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用數字相機,白平衡調至日光檔,在鎢絲燈下拍攝,拍攝的影像偏什麼顏色
偏黃吧
色溫越低紅光輻射越多,光線越偏向色譜的紅色端,越偏暖色
色溫越高藍光輻射越多,光線越偏向色譜的藍色端,越偏冷色
相機拍攝出來的照片色溫,大約就是相機白平衡設定色溫和環境光線實際色溫的平均值
相機各擋白平衡是按各種光線環境的典型色溫值來做補償的,補償結果就是讓最後得到的色溫為典型日光色溫的5500K
光線色溫低相機色溫就要提高,光線色溫高相機色溫就要降低,最後平均下來差不多就是5500K
鎢絲燈色溫較低在2800K左右,日光檔白平衡色溫一般是5500K,那麼照片的色溫大約就是(2800+5500)÷2=4150K
4150K這個色溫值是偏黃的
2. 攝影中的色溫是什麼色溫是怎麼看的
色溫=是可見光在攝影、錄像、出版等領域具有重要應用的特徵。光源的色溫是通過對比它的色彩和理論的熱黑體輻射體來確定的。熱黑體輻射體與光源的色彩相匹配時的開爾文溫度就是那個光源的色溫,它直接和普朗克黑體輻射定律相聯系。
色溫以"開爾文"為單位,通常用k表示。攝影中所說的色溫與我們日常說的溫度或者攝氏度沒有關系,它是對照片色調冷暖的一種描述。在相機中,我們可以用白平衡來調節照片的色溫,一般相機提供了6種或者更多的白平衡預設,讓照片展示出各種不同的色調。
由於光源的不同,照片的色溫會有冷暖之分。一般自然光的色溫會在4500K左右,數值越高照片會越冷,數值越低照片越暖。
色溫的作用是分析光線中不同顏色成分的含量多少,其單位為「K」,常見的色溫范圍有1000~17000K,比如:燭光的色溫約為2000K,家裡使用的鎢絲燈約為2800~3200K。
美麗的日出日落的色溫約為3400K,中午的太陽光約為5400K,陰天則約為6200K,藍天約為15000K。色溫越低,光線的紅色成分則越多,感覺更溫暖;反之,色溫越高,光線的藍色成分越多,感覺更寒冷。
(2)相機鎢絲燈色溫值多少擴展閱讀:
色溫的原理:
開爾文認為,假定某一純黑物體,能夠將落在其上的所有熱量吸收,而沒有損失,同時又能夠,將熱量生成的能量全部以「光」的形式釋放出來的話,它產生輻射最大強度的波長隨溫度變化而變化。
例如,當黑體受到的熱力相當於500—550℃時,就會變成暗紅色(某紅色波長的輻射強度最大),達到1050一1150℃時,就變成黃色……因而,光源的顏色成分是與該黑體所受的溫度相對應的。
色溫通常用開爾文溫度(K)來表示,而不是用攝氏溫度單位。打鐵過程中,黑色的鐵在爐溫中逐漸變成紅色,這便是黑體理論的最好例子。通常我們所用燈泡內的鎢絲就相當於這個黑體。色溫計演算法就是根據以上原理,用K來對應表示物體在特定溫度輻射時最大波長的顏色。
根據這一原理,任何光線的色溫是相當於上述黑體散發出同樣顏色時所受到的「溫度」。顏色實際上是一種心理物理上的作用,所有顏色印象的產生,是由於時斷時續的光譜在眼睛上的反應,所以色溫只是用來表示顏色的視覺印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色溫
3. 鎢絲燈拍攝的白平衡是多少
鎢絲燈屬於白熾燈,一般色溫在3000k左右,建議用標准白板矯正白平衡,比較准。
4. 相機中色溫應設置在多少
所謂色溫,從字面解就是顏色的溫度,所以有冷暖之分,從直覺觀察,暖色調偏紅黃,冷色調偏青藍。白平衡就是要以白色為准,當拍出來的相片中的白光與看到的白光顏色一樣時白平衡就對了。
攝影中說的色溫一般是指環境光源的色溫,對於黃種人的肉眼而言,5500K左右為白光,色溫越低光色越偏暖(黃、紅),越高月偏冷(藍、紫)。
1、AWB(自動白平衡) 3000-7000K
2、日光(明亮的室外日光下) 約5200K
3、陰影(室外的陰影地方) 約7000K
4、多雲(黎明、傍晚或者多雲) 約6000K
5、白熾燈(室內鎢絲燈) 約3200K
6、熒光燈(室內熒光燈) 約4000K
7、閃光燈 約6000K
8、自選設置 約2000-10000K
9、手動 約2800-10000K
使用規律是:
1、機內色溫高於現場色溫,畫面色調偏紅。
2、機內色溫低於現場色溫,畫面色調偏藍。
3、機內色溫等於現場色溫,畫面色調正常。
5. 光源的攝影正常色溫是多少k
5200-5600K
攝影上的「正常色溫」,是指能使拍攝對象色彩得到最真實表達的光源色溫值。一般以晴朗無雲的正午時段,非直射日光的色溫值為准,這個值約為5200-5600K。由於觀測時間、緯度等復雜原因影響,地球各地的「正午太陽」存在一定的差別。
實際操作中,廠商生產的相機及攝影燈具都是以5500K作為調校標准。
色溫與光源顏色顯示參考圖:
了解光線與色溫之間的關系有助於攝影師在不同的光線下進行拍攝,預先算計出將會拍攝出什麼色調的照片,並進一步考慮是要強化這種色調還是減弱這種色調,在實際拍攝時應該利用相機的哪一種功能來強化或弱化這種色調。
光源色溫不同,帶來的感覺也不相同。低色溫光源照射下,亮度過高則會給人們一種悶熱的感覺;高色溫光源照射下.如亮度不高就會給人們一種陰冷的感覺,色溫越低,色調越暖(偏紅);色溫越高,色調越冷(偏藍)。
(5)相機鎢絲燈色溫值多少擴展閱讀
攝影家不光需要了解光源色溫,也必須懂得採用與光源色溫相同的彩色膠卷,才會得到准確的顏色再現。
如果光源的色溫與膠卷的色溫互相不平衡,就要靠濾光鏡來提升或降低光源的色溫,使與膠卷的色溫相匹配,才會有準確的色彩再現。
通常,兩種類型的濾光鏡用於平衡色溫。一種是帶微藍色的82系列濾光鏡,另一種是帶紅色的81系列濾光鏡。前者用來對付紅光,以提高色溫的:而後者是在光線太藍時(也就是在色溫太高時)使用。82系列濾光鏡使用的機會不如81系列的多。
事實上,很多攝影家的經驗是,盡量增加色溫,而不是降低色溫。用一枚淡黃濾光鏡拍攝最平常的日落現象,會產生極其壯觀的效果。
美國一位攝影家的經驗是,用用藍濾光鏡可使日光型膠卷適用於低達4400K的色溫條件,而微紅濾光鏡可在色溫高達8000K時降低色溫。
平時,靠使用這些濾光鏡幾乎可以在白天的任何時候進行拍攝,並取得自然的色調。但是,在例外的情況下,當色溫超出這一范圍之外時,就需要用色彩轉換濾光鏡,如琥珀色的85B濾光鏡,可使高達19000K的色溫適合於日光型膠卷。
相反,使用燈光型膠卷配以82系列的濾光鏡,可使色溫下降到2800K。
倘若需要用燈光型膠片在日光條件下拍攝時,就需用85B濾光鏡,需要增加2/3級光圈。而當用日光型膠片在用鎢絲燈照明的條件下拍攝時,還可以用80濾光鏡。如果當時不用TTL曝光表測光的話,須增加2級光圈,以彌補光線的損失。
6. 常用光源的色溫是多少,如白熾燈
常用光源為自然光:主要指日光,其色溫為5500k。
白熾燈的光色是暖白色,其色溫表示為2700K-2800k,顏色偏黃。日光色熒光燈的色溫是6000K;白天的色溫為8000K(黃昏)~17000K(中午);鎢絲燈色溫是3200k左右。
色溫是照明光學中用於定義光源顏色的一個物理量。即把某個黑體加熱到一個溫度,其發射的光的顏色與某個光源所發射的光的顏色相同時,這個黑體加熱的溫度稱之為該光源的顏色溫度,簡稱色溫。其單位用「K」表示。
根據這一原理,任何光線的色溫是相當於上述黑體散發出同樣顏色時所受到的「溫度」。顏色實際上是一種心理物理上的作用,所有顏色印象的產生,是由於時斷時續的光譜在眼睛上的反應,所以色溫只是用來表示顏色的視覺印象。
(6)相機鎢絲燈色溫值多少擴展閱讀:
光源色溫不同,帶來的感覺也不相同。高色溫光源照射下.如亮度不高就會給人們一種陰冷的感覺;低色溫光源照射下,亮度過高則會給人們一種悶熱的感覺。色溫越低,色調越暖(偏紅);色溫越高,色調越冷(偏藍)。
色溫是可見光在攝影、錄像、出版等領域具有重要應用的特徵。光源的色溫是通過對比它的色彩和理論的熱黑體輻射體來確定的。熱黑體輻射體與光源的色彩相匹配時的開爾文溫度就是那個光源的色溫,它直接和普朗克黑體輻射定律相聯系。
7. 佳能600d相機的白平衡選項各為多少k
選自動白平衡(AWB)就可以,如果想手動調整白平衡的色溫,請參考:常用光源的色溫為:標准燭光為1930K(開爾文溫度單位);鎢絲燈為2760-2900K;熒光燈為3000K;閃光燈為3800K;中午陽光為5600K;電子閃光燈為6000K;藍天為12000-18000K。
更多色溫參考請在網路搜索:日光色溫變化參數表。
滿意我的回答請及時採納!
8. 對比度、色調、飽和度、色階、色溫分別是什麼概念
1、對比度
對比度指的是一幅圖像中明暗區域最亮的白和最暗的黑之間不同亮度層級的測量,差異范圍越大代表對比越大,差異范圍越小代表對比越小。
對比度對視覺效果的影響非常關鍵,一般來說對比度越大,圖像越清晰醒目,色彩也越鮮明艷麗;而對比度小,則會讓整個畫面都灰濛蒙的。高對比度對於圖像的清晰度、細節表現、灰度層次表現都有很大幫助。
2、色調
色調是指圖像的相對明暗程度,在彩色圖像上表現為顏色。色調是地物反射、輻射能量強弱在圖像上的表現,地物的屬性、幾何形狀、分布范圍和組合規律都能通過色調差異反映在遙感圖像上。
3、飽和度
飽和度是指色彩的鮮艷程度,也稱色彩的純度。飽和度取決於該色中含色成分和消色成分(灰色)的比例。含色成分越大,飽和度越大;消色成分越大,飽和度越小。
純的顏色都是高度飽和的,如鮮紅,鮮綠。混雜上白色,灰色或其他色調的顏色,是不飽和的顏色,如絳紫,粉紅,黃褐等。完全不飽和的顏色根本沒有色調,如黑白之間的各種灰色。
4、色階
色階是表示圖像亮度強弱的指數標准,也就是我們說的色彩指數,在數字圖像處理教程中,指的是灰度解析度(又稱為灰度級解析度或者幅度解析度)。
圖像的色彩豐滿度和精細度是由色階決定的。色階指亮度,和顏色無關,但最亮的只有白色,最不亮的只有黑色。
5、色溫
色溫是表示光線中包含顏色成分的一個計量單位。從理論上講,色溫是指絕對黑體從絕對零度(一273℃)開始加溫後所呈現的顏色。
黑體在受熱後.逐漸由黑變紅,轉黃,發白,最後發出藍色光。當加熱到一定的溫度.黑體發出的光所含的光譜成分.就稱為這一溫度下的色溫,計量單位為「K」(開爾文)、如果某一光源發出的光,與某一溫度下黑體發出的光所含的光譜成分相同,即稱為某K色溫。
如100 W燈泡發出光的顏色,與絕對黑體在2527℃時的顏色相同,那麼這只燈泡發出的光的色溫就是:(2527+273)K=2800K
(8)相機鎢絲燈色溫值多少擴展閱讀:
對比度
對比度指的是一幅圖像中明暗區域最亮的白和最暗的黑之間不同亮度層級的測量,差異范圍越大代表對比越大,差異范圍越小代表對比越小,好的對比率120:1就可容易地顯示生動、豐富的色彩,當對比率高達300:1時,便可支持各階的顏色。
但對比率遭受和亮度相同的困境,現今尚無一套有效又公正的標准來衡量對比率,所以最好的辨識方式還是依靠使用者眼睛。
色調
是指圖像的相對明暗程度,在彩色圖像上表現為顏色。色調是地物反射、輻射能量強弱在圖像上的表現,地物的屬性、幾何形狀、分布范圍和組合規律都能通過色調差異反映在遙感圖像上。
飽和度
是指色彩的鮮艷程度,也稱色彩的純度。飽和度取決於該色中含色成分和消色成分(灰色)的比例。含色成分越大,飽和度越大;消色成分越大,飽和度越小。純的顏色都是高度飽和的,如鮮紅,鮮綠。混雜上白色,灰色或其他色調的顏色,是不飽和的顏色,如絳紫,粉紅,黃褐等。
9. 數碼相機里的色溫是什麼意思`
色溫
colo(u)r temperature
表示光源光譜質量最通用的指標。色溫是按絕對黑體來定義的,光源的輻射在可見區和絕對黑體的輻射完全相同時,此時黑體的溫度就稱此光源的色溫。低色溫光源的特徵是能量分布中,紅輻射相對說要多些,通常稱為「暖光」;色溫提高後,能量分布中,藍輻射的比例增加,通常稱為「冷光」。一些常用光源的色溫為:標准燭光為1930K(開爾文溫度單位);鎢絲燈為2760-2900K;熒光燈為3000K;閃光燈為3800K;中午陽光為5400K;電子閃光燈為6000K;藍天為12000-18000K。
在討論彩色攝影用光問題時,攝影家經常提到「色溫」的概念。色溫究竟是指什麼? 我們知道,通常人眼所見到的光線,是由7種色光的光譜所組成。但其中有些光線偏藍,有些則偏紅,色溫就是專門用來量度和計算光線的顏色成分的方法,是19世紀末由英國物理學家洛德·開爾文所創立的,他制定出了一整套色溫計演算法,而其具體確定的標準是基於以一黑體輻射器所發出來的波長。
開爾文認為,假定某一純黑物體,能夠將落在其上的所有熱量吸收,而沒有損失,同時又能夠將熱量生成的能量全部以「光」的形式釋放出來的話,它產生輻射最大強度的波長隨溫度變化而變化。例如,當黑體受到的熱力相當於500—550攝氏度時,就會變成暗紅色(某紅色波長的輻射強度最大),達到1050一1150攝氏度時,就變成黃色……因而,光源的顏色成分是與該黑體所受的溫度相對應的。色溫通常用開爾文溫度(K)來表示,而不是用攝氏溫度單位。打鐵過程中,黑色的鐵在爐溫中逐漸變成紅色,這便是黑體理論的最好例子。通常我們所用燈泡內的鎢絲就相當於這個黑體。色溫計演算法就是根據以上原理,用K來對應表示物體在特定溫度輻射時最大波長的顏色。
根據這一原理,任何光線的色溫是相當於上述黑體散發出同樣顏色時所受到的「溫度」。顏色實際上是一種心理物理上的作用,所有顏色印象的產生,是由於時斷時續的光譜在眼睛上的反應,所以色溫只是用來表示顏色的視覺印象。
色溫在攝影中的應用:
彩色膠片的設計,一般是根據能夠真實地記錄出某一特定色溫的光源照明來進行的,分為5500K日光型、3400K強燈光型和3200K鎢絲燈型多種。因而,攝影家必須懂得採用與光源色溫相同的彩色膠卷,才會得到准確的顏色再現。如果光源的色溫與膠卷的色溫互相不平衡,就要靠濾光鏡來提升或降低光源的色溫,使與膠卷的色溫相匹配,才會有準確的色彩再現。
通常,兩種類型的濾光鏡用於平衡色溫。一種是帶紅色的81系列濾光鏡,另一種是帶微藍色的82系列濾光鏡。前者在光線太藍時(也就是在色溫太高時)使用:而後者是用來對付紅光,以提高色溫的。82系列濾光鏡使用的機會不如81系列的多。事實上,很多攝影家的經驗是,盡量增加色溫,而不是降低色溫。用一枚淡黃濾光鏡拍攝最平常的日落現象,會產生極其壯觀的效果。
美國一位攝影家的經驗是,用微紅濾光鏡可在色溫高達8000K時降低色溫,而用藍濾光鏡可使日光型膠卷適用於低達4400K的色溫條件。平時,靠使用這些濾光鏡幾乎可以在白天的任何時候進行拍攝,並取得自然的色調。但是,在例外的情況下,當色溫超出這一范圍之外時,就需要用色彩轉換濾光鏡,如琥珀色的85B濾光鏡,可使高達19000K的色溫適合於日光型膠卷。相反,使用燈光型膠卷配以82系列的濾光鏡,可使色溫下降到2800K。
倘若需要用日光型膠片在用鎢絲燈照明的條件下拍攝時,還可以用80濾光鏡。如果當時不用TTL曝光表測光的話,須增加2級光圈,以彌補光線的損失。而當用燈光型膠片在日光條件下拍攝時,就需用85B濾光鏡,需要增加2/3級光圈。
然而,目前市場上通用的濾光鏡代號十分混亂,不易識別,並不是所有的製造廠商都用標準的代號和設計。因此,在眾多的濾光鏡中,選出一個合適的濾光鏡是不容易的。為了把濾光鏡分類的混亂狀況系統化,使選擇濾光鏡的工作簡化,加拿大攝影家施瓦茨介紹了國際上流行的標定光源色溫的新方法。
光譜中長短波長光線比例為色溫。
如何選擇合適的色溫:
色溫是人眼對發光體或白色反光體的感覺,這是物理學.身理學與心理學的綜合復雜因素的一種感覺,也是因人而異的。色溫在電視(發光體)或攝影(反光體)上是可以用人為的方式來改變的,例如在攝影上我們用3200K的白熾熱燈(3200K),但我們在鏡頭上加上紅色濾光鏡濾通過一點紅光線使照片看起來色溫高一點;相同的道理,我們也可以在電視上減少一點紅色(但減太多多少也會影響到正常紅色的表現)讓畫面看起來色溫高一點。
在色溫上的喜好是因人而定的,這跟我們日常看到景物景色有關,例如在接近赤道的人,日常看到的平均色溫是在11000K(8000K(黃昏)~17000K(中午)),所以比較喜歡高色溫(看起來比較真實),相反的,在緯度較高的地區(平均色溫約6000K)的人就比較喜歡低色溫的(5600K或6500K),也就是說如果您用一台高色溫的電視去表現北極的風景,看起來就感覺偏青;相反的若您用低色溫的電視去看亞熱帶的風情,您會感覺有點偏紅,
電視或者顯示屏的色溫是如何界定的呢?因為在中國的景色一年四季平均色溫約在8000K~9500K之間,所以電視台在節目的製作都以觀眾的色溫為9300K去攝影的。但是歐美因為平時的色溫和我們有差異,以一年四季的平均色溫約6000K為製作的參考的,所以我們再看那些外來的片子時,就會發現5600K~6500K最適合觀看。當然這種差異使我們也會因此覺得猛的看到歐美的電腦或者電視的屏幕時感覺色溫偏紅,偏暖,有些不大適應。
就是色溫黑眼睛的人看9300K是白色的 但是藍眼睛的人看了就是偏藍 6500K藍眼睛的人看了是白色 咱們中國人看了就是偏黃
10. 本人攝影小白..對於色溫不是很了解..想請教大神看演唱會時候色溫應該多少比較合適
演唱會現場的光源也不一定一致的,而且一般相機很難那麼精確的調節色溫,都是調白平衡,你不清楚多少的時候就用自動白平衡好了。
一些常用光源的色溫為:標准燭光為1930K(開爾文溫度單位);鎢絲燈為2760-2900K;熒光燈為3000K;閃光燈為3800K;中午陽光為5600K;電子閃光燈為6000K;藍天為12000-18000K。
最好用raw拍攝,回來白平衡自己在電腦上想怎麼調怎麼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