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攝影師用的什麼相機
該買哪一款相機?絕對是所有想要進入攝影圈的小夥伴們最想問的問題!同時也是問得最多的一個問題!
買個入門機練練手?還是有錢任性,直接上佳能5D大三元?到底選尼康佳能還是索尼大法,或者文藝小眾的富士奧林巴斯?
面對越來越來多,並且還在不停推出新系列新型號的相機市場,無論是入門還是中高端,無論是微單還是單反,其實最為實用的選擇標准就是——預算
錢多直接上紅圈,錢包緊張來一個小痰盂也挺好。
好的,現在摸摸自己的口袋,然後往下看吧~
1.預算3千到5千
首推搭配:
佳能700D+18-135mm F/3.5-5.6
尼康D5500+35mm F/1.8
索尼A6000+16-50mm F3.5-5.6
富士XA10+16-50mm F3.5-5.6
這個價錢可以買到比較常見的幾個品牌例如佳能、尼康、索尼、富士的入門級別的套機,雖說是入門級,但是也完全滿足了初學者的需求了 。
在這里可以教大家一個挑選相機的小竅門,像佳能的機子如果型號是有4位數字的話,就是完完全全的入門級別的機器了,3位數字的就是中端機子,1或者2位數的就是專業級別的機子了,尼康也是差不多的道理。
2.預算5千到1萬
首推搭配:
佳能6D、80D+50mm f/1.4,16-35mm f/4
尼康D7200+50mm f/1.4,24-120mm f/4
這個價位的機子對應的是中端級別,也就是所謂的准專業級。其實有些雞肋,感覺高不成,低不就,價格也接近萬元了,但是大多還是半畫幅的機身,而且畫質,與入門級別的相比,也沒有提升多少,主要的升級也是在機械性、操作性上下功夫,比如對焦性能這些。
㈡ 日本相機品牌都有哪些
日本相機的品牌有:佳能AE-1、尼康FM2 、賓得67 、奧林巴斯OM-1 、美能達α-7000 、理光GR1 等等,其中最經典的就是佳能AE-1、尼康FM2 了。
1、佳能 AE1 相機。
Nikon FM2型照相機是目前NIKON 35mm系列中銷售期最長的一款全機械照相機,於1982年推出,直至2001年停止生產。FM2做工精良,可靠性高,故障率極低,耐低溫性、抗沖擊性強等優點,使這架照相機成為一般專業攝影和高級業余攝影者都想擁有的一部經典照相機。
尼康FM2相機生產至今,共有多種版本,從最初的閃光燈同步檔1/200s(FM2機身後的編號只有數字沒有字母,其壓片板為平滑式)也是世界上第一次採用,到了第二版時改為1/250s(也是鈦合金蜂巢狀快門,但蝕刻圖案與第一版略有不同,蝕刻面積稍大從此以後的型號統稱FM2N機身編號改為N XXXXXXX壓片仍為平滑式)。
它的快門設計很獨特,第一版的快門設計是採用鈦合金蜂巢結構,有重量輕、強度高特點(第1版和第2版的區別只是閃光同步分為1/200和1/250,快門的材料都是用鈦合金蜂巢結構)。而隨著快門材料與技術上的突破,快門葉片改為輕質鋁合金,使其運行時更加輕,阻力更小,強度更高,運行速度更快,故障率也大為降低。
㈢ 電影用什麼拍攝的,什麼相機
有錢的話上ARRI或者RED,另外black Magic也不錯,ARRI的話可以買35mm膠卷的那款,就是齁沉齁沉的,上dolly佔地方太大,不過除了black Magic其他的最好再買一個好一點的directing monitor,如果用照相機的話自己看情況買,索尼松下什麼的不錯,別買佳能!別買佳能!!別買佳能!!!(除了佳能XC系列,EOS什麼的完全不好使)
㈣ 萊卡和蔡司哪個技術好
徠卡就好比是景德鎮(或者中國其他 歷史 悠久的古窯)陶瓷,蔡司就好比是日本陶瓷。
你說是景德鎮的陶瓷技術高,還是日本陶瓷技術高呢?
在中國,依然有大量中國人認為景德鎮陶瓷世界第一
關於這個徠卡和蔡司的問題,我具體談談:
(我的QQ拼音輸入法,不認識徠卡,也不任何萊卡,唉!)
一、徠卡相機,最具代表性,或者說最純粹的徠卡,是徠卡M系列相機和M系列鏡頭
其他的徠卡,很多都不是純粹的徠卡了,這個大家應該都知道吧?
二、所以,談徠卡,基本上只能談徠卡的M系統
三、那麼,徠卡M系統究竟怎麼樣呢?
a,徠卡M系統,從像素數量來說,是多少萬像素呢?
大家可以自己去查詢一下。
b,徠卡M系統,現在很多人還在用膠片時代的徠卡。
現在早就是數碼時代了,膠片時代的徠卡鏡頭,究竟幾斤幾兩,你難道心裡真的沒有一點數嗎?
c,未必日本真的復制不出徠卡鏡頭?
你要明白,攝影鏡頭,並非是什麼真正不得了的高 科技 。
不要把攝影鏡頭神聖化了。
四、當然,光學技術,不只是攝影鏡頭的技術
五、好吧,這里還是只談攝影鏡頭的技術
六、單純就攝影鏡頭的技術來說,還是談談蔡司和徠卡
a,徠卡的攝影鏡頭, 歷史 上來說,就是為10-12寸的照片進行終極優化的。
沒錯,尺寸只是10-12寸,不是24寸,更不是48寸,也更不可能是為電影大屏幕而優化的。
b,蔡司的攝影鏡頭,種類繁多,用途多樣,比徠卡要豐富太多了。
很簡單的道理,大家都知道,在膠片時代,如果你追求成像質量,你不可能看得上徠卡啊,因為很明顯,祿萊和哈蘇難道是吃干飯的?祿萊和哈蘇,用的是什麼鏡頭呢?
c,為什麼索尼要和蔡司合作?
索尼作為電子 科技 最強大的日本影像廠商,索尼的選擇,已經很說明問題了。
d,天下鏡頭,據說都來源於蔡司?
好像大概是這么回事吧。
高 科技 ,之所以高 科技 ,最關鍵的還是技術原理和技術創新,不是具體的生產製造。
當然,有些東西,你生產製造不出來,不是你生產製造工廠的問題,而是你的技術原理和技術創新的問題,是工程師和科學家的問題,不是工人不行。
都什麼年代了,還要鼓吹工匠精神?
難道你真的不知道工匠精神是怎麼回事呀?
科學家是最重要的,工程師次之,工匠最後。
當然,人人平等,我們應該尊重每一個人。
只是,誰最重要,依然是無法改變的。
你說呢?
我們非要把我們的陶瓷技術吹噓為天下第一?
醒醒吧!
徠卡和蔡司之所以有名,並單單因為這兩家公司已經超過百年的 歷史 ,在於他們的光學產品擁有很好的光學品質,並且不斷地在光學技術上取得突破。
1846年30歲的Carl Zeiss在德國的Jena鎮成立一個精密光學儀器加工廠(蔡司的前身),並於1847年生產第一台顯微鏡。1866年起,在恩斯特·阿貝和奧托·肖特的協助下逐漸在顯微鏡領域有了很大的發展,並開始生產光學玻璃。1888年蔡司開始涉足攝影業。
蔡司在二戰期間蔡司一直為德軍生產光學產品(代號BLC,防止敵方探明生產廠家的位置),包括陸軍和海軍的望遠鏡、測距儀以及射擊瞄準具,還有空軍使用的轟炸瞄準具。舉世聞名的T鍍膜成為了德軍重要的 科技 機密,因為鏡片不會因為反光而暴露位置。在戰爭結束前蔡司的技術被盟軍盯上,生產、研發的人才分別被英美和蘇聯接收,分拆為卡爾·蔡司股份公司(Carl Zeiss AG)和卡爾·蔡司·耶拿人民企業(VEB Carl Zeiss Jena),直到1990年兩德統一後才重新合並,成為了今天我們看到的蔡司。
1849年23歲的數學家Carl kellner在德國Wetzlar鎮設立光學研究所,主要生產顯微鏡和相機鏡頭,這個研究所就是徠卡的前身。1865年機械工程師Ernst Leitz成為該研究所的主要合夥人,並在1869年取得經營權,更名為Leitz公司。
1913年Leitz研發部主任Oskar Barnack打造出傳奇性的Ur。Ur是徠卡相機的原型機,使用電影攝影機的35mm底片,但將格式改為電影格式的兩倍長,成為24x36mm,Ur成為世界第一台135格式的相機,縱橫比也隨之從4:3變為3:2。
1954年徠卡發布M3,它跨時代的設計影響了往後50年裡大部分相機的製造,包括:首款量產插刀接環鏡頭系統、首創上片撥桿、首創觀景窗自動視差補償與自動框線切換,並且首開相機左右2:3的設計風氣,M3的出現全面性的改變了後世相機設計的走向,M3的許多重要特徵依然留存到今天的相機設計上。徠卡(Leica)源自Leitz和Camera,如今徠卡不再局限於相機。
如果僅僅把徠卡和蔡司放在一起做比較顯得形單影只,和他們同一隊列的還有Nikon、Pentax、Minolta、Canon等。比如在1970年代,日本單反相機不僅比徠卡和蔡司在價格上更有優勢,在性能參數上也技高一籌,搶走了很多屬於徠卡和蔡司的市場份額。
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影響現在數碼相機產品分為了日產和德產兩大陣營。日產相機包括松下合作的攜帶型數碼相機Digilux、D/V/V-Lunx系列;德產相機包括傳統的M系列、APS-C畫幅無反可換鏡頭TL系列、全畫幅無反SL系列等等。在經濟全球化的鏡頭,不管是徠卡、蔡司還是其他,所有的零部件不再僅限於一個國家製造,二十來自世界各地。
那徠卡和蔡司兩者的技術來做比較有點矛和盾相比較的意味,他們各有各的優勢、也各有各的短處,僅僅只能拿出各自的產品來做比較。徠卡和蔡司給時代所帶來的巨變和影像是不可磨滅的。他們本身也變成了斑駁 歷史 的重要組成部分,不管他們能不能再堅持100年。
不知道上面的回答都是為什麼而來的,明顯不懂。
如果你問的是單反,那毫無疑問萊卡吊打蔡司,因為蔡司根本不做單反。
不過你既然問的是技術,那應該指的是光學技術了,這么跟你說吧,二者不是同一檔次,我說的是全世界的光學公司都跟蔡司不是一個檔次的,當然指的是同類型,你不能說去拿做光源的來跟做鏡頭的比。
還有一點要注意,做相機鏡頭只是蔡司的一個小小分支,大到哈勃望遠鏡,微觀到顯微鏡,普及到眼鏡,還有你在醫院看到的西門子最新儀器等等,蔡司都是頂端供應商。就連大法天下第一的索尼也要抱一抱蔡司的大腿。
當然萊卡也是十分牛,總的來說德國的光學確實牛,這一點就算美國也不敢託大。
這倆不好比。萊卡主要做棱鏡,精密儀器,和相機。蔡司做相機鏡頭,顯微鏡,天文望遠鏡。業務范圍其實不太一樣,蔡司的眼鏡不錯。
看了各位大神的回答我忍不住說兩句。
這個問題頗有挑起口水戰的意味,就像問尼康好還是佳能好一樣。突然想起台灣有個攝影家的話:「諸君默默,讓圖片說話。」
這兩家的頭都不算普通大眾的消費頭,只是小眾的,當然人家的定位也是面向「專業」人群。在這個全民攝影的時代,這兩家都一直堅持著全手動,光這一條就會失去一大半的潛在消費者,廠家難道不明白嗎?再說價格也不菲,讓大多數普通攝影愛好者都望而卻步。當然,我的意思不是買得起或買不起,而是值不值得買。花十萬買套徠卡拍出來的圖片就能達到瑪格南大師們的水平嗎?未必。花兩三萬買個蔡師頭就能讓自己的圖片獲國際大獎嗎?也未必。然而花同樣的錢卻有更好的選擇和更多的玩法又何樂而不為?
作為鏡頭的使用者,首先考慮的是這鏡頭能否滿足自己的拍攝需求。我用尼康或佳能的頭是否能滿足自己的拍攝需求?是否有必要花多出數倍的錢升級到蔡司?它們之間的成像差異是不是直接影響到了自己的作品?
脫離作品去分析兩個世界一流鏡頭廠商的技術哪家強太抽象了,至少付上自己的作品對比,這樣也能讓我們這些看熱鬧的有直觀感受。
負責任地說應該是萊卡,蔡司我也有用過,差別不小,萊卡拍出來的清晰度以及細節方面遠遠好於蔡司。
兩者拍攝風格不一樣,萊卡飽和度高,色彩鮮艷,銳度高,拍人文好。蔡司拍風景很不錯,拍藍天大海都不需要後期,解析力強,解析度高。
蔡司的 歷史 更久遠。從圖中詞條「恩斯特·阿貝」就能看出來(源自焦點攝影網路全書,1968,第1頁),德國物理學家,耶拿大學教授,1866年加入蔡司光學廠工作……徠卡的一大核心人物是巴納克,利用當時廣泛生產的電影膠片的便利,設計24*36畫幅的小型相機,一路發展成M系列,徠卡公司的光學研發方面也號稱是最早引進計算機輔助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