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是《蒙娜麗莎》
本 文 主要從《蒙娜麗莎》的藝術特徵的角度來敘述,大致內容包括人物背景、創作背景、創作手法、傳達意義等。 人物背景 達·芬奇生於佛羅倫薩郊區的芬奇鎮,卒於法國。其父為律師兼公證人,母為農婦,他15歲來到佛羅倫薩,學藝於韋羅基奧的作坊。1472年入畫家行會。70年代中期個人風格已趨成熟。1482--1499年間進行了廣泛的藝術和科學活動。 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面熱心於藝術創作和理論研究,他研究如何用線條與立體造型去表現形體的各種問題;另一方面他也同時研究自然科學。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科學性的表現,滲透到細致入微的繪畫風格上。達·芬奇的畫中,他將兩者融為一體,它們是完整的結構整體,他的畫中,充分表現著和諧的比例和各個形象之間的平衡感。如眾所周知的黃金分割。 創作背景 1 《蒙娜麗莎》是文藝復興的產物,把文藝復興放在歷史長河中來解析一下。 在文藝復興出現之前,歐洲處在持續了500年左右的中世紀,要讀懂文藝復興,我們就一定要了解中世紀和羅馬時期。 羅馬時期是羅馬帝國的輝煌,當時的領土包含了如今大部分的歐洲,北非還有中東。也就是說如今這幾十個國家當初都是一個國家。 羅馬帝國的地圖 地中海以北是歐洲,從西邊的西班牙一直到東邊的亞米莉亞,地中海以南的是非洲,北非都是羅馬帝國的領土。 不僅國力強大,藝術上建築的造詣也是空前絕後。 斗獸場 萬神殿 說完了輝煌我們來講一講敗落,羅馬帝國衰落,歐洲分裂,進入了長達5個世紀的中世紀。這五個世紀以來,歐洲經歷了黑瘟疫,將近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亡。經濟停滯不前,科技停滯不前,藝術也停滯不前,所以中世紀又被叫做「黑暗世紀」。 哥特風格是高聳、陰森、詭異、神秘、恐怖... 2 人們為了擺脫這種「停滯不前」的狀態,開始了文藝復興,同時文藝復興是中世紀以來藝術最大的創新。在文藝復興的早期,繪畫遇到一些難題,由原來中世紀的二維的寫實風格到文藝復興三維的寫實風格轉變,藝術家們開始用照眼睛看到的景象來作畫,那麼構圖和色彩就變得困難。 所以達·芬奇在創作《蒙娜麗莎》的時候為了克服這一難題,發明了sfumato暈塗法,指「沒有線條和邊界,就像煙霧一般」的繪畫技術(簡單地說,「暈塗法」就是使用塗層疊加的方式創作,作品中的人物和景色往往看似籠罩著一層輕煙,呈現出一種柔和、朦朧的美感)。除了達·芬奇之外,這種技法還被文藝復興時期的許多畫家所廣泛採用。 暈塗法 《蒙娜麗莎》,《美麗公主》均採用了暈塗法 文藝復興繪畫中出現的換色法(Cangiante)、明暗對照法(Chiaroscuro)、暈塗法(Sfumato)和統合法(Unione),這四種風格迥異的繪畫技法被後世廣為流傳,比如義大利文藝復興盛期三傑在世時,米開朗基羅的繪畫作品中常常採用Cangiante;喬瓦尼·貝利尼繪畫作品中採用的是明暗對照法;達·芬奇喜歡使用Sfumato;而拉斐爾作為繪畫史上的集大成者,在掌握了以上所有的繪畫技法後,創造出了Unione,也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從早期的不成熟發展至頂峰的見證者。 米開朗基羅《先知丹尼爾》 喬瓦尼·貝利尼《聖約伯教堂裝飾屏》 達·芬奇《蒙娜麗莎》 拉斐爾《椅中聖母》 3 《蒙娜麗莎》這幅畫畫的是佛羅倫薩一皮貨商的妻子,畫家畫她的時候,她才二十四歲,這位婦女剛失去了自己心愛的女兒,常常悲哀抑鬱。畫家在畫她的肖像時,為了讓她面露微笑,想出種種辦法:請樂師給她奏樂唱歌,或說笑話,讓歡快的氣氛幫助她展現笑容。畫上的蒙娜麗莎呈現的笑容雖是微弱的,但卻是發自內心的。而那個定格的笑,稍翹起的嘴角和舒展的笑肌,可以讓人微微感覺到這位婦人在被畫的時刻的心情。 同時有研究者發現,達·芬奇所有的繪畫和肖像人物的臉上都出現了同樣的面部表情,比如另外一幅《聖安娜與聖母子》,抱著小瑪利亞的聖安娜臉上也有這樣的微笑。 《聖安娜與聖母子》 據佛洛依德的《達·芬奇童年的記憶》達·芬奇當時沒有把它交給訂貨人,推脫自己還沒有畫完,一直隨身攜帶。直到這幅畫後來被達·芬奇的保護人得到,然後送到盧浮宮,達·芬奇從來沒有承認他已經畫完最後一筆。即便尚未完成,但足以讓後人感慨它的登峰造極之境,實際上,由於時間的磨洗,當年達·芬奇留在畫布上的所有細膩之處,如今早已盪然無存。 從多方面簡析《蒙娜麗莎》(技法、構圖、色彩、人物表情等)及背後傳達的意義 1 首先畫板是達·芬奇自製的,在白楊木板上刷了石膏,再經過膠類的處理,風干後再畫的,不是布也不是紙。 其次達·芬奇是義大利的畫家,佛羅倫薩畫派的,這個畫派有著非常優秀的木板蛋彩畫傳統,他不可能不受影響。蛋彩畫是蛋黃或蛋清的調和顏料,是一種古老的繪畫技法,大多畫在敷有石膏表面的畫板上。盛行於14~16世紀歐洲文藝復興時代,藝復興時代曾獲得輝煌成就,到16世紀後,逐漸被油畫取代。所以從《蒙娜麗莎》所處的時代來看,可能也有油畫顏料的影子。因為從畫面中可見含油的色層是比較明顯,蛋彩痕跡不重,但不排除使用在底色層。 蒙娜麗莎背後的天空使用了價值每公斤2000美金的青金石作畫的,而蒙娜麗莎身上沒有一個珠寶,所以天空才看起來這么神秘,也暗喻了畫本身的價值原來就是昂貴的。 最後,達·芬奇所使用的暈塗法(Sfumato)從2004年起經過6年時間被歐洲同步輻射設施組織(European synchrotron radiation facility)和盧浮宮的研究團隊使用X射線螢光光譜測定法(Spectrométrie de fluorescence des rayons X)得以解密。他們在2010年的總結報告中指出,達·芬奇雖然在不同的作品中,運用了並不完全相同的畫法及大量的色層,但每一個色層都畫得相當薄。從開始的薄底色、中間的塑造層,直到高層的數十層透明色罩染,每一層的厚度在色層乾燥後都薄到只能用微米來計算。 畫作共享了40層極纖薄的油彩,每層厚度僅2微米(頭發厚度的1/50)。 同時,這種由多層罩染技法處理過的某些輪廓的模糊狀態,有效地克服了繪畫中焦點透視法(Perspective conique)里單視點的弊端。因為人有左右兩隻眼睛,所以在現實中人看到的東西不會完全和單鏡頭相機照出來的東西一致。照片往往給人一種平面感,是因為傳統相機無法類比具備天然視角差的雙眼,把看到的物像通過視神經綜合反映到大腦後所產生的圖像和空間感。所以對輪廓線某些部分的虛化,使畫中人物切實地融入他們所在的空間,讓畫面更具有真實感——就像我們用兩隻眼睛看到的那樣。這和中世紀畫相比,人物有了像照鏡子般的真實感受。比早期的寫實風格相比多了一份生動,自然。 美國哈佛大學一名神經生物學家利文斯通認為,這不只是單純的暈塗法,達·芬奇繪畫時還試圖「欺騙」人類的視覺,令欣賞者要從側面觀看,才能清楚看到「蒙娜麗莎」的笑容。 2 形象 :資本主義上升時期一位城市有產階級的婦女形象. 人物裝束 :發際線較高,額頭較寬,沒有眉毛,反映了當時的審美標准。(文藝復興時西方世界女性的外在文化形象不僅包括身體的光滑柔潤,還包括臉部的白凈無瑕與對稱,後者往往由細眉毛決定。所以在當時的女性讓人將她們的眉毛修成一條直線。而如今隨著時間的變遷, 眉毛由原來的細細的到如今看似沒有眉毛。同樣在達·芬奇的其他畫作中,女性都是有眉毛的 )。 構圖 :達・芬奇改變了以往畫肖像畫時採用側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習慣,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構圖,透視點略微上升,使構圖呈金字塔形,蒙娜·麗莎就顯得更加端莊、穩重。構圖是完美無缺的,人物身後的風景拓展了畫面空間,又很好地烘託了人物內心世界,人物形象也極為突出; 形體 :造型比例准確,半身像,雙手交疊在腹部。蒙娜·麗莎的一雙手,柔嫩、精確、豐滿,給人印象深刻,展示了她的溫柔,及身份和階級地位。顯示出達·芬奇的精湛畫技和他觀察自然的敏銳。這幅肖像畫中的風景,廣闊的自然風光襯托著夫人,向遠方伸展去。但是這幅畫中的風景絕不能被認為是現實存在的風景,必須懂得這一切只不過是從純粹的裝飾性作用的角度描繪的。 色彩飽和 :深褐色為主色調(也有人認為是綠灰色帶光澤的色調)。 色調整體過渡柔和,暈塗法在蒙娜麗莎的臉上,微暗的陰影時隱時現,為她的雙眼與唇部披上了一層面紗。達•芬奇把眼角和嘴角這些部位畫得若隱若現,沒有明確的界線,因此才會有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利文斯通博士是視覺神經活動方面的權威,主要研究眼睛與大腦對不同對比和光暗的反應,他認為:蒙娜麗莎的微笑時隱時現,是與人體視覺系統有關,而不是因為畫中人表情神秘莫測。這里不作多餘的論述) 首先這幅畫不是以色彩取勝。而達·芬奇所使用的繪畫技法,是把影調(偏於幽暗或「低沉」,首先是兩綹長發暗沉沉地分列兩邊,其他如衣服、背景中的山山水水都是一種「半調子」,只有臉頰、胸雙手還比較明亮.因此,整個畫面調子給人的感受並不是單純的「歡暢」)作為一種形式因素和表情因素,與線條等等一樣既用以構成「美」的畫面,也藉以表現畫家的情感。 藝術觀念 :現實主義的繪畫觀念,真實客觀地表現現實生活的場景與人物的內心世界。 社會基本價值觀 :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中世紀教會和宗教思想的控制,強調人本主義的思想。 這樣一幅不大的肖像畫竟用去他四年的時間,這說明達·芬奇不是僅僅為了畫好一個貴夫人的肖像,在藝術上有所追求的是他也表現了19世紀人的思想解放。 我們在欣賞這幅畫作的時候,首先會被那絕妙的光影效果所折服,層層退暈呈現出豐富的空間以及逼真的質感,無界線的形體轉折及色彩變化,比同時代人領先了幾個世紀。真正讓人驚嘆的還不是技巧,那時隱時現的神秘微笑才令人銷魂。在不同角度不同光線下欣賞這幅畫,人們都會得到不同的感受。那微笑時而溫文爾雅,時而安詳嚴肅,時而略帶哀傷,時而又有幾分諷嘲與揶揄,神秘莫測的微笑顯露出人物神秘莫測的心靈活動。 3 在受基督教禁慾主義控制的年代裡,婦女的舉止是要受到許多的約束的,最重要的是她也表現了19世紀人的思想解放、反對宗教。她們不能放肆地表現自己的歡樂與痛苦,不然,就是對上帝的「褻瀆」,在一般上層婦女中,也不允許肆意地哭與笑。所以中世紀的肖像畫,一般都被畫得呆板、僵硬,面部毫無表情。 中世紀馬薩喬肖像畫 達·芬奇在人文主義思想影響下,開始為表現人的感情而費盡心機,為了畫出蒙娜麗莎的真實形象。他還從解剖和生理學上理進行研究,探索隱藏在皮膚下的臉部肌肉的微笑狀態,研究人在輕松愉快時的心理變化與反應過程。 列奧納多·達·芬奇在1487年前後創作的世界著名素描《維特魯威人》 油畫比素描費時很多很多倍,達·芬奇研究人的表情也是很多個日夜,簡簡單單一張臉他畫上了多處的細微變化,才能給人這樣一種神秘的感覺。他種種的研究和創新都在藝術上史無前人,也使得蒙娜麗莎的微笑可以成為這個世界上最著名的畫。 義大利作家安格洛·孔蒂試圖解釋過這個微笑,他說,這位夫人的微笑里有善良的征服欲,邪惡的本能,女性整體的遺傳,誘惑人的能力,欺騙的魅力以及殘酷的仁慈。在這位作家眼裡,蒙娜麗莎的微笑非常復雜,涵蓋女性的一切心裡特質。這種解釋也許是一己之見,有些觀眾也只是從微笑中看到了微笑,並沒有看到其他被過度解讀的心理活動,迄今為止,仍然是個謎。 不僅僅是這位作家眼中的蒙娜麗莎,我們再來看看其他人眼中的蒙娜麗莎。 杜尚 不僅給神秘的蒙娜麗莎加了鬍子,更是起了這樣的名字:《L.H.O.O.Q》意思是:蒙娜麗莎的屁股熱烘烘。(蒙娜麗莎氣的棺材蓋壓不住了) 薩爾瓦多·達利-《自戀的蒙娜麗莎》 義大利攝影師Marco Pece是一位樂高玩具的狂熱粉絲,他用樂高玩具完美再現了蒙娜麗莎的微笑。 這幅山寨版「蒙娜麗莎」在日本高島屋百貨公司展出,由廢棄火車票製作而成。 哥倫比亞畫家Fernando Botero是當代著名的藝術家繪制了肥胖版的蒙娜麗莎。 藝術家Jim Hance創作了這幅古怪版的蒙娜麗莎,並把它取名為「蒙娜莉婭(Mona Leia)」 延伸閱讀: 再來看另外一個被稱為「東方的蒙娜麗莎的」雕像作品。 該雕像捏合的手印,叫做禪定印,表示平定自己的內心,進入到禪修的至高境界。坐佛的面部特徵為雙眼微閉,從容平靜,嘴角有一絲若有若無的微笑,整個人的神情顯得非常怡然自得,可以讓人感覺到他臉上的笑容是那種發自內心的會然一笑,就好似陷入迷思並苦苦探尋之後的一個猛然頓悟,讓他會心一笑,為自然而然由內心生出一種喜悅的感受,這種感受被稱之為「禪悅」。這身坐佛像正是在表達進入禪悅的狀態,佛的嘴角微微上翹,浮現出一種含蓄的發自內心的滿足的微笑。而這座笑佛是很明確的笑的狀態,能夠保持不累和負擔的感覺,是非常難得的,難度也更大。 很多人說莫高窟中洞窟的坐佛比達·芬奇要早上一百年,為什麼把它稱為東方的蒙娜麗莎?就連《蒙娜麗莎》也從之前少數精英觀摩的對象,變成了普通大眾的消遣品,網路上各式各樣的、各種版本的《蒙娜麗莎》衍生作品幾近泛濫。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無論是看官還是愛好者都各執己見,莫衷一是。重要的是這幅作品本身傳導的價值,重要的是你賦予這幅作品的價值…… 4 《蒙娜麗莎》的意義在於:她繼承了古典主義莊重、典雅、均衡、穩定和富有理想化和理性化的行為規范。但是進一步突破了希臘古典主義藝術在人本質上的局限,為使後來的藝術走向現實,走向客觀,走向更深層,更內在,更微妙的表現樹立了楷模。《蒙娜麗莎》就這樣占據著人們的心靈。幾個世紀過去了,《蒙娜麗莎》幾乎成了一項法則,為無數藝術家所遵循。就這樣,一幅畫成了一門學科,許多人願意耗費畢生的精力。未來的科學研究也許會為我們解答許多關於此畫的疑問,然而神秘一旦消失,一切便如同猜破的啞謎般索然乏味。畢竟,《蒙娜麗莎》是一幅畫,一幅美麗的肖像,我們帶著虔誠,也帶著無需解答的疑問去欣賞她,這就夠了。 結語: 現代藝術經過百年的努力,將曾經只屬於少數人的藝術題材,拉到了日常生活的圖景當中,再將僅供貴族階層賞玩的古典藝術作品,與日常用具相結合,把藝術重新帶給了普羅大眾。 杜尚說過一句話,「所謂名作是被人經常議論的那件事情」,但你並不是有機會做出一件老讓人議論的事情。 比如說《蒙娜麗莎》,《蒙娜麗莎》那麼有名,可是我不覺得《蒙娜麗莎》是全世界地位那麼高的一幅畫,達·芬奇本人比《蒙娜麗莎》好的畫有好幾幅。他畫一個女孩子抱著一個老鼠還是個黃鼠狼(《抱銀鼠的女子》),還有一個年輕的眼睛很大的音樂家(《音樂家肖像》),我覺得要比《蒙娜麗莎》畫的好。可是他一切的畫裡面被議論最多的,不斷被人提起的就是《蒙娜麗莎》。它被神化了,所以一幅畫下面即便全是口水,說它的人太多了,這幅畫就變得非常有名,為什麼會這樣我不知道。② 世博低碳小貼士
可能是迄今為止最好的看館攻略了(一)
第一部分涉及的場館有:美國、俄羅斯、英國、德國、法國、非洲聯合館、中非、甘比亞、衣索比亞、蘇丹、納米比亞、日本、巴西
美國館-擁抱挑戰
國家館日:7月2日
展館位於世博園區C片區。佔地6000平方米,預算6100萬美元。外觀模擬一隻展翅欲飛的雄鷹。館內分為四個展示空間,前三個展廳分別為三幕時長約8分鍾的虛擬《美國之旅》影片展示,第一幕為《美國精神》,頌揚美國自由、多元、創新的價值觀;第二幕為《花園》,展示個人與社區發展的關系;第三幕為《機遇與創新》,表現了科技創新下的可持續發展。第四展區是一個步行通過的展覽。展廳創意製作由從事主題公園、博物館以及特效劇院的設計和建設逾28年的BRC想像藝術公司負責,該公司曾獲兩項奧斯卡提名。
主要看點
第一幕:《美國精神》
可容納500人的放映空間,3塊巨大寬屏播放各式各樣美國人的形象。開放、友愛、樂觀的問候:「為建設更加美好世界的精神把我們緊密團結在一起——無論我們來自哪個國家或是何種國籍。」
美國國慶特別演出
7月2日:美國藍草音樂歌唱家阿比蓋爾?沃什本(Abigail Washburn)單獨獻演,南加州大學行進樂隊巡演。
7月4日:著名古典女高音歌唱家安吉拉?布朗(Angela Brown)領唱音樂會,俄亥俄州立大學校友行進樂隊巡演。
爵士音樂會:《一個美國傳統》
三位格萊美獲獎歌手:爵士鋼琴大師赫比?漢考克,爵士女聲天後迪迪布里姬沃特,搖滾拉丁大碟得主奧祖馬特里樂隊。
演出時間:5月13~14日
美國華裔《百姓牆》
由上百面數字顯示器所組成的屏幕牆,同時呈現數萬張美國華裔民眾的照片,按中文姓氏編排不停切換畫面。
第二幕:3D電影《花園》
「城市大廈」:呈半環抱狀、5個側向聳立、高13米、不規則幾何狀的巨大屏幕。
一個小女孩的想像力與激情,破敗、廢棄的城市角落魔幻般變為繁茂絢麗的花園。
沒有台詞,無需翻譯,故事完全通過圖像、聲效和音樂來講述。
微風、雨滴、暴雪和草木的隨風搖曳等等的四維模擬體驗。
俄羅斯館-兒童夢想中的未來之城
國家館日:9月28日
文化活動日:5月1日,6月12日(俄羅斯獨立日),8月22日,9月28日
俄羅斯館簡介:
展館位於世博園區C片區。佔地6500平方米,總投入11億盧布(約合2486萬元人民幣)。展館由三個基本建築元素組成:12座白金塔樓,依託塔樓的基礎在「雲中懸浮」的「文明立方」,和一個巨大的室內城市規劃裝置。塔樓環抱,每座塔樓形似巨大花瓣,整個場館如同花朵盛開。「文明立方」的外立面裝飾可移動,從而通過反射和折射產生「生命之牆」的幻象。展廳共分上下兩層,巨型室內裝置位於展館天井的中心區域。展覽的核心理念在於體現俄羅斯在工程技術建設和發展方面獨一無二的經驗和傳統。
主要看點
12座白金塔樓
高20米,頂部鏤空部分繪有俄羅斯各民族的傳統裝飾圖案,為白、紅、金三色,象徵聖潔,歡快和豐收。數字12代表向中國哲學致敬。
巨型室內城市規劃裝置:花之城
三根綠色植物裝飾的巨型圓柱支撐屋頂,四周環繞巨大向日葵、稻草人、樹皮小屋等裝置,牆上飾有俄羅斯兒童對未來城市的想像的繪畫,天花板上鑲有巨大的蘑菇下水道,3D技術輔助呈現。
設計靈感來自蘇聯著名兒童文學家尼古拉?諾索夫的作品《小無知歷險記》:
在一座童話城市裡住著一些小矮子。每個小矮子的身量都像小黃瓜那麼高。他們的城市非常漂亮。棟棟房子的四周都長著鮮花,雛菊,母菊,蒲公英。那裡連街道都是取的花名:風鈴草大街,母菊林蔭路,矢車菊街心花園。而這座城市本身就叫作花城。
——尼古拉?諾索夫《小無知歷險記》
革新事物展廳:新一代能源
展示籌備:國有俄羅斯原子能公司「原子能革新」中心
展示內容:快中子反應堆,漂浮式核能熱電站,核動力破冰船,凈水技術,超導產品。
俄羅斯城市展
符拉迪沃斯托克:2012年亞太經合組織峰會所在地。
喀山:2013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所在地。
索契:2014年冬奧會所在地。
另有莫斯科、聖彼得堡、葉卡捷琳堡、新西伯利亞、克拉斯諾亞爾威克、漢特曼西斯克等。
美食:
3號塔樓有兩個高級餐廳,2號塔樓有一個快餐式室外咖啡館。
特色菜單:俄羅斯「貴族」椰菜湯,煙熏鱘魚澆辣根汁,手工冰淇淋配新鮮漿果。
英國館
傳承經典,鑄就未來
國家館日:9月8日
展館位於世博園區C片區。建築由托馬斯?赫斯維克工作室設計,昵稱「蒲公英」。由英國8個政府部門共同出資2500萬英鎊修建。場館為一沒有屋頂、由一系列走廊組成的開放式公園,核心為6層樓高、立方體結構的「種子聖殿」。依據不同走廊,展覽內容分為「綠色城市」、「戶外城市」、「種子聖殿」、「活力城市」、「2012倫敦奧運」5個部分。6個主題月活動主題分別為:多樣性,科技創新,健康與福利,資源,彼此聯系和機遇。
主要看點
「種子聖殿」
由6萬只纖細透明、會發光的亞克力「觸須」組成,每根觸須長7.5米,觸須底部插入展館內部,頂端則嵌含種類不同、形態各異的種子。種子來源於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
懸垂城市
位於第二走廊「戶外城市」部分,頭頂為一個「倒垂」的微縮版的典型英國城市,按典型的城區結構分組排列,標志性的英國建築設計,「光雨」啟動裝置以「雲」的形式投射光線,形成落雨的動畫效果。
英國館員工制服
由英國瑪莎百貨 (Marks & Spencer)公司設計。上身為T恤衫和Polo衫,印灰色英國館蒲公英標志,下身為各式褲裝和裙裝,顏色與灰色的英國館標志和英國館灰白的主色調呼應。配英國米字旗圖案頭巾。
國家館藝術周
9月6日:牛津大學戲劇協會演出及交流。
9月7日:倫敦交響樂團2010勞斯萊斯中國巡演之世博會站。
9月8日: 《天鵝之旅》(青春版《天鵝湖》),英國國家芭蕾舞團與上海芭蕾舞團合作演出。
首演於2010年6月14日皇家艾爾伯特音樂廳。
9月10日:英國國立青年劇團系列演出。
電影:愛與金錢
7分鍾短片,展現英式設計,在英國館內及世博園內6個大屏幕上同時展映。
德國館-和諧都市
國家館日:5月19日
展館位於世博園區C片區。佔地6000平方米,高20米,總投資3000萬歐元。主體由三個底座支撐而呈懸浮狀的幾何體和一個錐狀體組成,地下樁基420根,地上鋼樁175根,樁的總長超過6公里。外牆由1.2萬平方米銀色發光網狀革新性布料包裹,可調節館內室溫。四大展區按預定路線以長廊連接,沿路展廳包括:海港新貌,未來規劃室,人文花園,發明檔案館,創新工廠,公園,幕後景觀,歡樂劇場,活力廣場和動力之源。兩個虛擬的解說員「嚴思」和「燕燕」,將陪同參觀者穿行於各個展館。
主要看點
「動力之源」展廳之金屬互動球
直徑3米、重量1.23噸,外表安裝了40萬個發光二極體。
可以感應呼喊聲和空氣流動,擺動,旋轉,變幻色彩及演示圖像,每場演示7分鍾。
貴賓廳:每月藝術
5月,噴繪《Boxhagen街道旁的LIDL超市》,EVOL。
6月,油畫《觀眾》,湯姆?弗萊施豪爾。
7月,油畫《在中間》,塞巴斯蒂安?施拉德。
8月,噴繪《M1號冰山》,格里高爾?斯特凡。
9月,攝影《卡爾大街》,尤蘭達?馮?哈根。
10月,噴墨列印《ha01小屋》,於爾根?齊爾。
國家館日慶典
演出地點:園區「陽光谷廣場」
演出內容:人聲口技(Human Beat Box),「青年歐洲古典樂團」八重奏,莫扎特第十小夜曲,流行樂團「兩居室」。
德國之夜:上海「紅坊」,著名音樂家康拉德即興作曲、編曲表演,川劇演繹布萊希特的《高加索灰闌記》,柏林嘻哈基地的Aerosol表演藝術家的演出。
6月第一周:創意柏林
大型影像節目:「酷碼——關於青年流行語程式的電影版網路全書」
柏林樂隊:DJ和VJ文化
時裝秀:新銳設計師的設計時裝秀
展覽:《閉上你的眼,用你的身體看世界》,在黑暗中觸摸勃蘭登堡門等柏林標志性建築
美食:位於展館一樓大廳,400平方米,分為德式餐廳,貴賓區和啤酒屋,原料和酒吧設備皆為德國進口。
特色菜品:巴伐利亞烤豬肘,萊茵醋燜牛肉,德式烤香腸,雞蛋麵疙瘩。
營業時間:9:30~22:30
法國館-感性城市
國家館日:6月21日
文化活動日:5月1日,6月21日,7月14日,10月31日
展館位於世博園區C片區。佔地面積6000平方米。建築由雅克?費里耶團隊設計,外層由纖維混凝土製成的網格支撐,外觀為四方的幾何形態,漂浮在水平面上,內部為一座法式垂直園林,投資預算5000萬歐元。另外,達索系統建立了3D虛擬法國館,可實現全館網上三維實時和360度視角的虛擬參觀和互動,並通過一些迷你游戲來進行虛擬五感體驗。展館三樓設貴賓接待室。
主要看點
奧賽美術館7件藝術珍品,單件價值均超過1億歐元,分7次運輸抵滬
《陽台》,馬奈/《咖啡壺邊的婦女》,塞尚/《化妝間》,博納爾/《阿爾的舞廳》,梵谷/《餐廳》(又名《香蕉》),高更/ 《晚鍾》,米勒/《青銅時代》,羅丹,雕塑。
當代中法藝術家作品展
《向莫奈致敬》,油畫,1991,200cm×486cm
趙無極,1948年赴法,2002年當選為法蘭西藝術院院士舞台音樂劇:《溫柔法國》(Douce France)
演出時間:2010年6月21日
製片人/編劇:雅克?貝希思
出演:納塔莉?萊爾米特等
友情出演:阿蘭?德龍
配曲:《這,就是巴黎》,《皮嘉爾街》,《紅磨坊》,《一個巴黎的少年》,《在香榭麗舍大街》,《落葉》,《我的男人》,《巴黎生活》,《商人的憂郁》,《柳媚花嬌》,《圖魯茲》,《卡爾卡松》,《海》,《加尼畢耶大道》,《海上美麗島》等。
法國國家學術院院士6場專題演講
加伯里埃勒?德?伯豪格利先生,法國國家學術院院長;艾萊娜?卡萊爾-當戈斯女士,法蘭西學院;馬克?福馬羅利先生,法蘭西銘文與美文學院;讓-馬里?萊恩先生,法蘭西科學院;保羅?安德魯先生,法蘭西美術院;讓-羅伯爾?皮特先生,法國倫理和政治科學院。
第14屆圖爾市
「法蘭西浪漫婚典」
圖爾市傑曼市長親自證婚。
新婚夫婦將獲得一張帶有編號的證書及一份精美禮物,並有機會參加特別抽獎,獎品是為期一周的免費法國游。
美食:六感餐廳(6SENS)
主廚為波塞爾兄弟,其地中海烹飪法於1998年獲米其林三星。
位於法國館頂層,室內120座,室外160座。供應高檔法餐、傳統法式料理,商務午餐及普通快餐,亦可組織雞尾酒會。
特色菜品:橙香醋汁調味超薄生牛肉配瑤柱嫩蔥色拉,爐火慢烤糖漬檸檬魚排等。
簡餐:300元
正餐:500元
營業時間:11:00~22:00
非洲聯合館
馬拉維少年5月1日在非洲廣場表演武術。
非洲聯合館內43個參展方均向組織者申報了國家館日以及國家館日的精彩活動, 活動形式涉及非洲歌曲、舞蹈、擊鼓等等,屆時將在世博園內的文化中心大會堂、非洲廣場以及非洲館內的中央舞台以及各參展國家自身展館內穿插表演。
展館位於世博園區C片區。建築面積2.6萬多平方米,是上海世博會11個聯合館中規模最大的一個。共計42個非洲國家和1個國際組織(非盟)在非洲聯合館內進行展示,各國家的展示面積約為225平方米,售賣區面積65平方米。由1萬多件鋼結構搭起的非洲聯合館宛如一個巨大的方形寶盒。展館外立面上,樹木、沙漠、海鷗、長頸鹿等壁繪勾勒出非洲大陸獨具多樣性的風貌,展現非洲的古老文明和勃勃生機。而館內各參展國則以不同形式演繹原汁原味的非洲風情。
國家館日活動推薦
7月10日維德角國家館日:「赤腳女歌王」表演「赤腳女歌王」西莎莉雅?艾芙拉(Cesaria Evora)是西非島國維德角國寶級歌手,被譽為維德角傳統音樂「MORNA」歌後。曾獲2001年最佳世界音樂專輯獎及2003年第46屆格萊美獎最佳當代世界音樂專輯獎。
7月3日蒲隆地國家館日:蒲隆地大鼓團表演
全球最優秀的打擊樂團體之一,自上世紀60年代多次世界巡演。世博會上的表演以節奏鮮明的鼓樂演奏為主,舞台上巨大的樂器擺放成一個半圓形,鼓手伴隨鼓點開始舞蹈。鼓手們圍繞大鼓忘情旋轉、跳躍,強壯的鼓點讓人心潮澎湃。
10月3日喀麥隆國家館日:喀麥隆國家舞蹈團表演
非洲著名現代舞蹈團之一,曾參加2008年奧運「非洲之夜」大型晚會的演出,舞蹈動作展現了傳統與現代的完美統一。
中非館-城市經濟的繁榮
參觀者將在中非珍稀動物的陪伴下,穿過蜿蜒的道路,踏著熱烈的俾格米音樂節拍,走近中非自然的生態和豐盛的物產,感受中非城市的魅力。
甘比亞館-為美好生活改變我們的生活
甘比亞位於非洲大陸最西部。自然風光展區展示甘比亞所擁有的豐富生態資源,如鳥類和黑猩猩等。城市生活展區,將展示舉世聞名的朱富雷村,以及具有代表農奴解放象徵的雕像和世界遺產詹姆斯島。
衣索比亞館
城市的綜合遺產—衣索比亞經驗
衣索比亞位於東非,擁有8個世界文化遺產,將展示其傳承數個世紀之久的古代文明、智慧精華和城市文明的進程,以及如何用包容的態度來保護文化傳統和遺跡,應對城市化的挑戰。
蘇丹館-城市與和平
蘇丹位於北部非洲,通過展示歷史風貌、和平建設和城市發展成就,展現和平對蘇丹發展的重要意義。整個展區具有濃郁的阿拉伯風格,充滿了神秘的撒哈拉沙漠氣息。
納米比亞館-體驗生活多樣性
納米比亞位於南部非洲,館內演繹了納米比亞的傳統生活方式、城市社區的重塑、自然和野生動物保護等,將展示一個絢麗斑斕的納米比亞。
其他主要看點
巨型「非洲臉譜」藝術牆
其中名為「露西」的女性頭顱雕塑按照女性古猿「露西」的頭骨化石創作而成。320萬年前生活在非洲大陸的「露西」,是目前所知人類最早的祖先。
非洲文化專題展區
100多件來自非洲各地、各個時期美妙的實物精品,包括面具、織布、草編、木雕、石雕、陶器、銅鑄、樂器和繪畫等等。
介紹非洲文化,展示非洲文化、感受非洲文化對世界的貢獻。
非洲服飾表演
來自非洲的模特將非洲民族特色布料用極富現代感的方式纏裹、披掛、系扎、捆綁,從而演繹出時尚、動感和別樣的非洲風情。
非洲集市
所在展廳:展館兩端,近3000平方米。
集市主題:各參展國本土貨品的展示及售賣。
具體貨品:阿善提人的阿丁卡畫布,剛果的庫巴布,迦納的肯德布,辛巴威紹納人的石雕,東非馬孔德的木雕,西非伊費和貝南的銅雕,種類繁多的非洲傳統樂器和不同民族的面具等。
每日公共舞台特色文藝表演
演出場次:每天5場
演出內容:烏干達的皇家舞蹈,蘇丹婚禮儀式上的愛情舞蹈,吉布地Afar歌舞和刀舞,極具特色的多哥銅質面具舞,塞席爾ZEZ樂隊帶來的大型音樂舞蹈劇,剛果(布)、馬里、貝南和尼日等國家的特色樂器表演和時裝秀,盧安達、尼日、喀麥隆等國的國家舞蹈團的經典節目。
「非洲故事」真人秀活動
展示主題:
織布秀,編織秀,服飾穿戴秀,特色樂器表演秀,雕刻秀,編發秀,文身秀,飾品製作秀。
展示重點:
各主題的實際加工方式和工藝過程。
美食:
HAKUNA MATATA非洲主題餐廳
「HAKUNA MATATA」是斯瓦西里語,意為「無憂無慮地生活」。
餐廳內提供各種美味的非洲傳統美食,讓參觀者在感受非洲飲食文化的同時,促進中非文化交流與發展、增進中非人民相互了解。
日本館-心之和、技之和
國家館日:6月12日
文化活動日:6月12~18日(日本周)
展館位於世博園區A片區。佔地面積6000平方米,是日本參展世博會史上規模空前的展館。展館擁有「紫蠶島」(かいこじま)昵稱,外部採用含太陽能發電裝置的超輕「膜結構」包裹,淡紫色的弧形穹頂宛如一個巨大的蠶繭。館內展區分為「過去」、「現在」、「未來」三部分,通過漫畫、機器人、CG、音樂劇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向參觀者展示40多項最新尖端技術。
主要看點
會呼吸的建築
外層發電膜:世界首個內藏非晶硅太陽能膜。
循環呼吸柱:與建築內部結構體(支柱)融為一體的環境循環系統,利用太陽光、雨水、空氣等自然能源的作用,降低環境負荷。
環保節能技術:環保車、發電地板、家用燃料電池組合、發電窗、氫氣制鐵技術革新、二氧化碳分離回收儲藏技術等約20項環境技術。
第一展廳:「聯接的驚喜」
通過蜿蜒起伏的帶狀屏幕、日本西陣織的實物展示、影片演出等形式,展現自遣唐使時代以來中日兩國間文化聯接的延續,以及日本文化的獨立發展。
第二展廳:從「知識的聯接」到「心靈的聯接」
日式生活風情展示、實物展示、體驗型展示以及影像和造型組合而成的空間表演,還原一年四季中與自然共生的日式生活。
第三展廳:「心靈的聯接」與「未來的和美」
故事內容:日中合作保護朱䴉
導演:榮念曾(中)、佐藤信(日)
表演形式:中國昆劇,日本能劇
亮點:表演中出現的i-Real,是一款以最少能耗實現人類自由出行願望的單人坐個人交通工具。
最新科技產品展示
小提琴演奏機器人:擁有嫻熟揉弦、拉弓技巧。
「萬能相機」:超高清、超望遠,自動識別笑容並進行拍攝。
「生活牆」:3面全球最大的152英寸等離子屏幕組成寬達10米的影像牆。日本文化遺產展示
「精密復制」技術還原日本文化遺產:《風神雷神圖》(表屋宗達),《四季花鳥圖》(狩野元信),《老梅圖》(狩野山雪)等。
巴西館-動感都市,活力巴西
國家館日:6月3日
展館位於世博園區C片區。佔地2000平方米,預算為3500萬美元。展館內設有「城市風光」,「動感都市,活力巴西」和「幸福巴西」三大展廳。「城市風光」展廳內設有170平方米城市風情隧道,隧道內192塊不同尺寸液晶顯示器組成一個3.1米大型液晶電視牆,屏幕可觸摸,可轉動。「動感都市,活力巴西」展廳面積390.5平方米,設立4個12米×4米的大型全景屏幕,呈現巴西館中心主題——跳動的城市。「幸福巴西」展廳面積390.5平方米,重點展示巴西足球、舞蹈和音樂。
主要看點-場館外觀酷似鳥巢,設計來源於「貧民窟之椅」
巴西館主體由上千根不對稱放置的木條組成。設計來源於優秀傢具設計師坎帕納兄弟的代表作——「貧民窟之椅」(Favela Chair)。
他們的多個作品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收藏。
國家館日特別活動:
保羅?科埃略講座及30分鍾小型音樂會(需邀請函)。
世博中心:100分鍾音樂秀。
美洲廣場:上午2場,下午3場中等規模的表演會。
巴西館:Barbatuque樂隊打擊樂表演,足球表演,卡潑衛勒舞。
巴西館9月活動
Carlinhos de Jesus桑巴課堂
Lucelia Santos的電影:Destiny,中國—巴西聯合出品
5場Apex-Brazil主題論壇
5月19~20日:IT與數字技術
6月17~18日:科學、技術與創新
7月6日:作為巴西城市動力的能源
9月8~9日:水與可持續發展
10月8~9日:城市重建
2014年世界盃主辦城市專題
隔周一次,內容涉及區域文化、經濟、科技、美食、設計、手工藝和物產等,形式為16∶9的傳統圖像,來自10個不同的視頻源,在「城市風光」展廳兩側牆面上重復播放。
5月:里約熱內盧,巴西利亞
6月:聖保羅,阿雷格里港
7月:貝洛奧里藏特,庫里提巴
8月:福塔萊薩,納塔爾
9月:馬瑙斯,庫亞巴
10月:累西腓,薩爾瓦多
「動感都市,活力巴西」展廳內全方位互動系統
四周、地面、天花板共26台全高清投影機,將顯示科帕卡巴納市的人行道,巴西海灘上的沙子,布滿種子的地板,一條小溪。
美食:
一個小型商務餐廳和一個大眾餐廳,總面積115平方米,設有16平方米的舞台。
主廚:Marcos Shiro,生於聖保羅,父母分別為日本人和義大利人,2005年任日本愛知世博會澳大利亞館主廚。現工作於德國駐倫敦大使館,任一家葡萄牙餐廳主廚。
③ 薩爾瓦多·達利的人物生平
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i),1904年5月11日生於西班牙菲格拉斯,1989年1月23日逝世。他是一位具有卓越天才和想像力的畫家。把夢境的主觀世界變成客觀而令人激動的形象方面,他對超現實主義、對20世紀的藝術做出了嚴肅認真的貢獻。達利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除了他的繪畫,他的文章、口才、動作、相貌以及胡須均給欣賞他的人們留下了撲朔迷離的印象。達利年輕時在馬德里和巴塞羅那學習美術,曾兼收並蓄多種藝術風格,顯示出作為畫家的非凡技能。但是,直到20世紀20年代末期,才由兩件事情促使其畫風日臻成熟。一是他發現了弗洛伊德的關於性愛對於潛意識意象的重要著作;二是他結交了一群才華橫溢的巴黎超現實主義者,這群藝術家和作家努力證明人的潛意識是超乎理性之上的「更為重大的現實」。
為從潛意識心靈中產生意象,達利開始用一種自稱為「偏執狂臨界狀態」的方法,在自己的身上誘發幻覺境界。達利發現這一方法後,畫風異常迅速成熟,1929~1937年間所作的畫使他成為世界最著名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家。在他所描繪的夢境中,以一種稀奇古怪、不合情理的方式,將普通物像並列、扭曲或者變形。在這些謎語一般的意象中,最有名的大概是《記憶的永恆》(1931),畫中以平靜得可怕的風景為襯托,停留著一隻柔軟易曲、正在熔化的表。
達利還與西班牙電影導演L·布努埃爾共同製作兩部超現實主義影片,即《一條安達魯狗》(1928)和《黃金時代》(1930),同樣充滿怪誕的但富於暗示的意象。20世紀30年代末,在文藝復興畫家拉斐爾的影響下,達利的繪畫轉趨比較古典的風格。
此後,他花費大量時間設計舞檯布景、時髦商店內部裝飾以及珠寶飾物。在1950~1970年間他有許多宗教題材的繪畫作品,但仍探索性愛主題,描繪童年記憶,並且讓妻子加拉成為這些題材的中心形象。這些晚期繪畫雖然技法純熟,但客觀評價低於其早期作品。在達利的著作中,最有趣味和揭露隱秘的是《薩爾瓦多-達利的秘密生活》(1942~1944)。他的許多作品中充滿了暴力和對傳統社會禁慾主義的批判。代表作有《記憶的永恆》、《悍婦與月亮》、《內戰的預兆》等。
薩爾瓦多·達利1904年5月11日出生在西班牙Figueres的一個小鎮上,並且在那裡度過了自己的孩提時光。他的出生地距離法國大約只有16英里的路程。達利的父親是一位公證員,家底殷實,曾經在海邊小漁村Cadaques替達利建立了他的第一個藝術工作室。
薩爾瓦多·達利的童年和青少年時代非常活躍,這對於他後來的生涯尤其重要;這個時期的一些軼事,無論真實與否,都是他以後許多持續不變的形象的基礎,他與父母及妻子加拉的關系對於他的藝術個性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達利總是熱愛著他兒時的風景環繞菲格拉斯城的大平原和有橄欖林與尖禿岩石的加泰羅尼亞海岸。這些古老令人傷感的風景不僅作為背景而且也作為有生命的存在進入了他的繪畫。除了畢加索,薩爾瓦多·達利也許是最為知名但這並不是說得到了高度的評價的二十世紀畫家。
長大成人後,達利和妻子Gala在附近的Lligat港口組建了自己的自己的家庭。他的許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對西班牙這一港口的熱愛。1922年年輕的達利來到馬德里San Fernando美術學院求學。在這里達利的畫作讓他名聲鵲起。他在畫作中探索立體主義,並吸引了後來成為西班牙藝術界傑出人物的注意,比如菲德里哥∙加利西亞∙洛爾卡和裴賓∙貝約∙卜牛爾。他的天賦第一次被世人發現是在1925年巴塞羅那的個人作品展中。在1928年匹茲堡第三屆卡內基國際展覽會上,他展出了包括《The Basket of Bread》在內的三幅作品,從而為他贏得了國際聲譽。次年達利舉辦了他在巴黎的第一次個人展。同年,他還加入了由前達達派成員Andre Breton領導的超現實主義流派。也就是在這一年,達利在Cadaques結識了Gala,當時她正巧與她的丈夫,詩人Paul Eluard去拜訪達利。從此以後,Gala便成為了Dali的至愛,同時也是他的商業經理人和主要的靈感來源。很快地,達利成為了超現實主義運動的領導人。他的作品《記憶的永恆》,描繪了一個軟綿綿的鍾表,是當今世上最傑出的超現實主義作品之一。
但是隨著戰爭的臨近,向來對政治漠不關心的達利與其他的超現實主義者發生了沖突,終於在1934年的一次「審訊」中被開除出了超現實主義團體。然而,在接下來的十年左右時間里,他依然還是能夠在國際超現實主義作品展中亮相。在1940年左右,達利又形成了一種新的風格--這段時期為他的「經典」時期——顯示出了其對科學和宗教的專注。二戰期間,達利和Gala逃離了歐洲,在美國度過了從1940 到1948的8年旅居時光。這段時間在達利的一生中至關重要。他不僅藝術活動豐富,而且重拾天主教信仰。
1941年,紐約的現代藝術博物館為達利舉行了他的第一個規模宏大的回顧展;同年,達利向傑安∙卡賓遞交了一份電影劇本,名為《月潮》。1942年達利又出版了自己的自傳《薩爾瓦多達利的私密生活》。在1944年發表的一部小說中,他還撰寫了一篇關於汽車潮流的文章。從這里誕生了埃德溫∙考克斯的漫畫《邁阿密先鋒》。
在達利從超現實主義向他的經典時期轉變得過程中,達利開始創作他的19幅大型油畫,很多都涉及了很科學,歷史和宗教題材。這19幅大型油畫已經成為了一個系列,其中最為有名的是《The Hallucinogenic Toreador》《The Discovery of America by Christopher Columbus》和《The Sacrament of the Last Supper》。
1974年,達利在西班牙的Figueres成立了Teatro展覽館,之後又在20世紀70年代結束之前相繼在巴黎和倫敦舉行了作品回顧展覽。自從達利的妻子Gala在1982年過世以後,達利的健康狀況也是每況愈下。1984年,他在Pubol家中的一次火災事故中又被燒傷,使他的健康更加惡化。這段時期內,達利的大部分時光都是在與世隔離的狀況下度過的,開始是待在Pubol,後來又搬到了Teatro展覽館附近的私人公寓中。1989年1月23號,達利死於心臟病和呼吸並發症。
1904年5月11日,出生於西班牙費格拉斯。
1914年,在費格拉斯天主教中學上學,已嶄露繪畫天才。
1918年,對彩色瘋狂酷愛。五月二日,在費格拉斯的市立劇院舉辦的當地畫家畫展上,初次展出。
1919年,定期撰寫有關藝術的文章並開始向費格拉斯公立中學辦的評論雜志「體育場」投稿。
1921年,進入馬德里的聖費南度美術學校,學習素描,油畫和雕塑。
1922年,在巴塞羅那的達茂畫廊展出八幅作品。
1923年,因無政府主義思想傾向而被捕,在費格拉斯與古羅納被囚卅五天。
1925年,首次在巴塞羅那的達茂畫廊舉行個人畫展,引起畢卡索和米羅的注意。
1926年,在巴黎曾拜訪畢加索,畢加索對達利作品印象甚深。
1929年,第二次到巴黎,目的是拍攝布努埃爾的影片《一條安達魯狗》與卡拉相遇相愛。
1931年,首次在皮雷·科列畫廊展出,後來並三年連續展出兩次。
1932年,《記憶的永恆》在朱利恩·利維畫廊初次參加集體展出時,引起紐約藝術愛好者極大的好奇, 是達利作品在美國獲得成功的開始。
1933年,在紐約朱利恩·利維畫廊首次展出個人畫展。12月,在巴塞羅那的加泰隆尼亞藝術畫廊展出。
1934年,在倫敦的茲威默畫廊,達利舉行了在英國的首次個人畫展。11月,達利與加拉乘坐潛普萊恩號輪船初次到達紐約。
1935年,在紐約現代美術館作題為「超現實主義繪畫和偏執狂患者的形象」演講。
1936年5月,超現實主義實物在拉頓畫廊展出,達利以他的設計《康德紀念碑》及《刺激性慾的外套》參展。
1937年,為避開戰爭,逃亡至義大利, 住在愛德華·詹姆士家裡。他和詹姆士一同研究熟悉文藝復興和巴洛克藝術。
1938年1月,以《下雨天的出租汽車》參加巴黎美術畫廊的超現實主義展出。
1939年,再度到紐約, 參加3月21日在朱利恩·利維畫廊開幕的個人作品展覽會。
1940年,納粹入侵迫在眉睫,達利再度離開歐洲,先住在美國維吉尼亞州,卡雷斯·克羅斯比家裡。後至加州卡美爾的卵石海灘。
1941年10月,芭蕾舞「迷宮」於紐約大都會歌劇院首演。歌劇劇本,布景和服裝都是達利創作和設計的。
1942年,紐約現代美術館舉辦達利作品回顧展,並輪流在美國其他八個城市展出。
1944年,上演戲劇作品有:《欽尼塔咖啡館》《感傷的討論》和《瘋子特里斯丹》。
1945年,廣島的原子彈爆炸啟發了達利,開始他的「核」或「原子」等科學階段。
1946年,返回歐洲,准備在西班牙科加特港定居下來。離家鄉費格拉斯約三十哩。
1949年,開始對宗教題材有興趣,也對和諧幾何圖形理論產生興趣。
1950年1月,達利在紐約出版了「備忘錄」。
1954年,先後在羅馬、威尼斯和米蘭展出重要作品回顧展。
1960年2月, 在紐約展出《哥倫布發現美洲》個展。
1961年,在威尼斯首演「加拉的芭蕾舞」達利設計布景,道具和服裝。莫里斯。貝賈特編導。
1964年,被授與西班牙伊莎貝爾大十字勛章。5月書籍「一位天才的日記」出版。
1965年,紐約現代藝術畫廊展出達利所有重要作品回顧畫展。此時他開始對攝影和二度空間藝術發生興趣。
1969年,「變態的情慾」出版,這是他的偏執狂臨界狀態手法達到最高潮的作品。
1970年,和西班牙建築師埃米利奧·佩雷斯·皮涅羅研究建在費格拉斯達利博物館的初步計劃。
1971年,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的達利博物館正式開幕。達利第一部畫集「是的(Oui)」 出版。
1972年,紐約諾德勒畫廊展出他的攝影作品。
1974年3月,在德國法蘭克福的史達德爾美術館,舉辦作品回顧展。9月18日,費格拉斯達利博物館開幕。
1975年,尼康公司資助攝影展,主題為「達利,偏執狂臨界狀態方法,客觀偶然性和第三度空間」。
1976年10月,將一本著作「哲學家的煉金術」存入巴黎國立圖書館。
1978年4月, 在紐約古金漢博物館展出第一件超立體主義的作品。
1980年,在倫敦泰德畫廊舉行達利主要作品回顧展。
1982年,妻子卡拉病逝。達利隱居在恩波達。創作有些是他自己設計的新主題,有些是從米開朗基羅的作品中取材的。
1983年4月15日,西班牙國王與王後,為馬德里西班牙當代藝術博物館舉辦的「從1914到1983年400件達利作品選作」展覽剪綵。
1984年3月27日,在費格拉斯正式設立加拉·薩爾瓦多·達利基金會。
1986年,纏綿病榻且閉門謝客,可以接近他的只有醫療小組和最親密的合作者。
1988年11月, 病情惡化,被送到巴塞羅那的科龍醫院。在醫院中,西班牙國王親自探視,達利將自己為的一本詩送給他。
1989年,心臟病突發,1月23日於費格拉斯醫院中去世。他的遺體用防腐劑保存。安葬在達利博物館中。
2009年12月,在杭州藝術博覽會上,百餘件達利青銅雕塑作品與中國當代熔銅藝術家朱炳仁的百件熔銅雕塑進行了展覽和跨越時空的對話
④ 薩爾瓦多·達利詳細資料大全
薩爾瓦多·多明哥·菲利普·哈辛托·達利-多梅內克,普波爾侯爵(西班牙語:Salvador Domingo Felipe Jacinto Dali i Domenech, Marqués de Púbol,1904年5月11日-1989年1月23日),一般簡稱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í),是著名的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畫家,因為其超現實主義作品而聞名。達利是一位具有非凡才能和想像力的藝術家,他的作品把怪異夢境般的形象與卓越的繪圖技術和受文藝復興大師影響的繪畫技巧令人驚奇地混合在一起。
在1982年西班牙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封他為普波爾侯爵,與畢卡索、馬蒂斯一起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最有代表性的三個畫家。
⑤ 請高手們告訴這張照片的名稱 及作者~謝謝
《原子的達利》作者 菲利普·哈爾斯曼
(看來這懸賞是非我莫屬了)
菲利普·哈爾斯曼Phillipe Halsman(1906—1979)美國攝影大師。他的黑白肖像攝影,達到攝影藝術的高峰,成為世界攝影的典範。1906年生於歐洲的拉脫維亞首府里加市,青年時代的哈爾斯曼,曾在德國的德累斯頓學過三年電氣和機械,並開始對攝影產生興趣。1930年,他居住巴黎,開始從事攝影工作。1940年,納粹侵佔巴黎的前夕,他在愛因斯坦的幫助下,帶著一隻箱子、一架照相機,逃難到了美國。此後一直定居在紐約,直到1979年6月逝世,享年73歲。
攝影師菲利普·哈爾斯曼,由於受到西班牙超現實主義畫家和版畫家 薩爾瓦多·達利的一幅名為《原子的達利》畫作的啟發而創作的同名攝影作品。
1948年,人類邁入了原子時代的大門,薩爾瓦多·達利作為超現實主義的畫家,當他聽到這一理論時,把它理解為一種漂浮——原子核、質子、中子都彼此分離而又漂浮在空間中。據此,薩爾瓦多·達利創作了他的又一幅超現實主義作品——達利的原子,畫中的達利擁抱著天鵝,但並未觸到天鵝,連海浪也漂浮在海上。受到啟發的菲利普·哈爾斯曼,於是提議「我想拍攝一張《原子的達利》,讓你浮在空中,連同畫架、畫布以及其它一切都浮在半空來拍攝。在畫布上畫點什麼還不能肯定地提出來,總覺得在畫布上也畫個浮在空中的物體才好」。達里非常贊成,他們討論了一些細節之後,便投入了拍攝。哈爾斯曼記述:「我借來了三隻貓。最初用一隻做了試驗,覺得還是三隻一塊兒用的效果要好,於是改變了主意。我喊一、二、三。數到三,我的三位助手一齊把貓拋出去,第四個人就用水潑上去。在貓和水還在空中的時候,我喊出『四』的同時達里跳起來,我把這些拍攝下來……就這樣在六個小時當中,經過28次拋出、跳起來,潑水的結果,好容易拍成感到稱心的作品」。經過選擇,第十六幅最為滿意。《生活》畫報用左右兩個滿頁刊登了這幅作品,後為世界各國出版物轉載。最後這張舉世的佳作出現在了我們面前,照片上有四個形象:薩爾瓦多·達利斜站著,三隻貓和一桶水飛過鏡頭前,那是德里的助手扔過去的。左邊,哈爾斯曼的太太舉著那把傾斜的椅子。而那張飛起來的貓的背後,就是薩爾瓦多·達利的太太黛拉的畫像——那其時是一張底片,最終為了達到達利和哈爾斯曼希望達到的效果,使所有的東西看上去都漂浮在空中,如同在一顆原子當中。
對於這張照片,攝影師能夠在概念上突破現實的限制,在多次努力中,尋找最佳表現點,使得照片產生一種強烈的沖擊力,無論思想還是技術上都是值得我們好好學習的。
⑥ 經典電影《天堂電影院》觀後感長篇影評
《天堂電影院》由義大利導演朱塞佩·托納多雷執導,菲利浦·諾瓦雷、薩瓦特利·卡西歐等主演的的劇情片,我為大家帶來幾篇《天堂電影院》 觀後感 供大家閱讀。下面是我為你們整理的內容,希望你們喜歡。
更多「天堂電影院」的相關 文章 推薦【↓ ↓ ↓ 】
《天堂電影院》觀後感5篇長篇影評
《天堂電影院》5篇專業影評分析
老電影《天堂電影院》5篇影評分析
《天堂電影院》1000字大學生觀後感
電影《天堂電影院》觀後感1
童年的多多和天堂電影院的放映員阿爾夫萊多有著命中註定的緣分,小多多對放映室充滿了好奇,阿爾夫萊多審片,剪切親吻片段,對光,舉手投足間都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多多的人生。啟蒙的 教育 在小孩子的童年記憶里是很難泯滅的,天堂電影院在那個時代的鄉鎮是人們最熱忱的,最依靠的娛樂生活場所。他們瘋狂地聚集在電影院門前,電影從來不單單充當一個娛樂品,它還是人們的一個精神寄託,一種宣洩感情的媒介。在電影院里人們能夠嬉笑怒罵,能夠看到感人肺腑處痛苦流淚,暗自悲傷,看到滑稽無厘頭處,又會毫不忌諱地仰面大笑,人們看電影里的戲,戲里人又在看外面的世界。就在這樣的環境中,童年的多多喜歡上了電影這個東西。
小多多用媽媽買給他東西的錢用作了看電影,提到媽媽,在影片我覺得她是一個其實是個平凡卻又悲情的人物,她苦苦守著丈夫歸來,卻盼來了死訊,這對一個為人母的女人來說是一個很打擊性的事。也反映了那個年代的給一些家庭帶來的災難和不幸。母親期望孩子乖乖的,因為她自己已經心力交瘁,但是得知自己的孩子跑去看電影,打他情理之中。這個時候阿爾夫萊多出現了,他用他的幽默和善良幫小多多避過一難。從小缺少父愛的小多多,是這個男人給了他啟蒙的教育,給了他機會能夠與自己喜歡的電影結緣。
影片中有一個讓人難以忘懷的情節,當人們蜂擁在電影院門口爭吵著要看遲放的電影,就在這個時候,阿爾夫萊多將光聚到了窗外,影像照到了建築的牆上,人們詫異,不可思議,歡呼,亢奮。人們對著牆歡笑,電影的魅力就是這樣,不管它是在什麼時候,什麼場合,它永遠是這么受青睞,那麼浪漫,阿爾夫萊多的此舉,填補了人們的空虛不滿,也讓小多多目睹了他的善良純粹的人性。但是有時候老天卻喜歡作弄人,一個凡人的善舉卻被無辜地釀造成一個災禍,火燒了膠卷,燒到了阿爾夫萊多,燒毀了天堂電影院,也燒了人們的精神寄託,小鎮沉默了,人們沉默了,大火燒了很多人的夢。直到天堂電影院的重生,人們又能夠但是有些人的命運就將從此改變,比如阿爾夫萊多。他瞎了眼卻沒有盲了心,他瞎了眼卻見證了薩爾瓦多的成長。影片中薩爾瓦多的感情很好萊塢式,那份懵懂的,青澀的,熱烈的,卻又糾結的。感情在薩爾瓦多的詮釋下變成了電影朦朧的的畫面,是巷口的守望,是放映間的邂逅,是滂沱雨中的熱吻。感情是個成長路上的烙印,等待,煎熬,失落,幸福,是必然,但是現實有時就像剪刀,殘忍地剪掉心裡剛剛茁壯的感情萌芽。我想中年的薩爾瓦多想到曾深愛的女孩,必須很心酸吧。空曠的廣場,嘴角的鬍渣,掉漆的行李箱,靜
謐的氣氛,灰白的色調,凝固了一般讓人心裡失落,導演這樣的安排讓人悵然若失,對時過境遷的唏噓不已。懷舊的印象貫穿了整個影片。
薩爾瓦多回來了,心中慘淡的阿爾夫萊多卻要他離開,阿爾夫萊多明白只有外面的世界適合他,鴻鵠之志不能在一個有限的空間里被抹殺掉,追求自己熱忱的,渴望的,就要定位在更高更廣的方向。他的成功與阿爾夫萊多的先見是不可分割的。阿爾夫萊多是前輩,是朋友,是導師,盡管他的人生並不是那麼地幸運,但是他用自己平凡的閱歷,平凡的說教改變著引導著薩爾瓦多的人生,就是這么簡簡單單,單純的,卻就是這樣平凡的人是影響自己一生的。
長大的薩爾瓦多沉浸在事業之中的時候,阿爾夫萊多也是欣慰的,而他自己的生活就像熄滅的蠟燭,失去了光輝被塵封在歲月的記憶中,他真的只是一種回憶。阿爾夫萊多悄然離開,連同天堂電影院一齊消失在塵埃中。禮葬上,薩爾瓦多回顧了當年那個有著自己深厚情意的天堂電影院,重拾多年的記憶,座椅上人們的歡笑,影屏上唐突的被掐掉的接吻場景痕跡,充滿神秘的獅子頭,放映間的戀人之吻,阿爾夫萊多的背影……眼前的一切都物是人非了,即使氣氛靜謐,但看的人心裡的那份懷舊感會一向涌現,變成一曲動人的輓歌。
天堂電影院,帶著阿爾夫萊多去了天堂,在那裡他能夠做他平凡的電影事業。電影的最後,是阿爾夫萊多留下的所有他以前剪切掉的吻戲,一個個吻,連貫地串在一齊,它們記載了多少電影的情濃,記載著死去的人的余溫,記載著青年阿爾夫萊多的心酸而熱烈的感情,記載著多年來人們的完美願景……記載了太多太多的回憶,我想只有經歷過的人會懂。
電影《天堂電影院》觀後感2
那被放逐的夢――《天堂電影院》
三十年後,你會是什麼模樣你會躺在誰的身邊夢到的又是什麼樣的 故事 你會為誰哭泣為誰而歡欣誰將牽著那手,誰將親吻那唇,誰的耳朵聆聽你美妙的聲音,誰的眼睛注視著你的面龐
三十年後,功成名就的導演薩爾瓦迪維塔在睡夢中醒來,被告之阿爾弗雷多的死訊,默默地起來,看著一片黑暗。閉上眼睛,過往歲月的片段彷彿斑駁的影片飄忽而過,那初戀的女孩,那等待著的母親,那些熟悉的居民,那久不曾回去的故鄉小鎮,每個細節都那麼生動鮮活;驀然發覺,原先自己一向就在原地,從不曾離開過。
薩爾瓦迪維塔回到了故鄉的家中,等待了三十年的母親放下手中未織完的毛衣,蹣跚著跑過去擁抱兒子,慌亂中卻忘記把線頭放下,於是那毛衣任毛線拉扯,一圈圈縮小,歲月也隨著那毛線,倒流回三十年前。那時的薩爾瓦迪維塔還是那個小鎮上的多多,一個愛看電影的孩子。電影放映員阿爾弗雷多教會了多多放映電影,放映著那些被神甫刪去親吻鏡頭的感情故事,放映著那時小鎮上人們唯一的夢幻世界。然後多多戀愛了。
多多愛上了艾蓮娜,卻不敢向這位美麗的銀行家的女兒表白。他把心事向阿爾弗雷多傾訴,阿爾弗雷多給多多講了一個關於士兵和公主的故事:「一個士兵愛上了高貴的公主,最後有一天,士兵向公主表白。驕傲的公主說:假如你在我的窗下等待一百個日日夜夜,我便屬於你。士兵聽了便一日、二日、十日、二十日等下去。公主每晚往外看,無論雨雪風霜,他動也動,九十天過去,他變得完全蒼白、枯槁,淚水從臉上流下來,最後,在第九十九天晚上,軍人站起來,離去了!」
這是一個沒有結局的故事,阿爾弗雷多讓多多不要問為什麼,自己想,想明白了再告訴他。於是多多開始那個士兵一樣的等待,日復一日地站在艾蓮娜的窗下,等待著他的姑娘敞開窗戶。最後姑娘被多多的執著所感動。「大抵好物難長久,彩雲易散琉璃脆」,多多的初戀遭到了艾蓮娜父母的反對,最終兩人斷開了。
應對著大海,眼睛失明的阿爾弗雷多對失戀後鬱郁寡歡的多多說:「每個人都在尋找自己幸福的星辰。天天待在這個小鎮上,會以為那裡就是世界的中心,你會相信事物永遠不會改變,會變得比我更盲目。然後你離開,一年、兩年,當你回來時,一切都改變了。你與這土地的聯系已斷,你要找的已不在了,原先屬於你的也不復存在。」也許這也正是那個士兵和公主的故事好處之所在。
第一次遇到這部片子,是一個放學後的下午,那時我還是個高中生,趁著父母還未回家,偷偷地打開電視機,立刻被電視里這不知名字的電影吸引,看到一半,卻聽見父母的腳步聲,只好匆匆關上電視。沒有開頭和結尾,這部片子像迷一樣繚繞在我的腦海里,年少的我以為士兵之所以離開,是因為尊嚴。很久以後,我才明白,在愛面前,尊嚴是一個吊詭的字眼。在我工作的第一年,偶然的一次機會,讓我再次遇到這部當時不知名字的片子,再一次聆聽了那個故事。是的,此刻我能夠說我明白它的好處了。
愛不是佔有,愛是一種夢,一種能夠永恆的夢。人生是那樣的艱難,而愛是那樣脆弱,當你佔有它,那麼難保那愛會慢慢腐壞,破碎。我曾眼見了那麼多感情的聚合離散,眼見了現實是如何把愛慢慢剝離、扼殺,最後變成了隱瞞和怨恨,我懷疑這世上真有那麼幸運的一對,能夠一樣的堅強和執著,來保護他們的感情。那麼把愛埋藏在心裡,成為那一生追逐的夢,在愛還在盛開的時候,像那士兵一樣轉身,離開。那麼經過歲月的磨礪,濾去那些平淡無奇和讓人厭惡的,在人生的最後留下一個驚心動魄的感情記憶。就像《卧虎藏龍》里李慕白說的:「當你握緊拳頭,你什麼都得不到;當你松開,你得到全世界。」正因為如此,我們也該能理解,為何阿爾弗雷多要對艾蓮娜撒謊,扼斷那段感情最後一絲期望。
於是年少的多多離開家鄉,帶著愛之夢一齊被放逐。「別回來,不要想念我們,不要為鄉愁所牽絆。假如你真回來,不要來見我。不論你將來從事什麼工作,都要敬業樂業,就像當年還是小鬼頭時,一心一意愛護放映室那樣。」光陰彈指,剎那芳華,三十年後的多多雙鬢斑白,聲名顯赫,他身邊不乏女人,卻一向不曾結婚。多多的母親說:「每次都有不同的女人接我的電話,但是我聽得出,那裡沒有愛。」是的,沒有愛,三十年的放逐,用孤寂來保護心底的夢。多多再回到當初的小鎮,除了年邁的母親和破敗的天堂電影院,再也沒有熟悉的東西。原先只有自己一向留在原地,原先只有自己從未曾離開。
多多在即將被拆毀的天堂電影院里徘徊,撫摩著每一件黯淡卻熟悉的器物,以前那裡盛滿了他年輕的快樂和關於她的記憶。是的,曾在那裡擁抱她;是的,曾在那裡親吻她;是的,曾在那裡與她做愛。多多獨自看著阿爾弗雷多送給他的禮物,那是以前被神甫搖著鈴鐺要求刪去的親吻片段。看著銀幕上那以前的人物在老舊斑駁的影片里纏綿繾綣,深情擁吻,多多最後微笑著流出眼淚。最後片子里出現了當年多多拍下的艾蓮娜的影像,那樣美麗,那樣幸福,一點都不曾老去,就彷彿是夢一樣。
據說這部電影有兩個不同的結尾,其中一個是多多最後見到了昔日的愛人,依然美麗,擁抱著化解了一切誤會和遺憾。但是,三十年過去了,你要找的已不在了,原先屬於你的也不復存在,又有什麼可見的呢。「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執 手相 看,也必是無語凝噎。以前握過的紅酥手早已老朽粗糙,那皓齒紅唇,那善睞明眸、如黛娥眉,早已不復舊觀,而以前熾熱愛戀的心也早已屬於他人,屬於她的孩子和家庭了,罷了罷了,相見真如不見,有情還似無情。於是我還是愛著另一個結局,在當年等待的窗下,多多撥通了艾蓮娜的電話,卻激動著說不出話來,第二次才開口問候。「我們都老了,還是不見的好。」三十年後的艾蓮娜如此說。《情人》的最後,在多少個歲月之後,女主角的情人來到巴黎,撥通她的電話,告訴她只是想聽聽她的聲音,他說他和從前一樣,仍然愛著她,說他永遠無法扯斷對她的愛,他將至死愛著她。
天堂電影院最終被拆毀了,所有關於年輕時代的一切聯系都已經消亡,那小鎮,那天堂電影院,那初戀的愛人,都成了一個夢,一個畢生放逐的夢。阿爾弗雷多用那樣決絕的辦法,抽離了現實的愛,把它變成了多多的一個夢,讓多多成為一個追逐著夢的人。用三十年的孤寂,換來功成名就,換來心底的那份愛的永恆。
但是,換做是我,我依然貪心地期望著能遇到那一樣堅強和勇敢的情侶,來一齊保衛現實中的感情;三十年的放逐,三十年的孤寂,永恆的虛幻之愛和功成名就,於我寧可換取剎那的耳鬢廝摩,平平淡淡地在小鎮當著電影放映員,和心愛的女子一齊生活。就算是多多,也是如此想的吧。
「這討人厭的夏天何時才能結束,在電影里它早已結束了。」多多不明白電影和人生不同,人生的炎夏要更漫長酷熱。「人生不是電影,人生比電影苦多了!」現實是苦難而乏味的,寄寓我們夢想的天堂電影院終將坍塌,我們不能在現實里實現那些夢,就只能帶著夢放逐,漂泊在這個荒謬和苦難的世界裡。這個世界是虛妄的,真實的惟有陪伴著我們放逐的心底的夢。
電影《天堂電影院》觀後感3
在靜靜的放映廳里,我看著《天堂電影院》,淚在不知不覺中落了下來。 三十年算不算太久,我不知道,但這樣的等待讓我動容,我本來是准備笑著看完整場電影的,卻在退場時淚流滿面。
或許,每個人都會害怕等待的落空,就像《天堂電影院》里的老放映師艾弗達講的那個故事一樣,一位發誓用100天的等待來換回一位公主的愛情的男子卻在等待後的第99夜悄然離去,"因為他害怕當第100天來臨時,聽到的是公主拒絕的聲音。"他害怕接受這樣的結局,所以他選擇了離去。與其讓希望徹底破滅,還不如讓自己存有一絲幻想。
與艾弗達講的故事中的男子相反,影片中的主人公多多從來也沒有放棄過等待與追求,他一直在積極地等待和追求著屬於自己的愛情,無論是最初的相遇還是錯失後的苦苦尋找……即使是三十年的久別。
三十年後,已成了著名導演的多多,重返家鄉見到容貌酷似艾琳娜的女孩子時,那難以言述的詫異、激動和心痛洶涌而至,出現在眼前的彷彿三十年前攝影機中的艾琳娜的形象。酒杯自手間遽然而落,一地晶瑩的碎片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
終於見面了,在寧靜的海邊,艾琳娜彷彿有所預知般地來到了多多的面前,他們在汽車里寂寞地相擁。"你還是那麼漂亮。"多多說。這忽然讓我想起了葉芝最著名的一首詩《當你年老的時候》中的兩句"多少人愛你年輕歡暢時的容顏,假意或真心;只有一個人愛你那臉上蒼老了的痛苦的縐紋,愛你那朝聖者般純潔明凈的靈魂。"我想這才是世間真正的愛情,超越了時間的遙遙無期,超越了空間的層層阻隔,也超越了生命的無常和冷漠,這是一種任何歲月、任何破壞、也無法抹去的永恆的印記。
影片的結尾是一盤在多多童年時禁放的鏡頭剪輯的放映帶,當一個個快樂或悲傷或感懷或調侃或憂郁或深情的接吻鏡頭在屏幕上紛至沓來時,我想起了很多很多已經放過了的情節:我想起了小時候好奇地爭著要被剪鏡頭膠片的多多,我想起了初遇時那拿著攝像機拍著艾琳娜一顰一笑的多多,我想起了單戀時在雨中苦苦等待著艾琳娜能打開窗子給他一個微笑的多多,我想起了熱戀時看到艾琳娜在大雨滂沱中趕到他身邊時興奮的多多,我想起了因找不到艾琳娜而在艾琳娜家門口狂呼著艾琳娜名字的多多,我想起了悲喜交加時酒杯自手間滑落的多多,我想起了重逢時再次凝視艾琳娜說"你還是那麼漂亮"的多多--我終於理解了片末在只為他一個人放映影片的影院里哭泣的多多。
《天堂電影院》講述的不僅僅是電影發展的歷史,也不僅僅是多多的情感歷程,它要告訴我們,每個人都必須經歷成長。從天真無邪走向浪漫理想,再歷經理想實現或者破滅,從童年走向青年、中年,直到老年,從離開家人到重返故鄉,我們都在漂泊中尋找停靠,停靠過後又開始漂泊。有希望的產生,也有希望被打破,不變的只是這簡單、反復的循環。
電影《天堂電影院》觀後感4
年輕是一種資本,而懷舊只屬於老年人。
當一個世界坍塌的時候,你總會看到一些人在哭,而另一些人的臉上,掛著笑。那笑的,總是年輕人,因為他們向前看著,舊世界的毀滅,意味著新世界的誕生。
不知道為什麼,看完《天堂電影院》,腦海里最深的畫面,竟是當電影院倒塌時,那一張張年輕人的笑臉,那轟然的掌聲彌漫在硝煙四起的小鎮,伴隨的,是年老的人們的嘆息。
天堂屬於懷舊者,因為那是過去一種朴實而純真的理想。過去猶如夢境,因此它才美麗。時間會美化一切殘忍的東西,給痛苦戴上朦朧的面紗。
年老的艾佛特對年輕的沙維圖說:「你如此年輕,世界是你的。而我老了。我不要再聽你說話,我要聽別人談論你。 」如此誠摯的一片心,隱藏的,卻全是對未來的憧憬。只有年輕才是永遠向前看的,在綿延的時間之流中,是對信仰的一點樂觀和希冀。
於是沙維圖走了,帶著失落的愛情和一顆受傷的心,從此不再回來。
如果沒有對永恆的期待,那麼愛情只是過眼煙雲的一場夢幻,可是,留下那一點期待,人生從此就背負上如此沉重的十字架。
不朽的十字架,沙維圖怎麼可能不明白?電影中一晃眼的三十年,在現實中卻是真真切切的三十個三百六十五天。剪輯去了平庸、瑣碎、現實的細節,於是,三十年前的過往成為如此美好的一段故事。
可惜的是,那隻是故事而已。
孩子們總是喜歡童話,他們沒有過去,無暇回憶那並不豐富的人生,他們期待著聽到「王子和公主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這樣的結局。年少的時候,是決不會去想,其實那結局僅僅是一個開始,而真正的結局,是書寫背後的無盡瑣碎和煩惱。
國王也有可能某天戰死沙場,留下寡居的皇後獨守空房。他們的孩子可能是痴呆,王宮花園的某個角落,愛情正在腐爛變質。有一天,當所有人都老了,只有布滿皺紋的眼角還閃爍一點清澈的餘光,也許只有這時候,才是書正結局的時候。
可是大家都不愛聽這樣的故事,年輕的人們,樂意見證新世界的誕生,卻不願去緬懷那個曾經充滿著快樂的舊世界。當我們去緬懷的時候,或許,我們的心已經老了。
我想我就是這樣。
電影《天堂電影院》觀後感5
看完這部片子以後感覺有太多的話要說,然而卻一齊涌在心裡,纏在一塊,不知先說哪個好。
天堂,對於人們來講是一個什麼概念哪?是一種極致的境界,是每個人都想要去的地方,然而片子卻巧妙的營造出了這樣一個天堂,一個專門看電影的天堂,在那個年代,我想他們唯一的娛樂和最大的快樂就是來自那個小小的破舊的電影院吧,在那時那地,它就是人們的天堂。
片中有兩條感情線,多多與愛弗特,多多和艾琳娜,到此刻我也說不出哪條線才是片中的主要線索,或許兩個都是吧。
多多與愛弗特
多多的父親在戰爭中犧牲了,多多年輕的媽媽不得不帶著多多和多多的妹妹艱難度日,小多多聰明可愛,對電影和那個叫做天堂的電影院充滿了興趣,盡管多多媽媽並不支持他,甚至是相當地反對他,可多多依舊一有時間就鑽進電影院,多多並不只是為了看電影,他更大的興趣在於電影的製作過程。天堂電影院放電影的愛弗特並不是一個十分和藹的人,甚至是有些粗魯,雖然他很喜歡多多,但是在多多媽媽的警告下,他並不讓多多接近他。即使是這樣,多多也能很簡單地掌握放電影的技巧,一次偶然的機會,多多在考試中想要挾,於是,愛弗特便開始了多多的電影之路。
他們之間的感情就好像父子一樣,愛弗特教多多放電影,而在一次意外的大火里,小多多也冒著生命危險奮力救出了愛弗特。多多長大了以後,正是愛弗特用了一個善意的謊言才使多多有機會出去闖盪,成就了自己的大事業。然而,對於愛弗特的這個做法,我並不十分贊成。沒錯,多多在事業方面確實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但是,這些年他並不快樂,他生活在許多女人之間,然而,那裡並沒有他所愛的人。人這一生,事業雖然無比重要,可快樂卻是人生最終和一向所要追求的。愛弗特死了,多多回來看望,愛弗特的太太說,從多多走後,愛弗特總是叨念著多多,可卻從不肯提過讓多多回來,即使是在他生命垂危時,他仍然期望多多以事業為主,他如此愛多多,卻都不肯在生命的最後一刻讓多多分心來看他,他對多多的愛,他的用心良苦,不只是多多,任何一個人都不會再責怪他當時的那個善意的謊言的。
多多和艾琳娜
一段孽緣,一段美麗的孽緣。多多與艾琳娜相識,相愛,卻沒能相守一生,這未免讓人覺得有些遺憾。他們是經歷了很多坎坷的,然而最後卻由於種.種原因,他們竟然都各自帶著對對方的誤解度過了30年,最後,在人到花甲的時候才解除了誤會。在多多事業有成再次回到家鄉的時候,看見了那個酷似艾琳娜的女孩,手中的酒杯掉在了地上,這就證明了多多對艾琳娜的愛並沒有因為時間而淡化;再說艾琳娜,她在電話中拒絕了多多,可卻能在第一時間在海邊找到多多,兩個人的默契依舊如故,他們都還深愛著對方,然而,一夜的溫馨過後,一切卻又都恢復了正常。這個故事很容易讓我想起了《半生緣》的結局,男女主人公同樣是多年以後重新相遇,短暫重逢,最後各自回到了倫理的軌道上,各自過各自的生活。
世界真的不很大,艾琳娜的另一半竟然是多多的小學同學,一個5乘以5得 聖誕節 的傢伙,但是不管是個怎樣的傢伙,艾琳娜已經有了家,有了自己的孩子,她不管自己有多愛多多,卻只能跟著自己的丈夫和孩子過完剩餘的人生。其實,這樣的結局也許就是最好的結局了,此刻不是有句很時髦的話嗎?「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以前擁有」,是呀,他們擁有過,他們有太多的回憶供他們去細細品位,他們之間已經沒有隔閡,他們完成了年輕時候為完成的夢想,這對他們來講就足夠了。
那個故事
愛弗特給多多講的那個故事留給了我很深的印象,一個士兵,愛上了一個公主,這兩個身份就足以說明了這段姻緣並不是一段快樂簡單的緣分。士兵發誓,要在城樓底下守候公主100天,如果100天公主還沒有出現,那麼他就放下就段感情,士兵果然這樣做了,他歷盡了千辛萬苦,風雨無阻,然而,就在第99天的時候,他放下了。()多多問愛弗特,愛弗特沒有回答。我也沒有很明白,我猜的是,99天,士兵為公主這樣地吃苦受罪,可公主卻無動於衷,這樣的感情,即使到手了又能怎樣?然而,似乎我這個想法太自私了。最後,多多明白了,因為士兵害怕當第100天來臨時,聽到的卻是公主拒絕的聲音,他害怕承受這樣一個結果,所以他選取了離去,他寧願讓自己對這段感情充滿了幻想,而不是絕望。因此,在多多同樣守候在艾琳娜窗前的最後,多多也選取了離去,只是同士兵命運不同,艾琳娜實現了多多的願望。
最感動的情節
本片中感動的情節實在是數不勝數,然而最另我感動的是多多和艾琳娜在海邊的重新相遇,他們彼此看著對方的眼神,在誤會並未解除時,卻不能從他們的眼神中讀出絲毫怨恨,有的只是對彼此的想念,應對已經人老珠黃的艾琳娜,多多說:「你還是那麼漂亮。」除了因為他們之間偉大的愛,沒有其他任何理由。
印象最深的一句話
愛弗特對多多說,「生活不是電影,生活比電影苦」,一句話道出了現代人的心聲,生活,確實不是那麼容易的,人生有太多的無奈,生離死別,愛與不愛,走與不走,分與不分,太多的抉擇,人從出生開始就註定了要奔波一生。有一個故事,說的是一個人出門旅行,一開始他只帶了一個包袱,之後,沿路上,他又撿起了很多包袱,越來越重,可包袱還在不停地增加著,人沒有任何辦法,他只能背著,因為如果一旦他扔下了,那麼在前方的道路中需要這些包袱的時候就措手不及了。這就像人生一樣,隨著年齡的增長,職責越來越重,但是,你不能扔下它們,因為它們是你的牽掛,沒有了這些牽掛,你的人生也就沒有好處了。生活就是這樣的,充滿了矛盾,只有妥善地條理好了,才能過上充滿好處充滿快樂的人生。
經典電影《天堂電影院》觀後感長篇影評相關文章:
★ 經典電影《天堂電影院》觀後感5篇長篇影評
★ 經典老電影《天堂電影院》5篇影評分析
★ 《天堂電影院》5篇專業影評分析
★ 《天堂電影院》1000字大學生5篇觀後感
★ 《天堂電影院》觀後感七年級作文
★ 老電影《天堂電影院》大二寫1000字觀後感作文
★ 影評《天堂電影院》電影講了什麼故事
★ 《天堂電影院》300字學生觀後感
★ 《囧媽》觀後感最新影評10篇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⑦ 世上最危險的國家,監獄垃圾桶堆滿屍體,它究竟在哪兒
這個國家就是北美洲的薩爾瓦多,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國家。正是因為薩爾瓦多國非常貧窮,所以這個國家的治安非常亂,大部分人為了生存都加入了黑幫。
薩爾瓦多的經濟結構不完善,很多人們都無所事事,據統計每90個人就有1個人是黑社會的。在薩爾瓦多的街頭,能夠看到很多人身上和臉上都有紋身,而且都是些特殊含義的符號,標志著他們是屬於某一個組織的。
雖然薩爾瓦多屬於美洲國家,很多人選擇去美國生活,但是美國考慮到本國人民的安全,也限制了薩爾瓦多人們的入境。當墨美邊境聚集七千多難民,希望進入美國境內。但是因為這些難民中有部分是來自薩爾瓦多,所以美國下令禁止這些人入境。而且特意派了軍隊,下令必要時可以開火阻止這些難民入境。可見美國對於這個薩爾瓦多國家的人還是心存芥蒂的,沒辦法接受一個如此兇殘的國家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