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照相機能照相
帶攝像功能的照相機能部分取代攝像機,但無法完全取代。用照相機錄像的優勢:1、可照相,可錄像——雖然很多錄像機也可以拍照,但基本上是「視頻截圖」,是個雞肋功能。2、對於卡片機,通常要比同價位的攝像機便攜。3、對於單反/微單,由於CCD或CMOS比較大,通常比同價位的攝像機畫質好,且可更換鏡頭(可換鏡頭的攝像機通常比較貴,攝像機鏡頭也比較難買到)。錄像機的優勢:1、持握設計更適合錄像——相機的持握方式適合拍照,用來錄像就沒有攝像機舒服;專業攝像機會設計得比較沉,用肩扛或手托,防抖。2、大部分照相機錄視頻時,一遇到快速運動的場景會有很明顯的果凍效應,攝像機通常會針對這方面做優化。3、由於攝像機比較「長」,鏡頭可以有很大的變焦范圍。4、長時間錄制,比如會議記錄等攝像機更方便,部分照相機限制了視頻錄制時長。5、自帶麥克風通常好於同價位照相機。6、有些專業用途攝像機還是無法被取代的,比如訊道攝像(就是直接連到導播台現場切的那種)、以及需要外接記錄儀的電影攝影機等。7、通常低端攝像機的連續自動對焦功能好於同價位照相機。現在的情況是照相機的攝像功能越來越強大,用單反拍的廣告、微電影滿大街都是,低端攝像機越來越沒有市場了(雖然低端照相機市場也被手機蠶食著),但畢竟術業有專攻,根據應用場景來選擇器材才是明智的。
『貳』 照相機為什麼可以照相
和眼睛一樣有各種東西
傳統相機成像過程:
1.經過鏡頭把景物影象聚焦在膠片上
2.膠片上的感光劑隨光發生變化
3.膠片上受光後變化了的感光劑經顯影液顯影和定影
形成和景物相反或色彩互補的影象
數碼相機成像過程:
1.經過鏡頭光聚焦在CCD或CMOS上
2.CCD或CMOS將光轉換成電信號
3.經處理器加工,記錄在相機的內存上
4.通過電腦處理和顯示器的電光轉換,或經列印機列印便形成影象。
具體過程:
數碼相機是通過光學系統將影像聚焦在成像元件CCD/CMOS上,通過A/D轉換器將每個像素上光電信號轉變成數碼信號,再經DSP處理成數碼圖像,存儲到存儲介質當中。
光線從鏡頭進入相機,CCD進行濾色、感光(光電轉化),按照一定的排列方式將拍攝物體「分解」成了一個一個的像素點,這些像素點以模擬圖像信號的形式轉移到「模數轉換器」上,轉換成數字信號,傳送到圖像處理器上,處理成真正的圖像,之後壓縮存儲到存儲介質中。
景物的反射光線經過鏡頭的會聚,在膠片上形成潛應影,這個潛影是光和膠片上的乳劑產生化學反應的結果。再經過顯影和定影處理就形成了影像。攝象頭的數碼影像和膠片成像原理不同,是經過鏡頭成像在CCD上,經過CCD的光電轉換,生成視頻信號,再經過顯示屏電光轉換,才生成圖像。
『叄』 照相機為什麼能拍照片
外界的光線,經過鏡頭的匯聚,在圖像感測器上成像。
圖像感測器上的感光元件把鏡頭成的像轉換成電信號,再轉換成圖像文件存儲在存儲器中。
一張照片就形成了。
在「古老」的膠片時代,感光元件是膠片。
『肆』 照相機為什麼能照相
照相機是利用凸透鏡成像原理製成的。其主要部件有:鏡頭、暗箱以及放置膠片的支架。鏡頭相當於一個凸透鏡,是由多個透鏡組成的;膠片相當於實驗中的一個屏。一般地,物體都處於兩倍焦距以外,因此在膠片上得到一個倒立縮小的實像。被攝物體與鏡頭的距離改變時,可利用暗箱的伸縮或其他裝置來改變鏡頭與膠片的距離,使膠片上的像清晰。
在鏡頭後面裝有可以改變孔徑的光闌,俗稱光圈,用以控制入射光的通量(膠片上成像的光照度)以及景深。光圈是由許多鉸接在一起的金屬小「葉片」組成的。
此外,照相機還裝有快門,控制光入射的時間。快門打開,光才能射進去。
『伍』 為什麼照相機能拍出照片
照相機是利用凸透鏡成像原理製成的。其主要部件有:鏡頭、暗箱以及放置膠片的支架。鏡頭相當於一個凸透鏡,是由多個透鏡組成的;膠片相當於實驗中的一個屏。一般地,物體都處於兩倍焦距以外,因此在膠片上得到一個倒立縮小的實像。被攝物體與鏡頭的距離改變時,可利用暗箱的伸縮或其他裝置來改變鏡頭與膠片的距離,使膠片上的像清晰。
在鏡頭後面裝有可以改變孔徑的光闌,俗稱光圈,用以控制入射光的通量(膠片上成像的光照度)以及景深。光圈是由許多鉸接在一起的金屬小「葉片」組成的。
此外,照相機還裝有快門,控制光入射的時間。快門打開,光才能射進去。
『陸』 照相機為什麼可以照相試簡述成像原理
成像原理簡單地說就三部分:小孔成像,鏡頭的屈光效應,銀鹽效應。
五百年前的文藝復興時期,人們發現了暗箱效應,即小孔成像。
鏡頭的屈光效應則是由古羅馬人發現的,視力不佳的學者發現,透過球面玻璃,他們能看清本來模糊的文字。
而銀鹽效應是18世紀科學家發現的,就是銀鹽暴露在日光下會逐漸變黑。
以上三種效應構成了照相機最初的模型。
數碼相機的感光元件感光是物理反應。
『柒』 照相機為什麼可以照相試敘述其成原理
照相機如何成像及其原理見圖:
●用相機拍攝景物時,景物反射的光線通過相機的鏡頭透射到CCD上。
CCD成像原理
●當CCD曝光後,光電二極體受到光線的激發釋放出電荷,感光元件的電信號便由此產生。
●CCD控制晶元利用感光元件中的控制信號線路對光電二極體產生的電流進行控制,由電流傳輸電路輸出,CCD會將一次成像產生的電信號收集起來,統一輸出到放大器。
●經過放大和濾波後的電信號被送到A/D,由A/D將電信號(此時為模擬信號)轉換為數字信號,數值的大小和電信號的強度即電壓的高低成正比。這些數值其實就是圖像的數據了。
●不過單依靠第4步所得到的圖像數據還不能直接生成圖像,還要輸出到數字信號處理器(DSP)。在DSP中,這些圖像數據被進行色彩校正、白平衡處理(視用戶在相機中的設定而定)等後期處理,編碼為相機所支持的圖像格式、解析度等數據格式,然後才會被存儲為圖像文件。
●最後,圖像文件就被寫入到存儲器上(內置或外置存儲器)。
『捌』 數碼相機為什麼不用膠卷也能拍照
數碼相機,顧名思義。就是用數字信號記錄圖像的照相機,所以不用膠片。
數碼機機,是用光電感測器代替了膠片,將光的亮度和色度信號轉換成電流信號,並在數據處理電路協作下,將反應光的亮度和色度信號的電流轉換為數碼信號記錄並存儲。
數碼相機的照片,不能象膠片相機那樣可以直接將圖像由膠片或洗印轉換成紙質相片供人們觀看。數碼相機的照片需要通過數字處理設備由屏幕顯示或是由列印機轉換,才能供人們觀看。
『玖』 相機為什麼可以拍照
因為相機也叫照相機,所以它能拍照!
簡單解釋,照相機利用了小孔成像的原理,把投射到黑匣子里的光線用膠卷承接住,膠卷是一種見光就產生化學反應的材料,在經過化學處理,就成了洗照片的底片了。
現在的數碼相機也是利用這種原理,只是用電子元件代替了膠卷。
累死我了!
『拾』 為什麼照相機能夠照出相片來
照相機是用於攝影的光學器械。被攝景物反射出的光線通過照相鏡頭(攝景物鏡)和控制曝光量的快門聚焦後,被攝景物在暗箱內的感光材料上形成潛像,經沖洗處理(即顯影、定影)構成永久性的影像,這種技術稱為攝影術。
最早的照相機結構十分簡單,僅包括暗箱、鏡頭和感光材料。現代照相機比較復雜,具有鏡頭、光圈、快門、測距、取景、測光、輸片、計數、自拍等系統,是一種結合光學、精密機械、電子技術和化學等技術的復雜產品。
在公元前400年前 ,墨子所著《墨經》中已有針孔成像的記載;13世紀,在歐洲出現了利用針孔成像原理製成的映像暗箱,人走進暗箱觀賞映像或描畫景物;1550年,義大利的卡爾達諾將雙凸透鏡置於原來的針孔位置上,映像的效果比暗箱更為明亮清晰 ;1558年,義大利的巴爾巴羅又在卡爾達諾的裝置上加上光圈,使成像清晰度大為提高;1665年,德國僧侶約翰章設計製作了一種小型的可攜帶的單鏡頭反光映像暗箱,因為當時沒有感光材料,這種暗箱只能用於繪畫 。
1822年,法國的涅普斯在感光材料上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但成像不太清晰,而且需要 八個小時的曝光。1826年,他又在塗有感光性瀝青的錫基底版上,通過暗箱拍攝了一張照片。
1839年,法國的達蓋爾製成了第一台實用的銀版照相機 ,它是由兩個木箱組成,把一個木箱插入另一個木箱中進行調焦,用鏡頭蓋作為快門,來控制長達三十分鍾的曝光時間,能拍攝出清晰的圖像。
1860年,英國的薩頓設計出帶有可轉動的反光鏡取景器的原始的單鏡頭反光照相機;1862年,法國的德特里把兩只照相機疊在一起,一隻取景,一隻照相,構成了雙鏡頭照相機的原始形式;1880年,英國的貝克製成了雙鏡頭的反光照相機。
隨著感光材料的發展,1871年,出現了用溴化銀感光材料塗制的干版,1884年,又出現了用硝酸纖維(賽璐珞)做基片的膠卷。
隨著放大技術和微粒膠卷的出現,鏡頭的質量也相應地提高了。1902年,德國的魯道夫利用賽得爾於1855年建立的三級像差理論,和1881年阿貝研究成功的高折射率低色散光學玻璃 ,製成了著名的「天塞」鏡頭,由於各種像差的降低,使得成像質量大為提高。在此基礎上,1913年德國的巴納克設計製作了使用底片上打有小孔的 、35毫米膠卷的小型萊卡照相機。
不過這一時期的35毫米照相機均採用不帶測距器的透視式取景器。1930年製成彩色膠卷;1931年,德國的康泰克斯照相機已裝有運用三角測距原理的雙像重合測距器,提高了調焦准確度,並首先採用了鋁合金壓鑄的機身和金屬幕簾快門。
1935年,德國出現了埃克薩克圖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使調焦和更換鏡頭更加方便。為了使照相機曝光准確,1938年柯達照相機開始裝用硒光電池曝光表。1947年,德國開始生產康泰克斯S型屋脊五棱鏡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使取景器的像左右不再顛倒,並將俯視改為平視調焦和取景,使攝影更為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