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相機攝影 > 布列松用什麼相機

布列松用什麼相機

發布時間:2022-05-15 04:25:34

1. 布列松的工作經歷

1930年,22歲的布列松應召入伍。之前的兩年,他在英國劍橋大學攻讀英國藝術與文學。軍隊生活顯然讓布列松很難適應,他後來回憶說:「那真是一段艱難的時光,要知道,你的肩上正扛著來復槍。」
1931年退伍之後,布列松出人意料地去了當時法國的非洲殖民地象牙海岸。雖然他很少談及自己的這段經歷,但一些研究者認為他受到了康拉德小說《黑暗之心》(Heart of Darkness)的影響,小說以一次沿剛果河而上的航行,在布列松面前開啟了非洲神秘腹地的大門。
布列松在象牙海岸以打獵為生,他獵殺野豬和羚羊,然後把獵物賣給當地的村落。在打獵中,他形成了貫穿他一生的攝影技巧——准備,等待,等待,等待,最後扣動扳機或者按下快門。布列松一生都用全手動的相機拍照,他厭惡自動相機,因為「就如同用機關槍獵殺松雞」。很多人所欽佩的布列松在巨大壓力之下的冷靜,也得益於打獵。法國導演路易·馬勒曾回憶1968年法國「五月風暴」時的布列松,當時巴黎學生暴動已經達到最高峰,到處一片混亂,但布列松仍能冷靜地面對事態,一小時只拍了4張照片。
布列松在象牙海岸差點死去,因為他感染了「黑水病」,在持續的高燒中,他開始籌劃自己的葬禮。他寫信給自己的祖父,希望祖父可以把他埋葬在諾曼底一處森林的邊緣,因為德彪西當年曾在那裡演出過。但最後,他還是掙脫了死神的雙手。他在象牙海岸時已經擁有了一台照相機,不過,他的那段「非洲記憶」,流傳到現在的,只有7張照片。

2. 布列松用什麼器材

hi~ 我們正在做一個攝影的project。,
布列松使用的照相器材是最少的,這與他現實主義的風格有關,他不希望拍攝引人注意。其照片不依賴於專門的設備和技術。他通常使用35mm平視取景小型相機,使用50mmf2的鏡頭拍攝,拍攝方法仍然是以自然和真實為宗旨。
他從不使用閃光燈等附加光源。當光線不足時,他寧可使用高速膠片。他總是力圖最大限度減少主觀性,把客觀存在的瞬間展現給人們。
(自網路)。

3. 現在的單反比布列松那個時候的相機要好很多為什麼拍不出他那樣的照片了

你好,我是做佳能單反相機銷售的,對單反比較了解,玩單反呢,是要自己手動去調節它的焦距,它的曝光程度,以及你想去拍什麼景物,就用拍攝什麼景物的特定鏡頭,以達到你想到拍攝的效果,所以總的來說,還是因為個人的技術水平的原因,和單反相機的更新換代沒有關系的,呵呵,希望幫到你

4. 亨利·卡蒂埃布勒松 用的是什麼相機

如果是這張照片相機的話,那肯定是萊卡的,雖然看不見品牌,但是從設計就能看出來,就是萊卡相機。

5. 卡蒂埃·布列松的重要事件

1、決定性瞬間
布列松提出的決定性瞬間是指被攝事物的形式和內容在這一時刻恰到好處地構成一幅和諧的畫面。《決定性瞬間》是第一本攝影著作(1952年),後來成為布氏攝影方法的同義詞。書中,他定義攝影為在幾分之一秒內將一個事件的內涵及其表現形式記錄下來,並將它們帶到生活中去……
2、相伴萊卡
布列松使用的照相器材是最少的,這與他現實主義的風格有關,他不希望拍攝引人注意。其照片不依賴於專門的設備和技術。他通常使用35mm平視取景小型相機,使用50mmf2的鏡頭拍攝,拍攝方法仍然是以自然和真實為宗旨。他從不使用閃光燈等附加光源。當光線不足時,他寧可使用高速膠片。他總是力圖最大限度減少主觀性,把客觀存在的瞬間展現給人們。
3、結緣馬格南
1947年,布列松與著名戰地攝影師卡帕等人成立了馬格南圖片社,該圖片社在二次大戰之後真正引人注目。戰爭時期,卡帕在前線與死亡斗爭,創作出許多震驚世界的名作。二次大戰開始,布列松從軍後成為德軍的俘虜。三年中,他兩次試圖逃走,第三次終於成功。他返回巴黎,參加了抵抗組織。這一時期,他拍下了許多文化界、藝術界人士的肖像。畢加索、馬蒂斯、布拉克、魯歐、撒爾托爾等人的肖像都收集在他的《決定性瞬間》中。
4、《決定性瞬間》
《決定性瞬間》是布列松的攝影理論,同時也是他在1952年出版的第一本攝影著作。收錄了他本人選擇 的600張圖片,其中包括了他在繪畫、電影攝影、個人生活方面的圖片,其中最早的照片可以追溯到1902年。有許多少見或從沒有出版過的作品。還有許多抓拍的作家、藝術家、科學家的個人肖像,包括那張1938年的家庭野餐的照片,1932年在巴黎拍攝的跳過水坑的男子照片等。

6. 請詳細介紹布列松的生平簡介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August 22, 1908 Chanteloup-en-Brie, France– August 3, 2004 Montjustin, France)法國人,世界著名的人文攝影家,決定性瞬間理論的創立者與實踐者。被譽為"現代新聞攝影之父"。
1908年8月22日,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出生在法國巴黎附近。他的父親擁有一個紡織廠,母親的家族則世代經營棉花,並在諾曼底地區擁有一個很大的農場。亨利是他們的第一個孩子,所以他們希望亨利長大後能夠接管家族的生意,但不幸的是,亨利對做生意絲毫沒有興趣。
1930年,22歲的布列松應召入伍。之前的兩年,他在英國劍橋大學攻讀英國藝術與文學。軍隊生活顯然讓布列松很難適應,他後來回憶說:「那真是一段艱難的時光,要知道,你的肩上正扛著來復槍。」
1931年退伍之後,布列松出人意料地去了當時法國的非洲殖民地象牙海岸。雖然他很少談及自己的這段經歷,但一些研究者認為他受到了康拉德小說《黑暗之心》(Heart of Darkness)的影響,小說以一次沿剛果河而上的航行,在布列松面前開啟了非洲神秘腹地的大門。
布列松在象牙海岸以打獵為生,他獵殺野豬和羚羊,然後把獵物賣給當地的村落。在打獵中,他形成了貫穿他一生的攝影技巧——准備,等待,等待,等待,最後扣動扳機或者按下快門。布列松一生都用全手動的相機拍照,他厭惡自動相機,因為「就如同用機關槍獵殺松雞」。很多人所欽佩的布列松在巨大壓力之下的冷靜,也得益於打獵。法國導演路易·馬勒曾回憶1968年法國「五月風暴」時的布列松,當時巴黎學生暴動已經達到最高峰,到處一片混亂,但布列松仍能冷靜地面對事態,一小時只拍了4張照片。他在象牙海岸時已經擁有了一台照相機,不過,他的那段「非洲記憶」,流傳到現在的,只有7張照片。
1937年,英國喬治六世舉行加冕典禮,世界各國的攝影記者大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富麗堂皇的儀仗隊上。但布列松注意的卻是馬路上的芸芸眾生——一個躺在報紙堆里入睡的男人,由於深夜出來「佔座」,熬得又困又累,等到儀仗隊過來時,他卻已經支持不住,進入夢鄉……在現實世界中捕捉到超現實的另一面,正是超現實主義對他的影響。作為一個在20世紀初巴黎塞納河畔資產階級社區成長起來的年輕人,布列松難免受到各種各樣時髦藝術潮流的影響。
在非洲死裡逃生之後,布列松回到法國,定居在馬賽。他徹底放下了畫筆,拿起了照相機,對此他曾解釋說:「我當時突然領悟到,照相機可以在一剎那凝固不朽。」他在馬賽購買的萊卡35毫米照相機和50毫米鏡頭,此後陪伴了他很多年。1934年,布列松結識了波蘭攝影師西莫爾(David Chim Seymour),然後通過西莫爾認識了卡帕(Robert Capa),後來三個人成為大名鼎鼎的「瑪格南圖片社」的創辦人。卡帕曾對布列松說:「不要給自己貼上超現實主義攝影師的標簽,做一個攝影記者吧。否則你很容易落進自己的套路里。把超現實主義暫時放在角落,向現實前進,不要猶豫。」
布列松30年代的作品可以說是新聞攝影的經典之作,他拓展了攝影作為一種媒介的多種可能性。在他50多年的攝影生涯中,他用照相機拍下了不同民族的喜怒哀樂和不同地域的民俗風情,以及上個世紀中一些最具象徵意義的時刻和人物:從西班牙內戰到二次大戰中的解放巴黎,再到後來的柏林牆倒塌。他曾親歷1948年甘地被暗殺事件和甘地的葬禮;也曾記錄過西班牙內戰、巴黎解放;1949年,他還來到中國,親自記錄了毛澤東的軍隊和平解放北平(現在的北京)這一歷史性事件;1954年,他作為首位西方攝影師在斯大林去世後一年獲准進入蘇聯。
他於1947年同別人合夥建立了世界最具影響力、受到廣泛尊敬的馬格南圖片社,馬格南圖片社分別在美國紐約和法國巴黎建立了總部,該圖片社的圖片大量刊載在美國主要的圖片雜志《生活》以及《時代》、《新聞周刊》、《紐約時報》等。"馬格南攝影師"這個稱號是攝影師們仰望的最高爵位,是"天下第一的攝影團體",是個"神聖的群體"。
布列松也嘗試"試驗電影",於1937年製成第一部紀錄片,記錄西班牙內戰時期外國醫葯援助實況。他的電影作品還有《野餐》、《比賽規則》和《電影》等。
布列松使用的照相器材是最少的,這與他現實主義的風格有關,他不希望拍攝引人注意。其照片不依賴於專門的設備和技術。他通常使用35mm平視取景小型相機,使用50mmf2的鏡頭拍攝,拍攝方法仍然是以自然和真實為宗旨。
他從不使用閃光燈等附加光源。當光線不足時,他寧可使用高速膠片。他總是力圖最大限度減少主觀性,把客觀存在的瞬間展現給人們。

7. 布列松用的徠卡m3是單撥還是雙撥

在布列松留下的個人照片中,他大多數拿的是雙撥的M3,當然咯,後期他應該會有單撥的M3,只不過他一些經典照片拍攝的年代來看,顯然是雙撥。

8. 街頭攝影用什麼相機好

哈哈,騙你的。至於畫家有沒有最好的畫筆一樣,街頭攝影師有沒有最好的相機?還是那句老話,相機只不過是一個工具而已,可以根據拍攝情況的不同,任務和需求而使用不同的相機。
街頭攝影不必過於迷戀照相機。非常痴迷於攝影器材的人常常是造成了他們視覺欠發達的罪魁禍首。因此有許多人掉進了這個陷阱,在永無止境的追逐中,希望購買更新式、更昂貴的相機,機身和鏡頭來幫助他們獲得更好的圖片,但大多數時候令人沮喪,更高級的相機並沒有使影像得到任何好轉。也必須承認,好相機的確可以給你更好的清晰度、解析度和色彩圖像,但最終本質上更好的照片卻比僅僅在於此。
當我涉及街頭攝影時,我願意相信一條策略,那就是盡可能少的相機和鏡頭。於是,我開始喜歡上3/4微單相機和它的28mm定焦鏡頭。除此之外,旁軸取景式相機,如萊卡M9,街頭攝影鼻祖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一生僅使用它,和大多數時候的一枚50mm定焦鏡頭。
時下,許多街拍攝影師使用數碼單反相機來拍攝,這已經成了一種大規模的流行趨勢。主要還是這種相機的圖像質量,快門速度,以及豐富的鏡頭群選擇。然而,在街頭用單反相機的重要缺點是,比較大和笨重,太過於顯眼而顯得嚇人。此外,由於這樣的事實,它裡面的反光鏡,拍照時可以擾亂寧靜的場景,發出很響的聲音。話又說回來,只要你覺得可以嘗試克服以上的小小缺點,街頭攝影用單反相機未嘗不可。
目前市場上,有很多適合於街拍攝影師使用的高端DC(傻瓜相機)如松下lx5、適馬dp、理光GRD等,它們的優勢是體積小,幾乎沒有快門聲,更主要的是不顯眼。但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依舊是快門時滯,當捕捉移動中的人就要格外謹慎,掌握好一個提前量,但這個量的確難以把握。
那麼在單反和小DC之間脫穎而出的微單相機無疑就是為街頭攝影師准備的一款利器,它不僅具有單反相機的功能,還如小DC般的輕巧,像索尼、松下、奧林巴斯等。

9. 單反機哪種最適合拍藝術照什麼牌子 什麼型號多少錢

關鍵不是用什麼相機,關鍵在於你在想什麼還有你對藝術的理解是什麼……

要是像布列松那樣到處偷拍用單反相機反而不合適,個頭太大,拿個小相機比較合適,索尼的T系列的小卡片滿大街都是還不惹人注意

要是想在影棚里天天拍美女佳能、尼康的相機都挺好;索尼的閃光燈的熱靴還是和以前美能達的一樣是四個點的不太好接引閃器,只要不是拍廣告一般的鏡頭都湊合,入門級的單反相機就夠用

你要是拍風光片還是買佳能5d 或者1D Mark 幾這類的全副機子或者祿來哈蘇這類的120 或者4×5的大畫幅,特點是畫質超好、價格特貴、個頭特大,當然也得有好鏡頭配合

當然還有適馬DP1,徠卡M8這樣的「人文」機

總之一句話看你到底搞什麼藝術,其實相機只是實現你的想法的工具而已

給我加分啊,

閱讀全文

與布列松用什麼相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91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7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6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9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4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9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4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2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