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nikon是什麼牌子
尼康(Nikon)是日本的一家著名相機製造商,成立於1917年,當時名為日本光學工業株式會社。1988年該公司依託其照相機品牌,更名為尼康株式會社。
「尼康(Nikon)」的名稱,從1946年開始使用,是「日本光學」日文讀音(Nippon Kogaku)的羅馬字母縮寫,並且融合了德文中蔡司照相機ZeissIkon中kon的寫法。
尼康其眾多的相機產品中,最主要的有尼克爾相機鏡頭、尼康水下照相機、尼康F系列的135膠卷單反相機、還有尼康D系列的數碼單反相機,消費性數碼相機Coolpix系列,以及尼康Z系列數碼微單相機。
尼康顯微鏡
體形小、堅固耐用、操作簡單、高性價比的產品。有明視場和簡易偏光兩種觀察方式,對金相組織、電子元器件和材料領域的生產現場以及質量控制部門來說使用相當方便。
二次元影像測量儀廣泛應用於機械、電子、儀表、模具、五金、輕工行業以院校、研究院、計量檢定部門等。本儀器能快速、高效、精確的檢測各種工件、特別是各種復雜工件和細小精密工件的輪廓尺寸和表面型狀,如樣板、彈黃、朔膠零件、半導體、復雜線路板等。
以上內容參考尼康官網-關於我們
㈡ nikon是什麼牌子
nikon是尼康。
尼康(Nikon),是日本的一家著名相機製造商,成立於1917年,當時名為日本光學工業株式會社。1988年該公司依託其照相機品牌,更名為尼康株式會社。
尼康其眾多的相機產品中,最主要的有尼克爾(Nikkor)相機鏡頭、尼康水下照相機(Nikonos)、尼康F系列的135膠卷單反相機、還有尼康D系列的數碼單反相機,消費性數碼相機Coolpix系列,以及尼康Z系列數碼微單相機。尼康也是分步重復半導體生產設備(分檔器)的製造商。
尼康的發展:
2011年Nikon Sales(Thailand)Co., Ltd.在泰國開始營業,Nikon do Brasil Ltda.在巴西開始營業,銷售可換鏡數碼相機」Nikon 1 J1」和」Nikon 1 V1」。
2012年銷售數碼單鏡反光照相機「D4」,Nikon Middle East FZE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AE)迪拜開始營業。
2017年10月30日,尼康中國正式對外宣布,該公司將停止位於無錫市的子公司尼康光學儀器(中國)有限公司的經營活動。
尼康其眾多的相機產品中,最主要的有尼克爾(Nikkor)相機鏡頭、尼康水下照相機(Nikonos)、尼康F系列的135膠卷單反相機、還有尼康D系列的數碼單反相機,消費性數碼相機Coolpix系列,以及尼康Z系列數碼微單相機。尼康也是分步重復半導體生產設備(分檔器)的製造商。
㈢ 徠卡是上市公司
是上市公司。
Leica(譯:徠卡/萊卡)是由一家同名的德國公司生產的照相機的品牌,由萊茨(Leitz)和照相機(camera)的前音節組成。公司的原名為恩斯特·徠茨公司,目前拆分為三家公司:徠卡相機股份公司、徠卡地理系統股份公司和徠卡微系統有限公司,分別生產照相機、地質勘測設備和顯微鏡。"徠卡"品牌由徠卡微系統股份公司持有,並授權另兩家公司使用。徠卡相機最初問世於1913年,是世界上最早的35mm照相機。
基本簡介
徠卡相機堅固、耐用、性能優異的特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得到充分體現。德國徠卡成了軍用相機的首選,是當時戰地記者的重要拍攝工具。全球各地戰火不斷、環境惡劣,輕便、堅固的徠卡135相機成了他們的得力助手。德國原裝手工製作的徠卡相機更是將售價翻了幾番。徠卡是世界最著名的照相機品牌之一。第一部相機誕生以來,在相機發展史上能稱得上著名品牌的Leica logo可能會有不少,這些甚至在我們生活的周圍隨處都可以看到。但是,在相機發展史上,選擇某一個品牌的相機對於用戶來說,不是選擇那部相機,而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這樣的品牌可謂就是少之又少了。而著名的德國徠卡(leica)就是這樣的一個品牌。
徠卡系列相機幾乎是個神話,半個世紀不變的臉,極簡單的功能,絕不妥協的製作,它位居誰都想顛覆,但誰也沒有得逞的頂尖地位,它的優點、它的不盡人意,說不盡道不完,以至於只要談徠卡,場面就熱鬧了。說它好的,聲情井茂,說它不怎的,也是振振有辭。
據說在英國,一些紳士並不拍照,身上也常掛一台徠卡,作為有身份的象徵。日本是相機生產大國,卻擁有世界上最多的徠卡迷。在徠卡身上,蘊藏著太多的神話,以至有時失掉了一些真實感。可以說,徠卡早已超越了作為工具的地位,已上升為一種文化現象。
世界上沒有一部相機是完美的,徠卡存在不足,並不意味其它相機就沒有問題,只是廠家的選擇或者使用者的看法不一樣而已。徠卡的不盡人意,都是可以克服的,而它所能達到的高度,是其它相機無法企及的。把徠卡從神壇上請下來,它仍是一部最好的相機。
發展歷程
德國製造LEICA相機(leicastore-china)
1913年,第一部徠卡相機的原型(Ur-Leica)在韋茨拉爾市的恩斯特·萊茨光學工廠(E. Leitz Optische Werke)廠由奧斯卡·巴爾納克(Oskar Barnack)製作。作為風景攝影使用的攜帶型相機,這台徠卡相機是世界上最早的使用35毫米標准電影軟片的35mm相機。它把電影軟片的18×24毫米畫幅擴展到24×36毫米,縱橫比也隨之從4:3變為3:2。
徠卡經歷了幾次改良,在1923年巴爾納克說服了他的老闆恩斯特·萊茨二世製造31版的原型系列。在1925年的萊比錫德國展銷會上,徠卡I(Leica I)一推出就立即取得成功。所用的愛爾瑪50毫米f/3.5鏡頭由馬克思·貝雷克博士設計,其4片4組設計受到蔡司天塞鏡頭的影響。焦平面快門速度可在1/20秒至1/500秒之間調整,此外還設有Z檔(長時間快門,Z即Zeit,德語中表示時間)。
1930年,徠卡發布了帶有39毫米螺紋可換鏡頭系統的徠卡I螺口版(Leica I Schraubgewinde),除了50毫米標准鏡頭以外,最初還有35毫米廣角鏡頭和135毫米長焦鏡頭可供選擇。
擁有能與鏡頭對焦系統耦合的測距儀的徠卡II(Leica II)於1932年發布,這一型號裝有分離的取景器和測距器。
徠卡III(Leica III)的出現將快門速度的下限降至1秒,而IIIa則將上限提高到1/1000秒。徠卡IIIa是巴爾納克去世前製作的最後一個型號。直至1957年,萊茨一直在改進該型號的設計,其最終的版本IIIg包括一個有若干條畫幅框線的大取景器。
1954年,萊茨發布了徠卡M3(Leica M3),這是一個採用卡口鏡頭的型號。原先分離的測距器和取景器在這個型號中合而為一,在大而明亮的取景器中間有一個更加明亮的對焦用雙重圖像,並引入了視差補償系統。此外,這一型號還採用了可靠的橡皮牽引焦平面快門。這一個系列也持續的在改進,最終版本為M7和MP型,在裝載不同鏡頭時會根據鏡頭的不同焦距(如28、35、50、75、90和135毫米)顯示不同的畫幅。
許多公司根據徠卡的測距儀設計製造了自己的相機型號,這其中包括日本雷泰斯(Leotax)、早期佳能(Canon),前蘇聯費德(FED)、佐爾基(Zorki),美國卡董(Kardon),法國富卡(Foca),英國雷德(Reid)的一些型號和上海牌58-II型。
自1964年起,徠卡生產了一系列單鏡頭反射式相機(SLR),最初的型號為Leicaflex,繼而有Leicaflex SL、Leicaflex SL2和與美能達公司合作的R系列的R3到R7。徠卡R8(Leica R8)完全由徠卡自行設計和生產。目前的型號為徠卡R9(Leica R9),可以與數位機背(Digital Mole Back)共同使用。2009年,徠卡宣布R系列傳統軟片用單鏡頭反射式相機、鏡頭全面停產。
將徠卡的單鏡頭反射式與旁軸機身系列結合起來的是徠卡Visoflex系統,它採用一個反射鏡盒裝載旁軸系統使用的鏡頭(有對應螺口和卡口的版本),也可以裝載對應該系統的專用鏡頭[3]。該系統通過一個毛玻璃屏幕——而不是相機上的測距器——完成對焦,一個將該反光鏡與快門聯動的系統完成軟片的曝光。與相機的測距器不同,這一反射鏡盒可以使長焦鏡頭的對焦更容易。
徠卡在歷史上有許多項光學方面的創新,例如非球面鏡片、多層鍍膜鏡片和稀土鏡片。徠卡鏡頭被認為能在最大光圈下提供卓越的性能,使其適宜在自然光線條件下進行攝影。
徠卡的相機、鏡頭、配件和銷售文獻都是收藏品,有幾十種徠卡的書籍和收藏指南,其中著名的包括詹姆斯·L·拉格(James L. Lager)撰寫的三卷本《徠卡,一部圖像描繪的歷史》(Leica, an Illustrated History),早期或罕見的相機和配件在市場上有著極高的價格。
在1986年,由於徠卡品牌的知名度,萊茨公司改名為徠卡。同一時期,徠卡的工廠從韋茨拉爾遷移至附近的索爾姆斯。1996年,徠卡相機公司從徠卡集團中分離,成為一家上市公司。1998年,徠卡集團拆分成兩個獨立的公司:徠卡微系統和徠卡地理系統。
2011年10月21日私募基金黑石集團( The Blackstone Group),將斥資約 1.3億歐元(約 13.91億港元),購入德國萊卡( Leica)相機股份公司 44%股份,完成後黑石將成為 Leica最大股東。
㈣ 為什麼徠卡比蔡司的鏡頭貴這么多
跳出攝影領域,在全球光學領域中,蔡司的口碑、技術、榮譽、專利都要比徠卡要強。不應該說跟徠卡比的只有蔡司,應該說能跟蔡司比的只有徠卡,就攝影領域的鏡頭專利,蔡司壟斷的專利是徠卡的2、3倍之多。
而蔡司與徠卡最大的不同在於,徠卡專注與攝影領域、科學測距領域和各種光學微系統領域,而蔡司玩的就更大一點,在醫療光學、航天光學、科研光學、攝影光學、眼鏡等領域都是領先的。也因為蔡司玩的更大一點,專注在賺錢的眼鏡、航天、醫療方面,基本上攝影光學蔡司已經不大關注了,目前市面出的新蔡司鏡頭,說白了都不是蔡司本家的產品,要麼是像索尼那樣給蔡司一筆錢,生產的鏡頭由蔡司認證,貼個蔡司標。要麼就像確山能那樣與蔡司合作,使用蔡司的專利技術、蔡司的鍍膜材料來自己生產,最後貼上蔡司標的鏡頭,基本上蔡司已經很久很久沒有自己生產過攝影鏡頭了,市場上的蔡司鏡頭基本上全部都是made-in-japan。
而徠卡在航空、醫療這些賺大發的市場搶不過蔡司,就更不能放棄攝影市場了,因此徠卡的鏡頭全部是自己生產,從玻璃到鍍膜,從金屬加工到最後人手組裝,百分百made-in-germany。
所以相對廉價的貼牌生產和自動生產線的made-in-japan,費用高昂堅持手工製作的made-in-germany,價格一目瞭然。(如果是純made-in-germany的蔡司鏡,不比徠卡便宜,像那隻德國蔡司工廠生產的G16,哪怕是被淘汰的G卡口專用鏡頭,哪怕是難以轉接到其他系統,叫價也在1萬5上下從不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