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照相機裡面的我感覺臉很大,而鏡子裡面的我卻不會
或許你感覺的照片是自己伸手拍攝的大頭像,這就相當於用廣角鏡拍照,變形自然就大……
你讓他人用標准鏡或更長的中焦鏡、長焦鏡拍攝,相信這個問題迎刃而解。
2. 我現在,才發現啊,照相和鏡子是反的,可是,我還是搞不明白,我在相機里我的右臉大在鏡子里左臉大,還是
角度不同吧。
3. 您好 為什麼手機相機拍出來右臉很大 照鏡子感覺挺對稱的 到底哪個更准確 謝謝!
這個其實並沒有什麼 只要你心中明白自己是最好的就OK了 別人眼裡的你是手機相機的你 鏡子中的你是經過你大腦的修飾而顯現的 科學家們早就做過這個實驗 你照鏡子越久你會發現鏡子中的你更漂亮
4. 為什麼鏡子里的樣子和相機里拍出來的差別那麼大
有兩個原因:
1.鏡頭焦距帶來不同空間透視,從而影響人像照片效果。
可以從照片中很明顯地看出在廣角端模特的臉部顯得非常「窄」,同時額頭、鼻子和下巴等凸出部分相對更大,而在長焦端模特的臉更「平」,上述部分也沒那麼突出。
所以85mm-135mm是拍攝人像特寫的黃金焦段,因為擁有最適當的空間透視。而在照片里或拿著相機對著鏡子時屏幕中的臉一般是35mm焦距(28--50)。
2.另外一個原因:凍臉效應
英國心理學會博客介紹最近的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普遍認為一個人的視頻會比視頻的截圖看起來更美。稱之為「凍臉效應」。
也許那些對自己照片感到絕望的朋友可以感到一點安慰了,加州大學和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發現,人們會認為視頻中的人比同一個視頻的截圖更好看。換句話說,就算覺得自己在假期照片里看上去非常不堪也無須擔心,別人就會覺得會動的真人要好看得多。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羅伯特·博斯特和他的團隊把這種靜態臉相對動態臉沒那麼有吸引力的現象稱為「凍臉效應」。
這可能跟動態臉的印象形成方式有關。人們會把在不同位置、不同側面的同一張臉進行平均化。這與先前研究所發現的「平均臉更有吸引力」是一致的。另一個可能是「動態臉更好地激活了面部識別神經機制」。畢竟,相機是不久之前才發明出來的,大腦的臉部識別系統本來就是演化來加工動態臉,而不是靜態臉。
博斯特和同事讓參與者對2秒鍾的視頻以及從這些視頻里截下的1200幀靜態圖打分,評價視頻或圖片中的20個人有多好看。結果發現同樣一張臉在視頻中的得分要比在靜態圖中要高。
實驗試圖進一步探索這種效應的深層機制。當把視頻和圖片倒轉過來看時,效應也同樣存在。研究者認為這並非因為視頻包含更多信息:對比視頻以及從同一段視頻中截出的多張靜態圖的集合,最後還是視頻得到更多好評。記憶也不會是影響因素,好看的肖像並沒有比普通的好記多少。不過,研究者發現,要想被認為更有吸引力,那些視頻需要順次地播放。幀次混亂的視頻並沒有比靜態圖得分更高。
凍臉效應可以說明為什麼臉部攝影那麼難掌握,以及為什麼人們往往認為真人漂亮過上鏡。
5. 鏡子里的自己和原相機里的自己哪一個才是最真實的
這取決於如何確定白的真相。如果你認為杜在別人眼裡是真實的自我,那麼後面的攝像頭拍的刀視頻或照片就是最真實的自我。事實上,鏡子中的自我與後方相機拍攝的視頻或照片左右對稱。當左右臉不是很對稱時,通常很容易看出區別,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鏡子不是那麼真實。
如果我們能經常從第三人稱的角度來打扮自己,我們就能迎合別人的審美,讓自己更受歡迎。當我偶然在別人拍的視頻或照片中看到自己時,我並不覺得奇怪。“鏡像攝像頭”應用程序可以從左到右鏡像前置攝像頭的預覽界面,這就是我們在別人眼中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