享受科技所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仍會不由得念起數碼相機誕生之初所走過的坎坷道路,對這一產業產生重大影響的一些經典機型至今依然讓人難以忘卻。

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許多生命突然出現在寒武紀,整個地球一夜間就變得多姿多彩,充滿生命氣息,考古學家對其原因至今未能給出明確答案。80年代無異於數碼相機產業的寒武紀,在不足十年的時光里,數碼相機快速脫離了襁褓並逐漸學會了蹣跚邁步,盡管那時的解析度依然十分低下,但眾多廠商的參與卻讓這一產業慢慢充滿了勃勃生機。

索尼馬維卡(MABIKA)——全球第一台不用感光膠片的電子相機

Ⅶ 照相機的發展過程

相機技術發展歷程
第一發展階段(1839~1954)

照相機技術從雛型走向光機成熟與完善的階段;照相機各種主要部件處於發明並開始裝入照相機內的階段;各種類型照相機處於定型階段。相機類型主要包括:
1.35mm鏡頭快門平視取景照相機;
2.35mm焦平面快門平視取景照相機;
3.35mm單反相機
4.120單反相機;
5.120雙反相機;
6.135及120折疊式相機;
7.中幅與大幅面尺寸專業相機,
在這些相機中,35mm單反相機的結構最為復雜,技術要求亦高。由於在單反相機設計中1950年使用了屋脊棱鏡使取景從俯視走向水平、1954年採用了反光鏡快速瞬時復位機構以及採用了自動收縮光圈的方法,使得35mm單反相機在操作上與平視取景相機一樣方便;並且由於單反相機能直接觀察到通過攝影鏡頭的像從而沒有視差,以及能夠更換鏡頭和近攝,因此單反相機迅速得到發展和普及。

第二發展階段(1955~1974)

主要代表技術是依賴於電測光的手動與電動曝光控制。光部分從單純的光學成像技術擴大到光度、色度、測光元件與光電轉換技術,機械部分在簡化結構、減少零部件基礎上,增加了光電轉換相結合的控制部分,電部分從簡單的微安表控制電路發展到晶體管分立元件、厚膜電路、集成電路(IC)、模擬或數字控制電路。在這一階段,開發的技術主要有:
1.通過微安表頭實現電測光手動曝光控制;
2.通過微安表頭及預選快門速度實現速度優先自動曝光控制;
3.實現光圈優先電子快門自動曝光控制;
4.依據電測光利用微安表頭通過程序快門實現自動曝光控制;
5.實現電子程序快門自動曝光控制;
a.快門速度與光圈值按程序同時變化,用光敏元件、控制電路及繼電器取代微安表頭,以電子快門方式進行自動曝光控制;
b.在鏡頭結構設計上採用鏡後快門形式;
c.控制電路由分立元件、厚膜電路及通用IC發展到專用IC,實行了多功能控制;
6.鋼片焦平面快門成功地應用到單反相機中;
7.單反相機實現了TTL內測光手動和自動曝光控制;
a.TTL內測光、微安表頭顯示,以追針、定點、平衡式指示方式,實現手動曝光控制;
b.TTL內測光、應用IC,用LED顯示,實現手動曝光控制;
c.TTL內測光,光圈優先通過焦平面電子快門實現自動曝光控制。

第三發展階段(1975~1985)

在自動曝光控制基礎上進一步擴大自動化功能並應用微處理技術實現多模式控制。
35mm鏡頭快門相機:
1.出現帶電子自拍的電子程序快門;
2.閃光燈內裝在相機內,與相機形成有機統一體,實行同步控制(第一次革命浪潮);
3.實現自動閃光控制(自動點燃、自動充電);
4.實現自動調焦(第二次革命浪潮);
5.實現自動卷片、自動倒片(第三次革命浪潮);
6.出現雙焦與變焦系統(第四次革命浪潮);
7.出現超小型及護鏡式相機;
8.出現日期列印及數字記錄裝置;
9.出現膠片DX編碼系統。
35mm單反相機:
1.開始大量應用集成注入邏輯門電路技術,並採用80年代發展起來的表面安裝技術將片狀元件和ASIC晶元安裝在柔性線路板上;
2.開始應用CPU處理與控制技術,實現了CPU多模式控制;
a.實現了手動曝光控制、光圈優先、速度優先、收縮光圈測光控制、閃光自動調節;
b.在1978、1982、1983及1985年實現了各種類型和方式的程序曝光控制模式。
3.實現了自動調焦控制;
4.測光方式向多樣化發展,從平均測光、中央重點測光、OTF偏離膠片平面測光發展到像平面直接測光、點測光、多區域測光、TTL閃光測光和日光閃光同步測光;
5.實現雙優先自動曝光控制;
6.機身內裝電動卷片與倒片機構;
7.高速鋼片快門出現,其速度已提高到1/4000s;
8.通過LED、LCD以程序曲線方式進行多模式顯示;
9.出現了高倍率變焦鏡頭;
10.出現了大口徑鏡頭

第四發展階段(1985~1995)

隨著開發相機所需的各種單元技術的完備和完善,講入八十年代中後期以後,相機研發己進入功能選擇與整合階段,新品開發的方法已發生變化,主要形式是以精密硬體和軟體為核心將各種單元技術融會貫通以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在這一階段,新開發的功能主要有:
35mm鏡頭快門相機:
1.在調焦、閃光、曝光及攝影模式方面不斷出現新技術
2.防手振或手振補償技術(1993 NiKon發表的Zoom 700 VR QD)
3.整個膠卷可全拍標准畫幅、可全拍全景畫幅、可兼有兩種畫幅
4.液晶顯示屏用新夜光(採用蓄光性熒光體)照明
5.防後蓋誤開安全鎖定機構
6.膠卷裝入日期顯示
7.紅外線遙控技術
8.低角度取景器
9.防水技術
10.相機機身自帶三腳架
35mm單反相機:
1.探索在各種條件下能正確對焦的測距技術;
2.各種多元或列陣式感測器及其信息處理技術;
3.用於調焦或變焦前各種鏡頭驅動技術(如DDC微型前進馬達、無鐵芯馬達、AFD、USM);
4.探索在各種條件下能正確測出曝光量的技術;
5.閃光燈功能多且強大;
6.各種攝影模式或專用攝影模式的開發;
7.基於軟體的新功能大量出現且軟體已廣泛用於調焦、測光、閃光、曝光及攝影模式中;
8.在不改變相機硬體結構的條件下,由使用者自選功能,或通過更換或增添相機內軟硬體,由使用者根據各自需要來選擇、設置、調節、變換以及擴展各種新功能,從而實現相機的組件化及個性化設計;
9.新型功能擴展與信息交換技術(如Minolta的藝術擴展卡系統,Canon的條形碼程序輸入,Nikon的通過IC卡使相機與電子筆記本進行信息交換以及Kyocera的ABF系統);
10.數字迴路、模糊邏輯及神經網路控制技術;
11.神經元學習法及模糊理論(Nikon F70D);
12.浮動鏡片及復消色差鏡頭設計製造技術;
13.特種專業工程塑料的研製與應用(如採用玻璃鍋纖維增強聚碳酸脂作為機身);
14.消音及防振動技術
消音及振動吸收村料(Nikon F70D)
無轉子馬達(Nikon F100)
通過獨腳或三腳架支撐整個相機
設計出減少手振及快門機構運動振動裝置
防振變換鏡頭 (1987年,Canon EOS)
影像穩定控制器(Canon)
鏡頭穩像IS技術(Canon EOS3)
變角棱鏡(1992,Canon)
平衡器系統(Nikon F5)
快門與反光鏡減振系統
振動吸收結構(Nikon F100)
機械浮動式設計(Nikon F100)
由齒輸傳動改為帶驅動(Minolta α-si)
鏡頭與機身的分離式設計
15.全幅和全景畫幅中途切換技術;
16.出現了新型單反相機取景器(Olympus IS1000,混合相機)

第五發展階段(1996~)

1.自動感應測光(Minolta Dimage V)
2.自動搜畫對焦(Minolta DimageV)
3.Minolta Dimage V,首創旋轉、分體式鏡頭設計
可減少鏡頭振動的影響
利於自拍或偷拍
便於多方位閃光補光拍攝
4.採用滑罩結構,可達到小型化和良好操作性的雙重效果(Fuji Epion 100 MRC TIARA ix)
5.Minolta RD-175,首創分光棱鏡分色感光系統
6.可裝卸式的防紅外線低卡鉗濾光鏡(Canon EOS D2000)
7.由相機自動選擇或攝影者自選日光、鎢絲燈光、螢光燈、閃光燈光源的自動白平衡功能(Canon EOS D2000)
8.單點自動對焦:使用單點對焦演演算法,由鏡頭中心被拍主題測出焦點位置(Kodak DC260 Zoom)
9.多點自動對焦:使用多點對焦演演算法,由鏡頭上的3個位置來測出焦點位置(Kodak DC260 Zoom)
10.數碼變焦(Kodak DC260 Zoom)
11.利用自動旋轉感應器測出相機傾斜角度,對像片講行旋轉處理(Kodak DC260 Zoom)
12.以相同焦距不同角度平行連續拍攝,可從多至9幅畫面拼合成一幅全景照片(Casio QV-7000SX)
13.黑白模式、棕調模式、電影模式(Casio QV-7000SX)
14.水印功能(Kodak DC260 Zoom)
15.紅外線快速資料傳遞(Casio QV-7000SX)
16.廣泛深入地運用人體工程學原理指導相機外形結構及各個操作機構的設計:
a.利用工程塑料、復合構件、精密電子電路以及CAD技術使相機結構及內部設置更趨合理,體積更小、重量更輕
b.精心設計捏手:凹凸肌理處理、防滑軟膠
c.缺角設計
d.快門速度調節盤、快門釋放鈕的設計和布局
e.雙快門釋放鈕的引入
f.將容易混淆的旋鈕、按鈕或按鍵的表面處理為不同形狀或不同肌理,使攝影者不但能有效地防止誤動作,而且只要憑手指的觸覺就能完成各項功能的操作
g.拔盤、旋鈕、按鍵,基本操作鍵設置在相機右側頂面和持握捏手頂面上,用於創造性攝影和輸入基本數據的操作鍵則設置在左側頂面
h.取景器的設計充分考慮人類視力的因素:屈光度調節器、高眼點取景器、透鏡式目鏡遮光護鏡
http://mxmm.ebn2000.com/bbs/printpage.asp?BoardID=19&ID=4781

照相機
照相機是用於攝影的光學器械。被攝景物反射出的光線通過照相鏡頭(攝景物鏡)和控制曝光量的快門聚焦後,被攝景物在暗箱內的感光材料上形成潛像,經沖洗處理(即顯影、定影)構成永久性的影像,這種技術稱為攝影術。

最早的照相機結構十分簡單,僅包括暗箱、鏡頭和感光材料。現代照相機比較復雜,具有鏡頭、光圈、快門、測距、取景、測光、輸片、計數、自拍等系統,是一種結合光學、精密機械、電子技術和化學等技術的復雜產品。

在公元前400年前 ,墨子所著《墨經》中已有針孔成像的記載;13世紀,在歐洲出現了利用針孔成像原理製成的映像暗箱,人走進暗箱觀賞映像或描畫景物;1550年,義大利的卡爾達諾將雙凸透鏡置於原來的針孔位置上,映像的效果比暗箱更為明亮清晰 ;1558年,義大利的巴爾巴羅又在卡爾達諾的裝置上加上光圈,使成像清晰度大為提高;1665年,德國僧侶約翰章設計製作了一種小型的可攜帶的單鏡頭反光映像暗箱,因為當時沒有感光材料,這種暗箱只能用於繪畫 。

1822年,法國的涅普斯在感光材料上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但成像不太清晰,而且需要 八個小時的曝光。1826年,他又在塗有感光性瀝青的錫基底版上,通過暗箱拍攝了一張照片。

1839年,法國的達蓋爾製成了第一台實用的銀版照相機 ,它是由兩個木箱組成,把一個木箱插入另一個木箱中進行調焦,用鏡頭蓋作為快門,來控制長達三十分鍾的曝光時間,能拍攝出清晰的圖像。

1860年,英國的薩頓設計出帶有可轉動的反光鏡取景器的原始的單鏡頭反光照相機;1862年,法國的德特里把兩只照相機疊在一起,一隻取景,一隻照相,構成了雙鏡頭照相機的原始形式;1880年,英國的貝克製成了雙鏡頭的反光照相機。

隨著感光材料的發展,1871年,出現了用溴化銀感光材料塗制的干版,1884年,又出現了用硝酸纖維(賽璐珞)做基片的膠卷。

隨著放大技術和微粒膠卷的出現,鏡頭的質量也相應地提高了。1902年,德國的魯道夫利用賽得爾於1855年建立的三級像差理論,和1881年阿貝研究成功的高折射率低色散光學玻璃 ,製成了著名的「天塞」鏡頭,由於各種像差的降低,使得成像質量大為提高。在此基礎上,1913年德國的巴納克設計製作了使用底片上打有小孔的 、35毫米膠卷的小型萊卡照相機。

不過這一時期的35毫米照相機均採用不帶測距器的透視式取景器。1930年製成彩色膠卷;1931年,德國的康泰克斯照相機已裝有運用三角測距原理的雙像重合測距器,提高了調焦准確度,並首先採用了鋁合金壓鑄的機身和金屬幕簾快門。

1935年,德國出現了埃克薩克圖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使調焦和更換鏡頭更加方便。為了使照相機曝光准確,1938年柯達照相機開始裝用硒光電池曝光表。1947年,德國開始生產康泰克斯S型屋脊五棱鏡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使取景器的像左右不再顛倒,並將俯視改為平視調焦和取景,使攝影更為方便。

1956年,聯邦德國首先製成自動控制曝光量的電眼照相機 ;1960年以後,照相機開始採用了電子技術,出現了多種自動曝光形式和電子程序快門;1975年以後,照相機的操作開始實現自動化。

照相機品種繁多,按用途可分為風光攝影照相機、印刷製版照相機、文獻縮微照相機、顯微照相機、水下照相機、航空照相機、高速照相機等;按照相膠片尺寸,可分為110照相機(畫面13×17毫米)、126照相機(畫面28×28毫米)、135照相機(畫面24×18,24×36毫米)、127照相機(畫面45x45毫米)、120照相機(包括220照相機,畫面60×45,60×60,60×90毫米)、圓盤照相機(畫面8.2x10.6毫米);按取景方式分為透視取景照相機、雙鏡頭反光照相機、單鏡頭反光照相機。

任何一種分類方法都不能包括所有的照相機,對某一照相機又可分為若干類別,例如135照相機按其取景、快門、測光、輸片、曝光、閃光燈、調焦、自拍等方式的不同 ,就構成一個復雜的型譜。

照相機利用光的直線傳播性質和光的折射與反射規律,以光子為載體,把某一瞬間的被攝景物的光信息量,以能量方式經照相鏡頭傳遞給感光材料,最終成為可視的影像。

照相機的光學成像系統是按照幾何光學原理設計的,並通過鏡頭,把景物影像通過光線的直線傳播、折射或反射准確地聚焦在像平面上。

攝影時,必須控制合適的曝光量,也就是控制到達感光材料上的合適的光子量。因為銀鹽感光材料接收光子量的多少有一限定范圍,光子量過少形不成潛影核,光子量過多形成過曝,圖像 又不能分辨。照相機是用光圈改變鏡頭通光口徑大小,來控制單位時間到達感光材料的光子量,同時用改變快門的開閉時間來制曝光時間的長短。

從完成攝影的功能來說,照相機大致要具備成像、曝光和輔助三大結構系統。成像系統包括成像鏡頭、測距調焦、取景系統、附加透鏡、濾光鏡、效果鏡等;曝光系統包括快門機構、光圈機構 、測光系統、閃光系統、自拍機構等;輔助系統包括卷片機構、計數機構、倒片機構等。

鏡頭是用以成像的光學系統,由一系列光學鏡片和鏡筒所組成,每個鏡頭都有焦距和相對口徑兩個特徵數據;取景器是用來選取景物和構圖的裝置,通過取景器看到的景物,凡能落在畫面框內的部分,均能拍攝在膠片上 ;測距器可以測量出景物的距離,它常與取景器組合在一起,通過連動機構可將測距和鏡頭調焦聯系起來,在測距的同時完成調焦。

光學透視或單鏡頭反光式取景測距器都須手動操作,並用肉眼判斷。此外還有光電測距、聲納測距、紅外線測距等方法,可免除手動操作,又能避免肉眼判斷帶來的誤差,以實現自動測距。

快門是控制曝光量的主要部件,最常見的快門有鏡頭快門和焦平面快門兩類。鏡頭快門是由一組很薄的金屬葉片組成,在主彈簧的作用下,連桿和撥圈的動作使葉片迅速地開啟和關閉 ;焦平面快門是由兩組部分重疊的簾幕(前簾和後簾)構成,裝在焦平面前方附近。兩簾幕按先後次序啟動,以便形成一個縫隙。縫隙在膠片前方掃過,以實現曝光。

光圈又叫光闌,是限制光束通過的機構,裝在鏡頭中間或後方。光圈能改變能光口徑,並與快門一起控制曝量。常見的光圈有連續可變式和非連續可變式兩種。

自拍機構是在攝影過程中起延時作用,以供攝影者自拍的裝置。使用自拍機構時,首先釋放延時器,經延時後再自動釋放快門。自拍機構有機械式和電子式兩種,機械式自拍機構是一種齒輪傳動的延時機構,一般可延時8~12秒 ;電子式自拍機構利用一個電子延時線路控制快門釋放。
http://ke..com/view/18863.htm

Ⅷ 中國人從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照相機

.照相機是1846年傳入中國的,由供職於中國海關的法國人儒勒·依蒂耶(JulesItier,1843-1846在職)帶進中國的。中國最早使用照相機的人,一是清皇朝皇親國戚,二是京、津、滬、杭、寧波、廣州等口岸城市的第一代照像館人.

Ⅸ 照相機發明人 照相機的發展 世界上最早照相機。

家達蓋爾公布了他發明的「達蓋爾銀版攝影術」,於是世界上誕生了第一台可攜式木箱拍照機。 1841年光學家沃哥蘭德發明了第一台全金屬機身的拍照機。該相機安裝了世界上第一隻由數學計算設計出的、最大相孔徑為1:3.4的攝影鏡頭。 1845年德國人馮?馬騰斯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搖攝150°的轉機。 1849年戴維?布魯司特發明了立體拍照機和雙鏡頭的立體觀片鏡。1861年物理學家馬克斯威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張彩色照片。 1866年德國化學家肖特與光學家阿具在蔡司公司發明了鋇冕光學玻璃,產生了正光攝影鏡頭,使攝影鏡頭的設計製造,獲得迅速發展。1888年美國柯達公司生產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軟、可卷繞的「膠卷」。這是感光材料的一個飛躍。同年,柯達公司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裝膠卷的可攜式方箱拍照機。 1906年美國人喬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閃光燈。1913年德國人oscar?巴納克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拍照機。 從1839年至1924年這個拍照機發展的第一階段中,同時還出現了一些新穎的紐扣形、手槍形等拍照機。 從1925年至1938年為拍照機發展的第二階段。這段時間內,德國的萊茲、羅萊、蔡司等公司研製生產出了小體積、鋁合金機身等雙鏡頭及單鏡頭反光拍照機。 在此階段,拍照機的性能逐步提高和完善,光學式取景器、測距器、自拍機等被廣泛採用,機械快門的調節范圍不斷擴充。拍照機製造業開始大批量生產拍照機,各國拍照機製造廠紛紛仿製萊卡型和羅萊弗萊型拍照機。黑白感光膠卷的感光度、解析度和寬容度不斷提高;彩色感光片開始推廣,從而使攝影隊伍迅速擴充並走向專業化。 從1939年之後為拍照機發展的第三個階段。此階段的前半期即本世紀六十年代之前,黑白、彩色膠卷的質量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光學工業製成了含有稀有元素的新型光學玻璃,如鑭、鈦、鎘等玻璃。從而更好地校正了攝影鏡頭的像差,使鏡頭向大孔徑和多種焦距的方向迅速發展。因而,出現了變焦、徽距、折反射式、廣角等多種攝影鏡頭。鏡頭單層鍍膜獲得普遍推廣。拍照機出現了計數器自動復零、反光鏡自動復位、半自動和全自動收縮光圈等結構。拍照機的質量、產量開始飛速發展。 從本世紀六十年代初至今為第三階段的後期。這期間,日本的小西六攝影公司生產出世界上第一台自支調焦拍照機--柯尼卡C35A型135拍照機.接著日本又生產出世界上第一台雙優先式自動曝光拍照機--美能達XDG型135單鏡頭反光拍照機。開創了一台相機具有多種曝光功能的先例。 這期間,光學傳遞函數理論進入了光學設計領域,出現了成像質量高,色彩還原好,大孔徑,低畸變的攝影鏡頭。同時,鏡頭向系列化發展,由焦距幾毫米的魚眼鏡頭到焦距長達2米的超攝遠鏡頭,並有了透視調整、 變焦徽距、夜視等攝影鏡頭。電子技術逐漸深入到拍照機內部,多種測光、高精度的電子鏡間快門、電子焦平面快門以及易於控制的電子自拍機等都紛紛出現。曝光補償、儲存記憶、多紀錄功能、電動上弦卷片、自動調焦等各種功能獲得愈益精美的應用,高度自動化、小型、輕便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估質的各種新型相機,伴隨著高科技的發展不斷問世,從而為攝影藝術的創作提供了十分精良的設備。據有關資料介紹:「七一」牌相機是天津公私合作 經營拍照機廠於中國共產黨誕生35周年前夕的1956年6月28日作為獻給黨的生日禮物而試製成功的是新中國拍照機工業誕生最早的拍照機。 天津公私合作 經營拍照機廠成立於1956年4月18日是由始建於1946年的平和機械修理廠及幾家私營小廠合並組建的拍照機廠。七一牌相機是以瑪米亞six120折疊相機為藍本研製生產的相機。該機除鏡頭光學玻璃外,其餘480多件零部件全部使用國產原料,試制過程僅僅用了54天時間,就製造出了兩台「七一」樣機。 1956年7月2日天津日報報道:」我國自己製造的七一牌折疊式(120)拍照機,1日在公私合作 經營天津拍照機製造廠試製成功了。這種拍照機,除了鏡頭用的光學玻璃以外,所有四百八十多個零件,都是用國產原料做的. 1956年末七一牌相機開始投產,遺憾的是該機只生產了大約40架左右就停止了生產。目前存世量極少. 北京大來精機廠曾在1955年試製成功大來牌135平視取景樣機,但其公布時間卻是在該廠公私合作 經營後的1956年8月。如按最先發布新聞報道為準的慣例來說,那麼「七一」牌相機應該是新中國拍照機工業的第一台拍照機。

閱讀全文

與最早照相機由多少人操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9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2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