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3d效果圖製作共分為哪幾個模塊
3d效果圖製作共分為模塊:拿到設計部的CAD圖紙——了解設計師的設計意圖——模型的搭建——打燈光——渲染——後期處理。
在透視圖/相機視圖內顯示安全框,上材質,打燈光,調整渲染角度,小圖渲染看看整體效果,調整燈光、材質設置參數,再次預覽效果,如此反復,滿意後,修改渲染配置到高像素尺寸,正式渲染,如果需要製作復雜的背景,就保存到png背景透明的格式。
3d效果圖種類:
1、酒店效果圖製作餐廳3D效果圖、大堂裝修效果圖、客房效果圖、衛生間室內效果圖、單人間3D效果圖、標准間3D效果圖、豪華套房效果圖、總統套房效果圖、中餐廳效果圖、西餐廳效果圖、會議室效果圖等。
2、辦公效果圖製作辦公室的設計開場辦公室室內效果圖、經理室3D效果圖、員工辦公室效果圖、接待室效果圖、報告廳裝修效果圖、走廊效果圖等。
3、商業效果圖設計大型綜合、專業商場;服裝、珠寶首飾、手機、電器、禮品、各類精品的專賣店或商場內商鋪的設計及公司的產品展廳設計。
❷ 3D外牆建築投影需要哪些設備
● 3D建築外牆投影最基本要求:
1、必須有一台能控制投影機對牆面進行邊緣融合、異形校正、媒體編播的設備。
2、必須有高流明的工程投影機,每台投影機至少2萬流明。投影的流明度決定整個投影畫面的亮度和清晰度
3、專業的影像視頻製作。影像內容中常出現的對建築輪廓描繪必須根據建築物上的每一點來拍攝、製作。同時,影像內容的3D特效製作是否具有創意、精彩是由視頻製作的團隊水平決定。
一束光投射在彎曲的物體表面,出來圖像會扭曲;投射在凹凸不平的物體表面,出來的圖像會有斷層,要在這些凹凸不平的物體表面進行投影,特別是建築物表面,必須有一款產品能對這些物體進行異形校正(又稱幾何校正),以完美的投射出畫面。據了解,業內常用的是COOLUX(潘多拉魔盒)這個產品,來控制投影機對牆面進行邊緣融合、異形校正的。
❸ 實現3d成像的技術有哪些
現在的全息投影技術一共分為以下三種:
1.在美國麻省一位叫Chad Dyne的29歲理工研究生發明了一種空氣投影和交互技術,這是顯示技術上的一個里程碑,它可以在氣流形成的牆上投影出具有交互功能的圖像。
此技術來源海市蜃樓的原理,將圖像投射在水蒸氣上,由於分子震動不均衡,可以形成層次和立體感很強的圖像。
2.日本公司Science and Technology發明了一種可以用激光束來投射實體的3D影像,這種技術是利用氮氣和氧氣在空氣中散開時,混合成的氣體變成灼熱的漿狀物質,並在空氣中形成一個短暫的3D圖像。
這種方法主要是不斷在空氣中進行小型爆破來實現的
3.南加利福尼亞大學創新科技研究院的研究人員目前宣布他們成功研製一種360度全息顯示屏,這種技術是將圖像投影在一種高速旋轉的鏡子上從而實現三維圖像,只不過好像有點危險
可以說這些技術很多國家都在研製,毫不誇張的說這項技術它包含了未來,誰最先使用這項技術,誰就最先走入未來的先進技術行列。
全息投影技術是全息攝影技術的逆向展示,本質上是通過在空氣或者特殊的立體鏡片上形成立體的影像。不同於平面銀幕投影僅僅在二維表面通過透視、陰影等效果實現立體感,全息投影技術是真正呈現3D的影像,可以從360°的任何角度觀看影像的不同側面。
4.有一種偽全息投影應用在現在的商業用途上。目前大體分為兩類:投影機直接背投在全息投影膜上的也就是初音演唱會那種應用的。另一種是採用投影機或其他顯示方法光源折射45度成像在幻影成像膜的全息投影,後者成像效果相對更炫一些,不過成本相對會高出很多,受場地限制也多一些。在水立方舉辦的聚仙游戲全息發布就是應用的幻影成像膜,用的LED屏折射光源,舞台效果很炫。
2010年3月9號晚間世嘉公司舉辦了一場名為「初音未來日的感謝祭」「初音之日」(Miku's Day)的初音未來所謂的全息投影演唱會。投影機直接背投在全息投影膜,是全息,但不是最理想化的全息投影。
❹ 裸眼3D技術的相關產品有哪些
成都地區適用於商業用途的裸眼3D產品有,成都普什信息自動化有限公司立體顯示事業部自主研發自主知識產權的裸眼3D數字標牌廣告機系列產品(19寸、21.5寸、42寸、46寸、55寸、豎屏、大型拼接屏等),該公司的裸眼3D廣告機採用先進的柱狀透鏡技術。
柱狀透鏡—柱狀透鏡技術也被稱為雙凸透鏡或微柱透鏡3D技術,其最大的優勢便是其亮度不會受到影響。柱狀透鏡3D技術的原理是在液晶顯示屏的前面加上一層柱狀透鏡,使液晶屏的像平面位於透鏡的焦平面上,這樣在每個柱透鏡下面的圖像的像素被分成幾個子像素,這樣透鏡就能以不同的方向投影每個子像素。於是雙眼從不同的角度觀看顯示屏,就看到不同的子像素。不過像素間的間隙也會被放大,因此不能簡單地疊加子像素。讓柱透鏡與像素列不是平行的,而是成一定的角度。這樣就可以使每一組子像素重復投射視區,而不是只投射一組視差圖像。之所以它的亮度不會受到影響,是因為柱狀透鏡不會阻擋背光,因此畫面亮度能夠得到很好地保障。不過由於它的3D顯示基本原理仍與視差障壁技術有異曲同工之處,所以解析度仍是一個比較難解決的問題。
優點:3D技術顯示效果更好,亮度不受到影響
缺點:相關製造與現有LCD液晶工藝不兼容,需要投資新的設備和生產線。
對於這三種技術的商業化現狀,視差障壁由於技術復雜度較柱狀透鏡低,目前市場上該類產品較多,而MLD在量產技術可行性和成本方面並不具備競爭力;綜合分析,柱狀透鏡技術才是趨勢和主流。
❺ 全息3D投影儀是怎麼將物體投射的空中的
主要組成設備 1、三維圖像顯示及控制系統 1)、360全息專用投影設備 2)、360全息影像用高背投幕 3)、圖像反射系統及顯示系統 4)、高性能圖形計算機工作站 所謂360度幻影成像系統就是由透明材料製成的四面錐體,觀眾的視線能從任何一面穿透它,通過表面鏡射和反射,觀眾能從錐形空間里看到自由飄浮的影像和圖形。四個視頻發射器將光信號發射到這個錐體中的特殊棱鏡上,匯集到一起後形成具有真實維度空間的立體影像。三維畫面懸浮在實景的半空中成像,營造了亦幻亦真的氛圍,效果奇特,具有強烈的縱深感,真假難辯。 櫃體時尚美觀,有科技感。頂端四面透明,真正的空間成像色彩鮮艷,對比度,清晰度高;有空間感,透視感。形成空中幻象中間,360度空間成像系統,360度全息成像系統將三維物體懸浮在實景的半空中成像,具有強烈的縱深感,真假難辯。頂端有神秘透明金字塔,下部的方櫃充滿未來和科技感。結合實物,實現影像與實物的結合。也可配加觸摸屏實現與觀眾的互動 。可以根據要求做成四面窗口,每面最大2 -4米。可做成全息幻影舞台,產品立體360度的演示;真人和虛幻人同台表演;科技館的夢幻舞台等。讓您的客戶尖叫,讓路人駐足瞻望,科幻電影中的全三維影像終於變成現實。 可結合實物,實現影像與實物的結合。也可配加觸摸屏實現與觀眾的互動 。可以根據要求做成四面窗口,每面最大2-4米。可做成全息幻影舞台,產品立體360度的演示;真人和虛幻人同台表演;科技館的夢幻舞台等。 適合表現細節或內部結構較豐富的個體物品, 如名表、名車、珠寶、工業產品、也可表現人物、卡通等,給觀眾感覺是完全浮現在空氣中,具體尺寸可以根據客戶的要求靈活設置。 三維全息影像是由透明材料製成的四面錐體,觀眾的視線能從任何一面穿透它,通過表面鏡射和反射,觀眾能從錐形空間里看到自由飄浮的影像和圖形。四個視頻發射器將光信號發射到這個錐體中的特殊棱鏡上,匯集到一起後形成具有真實維度空間的立體影像
❻ 裸眼3D模組可以在哪裡買到啊
裸眼3d屏做的比較好的還是推薦卓美華視,朋友的單位就是在
這家買的裸眼3D廣告機,那感覺很不錯,貌似最近還有新的4K裸
眼3D屏也出了,解析度更高,可以關注下,聽說價格貌似也還比
較合理。
❼ 3D視覺有哪些應用
前段時間國內備受關注的兩大手機品牌,蘋果、華為相繼發布2019年度最新旗艦手機。無論是iPhone 11還是華為Mate 30 Pro,兩者均基於3D感測技術進行深度強化。3D感測究竟有何魅力,竟讓一眾主流手機品牌如此鍾情?
智能手機廠商鍾情3D感測攝像頭
2017年起至今蘋果一直推崇基於3D感測技術的Face ID,由此實現安全快捷的3D面部識別,可極大提升驗證和支付等環節的便利性。為了實現3D感測與全面屏的完美融合,OPPO Find X採用的是全隱藏式3D攝像頭模組,在解鎖時鏡頭自動彈出進行3D人臉識別,獨特的伸縮設計至今仍被眾多用戶津津樂道。
(手機前置攝像模組裡面的3D感測模組)
當前應用在手機端的3D感測技術方案主要為3D結構光及TOF(光飛行時間法),蘋果、OPPO Find X、小米以及華為Mate20 Pro設計上使用的3D結構光技術,OPPO R17 Pro、華為Mate 30 Pro、vivo陸續加入新的嘗試,其3D深感攝像頭均採用TOF技術。基於3D感測應用的創新體驗徹底打開了人們的想像空間,手機廠商加速布局的原因正是看重其賦能智慧終端「看懂」世界的能力。
3D視覺技術:結構光和TOF有何區別?
什麼是3D視覺技術?即是通過3D攝像頭能夠採集視野內空間每個點位的三維座標信息,通過演算法復原智能獲取三維立體成像,不會輕易受到外界環境、復雜光線的影響,技術更加穩定,能夠解決以往二維體驗和安全性較差的問題。目前的智能手機領域採用的3D視覺技術解決方案主要是:3D結構光(Structured Light)和TOF飛行時間法(Time-of-Flight)。
(3D感測技術可感知物體的3D結構)
3D結構光(Structured Light)是將激光散斑圖像投射到物體表面,由攝像頭接收採集物體表面反射的信息,根據物體造成的光信號變化計算出物體位置和深度信息,識別精度能達到1mm,在性能相當的情況下,結構光比ToF消耗的功耗更少。目前蘋果全系支持Face ID的機型、市面上主流的3D刷臉支付均為3D結構光技術,更為適合應用在近距離面部識別驗證等場景。
TOF飛行時間法(Time-of-Flight)則是通過專用感測器,捕捉近紅外光從發射到接收的飛行時間差來判斷並計算出物體的距離信息,這種方式具有實時性較好的特點,相對3D結構光演算法比較簡單,可測量較遠距離(一般在100m 以內),比如華為Mate 30 Pro推出的「隔空操控」操作功能便基於TOF技術捕捉手勢動作,相對來說TOF 更加適合遠距離的應用。兩種技術解決方案各有優勢,適配於不用的應用需求及其領域,可以肯定的是,3D視覺技術已經成為智能終端必不可少的AI「慧眼」。
國內3D視覺技術發展現狀
3D視覺技術在眾多領域具有極高的戰略意義,國內一些雄厚技術實力的企業群雄並起,在該領域展開深入研究,目前中國3D人臉識別落地應用居全球領先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國內3D視覺技術獨角獸奧比中光,是唯一可實現量產結構光3D感測攝像頭的中國企業,3D感測專利數與蘋果、微軟等並列世界前三,其3D視覺模組、演算法以及配套解決方案可廣泛適配於多品牌、多形態的智能終端,更是為3D視覺領域發展開拓廣泛的應用場景。比如OPPO Find X、支付寶刷臉支付便是採用奧比中光3D視覺模組的方案。
(國內首條刷臉乘車地鐵採用奧比中光3D人臉識別技術)
神通廣大的3D視覺技術
除了在旗艦手機以及刷臉支付、刷臉過閘機領域的應用場景布局之外,3D視覺方案幾乎無所不能,在智能家居、智能安防、汽車電子、工業測量、新零售、智能物流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堪稱賦能產業創新的最大推力。
以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的智能家居領域為例,3D視覺可以令智能家電獲得感知物體形態和距離的能力,為機器人增加「眼睛」智能識別不同物體的分類等;3D視覺所衍生的手勢識別、骨骼識別可以讓你用手勢操控家電,開啟智能家居的新時代。
而在工業自動化領域,3D視覺技術同樣有著巨大的商業價值。當機械臂或者機器人利用3D感知物體的大小、形態之後,可以實現對不同形狀的物體進行高度自動化操作,不再局限於處理單一形態的物體,驅動工業生產力迎來創新變革。
不難看出,無論是在涉及衣食住行的民用領域,還是在提高生產效率的工業領域,3D視覺對於提升終端智慧化程度極為關鍵,這也便解釋了為什麼眾多手機品牌如此鍾情於3D視覺技術。一句賦能智慧終端「看懂」世界頗具深意,3D視覺技術在未來大有可為。
❽ 在一個相機的介紹中看到了3D結構光這個技術,有詳細解釋不
哇哦,不知道盆友你是做什麼的呀?你看到的不是美國的matterport就是杭州維聚的3D SMART的深度相機了,他們相機中使用的結構光是一組由投影儀和攝像頭組成的模組結構,利用投影儀投射特定的光信息到物體表面後及背景後,由攝像頭採集,根據物體造成的光信號的變化來計算物體的位置和深度等信息,進而復原整個三維空間。不過還是國內的這款好用些。
❾ 3D視覺技術又是什麼
前段時間國內備受關注的兩大手機品牌,蘋果、華為相繼發布2019年度最新旗艦手機。無論是iPhone 11還是華為Mate 30 Pro,兩者均基於3D感測技術進行深度強化。3D感測究竟有何魅力,竟讓一眾主流手機品牌如此鍾情?
智能手機廠商鍾情3D感測攝像頭
2017年起至今蘋果一直推崇基於3D感測技術的Face ID,由此實現安全快捷的3D面部識別,可極大提升驗證和支付等環節的便利性。為了實現3D感測與全面屏的完美融合,OPPO Find X採用的是全隱藏式3D攝像頭模組,在解鎖時鏡頭自動彈出進行3D人臉識別,獨特的伸縮設計至今仍被眾多用戶津津樂道。
(手機前置攝像模組裡面的3D感測模組)
當前應用在手機端的3D感測技術方案主要為3D結構光及TOF(光飛行時間法),蘋果、OPPO Find X、小米以及華為Mate20 Pro設計上使用的3D結構光技術,OPPO R17 Pro、華為Mate 30 Pro、vivo陸續加入新的嘗試,其3D深感攝像頭均採用TOF技術。基於3D感測應用的創新體驗徹底打開了人們的想像空間,手機廠商加速布局的原因正是看重其賦能智慧終端「看懂」世界的能力。
3D視覺技術:結構光和TOF有何區別?
什麼是3D視覺技術?即是通過3D攝像頭能夠採集視野內空間每個點位的三維座標信息,通過演算法復原智能獲取三維立體成像,不會輕易受到外界環境、復雜光線的影響,技術更加穩定,能夠解決以往二維體驗和安全性較差的問題。目前的智能手機領域採用的3D視覺技術解決方案主要是:3D結構光(Structured Light)和TOF飛行時間法(Time-of-Flight)。
(3D感測技術可感知物體的3D結構)
3D結構光(Structured Light)是將激光散斑圖像投射到物體表面,由攝像頭接收採集物體表面反射的信息,根據物體造成的光信號變化計算出物體位置和深度信息,識別精度能達到1mm,在性能相當的情況下,結構光比ToF消耗的功耗更少。目前蘋果全系支持Face ID的機型、市面上主流的3D刷臉支付均為3D結構光技術,更為適合應用在近距離面部識別驗證等場景。
TOF飛行時間法(Time-of-Flight)則是通過專用感測器,捕捉近紅外光從發射到接收的飛行時間差來判斷並計算出物體的距離信息,這種方式具有實時性較好的特點,相對3D結構光演算法比較簡單,可測量較遠距離(一般在100m 以內),比如華為Mate 30 Pro推出的「隔空操控」操作功能便基於TOF技術捕捉手勢動作,相對來說TOF 更加適合遠距離的應用。兩種技術解決方案各有優勢,適配於不用的應用需求及其領域,可以肯定的是,3D視覺技術已經成為智能終端必不可少的AI「慧眼」。
國內3D視覺技術發展現狀
3D視覺技術在眾多領域具有極高的戰略意義,國內一些雄厚技術實力的企業群雄並起,在該領域展開深入研究,目前中國3D人臉識別落地應用居全球領先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國內3D視覺技術獨角獸奧比中光,是唯一可實現量產結構光3D感測攝像頭的中國企業,3D感測專利數與蘋果、微軟等並列世界前三,其3D視覺模組、演算法以及配套解決方案可廣泛適配於多品牌、多形態的智能終端,更是為3D視覺領域發展開拓廣泛的應用場景。比如OPPO Find X、支付寶刷臉支付便是採用奧比中光3D視覺模組的方案。
(國內首條刷臉乘車地鐵採用奧比中光3D人臉識別技術)
神通廣大的3D視覺技術
除了在旗艦手機以及刷臉支付、刷臉過閘機領域的應用場景布局之外,3D視覺方案幾乎無所不能,在智能家居、智能安防、汽車電子、工業測量、新零售、智能物流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堪稱賦能產業創新的最大推力。
以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的智能家居領域為例,3D視覺可以令智能家電獲得感知物體形態和距離的能力,為機器人增加「眼睛」智能識別不同物體的分類等;3D視覺所衍生的手勢識別、骨骼識別可以讓你用手勢操控家電,開啟智能家居的新時代。
而在工業自動化領域,3D視覺技術同樣有著巨大的商業價值。當機械臂或者機器人利用3D感知物體的大小、形態之後,可以實現對不同形狀的物體進行高度自動化操作,不再局限於處理單一形態的物體,驅動工業生產力迎來創新變革。
不難看出,無論是在涉及衣食住行的民用領域,還是在提高生產效率的工業領域,3D視覺對於提升終端智慧化程度極為關鍵,這也便解釋了為什麼眾多手機品牌如此鍾情於3D視覺技術。一句賦能智慧終端「看懂」世界頗具深意,3D視覺技術在未來大有可為。
❿ 3D成像原理是怎麼樣的
3D成像原理:
同步分配模塊需安裝在放映機上,最多可以為四個紅外發射器提供動力和同步信號,它還監測發射器的性能和提供准備信號,以便即使在不使用放映機的情況下也能安裝和測試紅外發射器。紅外發射器架設在放映窗口或影廳後牆上,指向銀幕,負責發射940nm的紅外信號,使液晶眼鏡的切換與放映機實現同步。一台發射器最多可以覆蓋250—300個座位。觀眾配戴液晶同步眼鏡後,左眼將只能看到放映電影的左眼影像,右眼將只能看到放映電影的右眼影像,從而獲得3D的視覺體驗。