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徠卡哪些是單反機哪些是全畫幅
R系列和S系列是單反,純數碼的是S系列,R系列是膠卷相機,只有R8、R9可以裝數碼後背。S2定位是中畫幅數碼相機。M系列是旁軸相機,M7(含M7)之前的是膠卷相機,M8以後是數碼。其中M9是全畫幅。
㈡ 徠卡相機都有什麼型號
135中的頂級,價格也頂級現有產品有電子快門膠片旁軸相機m7純機械膠片旁軸相機mp全畫幅數碼旁軸m9中畫幅單反s2m系列和s系列的鏡頭口袋機x1其他的lux什麼的數碼算是松下的,你能在松下產品線中找到完全一樣的機型,沒必要買徠卡馬甲了
麻煩採納,謝謝!
㈢ 徠卡相機好嗎 希望推薦幾款
徠卡當然好,款款都是極品。
單反
徠卡S2
有效像素:3750萬,
旁軸
徠卡M9
有效像素:1800萬
,
卡片
徠卡V-Lux30
有效像素:1410萬
,
專業
徠卡M9-P
有效像素:1800萬
㈣ 徠卡的旗下產品
Ur-Leica:巴爾納克的原型徠卡照相機。
Leica I:1925年正式生產。 Leica ISchraubgewinde:1930年39毫米螺旋口,可配愛爾馬50毫米f/3.5、35毫米f/3.5和135毫米f/4.5鏡頭。
Leica II:1932年,配有可與鏡頭聯動測距儀。
Leica III:1933年,配有低速快門,由機身前另一小紐控制。
Leica IIIa:1935年,配有1/1000s的高速快門。
Leica IIIb:1938年
Leica IIIc/IIId:1940年
Leica If/IIf/IIIf:1952年
Leica IIIg:1957年 Leica mini
Z2X中國造
C1中國造
C2中國造
C3中國造
Leica Minilux 40mm日本造
Leica Minilux Zoom日本造
Leica CM 40mm德國造
Leica CM Zoom德國造 M3:1954年—1966年,於1954年德國Foto Kina展覽會上首次發布,總共生產了22萬台。M3是首個使用快速裝鏡頭卡口的徠卡機身(之前III系列的機身是螺紋卡口),其取景器放大倍數為0.92,是所有M系列中最高的。但是只有50mm, 90mm, 135mm 線框。所以不適用50mm以下的廣角鏡。或可採用額外的取景器。所以要用廣角就要買M2,或M4,M6.但用50mm鏡頭取景器里看起來很爽。M3採用現代的過片桿而非之前III系列的旋鈕過片。
MP:第一代經典MP1960年左右產量不多。Alfred Eisenstaede用。他的那台還有快速過片的底蓋,動作快的話可以每秒3張拍攝。那時還沒有自動馬達。
M2:1958年—1967年,M3的廉價版本,其0.72倍放大的取景器成為後續M系列
的標准,M2計數
器沒有自動復位功能,拍完一卷後要自己動手撥回去。不然拍下一卷時會搞混所拍的張數。
M1:1958年—1967年
M4:1967年
M4 MOT:1967年
M5:體積與重量最大的M相機,長相奇怪,俗稱「飯盒」,第一次加入內置的測光表1971年
M4-2:1977年
M4-P:價錢低,用了大量料零件,可靠性最差的M相機《一這里不對,M4-P可靠性很好,職業攝影的選擇
M6:1984年—1992年,在這個劃時代的型號中結合了M3的外形尺寸,先進的沒有運動部件的測光計(之前M5的測光表有類似一個棒子運動部件,在簾布快門前,鏡頭後)和取景器中的LED指示。
M6 TTL:1998年,支持TTL閃光,所增加的電子部件在頂部增加了2毫米的高度。將快門速度撥輪改為了逆時針。
M7:2002年,支持TTL閃光、光圈優先和手動曝光。有.58、.72和.85倍放大的取景器規格,其頂部與M6 TTL類似。
MP:2003年,MP代表「完美的機械相機」(Mechanical Perfection),功能上與M6類似,但其取景器的改進消除了眩光。倒片螺絲改為與M3相同.正面沒有刻字,更低調一點。
M8:2006年,徠卡第一台數碼化的旁軸相機,截幅機1.33放大倍率。性能不行,故障很多。
M8.2:2008年M8升級版。快門的釋放和上弦不在是同時進行(M8),而是中間有時間差,分別在按下和釋放快門鈕時。所以快門更輕聲,快門震動更小。故障很少。藍寶石免劃傷LCD。
M9:2009年M9為首部全幅感光完件的M形數碼旁軸相機(全幅感光完件平方為24mmx36mm),目前(2011年)最小的全幅可換鏡頭數碼相機。
M9-P:2011年M9升級版,外觀低調一點,沒有印型號和廠牌,藍寶石LCD表面。
ME:2012年M9簡化版,相對M9去除了數據線介面與取景器切換撥桿。性能與M9沒有區別。
M:2013年初上市,在M9P之後,徠卡此次取消了命名中的數字編號,新機器不再按照順序命名為M10,而直接命名為M。全副CMOS感測器,新M機還首次加入了實時取景以及高清攝像功能。用戶可以通過背部的3英寸92萬像素顯示屏進行實時取景,支持10倍放大用於精確對焦;此外還加入了「峰值實時對焦」功能(Live View Focus Peaking),以紅線顯示的方式幫助用戶進行對焦判斷。徠卡首款M系列兼容R鏡頭的機身,給老徠卡用戶帶來了不小的驚喜! Leicaflex I/II:1964年—1967年,由於尼康F系列的成功帶來巨大的壓力而產生的產品,帶有內置的外部測光計和中央帶毛玻璃的取景器。
Leicaflex SL/SL MOT:1968年,支持TTL重點區域測光。
LEICAFLEX SL2/SL2 MOT:1974年,在SL的基礎上改進了機身造型並採用敏感度更高的測光計,被一些人認為是最堅固的35毫米單反相機。SL2的製造成本比售價還高,這促使徠卡與美能達合作開發下一代電子化的單反相機——R系列。
R3:1976年,徠卡第一款電子化的單反相機,基於美能達XE1/7,在生產少數產品後轉往萊茨在葡萄牙的工廠生產。
R3 MOT:1978年
R4/R4 MOT:1980年,基於美能達XD11,確定了直至R7的R系列相機的基本配置。提供了程序、快門優先、光圈優先和手動曝光模式,支持點測光和中央重點測光。
R4s:1982年—1985年
R5:1987年—1988年,進行了電路改進,支持TTL閃光。
R6:1988年,採用機械快門,使得僅有內置測光計需要依賴電池。
R-E:1990年
R6.2:1992年
R7:1992年
R8:1996年,脫離了美能達重新設計,並在德國的工廠生產。
R9:2002年
R8/R9 DMR Digital Mole R:2003年DMR數碼後背,1000萬像素。1.4倍率。適用於R8、R9。是R系列數位化的極佳選擇。 S1:1998年1000萬像素。由於ISO太低,曝光往往需要好幾秒,故只能拍靜態物體。鏈接用好幾台電腦硬碟儲存照片。
S2:2008年器尺寸為30×45毫米,3700萬像素,比全幅大56%。
S: 是S2產品的後續機型,不過在命名上與徠卡M一樣不再使用數字表示.在「徠卡 S2」的成功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提升畫質,設立數碼中畫幅攝影新標准·改善畫質,提升噪點性能、自然色彩再現和白平衡精度;·升級後的自動對焦模塊不僅提升了對焦速度,還有對焦精度;·內置GPS模塊;·操控性能優化。 Digilux
Digilux Zoom…12.7萬像素。
Digilux 4.3……240萬像素。
Digilux 1………400萬像素,富士的姐妹機。
Digilux 2………500萬像素。2004年photonika得獎相機。很好的相機,評價很好,做工極好,(2011)二手價格還是很高,600英鎊。1:2.3片幅,片幅很小,比卡片機大一點點,所以大光圈也拍不出淺景深。日本造。
Digilux 3………750萬像素。M4/3片幅,2006年停產。日本造。 C-Lux系列 卡片式數碼相機,與松下合作後的姐妹機。日本製造。
D-Lux系列 卡片式高端數碼相機,感光元件為16:9畫幅。與松下合作後的姐妹機。日本製造。
V-Lux系列 大變焦系列,與松下合作後的姐妹機。日本製造。
X系列 整個機器完全德國原產製造。鏡頭也是Leica原廠設計製造。 徠卡相機的誕生,使相機更趨小型化和更精密。由於徠卡相機在工藝方面表現出的美學價值,形成了徠卡產品深厚博大的文化內涵。
經典螺口機
經典的螺口徠卡相機無疑是小型相機的代表作。螺口徠卡相機因其在設計上所表現的創造力,整整影響了幾代小型相機的發展。仿製徠卡的產品也由此應運而生。從徠卡Ⅰ型到Ⅲ 型,徠卡螺口相機在技術上已經相當成熟,性能完備。其主要貢獻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1、採用精密程度較高的、適合於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的鋁合金機身,使相機的小型化和輕量化得以實現;
2、小型焦平面快門和可以控制准確曝光時間的多段位阻尼系統,使相機曝光精度和范圍大大提高;
3、統一機身像面定位距,實現了鏡頭標准化互換機制;
4、創建以機身為中心的多附件體系,大大拓寬了相機的使用范圍;
5、進一步提高了相機的光學水平。
徠卡M3的問世時值1954年,是徠卡相機的鼎盛時期。它一方面繼承了徠卡的優良品質,另一方面為適應時代發展對傳統模式進行了大范圍改良。這情形有些像以後佳能EOS廢棄FD體系一樣。M3的改良主要包括如下6個方面:
1、內裝等倍率亮框取景器和視差自動補償機構;
2、裝備自動復位式膠片計數器;
3、改轉盤式輸片機構為力矩式輸片機構;
4、改螺口鏡頭連接為卡口鏡頭連接;
5、啟用新型不回轉式快門調速盤;
6、新型分體插刀式連動電子測光表。M3之後,徠卡M系列的發展使得徠卡旁軸相機在技術上登峰造極,極大地影響了世界相機工業的發展,因此被公認為相機技術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然而,50年代以日本為首的新的相機生產國開始發展一系列單鏡頭反光式相機,並取得了顯赫的成績。這一現實促使徠茨公司在守善M系列相機的同時,開始關注和開發單鏡頭反光相機。但是,此刻的技術創新已不再來自徠卡自身,徠茨公司開始注意學習他人經驗。第一架徠卡單鏡頭反光相機的試驗品,與1959年福倫達公司出品的Bessamatic 有些相像。直到1964年,徠卡弗萊克斯相機才正式發售,這也是第一架商品化的徠卡單鏡頭反光相機,它融匯了徠卡相機精工細琢的工藝品性,在制 造技藝上不同凡響、和同時期的M系列相機相比,徠卡弗萊尤斯的調速范圍更寬,最高快;最高快門速度達到1/2000秒,並使用戶便於裝卸膠卷的大開蓋暗倉和比硒光測光表更為方便的旁軸式硫化鎘測光連動系統,但是,徠卡弗萊克斯相機亦有其缺點,如同其他品牌的單鏡頭反光相機一樣,徠卡弗萊克斯相機的快門噪音較大,取景器亮度不足以與M系列相比,在調焦便捷性和造型總體特色方面也不如M系列相機,體積亦偏大等等。1976年,可能是為了再振徠卡相機雄風,徠卡弗萊克斯系列的換代產品也啟用了「3」字,命名為徠卡R3。R3一改以往徠卡弗萊克斯系列相機的造型特徵,採用了更能體現現代風格的造型。R系列以後的徠卡單反相機全部裝飾了徠卡醒目的圓形紅色徽標,而旁軸系列相機是在M6之後才附有這樣的標志。
R3的出現的確給徠卡單鏡頭反光系列相機添加了幾分生機,但習慣用徠卡相機的人多數依然對徠卡旁軸相機情有獨鍾。他們認為,徠卡旁軸相機才是徠卡風格的源泉所在。其實,從某種程度上看,徠卡單鏡頭反光系列確實是沾足了徠卡旁軸相機的光。但是,徠卡高品質的鏡頭和經典製造工藝依然使徠卡單鏡頭反光相機傲視群雄,在高檔相機群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R3相機實際上是徠卡第一架自動曝光相機,以後的徠卡單鏡頭反光相機自動化程度不斷提高。而M系列相機卻一心保持著全機械方式。這一方針似於是徠茨公司在兼顧懷舊與追求品牌、習慣於經典和習慣於快捷操作的幾類人。無可否認,在便利性方面R系列相機要比M系列出色,只是歷經R4、R5、R6、R-6、R7之後,R系列相機的徠卡風格變得越來越模糊,發展到R8時則更像日本相機。這同R4開始滲入日本技術有著密切關系。相形之下,M系列相機受外來技術的影響相對要小得多。
回顧徠卡經典旁軸相機的發展歷史我們可以發現,由徠卡M3發展起來的徠卡M系列相機完全是徠卡自身技術的結晶。雖然測光系統方面對新技術有所借鑒,但基本結構沒有大的變化。以M6為例,其基本造型方面保持了M3以來的一貫風格,可以通用M系列所有鏡頭。而且M6的實際光圈測光方式對於簡化相機結構和提高測光可靠性都是十分有利的。同時,旁軸相機的鏡頭採用的是實焦距設計,它比單鏡頭反光相機後焦距設計所生產的鏡頭更加小巧和精確。加之M系列運行時的低噪音,難怪徠卡旁軸相機時至今日依然擁有市場。
徠卡單鏡頭反光相機的情況有所不同。還在徠卡弗萊克斯系列時期,日本的單鏡頭反光相機已經技高一籌,壟斷了相當一部分國際市場,徠卡R系列的出現已經無法抵擋眾多日本廠家單鏡頭反光相機品種上的優勢。而在高檔旁軸相機領域里,日本廠家則逐漸退出了與徠卡的正面較量,使得徠卡M系列獨領風騷。80年代後,日本單鏡頭反光相機在自動化程度方面發展更為迅速,徠卡R系列相機的單兵獨進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步履艱難。然而,R系列產品還是藉助徠卡的文化背景和一流的工藝水平堅守在一方狹小的領地之中。很明顯,R系列的發展如果沒有文化背景的支持是難以生存的。不過,從另一方面看,正是由於R系列在市場上的收斂,相機生產數量不大,加之較高的成本投入,R系列的身價已高於自身的使用價值,其價值含量與日本同類相機相比顯然不可同日而語。恰恰是這一原因,徠卡單鏡頭反光相機也體現出了它的高貴所在。
綜上所述,無論是經典旁軸系列,還是單鏡頭反光系列,徠卡越來越多地凝聚為或表現出一種文化,使用價值對徠卡來說也許已經變得不十分重要,或者說只是徠卡的一個方面。在數字化不斷沖擊傳統的今天,徠卡更容易被看作是傳統。而傳統表述的是一個歷史,沒有歷史也就沒有未來。在整個相機工業的發展歷程中,人們不能不說:徠卡,歷史的象徵!
㈤ 徠卡單反相機都有那些
徠卡的代表產品是旁軸相機,至於單反主要就是R系產品(膠片單反)和S系產品(數碼單反),兩系之外也有一些零散型號吧。
㈥ 萊卡相機多少錢打算入手。
截止2020年9月10日,萊卡相機在兩千元到兩萬元不等。
昂貴的價格是徠卡的品牌標志,同時伴隨著的更是一種精湛的製作,然而徠卡又是所有相機中最保值的。50年前買的徠卡, 50年後如果原價賣出,准會被搶破頭。
這就是徠卡的魄力。徠卡的傳奇,徠卡的手感,被人渲染得神乎其神。但一台相機那種絲絲入扣的過片手感,是唬不住人的。
(6)徠卡機械相機有哪些擴展閱讀:
2019年,萊卡產品設計師Vincent Sall設計了一款和你手上的iOS設備完美結合的概念產品Leica X3單反,以Leica的色彩光環為設計出發點。
將經典的Leica相頭蓋設計成一個強大的超級合體式單反相機,設計中的X3不僅能隨時通過藍牙將照片發送到iPhone或者iPad上,而且一甩鏡頭蓋,相機便自動啟動。
雖然設計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發和改進,才能真正具有「可投產」 的意義,但根據設計師的本人解釋,這款相機「填補了高畫質大型相機和低畫質電子產品之間的溝通鴻溝」。
㈦ 徠卡的M系列、S系列、R系列、lux系列有什麼區別
萊卡除了M機是萊卡德國生產,r機有部分零件在德國做的,可以說R機是「混血兒」也不單在日本,其他地方也有生產。
另外其實M8/M8.2、m9都不是全是德國製造,CCD是柯達的。萊卡在電子部分技術很落後的。D-LUX4、C-LUX3和他們前幾代都是日本松下做的,但是鏡片是萊卡公司自己製造的,另外顏色方面也是後來運回德國讓萊卡工程師調出來的。
萊卡D-LUX4和松下的LX3是一樣的機型,數據,外形都是一個廠出的。但是很明顯萊卡顏色更加出色。松下LX3的顏色很明顯沒萊卡的顏色豐富。萊卡c-LUX3老實說,並不很出色。只能說一般。
D-4色彩很好,很多職業發燒友都喜歡拿來做輔機。其實D-4很好,但是現在非常貴,接近10000塊,還要訂貨才有,行貨的話廣州便宜點。
將要出的X1好像也是日本代工的,還沒出的話就不作評論。很多玩家都關心的最新單反s系列,超全畫幅56%,不能叫做135單反相機了。鏡頭是日本做的。玩萊卡的話還是玩膠片的人多。
(7)徠卡機械相機有哪些擴展閱讀
自從第一部相機誕生到現 在,在相機發展史上能稱得上著名品牌的可能會有不少,這些甚至在我們生活的周圍隨處都可以看到。但是,在相機發展史上,選擇某一個品牌的相機對於用戶來說,不是選擇那部相機,而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這樣的品牌可謂就是少之又少了。
徠卡系列相機幾乎是個神話,半個世紀不變的臉,極簡單的功能,絕不妥協的製作,它位居誰都想顛覆,但誰也沒有得逞的頂尖地位,它的優點、它的不盡人意,說不盡道不完,以至於只要談徠卡,場面就熱鬧了。說它好的,聲情井茂,說它不怎的,也是振振有辭。
據說在英國,一些紳士並不拍照,身上也常掛一台徠卡,作為有身份的象徵。日本是相機生產大國,卻擁有世界上最多的徠卡迷。在徠卡身上,蘊藏著太多的神話,以至有時失掉了一些真實感。可以說,徠卡早已超越了作為工具的地位,己上升為一種文化現象。
背負著文化,對徠卡是一種榮耀,也是一種負擔。徠卡擁有世界上最奇怪、最頑固的擁戴者。別的相機愛好者等待的是新功能、新款式,惟有徠卡迷,改一個小轉盤都認為是暴殄天物。
㈧ 徠卡膠片單反相機哪款比較好
全機械相機, 徠卡M-A旁軸膠片相機比較不錯。徠卡M-A(Typ127),相機的一大特色是相機採用全機械結構,無需任何電力驅動。相機以單機身形式出售,售價為4,750美元,摺合人民幣約29,18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