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布列松用什麼器材
hi~ 我們正在做一個攝影的project。,
布列松使用的照相器材是最少的,這與他現實主義的風格有關,他不希望拍攝引人注意。其照片不依賴於專門的設備和技術。他通常使用35mm平視取景小型相機,使用50mmf2的鏡頭拍攝,拍攝方法仍然是以自然和真實為宗旨。
他從不使用閃光燈等附加光源。當光線不足時,他寧可使用高速膠片。他總是力圖最大限度減少主觀性,把客觀存在的瞬間展現給人們。
(自網路)。
『貳』 卡蒂埃·布列松的重要事件
1、決定性瞬間
布列松提出的決定性瞬間是指被攝事物的形式和內容在這一時刻恰到好處地構成一幅和諧的畫面。《決定性瞬間》是第一本攝影著作(1952年),後來成為布氏攝影方法的同義詞。書中,他定義攝影為在幾分之一秒內將一個事件的內涵及其表現形式記錄下來,並將它們帶到生活中去……
2、相伴萊卡
布列松使用的照相器材是最少的,這與他現實主義的風格有關,他不希望拍攝引人注意。其照片不依賴於專門的設備和技術。他通常使用35mm平視取景小型相機,使用50mmf2的鏡頭拍攝,拍攝方法仍然是以自然和真實為宗旨。他從不使用閃光燈等附加光源。當光線不足時,他寧可使用高速膠片。他總是力圖最大限度減少主觀性,把客觀存在的瞬間展現給人們。
3、結緣馬格南
1947年,布列松與著名戰地攝影師卡帕等人成立了馬格南圖片社,該圖片社在二次大戰之後真正引人注目。戰爭時期,卡帕在前線與死亡斗爭,創作出許多震驚世界的名作。二次大戰開始,布列松從軍後成為德軍的俘虜。三年中,他兩次試圖逃走,第三次終於成功。他返回巴黎,參加了抵抗組織。這一時期,他拍下了許多文化界、藝術界人士的肖像。畢加索、馬蒂斯、布拉克、魯歐、撒爾托爾等人的肖像都收集在他的《決定性瞬間》中。
4、《決定性瞬間》
《決定性瞬間》是布列松的攝影理論,同時也是他在1952年出版的第一本攝影著作。收錄了他本人選擇 的600張圖片,其中包括了他在繪畫、電影攝影、個人生活方面的圖片,其中最早的照片可以追溯到1902年。有許多少見或從沒有出版過的作品。還有許多抓拍的作家、藝術家、科學家的個人肖像,包括那張1938年的家庭野餐的照片,1932年在巴黎拍攝的跳過水坑的男子照片等。
『叄』 卡蒂埃·布列松的個人經歷
1922年至1928年
1922年至1928年,卡蒂埃·布列松在中學學習期間開始學習攝影,並結識了一些攝影家,為他們的作品所傾倒,從此產生了獻身攝影藝術的信念。布列松真正從事攝影活動是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的。1931年,22歲的布列松去了一趟非洲象牙海岸,在那裡買了一架相機進行拍攝。一年以後,當他正要回國時,才發現鏡頭已經發霉,所拍照片全部報廢。後來他買了一台萊卡相機,從此這架相機成了他一生的旅伴。
從非洲回國後,布列松參加了當時的超現實主義小組從事攝影活動。1932年,他第一次在美國紐約,然後又在西班牙馬德里展出了自己的作品。1934年,他旅居墨西哥一年,仍然從事攝影工作。1935年在美國同保爾·斯特朗從事電影拍攝工作。在1936年至1939年之間,布勒松為讓·雷諾,阿雅克,貝克爾和安德烈·茲沃波達當助手,拍攝了影片《生活屬於我們》、《鄉村一部分》和《火的規律》以及紀錄片《生命的勝利》。
1940年—1946年
1940年,布列松被德國當局逮捕,經過兩次試逃,終於成功。越獄後,他在1943年參加了支持反法西斯被捕人員的秘密活動。此間,他還拍攝了許多藝術家、畫家和作家(如馬蒂斯、博納爾、布拉克、克洛代爾等人)的肖像。在1944年至1945年期間,他參加了一個攝影團組,專門拍攝德軍佔領下的法國,他以攝影為手段,揭露法西斯的罪行。他還拍攝了巴黎解放的情景,記敘了法國人民的歡樂時刻。
1946年,布列松在美國度過了一年多的時光,協助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組織了一個攝影展覽。1947年,布列松與羅伯特·卡帕、戴維·西摩·奇姆,以及喬治·羅傑等人一起創辦了「馬格南」圖片通訊社,成為世界上最有影響的幾個同類組織之一。布勒松1966年脫離該社,經他本人同意,仍由該社保存和經營他的底片。
1948年至1950年期間
1948年至1950年期間,布列松在東方的印度、緬甸、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和中國度過了三年。在中國居住的一年中,有6個月是在國民黨垮台之前,6個月是在新中國誕生之初。這期間他抓拍的上海搶購黃金風潮和國民黨末日等照片忠實記錄了中國歷史的偉大變遷,成為十分珍貴的歷史文獻。
1952年至1953年
1952年至1953年,布列松回到歐洲工作。1954年,他作為東西方集團關系解凍後被蘇聯接納的第一 個攝影家訪問了蘇聯。1958年至1959年,正值新中國建國十周年大慶之際,布列松應中國邀請曾訪華3個月。1960年,布列松去古巴訪問並進行攝影報道,後回到闊別30年的墨西哥逗留了4個月,又去加拿大住了一段時間。1965年去印度和日本。1969年,布列松用了一年時間,准備他的攝影作品展覽。該展覽於1970年在法國巴黎大宮殿展出,盛況空前。
1973年以後
1973年以後,布列松重操畫筆,但有時也拍攝一些攝影作品。1980年夏,布列松正式退出攝影界。他一生從事攝影半個多世紀,足跡遍及世界各地,拍攝了大量精彩照片。但是,他從來不允許別人拍攝他本人的照片,他的意願似乎是,永遠躲在人們看不見的地方,描繪和刻畫芸芸眾生。
『肆』 請詳細介紹布列松的生平簡介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August 22, 1908 Chanteloup-en-Brie, France– August 3, 2004 Montjustin, France)法國人,世界著名的人文攝影家,決定性瞬間理論的創立者與實踐者。被譽為"現代新聞攝影之父"。
1908年8月22日,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出生在法國巴黎附近。他的父親擁有一個紡織廠,母親的家族則世代經營棉花,並在諾曼底地區擁有一個很大的農場。亨利是他們的第一個孩子,所以他們希望亨利長大後能夠接管家族的生意,但不幸的是,亨利對做生意絲毫沒有興趣。
1930年,22歲的布列松應召入伍。之前的兩年,他在英國劍橋大學攻讀英國藝術與文學。軍隊生活顯然讓布列松很難適應,他後來回憶說:「那真是一段艱難的時光,要知道,你的肩上正扛著來復槍。」
1931年退伍之後,布列松出人意料地去了當時法國的非洲殖民地象牙海岸。雖然他很少談及自己的這段經歷,但一些研究者認為他受到了康拉德小說《黑暗之心》(Heart of Darkness)的影響,小說以一次沿剛果河而上的航行,在布列松面前開啟了非洲神秘腹地的大門。
布列松在象牙海岸以打獵為生,他獵殺野豬和羚羊,然後把獵物賣給當地的村落。在打獵中,他形成了貫穿他一生的攝影技巧——准備,等待,等待,等待,最後扣動扳機或者按下快門。布列松一生都用全手動的相機拍照,他厭惡自動相機,因為「就如同用機關槍獵殺松雞」。很多人所欽佩的布列松在巨大壓力之下的冷靜,也得益於打獵。法國導演路易·馬勒曾回憶1968年法國「五月風暴」時的布列松,當時巴黎學生暴動已經達到最高峰,到處一片混亂,但布列松仍能冷靜地面對事態,一小時只拍了4張照片。他在象牙海岸時已經擁有了一台照相機,不過,他的那段「非洲記憶」,流傳到現在的,只有7張照片。
1937年,英國喬治六世舉行加冕典禮,世界各國的攝影記者大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富麗堂皇的儀仗隊上。但布列松注意的卻是馬路上的芸芸眾生——一個躺在報紙堆里入睡的男人,由於深夜出來「佔座」,熬得又困又累,等到儀仗隊過來時,他卻已經支持不住,進入夢鄉……在現實世界中捕捉到超現實的另一面,正是超現實主義對他的影響。作為一個在20世紀初巴黎塞納河畔資產階級社區成長起來的年輕人,布列松難免受到各種各樣時髦藝術潮流的影響。
在非洲死裡逃生之後,布列松回到法國,定居在馬賽。他徹底放下了畫筆,拿起了照相機,對此他曾解釋說:「我當時突然領悟到,照相機可以在一剎那凝固不朽。」他在馬賽購買的萊卡35毫米照相機和50毫米鏡頭,此後陪伴了他很多年。1934年,布列松結識了波蘭攝影師西莫爾(David Chim Seymour),然後通過西莫爾認識了卡帕(Robert Capa),後來三個人成為大名鼎鼎的「瑪格南圖片社」的創辦人。卡帕曾對布列松說:「不要給自己貼上超現實主義攝影師的標簽,做一個攝影記者吧。否則你很容易落進自己的套路里。把超現實主義暫時放在角落,向現實前進,不要猶豫。」
布列松30年代的作品可以說是新聞攝影的經典之作,他拓展了攝影作為一種媒介的多種可能性。在他50多年的攝影生涯中,他用照相機拍下了不同民族的喜怒哀樂和不同地域的民俗風情,以及上個世紀中一些最具象徵意義的時刻和人物:從西班牙內戰到二次大戰中的解放巴黎,再到後來的柏林牆倒塌。他曾親歷1948年甘地被暗殺事件和甘地的葬禮;也曾記錄過西班牙內戰、巴黎解放;1949年,他還來到中國,親自記錄了毛澤東的軍隊和平解放北平(現在的北京)這一歷史性事件;1954年,他作為首位西方攝影師在斯大林去世後一年獲准進入蘇聯。
他於1947年同別人合夥建立了世界最具影響力、受到廣泛尊敬的馬格南圖片社,馬格南圖片社分別在美國紐約和法國巴黎建立了總部,該圖片社的圖片大量刊載在美國主要的圖片雜志《生活》以及《時代》、《新聞周刊》、《紐約時報》等。"馬格南攝影師"這個稱號是攝影師們仰望的最高爵位,是"天下第一的攝影團體",是個"神聖的群體"。
布列松也嘗試"試驗電影",於1937年製成第一部紀錄片,記錄西班牙內戰時期外國醫葯援助實況。他的電影作品還有《野餐》、《比賽規則》和《電影》等。
布列松使用的照相器材是最少的,這與他現實主義的風格有關,他不希望拍攝引人注意。其照片不依賴於專門的設備和技術。他通常使用35mm平視取景小型相機,使用50mmf2的鏡頭拍攝,拍攝方法仍然是以自然和真實為宗旨。
他從不使用閃光燈等附加光源。當光線不足時,他寧可使用高速膠片。他總是力圖最大限度減少主觀性,把客觀存在的瞬間展現給人們。
『伍』 布列松的工作經歷
1930年,22歲的布列松應召入伍。之前的兩年,他在英國劍橋大學攻讀英國藝術與文學。軍隊生活顯然讓布列松很難適應,他後來回憶說:「那真是一段艱難的時光,要知道,你的肩上正扛著來復槍。」
1931年退伍之後,布列松出人意料地去了當時法國的非洲殖民地象牙海岸。雖然他很少談及自己的這段經歷,但一些研究者認為他受到了康拉德小說《黑暗之心》(Heart of Darkness)的影響,小說以一次沿剛果河而上的航行,在布列松面前開啟了非洲神秘腹地的大門。
布列松在象牙海岸以打獵為生,他獵殺野豬和羚羊,然後把獵物賣給當地的村落。在打獵中,他形成了貫穿他一生的攝影技巧——准備,等待,等待,等待,最後扣動扳機或者按下快門。布列松一生都用全手動的相機拍照,他厭惡自動相機,因為「就如同用機關槍獵殺松雞」。很多人所欽佩的布列松在巨大壓力之下的冷靜,也得益於打獵。法國導演路易·馬勒曾回憶1968年法國「五月風暴」時的布列松,當時巴黎學生暴動已經達到最高峰,到處一片混亂,但布列松仍能冷靜地面對事態,一小時只拍了4張照片。
布列松在象牙海岸差點死去,因為他感染了「黑水病」,在持續的高燒中,他開始籌劃自己的葬禮。他寫信給自己的祖父,希望祖父可以把他埋葬在諾曼底一處森林的邊緣,因為德彪西當年曾在那裡演出過。但最後,他還是掙脫了死神的雙手。他在象牙海岸時已經擁有了一台照相機,不過,他的那段「非洲記憶」,流傳到現在的,只有7張照片。
『陸』 布列松用的徠卡m3是單撥還是雙撥
在布列松留下的個人照片中,他大多數拿的是雙撥的M3,當然咯,後期他應該會有單撥的M3,只不過他一些經典照片拍攝的年代來看,顯然是雙撥。
『柒』 歐洲的單反相機品牌有哪些
現在人們都喜歡出門旅遊,遇到美麗的風景或者是有紀念意義的景點,難免會拍照留念。雖然現在的手機拍照功能十分強大,但是相對於相機來說難免還是捉襟見肘,很多地方還是和相機差別很大的。所以選購一款好的相機,絕對能夠為旅行加分。說到相機的品牌很多人都能說出佳能、索尼、尼康,但是這些都是亞洲的品牌,其實歐洲有有很多非常不錯的相機品牌,下面給大家介紹幾個。
3、祿徠
祿徠在1929年誕生於德國,這個品牌的相機非常有個性,因為其非常奇特的外觀讓無數攝影愛好者為之瘋狂了幾十年。而且這個品牌印證了一句話“一直被模仿,但從未被超越!”
雖然歐洲的相機在國外沒有那麼多人知道,但是歐洲品牌的相機還是非常不錯的。
『捌』 卡蒂埃·布列松的影響評價
布列松這位羞怯、熱情的法國人,畢生用他小巧的、35毫米的萊卡照相機走遍全世界,這種相機很適合他隨興真實的拍攝方式,小巧的機身容易讓拍攝對象忽略他的存在。他從不使用閃光燈,也從不修整自己的照片,因為他認為如果一張照片的構圖有缺陷,剪裁也無濟於事。他的攝影作品見證了20世紀所有的重大事件,從西班牙內戰到德國佔領法國、印度的分裂、中國文化大革命、1968年法國學生的起義,他的「瞬間美學」理論堪稱影響了全球的媒體和影像。在1944年至1945年期間,他參加了一攝影團組,專門拍攝德軍佔領下的法國,他以攝影為手段,暴露法西斯的罪行;拍攝了巴黎解放的情景,記敘了法國人民的歡樂。他創建的Magnum是世界上影響力最大和時間最長的攝影機構,出版了題為《決定性瞬間》、《歐洲人》、《兩個中國》、《巴黎島》等作品集。
『玖』 街頭攝影用什麼相機好
哈哈,騙你的。至於畫家有沒有最好的畫筆一樣,街頭攝影師有沒有最好的相機?還是那句老話,相機只不過是一個工具而已,可以根據拍攝情況的不同,任務和需求而使用不同的相機。
街頭攝影不必過於迷戀照相機。非常痴迷於攝影器材的人常常是造成了他們視覺欠發達的罪魁禍首。因此有許多人掉進了這個陷阱,在永無止境的追逐中,希望購買更新式、更昂貴的相機,機身和鏡頭來幫助他們獲得更好的圖片,但大多數時候令人沮喪,更高級的相機並沒有使影像得到任何好轉。也必須承認,好相機的確可以給你更好的清晰度、解析度和色彩圖像,但最終本質上更好的照片卻比僅僅在於此。
當我涉及街頭攝影時,我願意相信一條策略,那就是盡可能少的相機和鏡頭。於是,我開始喜歡上3/4微單相機和它的28mm定焦鏡頭。除此之外,旁軸取景式相機,如萊卡M9,街頭攝影鼻祖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一生僅使用它,和大多數時候的一枚50mm定焦鏡頭。
時下,許多街拍攝影師使用數碼單反相機來拍攝,這已經成了一種大規模的流行趨勢。主要還是這種相機的圖像質量,快門速度,以及豐富的鏡頭群選擇。然而,在街頭用單反相機的重要缺點是,比較大和笨重,太過於顯眼而顯得嚇人。此外,由於這樣的事實,它裡面的反光鏡,拍照時可以擾亂寧靜的場景,發出很響的聲音。話又說回來,只要你覺得可以嘗試克服以上的小小缺點,街頭攝影用單反相機未嘗不可。
目前市場上,有很多適合於街拍攝影師使用的高端DC(傻瓜相機)如松下lx5、適馬dp、理光GRD等,它們的優勢是體積小,幾乎沒有快門聲,更主要的是不顯眼。但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依舊是快門時滯,當捕捉移動中的人就要格外謹慎,掌握好一個提前量,但這個量的確難以把握。
那麼在單反和小DC之間脫穎而出的微單相機無疑就是為街頭攝影師准備的一款利器,它不僅具有單反相機的功能,還如小DC般的輕巧,像索尼、松下、奧林巴斯等。
『拾』 施奈德和萊卡是相機品牌嗎
蔡司與索尼,萊卡與松下,柯達與施耐德,都是相機行業的超強組合。
柯達與施耐德公司的合作關系,可以追溯自1934年柯達單鏡頭反光相機Retina Type 117配施耐德Xenar3.5/50鏡頭開始。到1969年,柯達單反相機Retina S2加施耐德Reomar2.8/45鏡頭的經典組合出現,柯達公司大約有50款Retina機型使用施耐德鏡頭,至今仍是收藏家們的最愛。
目前我們在柯達大部分的數碼相機都可以看到Schneider-KREUZNACH的標志
Schneider-kreuznach公司始建於1913年,當時的名字叫做\"Optische Anstalt Jos. Schneider & Co.\" (德文)是德國老牌的光學機械製造廠家。在最頂級的商業攝影、風光攝影領域以大幅鏡頭種類多而優質聞名於世。
其實不少關心附加濾鏡的朋友會注意一個頂級的品牌,就是「B+W」,這個牌子的東西都是天價,但大家卻不知道這個品牌就是Schneider-kreuznach的一個分支品牌。
徠卡也是一家來自德國的、具有悠久歷史的光學儀器生產廠商。萊卡不僅生產有鏡頭,還有著名的旁軸機M系列,單反R系列。更涉足顯微鏡,望遠鏡,光學儀器等等。
萊卡的鏡頭成像質量非常的好,有非常有名的「萊卡味」在內,尤其是他的M系列的旁軸相機。M系列也是著名的人文機,很多著名的攝影大師比如卡蒂埃·布列松都是用萊卡的M相機。
Leica大事記
1849年
23歲的數學家卡爾.開爾納(Carl Kellner)在威茲拉(Wetzlar)成立「光學協會」,開始鏡頭與顯微鏡的研發。
1851年
首次將鏡頭及顯微鏡介紹給市場。
1855年
卡爾.開爾納(Carl Kellner)逝世後,他的妻子帶領12位職員繼續經營他的事業。
1865年
恩斯特.徠茲一世(Ernst Leitz)一個嚴謹的機械工匠,加入成為公司的合夥人。
1869年
恩斯特.徠茲一世開始獨立經營,並接管公司同時以他的名字Leitz擴展事業。
1887年
徠茲第一萬個顯微鏡生產出來,此時員工人數約達120名。
1920年
恩斯特.徠茲一世去世,他的兒子恩斯特.徠茲二世,接任父親的職志,繼續經營管理。
1924年
恩斯特.徠茲二世決定生產相機,由徠卡發展部經理奧斯卡.巴納克(Oskar Barnack)負責生產製造。同時員工人數達到1000人。
1925年
徠卡相機首次在萊比錫(Leipzig)春季展覽中正式公諸於世。
1938年
成立徠卡學校亦即日後的徠卡學院。
1952年
在加拿大的Midland, Ontario等地建造生產工廠。
1956年
恩斯特.徠茲二世的三個兒子恩斯特.徠茲三世,路易希.徠茲(Ludwig Leitz)及根特.徠茲(Guenther Leitz),在父親身後,繼續掌理公司。
1973年
鄰近Porto位於葡萄牙Vila Nova de Famalic的工廠開始上線生產。
1986年
徠卡股份有限公司(Leica GmbH)成立,更有助於攝影市場的大量活動。
1987年
1月1日,徠卡股份有限公司並購威得赫爾布格公司(Wild heerbrugg AG)成立威得徠茲(Wild Leitz)集團。此時新公司員工共有9000人。
1988年
遷移至位於索恩斯(Solms)靠近威茲拉(Wetzlar)的新工廠。
1990年
威得徠茲集團(Wild Leitz Holding AG)和Cambridge Instrument Company plc合並建立一個新的徠卡Holding B.V.集團。至此,徠卡的名字正式與顯微鏡測量器、照相測量法系統及科學光學儀器的領導者,劃上等號。
1996年
4月1日起徠卡接管Minox GmbH相機部門,開始涉足迷你相機製造領域。
1996年
7月25日徠卡股份有限公司(Leica Camera GmbH)成為上市公司,並更名為徠卡股份公司(Leica Camera 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