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相機攝影 > 相機是哪個派的巔峰之作

相機是哪個派的巔峰之作

發布時間:2022-05-22 18:47:20

『壹』 全畫幅相機哪個牌子好,徠卡怎麼樣

徠卡不錯的,是位居世界相機王國寶座的德國生產的。朋友前陣子去大草原旅遊,為了能夠收獲美景,聽同事建議買了徠卡Q,這款相機主打全畫幅的感測器,2400萬像素,續航能力強。朋友說她拍出來的大草原圖像清晰色彩好,而且相機對焦快又准,拍夜景時連肉眼看不見的黑暗地方都能拍出來呢,省電模式下一塊電池大概能用一天~

『貳』 世界上第一步單反相機出自於哪個國家什麼品牌

一提到數碼相機,也許國人腦海里首先浮現出的就是佳能、尼康、索尼等日本品牌,
如果提到數碼單反,那更是會首先想到擁有龐大用戶群的佳能和尼康,但是,大家有誰能知道
世界上第一台真正實用的數碼相機和數碼單反實際上都是由Kodak創造的呢?
甚至,世界上第一台不用膠片成像的「數碼相機」也是由Kodak發明的,而不是被廣為流傳的索尼·馬維卡(MABIKA)。當1969年10月17日,美國貝爾研究所的鮑爾和史密斯宣布發明「CCD」(電荷耦合元件)之後,Kodak就開始了相關技術的研究,並最初為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提供了相關的照相設備,但遺憾的是,由於這些設備出於軍事用途,就一直未被公開。

Kodak DCS 100 1990年

1990年底,Kodak 推出了DCS100電子相機,首次在世界上確立了數碼相機的一般模式,在此之後,這一模式成為了業內標准。
起初,由於電子技術和製造工藝所限,80年代的數碼相機普遍採用非常復雜的*作模式,這和傳統的光學膠片相機差距很大,Kodak 意識到,如果數碼相機要實用化,必須使用傳統相機的*作模式,使*作更簡便。因此,Kodak公司為DCS100應用了在當時眾所周知的尼康F3機身,內部功能除了對焦屏和卷片馬達作了較大改動,所有功能均與F3一模一樣,並且兼容大多數尼康鏡頭。
這台數碼單反使用了擁有140萬像素的20.5 x 16.4mm CCD,光變倍數1.8X,但限於當時的技術水平,無法為它配備內置存儲器,只能連同一個笨重的外置存儲單元(DSU)使用。DSU和今天的相機底座差不多,以電池作為驅動能源,內置200MB存儲器,可以存放150張未經壓縮的RAW照片。
取景模式跟今天的機器比起來也是非常原始的,拍攝者可以使用相機上的光學取景器或DSU上的4英寸LCD液晶屏取景,盡管不太方便,但在當時可是非常高檔的了。這台機器那時的售價屬於天價,相當於今天的22.5萬人民幣。
在DCS100獲得成功之後,柯達又在1992年推出了DCS100後續機型DCS200,它終於擺脫的DSU的累贅,存儲器被安置在了機身內部,這樣一來帶著出門拍攝也就變得非常愜意了。

Kodak DCS 420 1994年

Kodak DCS420是DCS100、200的繼任機種,以尼康N90(F90的美國型號)為基礎。DCS420使用一枚150萬像素CCD,使用尼康F卡口鏡頭,連拍模式可以在2.25秒內連拍5張,焦距系數2.6。這時的機器還沒有內置紅外線過濾鏡,需要另外購買。

Canon / Kodak OS DCS 1 1995年

Kodak使用佳能EOS 1n機身製造,使用一枚600萬像素CCD,兼容佳能EF鏡頭及閃光燈系統。與DCS460相似的構造及功能。連拍速度前兩張0.6fps,以後以每8秒1張(快門速度1/250或更高)。焦距系數1.3,需要使用外置的紅外線過濾

Kodak DCS 460 1995年

Kodak基於尼康N90(中國型號F90)製造,裝備一枚600萬像素CCD,使用尼康F卡口鏡頭。連拍最多2秒內2張,焦距系數1.3,同樣需要外置的紅外線過濾。

AGFA ACTIONCAM / Minolta RD-175 1996年

德國愛克發公司和美能達共同研製,愛克發的型號是 ACTIONCAM。此機基於Maxxum 500Si(中國型號)製造,175萬像素3CCD。兼容所有美能達AF鏡頭,以及xi、si系列閃光燈。ISO只有800。焦距系數2.0,使用PCMCIA Type II/III型存儲卡,圖像需要美能達驅動或photoshop插件讀取。

Fujifilm DS-515/Nikon E2s 1996年

尼康富士聯手打造,基於尼康F4機身製造,富士為其提供電子部件,富士的型號是Fujix DS-515。130萬像素,兩款相機都可以1fps連拍,其中E2Ns可以在高速模式下以3fps的速度連拍7張。一個光學縮小系統可以完全利用鏡頭的焦距(即焦距系數為1),內置紅外線過濾鏡片、低通濾鏡(這已經與現在的數碼相機一樣了)。ISO有800、3200兩檔可選。使用PCMCIA Type I/II存儲卡。有jpg和tiff兩種圖像格式,NTSC/PAL視頻輸出。

Nikon E3 & E3s 1998年

尼康基於其傳統機身F4製造,140萬CCD,兩個型號都可以以1fps的速度連拍,E3s可以以3fps的高速連拍12張,與E2N、E2Ns同樣的光學縮小系統,沒有焦距系數帶來的不便。內置的紅外線過濾鏡片、低通濾鏡,ISO可以在800、1600、3200間選擇,使用PCMCIA Type I/II存儲卡,jpg、tiff圖像格式,NTSC、PAL視頻輸出。

Kodak DCS pro 14n 2002年

Kodak DCS pro 14n 是世界上首台突破1000萬像素大關的數碼單反!Kodak研製的全畫幅COMS,最大像素1385萬,最高分*率4500×3000 ,數一代經典之作!

『叄』 照相機是什麼時候被誰發明的,哪個國家最先使用的,中國是什麼時候使用的

照相機是用於攝影的光學器械。被攝景物反射出的光線通過照相鏡頭(攝景物鏡)和控制曝光量的快門聚焦後,被攝景物在暗箱內的感光材料上形成潛像,經沖洗處理(即顯影、定影)構成永久性的影像,這種技術稱為攝影術。

最早的照相機結構十分簡單,僅包括暗箱、鏡頭和感光材料。現代照相機比較復雜,具有鏡頭、光圈、快門、測距、取景、測光、輸片、計數、自拍等系統,是一種結合光學、精密機械、電子技術和化學等技術的復雜產品。

在公元前400年前 ,墨子所著《墨經》中已有針孔成像的記載;13世紀,在歐洲出現了利用針孔成像原理製成的映像暗箱,人走進暗箱觀賞映像或描畫景物;1550年,義大利的卡爾達諾將雙凸透鏡置於原來的針孔位置上,映像的效果比暗箱更為明亮清晰 ;1558年,義大利的巴爾巴羅又在卡爾達諾的裝置上加上光圈,使成像清晰度大為提高;1665年,德國僧侶約翰章設計製作了一種小型的可攜帶的單鏡頭反光映像暗箱,因為當時沒有感光材料,這種暗箱只能用於繪畫 。

1822年,法國的涅普斯在感光材料上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但成像不太清晰,而且需要 八個小時的曝光。1826年,他又在塗有感光性瀝青的錫基底版上,通過暗箱拍攝了一張照片。

1839年,法國的達蓋爾製成了第一台實用的銀版照相機 ,它是由兩個木箱組成,把一個木箱插入另一個木箱中進行調焦,用鏡頭蓋作為快門,來控制長達三十分鍾的曝光時間,能拍攝出清晰的圖像。

1860年,英國的薩頓設計出帶有可轉動的反光鏡取景器的原始的單鏡頭反光照相機;1862年,法國的德特里把兩只照相機疊在一起,一隻取景,一隻照相,構成了雙鏡頭照相機的原始形式;1880年,英國的貝克製成了雙鏡頭的反光照相機。

隨著感光材料的發展,1871年,出現了用溴化銀感光材料塗制的干版,1884年,又出現了用硝酸纖維(賽璐珞)做基片的膠卷。

隨著放大技術和微粒膠卷的出現,鏡頭的質量也相應地提高了。1902年,德國的魯道夫利用賽得爾於1855年建立的三級像差理論,和1881年阿貝研究成功的高折射率低色散光學玻璃 ,製成了著名的「天塞」鏡頭,由於各種像差的降低,使得成像質量大為提高。在此基礎上,1913年德國的巴納克設計製作了使用底片上打有小孔的 、35毫米膠卷的小型萊卡照相機。

不過這一時期的35毫米照相機均採用不帶測距器的透視式取景器。1930年製成彩色膠卷;1931年,德國的康泰克斯照相機已裝有運用三角測距原理的雙像重合測距器,提高了調焦准確度,並首先採用了鋁合金壓鑄的機身和金屬幕簾快門。

1935年,德國出現了埃克薩克圖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使調焦和更換鏡頭更加方便。為了使照相機曝光准確,1938年柯達照相機開始裝用硒光電池曝光表。1947年,德國開始生產康泰克斯S型屋脊五棱鏡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使取景器的像左右不再顛倒,並將俯視改為平視調焦和取景,使攝影更為方便。

1956年,聯邦德國首先製成自動控制曝光量的電眼照相機 ;1960年以後,照相機開始採用了電子技術,出現了多種自動曝光形式和電子程序快門;1975年以後,照相機的操作開始實現自動化。\

中國最早使用照相機的人,一是清皇朝皇親國戚,二是京、津、滬、杭、寧波、廣州等口岸城市的第一代照像館人,有外國人辦、有國人自己辦的,也有「中外合資」辦的

1903年清朝皇宮里裕勛齡就給慈禧拍過照,當然也給皇帝、太後其他皇親國戚拍過照,有些照片雖過了100多年,至今在收藏品市場還流傳很廣,當然是些翻拍的「老照片」,這些是清皇朝皇親國戚們最早玩的相機,而老百姓當然是見所未見,聞所未聞,見瞭望遠鏡還叫千里眼,當然玩不上照相機了。但京、津、滬、寧、杭等口岸城市洋人一到達,並且開起了照像館、寫真館——攝影術傳入中國是法國公布達蓋爾攝影術的第二年——1840年,鴉片戰爭起隨著傳教、經商、辦醫、軍事侵略等多種途徑攝影術傳入中國了。1844年兩廣總督兼五口通商大臣耆英在澳門與法國進行商談時,作為禮儀、曾向英、美、意、葡四國官員贈送他的肖像照片。

『肆』 世界上第一台品牌數碼相機是由哪個品牌廠商生產的

第一個發明數碼相機的是柯達公司的MR. Sasson.但樓主的問題是,第一台品牌數碼相機?這問題比較含糊。第一台有真正使用意義的集成了機身存儲器的數碼相機是:柯達公司在1992年推出的DCS200。從那時候起,有了DC這名字的定義和CCD等一系列行業標注。Digital Camera ---------------->is from KodaK.遺憾的是,目前小日本掌握著大部分的CCD感光元件生產。可悲

『伍』 照相機鼻祖是哪個牌子

相機的鼻祖?
最開始不是商業化的,濕版時期自己就可以做
而柯達發明了乾片以後也曾經發布過一段時間相機,所以應該是相機商品化的先驅了。
說徠卡的話只能說是135相機的鼻祖!

『陸』 急急急急

這個是萊卡

1913年,第一部徠卡相機的原型(Ur-Leica)在韋茨拉爾市的恩斯特·萊茨光學工廠(E. Leitz Optische Werke)廠由奧斯卡·巴爾納克(Oskar Barnack)製作。作為風光攝影使用的攜帶型相機,這台徠卡相機是世界上最早的使用35毫米標准電影底片的35mm相機。它把電影底片的18×24毫米畫幅擴展到24×36毫米,縱橫比也隨之從4:3變為3:2。徠卡經歷了幾次改良,在1923年巴爾納克說服了他的老闆恩斯特·萊茨二世製造31版的原型系列。在1925年的萊比錫德國展銷會上,徠卡I(Leica I)一推出就立即取得成功。所用的愛爾瑪50毫米f/3.5鏡頭由馬克思·貝雷克博士設計,其4片4組設計受到蔡司天塞鏡頭的影響。焦平面快門速度可在1/20秒至1/500秒之間調整,此外還設有Z檔(長時間快門,Z即Zeit,德語中表示時間)。1930年,徠卡發布了帶有39毫米螺紋可換鏡頭系統的徠卡I螺口版(Leica ISchraubgewinde),除了50毫米標准鏡頭以外,最初還有35毫米廣角鏡頭和135毫米長焦鏡頭可供選擇。 擁有能與鏡頭對焦系統耦合的測距儀的徠卡II(Leica II)於1932年發布,這一型號裝有分離的取景器和測距儀。徠卡III(Leica III)的出現將快門速度的下限降至1秒,而IIIa則將上限提高到1/1000秒。徠卡IIIa是巴爾納克去世前製作的最後一個型號。直至1957年,萊茨一直在改進該型號的設計,其最終的版本IIIg包括一個有若干條畫幅框線的大取景器。1954年,萊茨發布了徠卡M3(Leica M3),這是一個採用卡口鏡頭的型號。原先分離的測距儀和取景器在這個型號中合而為一,在大而明亮的取景器中間有一個更加明亮的對焦用雙重圖像,並引入了視差補償系統。此外,這一型號還採用了可靠的橡皮牽引焦平面快門。這一個系列也持續的在改進,最終版本為M7和MP型,在裝載不同鏡頭時會根據鏡頭的不同焦距(如28、35、50、75、90和135毫米)顯示不同的畫幅許多公司根據徠卡的測距儀設計製造了自己的相機型號,這其中包括日本雷泰斯(Leotax)、早期佳能(Canon),前蘇聯費德(FED)、佐爾基(Zorki),美國卡董(Kardon),法國富卡(Foca),英國雷德(Reid)的一些型號和上海牌58-II型。自1964年起,徠卡生產了一系列單反相機(SLR),最初的型號為Leicaflex,繼而有Leicaflex SL、Leicaflex SL2和與美能達公司合作的R系列的R3到R7。徠卡R8(Leica R8)完全由徠卡自行設計和生產。目 前的型號為徠卡R9(Leica R9),可以與數碼後背(Digital Mole Back)共同使用。2009年,徠卡宣布R系膠片單反相機、鏡頭全面停產。將徠卡的單反鏡頭與旁軸機身系列結合起來的是徠卡Visoflex系統,它採用一個反射鏡盒裝載旁軸系統使用的鏡頭(有對應螺口和卡口的版本),也可以裝載對應該系統的專用鏡頭。該系統通過一個毛玻璃屏幕——而不是相機上的測距儀——完成對焦,一個將該反光鏡與快門聯動的系統完成底片的曝光。與相機的測距儀不同,這一反射鏡盒可以使長焦鏡頭的對焦更容易。徠卡在歷史上有許多項光學方面的創新,例如非球面鏡片、多層鍍膜鏡片和稀土鏡片。徠卡鏡頭被認為能在最大光圈下提供卓越的性能,使其適宜在自然光線條件下進行攝影。徠卡的相機、鏡頭、配件和銷售文獻都是收藏品,有幾十種徠卡的書籍和收藏指南,其中著名的包括詹姆斯·L·拉格(James L. Lager)撰寫的三卷本《徠卡,一部圖像描繪的歷史》(Leica, an Illustrated History),早期或罕見的相機和配件在市場上有著極高的價格。在1986年,由於徠卡品牌的知名度,萊茨公司改名為徠卡。同一時期,徠卡的工廠從韋茨拉爾遷移至附近的索爾姆斯。1996年,徠卡相機公司從徠卡集團中分離,成為一家上市公司。1998年,徠卡集團拆分成兩個獨立的公司:徠卡微系統和徠卡地理系統。2011年10月21日私募基金黑石集團( The Blackstone Group),將斥資約 1.3億歐元(約 13.91億港元),購入德國萊卡( Leica)相機股份公司 44%股份,完成後黑石將成為 Leica最大股東。編輯本段名氣世界最著名的照相機品牌之一。自從第一部相機誕生到現 在,在相機發展史上能稱得上著名品牌的可能會有不少,這些甚至在我們生活的周圍隨處都可以看到。但是,在相機發展史上,選擇某一個品牌的相機對於用戶來說,不是選擇那部相機,而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這樣的品牌可謂就是少之又少了。而著名的德國徠卡就是這樣的一個品牌。徠卡系列相機幾乎是個神話,半個世紀不變的臉,極簡單的功能,絕不妥協的製作,它位居誰都想顛覆,但誰也沒有得逞的頂尖地位,它的優點、它的不盡人意,說不盡道不完,以至於只要談徠卡,場面就熱鬧了。說它好的,聲情井茂,說它不怎的,也是振振有辭。

萊卡相機

據說在英國,一些紳士並不拍照,身上也常掛一台徠卡,作為有身份的象徵。日本是相機生產大國,卻擁有世界上最多的徠卡迷。在徠卡身上,蘊藏著太多的神話,以至有時失掉了一些真實感。可以說,徠卡早已超越了作為工具的地位,己上升為一種文化現象。背負著文化,對徠卡是一種榮耀,也是一種負擔。徠卡擁有世界上最奇怪、最頑固的擁戴者。別的相機愛好者等待的是新功能、新款式,惟有徠卡迷,改一個小轉盤都認為是暴殮天物。徠卡相機無疑是現今製作工藝最講究的相機,但徠卡的講究從來就是自身的講究,而不是為使用者的講究,如果使用性與徠卡的講究原則相沖突,徠卡一般不會屈就使用者的。世界上沒有一部相機是完美的,徠卡存在不足,並不意味其它相機就沒有問題,只是廠家的選擇或者使用者的看法不一樣而已。徠卡的不盡人意,都是可以克服的,而它所能達到的高度,是其它相機無法企及的。把徠卡從神壇上請下來,它仍是一部最好的相機。昂貴的價格是徠卡的品牌標志,同時伴隨著的更是一種精湛的製作,一種深厚底蘊的文化——每一部徠卡相機都是可以陪伴我們走過一生的。就像一位多年收藏徠卡相機的老先生,半夜總從床上爬起,拿出徠卡相機,輕輕按動快門,在黑暗中聽到那金屬機件發出的依稀可辨的咔嚓聲後安然入睡……關於徠卡的故事,常常讓人心動,它身上的魅力和靈性,已成為許多人夢寐的嚮往。然而徠卡又是所有相機中最保值的。50年前買的徠卡, 50年後如果原價賣出,准會被搶破頭。這就是徠卡的魄力。徠卡的傳奇,徠卡的手感,被人渲染得神乎其神。但一台相機那種絲絲入扣的過片手感,是唬不住人的。轉動徠卡的鏡頭,或者過片搬手,固然是一種享受,然而能拍出好照片才是硬道理,徠卡首先是一部傑出的相機。徠卡M6是機械相機製造的巔峰,極少的電子元件只負責測光,「電池的非必要性」,使徠卡M6能持續維持效能,無論在攝氏零下25度還是在零上60度,徠卡M6都可以分毫不差地正常工作。徠卡不是一台萬能相機,但在它所擅長的領域,又是最好的。選擇徠卡還是不選擇徠卡,是品位,是需要,是文化,是愛好,哪一個理由都行,無論哪一種理由都會牽扯很多哲學的思考。編輯本段特點現 在的徠卡相機也同樣進入到數碼時代,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徠卡M8和M9。deguoleica徠卡M8是一款數碼旁軸相機。外型上看,絕對的復古,M8鎂鋁合金的機身,手感很好,機身背面採用了一塊2.5英寸23萬像素液晶顯示屏,顯示效果沒的說。這款相機採用了一枚柯達所生產的1.33X片幅(27.0×18.0毫米)1030萬像素CCD感光元件,鏡頭卡口兼容具有能夠識別6位編碼功能的徠卡M卡口鏡頭(焦距在16~90mm的徠卡系列;1954年後出廠的所有21~90mm6位編碼鏡頭);無6位編碼M系列鏡頭,卡口倍率相當於35mm膠片照相機的焦距長度的1.33倍,可以選擇的鏡頭,基本都是天價。快門速度1/8000秒-32秒,B門:4-1/8000秒,最高感光度ISO 2500,機身不帶有防抖功能。存儲方面支持SD/SDHC卡,電池標配了一塊3.7VDC/1900mAh的鋰電池。M9延續了徠卡M系列相機的經典造型,外觀改變不多。其機身採用柯達研發的23.9 x 35.8mm的全畫幅CCD感測器KAF-18500,像素數達到1820萬,感測器在周邊微透鏡的設計上與M8的感測器類似(周邊微透鏡偏向感測器中心,如此一來便可獲得更好的周邊成像表現)。並且採用了雙影像處理器。徠卡M9鏡頭兼容性與M8完全一致,所有1954年之後發布的21-90mm焦段鏡頭(數碼或者非數碼)均可支持,而且通過轉接環還能支持其他的135mm交換式鏡頭。與M8一樣,M9亦無低通濾鏡,但是Leica官方聲稱,M9並不需要使用額外的濾鏡來解決偏色問題。同時,還支持TTL側光。M9的機身頂部沒有M8那樣的模擬計數器,機身背後採用2.5英寸液晶顯示屏。該機的感光度范圍是ISO160-2500,並且徠卡將為其提供全新的降噪技術以提升高感光表現。編輯本段鏡頭特色徠卡相機自1913年開創35mm相機先河,與之配套的鏡頭便使人耳目一新。徠卡鏡頭從用料,機械加工,光學設計及研磨,都堪稱藝術品級,它的成像質量和色彩還原,使大多數攝影者嘆為觀止,我對徠卡的每款鏡頭都情有獨鍾,更有將他們都收為己有而後快的慾望。35mm 鏡頭被譽為准標准鏡頭,它的視角為64°左右,是最為常用的鏡頭,人們常常戲稱這支鏡頭對被攝物體而言,前進一步為標准鏡頭,後退一步為廣角鏡頭。由於它的視角不是太大因而邊緣變形相對也小,它的景深相對同等光圈的其它長於35mm焦距的鏡頭要大,所以用它拍些紀實題材、風光、人物不多的合影都很實用。自從這個焦距的鏡頭問世,世界各個生產鏡頭廠商,都下過大力氣研製過多種這款鏡頭,它生產歷史之長,結構變化之大,是大多數其它焦段鏡頭無法比擬的。

萊卡相機

徠卡 35mm 鏡頭產生於1930年,那一年徠卡生產出具有革命性的相機——C型徠卡,與之配套有3支鏡頭,除了 50mmF3.5Elmar 和135mm F4.5 Elmar 外,還有一支 35mm F3.5 Elmar 鏡頭。這是我知道的,徠卡迄今為止生產最早的一支35mm焦距的鏡頭。這支鏡頭光學結構為3組4片,在光圈葉片的前邊有2片獨立結構鏡片,在光圈葉片的後邊有2片膠合在一起的鏡片,所有鏡片無加膜。用此鏡頭拍攝黑白膠片,在側光時解像力和影調層次均有不錯的表現,在逆光時使用大光圈產生比較大的光暈,光圈收小後情況有所改變,但仍不能全部排除光暈。拍彩色片感覺色彩飽和度不夠,增加曝光量,色飽和度有所增加,但色彩不夠明快和艷麗,這可能與鏡片沒有加膜有關。1948年徠卡推出一款 35mm F3.5 Summaron 鏡頭,結構為4組6片,光圈葉片前為2組鏡片有1片為獨立結構,另2片為膠合結構,光圈葉片後也為2組,有2片膠合1片獨立,前後組為對稱式,這種結構為以後徠卡 35mm 鏡頭的演變打下了基礎。我試用一支50年代生產的單層加膜的這種鏡頭(M口),拍黑白膠片它依然秉承徠卡鏡頭的傳統韻味,在使用彩色片時,色彩還原與現代生產的鏡頭並無二致,在逆光時除有少許光暈以外,其它方面無可挑剔。隨著攝影術的發展,尤其是紀實新聞的需要,鏡頭都在向大通光量發展,最大相對孔徑越做越大,為了順應潮流,1958年徠卡生產了兩支孔徑不同的鏡頭。這2支頭都曾是我多年使用過的,對他們的成相質量非常滿意,是我的心愛之物。這兩支鏡頭一支是 35mm F2.8 Summaron 鏡頭,結構與 35mm F3.5 Summaron 一模一樣,只是最大相對孔徑由原來的F3.5增大到F2.8,這支鏡頭無論是用黑白膠片還是彩色膠片,拍出的照片素質都堪稱一流,對暗部影紋表現得更加突出,高光部分控製得恰到好處,使用起來得心應手。同年生產的另一支鏡頭是被攝影界神化了的 35mm F2 Summicron,它是由6組8片構成,前後兩組鏡頭為對稱式,前組4片有1組膠合鏡片,2片獨立鏡片,後組與前組一樣。鏡頭最大相對孔徑做到 F2,在全開光圈情況下,邊緣成像質量就不會太好,為了改善大光孔的邊緣成相質量,這款鏡頭在光圈葉片的前後各增加一片熒石玻璃所磨製的鏡片,這樣改善了鏡頭邊緣成像質量,並拓展了影像暗部和亮部的表現范圍,明顯增加了畫面的空間感、縱深感,使畫面更富立體效果,增強了藝術的感染力。這支鏡頭深受日本影人的崇尚,他們稱作「八枚玉」。這支鏡頭雖然得到了多方贊譽但是它製作工藝復雜,成本較高,普及性差。由於生產年代距今較遠,它的加膜和矯正變形還存有一定的缺陷。由於6組8片的鏡頭造價太高,為了普及光圈F2 的鏡頭,1969年徠卡公司經過重新設計生產了一款新的4組6片 35mm F2 Summicron 的鏡頭),結構為對稱式,光學結構和F3.5光圈的 Summaron 一樣。試用表明黑白影調反差有些增強,暗部和高光部層次有些減弱,解像力一般,總體依然是徠卡鏡頭的味道。可能由於人們對8片鏡頭的懷念,1979年徠卡又重新設計一款 35mm F2 Summicron 7片5組結構鏡頭。單從結構上看與前4組6片鏡頭很像,只是後鏡組里增加1片鏡片,這樣就成了前組3片有1片是獨立鏡片,2片膠合鏡片。後組有2片獨立鏡片,有1組膠合鏡片。這支鏡頭對畫面暗部及高光部的表現與6片結構鏡頭有明顯的不同,整體素質接近8片6組結構鏡頭,這是一支大受攝影者歡迎的產品,它一直生產了近20年的時間。代替球面7片5組光圈F2鏡頭的是1997年上市的 35mm F2 Summicron ASPH 非球面鏡頭,我認為這是一支全新理念的產品,這支鏡頭明銳度加強,色彩還原比以往徠卡頭有些誇張,色彩的飽和度明顯加強,拍出的畫面給人一種明快鮮艷銳利的感覺,很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要求。

萊卡相機

在此還有3支應該提到的鏡頭,那就是1961年生產的 35mm F1.4 Summicron 鏡頭,這是一支專門為新聞記者設計的快速鏡頭,它是目前世界上相對孔徑最大的 35mm 鏡頭,如再使用上高速膠片。在沒有閃光燈的幫助下,你可完成很多弱光下的工作。這支鏡頭拍出的影像銳利,很適合製版印刷用,只感覺影調層次略欠。在1990年徠卡還出過一支 35mm F1.4 Summicron ASPH 非球面鏡頭,此鏡頭使用了2片非球面鏡,總體結構為5組9片,這種鏡頭數量很少,筆者也沒使用過。還有一支是1994年推出的並一直生產至今的 35mm F1.4 Summicron ASPH 非球面鏡頭。他的光學結構依然是5組9片,只是後組有1片非球面鏡片,我認為它是徠卡 35mm 鏡頭中最銳利的一支,拍出的照片影像邊緣利索,線條清晰,當開至最大相對孔徑拍攝時,影像邊緣仍能保持很好的解像力,色彩還原好,飽和度很高,顏色有些誇張,它很受專業攝影記者的鍾愛。一款鏡頭的優劣不能只看它的測試指標,指標是一種機械式的標准,它只能說明產品一部分性能。尤其是攝影鏡頭,它是攝影者心靈再現的工具,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而徠卡鏡頭所拍出的畫面質素,正是歐洲傳統文化和現代理念結合的反映。我們要充分了解手中所使用的徠卡鏡頭的特性,充分發揮它的潛能,創作出更多更美的新時代畫卷。編輯本段昔日輝煌徠卡相機堅固、耐用、性能好的特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得到充分體現。徠卡成了軍用相機的首選,是當時隨軍記者的重要工具。記者奔波於世界各地環境惡劣的戰場,一架輕便、堅固的徠卡135相機成了他們的最愛。

萊卡相機

不但如此,96歲高齡辭世的法國攝影大師布列松(HenriCartierBresson),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徠卡35毫米相機的攝影師,他以徠卡相機特殊的「觀景窗」和精確的預估計劃,捕捉人在事件發生時連續動作的最高潮。徠卡相機源自德國,日耳曼民族的性格賦予它嚴謹的風格,歷久彌珍。所以,徠卡相機的另一功能體現在於收藏價值。據徠卡收藏者介紹,徠卡每台相機都擁有一個單獨編號,這個編號從第一台開始至今都是連續的,極具收藏價值,是「相機王國里的勞斯萊斯」。編輯本段規格指標

型號:M9M8.2M8發布日期:2009-9-92008-9-152006-09-15廠家推薦價格:


外觀顏色:灰色黑色銀色黑色黑色影象感測器:

  1. 9 x 35.8
18 x 27
有效像素/總像素(MP):
  1. 00MP/18.5
  1. 30/0.00MP

影象大小:5212 x 34723936 x 2634
鏡頭倍率:
  1. 0
  1. 3

存儲格式:DNGJPEGRAWJPEG
存儲介質:SDSDHCSDSDHCSD鏡頭操作:手動、自動自動
感光度:Auto160-2500Auto160-2500
對焦框:35 & 135 mm28 & 90 mm50 & 75 mm24 & 35 mm28 & 90 mm50 & 75 mm
Frameline優化:
  1. 0m
  1. 7m
  1. 0m
DNG格式:壓縮壓縮
色彩濾鏡:Adobe RGB/sRGBsRGB/Adobe RGB/ ECI RGB
測光:測量快門葉片上灰色帶的中央重點測光

曝光補償:3/5/7 images, 0.5 - 2.0 EV無
快門:電子控制式金屬縱向快門

快門速度(s):32 ~ 1/400032 ~ 1/8000
閃光同步:1 / 1801 / 250
連續拍攝最高速率(fps):
  1. 0
  1. 0

最多拍攝張數:810
自拍設置:關閉/2秒/12秒2秒/12秒
白平衡:Auto, 7 presets, Kelvin, ManualAuto, 6 presets, Kelvin, Manual
取景器:
  1. 68x


LCD類型:LCD藍寶石玻璃彩色TFT LCD
LCD尺寸(英寸):
  1. 5"


像素:230,000

電池:鋰離子充電電池

外觀尺寸(WxHxD)(mm):139x37x80
  1. 60x80.20x36.90
  1. 6x80.2x36.9
重量(g):585545545備註:


編輯本段概念相機最 近產品設計師Vincent Sall設計了一款和你手上的iOS設備完美結合的概念產品Leica X3單反,以Leica的色彩光環為設計出發點,將經典的Leica相頭蓋設計成一個強大的超級合體式單反相機,設計中的X3不僅能隨時通過藍牙將照片發送到iPhone或者iPad上,而且一甩鏡頭蓋,相機便自動啟動,感覺非常亮麗!雖然設計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發和改進,才能真正具有「可投產」 的意義,但根據設計師的本人解釋,這款相機「填補了高畫質大型相機和低畫質電子產品之間的溝通鴻溝」

『柒』 單反相機都有那些牌子,是哪個國家的

1.佳能(Canon)是日本的一家全球領先的生產影像與信息產品的綜合集團,從1937年成立以來,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佳能已將自己的業務全球化並擴展到各個領域。

2.尼康(Nikon),是日本的一家著名相機製造商,成立於1917年,當時名為日本光學工業株式會社。1988年該公司依託其照相機品牌,更名為尼康株式會社。「尼康(Nikon)」的名稱,從1946年開始使用,是「日本光學」日文讀音(Nippon Kogaku)的羅馬字母縮寫,並且融合了德文中蔡司照相機ZeissIkon中kon的寫法。

3.索尼(日語:ソニー株式會社,英語:SonyCorporation),是日本一家全球知名的大型綜合性跨國企業集團。總部設於日本東京都港區港南1-7-1。

4.奧林巴斯(Olympus Corporation)日本,創立於1919 年。1920年在日本成功地將顯微鏡商品化,在癌症防治領域起著極其重要作用的內窺鏡,1950 年由奧林巴斯在世界上首次開發。迄今為止,奧林巴斯株式會社已成為日本乃至世界精密、光學技術的代表企業之一,事業領域包括醫療、影像、生命科學產業三大業務領域。

5.賓得(PENTAX)日本,是一家世界著名的光學品牌,產品覆蓋天文望遠鏡、醫用內視鏡、眼鏡等范圍。賓得的品牌文化可以追溯到1919年成立於日本東京的旭光學合資公司。

6.松下(Panasonic)日本,Panasonic的中文為「松下」(早期叫National,1986年開始逐步更改為Panasonic,2008年10月1日起全部統一為Panasonic)由日本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自1918年松下幸之助創業,發展品牌產品涉及家電、數碼視聽電子、辦公產品、航空等諸多領域而享譽全球;該企業品牌躍入《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

7.三星 是韓國的知名公司之一,是韓國最大的企業集團三星集團的簡稱,該集團包括44個下屬公司及若干其他法人機構,成長為「世界最受尊敬企業」企業之一的三星在全世界68個國家擁有429個據點23萬員工,業務涉及電子、金融、機械、化學等眾多領域。 三星集團成立於1938年,公司最初主要出口朝鮮南半島的魚干、蔬菜和水果。

8.理光(Ricoh),是日本著名的辦公設備及光學機器製造商,世界五百強企業。市村清在1936年成立理化學研究所,研究所主要研究理研陽畫感光紙,1963年正式易名為理光,並在同年成立香港分公司。現在理光的主要產品包括影印機、傳真機、列印機等文儀器材,文檔解決方案,以及輕便型數碼相機。

9.徠卡 是德國原裝手工製作的相機。徠卡相機在現今生產的專業相機中,打開後蓋可以看到,徠卡機身用料的厚度,真得用錘子碰才能毀壞。它以結構合理,加工精良,質量可靠。

10.哈蘇(Hasselblad)瑞典 長達 77 年(至2018年)的相機歷史,深耕於中畫幅相機。打造了龐大完整的中畫幅相機系統,沉澱了多年在相機領域的技術,從膠片到 1 億像素,變的是看得見的外觀,不變的是對影像的追求。

(7)相機是哪個派的巔峰之作擴展閱讀:

單鏡頭反光式取景照相機,(Single Lens Reflex Camera,縮寫為SLR camera)又稱作單反相機。它是指用單鏡頭,並且光線通過此鏡頭照射到反光鏡上,通過反光取景的相機。

所謂「單鏡頭」是指攝影曝光光路和取景光路共用一個鏡頭,不像旁軸相機或者雙反相機那樣取景光路有獨立鏡頭。「反光」是指相機內一塊平面反光鏡將兩個光路分開:取景時反光鏡落下,將鏡頭的光線反射到五棱鏡,再到取景窗;拍攝時反光鏡快速抬起,光線可以照射到膠片或感光元件CMOS或CCD上。

『捌』 照相機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最早的相機是法國畫家達蓋爾發明的。

1839年,法國畫家達蓋爾(Daguerre)以自己發明的底片和顯影技術(銀版攝影法),結合哈謝爾夫發明的定影技術和維丘德發明的印相紙,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照相機。

(8)相機是哪個派的巔峰之作擴展閱讀

達蓋爾照相法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的攝影方法。它的基本思路是讓一塊表面上有碘化銀的銅板曝光,然後蒸以水銀蒸氣,並用普通食鹽溶液定影,就能形成永久性影像。後來,達蓋爾根據此方法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照相機。

他的照相機與今天我們使用的照相機基本類似,由鏡頭、光圈、快門、取景器和暗箱等部分組成。鏡頭是照相機的重要部分,景物就是通過它來結成影像。它由不同性質不同形狀的透鏡組成,達蓋爾照相機只有一種焦距即f=75mm。

達蓋爾(1787年11月18日——1851年7月1日)是法國美術家和化學家,因發明銀版照相法而聞名。達蓋爾出生於法國法蘭西島瓦勒德瓦茲省。他學過建築,戲劇設計和全景繪畫,尤其擅長舞台幻境製作,也因此聲譽卓著。

『玖』 世界上最貴最好的相機是什麼牌子 有沒有排名

阿爾帕ALPA

瑞士生產的相機名牌產品,相機的機械加工精度已經達到了「科研儀器」的水平,以工藝精湛、堅固耐用和品質優異而成為眾多相機收藏家競相追逐的對象。

特點:

瑞士阿爾帕(ALPA)照相機的結構簡單至極。鏡頭、後背、中間加個拿手柄的鐵框子就是機身,鐵框子上有個大眼睛取景器。世界很難再找到比它更簡單的照相機,沒有任何自控裝置,沒有測光,沒有測距儀,連視差都不校正,甚至連說明書都沒有。縱有世界上含金量最高的品牌,但一個初識攝影的人也會毫不猶豫地認為這是一文不值的廢鐵。其實阿爾帕也絕對不是給初學者用的。只有達到了一定的攝影功底並且對攝影有一定主見的人,用阿爾帕才會順手才能駕馭它。

阿爾帕相機問世60年間,總產量只有4萬多架!不到徠卡A型的3/4。盡管如此,阿爾帕相機上許多獨創性的功能設計、注入包豪斯工業產品外觀設計理念的造型、以及卓越的工藝水準和可靠性仍在世界MF135相機發展時期眾多產品中木秀於林。下面介紹幾款阿爾帕相機的代表機型,與讀者共同鑒賞。

阿爾帕相機的機械加工精度已經達到了「科研儀器」的水平。瑞士人以他們對待鍾表的加工精度加工阿爾帕相機,他們對機身的加工精度要求是以「微米」計量的。阿爾帕相機是「手工」製作的。阿爾帕相機的手工製作指的是它的加工批量很小,不是依靠流水線生產,而是用精密數控機床,以經過科學計算的、完全統一的數據逐台加工的。不僅精度極高,而且堅固耐用。新型阿爾帕是當今世界上最昂貴的相機,一隻鏡頭一個機身加一個後背價值近14萬人民幣。

很多世界著名的大品牌工業品廠家出於商業目的,允許其他非知名廠家生產經營其品牌產品,進行OEM生產。而阿爾帕公司不搞OEM,它的鏡頭、機身和後背都是世界著名的大公司生產的。阿爾帕只做機身,沒有生產鏡頭的能力。歐洲有很多著名鏡頭廠為它配頭。但阿爾帕對這些廠家生產的鏡頭的質量要求比其他相機商嚴格得多,只有那些最好的鏡頭才有資格被選走並配以出廠證書。機身是瑞士的賽茲廠生產的,取景器是瑞士專業廠生產的,後背是林哈夫產品,數碼後背是世界頂尖名牌「飛思1號」產品,就連機身的櫸木手柄也是瑞士一家槍托廠生產的。阿爾帕的硬體完全滿足「發燒」級別,而且幾乎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以至於在攝影圈裡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如果技術上沒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都「沒有資格」使用阿爾帕相機。

閱讀全文

與相機是哪個派的巔峰之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9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8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5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9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4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2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