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全幅照相機和非全幅照相機區別
全幅照相機和非全幅照相機區別就是相場。
相場決定了其實際焦距,所以也就決定了景深。實際焦距同樣的鏡頭,在全副上和非全副上的透視關系一定,但是全副上的視角要比非全副廣。全副上實際焦距24mm,與非全副上等效焦距24mm(按照同光圈,APSC1.5X換算,實際焦距16mm)相比,透視關系不同,前者景深更淺
全副就是銀鹽膠片面積36X24(大約,因為有會有0.1mm的差異),而小於這個標準的都可以稱為非全副。
㈡ 非全畫幅和全畫幅單反差別是什麼
非全畫幅和全畫幅單反的區別主要在感光元件尺寸上,非全畫幅相機的感光元件尺寸比全畫幅相機的感光元件尺寸小。
相機的畫幅是以35毫米膠片相機的感光片尺寸來劃分的,35毫米感光膠片的尺寸為36X24毫米。數碼相機感光元件尺寸和膠片相機的膠片尺寸一致,我們就稱為全畫幅相機(和35毫米膠片感光尺寸一樣),小於35毫米膠片感光尺寸的我們稱為非全畫幅,並有APS-H畫幅和APS-C畫幅相機之分。目前市場上主流相機除全幅相機外,大部分為APS-C畫幅相機,APS-H相機相對較少。
根據非全畫幅感測器與全畫幅感測器的尺寸規格差距不同,鏡頭系數也不同,感光元件越小,這個系數就越大。比如在4/3系統中,奧林巴斯的單反相機焦距換算系數是2,在APS-C畫幅下,佳能非全畫幅相機感光元件尺寸為22.5X15毫米,尼康非全畫幅相機感光元件尺寸為24X16毫米,尼康換算系數就是1.5,而佳能的APS-C畫幅由於感光元件略小,換算系數是1.6,APS-H畫幅下換算系數是1.3。
全畫幅和非全畫幅的主要差別就在此,鏡頭本身的視角在APS-C畫幅下要打一個折扣,原先的廣角鏡頭在APS-C畫幅下顯得不那麼廣了,而長焦鏡頭在APS-C畫幅下則更長了。例如EOS
70D上用18mm鏡頭拍攝,實際焦距乘以1.6的轉換系數為18×1.6=28.8mm。
由於全畫幅感光元件尺寸較大,如果採用相同的感光元件密度,全畫幅就會有更高的解析度,這樣畫質就會更高。如果採用相同的解析度,全畫幅的感光元件尺寸間距就會大的多,這樣感光元件間隔就更寬,互相間電子干擾就會更小,這樣就會或獲得更好的感光性能。所以全畫幅相機由於感光元件尺寸大,其畫質或感光性能更優越,當然製造成本會更高,價格也更貴。
㈢ 我想配個定焦頭,佳能非全副相機,您說是50mm好還是85mm呢
拍人像小於f2.2就會顯得肉了(不夠銳),也不好看,最佳光圈還是要在2.2-2.5之間,焦距50剛剛好,所以考慮50/f1.8(f1.4)都挺好
㈣ 全副和非全副相機的區別就是感光原件大小不一樣吧,成像全副更好點為什麼上鏡頭不是全副的要乘以1.6
全副機感覺器件尺寸大,所以畫質更好,寬容度更大,相對於35mm機身60D的感測器尺寸小1.6倍,所以計算等效焦距時要乘1.6,所以18-135的等效焦距是28.8-216
㈤ 全畫幅相機與非全畫幅成像的區別
所謂全畫幅,就是按照膠片機膠片沖洗出來的尺寸36mm*36mm的標准來設計的。
由於感光元件很貴,廠家為了推廣中低端相機而選用非全,非全畫幅比這個標准尺寸要小,具體要看相機的參數。
在全和非全像素一樣、設置一樣的情況下,成像質量上是沒有區別的。譬如說一部單反,分別定義為全和非全,拍攝質量就一樣。
當然,實際是不可能一樣的。因為全畫幅的相機提升了配置的性能(譬如說高級降噪功能、防抖動功能),自然成像質量要相對高一些。
2. 全畫幅是36*36,非全一般是25*36左右,也就是說,非全只能佔到全的70%左右,因而同等條件去拍一棵樹,全畫幅顯示的是整體,非全可能就是這棵樹的局部了。
㈥ 非全副相機標准人像鏡頭應該是多少毫米
非全幅相機要看具體型號了,APS-C畫幅、一寸畫幅,M4/3畫幅,乃至中畫幅……所以才有等效焦距(視角)這個說法,一般是等效焦距50到100的樣子。
但是這樣拍人像的效果往往並不理想。
㈦ 非全畫幅單反多少mm的焦距相當於標准135相機35mm焦距
非全畫幅單反24mm焦距相當於標准135相機35mm焦距。 其實標准135相機=全畫幅相機。那麼關於焦距換算的這個問題就好理解了。
㈧ 佳能單反相機全副和非全副是什麼意思
相機攝影都得要有記錄影像的感光材料,傳統相機的感光材料是膠片,數碼相機的感光材料是感光元件(CCD或COMS),感光器面積的大小與35mm膠片面積相比,如果接近或相等,就是全幅規格,採用該規格尺寸的單反相機就是全幅單反相機。
舉個例子:傳統135相機底片尺寸為36×24mm,佳能EOS-5D數碼單反機採用的CMOS尺寸為35.8×23.9mm,接近36×24mm的尺寸。所以,佳能EOS-5D就屬於全幅數碼單反機。全幅單反機的感光器面積由於與35mm膠片相等或相近,因此所配置的各種鏡頭的焦距也和傳統相機一樣。
基於現有的製造技術和工藝水平,大尺寸全幅感光元件製造困難,價格昂貴,因此目前大多數數碼相機採用的感光元件都不是全幅的,其尺寸介於135相機底片和家用數碼感光元件之間,最常見的就是「APS-C」規格。
因為35mm膠卷的廣泛使用,讓36×24mm成為一種規格。在這個規格之下,35mm就成為了我們判定鏡頭視角的一個標准。例如28mm鏡頭就可以實現廣角,35mm為標准視角而50mm是比較接近人眼的視角等等。不過到了數碼時代,數碼單反相機上採用的感光器目前更多的是採用非36×24mm尺寸,於是就有了倍率問題。例如,APS-C尺寸,倍率1.5(佳能為1.6);4/3系統,倍率2;適馬X3系統,倍率1.7;佳能APS-H尺寸;倍率1.3等。
以佳能EOS 400D(APS-C畫幅)及一支18-55mm鏡頭為例,乘以1.6倍率後,相機上鏡頭等效焦距將會變為28.8-88mm,但如果是全畫幅單反搭配18-55mm鏡頭,其焦距將保持不變。
因此,全畫幅的優勢顯而易見,不僅可以讓老鏡頭物盡其用,還因為感光元件CCD/CMOS面積大,這樣一來捕獲的光子越多,感光性能越好、信噪比越低。說全畫幅單反是未來數碼單反發展的一個大趨勢,原因也就在此。
㈨ 請問相機全幅和非全幅是什麼意思
見過135相機的膠片嗎,那個就是全幅,比那個小的就是非全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