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相機跟不上時代節奏呢電池不用快充,還容量那麼小
電池對於相山念機來說不算是緊要事情,所以廠家不是太關注。
卡片機的機體小,電池做不大。靠液晶屏取景費電,功耗降不下來,所以不太給力。但是3、4百張還是沒問題的。
單反已經做得很好啦!低端機型6、7百逗沖困張、中高端機型一千張甚至一判培千多張的續航能力,已經很給力啦!
『貳』 柯達、諾基亞、雅虎......從昔日巨頭的衰落中,企業學到了什麼
創新,是引領商業及社會發展的第一動力。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市場環境瞬息萬變,不管是百年企業還是商界新星,是上市巨頭亦或是街燃信邊小店,都無時無刻不在接受著生死存亡的考驗。在這個名利場,墨守成規、不重視創新的企業無疑將被淘汰。
在全球商業發展史中, 我們不難發現,一些企業正是靠創新變革在商界叱吒風雲,成為了影響世界的品牌巨頭。但我們同樣看到,這些擁有創新基因,曾經無比輝煌的巨頭企業有一天依然有可能因為跟不上時代變化而慘遭淘汰 ,最終留存在高校的失敗企業案例庫中,那些轟轟烈烈的成就被淹沒在歷史的塵埃里,讓無數人唏噓。
誠然,無創新即死亡。但 企業究竟如何才能持續創新,又如何在既得利益和創新風險中權衡?保持創新就一定能持續成功嗎, 為什麼那些企業曾靠創新登上塔尖的後來卻喪失行業領先地位的商業故事一再重演?
躺在失敗案例庫里的柯達和諾基亞
說起企業因為缺乏創新走向衰落的案例,人們總是願意把柯達和諾基亞並列在一起,大概是因為它們曾經都太過輝煌,倒塌得又太過突然。
作為曾經全球最大的影響產品及服務生產供應商,變革攝影行業、把美好時光定格成永恆的柯達,曾是讓美國幾代人感到親切和傲嬌的公司。柯達創始人喬治·伊斯曼曾說,他的目標是讓相機變得像鉛筆一樣方便。 因此,他一直很注重創新,並開創了很多個第一。 當攝像技術採用的還鬧塵是需要攜帶很多工具的「濕版法」時,伊士曼便成功摸索出「干版法」大大簡化了攝影過程。當彩色膠片的技術和效果都遠不如黑白膠片時,伊士曼就押注了更有未來的彩膠。柯達還率先推出小型攝像機Kodak,重新引領了潮流。鼎盛時期,柯達占據全球2/3的膠卷市場,特約經營店遍布全球。
但就是這樣百年巨頭卻在數碼攝影的到來時不堪一擊。1998年,柯達的傳統膠卷業務開始萎縮,等到2003年,傳統影像部門銷售利潤已經跌到高峰期的零頭, 這時柯達決定轉型,進軍數碼產品。但大勢已去,它的地位很快被索尼、佳能、富士等日本品牌取代。在數碼相機時代,柯達走向沒落。2012年1月,擁有132年歷史的柯達被迫申請破產保護。
如果說柯達是膠卷時代的攝影代名詞,那麼諾基亞就是蘋果之前的手機代名詞。諾基亞原本是位於芬蘭小村莊的一家造紙廠,於20世紀60年代,開始向電子產品領域擴張。諾基亞同樣開創了很多第一:1982年生產了第一台北歐行動電話Senator;1991年撥通了人類史上第一個全球通對話;1994年接通中國第一個無線數據電話;1996年成為全球市場份額最高的手機廠商。巔峰時期,諾基亞全球手機市場佔有率高達70%以上,市值高達2500億美元。 可以說,蘋果之前,諾基亞主導了手機業的一切變革。但在2007年蘋果和谷歌推出iPhone和Android之後,諾基亞走上了衰退的道路。 2012年,三星首次取代諾基亞成為全球手機銷量最高的企業。2013年,微軟宣布以72億美元收購諾基亞手機業務部門。
更多被淹沒在歷史中的明星公司
柯達和諾基亞絕不是個例,還有更多昔日的明星公司在時代巨變中「趕不上趟兒」,最終歸於沉寂。
摩托羅拉
摩托羅拉曾是諾基亞稱霸前手機通信行業的引領者。摩托羅拉發明了無線電應答器,研發出全球第一款商用手機、第一款GSM數字手機、第一款雙向式尋呼機、第一款智能手機...... 摩托羅拉曾在將近20年內的功能機時代引領了世界移動通信的潮流,卻同樣在移動互聯網液段禪時代被徹底擊敗。 由於長期持續虧損,2011年8月,摩托羅拉以125億美元的價格將手機業務出售給谷歌,後來又被分拆出售給了Arris和聯想集團。
雅虎
創辦於1994年的雅虎是互聯網1.0時代的絕對統治者。雅虎最早創造了門戶網站的概念,創造了成立一年就登陸納斯達克的神話。即使在谷歌成為主流搜索引擎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里,雅虎依然是全球互聯網排名第一的公司。在 1996 年到 2006 年十年間,雅虎的營業額增長了 260 倍。 但在門戶網站的衰退大潮中,行業老大的雅虎也不能倖免。沒有跟上時代步伐,沒能發展出有競爭力的新業務,雅虎後來被谷歌、Facebook、亞馬遜等企業甩在了背後。 2016年7月,美國電信巨頭Verizon以48.3億美元收購雅虎包括搜索引擎、電子郵箱在內的核心網路資產。
戴爾
同樣,戴爾也曾是PC電腦的老大。1984年,只有19歲的邁克爾·戴爾創立了戴爾公司。那時候,個人電腦剛剛興起,售價很高,但很多利潤被經銷商賺去了。戴爾選擇直接面向用戶銷售,砍掉中間的分銷商和零售商環節,消費者還可以根據自己的配置喜好通過官方的免費電話和網路渠道向戴爾訂購電腦。這不僅讓戴爾省了大約20%的成本,也讓消費者買到平價、個性的電腦。 創立一年半,戴爾就登上《財富》雜志「最受尊敬公司」榜單,創立4年後,戴爾在納斯達克上市。2001年到2005年,戴爾連續5年成為全球最大的電腦公司。
但後來,創始人卸任CEO、多元化布局、質量問題頻發等讓戴爾走上了下坡路,全球最大的電腦公司成為惠普。2007年,戴爾被迫重新執掌公司,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2013年,戴爾退市進行業務整合。直到2018年,戴爾更名「戴爾科技集團」重新在紐交所上市。關於戴爾最近的一則大新聞是,戴爾身負巨債約3000多億元。
企業如何在時代巨變中保持生命力
「時代拋棄你的時候,連一聲再見都不會跟你說 。」前央視主持人、現紫牛基金創始合夥人張泉靈的這句警語曾流行一時。根據《財富》雜志報道:在美國,大企業平均壽命不足40年,中小企業平均壽命不到7年,每年倒閉的企業約10萬家。在中國,集團企業的平均壽命僅7-8年,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僅2.5年,每年倒閉的企業約有100萬家。
企業衰退或者倒閉有各種原因,管理、資金、戰略、時機等都是,但缺乏創新往往會被列在第一條,因為科技的發展速度實在太快了。 在日新月異的技術更迭中,安於現狀的企業隨時都可能「被顛覆」、「被革命」。但一家企業真的可以一直堅持創新嗎,只要堅持創新就能立於不敗之地嗎,如果是這樣,商業世界裡就不會有那麼多悲壯的故事了。 事實上,創新和發展之間有時候是矛盾的,企業很難兼顧。
比如前文提到的柯達,當我們分析柯達為什麼被時代拋棄時總是「事後諸葛亮」且簡單粗暴——沒有在數碼時代及時轉型。事實上,早在1975年,柯達工程師史蒂夫·沙遜就研發出首部數碼相機。但這一技術被雪藏了。 「它很可愛,但不要告訴任何人。」這是公司的反應。為什麼會這樣?當時柯達的膠卷業務蒸蒸日上,柯達靠它賺取豐厚利潤。而數碼相機和膠卷相機之間是「取代」的關系,且新技術尚未成熟、前途未卜。對於柯達來說,選擇前者的代價實在太大。 1999年,柯達CEO喬治·費舍爾接受紐約時報《紐約時報》時就坦承,柯達將數碼攝影視為敵人,這個惡魔可能抹殺以化學為基礎的膠片、相紙行業,而這正是柯達數十年來的盈利基礎。關注創新、願冒風險的企業就能活下來嗎?害怕錯過新技術的雅虎曾耗資170億美元收購了超過120家初創公司,但還是一樣的結局,因為剛好漏掉了日後顛覆它的谷歌和Facebook。諾基亞當然也沒有不注重創新,它在2000—2010年的研發經費投入高達400億美元,遠過蘋果和三星,但它壓錯了寶,研發創新僅局限在硬體上。
企業如何在持續盈利和創新發展之間取得平衡? 顛覆性創新實驗室首席經濟學家、多倫多大學洛特曼管理學院戰略管理教授喬舒亞·甘斯在《創新者的行動》一書中給出了3條建議。
一是尋找新市場。 甘斯認為,一家成功的公司是能夠做到持續性創新的,比如通過技術改進現有產品和服務,這可以幫助公司長期賺取利潤,贏得更多的市場份額,但在進行顛覆性創新時往往會陷入困境,顛覆性的產品服務會替代現有的產品服務,這意味著風險、損失,因此可以試著尋找被忽視的、與現有客戶不沖突的新市場的進行創新。 二是轉移投資。 甘斯認為,面對具有潛在顛覆作用的新公司,成功公司可以通過投資的方式阻斷創新公司進入市場或搶占創新公司的市場。 三是觀望與收購。 甘斯在書中寫到,收購是應對顛覆的一個特別有效的手段,因為收購使公司無須花錢開發新產品,與許多可能具有顛覆作用的新公司相競爭,也無須將新公司的產品和技術融入公司的主要業務。
喬舒亞·甘斯的《創新者的行動》是在他調查了包括蘋果、谷歌、佳能、網飛、微軟等數十家被證明具有韌性的成功公司和那些已經倒下的公司後寫成的。但蘋果、谷歌等公司的存在年限和柯達、諾基亞相比差太遠了,並不能說它們就經過了歷史的檢驗,而且很多方法理論上是一回事實踐起來又是另一回事。如喬舒亞·甘斯所言, 創新顛覆也是個循環往復的過程,飛機發明一個多世紀貨船仍在全球運行,在線視頻出現多年電影票房仍在增長。 所以他提醒,管理者不僅要創新、顛覆,更要認真思考傳統業務的命運,畢竟後者可能仍然有數十年甚至更長的贏利期。
總之, 再成熟、再領先、再創新的企業都有可能被時代的巨輪淘汰。「不確定」是商業的常態,也是商業的魅力所在。 企業經營者能做的,也許只是對變化保持敏感,在腳踩大地的時候,不要忘記仰望星空。
『叄』 手機開始取代相機,日本巨頭走向「衰落」,關閉了兩家工廠
最近幾年時間里,智能手機不僅變得更加 娛樂 化了,專業功能的提升也非常的明顯, 隨著人們對智能手機的拍照性能提出更高要求,這也使得手機廠商們都在重點升級相機模組。
如此一來,智能手機拍照彎枯或的性能得到了迅速的提升,一些高端旗艦型號的手機,在拍照方面已經達到了媲美專業相機的成像水平,每次都會刷新DxOMark榜單埋伍的最佳成績,而且拍照模式也變得更為豐富了。
正因為如此,這也使得 智能手機的發展直接導致數碼相機走向了衰落,尤其是日本數碼相機行業的影響更加深遠, 此前就有日本媒體報道,奧林巴斯決定出售旗下經營了84年的相機業務。
作為一家日本的百年企業、相機行業的巨頭企業,奧林巴斯如今算是走下了神壇。
而受到影響的,遠不止奧林巴斯一家相機企業,此前尼康公司公布的第二財季報告顯示, 公司在報告期內虧損261億日元,約合16億元人民幣,嚴重超出了分析師預計的虧損數額203億日元。
整個2020年上半年,尼康的營收更是嚴重縮水90%, 為了削減公司開支減少虧損,尼康還計劃裁員2000人,佔了總人數的10%。
不僅如此,現在尼康又傳來了負面消息,據悉尼康將會關閉位於日本的兩座鏡頭工廠。根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 尼康長井工廠和會津工廠將在3月末停產,之後將在8月底徹底關閉。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還有報道稱,尼康要關停日本本土所有相機生產線,並將這些生產線轉移到境外。不管是關停還是轉移生產線,都意味著尼康乃至整個日本相機行業輝煌時代的終結。
事實上在日本,其它的相機巨頭也都遭受到了不小的損失,此前的一則數據顯示, 2014-2019年,日本數碼相機產量不斷下滑,雖然在2017年有所回升,但此後的下滑幅度更大,2019年的產量已不足1500萬台。
大環境如此的情況下,日本的相機產業自然已經陷入了十分艱敗蘆難的階段,如今智能手機的拍攝功能越加強大,多攝鏡頭帶來的體驗也日漸增強,產品體驗遠比數碼相機更出色。
特別是智能手機在演算法方面的優勢, 傻瓜式的拍攝體驗,讓用戶更容易上手,所以就更進一步加速了相機產業的衰落。
相信隨著智能手機相機未來更進一步的加強,對於數碼相機產業的影響也將進一步加劇,或許多年之後,相機也會淪為MP3、MP4這樣的產品,成為極小眾群里購買的玩具。
哪些手機的拍攝實力更強呢?根據DxOMark榜單的數據顯示,目前相機排名第一的智能手機是華為Mate 40 Pro+,得分為139分,第二名是華為Mate 40 Pro,得分為136分,第三名是小米10至尊紀念版,得分為132分。
另外還有華為P40 Pro、iPhone 12 Pro Max、iPhone 12 Pro和小米10 Pro、vivo X50 Pro+等手機的拍照表現也都很出色,想要購買一台拍照實力強勁的手機,不妨考慮這些旗艦機型!
『肆』 索尼是如何落後的
盛田昭夫曾送給喬布斯一部Walkman,他如痴如醉,反復拆裝研究製作工藝。後來iMac問世,喬布斯計劃取名Manman,致敬索尼Walkman。但如今,索尼在消費電子幾乎毫無存在感,市值是三星的五分之一,蘋果的5%。索尼是如何落後的?
1946年,38歲的井深大創辦了索尼的前身「東京通信工業」。他對員工緻辭:「若和大公司做一樣的事,我們沒有勝算。但技術沒有止境,段陵我們要做大公司做不到的事。」「技術為本」和「與眾不同」是索尼當時的兩件法寶。
1947年,美國貝爾實驗室首先發明晶體管。盛田昭夫從美國搜集了大量資料,將貝爾實驗室著作《晶體管技術》交給妹夫岩間和夫苦讀。三個月後,一份44頁的「岩間報告」出爐。1955年,日本第一台TR-55晶體管收音機問世,只比世界上第一台晶體管收音機晚了1個月。
1958年1月,4000台索尼收音機在美國倉庫失竊。盜賊不管其他公司,只拿索尼收音機的做法,讓Sony在美國一炮而紅。後來索尼發明了第一台晶體管電視、第一台特麗瓏彩電、第一台攜帶型錄像機,以及最為著名的Walkman播放器。
與如今華為、大疆等中國企業的境況類似,索尼在初創時受益於本土產業鏈的蓬勃發展,與教育人口充足的「工程師紅利」,迅速建立起領先全球的產品研發能力與行業地位。1959年,日本晶體管銷量全球第一。1968年,日本政府促成日立、富士通、NEC研發高性能計算機。1981年,日本多家半導體公司對美出口不良率為0,DRAM市場佔有率80%。
此後的戲碼為中國人所熟悉。1985年,美國與日本貿易逆差497億美元,貢獻了美國貿易逆差的1/3。美國斥責日本企業受到政府保護,不是公平的市場競爭。與今日類似,美國拿出301條款,要求日本將美國企業的份額提高到20%,並扭轉貿易逆差,讓日元升值20%,否則就課以重稅。日本妥協,簽署自願限制出口協議。以舉國之力建成的半導體產業被韓國和台灣地區瓜分。伴隨日元升值,日本也迎來「失去的二十年」。
至今仍有人認為,索尼電視成本居高不下,是因為上游企業轉移,索尼無法做到垂直整合。斯金格任內的產品「全價格」策略,只是索尼面對產業布局轉移能做出的唯一決定。
在產業轉移之外,索尼掉隊的第二大原因是「工程師精神」衰落。出井伸之上任時面對5兆日元的債務,只能以嚴格績效和財務考核削減成本。這導致企握廳戚業話語權從工程師轉移到經理人,對試錯的寬容消亡殆盡。而經理人並未因此贏得工程師的信服。曾有工程師離職時告訴媒體:「盛田昭夫和井深大創立的那家索尼沒了,創業時的激情與夢想已經感覺不到了。」
對此,出井伸之理解得很透徹:「如果是創始人,只要祭出『這是我作的決定』,就能讓員工心甘情願接受。但對職業經理人來說,就只能提升營業總額和利益,透過數字來展現經營的成果,再藉此來凝聚內部向心力……」
這些年,科技公司的管理方式不斷演變,如矽谷推崇OKR管理法、華為建立輪值董事長制、阿里提出合夥人制度,甚至不惜自裁、反復以架構調整的方式激發企業活力。反之,創業精神殆盡、唯KPI論的索尼早已失去自我革新的動力,陷入「成功的詛咒」。
2019年3月,即將接任社長的吉田憲一郎秘密到訪深圳,向任正非取經。在那次談話中,任正非特別強調組織活力:最高層面戰略決策,要允許少量新員工參加;次一級的戰役決策,低職級員工也要佔有比例。「他參加了會議,即使聽不懂,腦袋開了天光,提早對未來作戰明白。」
拖累索尼的第三大矛盾,是積重難返的內部隔閡。出井伸之當初為了適應跨國化運作推行的績效考核與子公司獨立制,反而造就一個個獨立王國。基於部門或子公司利益的狹隘考量,令索尼錯失一個又一個消費趨勢。
索尼挖來蘋果公司負責QuickTime等產品研發的VP Tim Schaaff執掌PSN業務,涉及電影、游戲、音樂以及軟體等多個子公司,每推進一步都需要各司層層審核,進展緩慢。如今,Netflix在全球范圍的用戶訂閱數已接近1.5億,9000多萬的PSN用戶卻仍無法在PS4上順暢看到《蜘蛛俠》《007》等獨家內容。
索尼全球營銷高級經理亞當·馬什曾伏沖透露:「影像部門不肯給手機部門相機技術,是擔心手機和微單有一樣的拍照體驗。」現在,人們都清楚意識到,應用徠卡鏡頭技術的華為手機是怎樣的殺手級產品。可在某些索尼部門看來,微單與智能手機功能嚴重重合,如果手機能調教出不遜於微單的拍照效果,將影響自己銷量。
2019年3月,索尼宣布將積重難返的移動通訊業務(MC)與影像產品業務(IP&S)、家庭娛樂及音頻業務(HE&S)合並為電子產品及解決方案業務(EP&S),這大概是平井一夫最後的遺產。
索尼管理層一般的退休年齡是65歲,今年才59歲的平井一夫選擇此時退下,似乎意味著某種妥協與放手。從斯金格到平井一夫,均視「統一索尼」為己任。今年CES,繼任的吉田憲一郎把索尼重新定位為「創意娛樂公司」,實際上也是延續斯金格以來的思路,希望通過內容來實現公司內外、軟硬之間的有機統一。
平井一夫的故事在此暫告一段,關於索尼如何走出平庸的思考仍沒有終結時。
『伍』 好相機為什麼都是日本的,其他國家沒法生產嗎
許多人去買相機時會感嘆,好相機為什麼都是日本的。其他國家沒法生產嗎?想要知道原因,要從最初說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工業中的許多專利技術都被公之於眾。由於當時世界上沒有專利法,許多模仿德國工業技術的製造商出現在不同的工業國家。
在此期間,國際市場幾乎處於德國、美國和日本三國競爭的局面。此外,其他歐洲國家,如英國,戰後將工業發展的重心從精密儀器轉移到重工業,導致相機行業衰落。法國,由於其農業大國,專注於農產品出口和核能技術的發展,相機行業正在逐漸衰落。最後就只剩下日本了。
『陸』 你如何看待索尼的繁榮與衰落
去年年底的時候曾經有半個小時的時間專訪了平井一夫,後來因為聊得很開,所以把時間增加到了45分鍾。當時為了寫這個專訪提綱,做了一些功課,和平井的采訪也給了我一些感受。
這么說吧,如果說索尼的衰敗不可避免的話,那最大的問題就是索尼的過分驕傲。的確,2000年前的索尼有驕傲的本錢,從最早的收音機開始,索尼就是日本在小家電領域的頂尖品牌。而walkman這樣在當時創新得令人眼前一震的產品,以及之後的Playstation系列產品,可以說代表了個人電子產品的巔峰。
但問題在於,當網路時代(遲至web2.0時代)到來之後,索尼就開始因為過分驕傲而固步自封了。打個比方,如果大家都在玩卡式錄放機芹遲,你創造出了walkman,那你就是牛逼;可當遍地都在玩mp3的時候,你還在研究怎麼把walkman做得越來越牛逼,倒帶速度快兩倍,線控操作更方便……那就好比在競爭者們已經開始使用熱兵器的時候,你還在把弓箭打磨得更快,只因為弓箭相對於刀槍來說更加」先進「。
這種驕傲帶來的一個大問題就是,索尼一向認為自己引領潮流,而從不考慮」跟隨「潮流。最近的例子就是電視:全世界的電視廠家都在搞智能電視,而已經連屏幕生產線都賣掉,在硬體上已經很難有議價能力的索尼去幹了什麼呢?他們造了個21萬元的4K電視。對索尼的這群老爺子們來說,把電視當做電腦用是他們無法理解和不能接受的:「電視就是應該放在客廳里的,電視最終的作用還是視覺上的,所以大家一定會重視畫質。」
於是,在今年年初,索尼電視站到了被獨立子公司化(這個舉動基本表示索尼已經清算了電族悶視業務的價值,獨立子公司化之後賣起來比較容易)之後,他們搞了一次盛大的發布會,展示了上述的21萬的電視。這一系列的4K電視幾乎都不能算智能電視,除了內裝了QQ之外,還裝了個網路網盤的客戶端,而這個客戶端居然還只能放靜態圖像,不能放視頻……
考慮到4K內容的推廣至少需要好幾年時間,我個人認為索尼是看不到了……
固步自封的另一種表現就是僵化的內部結構。日本企業在體制上大多存在一明一暗兩個問題:明面問題是終身制,老人位高權重,新人往往遭到壓制;暗的問題,就是非日本人極難成為真正的老大。當年索尼搞出了特麗瓏,在電視領域見誰踩誰,特麗瓏的團隊自然成了功勛集體。等到全嫌穗李行業都在搞平板,索尼的決策卻是繼續抱著特麗瓏這把弓箭細細打磨,於是結果可想而知。
所以,平井一夫的前任斯金格雖然很有想法,最後還是慘淡收場,而平井一夫作為一個擁有西方背景的日本人,被認為是解決索尼美方、日方沖突的最好選擇(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平井一夫能說很流利的英文,同時他也能夠說日本口味的英文,比如把computer說成」肛biu噠「)。
這種體制的僵化帶來的最大問題就是各個業務部門之間的互相不聯系。平井一夫上台後創立了一個叫做」one sony「的理念,也就是各個業務部門在創新上必須緊密聯系。他告訴我:」當時我把大家叫到辦公室來,問他們,有誰是沒有理解,或者不贊同one sony概念的么?如果有的話請離開。如果你留下來,但做不好的話,我一定一拳糊你臉上。「說著還作勢糊了我一拳。
我當時覺得很驚訝:一家這樣大的跨國企業居然要強調這個?後來我發現還真要——之前我提到MP3,其實索尼當年做MP3是很有優勢的,但後來不做了。為什麼呢?因為索尼的唱片部門非常不滿意MP3,認為MP3帶來了泛濫的盜版,會影響他們的收入。於是索尼把這片戰場完全讓給了IPOD,從此再難翻身。
另一個例子就是,索尼一向以影像技術為傲(事實也是,索尼的專業影像部門至今還是索尼賺錢最多的部門之一),但索尼以往的手機在照相功能上一直不強。原因也很簡單,影像部門不願意把技術和手機部門共享,因為照相手機的優異性能會影響中低端相機的銷售……這個問題一直到最近的Z2才解決。
當然,一家企業的衰敗有內因也有外因,索尼的衰敗也有很多方面的內外因素,比如缺乏互聯網思維,希望自己打造閉環(一家根子上說日語的企業想打造全球級別的影音、游戲閉環真的好嗎),全球經濟危機等等,但是驕傲應該還是這家企業最大的問題。
『柒』 徠卡拍立得為什麼停產
徠卡拍立得產品市面上極少見,為什麼停產具體原因不是很清楚答尺戚。
現在清陵說一下拍立得產品從興盛困猜到衰落的原因:幾十年前由美國公司發明的拍立得,滿足了人們拍照後想立即看到照片的慾望,因為當時普遍使用的膠片攝影需要復雜的沖印洗像過程,往往需要等待幾天時間,拍立得應運而生;後來隨著數碼相機的普及,拍照後可以通過相機上的屏幕看到拍攝結果,因此人們對拍立得的需求也就逐漸減少。
『捌』 為什麼我國在數碼相機和單反相機領域沒有自己叫的響的品牌呢
主要有三方面因素
第一、國產膠片相機老牌企業在90年代後期數碼時代到來時,也曾生產過一些數碼相機,但由於體制老化,歷史負擔較重,與外企相比,面臨著技術轉變和企業轉型的雙重壓力,一時無法適應數碼影像設備市場的快速競爭和發展。而民企則缺乏影像設備製造的基礎。
第二、中國的數碼相機設備廠家當時沒有進行較好的分工協作、整合優勢,而是各自為戰,各搞一套,一盤散沙,最終被各個擊破。
第三、數碼相機是光、機、電三位一體的技術集合產品。而當時中國的電子技術和光電技術落後發達國家一大截,尤其體現在集成電路的設計和製造上。以圖像感測器為例,2000年當國外已發展到幾百萬像素階段時,中國剛生產幾十萬像素的感測器,此後一直受制。
90年代後期殲槐開始,受數碼相機沖擊,一大批國產老牌膠片相機首先遭到市場淘汰,關停並轉。碩果僅存的一些企業,如長城(北照總廠)靠專銷德國柏卡數碼相機得以維持。珠江、海鷗、鳳凰、樂凱、西光、熊貓等此握品牌都曾投產數碼相機,經過十年苦苦競爭,終因關健技氏扒友術落後,資金、實力不足,先後失敗。海鷗、鳳凰停產數碼相機;珠江、樂凱、西光、熊貓停產各種相機,轉產其它產品。此後,國產品牌數碼相機基本進入台企代工階段。
目前,國產相機有如下主要品牌:明基、愛國者、海爾、寶淇、德之傑。其中,明基、愛國者為國產一線品牌,在實體店有售,其餘主要在網上銷售。
『玖』 德國照相機為什麼衰落 日本相機為什麼一統天下
1.德國相機沒有衰落,精良的光學和機械技術,德國還是有優衫碰液勢的。
2.日本相機只能說比德國相機吵磨銷量大,因為數碼時代,日或物本的電子技術發達,自動化也高。
『拾』 聽說賓得在過去很有名的,後來沒落了,不知道是怎麼回事的
在二戰後,日本經濟非常不好,由於戰爭導致日本的重工業基本全部被摧毀。所以日本的經濟發展只能放在輕工業,和技術含量很高的光機電產品上。在那個年代相機就像如今的電子產品一樣——附加值很高,但又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從國外引進生產線或者核心零件組裝的話,憑借當時日本的廉價的勞動力優勢,是可以快速佔領市場的。這一點和今天的中國在電子產品製造上面何其的相似啊?!
事實上確實很相似,研究日本戰後的民用光學產業的崛起,總能看到中國改革開放後的身影。
當時日本的一個非常有眼光的企業——旭日光學(ASAHI opt.),率先引進德國的技術並且設立了pentax(即賓得)生產當時相機里技術含量最高的單鏡頭相機,據說pentax這個名字正是五棱鏡與反光板這兩個單片語合而成的。而旭日光學和賓得也正是日本第一家生產出35mm底片單鏡頭相機(SLR)的本土企業(1951-1952),1957年生產了第一台帶有五棱鏡取景器的單反相機,奠定了如今單反的標准化模型。而同時期的佳能那時候還叫觀音牌(KWANON)還只能做旁軸相機,而尼康此時還在專注鏡片、望遠鏡等設備,尼康的單反要在1959年才誕生。
而賓得不僅僅是起點早,賓得在後來的歷次發展中幾乎都是佔得先機,一次次把革命性的技術投入使用,將膠片攝影產品的里程碑一次次刷新。
1954年賓得發明了具有反光板瞬間復位技術的Asahiflex II,解決了單反相機實用化的最後一個難題,早在1936年德國Exakta已經發明第一台135俯視取景單反相機,1948年德國康泰時生產了第一台五棱鏡取景的135單反Contax S,但是這些相機都不具備反光板自動復位,所以根本沒有使用價值,總不能每拍一張以後取下鏡頭,扣下反光板,裝上鏡頭再拍吧?所以可以說是賓得鋪就了單反相機實用化的最後一塊基石。
1960年的Pentax SP單反相機裝備了TTL測光系統,可以提供曝光輔助參照,從此將半導體和自動化技術帶入攝影這個光學領域,讓更多的人更快速更便捷的拿起相機,拍下理想的照片。
1971年Pentax ES單反相機在TTL測光系統的基礎上增加了自動曝光控製程序,也就是現在大家都在使用的自動曝光功能,這奠定了傻瓜式相機的第一步。
1981年Pentax ME-F單反相機是首個具有自動對焦功能的量產相機。在它搭配一同推出的AF 35-70 2.8鏡頭時,相機能夠和如今的相機一樣自動對焦了,這個功能在今天也許是理所應當的,但是在那之前所有的相機對焦完全需要攝影師憑借個人技巧手動控制!
這些創新在今天看來依然能讓人們新潮澎湃。
是的我們可以忘掉晦澀難懂的陽光十六曝光法則(你要知道對於不少外國人背誦乘法口訣都是一件要命的事);
是的我們可以在拿到一台陌生的相機時,放心的調到P檔然後去拍吧(膠片攝影的成敗是不可能當時知道的,所以一個可靠的曝光控制是多麽的重要啊);
是的我們可以專心的在取景器里關注構圖和要拍的人和事,忘掉對焦、景深什麼的吧。
在上面這些成就面前,也許賓得創造的最長壽相機-鏡頭系統PK系統、世界上最優秀最適宜大規模使用的光學鍍膜技術SMC技術、世界上最具工業集成度的Z-10單反相機,在整整20世紀後半葉記者手中最好的設備永遠是印著Takumar(賓得M42口的高端鏡頭)和香檳色的PENTAX大炮……這些也許只是賓得信手創造的一些小小成就吧。
=============抒情完畢整理一下思緒,繼續回答
至於賓得的沒落,主要是80年代以後漸漸的失去敏銳的創新能力,在80年代賓得的銷量非常好。Pentax M系列、K系列相機從70年代一直經久不衰,一直通過小幅度的改善保持良好的市場佔有(所以會看到有大量的mx、me、me-super、mv、me-F存在)但是這種不思進取,漸漸帶來了隱患。
自動對焦相機的錯失先機,雖然賓得率先把me-F自動對焦單反推出,但是實際上me-F只是第一台TTL自動對焦的雛形,也就是奠定現在技術方案的第一個量產化商品。但是在me-F之前尼康、徠卡、柯尼卡、佳能推出過許許多多的其他實驗性產品,雖然大部分沒有成功的作為產品銷售,甚至經過測試發現根本是行不通的技術方案,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卻不斷的刷存在感,在各大器材展增加曝光率,所以即使賓得帶來了最成熟的解決方案,最後在消費者眼中賓得卻是技術上最不思進取的印象。而短短3年間奧林巴斯、尼康、佳能也紛紛推出類似的產品,把賓得的風頭蓋過。
日本其他小廠的圍剿,當時日本在相機領域可以說也是一個山寨大國,據說日本當時最多的時候有上千家各個牌子相機和鏡頭,其中魚龍混雜,但是他們都喜歡追隨(抄襲)賓得,因為既然要抄肯定抄最有名的啊。而且賓得PK口由於兼容性非常好,已經寬松的授權環境,大量廉價的PK系統鏡頭、相機出現,所以直到如見PK口仍能找到大量只賣一兩百元的野雞品牌鏡頭產品。但是這大大的擾亂了賓得的市場,持有賓得高端相機的用戶,升級鏡頭可能選擇的不是賓得的高級鏡頭,持有賓得高端鏡頭的用戶,更換相機時候也不必只考慮賓得的機身。想像一下這是多麼混亂的場景,更不要說山寨小廠質量控制不好帶來的口碑問題了。
數碼時代的布局決策性失誤。如果上面這些對於尚處於一流品牌的賓得只能造成鎮痛的話,數碼時代賓得的幾次大錯誤,則直接造成賓得從一流淪落為如今的二流三流。進入數碼時代賓得一直抱著謹慎的態度,根本沒有以往的創新精神,導致自己在公眾的視野中越趨邊緣化。
4.1尤其是2001年2月已經研製完成度非常高的全副單反相機K-1因為第三方的CCD存在缺陷直接下馬,導致直到14年後的今天賓得仍然沒有全片幅單反,這不得不說是所有單反廠家中最大的笑話,和所有賓得用戶的痛。
4.2而且在K-1失敗後,直到2003年賓得才推出真正銷售的第一台數碼單反*ist D,請不要吐槽這個讓營銷人員頭疼不已的產品型號了,反正大家都記不住.........
4.3如果說賓得從此老老實實的跟著佳能尼康的步伐更新產品線,不斷推陳出新也許還不會現在這樣,但是賓得就是比你能想到的還任性!!賓得好不容易拿出K10D,以曾經輝煌無限的K字母(曾經的K1000相機、PK鏡頭)規范自己的產品,但是消費者看到的確實不按常理出牌的任性產品——畫質出眾、兼容所有老鏡頭、帶有感測器防抖、小巧還有防抖的APS-C相機,但是卻有這樣或那樣的質量門,對焦還總是不夠快,聲音像電鑽一樣,所以就算有點如此突出,真的想去買的人一樣會忌憚同樣突出的缺點。
4.4而技術之外的一件事卻讓賓得更加雪上加霜,賓得被日本光學大廠HOYA財團收購。這可以說是險些讓賓得滅頂的一次交易。影響之深遠,足以讓日本其他所有廠商做夢都能笑醒。2002年時賓得實際就已經被旭日光學拋棄,獨立成賓得株式會社,到了2006年底則賓得與hoya開始達成合作。了解hoya的話就會知道hoya主要業務實際上是光學鏡片和醫療影像業務,hoya的產品很少實際面對最終消費者的,因此從一開始hoya就不知道怎麼經營賓得,而且hoya也根本不重視賓得相機事業,「而賓得內部對合並事宜也存在激烈的爭論,加之合並的股權分配對賓得的一些股東不利,終於導致賓得的管理層撇開董事會單方面宣布中止與HOYO的合作。於是2007年4月,HOYO公司在賓得主要股東的支持下發動對賓得股票的強制收購,賓得最終被並入HOYO,成為其下屬的一個事業部,賓得股票從東京證券市場上退市。原賓得管理層則以集體辭職的方式發泄不滿。最終,創業近百年的賓得公司作為一家獨立企業不復存在。」(這部分來自網路)。但是實際上影響范圍更大的是hoya集團旗下同時還有一個生產鏡頭的圖麗存在,結果hoya就帶著圖麗把賓得坑了一回!
4.4.1首先hoya要求賓得減少與其他副廠鏡頭的合作關系,妄圖增加賓得自身原廠鏡頭的銷量
4.4.2奸商hoya要求賓得單方面提高鏡頭的銷售價格,08年後基本是無節操的漲價
4.4.3要求圖麗為賓得代工生產一些鏡頭,而實際卻導致了圖麗不再生產賓得口的副廠廉價鏡頭(因為生產了都標pentax賣高價了),另一方面圖麗卻獲得了賓得大量光學專利授權。所以尼康和佳能的用戶突然看到了圖麗生產的AT-X 11-16 2好好用啊,AT-X 16-28趕超原廠啊,我想賓得這個時候一定是崩潰的......所謂吃裡扒外也就這樣了。
4.5還有腦殘的賓得給三星貼牌生產相機鏡頭,同樣的K100d生產出來打上三星的logo,對於相機廠商沒有第二家捨得這么乾的吧?而且鏡頭也這么干,這是什麼精神?
賓得旗艦機和鏡頭幾次大的質量門問題,導致忠實用戶流失。實際上賓得每款機器都多少有些質量問題,比如K10D的反光板傾斜、K-7、K-5的CMOS污染、Kx和Kr的反光板亂跳、K30和K50的光圈門、高端鏡頭的超聲波馬達質量門等等。
賓得市場營銷存在嚴重的問題。可以說賓得在市場上的低調,簡直是作大死的行為。即使在日本本土賓得很少做廣告和各種營銷,相比之下佳能和徠卡可以算是相機行業營銷的典範了。如果用過賓得相機的人,一定會發現賓得相機有很多功能設計是相當用心的與人性化的,但是問題是賓得從來沒覺得這是值得宣傳的事情,比如賓得M檔的綠鍵實時測光讓賓得的相機支持所有能接的上的鏡頭,可以說賓得從來沒有放棄PK口,如果你70年代買了一隻賓得的卡口鏡頭,今天再去買一台賓得相機,接上直接用,這一點佳能20年前就放棄了,尼康也已經放棄了早期的介面(甚至一些低級相機都不支持沒有馬達的鏡頭),再比如賓得的SMC鍍膜擁有99.7%的透光率,比蔡司T*高了將近2%,但是賓得卻總讓人覺得世界三大鍍膜里賓得是最後一位,好吧實際上好多人覺得世界三大鍍膜應該是佳能、尼康的多晶納米和蔡司的T*.........還是這個賓得看家的SMC從上世紀70年代到現在已經經歷了7次改進,但是你見過賓得標自己是SMC第幾代么?結果就是用戶說:呵呵,你這SMC都是40年前的技術了,今天還牛個屁啊?還有很多,比如賓得的入門機都可以進行跑焦微調,賓得相機都有鏡頭最佳MTF預設,賓得全部都是感測器防抖,賓得中高級機器都是防水防塵,賓得相機能用五號電池驅動.........這些也許只有用過賓得的人才會知道,但是真的足以讓人覺得亞撒西了。
================後記
不得不承認,賓得在理光的這幾年,感覺找到了自己的定位,K-3和新的K-3II讓我覺得賓得還有希望,今年賓得宣布年底推出全幅相機也算是給死忠用戶一個交代了。
至於很多人都關注的645系列,作為窮燒用戶沒接觸過,就不評價了,但是645於賓得的意義,我覺得是賓得在相機界保持話語權的一個「絕對領域」,至少在中畫幅數碼領域賓得是在代替整個日本與丹麥的飛思、瑞典的哈蘇、德國的徠卡站在一起。
==================後後記
作為一個賓得的死忠用戶,看著歷盡滄桑的膠片機Pentax me和數碼Kr一起替我戰斗,陪我翻山越嶺,今年想換相機的時候,永遠還是考慮賓得,這就是老朋友間的那份信任。
請原諒我上午剛才電影院出來看完《哆啦A夢:伴我同行》心情還沒平復,在我的生活里賓得就是我的哆啦A夢,在我需要用到的時候,從沒掉鏈子。而且重要的是陪著我度過那一段「不但少根腦筋 而且又遲鈍 還討厭念書 沒自信又懶惰 既沒用運動也完全不行 又是膽小鬼 又很粗心 非常不可靠 還很害怕麻煩也沒志氣 又會忘拿東西還是濫好人 容易得意忘形 還是個撒嬌鬼」的時光。
(c)完全手打不求採納,但轉載請署名和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