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徠卡的畫質好嗎,為什麼那麼貴呢
樓上說的很多,其實沒說出徠卡貴的真正原因。
感測器大那不能說明問題,大感測器的也就S2一款,要22萬,自不必說。而小感測器的動輒也是幾萬啊……
徠卡雖然材料用的是比較足,但是材料費也不至於差這么多的。
首先是勞動力價格問題。徠卡的高端機都是德國本國生成的,而相對來說日本的相機廠商都在勞動力低廉的國家開廠,如中國、泰國、馬來西亞……德國人的工資比中國人高多少?德國藍領的工資比他們的白領都高,比中國的工人高幾十倍吧。而且德國工人的人數少,假期多,工作時間短。所以德國相機成本高產量低,價格當然就上去了。
其次是製作理念問題。德國人要求每一個細節都精益求精,無論你是否看得到,是否用得上,都做得毫不妥協……在日本人看來這完全是浪費成本,所以日本相機在不必要精細的地方也就混混過去了,成本自然也就降低了。這可以說是德國人做生意做不贏日本人,但人家民族性格如此,也無話可說。
最後是品牌效應問題。徠卡之於相機,相當於勞斯萊斯之於汽車;范思哲之於服裝;香奈兒之於香水……反正基本上就是一個奢侈品牌。一旦成了奢侈品,性價比也就沒啥意義可言了,定多少價也就沒啥理性成分在內啦。
『貳』 徠卡為什麼那麼貴
徠卡設計做工無與倫比、方便攜帶、非常有范兒的德國相機品牌,已經有102年的歷史了。
雖然日系單反相機在市場銷量和智能方面被大眾市場佔有。但是徠卡相機,一直在百年來保持著少量精作的最初品質,這一點,任何智能單反,都無可比擬。
『叄』 徠卡為什麼比佳能貴
首先,徠卡的品牌含金量是佳能無法比擬的;
其次,徠卡相機是手工製作的,想想德國人手工製作的相機,其成本之高是可想面知的;
再次,徠卡相機作為對於產品質量的要求的高度是日本人無法達到的。
還有,相機實際上也承載了一種相機文化,日本相機盡管也已經了有幾十年的歷史,但在相機文化上實際上與徠卡相比也只是一個膚淺的模仿者,盡管在很多具體的技術上他們已經超過了徠卡,但在文化上還是不可同日而語
『肆』 為什麼徠卡相機這么貴,一個小相機能賣十幾萬這究竟是為什麼
徠卡最初並不是以高價相機成名的,而恰恰是以製造消費級相機開始活躍於人們的視線中。
20世紀初,徠卡發明了135格式「旁軸相機」,也就是後來大家常用的使用36mm x 24mm膠片的相機。從此相機開始小型化,並使得大多數人都能夠買得起相機。當然,這個買得起,是相對於老式的「大中畫幅相機」而言的。徠卡的相機設計優秀,體型小巧,質量上乘,漸漸的開始風靡世界。在那個時候,徠卡是平民化的相機,是「物美價廉」的典型象徵。
到了20世紀50年代,日本的旭日光學(後來的賓得公司)發明了結構簡單的「單反相機」,並且迅速量產化,與許多日本相機廠商一道憑借著大規模工業量產帶來的低廉價格成功將相機送入了千家萬戶。到了這一時期,徠卡的價格仍保持過去的水準,相比起日系相機來說,就顯得極其昂貴了,但與此同時其「質優」的特質則漸漸凸顯了出來。
由於徠卡公司的光學造詣極高,又秉承了德國人一向的嚴謹,使得徠卡相機不管是機械工藝還是光學水準都達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平,更重要的是,他們不願意擴大產量,因為產量的擴大會導致質量的可控性降低(據稱日本光學企業的公差標準是萬分之五,而徠卡是萬分之一)。日本廠商雖然憑借量產使其相機銷量極好價格低廉,但這時他們與徠卡的質量差距也開始拉開。徠卡相機幾乎是每一個戰地記者的標配,就因為它質量可靠,小巧堅固。此時的徠卡憑借其優異的機械工藝和光學素質繼續獲得良好的口碑。
大約從「單反相機」的全世界流行開始,徠卡的「旁軸相機」由於市佔率不斷走低,但仍堅持其極低的產量和極高的品質開始形成一種文化潮流,使得徠卡相機除了其功用之外,更成為了攝影圈的一種文化。這種文化潮流的興起似乎是其他相機品牌都未能引發的。徠卡相機曾出現在許多文藝作品中。
至於後來相機越來越小型化、傻瓜化,直到今天的數碼化、手機化,大多數當年生產「旁軸相機」的廠商都轉而製造更為流行的「單反相機」以及其他產品時,徠卡都巋然不動,堅持製造自己的「旁軸相機」(徠卡也生產「單反相機」,但人們一般提到徠卡,主要是指它的M系列「旁軸相機」),更助長了這一股文化。更難能可貴的是,近一個世紀過去了,徠卡相機仍能保持其近乎如初的優異品質和極其頂尖的光學素質,本身就足以成為一種傳奇。
當然,既然成功的成為了一種文化符號,徠卡公司自然也懂得利用這一優勢。徠卡經常推出各種限定版相機,比如愛馬仕限定版M8,鈦金版M9P,中華人民共和國60周年鍍金紀念版MP(......)等等,幾十萬元的相機,幾乎都是這類機器。這些自然就是奢侈品了。徠卡相機小巧而低調,作為奢侈品也是極其有內涵的。
P.S.徠卡公司也與松下公司合作推出了一系列卡片機,如LUX系列,但個人認為那些實際上都是消費徠卡的品牌,以此賣高價的產品罷了,因為這些產品都是松下設計製造,最後掛上徠卡的標志。長此以往對徠卡的品牌並非好事。
『伍』 為什麼徠卡這么貴
德國的工人工資較高.因做工精細,效率低.
萊卡相機
萊卡相機的製造充分顯示了德國高超的金屬加工工藝,每一個平面、按鈕、接縫都完美得無可挑剔。菜止相機機身較小,重量較輕,但卻非常堅固耐用。菜止鏡頭更是與卡爾.蔡斯同一檔次的頂測級鏡頭。她長於忠實地再現景物豐富的中間層次,白拍攝出的物體質感極佳。總之,面對一架菜卡,你完全可以不把她當作一件攝影工具,而是作為一件傳世的藝術品。所以,每種菜卡相機都有著一定的收藏價值。
萊卡相機有著最好的質量,同樣,她也有著驚人的格價,絕非一般愛好者所能承受,這也是增加了人們對萊卡神話一般的崇拜。在AF盛行的今日,萊卡並無投身AF事業的趨勢,仍然不緊不慢地推出一時款款手動對焦精品。不知萊卡在今後競爭日趨激烈的攝影器材市場上如何定位,大家都拭目以待。
《標題》:什麼樣的機身才是好機身,這也許是個哲學問題。
萊卡的傳奇,萊卡的手感,被人渲染得神乎其神。但一台相機那種絲絲人扣的過片手感,是唬不住人的。轉動萊卡的鏡頭,或者過片搬手,固然是一種享受,然而能拍出好照片才是硬道理,萊卡首先是一部傑出的相機。
萊卡半個世紀前推出M3至今,式樣就沒有變過,這正是萊卡的過人之處。實踐證明,萊卡的設計充滿前瞻性,具備成為經典的一切元素。萊卡M機身的長高之比非常接近黃金比,古希臘人認為世界上最美的長寬比例是1:0.618,萊卡的長寬比是1:0.58。萊卡的外形簡潔,柔中帶剛,朴實中透著優雅。不像當代的一些自動化相機,往往是把簡單的事復雜化了,有些事不過是舉手之勞,為了省那點事,相機被製造得異常繁瑣,在提高使用方便性的同時,也使相機的結構復雜化。望著自動相機滿身的按鈕,就是老資格的攝影師也不知從何下手,要學會操作這些按鈕,必須讀近百頁的說明書。
但是,萊卡絕無可有可無的冗件。「零部件最少化」,使萊卡真正達到了增一分覺得多,而減一分又覺得少的地步,任何使用過相機的人拿起來卡都不會有操作上的困惑。
萊卡樸素精緻的外表在攝影上的好處是,一般人不把你拿的相機當一回事,你正好可以從容拍攝;搞攝影的對你羨慕不已,正好能滿足你的自豪感。與同伴在街上抓拍,我用的萊卡M6加35毫米鏡頭,同伴則用的其它專業單反相機和80~200毫米F2.8變焦鏡頭,我在前面抓拍,被攝者並無反應。但同伴跟上來,剛舉相機,被攝者卻警覺起來,一臉羨慕他說,這才是搞專業的,同伴只好收起相機走人。
有資料說日本相機的製作公差是萬分之三,而萊卡的公差是萬分之一,這點你好好看看萊卡機身的縫隙就明白了。以M6為例,機身由104個部件組成,每一部分都由熟練技工親手調校,不合格的產品絕不進入下一道工序。萊卡的每一台機身都有技師的簽名,這就是對品質的承諾。
『陸』 徠卡的鏡頭為什麼這么貴
徠卡鏡頭之所以會這么貴,是因為以下兩方面原因:
1、徠卡這個品牌本身就是奢侈品的定位。既然是奢侈品,徠卡鏡頭當然要非常貴才行。
2、徠卡鏡頭無論是做工還是用料,以及光學設計,在鏡頭領域都是出類拔萃的……高昂的成本,決定了徠卡鏡頭不可能便宜。
在攝影人心目中,徠卡鏡頭,是神器一般的存在……所謂的「德味」,就是指徠卡鏡頭的成像特色。這個效果,用其他的鏡頭,還真拍不出來……
正是因為其獨到的性能,高端的定位,以及更高的製作成本,所以,徠卡鏡頭的價格才高高在上,變得如此之貴。
『柒』 徠卡相機為啥這么貴
徠卡相機為啥這么貴,其中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對於萊卡相機來說它的手感非常好。面對一台菜卡相機,可以不把她當作一件攝影工具,而是作為一件傳世的藝術品,所以每種菜卡相機都有著一定的收藏價值。
『捌』 徠卡相機為什麼這么貴,一個小相機賣幾十萬
你好,
徠卡相機(非SLR系列)具有以下幾個優點
旁軸特色(世界高端相機獨樹一幟的旁軸取景器)不同於SLR的反光板+五面/棱鏡,也不同於EVF(OLED顯示屏)的取景器。
品牌定位,他們的相機主要定位還是奢侈品,跟手工製造。
雖然本身徠卡是第一個相機品牌,設計了135格式,但他們拿手的其實是在鏡頭工藝,還有光學相關的。他們主要是做光學測距的一些儀器的。
本質上,其實要說性能,有很多SLR或者微單,或者大畫幅的機型是遠超徠卡的綜合得分的。
所以,其實這個問題就跟奢侈的機械手錶(一樣大部分奢侈的機械手錶的誤差不如石英錶,也就是地攤貨),有時候一個品牌代表的是身份,身份是無價的。
望採納,歡迎追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