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90年代有數碼相機嗎最早的數碼相機是什麼時候在市面上銷售的能拍出什麼樣的效果
1990年,柯達推出了DCS100電子相機,首次在世界上確立了數碼相機的一般模式,從此之後,這一模式成為了業內標准。對於專業攝影師們來說,如果一台新機器有著他們熟悉的機身和操控模式,上手無疑會變得更加簡單。為了迎合這一消費心理,柯達公司為DCS100應用在了當時名氣頗大的尼康F3機身上,內部功能除了對焦屏和卷片馬達作了較大改動,所有功能均與F3一般無二,並且兼容大多數尼康鏡頭。到了1994年數碼影像技術已經以一日千里的速度獲得了空前發展。柯達公司是數碼相機研發和推廣的先驅人物。在這一年柯達推出了全球第一款商用數碼相機DC40。相比之前各大公司研發的各類數碼相機試製品,柯達 DC40能夠以較小的體積,較為便捷的操作以及較為合理的售價被一部分消費者接受。成為了數碼相機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標志。1995年2月,卡西歐公司發布了當時給全球數碼相機領域造成轟動的一款數碼相機QV-10。這款相機具有25萬像素,解析度為320*240像素,無內置閃光燈。這樣的配置在當時已經是非常主流的了,然而其售價卻在當時刷新了歷史新低,僅以6.5萬日元上市。它的出現讓很多消費者開始意識到,原來數碼相機可以那麼平民化,同樣也引發了第一場數碼相機市場的熱銷風暴。因此也有不少人認為卡西歐 QV-10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全球首款商用數碼相機。同年佳能推出了首款單反數碼相機EOS DCS3C以及EOS DCS1C,翻開佳能單反數碼相機的嶄新一頁。
作為數碼相機的先鋒代表廠商,柯達公司自然也是大力支持相機數碼化發展。 柯達董事會於1995年作出了全面發展數碼科學的決策性決定,並且於1996年與尼康聯合推出DCS-460和DCS-620X型數碼相機,與佳能合作推出DCS-420數碼相機(專業級),這幾款數碼相機採用了600萬像素圖像感測器,是當時最高端的數碼相機,同樣也使得柯達成為當時數碼相機領域中的巨頭人物。後數碼相機的發展可以說是突飛猛進,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發展。1995年上市銷售的數碼相機像素僅僅為41萬,僅僅過去一年,到了1996年,數碼相機的像素就達到了81萬,幾乎是1995年的一倍。而1996年數碼相機的出貨量也創歷史紀錄,達到了50萬台。數碼相機從這一年開始,全面進入了消費者的視線,成為了人們生活中流行時尚的代言人之一。
1996年成為數碼相機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里程碑。從此,數碼相機進入了以數量級發展的新時代。
1997年9月,索尼公司發布了MVC FD7數碼相機,這是世界上第一款使用常規3.5英寸軟盤作為存儲介質的數碼相機。索尼也由此開始大力進軍數碼相機業。同年11月柯達公司發布了DC210數碼相機,這款數碼相機使用了109萬的正方像素CCD圖像感測器,而且還開始在數碼相機上採用變焦鏡頭,使得數碼相機的發展有了全新的突破。
如果說1996年是數碼相機開始百家爭鳴的年代,那麼1997年就是技術全面革新的一年。同樣也是在1997年,奧林巴斯這個老牌光學廠商率先推出了「超百萬」像素的CA-MEDIAC-1400L型單反數碼相機,引起了行業內的巨大轟動。因此在1997年的美國PMA國際攝影器材博覽會上,數碼相機作為新鮮事物,大量出現在這個原本以傳統攝影器材為主的展會上,給傳統的攝影器材市場帶來了較大的沖擊。
相機與計算機相結合、數字圖像輸入輸出等都成為了人們關心的話題。不少IT廠商也開始介入數碼相機的生產。各大公司紛紛推出高像素、低價格的普及型數碼相機,不少數碼相機的售價都保持在1000美元以下,最便宜的相機價格僅僅為200美元。這為普通家庭購買數碼相機創造了大好條件,同時也翻開了數碼相機普及化發展的新篇章。
1998年的數碼相機市場,絕不僅僅只是把數碼相機看作新鮮玩具那麼簡單了。1998年是消費級數碼相機大發展的一年,大量低價「百萬像素」數碼相機成為了整個市場的一大看點。同時,「百萬像素」數碼相機也成為了市場的主流產品。這一年推出的數碼相機,不僅像素大大提高,畫質有了質的改進,而且功能豐富,向著體積小型化,功能集成化發展。當然,最重要的是,其價格進一步下降,能夠被更多普通老百姓接受。
光這一年發布或者上市的數碼相機就有60多種,20多個廠商加入其中,成為數碼相機廠商百花齊放的一年。其中,卡西歐、富士膠片、柯達、美能達、尼康、佳能、奧林巴斯、三洋、索尼、精工愛普生都推出了3款以上的數碼相機,愛克發、惠普、柯尼卡、菲力浦、理光等廠商也在這一年推出了2款數碼相機,東芝、松下電子、日立、JVC、京瓷、萊卡、三星和中國的海鷗也都推出了一款機型。消費者有了更多選擇的同時,數碼相機廠商之間的競爭的大大加劇。以我們現在的情況來看,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廠商都已先後退出了數碼相機的生產,這不能不讓人感到遺憾。
1998年佳能推出了當時像素最高的一款數碼相機PowerShot Pro70,成為當時業內的代表作。這款相機具有2.5倍光學變焦和2倍數碼變焦,TTL自動調焦功能、自動曝光,具有2英寸彩色TPY 液晶屏,還可以進行每秒4幀最長5秒的動態影像拍攝。這款相機不僅是當時,到了現在看來,都是非常經典且具有歷史意義的一款機型。
而在單反數碼相機領域,1999年也有了全新的看點。尼康發布了首款自行研製的單反數碼相機D1,這款相機的問世讓消費者對於單反數碼相機有了全新的認識,也引發了最早的單反數碼相機競爭。
尼康D1以傳統相機F5為基礎進行設計,配備了274萬像素CCD,感光度從ISO200-1600,採用CF I/II型存儲卡作為存儲介質,也可以兼容微硬碟。支持JPEG、TIFF、RAW 三種文件格式。當時售價為5580美元,價格遠低於柯達DCS系列相機,開創了單反民用化的先河。不過5580美元的,在現在看來還是相當昂貴的。從這一點也足以看出,單反數碼相機的發展和技術革新之快。
進入2000年,不僅在計算機方面,還是存儲設備方面,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因此數碼相機的像素也在200萬的基礎之上,再上一個高樓。300萬像素成為了市場的開發熱點。而變焦鏡頭則成為廠商們關注的又一對象。10倍光學變焦的數碼相機開始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
2000年1月,尼康CoolPix 990和奧林巴斯CAMEMIA C-3030Z幾乎同時推出,標志著300萬像素數碼相機逐漸成為了市場的當家花旦。
2000年2月,海鷗發布中國第一代國產數碼相機DSC-1100。
2000年5月,佳能推出全新單反數碼相機EOS D30,使用CMOS代替CCD,在畫質、成像方面獲得了全方位進步,取得巨大成功。
當然,為了更進一步降低製造成本,搶占低價民用數碼相機領域,數碼相機廠商開始紛紛利用自己成熟的流水線和製造工藝,進行市場細分。同一個機身,採用不同層次的內部配置,以滿足不同層次消費者的各方需求。這一改變如今已經成為數碼相機廠商降低成本的一個重要方法,被各大廠商紛紛採納。但在當時看來,這絕對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變化。
隨著價格降低,技術提高,數碼相機終於從高高的神殿上走到了百姓生活中,從從高尖端軍事用途轉變成普通的民用產品,進入2000年後,數碼相機的發展越來越快,人們也通過數碼相機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數碼影像的迷人之處。
❷ 數碼相機與傳統相機的比較
最大區別,應該說是數碼相機用影像感測器取代了傳統的膠卷;
具體區別如下:
1、 製作工藝不同
傳統相機使用銀鹽感光材料即膠卷作為載體,拍攝後的膠卷要經過沖洗才能得到照片,拍攝後無法知道照片拍攝效果的好壞,而且不能對拍攝不好的照片進行刪除。
數碼相機不使用膠卷,而是使用電荷耦合器CCD元件感光,然後將光信號轉變為電信號,再經模/數轉換後記錄於存儲卡上,存儲卡可反復使用。
由於數碼相機拍攝的照片要經過數字化處理再存儲,拍攝後的照片可以回放觀看效果,對不滿意的照片可以立即刪除重拍。
2、 拍攝效果不同
傳統相機的鹵化銀膠片可以捕捉連續的色調和色彩,而數碼相機的CCD元件在較暗或較亮的光線下會丟失部分細節,更重要的是,數碼相機CCD元件所採集圖像的像素遠遠小於傳統相機所拍攝圖像的像素。
在現階段,數碼相機拍攝的照片,不論在影像的清晰度、質感、層次、色彩的飽和度等方面,都無法與傳統相機拍攝的照片相媲美。但數碼相機發展迅速研發空間仍然很大,相信不出幾年將會有長足的發展。
3、 存儲介質不同
數碼相機的圖像以數字方式存儲在磁介質上,而傳統相機的影像是以化學方法記錄在鹵化銀膠片上。 目前的數碼相機存儲介質主要有SM卡、CF卡、XD卡、SD卡、MMC卡、SONY記憶棒和IBM小硬碟。
4、 輸入輸出方式不同
數碼相機的影像可直接輸入計算機,處理後列印輸出或直接製作網頁,方便快捷。傳統相機的影像必須在暗房裡沖洗,要想進行處理必須通過掃描儀掃描進計算機,而掃描後得到的圖像的質量必然會受到掃描儀精度的影響。
數碼相機優點:
1、拍照之後可以立即看到圖片,從而提供了對不滿意的作品立刻重拍的可能性,減少了遺憾的發生;
2、只需為那些想沖洗的照片付費,其它不需要的照片可以刪除;
3、色彩還原和色彩范圍不再依賴膠卷的質;量。
4、感光度也不再因膠卷而固定,光電轉換晶元能提供多種感光度選擇。
數碼相機缺點:
1、由於通過成像元件和影像處理晶元的轉換,像質量相比光學相機缺乏層次感。
2、由於各個廠家的影像處理晶元技術的不同,成像照片表現的顏色與實際物體有不同的區別。
3、由於中國缺乏核心技術,後期使用維修成本較高。
❸ 圖片數字化有什麼功能
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應用,現實生活中的許多信息都可以用數字形式的數據進行處理和存儲,數字圖像就是這種以數字形式進行存儲和處理的圖像。利用計算機可以對它進行常現圖像處理技術所不能實現的加工處理,還可以將它在網上傳輸,可以多次拷貝而不失真。
一、獲得圖像的方法
許多帶有圖像的文件都使用模擬圖像如35mm幻燈片、透射片或反射片。要獲得一個數字圖像必須將圖像中的像素轉換成數字信息,以便在計算機上進行處理和加工。將模擬圖像轉換成數字圖像的工作,通常可由掃描儀來完成。掃描儀測量從圖片發出或反射的光,依次記錄光點的數值並產生一個彩色或黑白的數字拷貝。這個圖像被翻譯成一系列的數字後存儲在計算機的硬碟上或者其他的電子介質上,如可移動式硬碟,圖形CD或記錄磁帶等。一旦圖像被轉換成數字文件,它就能夠被電子化地從一台計算機傳輸到另一台計算機上。
需了解的術語
模擬圖像——一個以連續形式存儲的數據。如在海邊用傳統相機拍攝的照片就是模擬圖像。
數字圖像——用二進制數字處理的數據(如通和斷),如用數碼相機拍攝的數字照片。
掃描儀——一個數字化的輸入設備,產生比特圖的拷貝,用以電子化地加工處理。
二、設計規劃數字化的方法
一個應用范圍廣泛的軟體可以支持數字化的圖像處理,如產生數字圖形,修改數字圖片,進行一些諸如頁面設計之類的技術加工,並將一些圖素組合在一個圖像中。
通過應用這些軟體所產生的圖像被分成為兩大類,即矢量圖形和點陣圖圖像。
矢量圖形經常用於線段繪圖,標識語句作圖和任何需要平滑過渡邊緣清晰的圖像。矢量圖形的一個優點就是它們能夠被任意放大、縮小而不損失細節和清晰度,也不會扭曲。
點陣圖圖像通常是圖片或照片一類的圖像,如用掃描儀得到的圖像。點陣圖圖像利用掃描儀中的軟體將圖片的信息「映射」到虛擬的圖形柵格中對應的空間,彩色像素填充每一個小格中,由此組成整個圖像。與矢量圖形不同的是,如果沒有非常好的圖像質量,點陣圖圖像是不能被任意放大的。當圖像擴大時,像素柵格尺寸也相應增加,清晰度就下降了。因此為了獲得足夠的圖像細節,選擇掃描點陣圖圖像的尺寸很重要。點陣圖圖像文件通常要比矢量圖形文件大得多,因為再生圖像時需要更多的信息。
用來描述圖形圖像文件的格式有許多,其中兩個應用最廣的是TIFF(Tagged Image File Format)格式和EPS(Ecapsulated Postscript)格式。TIFF是常用的點陣圖圖像格式,而矢量圖形則類似於EPS文件。不同類型的圖形圖像文件能夠被組合在一起,以一種通用的文件格式來設計和排版。
在設計排版完成以後,所有的圖素都被集中在一個文件中,這個文件可包含存儲於不同文件格式中的矢量圖形和點陣圖圖像。這個文件可轉換為輸出設備所要求的光柵圖形格式文件(一種點陣圖形式)。輸出設備中光柵的大小是固定的,它取決於輸出設備的解析度。此時文件中的所有圖素,無論原來是什麼格式,都將被點陣圖化以便輸出設備能夠再現圖像。
需要了解的術語
矢量圖形——一種可以任意縮放但不損失細節的圖形文件。
點陣圖圖像——一種以像素或點的格式進行存儲的圖像文件。
光柵圖像處理器——是一種軟硬體合一的設備,能將圖形文件轉換成輸出所需的一系列點的數據。
解析度——也稱解像度,單位長度上像素的數量,常用單位是dpi(像素點/英寸)。
三、數字圖像再現的方法
利用不同的技術可以在一台寬幅輸出設備上產生數字圖像,其中液體噴墨技術、靜電技術、固體噴墨技術、熱轉換技術和照相技術是當今採用的幾種主要的技術。
這里對幾種技術做大致的介紹:
噴墨技術
根據需要通過施加壓力迫使油墨滴落到需要產生圖像的介質上。
連續性——油墨在壓力下連續地形成墨滴的射流,噴射到需要形成圖像的介質上。
熱效應——在噴嘴口產生氣泡,氣泡的壓力把墨滴推到介質上。
固態墨——油墨以固態形式存儲,需要時將其熔化,用類似液態油墨噴射的方法印在介質上。
熱敏蠟或熱敏樹脂轉換技術
蠟或樹脂用於膠片載體,通常是輥軸狀的。蠟或樹脂通過加熱被轉印到介質上,每一種顏色必須分開轉印。
染料熱升華技術
類似於熱敏轉換技術,當受控的熱源發熱時,熱升華染料被蒸發從載體輥上轉印到介質上去。
靜電技術
特殊的介質上帶有靜電電荷的圖像,靜電吸引了彩色的微粒形成彩色圖像,典型的靜電列印機打出的圖像每種顏色是分開的。
霧化濺射技術
單獨放置的彩墨通過噴嘴直接噴濺到介質上去。
數字圖像能夠應用於紙介質、乙烯基薄膜介質、纖維織物、塑料和許多其他材料上,可根據需要選擇最合適的輸出設備和介質。
四、後處理
使用特殊的介質、油墨或滾壓成像的圖像,都能夠經受得住日曬和日常氣候條件變化的影響。同樣,不幹膠也給數字圖像應用於備種物體表面提供了機會。你可以在公共汽車、飛機、建築物、陶瓷製品、針織物等任何可以裝飾圖案的表面上看到數字圖像。
數字圖像技術正在改變我們處理圖像的方式,它具備許多優點:
當它進入可視信息交流時,數字圖像改變了原有習慣。幾年前,成本、色彩、幅面和印刷周期是大幅面圖像需求者所面對的四大難題。現在數字技術已經成功地進入角色,使得大幅面圖像的製作比以往更加方便實用和實惠。
下面介紹數字圖像技術是如何突破這四大難題的:
成本——數字打樣或預印的成本都明顯低於傳統打樣,使生產全彩色圖像的短版活及單張打樣的價格都在可接受范圍內。
色彩——對於許多項目來說,傳統打樣實在是太貴了,而數字圖像是一種色彩處理工藝,省去了昂貴的打樣步驟。
尺寸——數字圖像技術實際上可以處理任何尺寸的畫面,現有輸出設備的幅寬可以從幾英寸到60英尺以上,對於更大的圖片可以採用分片拼裝的方法來完成。
印刷周期——數字圖像處理是一個自動化的過程,可快速地運作和改變圖像,利用數字圖像技術不僅能夠即要即得,而且可以分別修改圖像內容和文字信息。◎
❹ 數碼相機具備了哪些優勢成為現代主流相機
(1)用傳統照相機拍攝的圖像要進行數字化處理,須經過拍照、沖洗、掃描三個步驟;而用數碼照相機攝影則無需膠卷,無需暗室,無需掃描儀,拍攝的圖像可直接輸入到計算機中,在計算機或電視中顯示,用戶可在計算機中對圖像進行編輯、處理,通過列印機輸出或通過電子郵件傳給別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用傳統照相機拍照無法立即看到結果,有時拍了一整卷也沒有一張滿意的;而數碼照相機則實現了「所見即所得」——立刻看到被拍攝下來的圖像,如不滿意可立即刪去,並且騰出了可再利用的存儲空間。
(3)傳統照相機需要不斷購買膠卷;而數碼照相機的存儲器可以重復使用,非常經濟。
(4)普通底片和照片會出現霉變和影像衰退等情況;而用數碼照相機拍出的照片都以文件形式存在,可無限次復制,永久保存,沒有衰減和失真。
(5)傳統照相機不能做為圖像演示設備;而大部分數碼照相機具有視頻輸出功能,可作為一種圖像演示設備。
數碼照相機的以上優勢再加上近年來計算機和網路的普及,使其越來越受到大眾的歡迎。
❺ 數碼相機與傳統膠片相機相比的優缺點有哪些
1. 存儲影像的介質不同。
傳統攝影是將圖像信息用化學方法記錄在感光材料上,一經曝光,效果即基本確定並無法改變。而數碼攝影是以數字的方式把圖像信息存儲在磁介質記錄體上,不需要感光材料,拍攝完成後可以立即觀看效果。如果滿意可保存,不滿意可刪除並重新拍攝。
2. 輸入和輸出的方式不同。
傳統攝影方法要得到圖像,必須在暗房中進行化學處理,經過沖洗、印放。而數碼攝影不需要在暗房中對感光材料進行化學處理,可以直接輸人計算機進行圖像處理,滿意後可通過列印機將圖像列印出來。
3. 對圖像進行處理的難度不同。
傳統攝影方法要進行圖像處理,必須在暗房中進行,對處理人員的技術要求較高,處理的難度較大,有時還會在圖像上留下操作痕跡。而數碼攝影是在計算機上進行處理,操作比較簡單,處理的效果好,看不出處理痕跡。
數碼攝影給照相工作帶來了諸多便利。在照相的前期准備上,數碼攝影較傳統攝影更為簡單。數碼攝影只需准備數碼相機、存儲卡、閃光燈、電池、充電器等,如:一張大容量的存儲卡可以抵數十個膠卷,並且可以重復使用,這樣就解決了大量使用膠卷的問題,而傳統攝影的相機、膠卷、閃光燈、三腳架、快門線、濾色鏡等物件必不可少,准備工作較繁瑣,攜帶物品量大,在照相實際操作中比較麻煩。不足的是數碼相機耗電量大,電池的通用性差,一旦沒有電,將無法開展工作,因此,要根據需要帶足電池,而傳統相機耗電量不大,電池通用性強,減少了此方面的後顧之憂然而,事物都是辨證的,有優勢的同時也存在局限,就數碼攝影與傳統攝影相比較作些討論。
1 數碼與傳統相機性能比較
1.1 成像質量的比較
數碼相機與傳統相機的主要區別表現在成像方式上。數字成像通過CCD 圖像感測器, 並通過二進制的數字構成影像。CCD 是半導體器件, 其內含器件的單元數量決定了數碼相機的成像質量, 即像素。單元越多, 像素值越高, 成像質量越好。通常情況下像素的高低代表了數碼相機的檔次和技術指標。隨著CCD 的不斷升級, 數碼相機的像素一般是在200 萬至1200 萬左右。傳統相機則是使用鹵化銀膠片進行拍攝, 影像質量以每英寸解像度多少為指標, 一般常用感光度為100 的膠卷相當於數碼相機的影像2000萬像素以上水平。另一方面, 在使用鹵化銀膠卷拍攝景物時, 它的色彩和色調寬度大於CCD 元件, CCD 元件在較亮或較暗的光線下會丟失部分細節。因此, 在使用相機拍攝時, 數碼相機拍攝的圖片在成像質量、質感、色彩飽和度方面都無法和傳統相機相媲美。因此, 一些專業的攝影工作者, 在使用數碼相機拍攝時, 主要是利用其即拍即顯的功能, 將數碼相機作為「草稿本」使用, 先用數碼相機記錄下所拍內容, 再通過數碼相機後背上的液晶顯示屏檢查拍攝所得圖片的構圖、用光、色彩。若是所拍形象不理想, 則對之進行適當調整, 以獲取最佳的畫面品質。當一切工序調整完畢之後, 再使用傳統相機對其拍攝內容進行拍攝。因此, 數碼相機在一些專業攝影拍攝中是起著輔助傳統相機的作用, 是不可能代替傳統相機的。
1.2 圖片的儲存方式的比較
數碼相機的存儲量比較大, 數碼照片收集時統一將其轉換為JPG 或TIF 格式, 以此形式存儲於移動硬碟、光碟刻錄、數碼伴侶等載體,而膠片不需要依賴任何載體就可保存, 儲存方式上膠片優於數碼圖片, 這種優勢主要體現在安全性與易改性兩方面的不同。數碼照片存在著安全性問題。一些設備故障或是電腦病毒將影響照片的安全性, 往往因為這些故障而使影像不能再現, 而膠片通過沖洗後, 以底片和照片的形式呈現, 正常情況下不易損壞、丟失, 其安全性高於數碼照片。數碼照片具有易改性。計算機對數碼相機所拍圖片的修改十分容易, 一方面可以通過Photo shop 等軟體對圖片的移花接木, 對圖片進行各種加工、合成。這種易改性對圖片形象的真實性產生了重要的問題, 往往這種改變使人們無法確定影像的真實存在, 同時也無法對攝影家的真實拍攝水準進行判斷。另一方面運用計算機對圖片改變的同時也會在某種程度上改變圖片的成像質量, 影響照片的再次使用。
1.3 鏡頭焦距的比較
數碼相機標明的鏡頭焦距不同於傳統的135 相機, 數碼相機用光電感測部件CCD 替代了膠片。135 相機的成像面積等於膠卷的感光面積( 36×24mm) , 而數碼相機的成像面積隨相機所使用的CCD 感測器的大小而改變, 對於裝有相同鏡頭焦距的傳統相機而言, 大部分數碼相機的成像面積較小, 鏡頭的視角也較窄。例如50mm 的標准鏡頭裝在數碼單反相機上, 它的實際焦距一般是70mm- 80mm, 這樣一些鏡頭的用途就有所改變了, 廣角鏡頭裝在數碼單反相機上就成為小廣角鏡頭, 如果在拍攝獨特視角時, 需要使用廣角鏡頭時, 那就必須在數碼單反相機前安裝超廣角鏡頭。一旦表現內容需要用超廣角鏡頭來表現時, 數碼相機則無法滿足拍攝者的需求。
2 數碼攝影的優勢
2.1 快速高效
數碼相機獲取最終成功影像的速度很快,數碼相機按動快門後液晶屏即可顯示所拍的影像,攝影者回放觀察之後可立即依據影像質量好壞和存儲卡容量的大小選擇存儲、刪除或傳送。相比之下傳統相機拍攝之後要經過膠片的沖洗、選片、相片沖印後才可獲得最後的影像,攝影者只有看過沖洗後的膠片或照片才知道自己是否完成此次拍攝任務。現在專業的數碼照相機可以支持藍牙無線技術傳輸圖像影像,我們可以直接有線或無線輸入計算機進行數碼化處理或者傳送,節省時間,便於製作。
2.2 圖像精良
數碼照相機圖像直接輸入計算機,相對於傳統影像的(負片、正片)掃描後得到的影像質量高,減少了中途的影像損失。
2.3 調節便捷
數碼相機的感光度、白平衡等調節相對於傳統相機來講非常方便。數碼相機感光度范圍寬,而且它的光電感測器(CCD、SCCD、CMOS)也有自身接受光線的浮動范圍,並可轉換為傳統膠卷的感光度值,即在拍攝過程中隨時更改感光度去適應不同的現場光線。數碼相機的白平衡可以調節成多種不同的色溫環境,相對於傳統攝影的日光型、燈光型膠卷和不同的色溫轉換濾鏡,極大地方便了拍攝者。
2.4 成本低廉
數碼影像的獲取由存儲卡取代了膠片,傳統相機使用一卷膠卷可拍攝36張影像,而一個小小的存儲卡可存儲成百上千的數碼影像,從銀鹽影像到數碼影像,存儲介質和存儲方式的變化極大提高了影像的存儲量。電腦軟體應用取代了葯水沖印、電腦顯示取代了沖洗相片、重復使用的數碼產品替代了一次性感光材料和葯水、數碼影像經電腦處理後直接用於排版印刷等都使攝影的成本降到了最低。
2.5 安全可靠
數碼相機所拍攝的數碼影像資料的儲存和查找非常容易,它可以儲存在光碟或電腦的硬碟上,不但佔用空間小,而且儲存的時間會比儲存膠片和相片的時間長得多,且數碼影像的質量不會因儲存時間的久遠而改變。
3 數碼攝影的劣勢
數碼攝影和數碼化圖像處理軟體技術的不斷普及和發展在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也給攝影的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1)從目前攝影的現狀看,過分地強調數碼化處理技術或者過分依賴於圖像處理軟體,導致攝影本身的藝術性、思想性倒退,造成虛假和淺薄。
(2) 拍得多,未必就拍得好。拿起數碼相機,放下膠卷和沖洗成本的經濟負擔之後,放手狂拍成為人們的愛好,但「寧可一月不拍攝,不可一日不思考」,條件上的優越反造就了人們懶惰的思想。
(3) 數碼化影像處理技術的進步也為某些不良企圖者製造虛假照片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工具,導致了信息道德的流失。
(4) 數碼相機和傳統膠片相機在擴放較大尺寸圖像上還有一定的差距,在一些極端的環境之下數碼照相機可能會停止工作,而且數碼照相機的價格仍然較高。
4 數碼攝影的發展
在攝影這塊領地上數碼攝影和傳統攝影還要競爭一段時間,但我們大家都感覺得到數碼攝影正在逐步擠占和取代傳統攝影的營地,就像現在的彩色攝影與黑白攝影的情況一樣。未來,傳統攝影的比重會逐漸微弱,銀鹽照片慢慢變少,但不可能完全被取代,其工藝的真諦一定會保留下去,並讓人永遠懷念和觀賞數碼攝影中,雖然技術帶來很大便利,但必須清醒認識到,人的因素永遠是第一位的。專業圖像的高素質不僅僅依靠技術,更多地要依靠人文、觀念、思維和綜合科學知識。因此,不必盲目地追求各種圖像處理軟體版本的高低,謹防影像過度的電腦效果。在數碼器材和數碼技術飛速發展中,我們不應該無所適從,攝影的文化價值在於表現人的審美趣味、情感、理想和觀念。因此,在推進人類文明進程中,用我們震懾人心的作品感動人類、啟發人們,在給人類生活帶來審美需求和愉悅的同時,也不斷改變人們的生活和思維,使人類朝向更加文明的明天邁進,才是我們攝影人最為崇高的理想和追求。
❻ 數碼相機有什麼功能
照相兼顧攝像。
❼ 數碼相機與傳統相機哪個好它們之間有什麼特殊區別
數碼相機集光學、電子、機械技術於一身,與傳統相機相比,在很多方面都有區別:
1.工藝流程不同
數碼相機作為一種攝影工具,它的外形與傳統的相機基本相似,只是傳統相機使用銀鹽感光材料即膠卷作為載體,拍攝後的膠卷要經過沖洗才能得到照片,剛拍攝後操作者無法知道照片拍攝效果的好壞並對拍攝得不好的照片進行刪除,一般情況下,通過暗房加工出來的照片的效果是不能再改變的。數碼相機不使用膠卷,而是使用電荷耦合器CCD元件感光,然後將光信號轉變為電信號,再經模/數轉換後記錄於存儲卡上,存儲卡可反復使用。由於數碼相機拍攝的照片要經過數字化處理再存儲,拍攝後的照片可以回放觀看效果,對不滿意的照片可以立即刪除重拍。拍攝後把數碼相機與電腦連接,可以方便地將照片傳輸到電腦中並進行各種處理(具體操作請見本期第38版文章),再通過列印機列印出來,這是數碼相機與傳統相機的主要區別。
2.拍攝效果有所不同
傳統相機的鹵化銀膠片可以捕捉連續的色調和色彩,而
數碼相機的CCD元件在較暗或較亮的光線下會丟失部分細節,更重要的是,數碼相機CCD元件所採集圖像的像素遠遠小於傳統相機所拍攝圖像的像素
。一般而言,傳統35毫米膠片解析度為每英寸2500線,相當於1800萬像素甚至更高,而目前數碼相機使用的最好的CCD所能達到的像素還不足1000萬。在現階段,數碼相機拍攝的照片,不論在影像的清晰度、質感、層次、色彩的飽和度等方面,都無法與傳統相機拍攝的照片相媲美。
3.拍攝速度不同
在按下快門即數碼相機真正記錄數據之前,需要等待1.5秒,這是因為數碼相機要進行調整光圈、改變快門速度、檢查自動聚焦、打開閃光燈等操作。數碼相機每拍攝完一張照片,要等待3至7秒才能拍攝下一張照片,這是因為數碼相機要對已拍攝的照片進行圖像壓縮處理並存儲起來,由於存儲卡的存儲速度較慢,故數碼相機的拍攝速度,特別是連拍速度還無法達到專業攝影的要求,再由於相機的每個動作都需要耗電,故數碼相機的耗電量較大,這些都是數碼相機存在的缺點。
❽ 什麼是數碼相機有哪些功能
數碼相機也叫數字式相機,英文全稱Digital Camera,簡稱DC。數碼相機是集光學、機械、電子一體化的產品。它集成了影像信息的轉換、存儲和傳輸等部件,具有數字化存取模式,與電腦交互處理和實時拍攝等特點。數碼相機最早出現在美國,20多年前,美國曾利用它通過衛星向地面傳送照片,後來數碼攝影轉為民用並不斷拓展應用范圍。
數碼相機發展進程大史記
2005.07.28 11:27:08
照相機自1839年由法國人發明以來,已經走過了將近200年的發展道路。在這200年裡,照相機走過了從黑白到彩色,從純光學、機械架構演變為光學、機械、電子三位一體,從傳統銀鹽膠片發展到今天的以數字存儲器作為記錄媒介。笑看浮雲遮望眼,瞬間滄海變桑田,數碼相機的出現正式標志著相機產業向數字化新紀元的跨越式發展,人們的影像生活也由此得到了徹底改變。
自從1969年10月17日,美國貝爾研究所的鮑爾和史密斯宣布發明「CCD」(電荷耦合元件)以來,這種感光元件在經過進一步完善之後,終於在今天得到了廣泛應用。4色CCD、SUPER CCD等最新改良版不斷涌現,像素數早已跨越了千萬像素,而成像效果卻也已臻於完美。
經過十幾年的不斷發展,DC產業早已走出了自己的幼年,外觀設計更趨成熟,操作功能日漸強大,並且隨著製造成本的進一步降低,這類產品的發展已經顯露出了不可限量的發展苗頭。
總體來看,DC產業十幾年的發展歷程一直秉承了「更高、更快、更強、更加人性化」的發展脈絡,正是在製造廠商的不懈努力之下,今天的數碼相機市場才會變得如此繁榮和美麗。人們在享受科技所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仍會不由得念起數碼相機誕生之初所走過的坎坷道路,對這一產業產生重大影響的一些經典機型至今依然讓人難以忘卻。
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許多生命突然出現在寒武紀,整個地球一夜間就變得多姿多彩,充滿生命氣息,考古學家對其原因至今未能給出明確答案。80年代無異於數碼相機產業的寒武紀,在不足十年的時光里,數碼相機快速脫離了襁褓並逐漸學會了蹣跚邁步,盡管那時的解析度依然十分低下,但眾多廠商的參與卻讓這一產業慢慢充滿了勃勃生機。
索尼馬維卡(MABIKA)——全球第一台不用感光膠片的電子相機
1973年11月,索尼公司正式開始了「電子眼」CCD的研究工作,在不斷技術積累的基礎上它於1981年推出了全球第一台不用感光膠片的電子相機——靜態視頻「馬維卡(MABIKA)」。該相機使用了10 mm×12 mm的CCD薄片,解析度僅為570× 490(27.9萬)像素,首次將光信號改為電子信號傳輸。
緊隨其後,松下、COPAL、富士、佳能、尼康等公司也紛紛開始了電子相機的研製工作,並於1984-1986年相繼推出了自己的原型電子相機,生命大爆發就此開始。
索尼MYC-A7AF——第一次讓數碼相機具備了純物理操作方法
在DC產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第二款相機同樣出於索尼之手,由此可見,該公司今天所取得的市場地位絕非「浪得虛名」。1986年索尼發布了MYC-A7AF,第一次讓數碼相機具備了純物理操作方法,能夠在2英寸碟片上記錄靜止圖像,像素解析度也已擴展到了38萬像素。卡西歐VS-101——首台CMOS感光器件電子相機
1987年,卡西歐首先在市場上發售使用了CMOS感光器件的VS-101電子相機,盡管解析度僅能達到28萬像素,但這對於DC產業的意義非常重大。
就今天來看,CMOS與CCD在數碼相機感光器件正統方面的爭奪早已塵埃落定,CMOS除了在今天的佳能高端相機上還被廣泛應用之外,其他廠商均已把CCD當作了自己產品的主導方向。不容否認,CMOS所具有的全幅面、低能耗等優勢的確非常吸引人,但動態范圍低的弊病卻不能不讓人們對它「敬而遠之」。
佳能RC-760-----首台60萬像素機型
想要獲得接近於傳統相機的拍攝效果,提升CCD像素解析度算得上最根本的解決途徑,但在數碼相機誕生的初期,想要在像素上更上一層樓卻又談何容易。幾年間,廠商們一直在30萬像素的水平上艱難徘徊,直到1988年才由佳能公司推出了60萬像素的機型RC-760。
這台電子相機使用了2/3英寸60萬像素CCD,外觀在今天來看略顯呆板,不過這可是那個年代最高像素的機器,售價比今天的一輛小車還貴。
白堊紀-恐龍兇猛
生命經過漫長的進化和演變,終於在白堊紀誕生了更高級的生命形式,世界也就一下子變得更加熱鬧起來了。80年代不斷的技術積累終於為我們迎來了90年代數碼相機產業的真正繁榮,從此之後,數碼相機確立了其基本的生存模式。
柯達DCS 100——首次在世界上確立了數碼相機的一般模式
1990年,柯達推出了DCS100電子相機,首次在世界上確立了數碼相機的一般模式,從此之後,這一模式成為了業內標准。
對於專業攝影師們來說,如果一台新機器有著他們熟悉的機身和操控模式,上手無疑會變得更加簡單。為了迎合這一消費心理,柯達公司為DCS100應用了在當時眾所周知的尼康F3機身,內部功能除了對焦屏和卷片馬達作了較大改動,所有功能均與F3一般無二,並且兼容大多數尼康鏡頭,真可謂考慮周詳。
這台數碼單反使用了擁有140萬像素的20.5 x 16.4mm CCD,光變倍數1.8X,但限於當時的技術水平並未給它配備內置存儲器,只能連同一個笨重的外置存儲單元(DSU)使用。DSU跟今天的相機底座差不多,以電池作為驅動能源,內置200MB存儲器,可以存放150張未經壓縮的RAW照片。
取景模式跟今天的機器比起來也是非常原始的,拍攝者可以使用相機上的光學取景器或DSU上的4英寸LCD液晶屏取景,盡管不太方便,但在當時可是非常高檔的了。這台機器那時的售價相當於今天的22.5萬人民幣,真是貴得離譜啊。
在DCS100獲得成功之後,柯達又在1992年推出了DCS100後續機型DCS200,它終於擺脫的DSU的累贅,存儲器被安置在了機身內部,這樣一來帶著出門拍攝也就變得非常愜意了。
尼康/富士E2/E2s——尼康、富士兩巨頭聯手的數碼單反
無論柯達還是佳能,在早期的產品設計中都無不沿用了原來傳統相機的膠片機身,盡管這能讓專業攝影師們感受到產品的親和力,但產品一多也就難免會讓人產生乏味的感覺。1995年,尼康、富士兩巨頭聯手推出了全新設計的E2/E2s,它不再照搬老掉牙的傳統機身,採用了一體化設計風格,從而很容易就能讓人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
這台數碼單反的解析度僅有130萬像素,跟同時代的柯達DCS460所擁有的600萬像素相比有著天壤之別。E2/E2s最特別之處在於採用了尼康新開發的ROS光學系統,通過一組光學元件將光線投射到面積小於35mm膠片的CCD上,在這個基礎上鏡頭的視角可以保持不變,但限於有效光圈嚴重縮水,成像質量受到了較大影響。
一體化設計讓這台機器的外觀看起來更加簡潔,但內部結構的復雜卻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外觀體積的膨脹,總重量也呈現出了失控的跡象。這台機器為尼康的數碼單反研發積累了很多經驗,在它上市四年之後,尼康就推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D1,數碼相機產業的白堊紀時代也就被徹底結束了。
侏羅紀-凶險叢林
侏羅紀的生物門類已經非常齊全了,那裡有著溫和柔順的食草恐龍,有著活潑好動的白臉猴,還有著十分兇殘的霸王龍,每個動物像要在這個世界上生存就要想方設法變得更加強大一些,只有這樣才能在這片弱肉強食的叢林過的輕松舒服。
尼康D1——尼康首台自行研製的數碼單反
1999年6月,尼康終於推出了該公司首部自行研製的數碼單反-D1,憑借遠低於柯達DCS系列相機的售價開創了數碼單反民用化的新時代。
這款數碼單反所採用的機身是在傳統相機F5基礎上經過改裝完成的,依然保持了極具魅力的專業氣質。它內置274萬像素CCD,ISO感光度200-1600,採用CF卡/IBM微硬碟作為存儲介質,支持的文件格式包括JPEG、TIFF、RAW 三種,售價5580美元,在今天來看仍然顯得昂貴。
佳能EOS 1D——佳能的數碼單發神話
長期以來,在像素解析度爭奪的同時,廠商們在拍攝速度上的競爭同樣如火如荼。為了徹底超越尼康D1所營造的神話,佳能在2001年9月推出了專用於快速拍攝用途的EOS 1D,從而在速度和技術指標上全面壓過了尼康D1,成就了DC產業新一代傳奇。
這款數碼單反擁有400萬像素解析度,ISO感光度100-1600,也採用CF卡/IBM微硬碟作為存儲介質,售價在7000美元左右。
奧林巴斯E-1——4/3系統代表作
正像早期的筆記本廠商一樣,為了給對手製造最大的趕超麻煩,數碼單反廠商在進行產品設計時都要刻意做到避免與對手的產品兼容,這樣一來,任何品牌的數碼相機組件都無法通用,在組件損壞之後用戶只能購買同一品牌的產品替換,廠商們由此便獲得了利潤最大化。
今天的筆記本早已做到了相互兼容,這可以說是電腦廠商日漸開明的表現,而數碼相機產業的變革卻也在悄悄進行。2003年12月,奧林巴斯發布了與柯達、富士兩家公司聯合研發的採用「4/3系統」的E-1。
4/3系統規定了CCD感光器件的面積,CCD與鏡頭之間的距離以及鏡頭的直徑,因此,凡是採用這一系統的數碼單反都能輕松做到鏡頭的相互兼容,這在以前的產品中絕對是不可想像的。
E-1採用了500萬像素CCD,ISO感光度范圍100-800,使用CF卡作為存儲介質,支持JPEG、RAW、TIFF 文件格式。發布之初的售價高達16000元人民幣。
佳能EOS 300D——一代平民數碼單反王
數碼單反功能強大,拍攝畫質美輪美奐,但高昂售價卻是其無法走近平民百姓的最大障礙。為了順利完成數碼單反的普及歷程,廠商們總是在挖空心思尋找降低成本的途徑,正是在他們的不懈努力下,一批價格合理的平民化數碼單反才終於浮出了水面,而佳能E0S 300D無疑算得上這一進程的先行者。
2003年8月,佳能推出了採用塑料機身的EOS 300D,它整合了前輩EOS-10D慣用的CMOS感光器件,售價首次低於1000美元,從而徹底改變了數碼相機市場原有的競爭格局。
這款相機採用630萬像素CCD,ISO感光度100-1600,使用CF卡作為存儲介質。外觀設計應用了銀、灰、黑三色,整體給人的感覺還算不錯。
2006.5.30 補充:
數碼相機與傳統相機不論是外型或功能上都相同,主要都是在將動態或靜態圖像作瞬間捕捉並保存下來。數碼相機與傳統相機最顯而易見的不同點就在儲存媒介上,數碼相機是利用可記錄圖像的磁碟片或記憶卡來存取圖像,拍攝完畢之後則可以使用rs-232、epp、usb等標准計算機聯機方式傳輸到計算機做處理,也可以由具有特殊功能的列印機直接列印出來,其最大的優點在於當拍攝效果不滿意時,可以及時刪除並且重拍,同時在儲存媒介上也不需要像傳統相機一般時常購買底片,可以節省底片的費用,並且同時節省沖印費。而在處理的效率方面,數碼相機也比傳統相機佔了非常大的優勢,過去一個活動下來所拍攝的數百張照片,假使透過傳統相機的話,必須等待沖洗、郵寄的時間,而現在卻只要透過數碼相機將圖像傳至計算機中,再利用電子郵件郵寄就可以實時傳給所參加的人員,因此數碼相機在這個事事講究效率的時代,可以說是一項非常方便的圖像設備之一。
❾ 數碼相機與傳統相機哪個效果好
對於玩相機的人來說應該選擇傳統相機,因為傳統相機不但成象效果好,而且拍攝手法靈活多變,給攝影師更多的發揮空間,而對於初學拍照的人來說還是數碼相機容易一些,因為拍照時就可以看到照片的效果,避免了浪費和遺憾。如果只是拍生活照那麼數碼還是傳統相機的效果都可以滿足要求了,當然如果還要考慮傳輸或成本問題那就另當別論了
❿ 什麼是數碼單反相機和普通的數碼相機比較有什麼特點
首先在取景方式上二者有很大的不同,
數碼單反的取景方式與之有很大不同,使用了與傳統單反相機一樣的「單鏡頭反光」取景技術,由復雜的反光鏡和五棱鏡組成了純光學的取景系統。光學取景器一般分為旁軸平視式和單鏡頭反光同軸式兩種取景方式,其中後者直接通過鏡頭取景,保證了取景時所看到的景物是完全將要通過鏡頭拍攝的景物,是一種很專業的取景方式。但隨著數碼影像產品的快速發展,電子液晶取景器大有後來居上之勢,因為它具備了許多光學取景器不具備的特點。比如LCD取景器顯示的圖像,基本就是拍攝出照片的效果,而且還可以顯示眾多性能參數、拍攝信息等,大大提高了相機的易用性。
小知識:一般普及型的數碼相機都可以用LCD取景,直接預覽可能的拍攝效果,而專業型數碼相機反而不能,這是因為非專業數碼相機使用與機身一體的鏡頭,採用鏡間快門,在正式曝光前快門可以常開,正式曝光前再閉合,平時光線可以直達感光器件,因此可以很容易實現LCD取景。專業型數碼相機多是基於傳統相機機身設計,使用焦平面幕簾快門,還有反光鏡,正式拍攝之前光線無法到達感光器件,因此不容易實現LCD取景。由於單反機型已經採用了TTL光學取景,LCD取景並無太大必要。
另外一個重要的不同就是成像器件尺寸的不同。大多數中低檔DSLR(如佳能300D和尼康D70)都使用一個與APS膠片規格類似的約15.1x22.7毫米大小的感光晶元,個別專業數碼單反相機甚至使用了24x36毫米的全尺寸感光晶元,比如佳能1 Ds 和柯達 PRO/n/c。而消費旗艦幾乎都使用了2/3英寸規格的感光晶元,也就是只有大約 6.6 x 8.8毫米見方大小,比DSLR所用感光晶元尺寸要小很多,而普通消費數碼相機的感應器尺寸就更小了,大多在1/1.8英寸以下,甚至只有1/3.2英寸。
感光晶元尺寸對數碼相機成像質量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我們不能簡單地看像素數多少,還應該看每個像素的大小,比如現在大多數中低檔DSLR的像素僅為6百萬左右(高檔DSLR像數能達到1000萬以上), 而消費旗艦已經普遍達到了8百萬像素,單純從像素數看,消費旗艦像素數顯然更高一些,但是像素只是決定圖像品質的一個方面,而且是不很重要一個方面。
像素高低和圖像質量並沒有多大的關系,像素提升只是提高了圖像的解析度而已。對於影響圖片效果的其他因素,例如紫邊、噪點、炫光、色散以及變形等,都不會隨著圖像解析度的提高而有所改善。甚至反而會隨著像素的提高而變得更差,例如在噪點的控制方面, 如果在CCD面積不變的情況下單純增加像素數(感光單元),從而會大大縮小感光單元之間的距離,使得彼此受到的光電磁干擾更多,最終導致噪點會急劇上升。現在800萬像素數的DC產品,與原500萬像數CCD的尺寸一樣,都是2/3英寸,因此,用戶普遍感覺某些800萬像數的DC,其圖片質量並不如上一代500萬像素的產品。
第三,DSLR和消費旗艦二者在體積和重量上也存在較大區別,盡管現在消費旗艦正在變得越來越大和重(如索尼F828,重量已經接近1kg),而且另一些 DSLR 正在變得比較小(如 Pentax *istD,機身僅重600多克)。不過單反相機還要考慮配套鏡頭的問題,而不只是看相機機身本身的大小和重量。這樣一來結果就很明顯了,比如一台帶有28-200mm (35 mm 相機相當)、最大光圈F2.8的鏡頭的8百萬像素消費旗艦, 大約只有約1.5 磅重,能夠在一個外套口袋中放置。而提供相似焦距和光圈范圍的DSLR鏡頭,至少需要兩個鏡頭,單是鏡頭的體積和重量就非常龐大,需要一個中型的相機包才能裝下。
但是和很多處在兩難選擇的事物一樣,在DSLR和消費旗艦之間也沒有一個完美的選擇方案。二者都有其有利和不利的地方。下面讓我們來看看DSLR和消費旗艦各自的優缺點:
二、DSLR和消費旗艦的主要優缺點
先讓我們來重點看看DSLR的主要優點:
更為先進的影像感測器。DSLR所採用的影像感測器尺寸較大,
因此每個像素所佔的感測器面積相當於消費旗艦的5倍左右,所以信噪比出色,色彩亮度范圍更寬。ISO400以下感光度拍攝的照片質量都非常好,而在ISO 800以上的高感光度設定下,也能保持很少的雜音和較好的拍攝質量;
種類非常豐富的的可換鏡頭,包括各種超廣角、望遠、微距、柔焦及光學防抖等鏡頭,能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消費者選擇的自由度很大。此外,由於擁有較大的感測器面積,使用低解析度鏡頭成像效果也不錯,這是DSLR的另一項優勢。
DSLR由於具備很大的高速緩存,能達到很高的連拍速度,甚至在設定為RAW格式時也能有較快的連拍速率。而且由於採用了獨立於成像元件之外的對焦系統,因此具備與傳統單反相機基本一樣的反應速度,加上比EVF更加明亮、清晰、實時的光學取景裝置,使其進行體育攝影和抓拍突發事件優勢明顯;
更加豐富的附件。豐富的組件是數碼單反相機完成拍攝的必要保證,除了豐富的鏡頭外,其他諸如大功率閃光燈、微距閃光燈、大功率電池、紅外遙控器等也一應俱全,保證用戶能拍攝出品質優秀的照片。
尼康D70
尼康D70
更多的專業味道。由於數碼單反相機的設計和生產都需要較高的技術實力,這種產品上市之初就被打上了鮮明的專業烙印。獨特的取景方式、極具專業氣質的機身設計和材質選擇、更加豐富的手動功能,這些都讓用戶可以領略到更多的拍攝樂趣。
再來看看DSLRs的主要缺點:
純光學取景無法提供實時柱狀圖以及其他更豐富的信息;
如果配套大光圈長焦距鏡頭時,其體積將相當龐大,重量也會變得很重;
由於鏡頭可換,因此暴露在外的感光晶元(CCD或CMOS)容易受到灰塵污染;
在安靜環境中拍攝時,快門和反光鏡的噪音顯得很刺耳,而且在拍攝瞬間會出現短暫的黑屏。
視頻拍攝功能是數碼單反相機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反光鏡的結構就已經決定了一切。
消費旗艦的主要優點:
在包括了一個大變焦、大光圈的鏡頭後,仍能保持較小的體積和較輕的重量,而且這一鏡頭的焦距和光圈范圍能適應90%以上的拍攝要求;
拍攝時相當安靜,幾乎沒有快門和反光鏡的噪音;
功能豐富多樣,比如可以拍攝有聲動態錄像,雖然其動態視頻的記錄效果與數碼攝像機還有一定的差距,但這種功能對很多用戶來說卻實在方便,具備一定的可用性;
在ISO 100以下的低感光度設定時,照片的拍攝質量還是不錯的;
通過EVF或LCD 取景時有實時柱狀圖等豐富的信息,而且可旋轉的LCD能方便不同角度取景;
大多數產品不需要附加鏡頭或裝置就可以獲得很好的微距拍攝效果;
由於不存在更換鏡頭的問題,機身幾乎全密封,因此感光器件不會受到污染
美能達A2
消費旗艦的主要缺點:
成像質量較DSLR差,尤其是當感光度在ISO 100 以上時,畫面就有較明顯的噪音;
EVF或LCD 取景的精度不夠,且存在較嚴重的延時問題 (Minolta A2 情況稍好);
通常比DSLR更慢的對焦速度和快門速度,由於緩存容量不太大,因此連拍速度有限;
拍攝RAW格式的照片時,每張照片之間,通常要間隔5-15秒 (Minolta A2 and Canon Pro1 是例外);
鏡頭不可更換,難以適應拍攝者特殊的要求,盡管可以通過附加廣角或望遠鏡頭來增加鏡頭焦距范圍,但品質較差。
三、數碼相機圖片質量的相關話題
拍攝照片的質量與很多因素都有關系,
不僅是消費旗艦和DSLR的問題,與不同的生產廠商關系也很大。對於DSLR來說,照片質量與所用鏡頭的關系也很大,鏡頭是相機的靈魂,數碼相機當然也不例外。由於數碼相機的成像面積較小,對鏡頭品質的敏感度也很高,鏡頭物理口徑也是必須要考慮的,且不管其相對口徑如何,其物理口徑越大,光通量就越大,成像質量也就越好,此外鏡頭增加特殊的鍍層也會大大提高成像質量。因此採用具備大口徑、多片多組、包含非球面透鏡的高質量鏡頭能有效提升所拍攝圖片的品質。
另外相機如何對所拍攝的圖片進行處理也非常重要。不同廠商對圖片的不同處理方法,這導致了拍攝圖片質量的差異,比如有些廠商將保存的JPG文件處理得很銳利或者很鮮艷,而有些廠商卻沒有這樣做,這就使得JPG圖片的品質差異較大,比如某些SONY數碼相機拍攝照片的色彩非常鮮艷,而佳能DC拍攝的圖片色彩則比較中性,因此要科學地比較數碼相機拍攝的圖片質量,最好的做法是設定為RAW格式拍攝 。
還有在感光晶元像數方面,對於有特殊要求的用戶,例如對沖印的圖片質量要求相當高,且經常沖印大尺寸圖片的用戶,高像素帶來的好處是顯著的。此外高像素圖片也有利於圖像後期的裁剪製作。而對於許多普通的家庭用戶來說,實際上300萬-500萬像素的產品就已經是足夠的了。其實無論是6百萬還是8百萬像素,無論是消費旗艦還是DSLR, 這些相機拍攝的圖片都足夠輸出A3大小的照片,但一般的家庭應用基本上不需要輸出大尺寸的圖片。對於攝影發燒友來說,對800萬像素產品感興趣,是因為這類型的數碼相機不但能夠輸出大尺寸的圖像,而且從相機的功能設計方面來說也更為接近專業的單反數碼相機,能夠滿足特殊的創作需要。
我們追求圖片的像素數和畫面質量也應該考慮自己購買相機的主要用途,並認真對比一下消費旗艦拍攝的8百萬像數圖片相比DSLR拍攝的6百萬像數圖片究竟差距有多大?我們還要搞清楚圖片質量的具體含義是什麼?是噪音? 對比度?清晰度?還是顏色准確度?也許認識清楚這些問題,更有利於我們選擇合適的產品。
四、DSLR、消費旗艦究竟應該選誰?
以前這個問題很好考慮,因為二者在性能和價格上經緯分明,面對的用戶群完全不同。但是現在隨著消費旗艦的像素提高到8百萬,而數碼單反機身價格降到萬元以下,就比較難取捨了。
簡單說消費旗艦能以更低的成本獲得更多功能,比如具備錄像拍攝功能,而且鏡頭上不必投入更多的資金,體積相對小巧,方便攜帶,且取景方式靈活,適合於普通攝影愛好者選購,但這種產品最大的缺點在於圖片質量一般,而且淺景深效果不突出。而DSLR有著大型感光器件帶來的出色畫質及支持鏡頭更換的優勢,適合真正愛好攝影、追求照片質量,並擁有傳統SLR鏡頭的朋友選購。數碼單反所採用的影像感測器也是CCD(或CMOS),但感測器尺寸卻要大得多,每個像素所佔的感測器面積相當於消費旗艦DC的5倍以上,所以畫質要出色很多。而更多的鏡頭選擇,從超廣角到超長焦,從微距到柔焦,更讓攝影樂趣無限增長。
當然二者也是各有所長的,談不上誰好誰壞的問題,因此我們一定要根據實際需要進行選擇。就象在傳統相機中,如果你想擁有安靜的拍攝效果就需要選擇徠卡的產品,但是如果要進行望遠拍攝就要選擇單反相機配合長焦鏡頭一樣。
毫無疑問,如果你經常需要拍攝野生動物,那麼佳能10D+80-400MM IS L鏡頭,就是你的好選擇,而如果你只是喜歡做一些街頭的隨意拍攝,那麼Minolta A2,甚至索尼T1都是你的好選擇。如果工作需要,也許你兩者都應該擁有。
現在有一些消費旗艦,提供了非常好的圖片質量,比如 Panasonic LC1,不僅圖片質量好,外形和操控方法也酷似徠卡的一款傳統相機。而新款的8百萬像素產品,在這方面有更好的表現,因此在我看來,消費旗艦具有更多的優勢。隨著技術的發展,現在職業攝影師也能找到符合要求的消費旗艦了,而這在一年前是不可能的。對於大多數業余玩家而言,消費旗艦更是很適合的選擇。毫無疑問佳能的1Ds 是非常好的攝影工具,能夠拍攝到質量非常高的照片,但是如果我要外出旅遊三天以上,很可能不會選擇它,因為加上兩三支配套鏡頭,它會變得太沉重。
相信幾年後消費旗艦將成為被廣泛接受的產品,隨著EVF質量的提升、圖像緩沖區擴大、以及其他方面進一步改良,那麼其合適的體積、比較輕的重量、較低的綜合費用、實時柱狀圖、安靜的拍攝等優勢就會贏得更多的皈依者。目前在這方面做得最好的是Minolta A2,已經改進了很多傳統消費旗艦存在的不足。
總之,兩類相機在功能上可謂各有千秋,特色分明。這兩類相機究竟買哪個?最重要的還是看你的需求。如果是普通用戶,由於沒有太高的專業拍攝需要,不妨購買價格相對便宜、功能更豐富、攜帶更加輕便的800萬像素准專業數碼;如果涉及商業和專業的需要,且對畫質有較高要求就應該買普及型數碼單反。數碼單反相機是一個龐大的系統,消費旗艦通常僅僅是一個相機而已。與選擇消費型數碼相機相比,選擇數碼單反相機的用戶應該從構建攝影系統的角度來考慮,對鏡頭的焦段、濾鏡、閃光燈、原有機身等方面作全面的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