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相機攝影 > 卡帕相機有哪些

卡帕相機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5-15 03:23:40

① 徠卡相機與哈蘇相機哪個好

這二種品牌雖然都是相機,但定位不一樣,產品也是不一樣的;
徠卡,主要是全畫幅的旁軸相機,小巧攜帶型,貴族產品。
哈蘇,主要是中畫幅的單反相機,專業,主要是商業、廣告用途。
只能說:
旁軸相機,是徠卡最強的。
中畫幅相機,則是哈蘇的天下了。

② 羅伯特·卡帕的作品評價

很少人討論卡帕的作品,不用討論,光看就夠。當代文學家、詩人、攝影 。 海明威(E.Heminyway):「卡帕,他是一位好友,一位偉大及非常勇敢的攝影家,對所有的人 來說,不怕一萬只怕萬一,而碰到了『萬一』都是霉運,而對卡帕更是倒霉,他是活生生的,想著他死了的這天,又長又難過。」 史坦貝克(J.Steinbeck) 「對攝影我全然不懂,關於我必須談的卡帕,純粹是從一個門外漢的觀點,專家們得容忍我了。 對我來說,卡帕的確是摒除一切疑慮地證明了相機不必是個冷冰 冰的機器,像筆一樣,用它的人有多好,它就有多好,它可以成為頭腦和靈魂的展現。 卡帕知道自己在尋找什麼,並且當他找到之後知道如何處理。舉例來說:戰爭無法被拍攝是因為它大致來講是種『激情』,可是他的確在 戰爭當中拍到了「激情」,他能在一個孩童的臉孔上顯示整個民族的優點。 他的作品本身就是一張偉大心靈及不勝悲焾的照片,無人能取代他的位置,我們幸運地擁有他照片里人類的品質。」 阿拉貢(L. Aragon) 「這位年輕人,充滿了勇氣和消耗不盡的精力,哪兒有戰爭,哪兒就有他。他賓士於亂世各地,就好像覺得有份使命感,要永遠用他的相機去捕捉生與死的一線之隔。 在我們這個分裂血腥的年代裡,人類成為不外事件的犧牲品,他是這類故事的一個現身說法。 歐文·肖(I·Shaw) 「他活著像最好的士兵一樣,遵守最嚴厲的軍法,他總是駛向槍聲。 在羅伯·卡帕的時光里,槍聲總是風景里永遠的特徵。」 史秦欽(E·SteiChen) 「羅伯·卡帕了解並憎恨戰爭,在他生動、真實的照片中,如同哥雅(Gova)的名畫《戰爭的災難》一樣,宣洩出人類誠摯而強烈的真情,他紀錄了戰爭的恐怖和荒誕的愚蠢。」


③ 卡帕是誰

羅伯特·卡帕是匈牙利人,1913年生於布達佩斯,原名安德烈,卡帕是他的筆名. 他17歲時就立志要當攝影家.在柏林大學求學後,先在柏林一家通訊社做暗房工作,後到巴黎當記者.由於他的攝影作品受到一家攝影雜志社的重視,他便被委派到戰地進行采訪.

1936年西班牙內戰,卡帕在西班牙戰場拍攝了一個戰士中彈將要倒下,這幅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的作品以《西班牙戰士》、《戰場的殉難者》、《陣亡的一瞬間》等標題發表,立刻震動了當時的攝影界,成為戰爭攝影的不朽之作,也成為卡帕的傳世之作. 和卡帕一起到西班牙采訪的還有他的年青女友,德藉女攝影家葛爾德o達娜.他們共同奮不顧身地出沒於硝煙彌漫的戰場,達娜不幸死於坦克履帶下.悲傷的卡帕,從此永遠凝視關注著戰場.他一生的攝影創作多取材於戰爭.他把照相機作為揭露戰爭的武器.卡帕說:"照相機本身並不能阻止戰爭,但照相機拍出的照片可以揭露戰爭,阻止戰爭的發展".

1937年,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了對中國的侵略,第二年卡帕與《西行漫記》的作者斯諾一同約定赴延安采訪,但是到了西安,受到國民黨的阻撓,卡帕未能成行,當時他是抗日戰爭中唯一能在中國戰區采訪的盟軍戰地記者.他在上海等地,拍攝了許多揭露日本侵略軍的罪行的新聞照片,公諸於世,後又去英國、北非、義大利進行攝影采訪.1944年,他隨聯合國部隊開辟第二戰場,參加了在法國北部諾曼第的登陸戰,拍攝了極為精彩的報道照片.

1946年,卡帕與波蘭籍的西摩和法國籍的布勒松在紐約相聚.他們組成了"梅根"攝影通訊社,在巴黎和紐約設辦事機構.後來陸續加入一些其它著名攝影家,如美國的羅嘉,瑞士的比索夫等.在"梅根社"成立後的三十年中西方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發生大事,都有他們的攝影記者在場.他們以忘我的熱情,甚至不惜以鮮血和生命深入到第一線去拍攝,為新聞攝影的形式和內容樹立了新的典範.

1954年,卡帕不顧親友的勸阻,悄悄來到越南戰場.他用照相機反映了《越南的悲劇》(卡帕的最後一幅作品題名),不幸誤踏地雷身亡,時年四十一歲.

1954年6月25日,美國各晚報都登出卡帕的死訊.第二天《每日新聞》用大標題報道"關於卡帕之死",紐約各地電視台,電台和時報也以極大篇幅刊登報道,一致贊揚他是一個最勇敢的戰地攝影家.為了紀念他,世界上曾舉辦十三次卡帕個人作品展覽,許多有世界影響的攝影書刊都介紹過他.卡帕的作品在美國,英國, 法國出版過專集.1955年美國《生活》雜志和"海外記者俱樂部"設立了"羅伯特o卡帕金質獎",用以鼓勵在新聞攝影上有成就的攝影記者.1966年,美國成立了"關心人的攝影基金會",以紀念卡帕及其它梅根社犧牲了的攝影家們.

④ 最經典,最好用,最實用的佳能單反相機是哪款

1. 徠卡M3

徠卡M3

素以浪漫著稱的法國人曾經拍攝了一個短片:一位盲人被人攙扶著走在街頭,一位妙齡少女走過,他嗅了嗅說:「夏奈爾」;路經一輛豪華轎車,車門一響,他隨口說:「賓士!」路邊一位攝影者按下了快門,快門清脆而柔滑地一響,他不假思索地說:「徠卡!」

徠卡?對,就是徠卡,相機中的勞斯萊斯!一個曾經與賓士、萬寶龍並稱為德國工藝三大代表的品牌,一個代表男性沉穩、歷練、勇氣以及兢兢業業、一絲不苟等諸多品行的品牌。徠卡擁有令人艷羨的貴族般傳統:目前最流行的135相機最初就出自徠卡的門下,這大大改變了攝影的生態環境,攝影記者們終於扔下了笨重的大畫幅相機,拿起徠卡奔赴火線。

上世紀30年代之後,國際環境日趨惡化,先後爆發了中國「九一八事變」以及西班牙內戰,這成就了以羅伯特·卡帕為代表的戰地攝影記者以及以堅固耐用、成像質量優異、便於維護的徠卡相機。當時很多美國部隊隨軍攝影師都配發了徠卡相機,著名的巴頓將軍就是徠卡用戶中的一員。根據美軍規定,遇到緊急情況(如即將被俘)時必須破壞隨身的裝備,相機也在其列,一般情況下美軍士兵往往用錘子或槍柄砸毀相機,不過這對徠卡相機來說卻並不實用,使用徠卡的隨軍記者往往需要將手榴彈綁在相機上才能炸毀徠卡相機。

M3就是在這樣的傳統中誕生於1954年——當時歐洲剛剛走出了戰爭後的蕭條。徠卡將積累的全部技術儲備都用在了這台相機之上,相機採用了堅固的黃銅製作機身,各項技術指標都首屈一指,他不僅確立了徠卡M系列相機的地位,也奠定了戰後測距式相機(俗稱旁軸相機)時代的基本格局,從1954年投產到1966年停產期間,累計產量超過20萬台。

徠卡M3推出以來,不僅在攝影界,甚至在政治界、演藝界等各個圈子裡,都是身份、地位、品位的象徵,一些用戶對黑色相機邊緣磨出的黃銅色情有獨衷,而另外一些用戶則對徠卡M3特有的快門聲無法釋懷,攝影界的攝影大師們更是將徠卡M3視為掌上明珠。至於說到M3的用戶則令人咋舌。

除了創造「決定性瞬間」理論的著名攝影大師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外,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聯邦德國第一任總理阿登納也赫然在列。德國聯邦政府一度曾經將徠卡列為贈送給國際友人的外交禮品,這在其它攝影器材品牌歷史上恐怕也是沒有的。

2. 哈蘇503CW

哈蘇503CW

1939年4月,歐洲戰事正酣,一架德國轟炸機墜毀於瑞典,軍方在清理飛機殘骸時發現了一台摔變形的偵察相機,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航拍相機,瑞典國防部長立即將著有《候鳥的旅程》的鳥類學者、攝影家維克多·哈蘇先生,問他能否為瑞典皇家空軍仿造一部,哈蘇先生語驚四座:「不能!但我能造一部比他更好的相機!」於是,第一台哈蘇相機HK7誕生了。

哈蘇的中畫幅相機採用了一種模塊化的設計,以機身為基礎,可以根據需要搭配不同的鏡頭、後背、取景器等等,亦可使用卡爾·蔡司、施奈德、羅頓斯克等一流鏡頭生產廠商提供的不同鏡頭,這一技術理念在當時堪稱前衛。不過,在戰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哈蘇的相機銷售總是不溫不火,真正讓哈蘇一夜成名的還是上世紀60年代全力以赴發展阿波羅登月工程的美國航空航天總署(NASA),當尼爾·阿姆斯特朗用哈蘇500EL相機為奧爾德林拍攝的登月照片傳遍世界時,哈蘇這個品牌就成為一個釘在太空中的永恆的名字了。

哈蘇最後一代V系統相機中廣為公眾所熟悉的就是503CW了。他繼承了500系列諸多傳統,亦繼承了哈蘇幾乎全部的文化傳統和設計元素,堅守6×6厘米畫幅,因其超高性價比而獲得了圈裡人、圈外人的青睞。不過隨著哈蘇公司易主、換帥,哈蘇的重心轉移到採用6×4.5厘米畫幅的H系列上,2006年初傳來哈蘇推出最後一批捆綁了數碼後背的限量版套機503CWD的消息,一個傳奇般的時代結束了,從此哈蘇的名下只有日本富士為之代工的哈蘇H系列相機了!

3. 祿來2.8FX雙反相機

⑤ kappacamera是什麼

這個是相機工具的意思。可以調整試圖的角度,三維模型的不同面。還有陰影的投影方向等等。

⑥ 徠卡和哈蘇哪個更好

呵呵!這倆可不能這么比呀!都是極品中的極品!哈蘇擅長120畫幅單、雙反,而LEICA是最棒的135旁軸。兩種照相機無論是鏡頭的解像力、機械的可靠性都是無人能及的!

LEICA的旁軸照相機的特點,在於它輕微的快門音、高質量的鏡頭(據說一片要一年時間生產)、堅固的機體以及可靠的機械構造。關於LEICA堅固的傳說非常之多,著名的戰地攝影師卡帕在越南觸雷身亡時攜帶和使用的就是LEICA,事件後,相機內的膠卷仍被正常的洗印。

LZ可以到網上查查LEICA,有非常非常多的故事!

h ttp://www.leica.org.cn/
LEICA中文攝影雜志

⑦ 徠卡使用感受是什麼呢

擁有徠卡旁軸M系列大概是每個攝影人心中的夢想,而有了 M 後不去掃街就是浪費,因為 Leica M 系列似乎就是為街拍、紀實而生的。

徠卡135相機的出現,改變了過去攝影師只能背著中大畫幅相機去拍照的窘境,相機可以隨身攜帶、走街串巷了,這真是一個創舉。你經常聽到的一些使用徠卡的攝影大師的名字,基本上都跟紀實(不管是街拍、還是新聞攝影)掛上鉤:布列松、馬克·呂布、卡帕、馬克·科恩等等。

Leica M10,對於那些使用膠片機的人來說,“就像一位老朋友”;而對於那些第一次使用徠卡的人們,在擁有她之後,其實才剛剛開始一段嶄新的攝影之路,可能會忘掉所謂的技術參數,全身投入在每一次指尖與機身摩挲的觸感之中,看到她,嘴角就會微微一笑。此時,已不是攝影師,而成了攝影“痴”。

⑧ 蘇聯的「卡帕」在攝影領域有哪些成就

1965年,在一個為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20周年而舉辦的名為《什麼是人》的攝影展覽上,一位義大利評論家看到一幅題為《悲傷》的照片,對其作者大加贊賞:「好一位蘇聯的『卡帕』!」。

從此,這幅照片的作者德米特里?巴爾特曼茨(DmitriBaltermants,1912~)的名字一夜之間傳遍世界。

巴爾特曼茨生於華沙,兩歲時隨同家人移居莫斯科。1936年,他買了一台「費德」照相機開始自學攝影,他發表的第一幅作品《女飛行員肖像》,刊登在著名的《星火》雜志上。1939年,他到《消息報》開始了專職的攝影記者生涯。

1941年,前蘇聯衛國戰爭一開始,巴爾特曼茨就毅然走上了前線,直到1945年攻克柏林。他曾拍攝過莫斯科和塞瓦斯托波爾保衛戰,采訪過斯大林格勒戰役,記錄過前蘇聯南部領土的收復和波蘭的解放……

巴爾特曼茨最著名的戰地攝影作品是《進攻》和《悲傷》。

《進攻》攝於1941年,畫面上,蘇聯紅軍戰士正在跨越塹壕,向德國法西斯軍隊發起猛烈的攻擊。巴爾特曼茨蹲在塹壕里進行拍攝,稍仰的角度和天空純凈的背景,突出了紅軍戰士的形象。同時,慢速快門產生的動感效果,更強調了這種勇猛沖殺的氣勢。這幅著名的戰地攝影作品發表後,由於前景中的士兵只拍了「半個人」而受到批評,認為它不符合社會主義現實主義。

《悲傷》是一組系列照片。照片揭露了德軍撤離卡契市時的罪行:在陰雲籠罩下的泥濘地上,散布著蘇聯平民橫七豎八的屍體,許多人在尋找辨認死難的親人。巴爾特曼茨的鏡頭,一直追蹤著一位頭披白圍巾的老婦,當她從屍橫遍野的荒野中,終於發現不願見到的殘酷事實的一瞬間,他按下了快門。這幅照片,記錄了這位老婦失望時的巨大悲痛,揭示了戰爭的殘酷。巴爾特曼茨在提到這組照片時說:悲哀是戰爭的全部含義。就像那場面中表現的一切——戰爭就是悲傷。

然而,他這組彌漫著悲壯情調的照片,並沒有被當即傳播開去。因為當時的蘇聯報刊,擔心這些表現戰爭殘酷場面的照片刊登出來後,會影響前線士兵和後方的信心。為此,這組揭示了戰爭的殘酷,並強烈地表達出人類情感的照片,在巴爾特曼茨的資料袋裡沉睡了整整23個年頭,直到1965年才在《星火》雜志上首次發表。

羅伯特?卡帕的弟弟、紐約國際攝影中心的創辦人科內爾?卡帕,曾經這樣高度評價巴爾特曼茨:德米特里?巴爾特曼茨—一位令人欽佩的同行,一位蘇維埃軍隊的戰士攝影家-是一個……勇敢的人,他最大的意願,按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能夠被稱為「蘇維埃攝影的卡帕」。

1987年,在世界新聞攝影基金會慶祝WPP30周年之際,巴爾特曼茨被授予「終身成就獎」。

「生活開始了」

新聞攝影的真正興起,不僅取決於攝影器材、印刷製版和傳真技術的進步,還有賴於新聞事業的發展。

《生活》雜志的問世,標志著新聞攝影開始走向繁榮。

⑨ 一戰時期蔡司相機求鑒定和估價。

名稱:Zeiss Ikon Nettar;

型號:515/2 C (大部分為Nettar 515/2系列的早期型號);

年代:1930-1935年 (不會是一戰時期,因為Zeiss Ikon成立於1926年);

規格:120膠卷 (6x9);

鏡頭:Nettar Anastigmat f/6.5 10.5cm (1934年後也可能是f/6.3 105mm版);

價格:1935年售價為235法國法郎。目前普通品相的Nettar 515/2 C價格為200到600元人民幣,成色很好(可能包含原裝皮套)的1000元人民幣左右。按圖片中的狀況估計,該相機價格應該不超過300元人民幣。

⑩ 卡帕攝影的生平


「戰士之死」,卡帕名作,捕捉了一位共和軍戰士剛剛中彈、倒下的瞬間。攝於西班牙內戰戰場,1936年。
1936年到1939年,卡帕前往西班牙,用相機紀錄下了內戰的殘酷。1936年卡帕因為拍到一位共和軍士兵於科爾多瓦 (西班牙)附近遭到子彈擊中仰身倒地的那一剎那而為世人所知。同時也因為其接近性和突發性而引起真實性的長期爭議。不少人質疑該照片的真實性,例如士兵陣亡時握槍的姿勢,以及當初發表於 VU 雜志時,另一張應為同組照片卻顯現另外一位不同的士兵倒身於同一地點等等不合理之處。
墨西哥手提箱不過在1939 年逃離歐洲大陸時,羅伯特·卡帕把他的手提箱遺失了。手提箱載有的就是他在西班牙內戰時間拍攝的3500張底片。多年來,人們都認為這些底片已經永遠消失,「戰士之死」的真相一直無法證實。但在1990年代末期於墨西哥城被發現。是為墨西哥手提箱。 卡帕從巴黎逃離後抵達紐約,二戰初期時在此地找工作。後來接受Collier周刊約稿前往歐洲戰地采訪。後來又跳槽給《生活》雜志投稿。隨著戰爭的進行,卡帕又隨軍前往北非和義大利,並在1943年10月7日在那不勒斯和《生活》的通訊員Will Lang Jr.一道記錄下了郵局爆炸案。


卡帕最輝煌的經歷莫過於1944年6月6日「D日」參與諾曼底登陸。D日當天,他成為了唯一一位隨第一批登陸部隊參加諾曼底登陸作戰的攝影記者。他攜帶2部康泰克斯2型(Contax II) 相機、50mm鏡頭和數卷膠片隨軍在奧馬哈海灘搶灘。在第一次為時30分鍾的戰斗沖鋒中,卡帕拍攝了106張底片。然而再回到倫敦的暗房沖洗時,工作人員的失誤毀掉了絕大多數底片,經過一番努力,搶救出了其中的11張(右圖為其中兩張)。
《生活》雜志於1944年6月19日刊出了其中的10張照片,並在圖中注腳「失焦slightly out of focus」,以此解釋說由於卡帕當時過於激動導致了手部抖動,從而影響了拍攝,而卡帕本人對此卻並不承認。戰後卡帕將回憶傳記以此命名。。 1947年卡帕和好友約翰·斯特恩貝克(John Steinbeck,作家)旅行訪問蘇聯。在莫斯科、基輔、第比利斯、巴統和遍地廢墟的斯大林格勒拍攝了大量圖片。 回到法國後,卡帕和亨利·布列松、William Vandivert、大衛·西蒙以及喬治·羅傑建立了瑪格南圖片社。1951年他成為主席。
以色列建立後,卡帕前往拍攝,並給Irwin Shaw的書作提供了大量圖片。 1954年5月25日,卡帕在越南采訪第一次印支戰爭時,為了拍照誤入雷區,踩中地雷而被炸身亡。當日,美國各大晚報都登出卡帕的死訊。第二天《每日新聞》用大標題報道「關於卡帕之死」,紐約各地電視台,電台和時報也以極大篇幅刊登報道,一致贊揚他是一個最為勇敢的戰地攝影家。

閱讀全文

與卡帕相機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91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7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6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9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4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4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2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